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管理制度
水质管理制度 水厂
水质管理制度水厂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水质安全,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水质是指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等水体所具有的化学、物理、生物特性,以及能否满足某种特定用途的性质。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市所有水源,水厂及相关部门。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水质管理是指对水资源进行监控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水质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水质标准。
第五条本制度的贯彻实施,应当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公平合理性和适用性的原则。
第六条本制度由市水务局负责解释。
第二章水质监测第七条水厂应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系统,对水源、输水管道和出厂水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第八条水质监测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采取标准化的手段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九条水质监测应包括滞留时间、氯含量、浊度、有机物质含量等指标。
第十条水厂应当对水质监测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存档,并及时进行分析评估。
第三章水质评估第十一条水厂应当结合水质监测结果,对水质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水质问题。
第十二条水厂应当建立水质评估的标准和流程,严格按照标准和流程进行水质评估。
第十三条水厂应当对水质问题及时报告水务局和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第十四条对于已经发现的水质问题,水厂应当进行追踪监测,并做出相应措施,确保水质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章水质控制第十五条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质不符合相关标准时,水厂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水质调整。
第十六条水质调整的措施应根据水质问题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确保水质合格。
第十七条水质调整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增加过滤设备、增加氯放置时间、投加药剂等。
第十八条水厂应当对水质调整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发布调整后的水质数据。
第五章应急处置第十九条水厂应当建立完善的水质应急处置预案,对可能影响水质的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处置。
第二十条水厂应当定期组织应急处置演练,提高水质应急处置能力。
水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
水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保障水质安全成为当前生活和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
水质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也涉及到工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重要问题。
为了有效保障水质安全,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本文将围绕水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加强水质监测与治理,确保水质安全。
二、水质监测与治理1.加强水质监测(1)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网络,确保全面覆盖各类水体。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效的水质监测系统,实现对城乡水质的全面监测。
(2)建立水质监测站点,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建立水质监测站点,定期对不同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水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3)健全水质监测机制,及时反馈监测数据。
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库,及时记录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做出相应处理。
2.加强水质治理(1)强化水源头保护,减少水体污染。
加强对水源头的保护工作,建立严格的水源地保护区,减少水体受到污染的风险。
(2)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投入,提高水质治理效果。
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确保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3)完善水质治理法规制度,加强对水质治理的监督与管理。
建立完善的水质治理法规制度,加强对水质治理的监督与管理,确保水质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水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水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1)明确责任部门,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水质安全保障的责任部门,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水质安全保障工作。
(2)建立水质安全保障目标,落实措施。
确立水质安全保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建立水质安全保障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水质安全保障评估机制。
建立水质安全保障评估机制,定期对水质安全保障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
2.加强水质安全宣传教育(1)加强水质安全宣传,提高公众意识。
日常水质管理制度
日常水质管理制度一、前言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在当今社会,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建立健全的日常水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一个完善的日常水质管理制度,包括对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用水的质量和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水资源的生产、生活、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管理。
四、水源保护1.禁止在水源区开采煤炭、矿石等资源,同时严禁在水源区进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等的排放。
2.建立健全水源保护区,加强对水源区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水源的清洁和安全。
五、水质监测1.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定期对饮用水、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库,统计和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向公众公开。
六、水污染治理1.对于发现的水污染事件,要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消除水污染。
2.加强对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的监管和管理,对违规排放的单位进行严厉的处罚。
七、日常用水管理1.加强对自来水、井水等饮用水的监测,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
2.鼓励人们使用水质较好的水源,减少对污染水源的利用。
八、应急预案1.建立水质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水质突发事件进行预测和规划,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加强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处理能力。
九、监督和评估1.建立日常水质管理的监督机制,对各项管理措施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
2.加强对水质管理责任人的考核和监督,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十、结语本制度是在全面分析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日常水质管理的水平,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障人民的饮用水质量和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能认真执行本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分级水质管理制度
分级水质管理制度一、水质管理的背景和意义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离不开清洁的水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水质问题,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因水污染而死亡,水质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因此,加强水质管理,保障水体水质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水质管理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全局,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
水质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人民健康:饮用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高质量的水资源是人民健康的保障。
2. 生态环境保护: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质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 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水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水质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 水质监测不及时不准确:当前水质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水质监测不及时、不准确,导致水质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2. 水质治理手段单一:传统的水质治理手段主要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保证水质的长期稳定。
3. 水质管理分散化:水质管理责任部门多、管理权限分散,导致沟通协调不畅,水质管理效率低下。
4. 水质监督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水质监督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执法力度不足。
三、分级水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分级水质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水体的功能区划和实际情况,按照水质标准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的制度。
分级水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体现差异化管理:根据水体的不同功能需求和受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限排标准,保障水体水质达标。
2. 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水质问题,精准施策,有效节约资源。
水质管理制度范本
水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水质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提高水质的保护和修复水平,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各类水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宗旨是按照科学规范和合法程序进行水质管理, 实施水质监测、评估、治理和保护, 确保水质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标准,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第四条水质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水质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水质管理的责任, 协助水质管理部门做好水质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单位水质管理工作应当依法合规, 公开透明, 持续改进, 不断提高水质管理水平和治理效果。
第二章水质监测第六条水质监测是水质管理的基础, 本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 包括监测方案、监测点位、监测频率等内容。
第七条水质监测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采集样品、进行分析, 并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依法公开。
第八条本单位应当建立水质监测记录档案, 并定期进行复核,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九条水质异常的情况出现时, 本单位应当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并报告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 共同参与水质的调查和治理工作。
第三章水质评估第十条水质评估是对水环境状况的综合评价, 本单位应当根据水质监测结果, 对水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第十一条水质评估应当综合考虑水质参数、水体特征、附近环境等因素, 制定评估报告, 并提出水质改善和维护的建议。
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定期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估, 并及时调整水质治理计划, 确保水质稳定和达标。
第四章水质治理第十三条水质治理是提高水环境质量的手段, 本单位应当根据水质监测和评估结果, 制定水质治理方案, 并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水质治理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方法, 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净化、植物修复、化学处理等方式, 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
第十五条水质治理过程中应当保障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防止二次污染, 严格控制废水排放, 实现排放标准和要求。
公司对水质要求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生产、生活用水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维护公司正常运营,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生活用水环节,包括水源选取、水质检测、用水设备维护、水质管理责任等。
第二章水源选取第三条公司应优先选择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确保水源水质安全。
第四条水源选取前,应进行水质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浑浊度、色度、嗅味、pH值等。
第五条水源检测合格后,应与水源供应商签订水质保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第三章水质检测第六条公司应设立专门的水质检测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水质检测工作。
第七条水质检测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等。
第八条检测频率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司实际情况确定,一般每月至少检测一次。
第九条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章用水设备维护第十条公司应定期对用水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十一条用水设备维护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管道清洗、消毒、设备检修等。
第十二条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维护时间、内容、责任人等信息,并妥善保存。
第五章水质管理责任第十三条公司成立水质管理小组,负责水质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执行。
第十四条水质管理小组成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水质检测、设备维护、应急预案等工作。
第十五条各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水质管理小组开展工作。
第十六条发现水质问题时,应及时上报水质管理小组,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六章应急预案第十七条公司应制定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处置措施和责任人。
第十八条发生水质突发事件时,水质管理小组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质安全。
第七章附则第十九条本制度由公司水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备注:本制度未尽事宜,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定执行。
城市水质管理制度范本
城市水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水质管理工作,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饮水安全,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城市水质管理工作,包括水源地保护、供水管网管理、污水处理和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方面。
第三条市水务局为本制度的主管单位,负责城市水质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和督促落实。
第四条各区市政府水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城市水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并接受市水务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五条市水务局应当定期对城市水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水质安全。
第六条市水务局应当建立健全城市水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水质监测结果和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市水务局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城市水质管理工作,形成合力。
第八条市水务局应当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水质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水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章水源地保护第九条市水务局应当组织编制城市水源地保护规划,明确水源地保护区划、保护措施和管理要求。
第十条市水务局应当建立城市水源地的巡查监测制度,定期对水源地的水质进行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市水务局应当加强对水源地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污染源对水源地造成影响。
第十二条市水务局应当加强对水源地的管理和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第三章供水管网管理第十三条市水务局应当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供水管网畅通无阻。
第十四条市水务局应当对供水水厂进行全面检测,保证供水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五条市水务局应当建立健全供水保障机制,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第十六条市水务局应当建立供水管网的应急管理机制,做好供水中断时的危机处理工作。
第四章污水处理第十七条市水务局应当建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保障城市污水的合法排放和处理。
第十八条市水务局应当加强污水管网的管理,保证污水畅通无阻,避免污水倒灌。
水质日常管理制度
水质日常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维护水环境的良好状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水质日常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的城镇供水、工业用水、农村饮水以及各类水体的水质日常管理工作。
三、管理机构1.水质管理委员会:设立水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本市饮用水源地、输水管线、水厂等水质进行全面监测和管理。
2.水质监测站:设立水质监测站,负责对水质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水质管理部门:设立水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水质管理工作,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采取预防措施,杜绝水质问题的发生。
2.全面监测:对所有水质环节进行全方位、全程监测,确保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3.科学管理:根据科学规律,进行合理管理,确保水质的安全。
4.依法管理: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进行水质管理工作。
五、管理内容1.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源地保护工作,防止水源受到污染。
2.输水管线维护:对输水管线进行定期维护保养,防止管道老化、漏水情况,保证输水的安全。
3.水厂管控:加强对水厂生产的管控,确保生产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4.水质监测: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对水质异味、色度、浊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查找问题。
5.水质评估:对水质进行定期评估,分析水质的长期变化趋势,制定相应改进措施。
6.应急预案:建立水质应急预案,对水质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七、责任制度1.水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市水质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
委员会成员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职工作。
2.水质监测站:负责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3.水质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水质管理工作,对水质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八、奖惩制度1.对于水质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2.对于违反水质管理规定,造成水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处罚。
九、改进机制1.定期召开水质管理会议,总结前期工作,提出改进意见。
水质管理制度和管理台账
水质管理制度和管理台账一、前言水是生命之源,保障水质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使命。
据统计,全球每天有将近20亿吨的废水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对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因此,建立和完善水质管理制度和管理台账是非常必要的。
二、水质管理制度1. 政策法规建立水质管理制度的第一步是明确政策法规。
政府应该依法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水质管理法律法规,明确水质标准、排放标准、监测评估标准等内容,同时规范水质管理的相关程序和流程。
此外,政府还应对违反水质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惩罚,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2. 监测评估建立水质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水质监测评估体系。
水质监测评估需要包括水源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监测。
水源监测主要是对水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进行监测,以保障水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污染物排放监测主要是对各类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测,以及对相关企业进行相关处罚和惩罚。
3. 管理措施针对水质监测评估的数据,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
首先,要建立相关的水质改善工程项目,包括治理工程、保护工程和恢复工程。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违规企业的监管和处罚,提高相关企业的行政处罚力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4. 应急预案在建立水质管理制度时,也需要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
一旦出现水质污染事故,应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紧急避难安排、紧急物资储备、紧急救援措施等内容,以为水质污染事故提供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水质管理台账1. 水质监测台账水质监测台账主要是记录水源监测和污染物排放监测的数据。
水源监测数据包括水质的各项指标数据,包括PH值、水温、溶解氧等,以及水源监测站点的位置、时间等信息。
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主要是记录各类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的数据,包括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排放的数量和排放的浓度等信息。
2. 水质治理台账水质治理台账主要是记录水质改善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
自来水公司水质管理制度(3篇)
自来水公司水质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用户饮用水的安全和水质的稳定,确保自来水公司提供的饮用水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以下是一般的自来水公司水质管理制度的内容:1. 水源管理:自来水公司应具备合法的水源,并进行水源保护,确保水源的清洁和安全。
2. 水处理设施管理:自来水公司应设备先进的水处理设施,对原水进行处理,包括除臭、除垢、杀菌等工艺,以保证供水水质达标。
3. 水质监测:自来水公司应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对供水进行定期的水质监测和检测分析,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水质问题。
4. 水质标准:自来水公司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水质标准,确保供水的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5. 安全消毒:自来水公司应进行合理的消毒操作,确保供水的卫生安全,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 管网管理:自来水公司应定期清洗和消毒供水管网,确保管网的清洁和无菌。
7. 废水处理:自来水公司应建设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以保护环境。
8. 应急预案:自来水公司应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对供水水质的影响,保证用户的正常用水。
以上是一般的自来水公司水质管理制度的内容,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操作细则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水质特点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制定和执行。
自来水公司水质管理制度(2)摘要:自来水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需的资源,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为了保证自来水的水质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并确保水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自来水公司制定和实施了水质管理制度。
本文将就自来水公司水质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引言随着人们对水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自来水公司必须加强水质管理,确保提供给用户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源。
本章将简要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二、水质监测1.水质监控点的选取2.水质监测参数的选择与测定方法3.监测频率和监测报告的编制三、水源保护1.水源地的选择与保护2.水源地周边环境的管理3.应急预案和事故调控措施四、水处理工艺1.水处理工艺流程2.水处理设备的管理与维护3.水处理剂的使用和管理五、管网运行管理1.管网巡查和管线维护2.管网消毒和冲洗3.管网卫生监测六、水质投诉处理1.水质投诉受理2.投诉处理流程3.投诉监督和问题整改七、培训与交流1.员工培训与教育2.内外部交流与合作3.经验总结与改进八、结语引言:自来水公司作为辖区内自来水资源的供给方,负责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自来水,并确保自来水的水质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
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
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一、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的概念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是指在水环境保护领域中,为了确保水质安全、保护水资源、保障人民生活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监测措施以及相关规章制度。
该制度是通过制定各种水质管理标准与监测要求,以确保水质得到有效管理与监测,并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的基本作用包括:一是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与管理依据,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为防止水源地受到污染、净化水环境提供实施保障;三是为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提供支持。
二、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的内容1. 水质管理标准的制定和监测要求水质管理标准是指针对不同的水体类型、不同的水功能区域制定的水质要求标准,以保证水体污染控制和水环境质量的保护。
在水质管理标准的制定中,通常包括水质对象、监测要求、评价标准、处理措施等内容,以确保水质得到科学、规范的管理与监测。
2. 水质监测技术与手段为了实现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的目标,必须采取科学、专业的水质监测技术与手段。
这包括水质监测工具、监测设备、监测方法以及监测机构的建立和管理等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才能对水质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从而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3. 水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规范水质管理体系是指为了实现水质管理要求,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协调机制,确保水质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其重点包括水质管理部门、水质管理人员、水质监测机构、水质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
4. 水质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报告水质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报告是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效的水质监测数据能够为水质管理与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支持。
因此,水质监测数据的采集、分析与报告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及信息交流与报告机制,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报告。
5. 水质管理与监测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水质管理与监测管理制度中,必须建立起一系列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企业水质管理制度
企业水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保障生产用水的安全和稳定,确保产品质量,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的生产用水管理,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用水、废水处理等相关工作。
第三条企业水质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生产用水的质量安全、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节约用水,尽最大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第四条企业水质管理制度要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强调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二章水质监测第五条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体系,每季度对生产用水的水质进行一次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第六条如果发现水质不合格,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水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整改。
第七条对废水排放进行定期监测,并及时处理废水,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废水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八条企业应保存水质监测数据,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联合相关单位进行水质监测。
第三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九条企业应根据生产需要合理规划和使用水资源,采用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十条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水,应加强管理,确保循环利用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一条对于非生产用水,应采取措施减少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第四章污水处理第十二条企业应建立废水处理装置,并定期对废水进行处理,确保排放废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废水处理装置的运行和维护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十四条对于特定行业产生的有毒有害废水,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排放的废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五章管理措施第十五条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水质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第十六条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水质管理意识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水质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企业应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水质管理的最新政策和要求,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六章监督检查第十八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水质管理的监督检查,对于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应立即责令整改。
水质督查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对水质的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保护环境和生态,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监督管理体制1.水质督查管理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各地环境保护部门负有具体的监督责任。
2.建立水质督查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督查管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监督管理范围1.饮用水源地和供水管网的水质。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对水质的影响。
3.各类水域的水质情况,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4.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状况。
四、监督管理职责1.制定并执行水质监测方案,对饮用水源地、供水管网等进行定期监测。
2.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进行监控和检测,严格执行排放标准。
3.开展水域的水质监测,定期对各类水域进行水质评估。
4.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水质监督管理工作。
五、监督管理措施1.加强水质监测设备的建设和更新,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提出处置建议。
3.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4.对发现的水质问题,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并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
5.加大对水质监督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水质安全的重视程度。
1.建立水质监督检查制度,对重点地区和单位进行定期检查。
2.加强对水质监测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加强水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监测水平和监测效率。
4.建立水质监管平台,实现实时监测和信息共享。
5.培训和提高水质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七、监督管理效果评估1.建立水质监督管理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水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评估。
2.对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提升。
3.对水质监督管理工作的成效进行总结和发布,以及时纠正工作方向。
八、附则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未尽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水质管理制度范文
水质管理制度范文水质管理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手段,对水体进行监测、评估、保护和治理的制度体系。
其目的是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水质管理制度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下面就水质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制定法律法规是水质管理制度的基础。
水质管理需要依法行使职权,保护水源地和水体的环境质量。
通过法律法规,可以明确水质管理的原则、目标、标准和责任分工,规范相关行为,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是水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制度涉及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职责和义务。
各级政府应负责水质监测、评估和治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制定水质管理计划和措施,并监督实施。
企事业单位应加强自身水质管理,预防和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公众有义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水资源,关注水质状况,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是水质管理的基础。
水质监测是获取水质信息的基本手段,评估是对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监测评估体系包括监测网络、监测方法、监测机构和监测数据管理等方面。
监测网络应覆盖各类水体,监测方法应科学可靠,监测机构应具备相应实力和能力,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并及时反馈和共享。
最后,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是水质管理的重要环节。
应急响应机制用于处理突发水污染事件和环境水质事故。
应急响应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等方面。
预警机制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水污染事件。
应急预案规定了各方责任、预案流程和处置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包括事故清查、紧急封堵、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等。
在水质管理制度中,应注重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撑。
科学决策需要依托水质监测、评估和预测等技术手段,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技术支撑需要发展和推广先进的水质监测、评估和治理技术,提高水质管理的效果和水质分析的准确性。
同时,水质管理制度应强调合作共治,加强国际合作。
水质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
水质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一、前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正确管理和保护水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水质安全,我国各级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建立了水质管理制度。
本文将对水质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水质管理制度1. 法规依据我国的水质管理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了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明确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原则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则主要规定了水环境的保护措施、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管理范围水质管理范围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水,对于不同的水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地表水主要受到工厂排放、城市污水、农业农药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日常监测和管理;地下水主要受到化肥、农药渗入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海洋水主要受到工业废水、油污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海洋环境整治和管理。
3. 管理原则水质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综合治理原则、预防为主原则、污染者负责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综合治理原则是指要综合考虑水质管理的各个因素,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预防为主原则是指要采取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污染者负责原则是指要求排放污染物的单位自行负责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公众参与原则是指要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水质管理。
4. 相关部门水质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主要包括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等。
水利部门负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环保部门负责水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业部门负责工业废水的排放和治理。
5. 管理措施为了保障水质安全,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制定水质标准、实施水体划分和分类管理、加强水环境监测和预警、开展水环境整治和修复等。
三、水质管理考核细则1. 考核内容水质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质监测情况、水体治理效果、水质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公司水质管理制度
公司水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员工健康、确保生产效率和保护环境,公司特制定本水质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用水设施的管理,包括自来水、工业水和饮用水等。
全体员工都应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达到安全、卫生、经济和环保的要求。
二、组织机构公司设立水质管理部门,负责水质监测、检测和管理工作。
水质管理部门由水质管理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公司用水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水质监测和检测,用水管理等工作。
水质管理部门负责向公司高层汇报水质情况,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三、水质监测1.水质监测包括定期检测和不定期监测两种方式。
定期检测主要针对自来水和工业水进行,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不定期监测主要针对饮用水和生产废水,以确保其不会对员工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2.自来水和工业水的定期检测应包括常规化学成分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确保其清洁、卫生和安全。
饮用水和生产废水的不定期监测应包括颜色、味道、浊度、PH值和有害物质等指标的检测,确保其符合健康标准和环境标准。
3.水质监测报告应及时向公司高层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水质。
对于不合格的水质,应迅速停用,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四、用水管理1.公司各部门应合理规划和使用用水量,避免浪费。
对于能够节水的设备和工艺,应优先使用。
对于能够回收水资源的设备和工艺,应加强使用。
2.企业生产废水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对于有害物质超标的生产废水,应停止排放,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3.公司应建立健全的用水台账,对用水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
定期对用水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浪费水资源的症结,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五、紧急情况处理1.一旦发现用水设施出现故障,导致水质问题或者水资源浪费,应立即停用,并通知水质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应及时排查故障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2.一旦发现生产废水超标排放,应立即停止,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废水进行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水质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水质安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水质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提高水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全市范围内的水质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城市供水、工业用水、农村饮用水等各类水源。
第三条水质安全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质安全管理体系。
第四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合力推进水质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本管理制度由市水务局负责起草,提交市政府审批后施行,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第二章水质监测与评估第六条市水务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市水质监测工作,建立水质监测网络,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
第七条水质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现场监测两种方式,监测频率不得低于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第八条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水质安全管理的决策依据。
第九条市水务局定期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制定水质改善计划,确保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第十条对于水质污染超标的水源,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污水处理或停止供水,防止对公众造成危害。
第三章水质治理与改善第十一条市水务局要制定水质治理方案,对水源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水质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加强水源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禁止乱排污、乱倾倒废弃物等行为。
第十三条水源治理应综合考虑水生态环境、水质安全和水资源利用效益,注重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十四条城乡供水管网应定期清洗、维护,消除二次污染风险,确保供水安全。
第十五条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饮水水质和水量,确保农民饮水安全。
第四章水质管理与监督第十六条市水务局负责制定水质管理规定,建立水质抽检制度,加强对供水企业和工业企业的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对于违规排污、破坏水源保护、造成水质污染等行为,应依法进行处罚,惩戒违法行为。
第十八条市水务局要建立水质安全档案,定期进行审核,确保水质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九条社会各界及公众对水质安全有监督权力,可通过举报电话、网络等方式对水质问题进行监督。
自来水公司水质管理制度(5篇)
自来水公司水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认真贯彻执行《____省城市供水管理条例》,确保我司供水水质符合gb5749-85标准之规定,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的水质监测和水质管理工作由总工办化验中心具体负责,水质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第三条公司水质合格率执行建设部对国家二级城市供水企业考核标准,具体要求如下:1.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____%以上,其中大肠杆菌群不得检出。
其中(1)管网水细菌合格率____%;(2)管网水大肠菌合格率____%;(3)管网水余氯合格率____%;(4)管网水浊度合格率____%;(5)其余____项合格率____%。
第二章水质检测和水质报告制度第四条严格水质检测制度。
公司内部实行三级水质检测体系。
即班组自检、水厂化验员监测和化验中心抽检的三级检测体系。
并实行公司检测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制度。
各水厂化验员在业务上接受总工办化验中心的指导和监督。
1.班组自检:制水值班人员对原水、沉淀水、滤后水和出厂水浑浊度,出厂水游离余氯以及加氯量每小时测一次,并将沉淀池出口水浊度控制在10ntu以内,滤后水和出厂水浊度控制在2ntu以内。
出厂水游离余氯一般情况:夏季控制在0.4-____mg/l,冬季控制在0.3-____mg/l,特殊情况下接受化验中心的指令,调整加氯量。
坚持生物(养鱼)法观察原水水质,正确填写值班原始记录。
同时接受水厂化验员的监督监测和指导工作,确保出厂水水质符合要求,严禁不合格水出厂。
2.水厂化验员检测。
监督检测生产班组对生产过程中的水质监测情况,协助值班人员把好各净水构筑物单元的水质关。
水厂化验员应按总工办化验中心要求的检测内容开展水质监测工作,真实而正确的填写化验员原始记录。
3.化验中心抽检。
根据国家gb5749-85标准规定和行业要求的监测内容和检测频率,结合我司的水质特点进行水质监测。
并不定期的对各水厂水质、管网水水质进行抽样化验。
水质管理制度
水质管理制度水质管理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而制定并实施的法规、规章和标准。
水质管理制度是水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 概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同时,水污染、水资源流失等问题也日益突显。
因此,建立和健全水质管理制度,对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 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我国的水质管理制度建立在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等基础上。
下面列举几个主要的法规、规章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规于1984年制定,2008年进行了修订。
该法规规定了水污染的防治原则、水污染控制目标、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水污染防治的措施等内容,是我国水质管理制度的核心法规。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该标准是我国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基本标准,用于监测和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
标准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监测评价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内容。
(3)《黑臭水体整治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是我国针对黑臭水体制定的技术标准。
该规范规定了黑臭水体整治的要求、技术路线、治理效果评价方法等内容,为黑臭水体整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4)《地下水质量标准》该标准是我国规定的地下水质量的基本标准,用于监测和评价地下水环境质量。
标准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监测评价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内容。
3. 实施措施(1)建立水质监测网络。
设立水质监测站点,定期对各省市、流域、水系的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价,及时掌握区域水质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2)完善污染源监管制度。
加强污染源管理,建立污染源排放许可制度,实行定期监督检查和执法检查。
(3)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广告宣传、专题讲座、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水质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水质保护的良好氛围。
水质管理制度范本
水质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质管理,保障水资源安全,提高水质监测和处理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河流、湖泊、地下水、水库等水域的水质管理。
第三条水质管理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质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水质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水质监测和处理设施建设经费。
第二章水质监测第五条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实行国家、省、市、县四级水质监测网络。
第六条各级水质监测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监测标准和程序开展水质监测工作。
第七条监测内容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重金属等指标。
第八条监测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三章水质保护第九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十条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第十一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推广无害化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第十二条加强对工业污水的排放管理,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确保工业污水达标排放。
第四章水质处理第十三条建立健全水质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第十四条污水处理设施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减少污泥产生,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
第十五条加强对船舶污染的防治,实行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制度。
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十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水质监测机构应当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监测设备的精确度。
第十八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水质事件的能力。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九条违反本制度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管理制度1.总则1.1目的为规范水质管理,提高城市供水水质,满足城市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确保供水水质符合标准要求,保障安全供水,制定本制度。
1.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取水头部、净水厂、供水管网(含用户受水点)水质管理和考核,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和水处理材料的质量管理和考核,以及水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等各种能影响供水水质全过程的管理。
1.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7218 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性评价GB/T 17219 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评价标准GB 15892 净水剂聚合氯化铝GB/T7702.2 中国煤质颗粒活性炭试验方法GB 17051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CJ/T43 水处理用石英砂滤料2.组织与职责2.1组织体系公司水质管理分为公司、水厂、班组三级管理责任体系。
质安部是公司水质管理的职能部门。
2.1.1中心化验室负责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工作和管网水质检验,抽检水厂水质和对水厂及班组化验工作进行指导。
2.1.2水厂化验室负责原水、出厂水水质的检验,并对净化过程中的工艺水质量、取水口的卫生工作进行监督,及时掌握源水变化情况,指导净水生产。
2.1.3班组按公司《净水工艺运行技术标准》控制制水净化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指标(含公司制定的水质内控标准)。
2.2范围公司水质管理主要包括:水源水质管理、水厂水质管理、管网水质管理、净水原材料质量管理、水质考核和事故处理等。
2.3职责2.3.1质安部负责日常水质管理和水质监督。
2.3.2质安部每年组织一次水质分析会议。
2.3.3 中心化验室负责水质监测和业务指导。
2.3.4 公司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对制供水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确保涉水人员持健康证上岗。
3.水源水质管理3.1为防止水源污染,确保原水质量,公司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一、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并定期对取水口上游水系水质状况进行调查检测。
3.2 经常清理取水口的藻类和漂浮物,不得有动物尸体。
3.3公司参加由市建设、环保、水务和卫生部门组成的市区水源检测网络,定期交流情况,交换水质资料。
3.4公司设专(兼)职水源保护人员,负责对水源取水口的检查防护,如有违反规定的,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3.5中心化验室和水厂化验室按规定的检测项目和频次,采集取水口原水水样进行检测,及时指导生产。
中心化验室根据本地水质和水文特征,每年按丰、枯水期,分别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水质情况进行两次调查检测。
发现水源水质异常时,必须追踪检测,找出污染原因,向有关部门报告。
3.6中心化验室负责编写水源水质报告,报送有关部门。
4.水厂水质管理4.1水厂的水质管理是公司水质管理的基础,水厂化验室、净水班组应严格按照岗位职责,把好水质关,保证出厂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公司有关内控标准。
4.2水厂化验室按规定做好日常水质检验,发现异常立即采样复检,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做混凝试验和加氯量试验,确定混凝剂、消毒剂最佳投加量,以指导净水生产。
对生产中出现的水质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并报厂长、中心化验室和公司质安部。
4.3质安部要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水质状况,指导水厂解决水质问题。
中心化验室加强对水厂化验室的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工作,水厂化验室应主动配合。
4.4净水班组要及时、准确填写水质的各种原始记录,健全各种台帐,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按操作规程进行净水工艺处理,搞好水质自检,接受质安部、中心化验室和水厂化验室的抽查。
4.5水厂化验室按规定及时向质安部、中心化验室报送有关水质报告、报表。
4.6水厂应定期召开厂级水质分析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存在问题,提高出厂水水质合格率。
4.7搞好净水生产场所(岗位)的卫生工作。
5.管网水质管理5.1管网水水质的责任单位为管道安装维修部门;若因出厂水的原因造成管网水质不合格由水厂负责。
5.2新装管道消毒冲洗规定:5.2.1安装前必须将管材和配件的内壁清除干净;5.2.2安装过程中,当收工时,应将管口封堵,防止各类杂质污物或小动物进入;5.2.3安装结束,应加氯消毒,浸泡不少于24小时,其含量不得低于5毫克/升;5.2.4浸泡结束,进行管道冲洗,控制在一定的冲洗强度下,当浊度低于3NTU 以下时,停止冲洗;5.2.5管道安装部门应根据中心化验室的检验报告,决定该管道是否可以并网运行;并作为竣工资料之一。
5.3管道维修,闸门水表更换的消毒冲洗规定:5.3.1当不能放水冲洗时,必须将换用的管件和配件清除干净;5.3.2维修、更换前,必须把工作坑内积(污)水排尽,以防倒灌;5.3.3维修、更换结束,尽量实施冲洗排污,必要时可使用用户表内设施排放等。
5.4管网排污按每2万人设置一个排污点,根据检测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排污。
6.水质考核及水质事故处理6.1公司对水质实行三级考核。
6.1.1公司级:考核指标为出厂水及管网水综合合格率。
6.1.2水厂、管道安装维修部门:水厂:考核指标为出厂水综合合格率和四项指标合格率(浊度、余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管道安装维修部门:考核指标为管网水七项指标合格率。
6.1.3班组级:考核指标为出厂水余氯、浊度、色度及工艺水浊度等。
6.2水质事故按严重程度和影响大小分为轻微水质事故、一般水质事故、重大水质事故。
6.3轻微水质事故。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为轻微水质事故。
6.3.1沉淀池出水浊度连续2小时超过7NTU或一次达10NTU;6.3.2有一格滤池滤后水浊度连续2小时超过1NTU或一次达到或超过3NTU;6.3.3出厂水浊度连续一小时超过1NTU或一次达到3NTU;6.3.4出厂水余氯连续45分钟低于0.3毫克/每升或高于4毫克/升。
6.3.5轻微水质事故由水厂化验室负责考核,水厂厂长负责处理,发生水质事故后,水厂厂长应及时组织班组长、质量管理员及水厂化验室等有关人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水厂化验室负责作好水质事故分析和处理情况的记录。
6.4一般水质事故。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为一般水质事故。
6.4.1供水主要管道的浊度连续两小时超过1NTU,连续一小时达3NTU以上;6.4.2出厂水余氯连续90分钟低于0.3毫克/每升或高于4毫克/升,或一次未检出。
6.4.3新装干管(≥DN300)未经冲洗消毒,直接通水;6.4.4新装干管(≥DN300)虽经冲洗消毒,但未取得中心化验室水质合格通知书擅自送水。
6.4.5凡管道修漏、换表、修换闸门等,未按要求进行,致使管网大肠菌群超标,浊度达到或超过3度。
6.4.6一般水质事故由质安部负责考核,事故发生后水厂和相关部门应立即报告质安部,质安部组织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批准。
6.5重大水质事故。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为重大水质事故。
6.5.1全市有50%地区的管网水浊度超过3NTU并导致地区内工厂停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6.5.2发生因饮用自来水而传染或引起中毒事件。
6.5.3发生重大水质事故,质安部应立即报告公司分管经理、总经理和上级主管部门,公司总经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并由质安部负责写书面的事故分析报告,报公司进行处理。
6.6水质合格率计算方法及标准。
6.6.1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方法计算,公司内控标准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上调0.5%执行。
6.6.2水质事故考核6.6.2.1发生轻微水质事故,按公司《水质分析报告和事故处理制度》处理。
6.6.2.2发生一般水质事故,按公司《水质分析报告和事故处理制度》处理。
6.6.2.3发生重大水质事故,按公司《水质分析报告和事故处理制度》处理,同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处理。
7.水质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依据公司《**市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处理。
8.净水原材料质量管理8.1混凝剂、消毒剂:8.1.1混凝剂消毒剂的品种由质安部、中心化验室会同水厂共同商定,经考察研究报公司领导批准;确定后不得任意更改并由公司安排统一采购;8.1.2混凝剂新品种新货源必须由中心化验室进行小样试验和生产性试验,鉴定合格后才能批量购置使用。
未经鉴定的混凝剂一律不得任意进货和使用;8.1.3每次购进的混凝剂、消毒剂(液氯),每批由水厂化验室进行有效成份分析;8.1.4中心化验室每月抽查一次;8.1.5发生质量争议时,由中心化验室仲裁。
8.2滤料、卵石8.2.1新进各种滤料和承托层卵石,必须由中心化验室进行质量鉴定,合格后才能进料使用,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滤料和卵石;8.2.2水厂化验室每半年对使用的各格滤池测定冲洗强度,膨胀率、滤速等,每年检测一次滤料层含泥量,不合要求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9.水质检验及水质报告制度9.1水质三级检验规定公司设立班组——水厂化验室——中心化验室三级水质检验体系。
班组级负责各工艺质量控制点的浊度、余氯和感官性状指标的检测和观察,负责各种在线检测仪表数据的读取;水厂化验室负责水厂内各工艺质量控制点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净水材料有效成份检测等;中心化验室负责对原水、出厂水、管网水中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微生物指标、毒理学指标、放射性指标的检测,对各水厂工艺质量控制点水质的监督抽查,净水材料全指标检测等。
9.2水质检测项目和频次规定9.2.1班组检测原水:每小时检测一次臭和味、色度、浊度,并进行生物观察,同时记录溶解氧、pH、COD Mn等在线检测情况。
沉淀池出水:沉淀池的出水浊度、色度、臭和味每小时检验一次。
滤后水:浊度、色度、余氯、臭和味每小时检验一次。
出厂水:浊度、色度、余氯、臭和味每小时检验一次。
9.2.2厂化验室检测日检项目原水:每日取代表性水样一次,检验项目(共10项):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浑浊度、pH、COD Mn、氨氮、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耐热)大肠菌群。
出厂水:每日取代表性水样一次,检验项目(共11项):pH、氨氮、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浑浊度、COD Mn、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耐热)大肠菌群、余氯。
每小时检测一次出厂水臭和味、色度、浑浊度、余氯;每2小时检测一次原水COD Mn;每4小时检测一次出厂水COD Mn。
9.2.3中心化验室原水水质检验:原水每月取代表性水样一次作全分析,分析项目为GB3838-2002表1、表2和表3中选测项目及特征污染物(如藻类)。
出厂水水质检验:每月取代表性水样一次作全分析,分析项目为GB5749-2006表1、表2和表3特征污染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