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合集下载

马西亚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的教育启示

马西亚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的教育启示

马西亚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的教育启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认知及感觉。

自我同一性所解决的是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他人眼中的我,以及这些是不是同一个我的问题。

它的确立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发展课题,若青年的自我同一性不能建立,则会导致其社会角色的混乱,甚至人格分裂。

马西亚认为青少年有四种同一性状态:(1)同一性获得。

青少年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投入。

同一性获得者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样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更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更高的自我发展潜力,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2)同一性延缓。

这类人正在经历艾里克森预言的危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

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选择之间犹像不决。

他们往往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并通过拒绝、发泄和认同来控制焦虑,同时表现出较低的决断性。

(3)同一性早闭。

这类青少年并没有经历过危机或者探索,而过早地做出了投入,但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是以别人对他的期望为投入方向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目标做的决定。

这类人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

通常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专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为方式。

(4)同一性扩散。

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也没有详细计划将来的生活方向。

他们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投入。

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方向且缺乏心理活力,外向性较差,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障碍。

对比辨析:例题展示:1.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未经历危机和探索就做出选择的个体,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类型属于( )。

A.同一性达成B.同一性延缓C.同一性停滞D.同一性混乱1.【答案】C。

解析:青少年达到同一性发展的正常水平,即同一性达成。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策略
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健康成长的基础。

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让青少年们拥有自信和自尊心,可以有效调节自我同一性发育,从而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策略:
一、表扬和肯定。

青少年需要肯定、鼓励、支持,而不仅仅是挑剔和批评。

表扬青少年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认同,有助于他们建立自我同一性。

二、发展技能和兴趣爱好。

鼓励青少年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兴趣爱好,可以培养自信,促进自我同一性发展。

三、及时批驳和纠正错误。

及时批驳孩子所做出的错误行为,要为孩子纠正错误也要掌握分寸,重在引导。

同时,及时给予正确的反馈,帮助他们校正错误的观念,从而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四、培养感恩之心。

教导孩子要说谢谢,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别人给予的帮助和归属感,从而拥有更好的自我认同感,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五、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倡正确的价值观,建设健康的榜样,引导青少年发展正确的有益的行为习惯。

一个真正的英雄,不一定需要面对多么困难的任务,只要你真诚,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可以,这会让孩子们拥有更强的自我同一性,学会尊重自己以及他人。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策略,旨在让青少年能够建立自信,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友谊,让自我同一性发展与日俱增。

当然,家长、老师和指导员都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培养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加强大的自我,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构建高中生生涯教育

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构建高中生生涯教育

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构建高中生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可程度。

一个拥有健全自我同一性的个体,通常会具备较高的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做出人生规划和决策。

而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的关键阶段,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对于他们的生涯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中生生涯教育中,帮助他们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构建更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一、了解自我要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就需要先了解自己。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可能还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自己。

学校可以对每位学生进行性格测评和兴趣测试,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潜在的职业倾向。

老师和家长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情感需求,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认同感。

高中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

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做好准备。

二、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是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的重要一环。

自信的人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也更容易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涯方向。

在高中生的生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和表达观点,倡导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比赛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和挑战,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家长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在孩子面临挫折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三、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是增强自我同一性认识的关键。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就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就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就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她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就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与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与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就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与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她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她们的活动与建议,就可发展她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她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就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与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她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与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就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们经历着身心上的巨大变化和探索,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则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阶段发展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要重要。

本文将介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稳定、一致的自我认同感。

当一个人能够确立并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人生目标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取得了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础。

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1. 建立自我认知:通过发展自我同一性,青春期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

这种自我认知是个人发展的基石,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自信心:青春期是孩子们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时期。

当他们能够准确认知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并积极接受并发展这些特点时,将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3. 建立社会关系:拥有健康的自我同一性有助于青春期孩子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当他们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后,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朋友和社交圈子。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三、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1. 倾听和尊重: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

给予他们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空间和自主权,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2. 提供支持和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孩子们探索自我。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事物,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机会。

3. 培养思辨能力:青春期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期。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分析和评估信息,提供各种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形成自己的判断。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是对“我是谁”问题内隐和外显的回答,是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将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发展课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我们要更关注青少年,用更细微的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深入研究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剖析自我同一性,对于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最早提出“发展课题”的是美国的威廉斯,他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课题,人生的发展课题是“个体必须学习的各种各样的课题”,“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时期产生,如果此课题能得以圆满实现的话,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幸福,也会为下一个课题的成功奠定基础,倘若失败,不仅造成个人的不幸,社会也不认可,更为以后的课题实现带来困难。

”其中青年期的发展课题尤为重要。

因为青年期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儿童期,儿童是在与外界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的,到了青年期,青年开始注意到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存在着“本来的我”,并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上来。

到了青年晚期,这种对自我的关心更加强烈,促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而自我是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最终形成的。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代表着青年人格发展的成熟目标和社会对青年的综合要求。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所面临的危机是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

个人到了青年期,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个人因为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

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整体结构。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包括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包括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包括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概念,表示青少年在人格定义、自信
氛围、个性特征、价值理念以及其他因素上达成了一定的一致性。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
的自我同一性的表现有很多种。

首先,青少年会表现出一种良好的价值过程,即理解自身的责任以及向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能够从一种有效的角度看待和评估事物,找出自己觉得正当的原因,并获得自我价值。

同时,青少年会表现出自信的行为,并会培养对事物保持理智与实践的能力,同时学会调
整自己的情向以及处理自我冲突的能力。

此外,青少年会表现出一种负责任且勇敢的行为。

他们要敢于表现自己,不畏惧别人的言语和反对,勇敢深入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青少年也会表现出文化艺术能力的表现,他们能够主动挖掘自我发展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将其用于表达思想。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在身心成长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调整自己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建立更好的自我认知,良好的价值观以及可持续的行为方式,做出更富有成效的决策及行动。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James Marcia根据青少年所遇到的冲突以及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划分了四种主要状态: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和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

这四种同一性来源于对两个问题做\是或否\两种回答的结合,这两个问题是:个体积极参与寻找同一性的活动吗?个体已经确定自己的选择了吗(例如,对价值观,对学校,对职业生涯,对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对自我同一性的其他方面)?如果一个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是\,那么他就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这样的人已经找到了自我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教育、职业或个人行为的决定。

例如,玛拉在仔细思考后决定以医学为职业,因为她认为学医能够帮助他人,能发挥她的才干,并且更容易谋生。

有的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否\,那么他正在经历同一性扩散,这样的人既不积极寻找同一性,也没有致力于任何有关同一性重要方面的行为。

例如,杰罗此刻就处于此种状态,只要他感到舒服,要么做得太多,要么太少,而且从来不花一点时间考虑自己是谁,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第一个问题上回答\是\,而在第二个问题上回答\否\的人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这样的人寻找同一性,但是还没有做出决定。

例如,伯特为了寻找自我,刚刚从一个宗教团体转到另一个宗教团体,但是相比他寻找自我之前,他还是一样不了解自己。

第一个问题回答\否\、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样的人已经做出了工作、上学或自我同一性其他方面的行为,但并没有积极寻找同一性。

波妲和玛拉一样是医学预科生,但是她只是因为继承母亲的职业,而没有充分思考过她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做出的行为。

这四种同一性详见下图:个体积极寻找同一性吗是同一性获得●自我坚定感和安全感●确定了职业、宗教、信仰、性别角色的观念等●充分考虑别人的看法、信仰和价个体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选择了吗?是同一性延缓●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或正处于转折点上●对于社会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否值观,但自己的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否过早自认●对于自己的职业和各种理念已经有所定位●缺乏自我建构的过程,不假思索和不加怀疑地接纳他人的价值体系●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过早的做出决定(图:同一性的四种状态)●正在积极地争取获得同一性同一性扩散●缺乏方向●对政治、宗教、道德或职业问题不关心●做事情不问为什么●对其他人为什么要做那些事情不关心艾里克森和Marcia都认为,一个健康的青年人有可能应该经历过同一性延缓状态,即努力寻找恰当的同一性但又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方式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历程完整的个体,并拥有稳固、持久的认同感的心理过程。

在青少年时期特别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个体面临着身份探索的压力和挑战。

James Marcia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用于描述青少年身份形成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的重要概念和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是基于他对身份危机和探索的观察和研究。

他提出了四种身份状态:身份成熟,身份成熟的扩展,身份困惑和身份撕裂。

在这四种状态中,身份成熟是最理想的状态,个体已经经历了身份探索过程,并且具有稳定的认同感。

身份成熟的扩展是对身份成熟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个体开始在自己的身份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身份困惑是一个人经历身份危机而无法在各方面确定自己的真实感。

身份撕裂是一个人感觉自己处于不同、相互矛盾的身份状态中。

Marcia将身份探索和危机定义为自我同一性获得的两个关键要素。

探索是个体主动去寻找和试验不同的角色、利益和信念,以找到自己真正的身份。

危机是个体感到焦虑、不安和困惑,因为他们面临要做出重要身份决策的压力。

当个体经历身份探索和危机,他们就有可能发展出稳定和持久的自我同一性。

Marcia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青少年教育中,理解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教育者充分理解学生们的身份探索和危机,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们主动尝试不同的角色和兴趣,帮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自我同一性。

其次,在心理咨询和辅导中,Marcia的理论可用作指导和参考,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身份探索和危机的存在,并找到寻求解决方案的途径。

最后,在职业发展中,理解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并作出相应的职业决策。

虽然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为了解青少年身份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框架,但也存在一些批评和限制。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一、问题提出对于许多青少年晚期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升入大学以后,年龄学习压力比中学减轻了很多,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校社团及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寻求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因此,建立自我同一性成为了大学生要解决的中心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己的本质、价值观和理想目标等重大事件的较完善的、前后一致的意识,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依靠于过去并决定于未来。

它植根于儿童期,贯穿于人格发展的始末,持续人的一生。

青年期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同一性发生混乱的时期。

青年同一性的确立,标志着个体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否则,将会发生同一性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

危机的积极解决,将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马锡亚继承和发展了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将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化,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

他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即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

为我们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提供了指导。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发展,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

在大学阶段,学生将面临着学业、择偶、就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并出现了一系列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困惑,即发生了自我同一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与冲突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都是充满着理想的憧憬,但这时的理想往往也是主观臆想的,随着大学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包括由老师的叙述及对社会的接触与了解,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产生着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调查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关注自我认知和同一性的问题,但是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同一性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和确定,这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本文将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讲解。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于自身的特点、价值、目标和意义等方面的感知和认知。

在中学阶段,学生由于身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非常明显,加之内心世界的不稳定和求知欲的增强,导致自我认知和同一性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认知不全面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比较片面和不全面,往往只关注了某些方面的特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特质和能力,这就会造成他们对自我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准确。

2.感性思维占主导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理性思维的能力,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感性思维,这就会使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影响,从而失去自我认知和同一性。

3.跟风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学生群体中,跟风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学生往往只是盲目地跟从他人的脚步,而未曾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这就会使得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同一性变得越来越模糊。

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同一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媒体的宣传和广告等都会对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同一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中学生自我认知和同一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思想和情感产生深远影响。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会对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同一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

我校现有中学生1000人,经过一项针对中学生自我认知和同一性的问卷调查,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1.只有15%的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自我认知和同一性2. 4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3. 63%的学生重视衣服品牌和外表形象1.加强父母对中学生自我认知和同一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自我认知和同一性的塑造至关重要,成人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氛围都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

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

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

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6)亲密对孤独(18~ 30岁)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

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31~5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

论青少年同一性的获得与形成

论青少年同一性的获得与形成

论青少年同一性的获得与形成郭望娣(齐齐哈尔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摘要随着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成为少数得到实证研究支持的理论之一,他提出的关于青少年同一性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青少年成长与发展问题的参考与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引鉴马西亚(J.E.Marcia)的四种同一性类型理论,同时结合自身体验简要探讨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因素和同一性获得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同一危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终身理论与青少年的发展课题埃里克森额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连续的问题。

人格的发展应该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是连续的,同时又有其各自独特的发展课题。

其八个阶段划分具体如下表: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称为“心理.社会的危机”。

但他所指的危机不是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积极、创造性地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促进某种良好品质的形成。

同时,每一个阶段与前几个个阶段发展课题的完成或者说“危机”的解决都与下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个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在这八个阶段中,埃里克森尤其看重青少年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期,青年才开始出现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即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开始思考有关自己和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清楚地认识“我”,“我”是谁,“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我”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我”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即要获得自我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形成自己的同一性后,将影响其后来一生中许多重大事件的选择和决定,包括学业、职业和婚姻。

家有中学生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

家有中学生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
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自行探索。这一点是符合他们的生理发展特点 的,如果一个正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性一点都不关注,倒是 会令人费解和担 心。
不过,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能理解这一点,对性问题的关注或者 异性交往问题往往会成为家庭冲突的导火索。对异性的好感和追 求,是这个阶段比较明显的特征。而异性交往失败对孩子的打击是 巨大的,父母能做的不是阻止孩子与异性交往,而是合理地引导孩 子,教给孩子各种性知识,以及在孩子受伤的时候成为他的后 盾。
格中比较负面的部分,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不稳定性,走三步退两 步。有些孩子找到了自我形象,但却是比较负面的自我形象,可能 就会原地踏步,不再向前发 展。
出于这个原因,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青春期时的表现和青春 期之前的表现简直有天壤之别,比如之前很少说话的孩子现在不停 地发表演说,之前很开朗、健谈的孩子现在半天不说一句话。父母 对这种现象会感觉很吃惊,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内心对于不同自我 的探索。如果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需要对孩子青春期的发展特 征有一定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自我同一性发展得好的孩子,其起跑比较早,他们清楚、明确 地知道自己是谁,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能够成为什么样 的人,所以会更有目标感和成长的动力。
而自我同一性发展得差的孩子,他们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探 索,有时候会展现一些人格中比较正面的部分,有时候又会展现人
10
家有中学生
给青春期孩子父母的实用秘籍
初中生的异性交往带有模仿的性质,高中生可能会出现真正的 恋爱。这两个阶段的恋爱是有差别的,父母也要多观察和区 分。
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在处理孩子的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要么不 理解孩子的想法,要么方法有些笨拙,或者根本用错了方法,糟糕 的处理反倒使孩子一蹶不振。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他认为每个人的发展都历经这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核心任务,而第五阶段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12-18岁左右)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此阶段就是儿童期向青少年期的过渡,涉及青少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观。

并开始思考未来。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都经历着“疾风骤雨”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对自身的发展变化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考。

此阶段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有四种情形: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拒斥、同一性分散和延期偿付。

同一性达成是最理想的状态,其他三种都是同一性没有建立的表现。

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很刻板,不宽容,独断,自我防御。

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经常放弃,把自己的生活归结为命运。

和一大群人在一起,极可能吸毒。

延期偿付指青少年在不断尝试,还没有确定同一性的情形。

同一性的完成标志着青少年人格的独立。

在这个时期,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 同一性风格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 同一性风格的关系

3、社会技能:依恋关系可以帮 助青少年学习社交技能
1、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 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
2、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2、价值观探索:青少年开始探索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待事情有自己的 看法和判断,并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3、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青少年开始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寻 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尝试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4、人际关系: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尝试与同龄人建立更 深层次的友谊和关系,并尝试了解和接触成年人,建立新的社交圈子。
自我同一性状态是指个体对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认知和感受,包括对 于自己的价值观、信仰、身份、目标等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 自我同一性状态探索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回答“我是谁”这 个问题,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同一性风格是指个体在探索自我同一性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策略。有些大 学生可能会通过社交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来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而另一 些大学生则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阅读或创作。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在 校园中的表现和成长。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与父母 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形成。例如,如果父母过于干涉孩子 的决策,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和自我同一性;而如果父母过于忽视孩子的 需求,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支持和安全感。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之间存在密切的。一方面, 大学生的同一性风格可能会影响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例如,如果一个学生非 常独立且自主,他可能会更倾向于与父母讨论自己的决定和想法;而如果一个学 生比较依赖父母,他可能会更希望父母能够给予支持和指导。另一方面,父母的 沟通方式也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及对教育的启示自从1963年艾里克森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一种能力。

自我同一性是行为的建筑师,行为所凭借的蓝图就出于自我同一性心灵,主体行为是自我同一性的外在表现。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无目的性、无意义性,会使青少年丧失发展的动力源泉。

临床心理学家也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主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是个体毕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逾越的重要里程碑,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健康人格进行理论探索,认为自我同一是健康人格的本质特征。

同一性形成始于婴儿依恋的出现、自我感的发展、独立倾向的出现,止于老年阶段对人生的回顾与自我整合。

已有关于同一性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

Marcia和其他同一性研究者认为,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有一条发展路径,即由同一性扩散发展到提早成熟或延缓状态,最后达到同一性获得。

通过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变化的跨文化研究和追踪考察,研究者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趋势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大多数研究者发现,个体在18岁之前一般不能建立前后一致的同一感,并且18- 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也就是说,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期或晚期,直到青少年晚期个体才会建立起稳固的同一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早期的个体大部分处于同一性扩散、提早成熟和延缓状态,而很少有人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

研究发现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达到同一性获得状态的人数增加,而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减少;大学高年级比大学一年级和高中学生更可能达到同一性获得。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形成和认同自己身份、价值观和角色的意识状态。

它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童年时期开始,并在青少年到成年时期逐渐成熟。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经历和心理发展等方面。

首先,社会文化环境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以及社会规范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在一个重视家庭纽带和传统价值观的社会中,个体可能更加注重家庭角色和责任感,而在一个强调个人自由和多元化的文化中,个体可能更加关注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

此外,社会对性别、种族、宗教和性取向等方面的偏见和压力也可能影响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个人经历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因素。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社交关系和角色扮演等都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成长在稳定家庭中的人可能更容易得出具有积极自我形象和身份认同的结论。

而对于在家庭、学校或工作环境中遭受欺凌、歧视或缺乏社交支持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产生怀疑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困扰。

此外,个人在青少年期进行身份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发展理论也提供了对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解释。

根据埃里克·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身份探索任务和危机。

他的理论认为,个体在青少年期需要探索自己的身份,以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如果个体无法解决这些身份危机,他们可能会陷入身份困惑或身份四分裂的状态。

此外,个体的个性特质和人格因素也会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开放性和富有好奇心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对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进行探索,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认同。

而一个保守和稳定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坚持传统角色和身份。

总而言之,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经历、心理发展和人格特质等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产生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
的方式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

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
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

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

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要提倡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健康自由的校园文化,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
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和背景。

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扬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其次,社会中应该具备良好的榜样,青少年很容易对社会中或者学校中的榜样进行模仿,例如现在较为广泛的“追星”现象。

那么学校和社会应尽可能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来引导青少年;社会还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民主包容的社会氛围,为青少年创造自由发挥的社会环境,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民主、和谐、自由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个体认知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存在。

这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渡自卑。

在青春期个体中经常开展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把握青春期个体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青春期个体都能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结
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良好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应当从这四大影响因素着手。

另外,可以强化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思想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