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人体气血津液功能和关系

人体气血津液功能和关系

人体气血津液功能和关系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

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与否,与基础物质的生化输布紧密相关。

由于气、血、津、液皆由精所化生,所以,气、血、津、液是构成五脏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一、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二、气的分类和功能气的分类较多,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五脏之气等。

机体内各种不同的气,其功用概括起来有五,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

这五个方面的功能虽各有不同,然又是密切关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

三、血的功能血循行于脉道,是人体基本物质之一。

血液的生成,虽然主要来源于水谷精微,但与营气的参与及精髓的化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的主要功能是充养全身,使脏腑、四肢、九窍能各司其职。

四、气和血的关系气和血,既是供养脏腑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气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

气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血对气有养和运载的作用。

在病理上往往也相互影响。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病变可以反映于脏腑经络的每一种疾病中,各种疾病的不同阶段,又都能反映出气血盛衰的不同变化。

治疗疾病,重在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正如王清任所强调的“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五、津与液的关系津与液都由饮食化生,由三焦布散,出入于肌肤膜理,流行于筋骨关节。

津的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的作用是滑润关节、补益脑髓、溉满耳目口鼻。

津无固定之所,随气化出于腠理则为汗液,随气化下达则为尿液;液有固定之所,在关节腔则为滑液,在脑髓则为脑池内液。

一般而言,津在表,质清而稀;液在里,质浊而稠。

由于津液为人体水液的总称,所以津与液常不作严格区分而统称津液。

津液病证即津液的代谢失常。

津液的代谢是由各个脏腑相互协作来完成的复杂的生理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补气生津
(二)气能行津
含义:气是津液在体内输布运行的动力。 脾的散精转输 肺的宣发肃降 肾中精气蒸腾气化 肝的疏泄 病理及治疗 气虚 补气以利水 气滞 行气以利水
病理及治疗
血虚,气失去充养 气虚 养血益气
1、机体对气需求时,血中清气和营气释放 2、血营养着器官,使化气的功能更活跃
2.血能载气
气存于血中,依 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 而运行全身
大出血 “气随血脱” 补气固脱
含 义
病理及治疗
“载气者,血也”
气能生津
3.气能摄血
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体现了脾统血的生理功能
病理及治疗
含 义
脾气虚,无力固摄血液 出血 补气摄血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化气
含 义
01
气能行津
02
气能摄津
03
津能生气
04
津能载气
05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含义: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 于气的推动作用。 津液 水脾胃气虚弱,化生无力 津液不足
1
精与血的关系
2
02
01
03
04
05
相互滋生
水谷之精和津液同源于水谷
病理
津液不足伴有精亏
精亏伴有津液不足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
四、气与血的关系

生 血
行 血
摄 血
气为血之帅

养 气
载 气
血为气之母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 气及其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脾、胃、心、肺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

4.气血津液

4.气血津液

第三节 津 液(body fluid)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一) 津液的含义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 津液 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人体 的某些正常排泄物,如汗、尿等,也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 津与液的异同 津和液同属于正常水液,同源于饮食水谷,本属一体, 在生理活动中,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故两者常相提并论。 但津和液在性质、分布和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津与液的异同点 区别点 分 类 相同点 性质
(四) 卫气(defensive qi) 1. 含义:是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作用的气。卫气又称 “卫阳”。 2. 生成:由水谷精气中慓疾滑利部分所化生 3. 分布:通过肺的宣发,行于经脉之外,皮肤、分肉之 间。 4. 主要功能: (1) 护卫肌表 (2) 调节腠理开合 (3) 温煦脏腑、肌肉、皮毛
营卫之气关系表
(一) 元气(primordial qi) 1. 含义: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肾气,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原动力;是人体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 2. 生成: 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 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3. 分布: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而五脏 六腑,外而肌肤腠理, 无处不到。 4. 功能: (1) 激发和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2)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因而,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综上所述,气的生理功能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推动 气化五个方面,在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它们之间密切配合, 气化 相辅相成,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四、气的运动
(一) 气机的含义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

四、津液的生理功能
1、 2、 3、 4、 5、 滋润和濡养功能; 化生血液; 排泄代谢产物; 运载作用; 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帅 1、气能生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 2、气能行血——补气行血——补阳还五汤 ——行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3、气能摄血——补气摄血——独参汤 (二)血为气母 1、血能养气—补血生气—八珍汤 2、血能载气—气随血脱—补气固脱—独参汤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气阴两伤——益气养阴
2、气能行津——补气行水(气虚水肿) ——行气利水(气滞水肿) 3、气能摄津——补气固汗—玉屏风散 (自汗) 4、津能生气——补气生津 5、津能载气——气随津脱——补气固脱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二)津血同源互化 “ 夺汗者无血 ”: 大汗之人不可 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 “ 夺血者无汗 ”: 大出血之人不 可再用发汗之法。
二、血的生成
(一)化生之源 营气 水谷之精
物质基础 构成成分

津液
基础
肾 精
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运化
化生
营血
组成
水谷精微
化生
血液
津液
血虚 治疗
2.心肺
清 气
营气和津液

注于

化赤为血
脾向上升输于心肺
在心气的作用下
血虚 治疗
3.肾
精生髓,精髓化生血液 肾 藏 精 肾气充沛,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三、血的运行 —— 与肾无直接关系
血的运行正常的基本条件:
1、血液的充盈
2、脉道的通利; 3、各脏腑功能的正常 (心主行血. 肺朝百脉. 脾主统血. 肝主藏血)。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后天之精,经脾的转输 ,布散至脏腑, 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与各脏的血、津 液相互化生,促进脏腑功能正常发挥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 散全身,推动和激发各脏腑功能活动,为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精的施泄:
(2)生殖之精,施泄有度,繁衍生命
①生殖之精的化生:生殖之精,由先天之精
在后天之精的资助下,在天癸的促发作用

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①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②护卫肌表 ③控制腠理的开合
5.主要功能
营 营 气 别名 别名
营 阴
卫 气 气
卫 阳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 含义 概念 之气 之气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 的病变。 《景岳全书》“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 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生成
含义——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来源于先天——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 生成—— 充养于后天——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
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协调平衡称之气机调畅
气滞——气阻滞于局部或郁而不散 气逆——气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机失调 气陷——气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外出运动太过,大量外脱而不 能内守 气闭——气出入运动受阻,不能外达而郁 闭于内
气的功能
推 动 调 控 作 用
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
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活动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二、津液的代谢
生成

气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

气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

气、血、津液参考资料: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是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但又各有其特殊的本质。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全靠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又依赖气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

这些营养物质由于脏腑机能活动而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与滋生。

它们之间是互为消长,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气(一)气的生成及其作用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是指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生成来源:一是与生俱来的,称“元气”,藏之于肾,又称“先天之气”。

一是吸入自然之气和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两者结合于肺,称“宗气”,藏之于胸,又称“后天之气”。

先天和后天之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名为“正气”,亦称“真气”。

由于气的活动范围及其作用不同,而气的名称,亦因之而异。

“正气”为诸气之本。

各种不同名称之气,都是在正气支配下发挥作用的。

人体各部的功能以及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气有温胸、保卫、化生、固摄及动力等作用。

“元气”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气通行于全身,能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上出气道以司呼吸,下注心脉以推动血液的循环。

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和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生理活动机能等,都和宗气的盛衰有关。

宗气中具有营养作用的部分,经肺入血,称为“营气”。

行于脉道之中,运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宗气输布于体表,行于脉外的部分,称为“卫气”。

宣发于体表,充盈于肌肉、膜理、皮肤之间。

具有温养肌肉、皮肤,滋润废理,管理毛孔开阔和防御外邪的作用。

另有把脏腑的机能活动,称为脏腑之气,简称“脏气”。

如肺的呼吸机能称为“肺气”;胃的饮食消化机能称为“胃气”。

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肾气等。

脾胃居于中焦,故脾胃的机能活动除称脾胃之气外,又称为“中气”。

它具有增强消化、吸收,升清降浊,统摄血液等作用。

(二)气的病证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于肺,疏散发泄于肝,帅血贯脉行于心。

中医学中气血津液的关系

中医学中气血津液的关系

中医学中气血津液的关系
中医学中,气血津液是四种重要的生命物质,它们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共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Qi)是人体的生命能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运行能够推动血液循环、促进津液的产生和运输,同时也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身体的正常机能。

血(Xue)是人体内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液体。

血液的运行
依赖于气的推动,气血循环相互影响并维持身体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泄。

津(Jin)是水液的一种形式,主要涵盖体液和分泌物质。


液的生成和分泌需要气的推动,血液则提供津液的养分和水分。

津液的充盈与否直接关系到身体的润滑、解渴和代谢等功能。

液(Ye)是体内的滋润物质,包括关节液、眼泪、唾液等。

液的生成和运输同样依赖于气的推动和血液的提供养分,液的存在保持了身体的润滑和保湿。

在中医学理论中,气血津液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它们的生成、运行和调节紧密相连,失衡或者不足则会出现各种疾病和身体不适的症状。

因此,中医学中重视调节气血津液的平衡和协调,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气血津液津液及其相互关系课件精美版

气血津液津液及其相互关系课件精美版
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当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枯少。
脾气主为升 血清之,帅将,血胃血肠在为吸脉气收中的流之谷行气,守与时津时,液赖上于气输气于之必心率须肺领,和依而推后动附输。布于全身血。方静谧,否则,血不载气,气将 由津气液虚 和、血气液滞赖漂而心导阳浮致之不的动津力定液,停方,滞能,正无称常作运所气行不,归行环附水周;不,休。散而不收。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 气行则血行,之气滞时则,血瘀气。 亦随之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侯,治用峻补固气法, 元气气一亏 方损面,可肾以以失直封接达藏推力,动每血挽见行失,气精如之宗脱害气。;、固摄止血之目的。
此外,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这种情况,称为津能载气。 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
气行则血• 行,血气滞对则气血瘀的。 作用:
其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故脾气主之 升正清• 常,运将血动胃,肠为对吸气保收证的之血谷液气母的与运津,行液有上是着输重于指要心气意肺义,在。而后生输布成全身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其一,血 气在为肾血 阳之的帅蒸,动能血下在,养脉化气中而流为。行气,,气时升时腾存赖敷于布血气于之脏中率腑,领,和发血推挥动其不。滋养断作用地,以为保气证脏的腑组生织的成正常和生理功功能能。活动提供水谷 其二,血能载精气,微气,存于水血中谷,赖精血之微运载是而全达全身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
津液的生成
•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 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其具体过程是:胃为 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 脾主升清,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上输于心肺,而后输布 全身。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 质和水分,上输于脾,而布散全身,并将水液代谢产物输入 膀胱,把糟粕下输于大肠。大肠主津,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 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后,将其中部分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形 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通过其主津功能参与人体内津液的 形成。津液的生成是在五脏系统整体调节下,以脾为主导, 由胃、小肠、大肠共同完成的。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

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五经并行。” 水谷 胃 小肠
别浊 游溢精气

A.脾胃运化 脾胃运化 B.小肠主液 小肠主液 C.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
皮肤干燥,肌肤甲错图血能载气
气 血
津液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津血同源
思考题
1.气是功能概念还是物质概念? 1.气是功能概念还是物质概念?抑或二者兼 气是功能概念还是物质概念 有? 2.人体循环 消化、呼吸、 人体循环、 2.人体循环、消化、呼吸、水液代谢活动是 如何体现气化的? 如何体现气化的? 3.中医心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中医心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3.中医心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 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 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 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 注于骨节、脏腑、 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 起濡养作用。 织,起濡养作用。
病理: 病理:伤津和脱液
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肾 藏 精 自然界之清气 肺 主 呼 吸 胃 运 化 水谷之精气 脾
之气
气的运动
气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脏腑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脏腑升降出入运动的表现。 脏腑气机升降的特点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 脏腑气机升降的特点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 降中有升。 降中有升。 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关 键。 脏腑气机升降中以肺脾肾为重要,特别是肾。 脏腑气机升降中以肺脾肾为重要,特别是肾。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7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第7套)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有A.气能生津B.津能化气C.气能摄津D.津能化血E.血含津液【答案】A B C D E2、心衰喘脱危证当A.苏合香丸B.参附龙牡汤C.生脉散D.独参汤E.炙甘草汤【答案】B3、癃闭与关格的鉴别点有A.小便不通B.小便减少C.小便无力D.有无伴吐逆E.有无伴小便涩痛【答案】C4、患者自觉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脘胁胀闷,纳呆食少,常随情志变化而加重,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治宜首选A.平胃散B.柴胡疏肝散C.六磨汤D.逍遥散E.越鞠丸【答案】D5、引起呕吐的原因有A.外邪侵袭B.饮食不节C.情志失调D.脾胃虚弱E.命门火衰【答案】A B C D6、消渴病并发视瞻昏渺的机制是A.阴虚热炽,痰阻经络B.肾阴亏损,精血不足C.阴虚内热,脉络失养D.燥热伤阴,络脉瘀阻E.阴损及阳,脾肾衰败【答案】B7、痫证的病位在A.脑B.心C.肝D.脾E.肾【答案】A8、消渴病的病理主要是A.劳累过度,伤肺损脾B.劳欲过度,损伤元气C.饮食不节,食积化热D.燥热偏胜,阴津亏损E.气郁化火,消灼阴津【答案】D9、以下不属于疟疾的辨证要点的是A.病情轻重B.寒热的偏胜C.正气的盛衰D.病程的长短E.预后的良好【答案】E10、首先将淋证分为8类的医籍是A.《金匮要略》B.《医灯续焰》C.《诸病源候论》D.《中藏经》E.《千金要方》【答案】D11、下列哪项不属于风湿头痛的临床表现A.头痛如裹B.肢体困重C.脉濡D.舌淡苔白腻E.头痛而胀【答案】E12、以下属于瘿病早期出现眼突者,证属肝火痰气凝结所选用的药是A.夏枯草B.菊花C.青葙子D.石决明E.丹参【答案】A B C D13、以下哪一项不是辨别风寒和风热两类感冒的主要依据A.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B.舌苔黄与白C.脉浮与不浮D.渴与不渴E.咽喉肿痛与否【答案】C14、遗精病位在肾,还与哪些脏器密切相关A.心B.肺C.脾D.肝E.膀胱【答案】A C D15、下列哪项不是惊悸与怔忡的鉴别要点A.致病多由内因或外因引起B.病性属实或属虚C.诱因常与惊恐.恼怒或劳累有关D.病位在肝或心E.全身情况较好或较差【答案】D16、中风.昏迷.痫证.厥病共同的主要症状为A.语言不利B.口眼歪斜C.突然仆倒D.四肢抽搐E.昏不知人【答案】E17、痴呆痰浊蒙窍应使用B.天麻钩藤饮C.苓桂术甘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E.归脾汤【答案】A18、王某,男,65岁。

气血津液精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精的相互关系

02 03
调节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精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如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 和固摄等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可以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等。
维持内环境稳态
气血津液精的平衡与稳定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如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可以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防止水湿泛滥或水火不济 等病理状态的出现。
气血与津液的关系
气血是津液的生成和输布的物 质基础,津液是气血的载体和 组成部分。
津液通过渗入血脉,成为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血液 的正常容量和质地具有重要作 用。
当人体气血充盈时,津液的生 成和输布也会相应增加,从而 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与精的关系
精是生命之源,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深入研究气血津液精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虽然我们已经对气血津液精之间的 相互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仍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 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气与血之间的转化机制、津液与血之间的互化过 程等都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 拓展应用领域:气血津液精的理论不仅在中医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 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在运动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领域 都可以借鉴和应用气血津液精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和研究。
化生精
津液通过气化作用,可以化生为精, 以补充精的不足。
调节精的浓度
津液可以调节精的浓度,维持精在 体内的平衡。
精对津液的作用
促进津液生成
温化津液
精能够促进气的生成,从而推动津液 的生成。
精能够温化津液,促进津液的流动和 气化,维持津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固摄津液

中医与诊断—3.4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中医与诊断—3.4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3.4气血津液关系同学们好,我们来学习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的性状和功能各有特点:气是最活跃的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功能。

血液,是红色的液体,具有滋润和营养的作用。

津液是人体内正常的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

三者都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因为这三者在生成中,均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气血津液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成为气血同源,津气同源,以及津血同源。

首先我们来看看气和血之间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它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以及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这些气血关系如何在实际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气血的第一个关系:气能生血。

是指,血液的化生,需要气作为动力。

气能生血的理论,主要运用于血虚证的治疗。

血虚证,我们通常采取补血药物来进行治疗,比如:当归、枸杞子、桂圆等等,这都可以补血虚。

但是,如果针对血虚,只用补血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不够的。

因为气能生血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治疗血虚的时候,常常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

比如:黄芪、党参,以及淮山等。

所以,针对于血虚进行治疗时,我们只有配上了补气的药物,才能使补血的效果达到最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气血的第二个关系,气能行血。

是指血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如果不能够运行表现出来的血瘀证。

治疗当然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然而这还不够。

针对于血瘀治疗,我们需要配合补气、行气的药物,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

在治疗瘀血病时,我们会选择用,比如:田七、丹参等等活血药物。

不过,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比如:西洋参等;或者是行气的药物,比如:枳壳等,补气行气,增强活血化瘀的疗效。

这一点,我们特别要强调一下就是,血瘀证常见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三章气血津液

二、胃(仓廪之官,太仓)
(一)受纳、腐熟水谷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治病当以固护胃
气为要务,成为“补土派”理论依据。 (二)主通降
胃气以降为和,以通为用。
三、小肠 (受盛之官)
(一)受盛化物 清:水谷精微
(二)泌别清浊
浊:糟粕
清——水分 浊——残渣
尿 粪便
临床治疗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
四、大肠 (传道之官)
五脏:心、肺、脾、肝、肾 脏腑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中空”似腑,“藏精气”类脏,故曰奇恒之腑。
第一节 五脏
一、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一)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固摄液态物质—防止血、津、 精无故流失
(四)固摄作用 固摄冲任—防止胎漏、滑胎 固摄内脏—防止内脏下坠
气、血、津、精的化生和代谢 (五)气化作用 气、血、津、精的相互转化
水谷物的消化、吸收、排泄
第二节 血
一、概念 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
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血的生成及运行 (一)生成
督、任、冲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 为“一源三歧” 。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功 能关系密切,有“冲为血海,任主胞宫” 之 说。
4.带脉:环行腰腹,约束纵行诸经。
在体合骨(主骨,生髓,通脑) 在窍为耳和二阴(开窍于耳及二阴) 其华在发 (二)系统联系 在液为唾 在志为恐 在腑合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
第二节 六腑 一、胆(中正之官,中清之腑)
(一)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贮存于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相结合,共同构成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在功能活动方面,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制约的。

它们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常反映在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都有赖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二者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推动;气属阳;“气为血之帅”。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滋润;血属阴;“血为气之母”。

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一)、气为血之帅,是指血在其生成及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

①气能生血
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

由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

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

②气能行血
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有赖于A心气的推动,B肺气的敷布,C肝气的疏泄。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

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流通不畅,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瘀血阻滞。

故在治疗瘀血时,不但要用A活血化瘀药,还常配以B行气或补气、行气、降气
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③气能摄血
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

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常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气不摄血”。

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

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脉外,是依靠气对血的统摄作用。

对于气虚引起的出血,治疗时必须用益气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

气是活力很强的物质,容易逸脱,所以要依附于血和津液才能在体内存在。

如果气失去依附,就会浮散无根而出现气脱现象。

所以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在治疗上多用益气固脱之法。

临床上常见到大出血时,气亦随之而丧失,称为“气随血脱”,说明血为气之母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在性质、形态和功能活动等方面有许多不同,而在生成、运行和输布等方面,则又有不少共同之处,它们均来源于水谷精微,都能运行全身。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靠于气的运行,离不开肺、肝、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功能。

如果有关脏腑气化功能失司,就可导致津液的病变,①或为化源不足,②或为水液的停聚,③或气虚不能固摄而致津液流失过多。

(二)另一方面,如果津液的停聚,也会阻碍气的流通,影响有关脏腑的气机;津液大量耗损,也可使气随之而散脱。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①都是液体,②都以营养,③滋润为主要功能。

所以二者都属阴。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中的一部分,如渗出脉外,也就成为津液。

由于津液和血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有津血同源之说。

在病理上
①,如果失血过多或突然大出血,血管外的津液可渗入到血管中,补充血液容量;同时由于血管外的津液大量渗入血管内,则会导致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

②严重的伤津脱液,也会影响血液的化源,则可见血脉空虚、津枯血躁之象。

所以,在治疗上,①对于出血病人不宜使用发汗的方法,②对于多汗津亏的病人,不宜使用破血和放血的治疗方法。

《灵枢·五禁》说:“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出
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明确指出:在针灸临床上对形气不足,气血津液大伤者不可不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