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线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书法中最早运用医学术语来描述线条的,大概要数 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 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 之墨猪。”从此,“骨”、“肉”、“筋”等象征 力量、生命的字眼开始出现在描绘书法线条的语汇 中。自晋以降,各个朝代皆有论述。如清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 更有甚者,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和清张廷相、鲁 一贞《玉燕楼书法》中,都出现了专论“血法”、 “骨法”、“筋法”、“肉法”的章节,可遗憾的 是,没有“皮法”一说。线条有骨有肉,岂能无皮? 无皮覆体,抛筋露骨,血肉模糊,这样的线条岂能 给人以美的享受,倒是给人以头破血流、满身创伤 之感吧!因此,线条必须五体具备,不可缺也。下面 浅述线条各体。
(3)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 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 4:颜真卿: 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 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 5:欧阳询: 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 务求其均齐。
❖ 6:蒋和: 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 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 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 或许我们可以从线条的形体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线 条由骨、筋、脉、肉、皮五者构成,缺一不可,分 而为五,合则为一。“骨、筋、脉、肉、皮”,也 即中医之 “五体”,是构成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 织。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我国著名医著《黄帝内经》 中就有关于“五体”的论述:“骨为干,脉为营, 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总体来说,以上描述 非常确切,符合现代医学。
❖ 书法线条要求五体具备,且还需五体匀称协 调,否则线条就会丧失美的质感、美的享受。 诸如墨猪、肉鸭、春蚓、秋蛇等线条,徒令 人生憎,何具美哉?另外,线条形体是神采的 载体,若线条五体不备,更何言意态与神韵 呢?
Leabharlann Baidu
❖ 宋代书法理论家姜夔在《续书谱·血脉篇》讲 到:“予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划振动, 如见其挥运之时。”居然静卧纸面的线条和 点会“振动”起来,可见线条是一个活生生 的机体。 “五体”说的引入,是人生生命对
浅及施墨的浓淡枯湿。但肉之“肥”和“瘦”,应视具体情 况而定:疏处、平处要捺满,密处、险处要提飞。
❖ “皮”,是指线条轮廓光滑、清晰、亮丽的状貌,起着包裹血肉,不 使筋骨外露的作用。(九势》:“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是说皮肉所具有 的“丽”的质感。黄宾虹也说:“凡作画必须能用饱墨,否则笔枯露骨, 画无皮肉;使人生憎。”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线条“皮”的重要性。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 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在纸内。”“若笔力欠佳,无以摄墨,水墨外 溢,皮破血流,成为墨团,或水墨漫漶成块,线条形体何在?因此,线 条之“皮”与笔力最为相关。由于宣纸渗晕而产生线条轮廓的含糊朦胧, 倒是给人带来空灵虚玄,包孕姻组之感。这种墨迹中的朦胧美,恰如 《书谱·序》所云“乍显乍晦,若行若藏”,它暗示着生命律动,诚如我 们目睹运动员汗出涔涔的情景。这与皮破血流截然不同,是我们应该注 意的:
❖ 1:孙过庭: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 2:项穆: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 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 3:王羲之: (1)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
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 所,自然平稳。
(2)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 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 “筋”,是指线条紧敛、浑劲内含的状貌。《素问·五脏 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 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可见筋与骨肉的关系极为密切。 《说文解字》释筋为“肉之力也”,《艺概》亦言:“有含 忍之力,筋也”,因此, “筋”本身是力的表现,而且这种
力量是有深度的,偏于内含而不外露。《翰林要诀》:“字 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 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古人一般把笔锋比作线条之 筋,这种说法符合“筋”之本义。若笔锋断处不藏,连处不 度,则露筋之病生也。
书法线条“五体”说
❖ 中国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线条则是书 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惟 一媒介,古往今来多少书法家为之顶礼膜拜, 如痴如醉!
❖l
❖ 名家书法语录
❖ 历代书法名人在书法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 他们提供的经典名语为初学书法者提供了入 门的捷径,更有权威性。这些名句言简意赅, 值得细细品位。
❖ “肉”,是指线条丰满柔韧之状貌。《玉燕楼书法·肉 法》:“字之肉系乎毫之肥
瘦,手之轻重也。然尤视平水与墨。水淫则肉散,水啬则肉
枯。墨浓则肉痴,墨淡则肉瘠。粗则肉滞,积则肉凝。” 《翰林要诀·肉法》:“捺满、提飞,字之肉,笔之是 也…… 捺满即肥,提飞则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 毫端分数省也。”因此,线条的肉质,取决于用笔的轻重深
线条的观照,赋予了书法线条生动活泼的生 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的意向。
❖
7:陈绎: 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 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 8:项穆: 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 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 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 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 9:张怀瑾: 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 偃仰有离合之势。
❖ 10:卫夫人: 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 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 藤; 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
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 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书法的线条何以具备如此魅力?
❖ 中国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也是文化底蕴流露于笔墨的 艺术,但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线条则是书法的基础、 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惟一媒介。 “五体”的墨迹、 线条、“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皮法的 章节
❖ “骨”,是指线条刚劲有力、气势雄强的状貌。“映日照 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不透”(《梦溪笔谈》),这 是沈括对徐铉书法线条妙处的称赞。这日光不透的线条中心, 便是线条之骨,四周略透的便是皮肉筋脉。这种现象与医学 上X线片相似,片中只见骨,隐约处则为筋脉肉皮。因“线 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才使我们感觉这种线条特别有厚度, 可“触摸”到,于是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便产生立体感。 清刘熙载《艺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可见力是骨 体的表现。书法历来强调筋骨及其作用,以骨健筋丰者为上 品。清朱履贞《书法捷要》亦云“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 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玉燕楼书 法 ·骨法》云:“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必也贯其力于 画中,敛其锋于字里,则纵横大小无或懈矣。惟会心于 ‘直’、‘紧’二字,斯能得之。”因而,线条骨体与高超 的用笔技巧(中锋用笔)最为相关。
❖ “脉”,是指线条丰润活脱的状貌。它本义是指血管,《说文解字》 释为:“血理分(斜)行体者。”血在脉中循行,外达皮肉筋骨,主要是 对皮肉筋骨起营养和滋润的作用。故《难经》有“血主濡之”之说,但 血必须循行于脉中,若逸出脉外,即失去濡养功能。前人谓水墨乃字之 血,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则滞笔锋,需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清 周星莲《临池管见》)。《翰林要诀》亦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 者字之血也。”故线条脉体中循行之血乃水墨也。水墨调和,运用恰当, 才能使线条产生丰润而活脱的状貌,才能构成生动活泼的生命之体。 《广艺舟双楫》言.“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以及蔡邕《九势》中所谓“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其“骨老”、“筋 藏”、“肉莹”、“肌肤之丽”等种种美的质感都与水墨(“血”)相关。 故历来书家对水墨要求很高,诸如墨要生墨,水要新汲,研墨要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