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下册第四章教案

初中数学下册第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角的度量方法。
2. 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1. 角的度量原理。
2.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量角器。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旧知识:回顾上一章内容,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
2. 提问:你们知道角的大小是如何度量的吗?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角的度量方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 演示量角器的使用方法:量角器有两个量程,0°~180°和0°~360°,如何正确选择量程?如何准确地测量角的大小?3.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2. 教师挑选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小组合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进行度量,记录测量结果。
2. 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交流角的度量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角的度量方法及量角器的使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及量角器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角的度量原理。
2.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3.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初中二年级物理第四章教案

初中二年级物理第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光的反射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路径的演示。
2. 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案、实验器材。
2.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光现象,如日出、日落、激光准直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什么了解呢?二、光的传播(15分钟)1. 讲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用课件展示光的传播路径。
2. 举例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应用,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会发生什么现象?三、光的反射(20分钟)1. 讲解光的反射定律,用课件展示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 演示实验: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平面镜反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次反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讲解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眼镜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及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否举例说明光的传播和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呢?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光在均匀介质中为什么会沿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2. 进行一次家庭小实验,探究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特点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案第四章-存货-----第六节--存货清查及期末计价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职业学院《财务会计实务》课教学方案教师:序号:案例导入回顾财产清查重点介绍账户结构学生互动讲授分析实例分析重点讲授第六节存货清查及期末计价一、存货清查的核算存货清查是指通过对存货的实地盘点,确定存货的实有数量,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从而确定存货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存货清查的方法采用实地盘点法。
存货清查按照清查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按清查时间分为定期清查与不定期清查。
(一)存货盘盈实存数>账存数调整账实相符借:原材料贷:待处理财产损溢批准处理后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管理费用例4-40 20××年12月31日,齐鲁公司对 A 材料进行盘点,发现盘盈A材料50千克,A材料实际单位成本42元。
经查,属于材料收发计量方面的错误。
(1)批准处理前借:原材料 2 100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2 100(2)批准处理后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2 100贷:管理费用 2 100(二)盘亏实存数<账存数,调整账实相符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原材料存货盘亏及毁损在报经批准后计入有关账户1.入库的残料,计入原材料2.保险公司和过失人赔款,计入其他应收款3.净损失,属于一般经营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属于非常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举例重点讲授分析讲授重点讲授账户结构,与坏账准备相比较实例讲解师生共同分析与材料成本差异比较如果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则不需作账务处理,资产负债中的存货按期末账面价值列示。
2. 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表明存货发生减值,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企业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材料或商品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相关材料或商品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4)因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者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5)其他足以证明有关存货实质上发生减值的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章节起始课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美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基础题:针对本章所学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设计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本章的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停留在直观阶段,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2.在技能方面,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几何图形的推理和证明能力尚需培养,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来逐步提升。
3.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较浓,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难度较大的几何问题产生恐惧感,需要教师关注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b.与同学合作,探讨几何图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机器人设计、航空航天等,以小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
4.思考题:
a.比较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性质,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b.思考如何运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3.引导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4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4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主要讲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这一章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概念,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以及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但是对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能还不太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以及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用具(如分数模型、卡片等)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的概念:“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你吃了2份,那么你吃了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分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我会用PPT课件呈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通过分数模型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同时,我会讲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分数就是除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操练(10分钟)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的运算练习,如分数的加减乘除。
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方法。
巩固(10分钟)我会用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
如:“一个篮子里有5个苹果,小明拿走了3个,小明拿走了篮子里苹果的几分之几?”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巩固分数的知识。
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章光现象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针对光现象的单元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光的特性和现象,培养学生对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能力。
本教学设计侧重于实践操作和实验探究,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光现象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光现象。
3.掌握镜面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
4.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观察和分析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现象。
5.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特性和光的反射规律。
2.镜面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光的传播特性(课时:2)引导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通过示意图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并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光的反射规律(课时:3)2.1 学生实验一:光的反射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光的反射实验,通过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并进行讨论和验证。
2.2 学生实验二:反射规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平面镜的反射现象,进一步探究和理解光的反射规律,并通过计算和分析,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光的折射规律(课时:4)3.1 学生实验三: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并进行讨论和验证。
3.2 学生实验四:折射规律的应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折射现象,进一步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通过计算和分析,解释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4.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时:2)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和开展实验项目,让学生自主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最后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和反馈1.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展示实验结果等。
新人教版(2024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 4.1.1单项式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章节、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集主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的世界上最长的
跨海大桥.一辆汽车从香港口岸行驶到东人工岛的平均速度为96
km/h,在海底隧道和主桥上行驶的平均速度分别为72 km/h和92
km/h.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在主桥上行驶t h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如果汽车通过海底隧
道需要a h,从香港口岸行驶到东人工岛的时间
(2)是通过海底隧道时间的1.25倍,你能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香港
口岸到西人工岛的全长吗?
(3)如果汽车通过主桥需要b h,通过海底隧道所需时间比通过主
桥的时间少0.15h,你能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主桥与海底隧道长
度的和吗?主桥与海底隧道的长度相差多少千米?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代数式.在本章中,我们
将学习一类基本的代数式--整式,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你将进一
步学习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体会数与整式在加减运算
中的一致性,为后续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打下基础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____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售价为_____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为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
例2、填空
例3、用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你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项式的概念
学抽象能力核心素养。
新人教版(2024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 4.1.2多项式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例3、用多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项和次数.
(1)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分别为a,6,则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为________
(2)m为一个有理数,m的立方与2的差为________
(3)某公司向某地投放共享单车,前两年每年投放a辆,为环保和安全起见,从第三年年初起不再投放,且每个月回收b辆.第三年年底,该地区共有这家公司的共享单车的辆数为________
(4)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我国南北朝时期的
官员独孤信的印章如图4.1-2所示,它由18个
相同的正方形和8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围成.如
果其中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为a,等边
三角形的高为6,那么这个印章的表面积为
___________
多项式的排列
运用加法交换律,任意交换多项式x+x2+1中各项的位置,可以做到__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你认为哪几种比较整齐?
1)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x2+x+1
(2)升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
1+x+x2出多项式的概念,发展学生数学抽象能力核心素养
与学习的热情,
比较、
力
步巩固多项式的概念
展学生数学抽象能力核心素养
2。
第四章第一节《被动运输》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学生活动1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下同)
学生仔细观看问题探讨的内容,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
活动意图说明:(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出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引发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好奇
环节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2
介绍扩散的概念,提问什么是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归纳讲述渗透作用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是否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师归纳总结动植物吸水的特点
讲述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让学生观看视频知识点解析自由扩散,后归纳总结
播放视频知识点解析协助扩散,后归纳总结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所有物质进出细胞都是顺浓度梯度的。同时学生们还了解了细胞膜的结构。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比较敏感要注意对学生及时鼓励。
本节内容较多知识联系紧密。其中还加入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质壁分离的具体过程,同时协助扩散还加入离子通道的内容。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与坐标》课堂教学设计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与坐标》课堂教学设计4.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材分析作为本章的第一节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小学教材中已介绍过确定物体位置的两种常用的方法,但是由于知识不足,学生对两类方法的认识非常肤浅,并没有形成坐标意识;另一方面,本节课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坐标意识,从而为引入直角坐标系作好铺垫,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其图象的关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掌握探索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但由于中学生数学思维还不是很严密,真正让学生掌握这两种常用方法,透彻了解它们的细节,并能学以致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本课的两种常用方法的前提是在平面上,针对有序数对法中,学生易忽视起始位置的约定及有序性,本课利用“报座位起立”环节,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
针对方向距离法中,学生易忽视参照点的选定,本课利用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自然地领悟参照点的不可或缺。
教学目标1、探索确定平面上物体位置的方法;初步会用有序数对和方向、距离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2、体验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体验用方向和距离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坐标思想;3、通过运用位置确定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两种常用方法.教学难点:本节“合作学习”涉及两种确定方法的运用,还涉及测量、比例计算等方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刻度尺,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探索新知一:“有序数对”法1、问题:①A,B 两人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②假如A 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还需加什么条件? B 呢?③如果换两张电影票,A,B 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电影院里的座位是如何确定的? ④如果将“6排3号”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⑤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的含义有什么不同?⑥(5,6)表示什么含义?(6,5)又表示什么?这说明什么?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1、思考:(1)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2)一对数如(5, 2)所表示的座位有几个?一个位置用几个数对来表示?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 为了表示简便,把第几排第几号记为数对形式,习惯上把排数写在前面,号数写在后面,再两头括号,中间逗号。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入门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平行线、垂直、角的度量等。
本章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几何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性质,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的判断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几何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几何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讲解法: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圆规、模型、实物等。
2.课件:制作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教室里的桌子、窗户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面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实际操作题,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课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在布置作业时,我会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题。这些题目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他们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会巡回各个小组,观察他们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我会提供额外的帮助,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平移与旋转的知识。
针对学情分析,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便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旋转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他们需要理解旋转的本质,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平移与旋转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我会将平移比喻为在平面上的“滑行”,旋转比喻为“转动”。
在讲解平移时,我会强调平移的三个要素:方向、距离和角度。我会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性质,如何计算平移后的位置。在讲解旋转时,我会强调旋转的中心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同样,我会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性质,如何计算旋转后的位置。
七年级上数学第四章多项式和整式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2课时单项式教学目标课题 4.1第2课时多项式和整式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多项式、整式的概念.2.能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3.能用多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多项式及整式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确定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回顾旧知,引入新知【回顾导入】下面哪些式子是单项式?并指出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3,π,a2b,,a2+b2,2+b.单项式有3,π,a2b,.它们的系数分别是:3,π,1,13.它们的次数分别是:0,0,3,1.上面还有一些式子不是单项式,它们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对象.【教学建议】对于非单项式的式子,让学生先观察它们的特征.设计意图回顾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时引出多项式的学习.活动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探究点多项式、整式的相关概念问题1 在上一章中,我们还遇到一些代数式2n-10,x2+2x+8,2a+3b,12ab-πr2(1)你能说一说这些式子与单项式有什么区别?有加减运算.(2)下面的代数式中被圈住的部分是不是单项式?这些代数式与被圈住的部分有什么关系?【教学建议】(1)在教学多项式的概念时,要注意和单项式的概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多项式的项是单项式,对每个单项式来说都有系数,因此,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有系数,但对常数项不说系数,对多项式来说,没有系数的概念.(3)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的项都有次数,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意图3a 3a引入多项式及整式的有关概念,进一步强化符号意识.被圈住的部分均是单项式,这些代数式是被圈住的单项式的和.概念引入:1.多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像这样,几个单项式的和叫作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作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作常数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作这个多项式的次数.2.整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问题2 观察表格中的多项式,仿照已经给出的例子,完成剩余的填空:多项式2n-10x2+2x+82a+3b12ab-πr2项(项数)2n,-10(2项)x2,2x,8(3项)2a,3b(2项)12ab,-πr2(2项)常数项-108无无次数121 2 几次几项式一次二项式二次三项式一次二项式二次二项式【对应训练】教材P93练习第1,2题.活动三:融会新知,巩固提升例(教材P92例2)用多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项和次数.(1)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分别为a,b,则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为.(2)m为一个有理数,m的立方与2的差为.(3)某公司向某地投放共享单车,前两年每年投放a辆,为环保和安全起见,从第三年年初起不再投放,且每个月回收b辆.第三年年底,该地区共有这家公司的共享单车的辆数为.(4)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官员独孤信的印章如图所示,它由18个相同的正方形和8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围成.如果其中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为a,等边三角形的高为b,那么这个印章的表面积为.解:(1)2a+2b,它的项分别为2a,2b,次数是1.(2)m3-2,它的项分别为m3,-2,次数是3.(3)2a-12b,它的项分别为2a,-12b,次数是1.(4)18a2+4ab,它的项分别为18a2,4ab,次数是2.【对应训练】教材P93练习第3题.【教学建议】给学生强调,列多项式时,注意找准数量关系.比如,在(3)中,前两年共投放2a辆,第三年每个月回收b辆,一年有12个月,共回收12b辆,故第三年年底还剩余(2a-12b)辆.在(4)中,印章的表面积等于18个正方形的面积与8个等边三角形面积的和.设计意图用多项式表示数量关系,强化应用意识.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随堂训练】见《创优作业》“随堂小练”册子相应课时随堂训练.【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样的式子是多项式?2.什么叫多项式的项?其中什么叫常数项?3.怎样判断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4.什么是整式?【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94习题4.1第3,4,6,7,8,9题.2.《创优作业》主体本部分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第2课时多项式和整式1.多项式2.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3.整式教学反思要准确理解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必须先学好单项式,所以本节课既是新课程的学习,也是对前一课时学习的巩固.部分学生在初步接触多项式的次数的概念时,容易出错,但通过在练习中感悟理解,最终还是能理解清楚这一概念的含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题大招一利用多项式的相关概念求值(1)一个多项式的次数是几,共有几项,这个多项式就是几次几项式.如3x2-2x+1是二次三项式.(2)当多项式中某一项的系数为0时,该项为0,可视为没有此项.如,关于x,y的多项式3x2y+ax+y,若a=0,则此多项式为三次二项式.(若a=0,则ax=0,原多项式化为3x2y+y)例1如果多项式6x n+2-x2+2是关于x的三次三项式,那么n= 1 .解析:因为多项式的次数为3,则只能是6x n+2为三次项,则n+2=3,所以n=1.例2已知多项式5x3y m-2xy3+(n-1)x3y2+4是关于x,y的六次三项式,求m2+n2的值.解:因为多项式的次数为6,则只能是5x3y m的次数为6.所以3+m=6,则m=3.因为多项式只有三项,所以n-1=0,则n=1.所以m2+n2=32+12=10.解题大招二利用整体思想求多项式的值当多项式中单个字母的值未知时,可以根据某一部分整体的值进行计算.例3已知a2-a-1=0,求2a2-2a+2024的值.解:因为a2-a-1=0,所以a2-a=1.所以2a2-2a+2024=2(a2-a)+2024=2×1+2024=2026.培优点列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例某种树的高度与生长的年数有关,测得一棵树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树苗原高100 cm):年数a生长a年后这棵树的对应高度h/cm1115213031454160……(1)填出生长4年后这棵树的高度;(2)请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生长a年后这棵树的高度h:100+15a ;(3)若这棵树一直按这个规律生长,用你得到的代数式求生长50年后这棵树的高度.分析:(1)观察不难发现,每一年这棵树的高度都比上一年增加15 cm;(2)根据增长规律解答即可;(3)把50代入关系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当a=50时,h=100+15×50=100+750=850(cm).因此,生长50年后这棵树的高度为850 cm.。
第四章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 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 衰亡的原因。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 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 秦朝崩溃的原因。
3.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也就是了解学生 的学情,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素养结构、能力和知 识构成,才能够知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才能够确 定学生可以达到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 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 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 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 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 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 基础。”---节选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运用接受学习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策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课堂教学设计

所 谓先 行组 织 者 是 使 学 生 新 旧 知 识 间 建 立 实 质 性 的 、 非
人 为 的 联 系 的 引 导性 材料 。 因 其 一 般 在 正 式 学 习 之 前 呈 现 ,
所 以被 称作 先行 组 织 者 。 行 组 织 者 策 略 的 实 施 首 先 要 求 教 先
摘
要: 本课题运用奥苏泊 尔有意 义接 受学 习的理论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四章的课 堂教 学 , 并作
简要 的 分析 说 明 , 揣 简 陋 , 诸 同仁 , 不 献 以期 收 抛 砖 引 玉 之 效 。
关键 词 : 意 义接 受 学 习 ; 德教 育 ; 体 主 义 有 道 集
的 教 材 , 其 与 学 生 原 有 的 知 识 结 构 发 生 实 质 的 内 在 的 使 联 系。 明于 此 , 师须 用 先 行 组 织 者 进 行课 堂 教学 , 且 将 其 教 并
动机。笔者在讲 授这一内容时 , 首先用简要 的语言指 出学生 在 日常生活 中经常用道 德这一概念 对 日常生活 中的人与事
L
Y O UY U J i OY a U
☆ 旅 游 与 教 育 ☆
运用 接 受学 习原理 , 计课堂教学 策 略 设
— —
《 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 》 第 Nhomakorabea章课 堂教 学设计
李 林 森
( 国计 量 学 院 中 社 科 部 德 育 与 心 理 健 康 教研 室 , 州 杭 30 1 ) 10 8
识 , 这 些 知 识 是 由语 言 符 号 表 达 的 系 统 知 识 , 就 要 求 教 而 这 师 必 须 对 所 教 的 知 识 进 行 必 要 的 处 理 , 其 进 行 有 效 分 化 和 对
思修-第四章-课程教学设计

备注:教学环节主要有导入主题、展开阐述、深入研讨、巩固加深、总结提高。
此环节要解决如何正确对待传统道德这一知识难点。
以历史上发展的文化革新运动产生的经验教训为例,引导同学理解知识点。
老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完成章节各项知识点和其彼此的联系。加深对大纲的把握和记忆。
让学生课后通过作业,完成对所教知识点的总结;布置论述题,为下节课重点知识做准备。
实践任务提高学生参与校园内外实践活动的热情,可陶冶身心,传播正能量;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这种学生间流行的互动,可以使他们的良好行为得到鼓励和激励。
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授课核心产生初步认知。
用汉字“道”与“德”的甲骨、金文、篆体等字源、字形的演变,在教授学生道德含义的同时,用学生较少接触的知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历史文化知识。
以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下,道德行为的对比,用刺激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并进行自我反思。
列表格进行对比,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一)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潮
(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延伸: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一些激进主张,全盘否定与全盘的接受、汉字拼音化等
以汉语拼音化为例(素材:赵元任《季姬击鸡记》等作品的讽刺、汉字字形在其造字、用字和释义上的深刻内涵)
(二)坚持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继承
作业设计
简答题: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课堂教学设计(教案)及练习4.1光的折射一、自主先学活动1:将一枚硬币放在杯子底,自己后退到恰好不能看见硬币为止,并保持观察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或家长配合,用一根玻璃棒(或筷子)压住硬币,再慢慢向杯子中倒水,你能看到了什么现象?活动2:再仔细观察,插入水中的玻璃棒(或筷子),从旁边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合作助学活动3: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情况1、 设计并完成如图1所示实验,用一只激光器向杯底中射出一束光,,保持这束光不动,再向杯子中加入肥皂水,观察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1 图22、 阅读并思考课本P81页【信息快递】内容,在上图2中,光线AO 是__________________,OC 是反射光线,OB 是__________________,过折射点O 且____________于分界面的直线NN ’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α叫做__________________,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γ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3、 把下列有关光的现象归类:A 、你看到别人的背影;B 、平静的水面中的倒影;C 、礼堂里放电影;D 、月光下的树影;E 、透过玻璃看窗外的景色;F 、观看电影屏幕上的画面;三、拓展导学1.演示实验1):将激光笔固定在铁架台上,往水槽内加一定量的开水,将激光笔发出的光从不同的角度斜射入水中,水中和空气中的径迹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到水中的的传播光路画在纸上,并画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通过入射点的法线,你发现了什么?根据“逆向思维法”,你猜,如果光从水中斜射入到空气中,是否发生折射现象呢?射到空气中的光线可能将向哪个方向偏折?演示实验2):将光从空气斜射入方形玻璃砖,改变入射角大小,请同学们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有何变化?比较入射光线和从玻璃砖另一侧射出的光线,你有何发现?2.实验总结:光的折射规律:O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内。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 《第四章》4.1.1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设计)

4.1.1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1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内容包括: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判断一个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从现实世界中存在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图形入手,引出几何图形的概念,结合学生在小学所学过的种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行了比较和识别,结合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及“围成”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亲历和体验了图形的变化过程,从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热情、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领悟几何的学习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能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2)会判断一个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简单几何体.2.目标解析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认知规律,我认为他们已经具备的基础有:(1)认识一些常见平面图形和的简单立体图形;(2)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对比分析的能力,可以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3)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合作和交流,动手完成剪纸、折纸等实践操作.同时,我也预测他们会在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立体图形;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可以是哪些平面图形这两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正确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场馆(二)自学导航对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数学关注的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而它们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长方体、圆柱、球、长(正)方形、圆、线段、点等,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它们都是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你能说出下列图形的名称吗?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思考:棱锥与棱柱的区别是什么?圆锥与圆柱的区别是什么?棱锥与棱柱的区别1.棱柱有两个底面,而棱锥只有一个;2.棱柱的侧面是长方形,而棱锥是三角形;3.棱锥的侧面有一个公共顶点(棱锥的顶点) ,而棱柱没有…….圆锥与圆柱的区别1.圆柱体上面也是一个底面,而圆锥体上面是一个顶点;2.圆锥有顶点,圆柱没有顶点;3.圆柱体有无数条高,而圆锥体只有一条高……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三)考点解析例1.按柱体、锥体、球分类,下列立体图形中与其他三个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迁移应用】1.下列图形中,不是立体图形的是( )A.球B.圆柱C.圆锥D.圆2.如图,下列生活物品中,从整体上看形状是圆柱的是( )3.下列图形是棱锥的是( )4.在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中,_______________是柱体,_______是锥体,_______是球.(填序号)5.在括号内填上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四)自学导航有些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思考:下面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例如长方体的侧面是_______或_______.思考:六棱柱的各个面是什么平面图形?侧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上、下底面是六边形.(五)考点解析例2.如图是一间房子的平面示意图,组成这幅图的平面图形有( )A.三角形、长方形B.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C.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D.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迁移应用】1.下面四个几何图形中,表示平面图形的是( )2.下列几何图形:①平行四边形;②正方形;③梯形;④长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其中是平面图形的有( )A.5个B.4个C.3个D.2个3.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益智游戏.如图是一副七巧板组成的一个“狐狸”图案,组成这个图案的简单的平面图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下列各组物体分别是由哪些立体图形组成的?解:(1)由圆锥、圆柱、正方体组成;(2)由三棱柱、长方体、圆柱组成;(3)由球、五棱柱组成.【迁移应用】1.如图是由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的一个卡通图案,请你仔细观察,图中共有三角形_____个,圆_____个.2.图中的各立体图形的表面中包含哪些平面图形?试指出这些平面图形在立体图形中的位置.解: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中包含三角形、四边形、圆、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它们位于立体图形的上下底面和侧面.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5节 光的色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色散现象;2.掌握光经过棱镜色散的原理;3.了解光的色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2.光的折射和反射。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光源、纸板、棱镜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作业册。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观察实验图片,在一定条件下,光通过棱镜后会出现哪些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的好奇。
步骤二:讲解光的色散现象(10分钟)引导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了解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初步认识。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光的色散现象,即光的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折射角度,从而形成彩虹等现象。
步骤三:观察光的色散实验(15分钟)实验操作: 1. 教师向学生展示具备光源和棱镜的实验装置; 2. 教师调整光源位置和棱镜角度,使光通过棱镜后发生色散;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讨论与解释: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讨论光经过棱镜后的色散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步骤四:探究光的色散原理(20分钟)教师讲解与引导: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光的色散原理。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用白色光照射棱镜后的色散现象,并解释光在不同折射角度下的色散规律。
学生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光在不同材料中的折射角度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步骤五:实际应用(10分钟)教师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光的色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光谱分析、宝石的鉴别等。
步骤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小结: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强调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作业布置: 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更多应用。
五、板书设计光的色散- 定义:不同颜色的光在通过棱镜后具有不同的折射角度- 形成彩虹等现象实验装置:光源、棱镜实验现象:光经棱镜后出现色散现象探究光的色散原理:- 白光照射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光折射角度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实际应用:光谱分析、宝石的鉴别等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色散原理和讲解实际应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平面图形的认识、性质和计算。
本章内容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一个过渡,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平面图形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的基本概念,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简单的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几何知识还不够系统,对于一些复杂的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逐步建立和巩固平面图形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对复杂平面图形的理解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平面图形图片、模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教室的黑板、课本封面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
通过示例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学习到此结束!
多提宝贵意见!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3. 融洽师生关系
4. 吸引注意力
5. 个别谈心
6. 培养自控力
7. 劳逸结合
8. 处理偶发事件
9. 教师自我修养 10. 严爱适度
11. 前馈与后馈结合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含义:P182
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的资源库
(二)网络技术优点:
拟题阶段——引入阶段——列题阶段——启发 阶段——评价阶段 2. 要求:层次性 启发性 广泛性 适度性
激励性 趣味性 预习性 灵活性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节 课堂教学管理技术
课堂“静”与“闹”哪个好?
一、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技术
(一)组织管理内涵:是……一个过程。P173
(二)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基本内容:
图表演示
幻灯投影演示
电影电视演示
声响演示
动作演示
课件媒体演示
2. 技术要求:与教学结合 操作规范正确
与讲解结合 选择时机
安全可靠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六)举例技术
实例→说明→理论 1. 要求:切时 2. 类型:分式
切题 融式
切意 变式
切身 体验式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七)提问技术
概念:P170 1. 课堂提问过程: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三、课堂纪律管理技术
(一)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 任务促成 集体促成 自我促成
(二)提高课堂纪律管理技术的基本要求:
制定制度——做好准备工作——精心组织教学 活动——做好考勤——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维护 教师权威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三)课堂纪律管理的方法
1. 课前进入角色 2. 激发兴趣
第四章 课堂教学技术
课堂组织管理技术 维持课堂秩序技术 自身教学技术 处理应变技术
教师不仅管自己怎么教,而且还要管学生如何学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堂教学技术与设计
一、课堂教学的定义:P146 二、课堂教学常用技术
(一)导入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节
1. 重要作用:凝聚指向 激发深化 认同置信 铺 垫拓展
(三)讲授技术
1. 基本要求:科学性 适度性 教育性 启发性
2.
艺术性
2. 基本类型: 讲述 讲解 讲读 讲演
(四)板书技术
1. 原则:P161
2. 方法:提纲法 归纳法 图示法 板画赋形法
表格法 比较法 排列组合法 夸张变形法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五)演示技术
1. 类型:实验演示实物、标本和模型演示
运动科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二、学习方法指导的要求
1.整体安排、统一筹划:各学科的统筹安排学 习 2.组织自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 3.有机渗透:综合使用方法 4.注意运用:注意实效 5.因人而异:适合个体学习实际 6.同步改革:教法与学法同步改革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三、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
1. 直授式:讲解、示范授予方法 2. 归纳式:引导学生从个例中归纳出方法 3. 点拨式:在教与学中随机启发、点拨 4. 连接式:新旧知识的连接贯通、注意迁移 5. 追溯式:从结果追问原因、提炼方法
2. 导入方式:衔接导入 悬念导入 情景导入 激凝导入 演示导入 实验导入 实例导入 故事导入 审题导入 直接导入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二)语言技术
1. 有声语言:清晰 平稳
2.
流畅 衔接
2. 教学语气:力度 语调 语速
停顿 语势 特殊语气
3. 体态语: 眼神 表情
姿势 外部装饰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 学习方法指导技术
教法→转移→学法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的人。)
一、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1. 发展智力的方法:观察法、记忆法、想象法、思维方式 2. 完成课业的方法:阅读方法 听课方法 预习方法
复习方法 作业方法 制定计划方法 3. 学科学习特殊方法:文史科 理工科 艺术科
1.改变学校教学面貌 2.利于因材施教
3.利于学科整合
(三)网络组织教学目的:
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资源共享 提高利用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教师自身能力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四)网络技术对师生的要求:
教师作用:组织者 协调者 促进者 培养者
学生要求:获得知识途径 合作探究习惯 主体发展能力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管理性组织 指导性组织 诱导性组织
(三)组织管理基本要求: 认真备课准备 设计教学模式
检查学习情况 以学生为本 答疑解疑
考评测试 遵纪守时
形象设计
第四章 课堂教学设计
二、课堂环境与课堂控制
(一)课堂环境特点:
公开性 同时性 复杂性 突然性
(二)课堂控制任务:
确立对学生期望行为 把期望行为变成程序和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