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城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历史教案小城市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历史教案小城市的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小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小城市的特点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小城市的认知和兴趣。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课件、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地方。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地方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历史有多久了?二、探究小城市的起源与发展(20分钟)1.利用图片和地图,教师给学生讲解小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提醒学生关注城市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教师以孩子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城市起源于人类社会。

最早的城市建在河岸旁,人们依靠河水种植农作物、捕鱼和航行等,城市便从此产生了。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形成了。

三、小组合作讨论(1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所生活的小城市有哪些特点。

2.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小城市的特点,例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交通便利、资源相对丰富等。

四、小城市的重要性(1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小城市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小城市是农产品和商品交换的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和艺术交流的地方。

2.引导学生思考:小城市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3.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小城市的重要性,例如: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文化等。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以互动问题的形式展开,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的小城市,如婺源、平遥、丽江等,并简单介绍其特点和旅游资源。

2.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些小城市的兴趣和想了解的更多信息。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鼓励学生找相关书籍或上网有关信息。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学生对小城市的起源、特点和重要性有基本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你对小城市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板书设计:小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起源于人类社会2.城市发展的原因和过程小城市的特点1.人口规模相对较小2.交通便利3.资源相对丰富小城市的重要性1.就业机会2.经济发展。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我的城市学习教案

我的城市学习教案

我的城市学习教案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大城市中,学习也需要与城市紧密结合,因此,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份《我的城市学习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教案背景现代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城市的生活、文化、历史等方面来进行学习。

这份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城市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二、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学习的概念和意义;2. 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城市,发现城市中的学习机会;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了解城市学习的概念和意义城市学习是指通过对城市的观察和探索,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城市紧密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2. 城市观察与探索活动通过城市观察与探索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博物馆,了解城市的历史;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公园,了解城市的生态环境。

3. 利用城市资源进行学科学习城市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于学科学习,例如图书馆、科技馆、艺术馆等。

通过组织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增加他们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城市与社会实践活动城市学习还可以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城市环境保护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城市中的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3. 探索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城市中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城市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学科政治年级高一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单元(或主题)名称坚持新发展理念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

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目标:1.理解以人民为中ル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阐释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更加认同党和国家现阶段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措施。

2.探究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措施,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3.明白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人入都有责任,中学生应该增强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积极践行而不是坐等结果。

重点:如何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促进个人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怎样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难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如何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区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如何区分社会保障的形式。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坚持新发展理念2.学习者分析新发展理念较为宏观,学生缺乏对新发展理念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但从现实看,学生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问题有一定了解;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议题探究、辩论,深人理解新发展理念,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通过观看视频和对材料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环节三:教的活动3出示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材料一:借助于数字支付等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数字支付等渠道精准追踪地摊经济,并对地摊经济加以规范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4.深入思考乡村和城镇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绿色发展,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一份环保宣传海报。要求突出乡村和城镇环保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关注并参与环保行动。
5.观看一部关于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纪录片,如《乡村中国》等,并结合本章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体现纪录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地图阅读与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研究乡村和城镇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乡村或城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每位学生绘制一幅乡村或城镇发展规划图,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运用地图符号和地理信息技术,展示规划思路。
-通过地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对于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组织、功能差异等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与乡村和城镇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和城镇图片、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GIS等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乡村和城镇空间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第二节 城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城镇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城镇化的观点和意义。

2. 掌握城镇化经过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 了解城镇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城镇化经过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城镇化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难点:如何理解并分析城镇化经过中的复杂问题,如何提出和实施解决方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 设计互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准备地图和教学器械,便于教室展示和互动。

4. 邀请当地政府或相关企业参与,提供实地经验和案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些城镇变化的图片,引出城镇化的观点。

并介绍城镇化的经过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1. 城镇化定义从学术的角度讲,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息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息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也可理解为,城镇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过程。

2. 城镇化经过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我国城镇化经过的实例,如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城镇化经过。

3. 影响因素影响城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消费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政策等。

4. 意义(1)增进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缘,增进经济发展。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可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城镇建设,了解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和效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城镇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四)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城镇化的观点、经过、影响因素和意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城镇化经过中来。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城镇化的观点和意义,掌握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城镇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城镇化”为例

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城镇化”为例

案例采撷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以“城镇化”为例文|韦晨1,杜嘉媚2项目式学习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教学内容看作项目整体,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开展教学活动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地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课内教学对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是有所缺失的。

在地理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主题内容,对地理实践课程进行项目式转化,既能让学生主动探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能让学生将地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巩固基础知识,调动地理思维,还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项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地理核心素养展开,主要包含项目主题拟订、项目学习目标确定、项目活动方案设计、项目活动探究、制作项目作品、项目成果交流及项目活动评价(如图1)。

图1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流程一、项目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项目主题拟订、项目学习目标确定、项目活动方案设计。

(一)项目主题拟订———感知家乡城市发展项目主题是决定项目式学习内容和方向的关键,合适的项目主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且项目式学习十分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因此,本次项目式学习主题选择“南宁市城镇化发展研究”,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的内容。

项目主题拟订选择的真实情境就是学生的家乡南宁市,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镇化速度非常快,让学生探究南宁城镇化发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地理实践力,思考人类生活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确定项目式学习目标———结合素养明确目标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必修二模块中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结合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确定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南宁市城镇化发展不同年份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出城镇化的涵义和主要标志,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主要讲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通过介绍不同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和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社会在不同领域的进步和发展,掌握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与人类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现代社会在不同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难点: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现代社会的进步。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作业:提前准备相关作业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现代社会的图片,如高楼大厦、互联网、汽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现代社会在不同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如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巩固(10分钟)出示相关作业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幼儿园中班城市建设主题探究教案安排

幼儿园中班城市建设主题探究教案安排

幼儿园中班城市建设主题探究教案安排一、引言在幼儿园中班教学中,通过城市建设主题的探究,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城市和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教案将以城市建设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城市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二、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 探究城市建设的意义-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向幼儿展示不同城市景观,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城市建设的意义,如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

- 引导幼儿参观周边社区,观察周边环境和建筑,并讨论自己对城市建设的想法。

2. 认识城市建设的内容- 通过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城市建设的内容,如道路建设、建筑设计等。

- 安排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职业角色,如建筑师、环卫工人等,体验城市建设过程。

3. 认识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引导幼儿讨论城市建设对生活的影响,如良好的交通、环境保护等。

- 让幼儿通过故事、小组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城市建设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教学活动安排1. 观察社区建筑- 组织幼儿到社区附近进行观察,让他们用相机拍摄社区建筑,引导他们表达对建筑的感受。

2. 角色扮演游戏- 设置城市建设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城市建设相关角色,体验城市建设的乐趣。

3. 团队合作手工制作- 组织幼儿分组进行道路模型、建筑模型的手工制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次城市建设主题的探究教学,幼儿可以增加对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类似的主题探究教学,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我的观点和理解城市建设主题的探究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城市和社会的认识,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城市地理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

城市地理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

城市地理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城市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和城市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在地理学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地理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结合一个城市地理案例,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案例背景:某城市的空间结构问题某城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该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城市空间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该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

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首先,我们可以从城市的规划布局入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该城市的规划布局是如何设计的?是否考虑到了人口增长和城市功能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城市规划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

其次,我们可以对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分析。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交通拥堵的问题?通过分析交通系统,可以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再次,我们可以对城市的产业布局进行分析。

城市的产业布局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

该城市的产业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通过分析产业布局,可以找出不合理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基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

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合理布局城市的功能区域,避免城市功能过于集中或分散。

其次,应加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再次,应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该城市的地图和相关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和优化方法。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运用典型案例,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说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判断该资源型城市所处的生命周期位置。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 通过典型案例,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综合分析该城市发展的方向。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说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归纳方法,能够迁移应用。

【教学难点】学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归纳方法,迁移应用。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播放视频“阜新市的转型发展之路”阜新市因煤炭资源丰富,曾被称为“煤电之城”。

我国第三套人民币的5元券背面图案中;左侧的煤炭开采图的原型就是取自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可见阜新市昔日的辉煌。

20世纪末,阜新市开始转变以煤电为主的经济结构。

出示图片“第三套人民币的5元券图案”师:那么,阜新市为什么要转型?阜新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二章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发展”。

(板书)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发展【讲授新课】出示图片“人地关系图”师:请大家据图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生:(可能的答案)人类获取自然资源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

(板书)一、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1. 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师点拨: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自然资源也是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人类通过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自然资源,并把它转化为消费品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在地球上是分布不均的,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使得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而发展起来,例如发展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等,这样的城市,就叫资源型城市。

出示图片“中国主要能源矿产分布图”师:请大家读图,任选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说出它是依托哪种自然资源而发展的?生:任选一个城市,并读图说出其依托的主要自然资源(学生讨论)。

《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城市化》互联网搜索教案
师问:分析济南城市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从用地和人口两个方面分析城市化的概念)
教师总结: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提出问题
分组探讨问题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分析案例,探究活动
一、城市化(板书)
1.城市化定义(板书)
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Ⅱ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第二课时: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
/i?ct=5033=%BC%B8%B8%F6%B9%FA%BC%D2%B5%C4%B3%C7%CA%D0%BB%AF%B9%FD%B3%CC&in=30462&cl=&lm=-1&pn=0&rn=1&di=3108416713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31084167135&objURLhttp%3A%2F%%2Fweb%2F15106%2FotherData%2F1%2F15106_178989%2F15106_178989_1256657412218.jpg&fromURLhttp%3A%2F%%2Fweb%2Floadwebpage.do%3F15106_178989_121318_4&W1596&H1092(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本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包含了“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

主要说明了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也直述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积极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和《中外历史纲要》虽有所涉及,但课文的时间跨度较大,知识体系庞杂。

高中生基于本单元第10课和《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学习,对城市的发展及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通过两本必修教材的学习,史料分析、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等能力有了一定提升。

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还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1.借助相关材料,站在历史解释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清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

2.借助相关中外城市化图片,立足于时空观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3.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能力,借助材料,概括总结近代以来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4.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辩证地分析城市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

四、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及积极影响难点:近代以来城市化的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史料研习;问题引导。

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讲述:深圳自1979年3月建市以来,40余年间发展迅速。

请对比两张不同时期的深圳城市规划图,指出从图一到图二深圳的城市区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图一:《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图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预设: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原本的农村地区变成了城市地区。

《第二章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城镇化进程及其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而言,学生应能:1. 掌握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概况与主要特点;2. 理解城镇化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3. 识别城镇化对环境及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及其表现;4. 学会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城镇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 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与影响因素分析;2. 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的具体案例解析。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并评价城镇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分析数据来把握城镇化的规律性。

同时需要掌握对于影响、表现以及具体对策的深度理解。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教学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收集并整理有关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料,包括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地图等,以辅助教学;3. 预先布置学生阅读相关背景资料,准备进行课堂讨论;4. 准备用于数据分析的电子工具或软件,以供课堂分析使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激发课程伊始,教师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短片或案例介绍,描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展现城镇化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样的开场能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好奇与兴趣。

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以及自己身边的城镇化现象。

二、知识铺垫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师需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这包括但不限于对城镇化概念的解释、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通过PPT、图表和地图等多媒体工具,教师详细解释这些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三、核心内容展开1. 城镇化进程:此部分内容以时间为轴,系统讲述城镇化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结合地图、统计数据等材料,展示不同时期城镇化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教学设计方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七、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1、聚落的两种形态【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思考: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

初中地理城市建设教案

初中地理城市建设教案

初中地理城市建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城市的主要职能,了解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及其分类。

3. 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2. 城市的主要职能3. 城市服务功能4.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的主要职能,城市服务功能。

2. 难点:城市服务功能的分类及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城市的发展与规划。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服务功能。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采用提问与解答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城市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2. 讲解:介绍城市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历史变迁。

3. 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的变化。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案例,使学生了解城市的主要职能和服务功能。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城市服务功能的分类,分享各自的想法。

6. 提问与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观察自己所在的城市,分析其城市服务功能。

3. 思考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激励探究(10—12分钟)
(一)了解发展规划
1、你是怎么理解课题“发展中”这三个字?
预设:建设中、发展壮大中
2、对,你的理解很到位,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发展规划。板书:发展规划(追问:什么叫发展规划?)
请同学们在课文信息角中找到相关的解释,边读边勾画。
3、你从信息角中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展望玉溪
想象
小组内交流
汇报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通过假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故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创设整体性情境
师生互动,融洽关系,自然引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多种方式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理解城市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过渡:是的,你们是幸福的,你们是快乐的,城市变美,生活变好。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既要生活在幸福的当下,也要关注城市发展背后的问题,在玉溪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2、引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梳理展示
发展中的玉溪
城市交通压力
工业三废污染
资源枯竭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多种方式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在学习中认识社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教材分析
《发展中的城市》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渐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内容关注的核心是:城市“发展规划”和“绿色城市”的建设。《品德与社会》学科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课教学的着力点是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规划,引导学生探究绿色城市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而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总结: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为了让城市能够持续发展,让我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创建绿色生态城市。
3、相信不久的将来,同学们所展望的玉溪将一步步变为现实,课后,请同学在网上查阅《玉溪生态文化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了解玉溪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与父母分享。
五、板书设计
2、发展中的城市
发展规划保护环境
绿色城市节约资源
本环节通过对未来城市的展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生:仿照老师的介绍自己和家乡。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的故乡玉溪。
1、你认为你玉溪是一座怎样的城市?(3—5个同学)
师:你们说的真好,玉溪就是一座美丽、干净、整洁的城市,同时,玉溪也是一座发展中的城市,2006年,在“十一五”发展规划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玉溪城市发展这个话题。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87页,板书课题(2、发展中的城市)
四、延展践行(6—8分钟)
1、拓展城市发展建设取得独特成就的城市图片(最干净的城市—,最节能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最发达的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城市—,城市绿化率最高的城市—。
2、引导学生展望十年后玉溪城市形象。
十年后,玉溪将会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想象。可以采用:编歌词、画简笔画、写诗、唱歌……方式来表达。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本环节通过关注城市发展背后的问题,进而讨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简单的改进建议。
让学生尽可能融入生活,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等媒介收集大量学习资料,从而在学习中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给市长提建议的环节,进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地标建筑(高楼)
校园环境
(展示形式:视频、图片、书法作品)
(3)小结:在生态立市战略思想指导下,2009年9月,玉溪市被评为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课件展示)
(4)过渡:玉溪的发展变化今非昔比,日新月异,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体会,预设:很幸福,很快乐)
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学生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1收集玉溪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中取得的成就。2收集玉溪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对环境造成影响。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激趣(3—5分钟)
谈话切入,赞美玉溪
课前课:师生谈话,自我介绍
师:我叫***,来自易门。易门有美丽的龙泉河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等。
4.2《发展中的城市》教学设计
课题
发展中的城市
重点
难点
学习水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识记
理解
运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发展规划的概念及重要性。

2、能和同伴收集、讨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爱惜资源的习惯并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和节约资源的小方法。



4、具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仔细倾听听
自我介绍
产生兴趣
谈一谈玉溪
自读题目
打开课本,找到句子,勾画,齐读
仔细阅读,领会
指名口答
在小组内交流所收集到的资料
小组讨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小组代表展示资料。
生:鼓励他们!
仔细听
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展示
鼓掌
观看简讯
看大屏幕,仔细听
给城市发展规划提建议
把点子写在信的内容里寄给市长
观看取得独特成就的城市图片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绿色城市。
4、小结评价:同学们学习效率真不错。
(二)了解近年来玉溪生态立市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1、(过渡)玉溪经过若干个五年发展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1)引导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纸质图片粘贴到副板上)
(2)教师梳理展示。
发展中的玉溪
市容市貌
人文环境
城市交通
家庭水电消费调查表
(展示形式:视频、图片纸质图片贴副板)
小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所以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板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三、体验内化(13—15分钟)
(承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给城市发展规划出金点子”
过渡:玉溪城市建设刚刚跨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让我们做城市发展规划的小主人。下面请6人小组合作,就城市交通、工业三废治理、资源紧缺等方面,选择其中的一项给敬爱的高市长提城市发展规划“金点子”,把“点子”写在信的内容里并寄给市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