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使至塞上》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中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使至塞上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金老师教育培训备战中考-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必背古诗词34篇使至塞上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46fb806caa00b52acfc7cada.png)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ān)然。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①《使至塞上》中,作者以“蓬”“雁”自比,表达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句子是“,”。
使至塞上知识点(中考语文备考)
![使至塞上知识点(中考语文备考)](https://img.taocdn.com/s3/m/4b16cf5a168884868762d636.png)
使至塞上知识点(中考语文备考)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原文呈现使至塞上[1]唐代王维单车[2]欲问边[10],属国[3]过居延。
征蓬[4]出汉塞,归雁[5]入胡天。
大漠[6]孤烟直,长河[7]落日圆。
萧关[8]逢候骑[11],都护[9]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551dc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9.png)
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使至塞上》知识归纳
![《使至塞上》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183971bf705cc1754270933.png)
《使至塞上》知识归纳一、原文使至塞上[唐]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译文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慰问边塞上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
恰似蓬草随风飘出汉塞,又像飞天际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燧烟直上,黄河岸边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三、整体分析1.内容:《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2.情感: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3.手法:对偶、借喻、对照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四、句子赏析1.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首先交待了为什么写这首诗,以及写作这首诗的地点。
“问边”,是本次出使的目的,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塞上戍边将士。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流露了诗人内心的失意和不快的情绪。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此二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征蓬出汉塞”,枯干的蓬草在春风中纷飞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内心深处的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借以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诗人心中的飘零之感。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与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68420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4.png)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与赏析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翻译与赏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 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专题03《使至塞上》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专题03《使至塞上》知识梳理(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75569df705cc1754270903.png)
《使至塞上》知识梳理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作者作品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二、写作背景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三、重点字词:属(shǔ)蓬(péng)萧关(xiāo)侯骑(jì)燕然(yān)四、词语解释:(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看望,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征蓬: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
(5)长河:即黄河。
(6)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7)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8)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9)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五、译文:(我)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
浩瀚沙漠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到萧关时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六、作品鉴赏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使至塞上》中考知识点全扫描(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使至塞上》中考知识点全扫描(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66eb30e1d4d8d15abf234e4e.png)
《使至塞上》中考知识点扫描【文学常识】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有《王摩洁文集》等行世。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心思想】《使至塞上》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原诗】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使至塞上》知识点
![《使至塞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2aab0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7.png)
《使至塞上》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故事背景唐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
三、理解诗意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单车:单车独行。
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属国:汉代时称那些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
居延:古县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飘泊的旅人。
泛指远行的人。
归雁:向北飞的大雁。
胡天:这里指西北地区。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官名。
都护是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里代指前线。
译文: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飘出汉塞,似北飞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茫茫沙漠中远处独起的炊烟直上云霄,滔滔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
四、问题归纳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一“直”一“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使至塞上》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使至塞上》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dd8183b94028915f814dc233.png)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ān)然。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使至塞上》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
此诗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所往之处是:“属国过居延。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①《使至塞上》中,作者以“蓬”“雁”自比,表达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的句子是“,”。
《使至塞上》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使至塞上》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f4344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c.png)
《使至塞上》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单车”表明此次出行随从不多,“问边”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属国”指出使的身份。
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这两句叙述了诗人出使的地点和行程。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
浩瀚的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横贯其间,落日浑圆。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一幅雄浑开阔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线条明快,而且“直”“圆”二字用得巧妙,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这首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全诗如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王维介绍
![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王维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b31ec6f65ce050877321325.png)
《使至塞上》古诗翻译、注释、赏析创作背景及王维介绍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2017泰安中考古诗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2017泰安中考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701ee46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3.png)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2017泰安中考古诗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8.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一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C【解析】C项"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分析错误,因为下联的意思是: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表达方式上是记叙,不是写景。
"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分析也是错误的,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ABD项对颈联景物特色、情感基调、描写手法的分析是正确的。
所以选C.19.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案】B【解析】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对偶手法分析正确;但诗人写的不是实景,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振翮北飞的"归雁"、随风而去的飞蓬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并不是实写大雁和蓬草。
ACD对首联、尾联的内容和作用,颈联的"独绝千古"的边塞诗特色的分析是正确的。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诗词赏析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c405c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b.png)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诗词赏析译文及注释篇一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八年级使至塞上知识点
![八年级使至塞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b34b5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8.png)
八年级使至塞上知识点《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掌握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非常重要。
一、作者简介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存诗 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二、诗歌原文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重点字词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3、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4、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5、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6、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7、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8、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10、孤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或解释为塞外旋风“孤烟直上”。
11、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12、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3、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14、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15、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全)八年级上册【12《使至塞上》】课文注释+赏析
![(全)八年级上册【12《使至塞上》】课文注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f548a54a7302768e9939ae.png)
八年级上册【12《使至塞上》】课文注释+赏析使至塞上①文|维单车②欲问边③,属国④过居延⑤。
征蓬⑥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⑦直,长河⑧落日圆。
萧关⑨逢候骑⑩,都护⑪在燕然。
①选自《王维集校注》。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②[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长城内外。
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⑥[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⑦[孤烟]指烽烟。
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⑧[长河]指黄河。
⑨[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⑩[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⑪[都护]官员,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赏析】公元736年,唐玄宗派遣王维到边疆镐劳慰问唐军,实际上却是将他成功排挤出了朝廷。
,就在他的路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边塞诗。
作为一首边塞诗,它的中心主题主要还是描写出征的艰苦以及自己在四方漂泊的孤苦情怀,让人为之一震。
诗佛王维抓住了自己的强项:写景,并在这里运用的十分巧妙。
颔联借“征蓬”自喻,如今飘零来到了北方,居无定所,生活节奏被打乱,时间随着大雁的北飞也越流越快,体现了自己的仕途的不顺。
最大的亮点应该在颈联。
沙漠和落日是西北边塞地区最典型的景物之一,王维的这短短十个字又让其变得雄浑悲壮,仿佛那些就在我们眼前一般,让王静安先生大开眼界,“可谓千古壮观”,《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也无法对“直”和“圆”这两个貌似并不合适的字进行更好的更改,看来王维是仔细琢磨推敲过的,让词语和它对应的景物搭配出烽火台烟火得一冲之直以及弯曲黄河贯彻之长。
《使至塞上》知识点复习+试题精练
![《使至塞上》知识点复习+试题精练](https://img.taocdn.com/s3/m/9bf15318284ac850ad0242ea.png)
使至塞上一.文学常识。
1.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雅号“诗佛”。
苏轼赞“诗中有画,画有有诗”。
2.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有诗作《鸟鸣涧》《从军行》《观猎》《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王维集校注》。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塞上,边境地区,亦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②[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长城内外。
③[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④[属国]典属国的简称。
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⑤[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
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⑥[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⑦[孤烟]指烽烟。
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⑧[长河]指黄河。
⑨[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⑩[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⑪[都护]官员,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
这里指前线统帅。
【内容理解】㈠主题思想【答案】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以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㈡写作特色⑴融情于景,虚实结合。
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
前两联写出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
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
颔联写景虚实相遇在,表达悲壮情怀。
后两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
颈联绘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
尾联叙事,呼应首联。
⑵雄浑遒劲,逼真传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㈢理解性默写⑴诗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⑵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构图有面有点,线条简洁明快,景象既苍茫辽远,又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⑶《使至塞上》一诗中,诗人运用“燕然勒石记功”的典故含蓄赞扬前线将士的诗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4184f23c281e53a5802ff8d.png)
《使至塞上》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像征蓬一样出使边境,像归雁一样进入遥远的北方。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索,以“蓬”、“雁”自比,表达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荒漠深处一缕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岸边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一个“圆”字,把本来给人凄楚苍凉印象的落日,写的具有亲切温暖之感。
运用对偶,对仗工整,描绘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也突出了边塞的荒凉。
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之情,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们艰苦的生活环境,突出了他们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精神。
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描绘了沿途所见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真实地再现了大漠雄浑、苍凉、荒寂的特点,抒发了慷慨悲壮之情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2、语言凝练,含蓄,优美动人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燕然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60字以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使至塞上》
导读: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准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准备了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知识点归纳:
1、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景象,画面开阔、气势雄浑的诗句;《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激愤和抑郁的内心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知识点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