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上海市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上海市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有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概念,以及地图的种类和应用。

3. 地理坐标系统:经纬度系统的定义和应用,用于确定地球上任何位置的坐标。

4. 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方法和原理,以及不同投影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和结构。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现象。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 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特点。

3. 地貌学:- 地壳的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的形成和特征。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的规律和生态平衡。

- 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 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土壤侵蚀和保护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2. 农业地理:- 农业的分类和生产方式。

- 农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 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 工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4. 交通运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5.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

-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旅游规划和可持续旅游。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 GIS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和定位方法。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笔记整理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笔记整理

第五篇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一)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自然增长=出生数-死亡数,机械增长=流入数-流出数1、人口自然变动的指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出生数/总人数*1000‰自然增长率=(出生数-死亡数)/总人数*1000‰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源、灾荒……(2)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科教、医疗技术水平、传统观念、国家政策、战争……3、世界人口的发展(1)越来越快三个时期: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加快二战以后:迅速增长(2)工业化对人口增长影响(3)二战前欧洲人口增长快,亚非拉美增长慢;二战后亚非拉美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增长慢或负增长4、我国人口发展解放前增长缓慢,解放后迅速增长,八十年代后增长减缓(二)人口构成分为: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构成等1、人口金字塔图(年龄构成图)2、性别比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即男:女105左右:性别比正常>107:男性偏多,<102:女性偏多(三)人口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特征1、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指标为:死亡率、寿命、发病率等2、科学文化素质——学历、创造能力3、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意志品质、信仰等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一)人口的分布1、人口分布的指标人口密度:平均人口数/km2=人口总数/分布区面积数2、世界人口分布(1)分布不均(2)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自然条件:亚热带、温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地势低平的平原水源充足的河湖沿岸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方便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历史悠久(3)人口稀少区:沙漠地带、高纬地带、湿热地带、高山地带3、我国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高(2)分布不均东西人口界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二)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耗尽不可再生资源条件下,特定空间资源对人口的最大负荷能力1、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位置、地形、气候、土地、水源、矿产等:首要因素科学技术发展,人口容量增加开放程度加大,流入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升高,人口容量减少2、人口容量特征a.自然条件的差异和资源分布不均=>地区性b.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加大人口容量=>动态性3、世界人口容量4、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三、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外出旅游、出差不属于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因素(二)迁移方向按地理范围划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经济区域划分:农村→城市,经济落后→经济发达人口迁移趋势:向平原、沿海、城市迁移(三)迁移形式1、劳务迁移农村剩余劳力→进城务工农村:输出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压力;劳动力减少、经济发展受影响城市: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带来住房、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2、智力迁移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影响:人才和资金流入发达国家3、难民迁移战争、自然灾害→安全地带4、资源开发和工程移民(四)我国人口迁移1、国内迁移a.20世纪80年代以前方向:东部→西部边疆,城市→农村山区原因(国家政策):支援边疆农林牧业新基地建设开发中西部工业基地建设平衡发展各地经济,缩小三大差别b.20世纪80年代以后方向:内地→沿海,山区农村→城市原因(自发性务工):改革开放促进东部经济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力户籍政策放宽2、国际迁移:以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为主四、人口问题(一)产生原因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特点:儿童人口比重高,人口素质低影响:人口增长快;教育、医疗、就业压力大;经济发展慢,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解决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增加教育投入,向发达国家移民2、发达国家人口问题特点:老年人口比重高(65岁以上>=7%:老龄化,>=10%:严重老龄化),儿童人口比重低影响: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重;消费不旺,经济减缓;人口增长慢或负增长;劳动力和兵源不足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延缓退休,接纳移民3、我国人口问题(1)基数大,增长快=>人均资源少,社会压力大(2)老龄化日趋严重=>“未富先老”,社会负担重(3)分布不平衡=>流动人口多,经济差别大(4)文化教育水平低=>人口素质低,人才短缺(5)儿童性别比高(二)我国人口政策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鼓励生育原因:解放初高死亡率,急需劳动力和兵源影响: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物资短缺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独生子女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减少支出影响:经济迅速发展(之前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口红利是重要因素)人口结构失调,影响将来的经济发展,产生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3、2016年起:放开二孩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六篇城市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一、城市的形成和特征(一)城市的形成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形成了城市城:自我保护的墙,市:贸易交易场所(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农村地域→城市地域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标志: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四)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资源利用率高,有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作用:1、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2、城市是区域服务中心3、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带动农村现代化5、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标志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五)现代城市特征1、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2、第二、第三产业为主3、科教、文化事业发达(六)世界城市化发展1、工业革命后城市化速度加快工业革命前:发展缓慢工业革命后:发展加快二战后:迅速发展2、城市规模加大3、二战后城市化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二、城市区位条件和空间结构(一)城市的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河流、气候、地形、地质条件、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政治、文化历史1、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山区——一般分布山谷或盆地高寒地区——地势较低的谷地热带湿热地区——分布在高原上2、气候中低纬度——温和,沿海——湿润3、河流乌鲁木齐、酒泉:山麓绿洲4、自然资源5、交通条件江河沿岸:南通、南京、武汉、宜昌、兰州、南宁海港:大连、青岛、宁波、湛江铁路枢纽:哈尔滨、徐州、郑州、宝鸡、兰州、株洲、昆明边境口岸:绥芬河(俄罗斯)、满洲里(俄罗斯)、霍尔果斯(哈萨克斯坦)、景洪(缅甸)、凭祥(越南)6、经济发展7、政治、历史、文化等(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1、影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因素a.土地价格:距离和交通影响土地价格b.投入产出效益2、城市空间结构差异(1)城市规模大城市:有一个主中心和若干个副中心小城市:只有一个中心(2)城市职能专业城:专业功能为主(3)城市位置江河城市:沿江河分布山区城市:沿山谷分布平原城市:从中心往四周扩展沿海城市:港口向腹地扩散3、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目的: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高效和谐发展影响因素:土地价格、交通、环境等a.商业区:位于城市及各区域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大不同级别商业中心b.居住区:交通方便,环境适宜,污染轻微c.工业区:水运、铁路等运输便利;土地资源充足,地价便宜;居民区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处或垂直风向郊外d.文教区:较好的交通、通讯条件和优美环境e.风景区:城市郊区或靠山、临水地区三、城市体系和城市群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职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一)城市规模和职能1、城市规模:按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分: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是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起着总枢纽作用资源、能源需求量大,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突出中小城市:可避免大城市缺点,平衡全国经济发展*我国六七十年代城市建设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1)世界城市规模a.世界城市——具有全球或国际影响意义(纽约、伦敦、东京)b.区域性国际城市(巴黎、新加坡、多伦多、香港……)(2)中国城市规模:按城市行政级别等划分a.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b.跨省区区域中心城市(沈阳、天津、南京、武汉、广州、兰州、重庆)c.省会、省区主要城市d.省内中心市e.县级中心市f.中心镇2、城市职能(1)综合性城市具有多种职能,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辖市、省会和省辖市)(2)专业性城市:某一职能为主工矿城、海港城、河港城、枢纽成、农林城、渔业城、旅游城、边境城、航天城(二)城市体系和城市群1、城市体系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城市集合,城市间形成区域发展轴带。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小总结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小总结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小总结上海高中地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以下是上海高中地理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和地球五带划分的影响。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习地图的定义、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地图阅读技巧,了解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遥感与GIS:初步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学习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结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理解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洋流:掌握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洋流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淡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3. 地貌学:学习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山脉、平原、沙漠、河谷等,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地球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原因和分布。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学习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理解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掌握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地理分布和特点,理解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3. 文化地理:了解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学习文化扩散和交流的途径,理解多元文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4. 政治地理:学习国家、边界、领土等概念,了解政治地理对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认识环境问题的类型和成因,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探讨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 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学习如何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3. 能源与资源:掌握能源的分类、特点和利用方式,了解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策略。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 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 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 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

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其中: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全球: 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我国: 基本现代型9. 美国的人口迁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社会经济环境: 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 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4.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沪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沪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沪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沪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一、地狱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1、物质的地球运动是在物质的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它贯穿表层、中间
层和深层地壳三层之间,在地球表面处它们形成流体流动,在地球中
间层变成固体运动,在地底深层同时有液体、气体和固体三种物质的
运动。

2、地壳物质运动的方向受几何规则的控制,地下的物质流动是有序的,由深而浅、由内而外,飞扬的痕迹体现着物质的运动性质。

3、地壳物质运动的过程受地表因素强烈影响,既控制着物质流动的幅度、潜力,又觉地决定着物质运动路线和方向,这为物质流动的形成
与变化提供基础。

二、地理物质运动的规律
1、物质运动都需要能量,而这种能量主要由外界来源,如太阳能、风
能和海洋能等。

2、物质运动有真实方向性,如大气受四季变换的影响,流动的方向会
呈现的东南西北的规律,气温分布也会出现南多北少的现象。

3、物质运动有其扩散性,质量的流动会同时分布在空间的整个领域中,从而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

4、物质运动存在一定的循环性,比如水的水循环、大气的气候循环、
土壤的生物循环等主要是形成大气、海洋、土壤等物质循环体系。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考点【会考必备!】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考点【会考必备!】

地理下册考点专题十六1.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人口死亡人口出生人口-×1000‰ 人口机械增长率=总人口迁出人口迁入人口-×1000‰ 人口增长率=总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机械变动人口 ×1000‰、 2.工业化之前为人口低增长阶段,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工业化初期为人口高增长阶段,其特征是维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化中后期为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特征是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缓慢;后工业化时期为地增长阶段,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略有缩小。

3.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等各方面。

4.少年儿童人口:0-14,劳动人口:15-64;老年人口65以上5.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等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等男性数来表示。

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老年,女性数量往往会超过男性。

6.人口的文化构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

7.人口金字塔按形状分为增长型、稳定型、缩减型。

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金字塔为增长型,发达国家为稳定型或缩减型。

增长型缩减型稳定型8.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站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时,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等于或大于10%,则属于人口严重老龄化。

9.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10.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11.专题十七1.人口分布与迁移主要有三种趋势:向平原集中;向沿海集中;向城市集中。

上海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上海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上海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一、地理概述地理学是一门探索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构成、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

在高一必修二地理教学中,我们将学习以下几个地理知识点。

二、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而非完全的球体。

其直径约为12756.2公里,赤道周长为40075千米,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略有不同。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的一天分为24小时,公转则导致四季的交替。

3. 大气环境大气是地球上稀薄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水蒸气组成。

大气的存在保持了地球上的温度和气候,同时也对生物的分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重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人文地理环境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内所有居住在其中的人的总数。

城市是人类社会聚居的地方,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2. 农业与农村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从事农田耕种、畜牧、渔业等活动的总称。

农村是农民居住和进行农业生产的地方。

3. 工业与工业区工业是利用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的经济活动,工业区是集中有大量工厂和企业的区域,为了方便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流通而建立起来。

4.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是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联系和交流的手段,包括陆路、水路、航空和电信等。

四、地理现象和问题1. 地球的地理区划地球根据自然和人文特征进行了区划,包括大洲、国家、地域、分区等。

2.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某些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我们应该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3.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减少环境破坏、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等手段,使地球上的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

五、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上海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运动、大气环境、水资源、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工业区、交通与通信、地球的地理区划、自然灾害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上海地理高一知识点必修二

上海地理高一知识点必修二

上海地理高一知识点必修二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地理特点独特而丰富。

地理学在高中课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分析这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本文将就上海地理的一些必修二知识点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

第一部分:地理位置与气候上海位于中国的东海沿岸,东部濒临东海。

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

作为一个沿海城市,上海拥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温和的气候也成为吸引人们前来定居的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上海成为各国人士的聚集地,形成了独特的国际氛围。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上海地理特点之一是它的自然地理环境。

整个上海地区被长江与苏浙沿海地区环绕,形成了四面环山、一侧临海的特殊地理构造。

苏浙沿海平原交汇于此,使上海成为河流和湿地众多的地区。

同时,上海市内有若干岛屿,如崇明岛、长兴岛等,这些岛屿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丰富了市区的生态环境。

然而,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挑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空气和土地污染成为严重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推行清洁能源、加强废弃物回收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海的环境状况,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至关重要。

上海市政府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确保了城市的有序发展。

例如,上海分为市区和郊区两个主要区域,郊区主要用于工业和农业发展。

市区则被细分为多个功能区,分别用于商业、住宅、交通、教育等各类需求。

此外,土地利用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上海拥有有限的土地资源,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

除了各类建筑和交通设施,上海还保留了一些绿地和公共空间,以促进人们的休闲和娱乐活动。

这些绿地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带给居民更好的生活品质。

第四部分:人口与城市发展上海的人口密度是中国最高的之一,人口规模巨大。

高一地理第二册重点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二册重点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二册重点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第二册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行星。

其中,地壳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最外层,地壳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则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年份的长度。

二、地理坐标系统地理坐标系统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经纬度坐标系统,经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范围从0°到180°东经或西经;纬度则是地球表面上点与赤道的夹角,范围从0°到90°北纬或南纬。

三、大气环流与气候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大气层内不同地区气候变化形成的大规模气流,主要包括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等。

气候是指长期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气候受地理位置、环流系统、地形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四、地球的天然资源地球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两大类。

水资源是维持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冰雪等。

五、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它包括资源配置、工业布局、农业布局、交通运输和城市规划等内容,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地区经济的特点和差异。

六、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的总和。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主要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是指人口较多、经济发达、社会功能较为复杂的居住地区,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和交通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资源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上海高中必修2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必修2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必修2地理教材上海高中必修2地理教材主要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着重介绍了关于地球的构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就该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一介绍。

首先,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地理学的重要工具。

该教材中会先介绍什么是地理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以及地理学的基本分类和学科体系等。

然后会介绍常用的地理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地图和地图阅读的技巧,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其次,地球的构造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会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原理。

教材中会介绍地球的构造层和地球板块的分布和运动方式,以及板块边界的类型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此外,学生还会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和陆地与水体的分布等内容。

接着,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在气候方面,会学习到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分类和气候变化等知识。

对于水资源,会了解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和保护等问题。

在生态环境方面,会重点介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演替过程,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等内容。

最后,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经济与产业、交通与通信等。

在人口与城市方面,会学习到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变化与人口问题等知识。

对于经济与产业,会了解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等问题。

在交通与通信方面,会学习到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交通网络的组成和交通优化等内容。

综上所述,上海高中必修2地理教材全面涵盖了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初步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了解地球的构造,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学这门学科,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比例、地图方向、图例和注记的概念与应用。

3. 地图的类型: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图像等。

4.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如何识别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颜色,理解地图所表达的信息。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和大气运动。

- 气候类型、气候带的分布及其特征。

-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 河流的类型、流域特征和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4. 植被与土壤:- 植被分布的规律和主要类型。

- 土壤类型、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布局和农业技术革命。

- 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布局和工业区的形成。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布局。

- 贸易的地理分布、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和对策。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组成。

- GIS在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和在地理信息获取中的应用。

五、区域地理1. 中国地理概述:- 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

- 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资源分布。

2. 世界地理:- 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概况。

- 重要的国际河流、湖泊、山脉、平原等地理实体。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策略。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第五篇人口专题16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二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率二(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0二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二(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0=迁入率■迁出率人口增长率二(机械变动人口 +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

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的岀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疑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革命前一一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至二战一一增长加快二战后一一迅速增长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工业化初期:人口髙增长阶段特征:髙岀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立或缩小阶段岀生率死亡率自然増长率增长速度规模工业化之前低增长高高低慢小工业化初期高增长;饅慢下降快速下降快速上升快1迅速扩大工业化中后期增长下降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开始下降趋缓大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低低低/负增长慢稳定/缩小•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

(1)人门年龄构成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成年)人口:15—一64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等于7%.人口严重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比更大于等于10%.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07°•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五篇人口专题16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迁入率-迁出率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增长加快二战后——迅速增长·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缩小·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

分类:增长型(发展中国家)、稳定型和缩减型(发达国家)增长型:底座宽大,塔顶窄小,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缩减型:底座收缩,少年按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人口严重老龄化:等于或大于1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出现老龄化现象)(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洲)产生原因:人类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①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②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降低直接影响(导致的社会问题):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改变社会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解决政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直接表现: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洲,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婴儿死亡率最高、平均预期寿命最短的大洲)社会问题: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导致国家积累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解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逐步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我国现在属于低自然增长率,但是人口依然在逐年增长,原因是人口基数过大)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四个问题):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比较低,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流动数量大、规模大。

上海高一地理第二册知识点

上海高一地理第二册知识点

上海高一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与地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上海高一地理第二册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从几个重点知识点进行论述。

地球的构造在这部分中,地球被认为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相对于其他两层来说较薄,但却是我们生活的载体。

地壳由陆壳和海洋壳组成,陆壳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海洋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由具有一定流动性质的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合金组成。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在这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如何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要保护地球环境。

通过对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等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资源分布的规律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矿产资源是指可以通过采矿来获得的物质,如煤炭、铁矿石和石油等。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资源的非均衡分布和过度开发,很多地区面临矿产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来源,例如化石能源、水能和核能等。

在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该注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供需矛盾。

因此,保护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

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加强水资源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在这部分中,学生将学习人类活动对土地、水、大气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地的利用和退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第2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一、自然地理环境1.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的行星。

地球上有水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资源,并且还有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

2. 地球的地形地貌地球的地形是指陆地和海洋的总体形态,而地貌是指地表上的微观形态。

地球的地形地貌因地球形成的过程和地表地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陆地地形有高山、高原、盆地、丘陵等;海底地形有大陆坡、大陆架、深海平原、海沟和海山等。

3.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地理区域经过长期观测所得的大气现象的一般情况。

气候除了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天文因素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类型有暖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

4. 地球的水文地球上的水文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特性和利用情况。

地球的水文包括江河湖泊、河流沉积物、湖泊类型和地下水资源等内容。

地球上的水文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料和能源。

5. 地球的生物地球的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总称。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上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原料,并且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自然资源1. 自然资源的类型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能够利用的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 自然资源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开发、转化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开采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和开发生物资源等。

3. 自然资源的保护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地球上的许多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和污染的危机。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注意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行可持续发展。

沪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沪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沪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

地图种类繁多,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3. 坐标定位:地理坐标系统是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位置的方法,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参数。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受纬度、地形、洋流等因素影响。

-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影响,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 河流特征:河流的流域、水系、流量、水位等。

- 湖泊与地下水:湖泊的成因与分类,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

3. 地貌学:-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冰川作用等。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定义、进程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 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革命。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工业与环境。

- 交通运输: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网络布局、现代物流。

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宗教建筑、民俗活动、文化景观保护。

- 语言与宗教:语言分布、宗教信仰的地理分布。

-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保护。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数据采集、空间分析、地图制作。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的应用。

高考地理第二册知识点

高考地理第二册知识点

高考地理第二册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第二册主要涵盖了人口与城市、文化与社会、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讨论。

一、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学习到人口的分布、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以及城市与城市化等知识。

人口的分布是指人类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迁移。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种种问题。

城市与城市化是指城市的特征及其变化。

二、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社会是指人类在社会中形成的,表现为各种社会规范、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系列符号和事物。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学习到文化的类型、文化的传播、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变迁等知识。

文化的类型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社会的结构包括家庭、职业和阶层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的变迁则是指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三、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两个重要领域。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学习到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工业生产、工业区划等知识。

农业生产是指农民通过耕种、畜牧等方式生产农产品。

农产品流通则涉及到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

工业生产是指通过机器和设备进行生产活动。

工业区划则是指根据地理条件和工厂分布等因素进行的工业区划。

四、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是人类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学习到交通运输、交通问题、通信技术、通信发展等知识。

交通运输是指通过陆地、水路和空中等方式进行的物品和人员的运输。

交通问题包括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内容。

通信技术则是指通过无线电、电话、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

通信发展则是指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结起来,高考地理第二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文化与社会、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上各个地域的特点。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全汇总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轴的倾斜,四季的形成,昼夜交替。

2. 地图的基本知识: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3. 地理坐标系统: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坐标的计算,地理位置的确定。

4. 地图的种类与应用:等高线地图、气候地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地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与成分-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 气象现象(风、云、降水、气温等)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海洋的形成、洋流与潮汐现象- 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3. 地貌与地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貌形态的分类与特征(山脉、平原、盆地等)- 地质作用与地质时期- 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4. 生物地理:-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物种分布与环境适应-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城市问题(交通、环境、住房等)- 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工业结构、工业发展-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交通方式、物流系统- 贸易与市场:国际贸易、市场分布、经济全球化3. 政治地理:- 国家与地区- 领土与边界- 国际关系与合作4.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与遗产- 宗教与民俗- 语言与文字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原理、数据采集与处理、GIS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原理、定位技术、GPS的应用。

五、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与实践。

3.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中地理第二册知识点整理一、中国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的概念与研究方法: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包括地球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地理构造、陆地地貌和水体地貌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地图解读、实验研究等。

2.中国地理环境特点:包括中国的地域位置、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如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北半球东部,地处亚欧交界,具有四大板块交汇;中国的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等;中国的地貌包括平原、高原、丘陵等多样地貌形态;中国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资源等。

3.中国自然灾害: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包括水灾、旱灾、台风、地震、雪灾等。

其中水灾和旱灾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

4.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其中,能源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等;矿产资源包括金、银、铜、铝、锌等各种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土壤资源包括耕地和草地等;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等。

二、中国经济地理1.经济地理的概念与作用:经济地理主要研究地域经济结构和地域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地域经济差异和区域综合开发等。

经济地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地方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地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

2.中国的经济区划:中国的经济区划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南方地区等。

每个经济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优势。

3.中国的经济与开放:中国的经济与开放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开放,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开放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外资吸收、旅游业等方面。

4.中国的优化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工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篇人口专题16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迁入率-迁出率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增长加快二战后——迅速增长·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特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缩小·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

分类:增长型(发展中国家)、稳定型和缩减型(发达国家)增长型:底座宽大,塔顶窄小,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缩减型:底座收缩,少年按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人口严重老龄化:等于或大于1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出现老龄化现象)(欧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洲)产生原因:人类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①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人均寿命长,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②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降低直接影响(导致的社会问题):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改变社会储蓄和投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解决政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直接表现: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非洲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洲,也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婴儿死亡率最高、平均预期寿命最短的大洲)社会问题: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导致国家积累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解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逐步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我国现在属于低自然增长率,但是人口依然在逐年增长,原因是人口基数过大)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四个问题):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比较低,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流动数量大、规模大。

人口政策: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实行计划生育关于农民工进城务工或人口流动(农村→城市、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问题:对于人口流入地(城市或发达地区)有利影响: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获得充裕的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增加交通、管理、治安等社会管理压力,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压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流动人口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得不到保障。

对于人口流出地(乡村或欠发达地区)有利影响:输出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压力;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人口素质提高;流动人员带回来资金、技术、先进理念等,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建设发展。

不利影响:劳动力流失,出现“妇老农业”和留守儿童现象。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向平原集中;向沿海集中;向城市集中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北半球中纬度(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西欧和北美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所以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条件: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交通便利其他条件:历史悠久,开发早人口稠密的原因: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河湖沿岸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或历史悠久地区(如四川盆地和渭河平原)。

·世界四类人口稀疏区:寒带、高纬地区(气候严寒):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南极等高原高山(海拔高、气候寒冷):青藏高原等沙漠地区(干旱缺水):撒哈拉沙漠(非洲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等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全年高温多雨):亚马逊河流域、刚果盆地等我国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东密西疏)平原盆地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地区少·人口迁移:主要形式: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劳务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转移难民迁移:自然灾害、战争智力迁移: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迁移、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区的迁移(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对发达国家:人才流入增强了国家科技实力,节约基础教育经费,推动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但是增加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对科技进步有积极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移出地:减轻环境的压力,但大量人口移出会引起劳动力短缺和人才流失。

移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人才资源,有利于资源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改善年龄结构,但也会增加环境的压力,有可能会引起就业的压力。

我国民工潮(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成因:①人口多,耕地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我国建国初期西北、东北开发)大型基础设施所引起的人口迁移(三峡大坝建设)生态移民: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及自然条件恶劣、人类难以生存地区的人口搬离居住地,重建家园。

二战后,北美、欧洲、大洋洲变为主要迁入地,西亚、北非由于石油储量丰富,所以需要大量劳动力,也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亚洲、拉丁美洲变为主要迁出地。

·人口容量: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与环境(首要影响因素)【正相关】科学技术水平【正相关】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人均消费水平【负相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小,主要因为水资源匮乏。

第六篇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两个方面。

·城市的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同心圆结构):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影响地价的主要因素: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租支付能力商业用地在市中心:创造高额利润、能够支付高额地价。

工业用地:低密度厂房和仓库占地面积大,单位土地产生效益小。

农业用地:占用面积大,产生效益最低,位于城市最外围。

(为什么某个地方地价突然升高:如果离市中心距离没有改变,那一定是交通更加便利)·中央商务区(CBD):城市最中心,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最密集、地价最贵·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和风景区·城市空间结构的差异:受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

城市规模(小、中、大、特大、超大城市)大城市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单一中心城市职能(综合性城市、专业性城市)鞍山(工业);香港(商业、居住用地);三亚(风景旅游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河流、海陆位置)兰州、宜昌(沿江狭长布局)十堰(山区城市,沿山谷绵延扩展)大连、青岛(沿海,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北京、保定(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专题20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巴黎、布鲁塞尔、香港、苏黎世、法兰克福、多伦多、新加坡我国城市体系分为六级:(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分六级)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华南的广州、深圳,华中的武汉,西南的重庆,华北的天津,东北的沈阳和大连,西北的西安和武汉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双核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吉林省的长春和吉林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县以下中心镇·城市规模:我国用城市中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规模。

超大城市: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20万小城市:20万以下·六大城市群(要记住完整名称):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四大人口稠密区中只有南亚没有世界著名城市群)我国四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群形成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自然条件②社会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③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沿江靠海,“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位于冲积平原,气候湿润,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

专题21 城市化·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城市化主要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规模不断扩大;③出现城市群;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