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

合集下载

广东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7564唐宋词研究》试题含答案

广东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7564唐宋词研究》试题含答案

2024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试卷(课程代码0756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领序存答卡(纸)指定位置作答,答在试券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从词体命名的先后顺序来看,下列词的异称中最后出现的是A.曲子B.诗馀C.长短句D.倚声2.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词人数量仅次于浙江的是A.江苏B.福建C.江西D.湖北3.集中表述“词心词境”之说的词论著作是A.况周颐《蕙风词话》B.沈雄《古今词话》C.沈祥龙《论词随笔》D.《陈廷焯《白雨斋词话》》4.正式将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并举的词家是A.张炎B.张先C.张敞D.张綖5.下列哪一曲调是李隆基的自度曲A.《好时光》B.《忆秦娥》C.《菩萨蛮》D.《忆江南》6.词的意境与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近似的是韦庄的A.《女冠子》(四月十七)B.《思帝乡》(春日游)C.《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D.《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7.据苏轼在《如梦令》(水垢何曾)中所言,《如梦令》调名改自词调A.《忆仙姿》B.《女冠子》C.《思帝乡》D.《采莲子》8.书写边塞风光,开北宋边塞词先声的词作是A.《摘得新》(酌一卮)B.《甘州遍》(秋风紧)C.《生查子》(春山烟欲收)D.《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9.被陆游称赞“殆可追配刘梦得《竹枝》”的是A.和凝《江城子》B.牛希济《生查子》C.欧阳炯《南乡子》D.孙光宪《酒泉子》10.詹安秦认为,与温庭筠、韦庄堪称鼎足三立的花间词人是A.牛希济B.毛文锡C.欧阳炯D.孙光宪11.冯延巳的词集是A.《阳春集》B.《琼瑶集》C.《尊前集》D.《乐章集》12.柳永词集中最长的一首词是A.《雨霖铃》B.《八声甘州-》C.《戚氏》D.《夜半乐》13.名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作者是A.柳永B.晏殊C.张先D.欧阳修14.晏殊《山亭柳》(家住西秦)赠予的对象是A.友人B.歌妓C.兄弟D.儿子15.被冯煦评为“疏隽开子野,深婉开少游”的词人是A.宋祁B.晏殊C.范仲淹D.欧阳修16.下列词作中,描写了娇俏温柔的新婚少妇形象的是A.《南歌子》(凤髻金泥带)B.《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C.《生查子》(去年元夜时)D.《浪淘沙》(把酒祝东风)17.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出自A.《水龙吟》B.《水调歌头》C.《念奴娇》D.《定风波》18.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涉及到的节日是A.上元节B.中元节C.重阳节D.端午节19.被沈谦《填词杂说》评为“昵狎温柔,魂销意尽”的辛弃疾词作是A.《青玉案·元夕》B.《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C.《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D.《祝英台近·晚春》20.除了清真词、白石词之外,被陈廷焯并称为“词坛三绝”的还有A.漱玉词B.碧山词C.稼轩词D.玉田词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完整word版)07564唐宋词研究(14-18年真题-大题汇总)

(完整word版)07564唐宋词研究(14-18年真题-大题汇总)

07564唐宋词研究(14-18年真题汇总)填空题26."曲子相公"指的是和凝。

27.贺铸的词集名是《东山词(东山寓声乐府)》。

28.晏殊《蝶恋花》“一场愁梦酒醒时”的下句是斜阳却照深深院。

29.《花间集序》的作者是欧阳炯。

30.被清人冯煦称作“北宋倚声初祖”的词人是晏殊。

31.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词牌名是《玉楼春》。

32.《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作者是张先。

33.《龙洲词》是刘过的词集名。

34.吴文英的号是梦窗。

35.《望海潮》(东南形胜)所吟咏的城市是钱塘(杭州)。

26.词的本色风格是婉约。

27.《于湖居士长短句》的作者是张孝祥。

28.按每首词的字数多少可将词分为小今、中调、长调三种。

29.“词为艳科”是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30.词的音乐性的标志是词牌。

31.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3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牌名是《江城子》。

34.欧阳修称“穷塞主之词”指的是范仲淹的作品。

35.被苏轼评为“野狐精”的词人是王安石。

26.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词为艳科"这一概念。

27.以“豪放”论词,很可能源于苏轼。

28,《渔歌子》此词一名为《渔父》。

2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0.朱淑真的词集名是《断肠集》。

3.任二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32.“要眇宜修”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给词体特征的体性下的界说。

33.词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起源于民间,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词的前身是“胡夷里巷之曲”。

34.《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词相传为李白所作,被宋代黄异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35.陈延焯《白雨斋词话》称张先词为“古今一大转移”。

26.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的词人是李清照27.陆游词集名是《渭南词》28.苏轼是词史上大力开拓词心词境的重要人物。

29.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吟咏的是蟋蟀30.词的前身是“胡夷里巷之曲”,其中里巷是指中国民间3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32.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中的“故国”指的是金陵33.“曲子“侧重强调词的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强调文学性为主34.《甘州遍》(秋风紧)的作者是毛文锡35.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26.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词为艳科”这一概念。

广东自考 2023年4月 07564《唐宋词研究》真题含答案

广东自考 2023年4月 07564《唐宋词研究》真题含答案

2023年4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试卷(课程代码0756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领序存答卡(纸)指定位苦工作答,答在试券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认为“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的批评家是A.汪森B.况周颐C.王国维D.俞彦2.将词体明确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是从开始的。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3.《碧鸡漫志》的作者是A.王灼B.张炎C.吴文英D.俞彦4.在《祭张子野文》中将词定位为“诗之苗裔”。

A.欧阳修B.黄庭坚C.秦观D.苏轼5.作为词体确立标志的是九世纪初白居易、刘禹锡“依曲拍为句”作A.《忆江南》B.《浪淘沙》C.《浣溪沙》D.《忆秦娥》6.由花间词奠定并成为词的传统风格的是A.明朗刚健B.清新秀逸C.婉丽绮靡D.真率自然7.李煜的籍贯是A.江苏南京B.江苏苏州C.江苏泰州D.江苏徐州8.柳永长调善于铺叙,其铺叙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多用博喻B.多用赋体C.以文为词D.多用比兴9.欧阳修的《采桑子》作于A.杭州B.颍州C.苏州D.湖州10.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中的“故国”指的是A.汴京B.洛阳C.临安D.金陵1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写作地点是A.惠州B.密州C.黄州D.杭州12.号为山谷道人的词人是A.陈与义B.秦观C.柳永D.黄庭坚13.提出词“自是一家”之说的词人是A.苏轼B.秦观C.周邦彦D.李清照14.下列词集中属于周邦彦的是A.《乐章集》B.《漱玉词》C.《片玉词》D.《珠玉词》15.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咏的节日是A.端午节B.中秋节C.重阳节D.寒食节16.下列词调中,属于三叠的是A.史达祖《双双燕》(过春社了)B.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C.姜夔《暗香》(旧时月色)D.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17.明代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评论一词以“胆量、意见、文章”见长。

07564唐宋词研究

07564唐宋词研究

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为庆元年间已经出现。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的创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唯一依。

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持这以乐府为中心,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2、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

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是具有启迪《蕙心词话》。

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合反映。

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

南方文学的典范,词往往被称为“南词”。

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的词写得典雅奥 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2021年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

2021年唐宋词研究自考复习资料07564

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个人结合大纲整顿,仅供参照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立目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的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与规定(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规定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与规定(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规定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与规定(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规定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与规定(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规定三、关于阐明与实行规定(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目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重要参照书(四)关于自学规定和自学办法指引(五)对社会助学规定(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的阐明(七)关于考试命题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立目(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门必修课,内容涉及词学基本、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某些。

设立本课程目,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研读为基本,理解名作基本内容、名家创作特色及在此基本上形成词史发展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基本目的本课程设立目在于协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基本上,掌握词某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高考生对作品内涵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性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办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总结。

为此后从事有关方面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基本,也为更高层次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本。

本课程学习要可以贯彻理论基本与详细作品分析相结合办法,在理论基本上分析作品,在详细作品分析基本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有关课程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本,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文学史》(一)、(二)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词重要历史阶段结识深化,兼具基本和深化双重特性。

「《唐宋名家词导读》考试大纲」

「《唐宋名家词导读》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唐宋词研究_自学考试复习资料_07564

唐宋词研究_自学考试复习资料_07564

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个人结合大纲整理,仅供参考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

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唐宋词研究课程(课程代码:07564)自学考试大纲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要求三、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词学基础、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部分。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的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的研读为基础,了解名作的基本内容、名家的创作特色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词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的基础上,掌握词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升考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征的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的方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的总结。

为今后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贯彻理论基础与具体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具体作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础,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的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的词的重要历史阶段认识的深化,兼具基础和深化的双重特性。

【通关宝典|唐宋词研究|07564】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精编版by洞天

【通关宝典|唐宋词研究|07564】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精编版by洞天

【通关宝典|唐宋词研究|07564】汉语言文学自考资料【精编版】目录第一编词学论略 (1)第一部分词名释例 (1)➢曲子 (1)➢长短句 (2)➢诗馀 (3)➢倚声 (4)第二部分词的词源 (5)➢诗词同源说 (5)➢词源《诗经》说 (5)➢隋代初唐说 (6)➢六朝乐府说 (6)➢六朝浮艳说 (7)第三部分词的体性 (7)➢胡夷里巷之曲 (7)➢词为艳科 (8)➢要眇宜修 (10)➢词心与词境 (10)第四部分词的体制 (13)➢小令、中调、长调 (14)➢令、引、近、慢 (14)➢词调与结构 (14)第五部分词的风格 (15)➢本色与非本色 (15)➢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 (15)➢从风格到流派 (16)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 (16)◆李隆基 (16)◆李白 (17)➢作品一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17)➢作品二忆秦娥(箫声咽) (18)◆张志和 (19)◆刘禹锡 (20)◆白居易 (21)◆温庭筠 (22)➢作品一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2)➢作品二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23)➢作品三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 (23)➢作品四更漏子(玉炉香) (24)➢作品五更漏子(柳丝长) (25)➢作品六梦江南(千万恨) (25)➢作品七梦江南(梳洗罢) (25)◆皇甫松 (26)➢作品一摘得新(酌一卮) (26)➢作品二梦江南(兰烬落、楼上寝) (27)➢作品三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船动湖光滟滟秋) (27)◆韦庄 (28)➢作品一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8)➢作品二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29)➢作品三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29)➢作品四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 (30)➢作品五思帝乡(春日游) (31)◆李存勗 (31)◆薛昭蕴 (32)◆毛文锡 (32)◆牛希济 (33)◆欧阳炯 (33)➢作品一南乡子(画舸停桡) (34)➢作品二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34)◆和凝 (34)◆顾敻 (35)◆孙光宪 (35)➢作品一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 (36)➢作品二谒金门(留不得) (36)➢作品三酒泉子(空碛无边) (37)◆李珣 (37)➢作品一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37)➢作品二南乡子(归路近) (38)➢作品三酒泉子(秋雨联绵) (38)◆冯延巳 (39)➢作品一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39)➢作品二鹊踏枝(秋入蛮蕉风半裂) (40)➢作品三鹊踏枝(萧索清秋珠泪坠) (40)➢作品四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 (41)➢作品五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41)➢作品六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 (42)➢作品七清平乐(雨晴烟晚) (42)➢作品八谒金门(风乍起) (43)➢作品九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43)◆李璟 (44)➢作品一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44)➢作品二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44)◆十李煜 (45)➢作品一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45)➢作品二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46)➢作品三捣练子令(深院静) (46)➢作品四清平乐(别来春半) (47)➢作品五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47)➢作品六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47)➢作品七望江南(多少恨) (48)➢作品八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48)➢作品九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49)➢作品十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49)➢作品十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0)第三编北宋名家词 (51)◆潘阆 (51)◆寇准 (52)◆林逋 (53)◆柳永 (54)➢作品一雨霖铃(寒蝉凄切) (54)➢作品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55)➢作品三定风波(自春来) (56)➢作品四迷仙引(才过笄年) (57)➢作品五戚氏(晚秋天) (57)➢作品六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58)➢作品七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59)➢作品八望海潮(东南形胜) (59)➢作品九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60)◆范仲淹 (61)➢作品一苏幕遮(碧云天) (61)➢作品二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61)➢作品三剔银灯(昨夜因看蜀志) (62)◆张先 (63)➢作品一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63)➢作品二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64)➢作品三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 (64)➢作品四谢池春慢(缭墙重院) (65)◆晏殊 (65)➢作品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66)➢作品二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66)➢作品三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66)➢作品四踏莎行(小径红稀) (67)➢作品五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67)➢作品六山亭柳(家住西秦) (68)◆宋祁 (68)◆欧阳修 (69)➢作品一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69)➢作品二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70)➢作品三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 (71)➢作品四踏莎行(候馆梅残) (71)➢作品五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72)➢作品六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72)➢作品七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73)➢作品八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73)➢作品九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74)◆王安石 (75)◆晏几道 (75)➢作品一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76)➢作品二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76)➢作品三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76)➢作品四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77)➢作品五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77)➢作品六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78)◆苏轼 (78)➢作品一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79)➢作品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9)➢作品三念奴娇(大江东去) (80)➢作品四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81)➢作品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81)➢作品六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82)➢作品七洞仙歌(冰肌玉骨) (83)➢作品八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83)➢作品九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84)➢作品十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84)➢作品十一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85)➢作品十二行香子(清夜无尘) (85)➢作品十三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86)◆黄庭坚 (86)➢作品一念奴娇(断虹霁雨) (86)➢作品二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 (87)➢作品三清平乐(春归何处) (88)➢作品四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 (88)◆李之仪 (89)◆秦观 (89)➢作品一望海潮(梅英疏淡) (89)➢作品二满庭芳(山抹微云) (90)➢作品三鹊桥仙(纤云弄巧) (90)➢作品四踏莎行(雾失楼台) (91)➢作品五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91)◆贺铸 (92)➢作品一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92)➢作品二芳心苦(杨柳回塘) (93)➢作品三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93)◆晁补之 (94)◆周邦彦 (95)➢作品一瑞龙吟(章台路) (95)➢作品二满庭芳(风老莺雏) (96)➢作品三苏幕遮(燎沉香) (96)➢作品四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 (97)➢作品五少年游(并刀如水) (98)➢作品六六丑(正单衣试酒) (98)➢作品七兰陵王(柳阴直) (99)◆曹组 (99)第四编南宋名家词 (100)◆朱敦儒 (100)◆李清照 (100)➢作品一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101)➢作品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01)➢作品三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102)➢作品四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02)➢作品五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03)➢作品六永遇乐(落日熔金) (103)➢作品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104)➢作品八声声慢(寻寻觅觅) (105)◆张元干 (106)◆岳飞 (106)◆朱淑真 (107)◆陆游 (107)➢作品一钗头凤(红酥手) (108)➢作品二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108)➢作品三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 (109)➢作品四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09)◆杨万里 (110)◆张孝祥 (110)➢作品一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110)➢作品二念奴娇(洞庭青草) (111)◆辛弃疾 (112)➢作品一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12)➢作品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13)➢作品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114)➢作品四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114)➢作品五祝英台近(宝钗分) (115)➢作品六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115)➢作品七清平乐(茅檐低小) (116)➢作品八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116)➢作品九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17)➢作品十永遇乐(千古江山) (117)◆陈亮 (118)◆刘过 (119)◆姜夔 (119)➢作品一点绛唇(燕雁无心) (120)➢作品二扬州慢(淮左名都) (120)➢作品三暗香(旧时月色) (121)◆史达祖 (122)◆刘克庄 (122)◆吴文英 (123)➢作品一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123)➢作品二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124)◆王沂孙 (124)➢作品一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 (124)➢作品二眉妩(渐新痕悬柳) (125)◆张炎 (126)➢作品一解连环(楚江空晚) (126)➢作品二高阳台(接叶巢莺) (126)◆蒋捷 (127)第一编词学论略第一部分词名释例诗与词是古代韵文的两种重要体式。

07564唐宋词复习重点资料试题

07564唐宋词复习重点资料试题

07564唐宋词复习重点资料试题07564唐宋名家词实用资料第一编词学论略第一章词名释例考核要求:1.识记:曲子、长短句、诗馀含义;“长短句”之称由苏轼提出;“诗馀”的四种解释;“诗馀”名称的出现时间;“倚声”名称的出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2.领会:曲子与音乐的关系;长短句与句式的关系。

3.简单应用:况周颐对“诗馀”的解释,俞彦对“诗馀”的解释。

一、曲子1、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二、长短句1、长短句可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

3、长短句提名权交给了苏轼,缘由是苏轼在《与蔡景繁书》。

三、诗馀1、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馀?。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角度看)四、倚声1、倚声的概念与古代乐府诗的创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已出现。

第二章词的起源考核要求:1.识记: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2.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1、词的起源: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2、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

王灼、朱熹与胡仔持这种说法。

第三章词的体性考核要求:1.识记:燕乐;燕乐系统的三类组成。

2.领会:词调与音乐的关系。

3.简单应用:“词为艳科”、“细美幽约”、“要眇宜修”、“词心词境”说、张炎的“清空”说。

4.综合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

一、胡夷里巷之曲1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07564唐宋词研究

07564唐宋词研究

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

“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

2.曲子是词的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的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的点。

2、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

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

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 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是词与诗的关系而起的一个新名词。

2、俞彦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

” 3、况周颐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

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诗,故曰‘诗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的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的。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

(从音乐作模式有关。

2、“倚声”一词大概在中唐时期就为尊词王灼、朱以乐府为中心,认为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宋人在唱词风格方面独重女音。

四字是王国维给词的体性下的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四字的 意思大概是形容一种精巧细致富有于女性修饰之美的一种特质。

2、缪铖“细美幽约”。

出自缪铖的《论词》,他把词的特质和词的起源结合起来,是具有启迪《蕙心词话》。

他的词心词境说相当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当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的综 合反映。

词的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的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3、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的辽阔,在文化取向上就一直存在南北的不同。

南方文学的典范, 词往往被称为“南词”。

在唐宋词人中,从其籍贯来考察,重要的词人或者说是在所有的词人中,占 籍南方或在南方有仕履经历的,在总共800多人中,南方占了82%,其中浙江最多,其次是江西、 张炎的“清空”貌,质实的词写得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所以显得板滞。

(完整word版)07564唐宋词研究(14-18年真题-选择题汇总)

(完整word版)07564唐宋词研究(14-18年真题-选择题汇总)

07564唐宋词研究(14—18年真题汇总)单项选择题1。

《扬州慢》这一词牌的首创者是BA.李白B。

姜夔C。

周邦彦D。

苏轼2.冯延已的词集名为DA。

《浣花词》B.《漱玉词》C。

《清真词》D。

《阳春集》3.张元干的号是CA。

淮海居士B。

于湖居士C。

芦川居士D.清真居士4。

贺铸的字是DA.英成B。

飞卿C.耆卿D。

方回5。

《蝶恋花》"天何处无芳草”的作者是BA。

柳永B。

苏轼C.宋祁D。

晏殊6。

《念奴娇》(大江东去)一词的写作地点是CA。

密州B.扬州C。

黄州D.颍州7.邓广铭完成的重要词学著作是BA.《东坡乐府笺》B.《稼轩词编年笺注》C。

《人间词话》D。

《蕙风词话》8。

秦观的籍贯是AA。

高邮B.合肥C。

绍兴D。

钱塘9。

王沂孙所作的词有DA.《定风波》(万里黔中)B。

《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C.《解连环》(楚江空晚)D。

《眉妩》(渐新痕悬柳)10。

《摸鱼儿》(买陂塘)的作者是AA。

晁补之B.晁说之C.晁冲之D.晁端友11。

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的下句是AA。

无数杨花过无影B。

杜鹏声里斜阳暮C。

乱分春色到人家D.淡烟流水画屏幽12。

被宋人称为词中"渭城三叠”的词作是BA。

《八六子》(倚危亭)B.《兰陵王》(柳阴直)C.《瑞龙吟》(章台路)D.《鹊桥仙》(纤云弄巧)13.被苏轼称为“野狐精”的词人是BA。

周邦彦B。

王安石C.朱敦儒D.贺铸14。

《六丑》(正单衣试酒)写的花是CA。

桃花B.杏花C.薇花D。

梨花15。

朱淑真所作首句为“独行独坐”的词的词牌名是BA.《满江红》B。

《减字本兰花》C。

《六州歌头》D。

《念奴娇》16。

与《菩萨蛮》(花明月暗)相关的人物是BA。

大周后B.小周后C。

花蕊夫人D.西施17。

柳永《乐章集》中字数最多的一首词是DA.《河传》B。

《扬州慢》C.《六州歌头》D.《戚氏》18.蒋捷的词集名为AA。

《竹山词》B.《花外集》C。

《山中白云词》D.《白石道人歌曲》19.《风入松》(听风听丽过湾明)的作者是CA.姜夔B.史达祖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词研究(课程代码:07564)复习资料个人结合大纲整顿,仅供参照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立目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的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与规定(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规定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一)学习目与规定(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规定第三编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与规定(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规定第四编南宋名家词(一)学习目与规定(二)课程内容(三)考核知识点(四)考核规定三、关于阐明与实行规定(一)《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目和作用(二)《唐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关系(三)《唐宋词研究》教材与重要参照书(四)关于自学规定和自学办法指引(五)对社会助学规定(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的阐明(七)关于考试命题若干规定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立目(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唐宋词研究》是广东省高等教诲自学考试中山大学主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门必修课,内容涉及词学基本、唐五代名家词、北宋名家词、南宋名家词四个某些。

设立本课程目,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唐宋时期词发展史,把握其间诸多名家代表性作品,以对名家名作研读为基本,理解名作基本内容、名家创作特色及在此基本上形成词史发展规律和特色。

(二)课程基本目的本课程设立目在于协助考生在阅读唐宋名家词基本上,掌握词某些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词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提高考生对作品内涵理解、对重点作家艺术特性把握。

通过训练考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作品分析能力,使考生掌握词作艺术分析办法,学会对作家进行艺术特色总结。

为此后从事有关方面教学与文化传播打下坚实基本,也为更高层次学习以及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本。

本课程学习要可以贯彻理论基本与详细作品分析相结合办法,在理论基本上分析作品,在详细作品分析基本上总结艺术规律。

(三)本课程与有关课程联系、分工与区别《唐宋词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为基本,是全国统考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文学史》(一)、(二)有益补充,又是对作为分体文学词重要历史阶段结识深化,兼具基本和深化双重特性。

学习本课程需要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一定理解基本上进行。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文学史》不同是,它是以详细词家、详细词作研读与学习为中心。

《唐宋词研究》使用教材为《唐宋名家词导读新编》,彭玉平著,中山大学出版社,5月出版。

本课程重点:一方面是掌握第一编:词学论略,理解词名称、来源、体性、体制、风格等问题。

在第二编:唐五代名家词,重点掌握李白、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作品及有关问题。

在第三编:北宋名家词,要重点掌握柳永、晏殊、欧阳修、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作品及有关问题。

在第四编:南宋名家词,重点掌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kuí、吴文英作品及有关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的第一编词学论略(一)学习目与规定1.掌握惯用词名称,理解词各种名称由来。

理解“诗馀”说与“倚声”说。

2.掌握词来源,重点掌握词来源于隋代初唐说。

3.理解词体性种种说法,深刻理解“词为艳科”说、“要眇宜修”说以及词心、词境概念。

4.熟悉词体制。

5.理解关于词风格几种说法。

本编重点:关于词名称几种说法、词体性概念。

本编难点:词体性概念以及几种说法。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词名释例1.曲子、长短句、诗馀三种重要异称。

2.曲子与音乐关系。

3.长短句与句式关系。

4.况周颐对“诗馀”解释,俞彦对“诗馀”解释。

5.“长短句”提出。

6.“诗馀”名称浮现时间。

7.关于“诗馀”四种解释。

8.“倚声”名称浮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9.“诗馀”内涵。

10.“倚声”体制特点。

第二章词来源1.诗词同源说。

2.词源《诗经》说。

3.隋代初唐说。

4.六朝乐府说。

5.六朝浮艳说。

6.以为词来源于隋代初唐说理论根据。

第三章词体性1.音乐系统:燕乐。

2.燕乐系统三类构成:胡乐、俗乐、清乐。

3.词调与音乐关系。

4.缪钺提出词特点是“细美幽约”。

5.王国维提出词体制特点是“要眇宜修”。

6.宋代词人占籍最多四个省份。

7.境界说渊源。

8.“胡夷里巷之曲”9. 胡云翼“词为艳科”。

10.王国维“要眇宜修”。

11.张炎“清空”说。

12.况周颐“词心词境”说。

13.王国维境界说。

第四章词体制1.任中敏对词体分类。

2.区别小令、中调、长调原则。

3.最先实行三分法人名、朝代、书名。

4.令、引、近、慢四分法。

5.三分法与四分法区别。

6.词调特点及其来源。

7.词体构造基本术语:阙、歇拍、过片、重头、煞拍等。

第五章词风格1.词本色风格是婉约。

2.宋代词人对词风格感知。

3.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划分。

4.王士祯对词派划分。

5.唐宋词风格中婉约与豪放之争。

6.婉约、豪放语源及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第一章词名释例1.词重要三种异称。

2.长短句提出以及与句式关系。

3.“诗馀”名称浮现时间与它四种解释。

4.“倚声”名称浮现时间及其体制特点。

第二章词来源1.词来源六种说法。

2.以为词来源于隋代初唐说理论根据。

第三章词体性1.词调与音乐关系。

“胡夷里巷之曲”含义。

2.缪钺提出词特点是“细美幽约”。

3. 胡云翼“词为艳科”。

4.王国维“要眇宜修”含义。

5.境界说渊源以及王国维境界说含义。

6.张炎“清空”说。

7.况周颐“词心词境”说。

第四章词体制1.区别小令、中调、长调原则。

2.最先实行三分法人名、朝代、书名。

3.令、引、近、慢四分法。

4.词调特点及其来源。

5.词体构造基本术语。

第五章词风格1.词本色风格是婉约。

2.宋代词人对词风格以及张綖对婉约与豪放风格划分。

3.唐宋词风格中婉约与豪放之争。

4.王士祯对词派划分。

(四)考核规定第一章词名释例1.识记:曲子、长短句、诗馀含义;“长短句”之称由苏轼提出;“诗馀”四种解释;“诗馀”名称浮现时间;“倚声”名称浮现时间及基本含义。

曲子是词最初名称,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紧密关系。

长短句之称标志着词已经逐渐挣脱了音乐附属地位,是以词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特点。

诗馀是就词和诗关系而起一种新名词。

长短句是词重要句式特点。

唐诗中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诗被称为“短句”。

所谓长短句,其最初意义重要是指五、七言错综而已。

“诗馀”四种解释:1.以余力做余事,表达对词体价值轻视之意。

2.作诗歌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独立地位。

事实上,词兴起不是以诗歌之亡为前提。

3.作丰富而有韵味解。

4.为诗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

“诗馀”名称浮现时间: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已经浮现。

倚声是最能体现词体音乐性一种称号。

重要意思是依照词牌音乐特性和格律来填词,重点强调音乐本体地位。

“倚声”名称浮现时间:中唐时期。

2.领略:曲子与音乐关系;长短句与句式关系。

3.简朴应用:况周颐对“诗馀”解释,俞彦对“诗馀”解释。

第二章词来源1.识记:诗词同源说;词源《诗经》说;隋代初唐说;六朝乐府说;六朝浮艳说。

诗词同源说:以词为诗馀,为尊词体,主张诗词同源。

词源《诗经》说:以句子长短作为追溯词源唯一根据,主张词源《诗经》。

隋代初唐说:以燕乐形成为标志,以为词来源于隋代初唐。

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中心,以为词来源于六朝。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风格溯源至六朝。

2.简朴应用:以为词来源于隋代初唐说理论根据。

填词所倚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

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调。

第三章词体性1.识记:燕乐;燕乐系统三类构成。

燕乐系统三类构成:胡乐、俗乐、清乐2.领略:词调与音乐关系。

3.简朴应用:“词为艳科”、“细美幽约”、“要眇宜修”、“词心词境”说、张炎“清空”说。

“词为艳科”: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一种概念。

词在语言风格上侧重浮艳。

“细美幽约”:出自缪铖《论词》,她把词特质和词来源结合起来,是具备启迪意义。

“要眇宜修”:王国维提出,形容一种精致细致富于女性修饰之美一种特质。

四字体现出词女性化和修饰性。

在艺术上以“要眇宜修”为重要特点。

“词心词境”说:词心词境之说集中表述见于况周颐《蕙心词话》。

她词心词境说相称于创作中主客体之间关系。

词境相对客观,词心则相称于创作主体,是天资、学力、阅历等综合反映。

词创作就是词心与词境有机结合,两者是一种互相依存关系。

张炎“清空”说:张炎“清空”是指能摄取事物神理而遗其外貌,质实词写得典雅奥博,但过于胶着于写作对象,因此显得板滞。

在张炎理解中,清空词一定是蕴含着骚雅意趣,质实词则未必。

因此清空词澄净精纯,能传达出词人淡泊胸襟,在风格上则是一种含蓄与自然,峭拔与流转结合。

4.综合应用:王国维境界说。

王国维求学“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通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眸,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眸,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别,最高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本质,并且,景情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心情,诗人要观物,一方面要挣脱现实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涉及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干达到观物之微。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美了。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对审美客体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固执、终身无悔精神,在摸索着事物美。

这种美必要将事物个别、外在、偶尔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内在、必然一种理念,用审美把握塑造出美意象,诗人在此境界心情是安静、纯净、自然,谋求一种自然乐趣。

一方面,这种谋求是艰辛,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步,另一方面,这种谋求又是使作者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殉身无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