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核电站工程安全伦理案例分析

核电站工程安全伦理案例分析
9
03 事故环境影响分析
➢ 第三:对于核电站这一复杂而庞大的系统,要求设计严谨精密,对紧急事故的发生要 有一系列详细而周密的应急处理方案。在福岛事故发生时,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 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事故进一步恶化。
➢ 第四:在核电站已处于高危情况下,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对公众的安全问题考虑不足, 首要考虑的却是核电站的经济性,仅从自身利益出发,采用保守的冷却方式,而不是果 断关闭核电站,这成为事故进一步恶化的严重诱因。其次日本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也 缺乏管制,任凭事态发展而不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和日本政 府两方面对核安全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使核安全文化未能有效指导核电站安全运 行,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13
05 启示与思考
➢ 在核工程这样关系到人类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中,更应 做到安全至上,并在技术管理中尽最大可能避免风险,不断实现更 高水平的安全。核电发展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加强道德责任意识培养,将安全生 产的伦理原则、伦理要求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自律,外化于人们的生 产实践之中。基于这种安全伦理要求,核电的建设必须加强核电企 业的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安全法律体系和核应急体系,增强核电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道德素养,建立核电安全生产的伦 理架构。
10
04 工程伦理分析
➢ 核事故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将会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已发生的核事故来 分析,造成核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硬件系统失效、安全设计缺陷、核电站 操作规程特别是应急规程不完备、人为错误等。人作为硬件系统的设计者、 安全设计准则的制订者与核电站的运行者,对核能的安全运行负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因此,重视核能利用中安全伦理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核安全案例分析

核安全案例分析
试评价操纵员的这一操作。
案例3 参考答案:这一操作是错误的。 此 时系统温度在升高,堆芯因冷却不足而汽化, 导致了稳压器水位上升。操纵员当安全系统 自动启动时,应弄清系统情况,而不能随意 把安全系统关闭。此时操纵员可以从系统在 升温的现象上知道系统是缺水的,可以从系 统降压的现象上知道系统有破口。让高压安 注继续工作,并采取其他正确的操作。(此 时正确的操作是关闭释放阀)。
案例 5 切尔诺贝利事故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具有冷却剂正温度反应性反馈的 缺点。一般压水堆核电厂在停闭主汽门时,并不要求停堆, 而对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来说,要求把停闭主气门作为一个 停堆信号。在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准备做一 次汽轮机停车试验,为了在第一次试验不成功的情况下, 可以立刻再作第二次试验,闭锁了关闭主汽门时停堆的信 号。
问题:请就下列方面进行评述:(1)值班员的操作;(2)运行方式;(3)运 行规程;(4)技术培训;(5)其他(如仪表等)
案例2 参考答案:
(1)操作规程的不足:在操作规程中应明确回路流量是保 证试验元件得到冷却的关键,如发现流量偏高,首先应观 察回路出口水温及回路进出口水温差,是否有相应的变化 (出口水温降低,进出口水温差变小),确认流量偏高后, 才能降低试验员停运
主泵的讨论
美国三哩岛事故进行到1 小时20 分左右, 主系统冷却剂已大量流失,堆芯已接近裸露。 此时主循环泵由于汽蚀发生强烈震动。为了 保护主泵及相联管道,不被损坏,操纵员根 据规程停止了主泵运行。然而主泵的停运使 系统中蒸汽与水分离,中止了自然循环,并 且水位塌陷至接近堆芯顶部, 加速了堆芯 的裸露。
4. 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早报告安全监督部门,由安全监察人 员根据情况提出意见。
5. 由于缺乏监测手段与停堆信号,保护系统功能不全,致使 运行直至燃料元件损坏,而保护系统在此之前却没有给出 保护设施的动作。

核安全的实际案例

核安全的实际案例

核安全的实际案例核安全是保障核设施和核材料安全的概念,旨在预防核事故、减轻核事故的影响,并确保核能的和平利用。

在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核安全实践以及一些教训深刻的事故。

下面就来看一些相关的案例。

首先,我们可以回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是苏联最大的核电站之一。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堆发生了严重核事故,导致核反应堆的爆炸和核辐射泄漏。

这场事故造成了数十名工作人员的直接死亡,成千上万人受到辐射影响,还有数十万人被迫疏散。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成为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事故,也让人们更加重视核安全的重要性。

另一个案例是福岛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导致核电站核反应堆冷却系统故障,核电站陷入危机。

核辐射泄漏对周边地区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数十万人被疏散,核电站核污染的后果至今仍在持续。

福岛核事故让人们认识到核设施的安全问题需要严肃对待,也引发了全球对核能发展的重新思考。

除了核事故,核安全的实际案例还包括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例如,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阶段就需要严格的核安全控制,包括防护屏蔽、核反应堆安全系统、核电站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设计。

核电站的运营和管理也需要严格的核安全标准,包括核安全培训、核事故应急预案、核辐射监测等。

同时,核安全的国际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核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确保核能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核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核事故的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核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核安全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完善核安全的制度和机制,确保核能的安全利用,促进核安全的全面发展。

核安全事关人类的未来,需要全球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核安全的大局,确保核能的和平利用。

核安全的实际案例教训,将成为我们加强核安全的宝贵经验,引领核安全的未来发展。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核辐射,这个看似遥远却又极具威胁的概念,一旦因事故失控,将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多起令人痛心的核辐射事故,这些事故不仅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为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让我们深入分析几个典型的核辐射事故案例,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 1986 年发生在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当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 号反应堆在进行安全测试时,由于一系列操作失误和设计缺陷,引发了一场灾难性的爆炸。

瞬间,大量放射性物质被释放到大气中,其辐射量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 400 倍以上。

这次事故造成的直接后果极其严重。

大量的人员受到了高剂量的辐射,许多人在短期内出现了急性放射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脱发、皮肤灼伤等,不少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而且,辐射的影响长期存在。

周边地区的土壤、水源和植被都受到了严重污染,许多动植物发生了变异。

原本繁荣的城镇变成了无人区,居民被迫撤离,他们失去了家园和赖以生存的土地。

从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我们得到了诸多沉痛的教训。

一是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这次事故中,操作人员违反安全规定进行试验,对潜在的危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

这警示我们,在涉及核设施的运行中,必须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管理,确保他们熟悉操作规程,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二是核设施的设计和技术保障要万无一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设计上存在缺陷,这使得在特定情况下无法有效控制反应,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因此,对于核设施的建设和改进,必须以最高的安全标准为准则,不断完善技术,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是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

事故发生后,初期的应急处理措施不够及时和有效,导致了辐射的扩散和危害的加剧。

这让我们明白,要提前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并且定期进行演练,以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另一起令人震惊的核辐射事故是 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教训核辐射,这个看似遥远却又极具威胁的词汇,一旦因事故而失控,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了解核辐射事故的案例,从中汲取教训,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环境健康至关重要。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历史上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 年 4 月26 日凌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4 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反应堆设计缺陷和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

当时,为了进行一项未经充分验证的实验,操作人员违反了安全规定,导致反应堆功率急剧上升,最终引发了爆炸。

爆炸使得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污染了大片地区。

据统计,这次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 400 倍以上。

周边地区的居民被迫撤离,许多人遭受了严重的辐射伤害,患上了各种癌症和其他疾病。

甚至在事故发生后的多年里,当地的新生儿畸形率和儿童患癌率仍然居高不下。

除了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对环境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土壤、水源和植被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许多动植物物种受到威胁,生态平衡被打破。

而且,这种污染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事故发生地,通过大气环流和水流扩散到了其他地区。

另一个令人痛心的核辐射事故是福岛核事故。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 90 级大地震,并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福岛第一核电站在这次灾难中遭受重创,多个反应堆失去冷却功能,导致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

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同的是,福岛核事故是由自然灾害引发的。

但在应对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核电站的应急响应机制不够完善,未能在灾害发生的初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局面。

而且,对于放射性废水的处理也成为了一个长期而棘手的问题。

从这两个重大的核辐射事故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的教训。

首先,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必须要严格遵循安全标准。

从反应堆的设计、建造到运行,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核安全文化、施工管理案例分析

核安全文化、施工管理案例分析

核安全文化、施工管理案例分析案例一:针对某核电站反应堆厂房竖向预应力灌浆施工中管道漏浆事件,从核安全文化和施工管理的角度分析,能得到什么启示?从施工管理角度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质量保证体系的运作有效性存在重大缺陷。

第一:当灌浆时间达到作业文件要求的时候,发现问题不但没有上报而且在没有进行全面的检查的时候,盲目按照个人意愿继续施工,严重违背按程序作业的要求,同时也违背“遇疑则停”的核电管理理念,从而因漏浆造成钢束锥体范围壁板出现鼓胀、变形,发生了质量不符合项,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违背了四个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核质量文化。

现场质量管理人员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监督不力,没有做到责、权分明,接口严密。

从核安全文化角度分析:第一:企业没有认真贯彻核电“防人因失误十一大工具”,反映在使用和遵守程序、质疑的工作态度、不确定时暂停、自我检查、独立验证、观察指导等方面存在文化贯彻不够。

第二:核安全文化培育不足,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从事核电工作的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警觉、充分的思考、全面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和高度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加强预测性风险分析、将错误作为学习机会,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

按照质量不符合项管理流程进行处理,跟踪纠正和预防措施落实情况,利用这一事件,进行全员培训,做好经验反馈,达到不犯重复错误的目的。

从此次事件我们得到的启示:1、核能行业的风险意识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要求人们对待核安全问题持“质疑的态度”、具有“探索的精神”和提出“改进的办法”。

目前,我国的社会正处在由“人治”向“法治”过渡的历史阶段,法治尚不健全,而人治的影响普遍存在。

因此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目标。

2、规避风险的措施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独立的核安全监管、使用成熟的工业标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案例分析核技术应用案例

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案例分析核技术应用案例

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案例分析核技术应用案例[问答题]1.137Cs源跌落破损污染事件背景材料:60年代初,某研究院的剂量仪表刻度人员在办公楼的地下室进行60Co和137Cs(江南博哥)源的活度对比试验(此时剂量仪表刻度室尚未建成),在做完60Co源的试验后,开始用137Cs源进行试验。

由于对137Cs源的物理状态不清楚,更没有进行冷试验,所以试验条件准备是不充分的。

在调整137Cs源到刻度仪器的距离时,因为137Cs源的几何尺寸与支架上放源孔的尺寸大小不相吻合,支架晃动,导致137Cs源从支架上跌落,其玻璃密封瓶被打破。

137Cs源的泄漏造成了地面、试验工具和工作人员的鞋子污染,试验人员的走动又扩大了污染范围。

事件发生后,当即封闭了地下室大门,并采取了酸洗、剥离水泥地面和敷设铅屏蔽层等去污和防护措施。

经查对源说明书,137Cs源是玻璃瓶封装的CsNO2液体源,出厂时的源活度为1.85×108Bq,试验时源活度约为1.76×108Bq,约有1.48×108Bq的CsNO2液体溅落在地面、工具和工作人员的鞋子上。

问题:<1>.从事剂量仪表刻度工作应具备哪些必要条件?<2>.当发生液体放射源泄漏事故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正确答案:<1>.(1)有专用的剂量仪表刻度室;(2)有安全操作规程;(3)工作人员熟悉刻度源的性能指标和物理状态;(4)进行必要的冷试验;(5)制定事故应急预案。

<2>.当发生液体放射源泄漏事故时,应该启动事故应急预案,迅速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进行污染处理,处理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按规定进行处置。

[问答题]2.226Ra源破裂后造成的大面积α污染事件背景材料:60年代初,某研究院工作人员在既没有通知安防部门,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将长期私自存放在其330办公室的若干个放射源包装打开,将3个226Ra源转移到铅罐内。

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案例分析核燃料加工、处理与放射性物质运输案例

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案例分析核燃料加工、处理与放射性物质运输案例

核安全工程师-核安全案例分析核燃料加工、处理与放射性物质运输案例[问答题]1.核燃料元件加工厂六氟化铀泄漏事件背景材料:某年,某核燃料元件厂一车间水解生产工序在六氟化铀料瓶(江南博哥)安装完毕后,开始边升温边试压,检查系统的密闭情况。

密闭检查完成后,开始正常升温,由于水解槽温度自动控制仪表的控制部分失灵,在升温一段时间后,仪表指示温度已达92℃(在正常情况下,当温度升至70‐75℃时,自动切断加热电源),于是采取快速降温措施。

但在降温过程中,1号阀门被冲破,大量六氟化铀气体外泄,厂房内很块充满六氟化铀气体,操作人员被被迫离开厂房。

15分钟后,厂房内白色烟雾消失。

半小时后,水解槽温度降至18℃,但大约在2小时40分后,仍有少量六氟化铀体气体外泄。

大约2小时50分钟后,决定更换1号阀门,当移去1号阀门时,料瓶内的气体大量泄出,仅1分钟左右,厂房内便浓雾弥漫,申手不见五指,人员被迫再次撤出。

为了尽快阻止物料外泄,事件处理人员佩戴氧气呼吸器轮流进入厂房,又经十几分钟,1号阀门才被安装上,厂房内烟雾基本排尽。

据估计,事件导致了240Kg六氟化铀外泄,总放射性活度2.5*109Bq,污染面积375m2。

问题:<1>.从仪表失灵分析评价生产准备的有效性。

<2>.从第一次物料泄漏后的处理过程,分析评价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3>.从第二次物料泄漏分析评价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4>.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1>.正式生产前已进行了试验和检查,但还未投入生产就发生温度自动控制仪表失灵,说明生产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对系统的关键部位仪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2>.事故发生后应采取应急措施,减少物料的外泄。

而事故发生在2小时40分钟后,仍有少量六氟化铀气体外泄,说明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没有积极地堵漏或采取其他减少物料外漏的措施,仅是降温后任其自然消失,事故处理措施不力。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核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近年来,核辐射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这些事故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些核辐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应对核辐射事故的经验。

一、福岛核事故福岛核事故是近年来最严重的核辐射事故之一。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泄漏事故。

该事故造成了大量的核辐射释放,给周边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经过对福岛核事故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经验总结:首先,事故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和核电站方面的应急预案出现了严重的缺陷。

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人员疏散和核辐射监测,导致了事故的扩大和后续的灾难。

因此,各国政府和核电站应加强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应对核辐射事故的能力。

其次,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需要更加严谨。

福岛核电站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地震和海啸,这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性。

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辐射事故之一。

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释放了大量的核辐射物质。

这次事故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和数十万人的疏散。

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经验教训:首先,核事故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对于保护公众安全至关重要。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并没有及时向公众通报事故的严重性,导致了更多的人暴露在核辐射中。

因此,在核事故发生后,政府应及时向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避免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伤害。

其次,核事故的清理和修复工作需要长期的持续性。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花费了数年时间进行清理和修复工作。

然而,核辐射的影响是长期的,需要持续的监测和治理。

核安全案例分析

核安全案例分析

参考答案:
1.为了防止上述两种情况再次发生,应在如下环节进行质保工作:
核电厂的调试工作既要用核平安导那么?核电厂调试程序?来指导, 还应同时满足质保规定及调试质保导那么的要求。必须按质保要求,对 调试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批;调试前特别要注意检查调试先决条件是否 满足,例如阀门的开、闭状态等;调试中严格按调试程序进行;调试后 系统相关的设备和部件恢复到应有的状态,并有明确的状态标识。整个 调试情况必须有正规的详细记录。
2.在设备制造中,焊接和无损检验等特种工艺的控制措施是保证设 备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质保大纲中应制定该控制措施的详细要求,如 使用合格设备、经过评定的工艺、合格的材料、具有资格的人员等。
【案例2】物项采购控制失误的案例
背景材料:
某核承压设备制造厂,在某反响堆压力容器接管平安端异种金属焊 接中,焊缝出现质量问题。经查,焊丝的质量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焊丝Inconel 690的采购过程中,先后与国外两个供货厂家进行了接触, 厂家A生产的Inconel 690焊丝是国际上公认比较好的,且有成功的经验, 而厂家B在国际上没有知名度,但价格厂家A比厂家B生产的焊丝每公斤 贵10美元。经对两个供货厂家的比较,该制造厂选择了国外厂家B。在验 收过程中,该制造厂第一次派了一名焊接技术人员进行了源地验收,发 现强度性能不满足要求后拒绝验收。第二次由于签证等原因没有派人进 行源地验收的试验见证,后期派一位普通采购人员到国外进行了文件记 录确认,验收人员没有发现焊丝质量证明文件中存在不符合验收技术要 求的问题,就签字认可。这批焊丝的使用最终导致该焊缝出现质量问题。
【案例53】新的设计要求未能落实造成不符合项的事件
背景材料:
T工程为R国技术引进工程。R国在T工程的反响堆冷却剂管道设计中, 首次采用了“先漏后破〞准那么。在此情况下,对管道焊缝的韧性提出更 高要求。因此,设计要求规定管道焊缝材料的冲击韧性成为必需的考核 工程。按照R国有关规定:对于在R国机械科学与工艺研究院完成了评定 的焊接工艺工程,在现场进行焊接工艺试验和评定时,无需对焊缝材料 的冲击韧性进行考核。国内某施工单位按此要求和R国的相关焊接工艺文 件完成了焊接工艺试验和评定〔根据要求,试验和评定中未对焊缝材料 的冲击韧性进行考核〕,按此试验与评定结果确定了焊接作业程序,并 按此经评定的焊接作业程序完成了相应的管道焊接。后通过国家核平安 局对此工程的监督和审查发现,没有测定焊缝材料的冲击韧性,以验证 管道的设计是否满足“先漏后破〞准那么。随后从该焊缝焊接工艺试验和 评定试样中取样,补充测定其冲击性能。测定结果发现冲击性能不合格。 这样,反响堆冷却剂管道焊缝就成了重大不符合项。

核事故案例研究与教训

核事故案例研究与教训

核事故案例研究与教训在核能发电领域,核事故是一种严重的事故,它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通过研究和分析之前发生过的核事故,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教训,以便在未来能更好地应对类似的危机。

本文将以1200字范围内详细介绍几个著名的核事故案例,并总结出的教训。

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年)1. 简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发生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由于设计缺陷和操作失误,核反应堆4号发生爆炸和火灾,造成剧烈的放射性泄漏。

2. 教训:- 设计和建造安全是核电站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不可牺牲安全性以追求效益。

- 紧急应变措施和核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完善至关重要,必须有能力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事故的影响范围。

- 必须进行全面的事故模拟和风险评估,以便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 信息共享和国际合作是应对核事故的重要手段,各国应加强沟通和信息共享。

二、三里岛核事故(1979年)1. 简介:三里岛核事故发生在美国三里岛核电站,由于操作失误和设计缺陷,导致核反应堆核心部分过热熔化,辐射物质泄漏。

2. 教训:-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操作人员应接受充分的培训和资质认证。

- 设备和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是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关键,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工作。

- 安全文化和监管机制的建立是核电站运营的基础,应加强监管和督导,确保安全规范得到遵守。

- 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灵活和有效的协调措施,相关部门应提前准备好应急预案,并配备专业的应急人员。

三、福岛核事故(2011年)1. 简介:福岛核事故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的核事故,由于日本东北地震和海啸导致核电站失去电力供应,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失效,导致严重的核反应堆熔毁。

2. 教训:- 核电站建设应考虑周全,必须有强大的抗灾能力,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

- 核辐射影响的公众教育和沟通至关重要,准确且及时的信息传递可以减少恐慌情绪,保护公众健康。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质量保证案例分析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质量保证案例分析

部位,用补焊来返修,补焊后再探伤还存 在气孔吗?没有交代,肯定还有,再挖补, 直到永远?当处理方案与原因有关时,是 否分析了原因?没有,当然并非所有的不 符合项控制都要作原因分析,但本案例需 要分析缺陷原因,才能针对存在问题采取 纠正措施,采取纠正措施后,该不符合项 的处理(即挖除焊缝中有缺陷的部分,再 用补焊来返修)才能取得成效。
承包者或分包者提出符合本规定有关条款 的质量保证大纲—首先是职责明确的大纲, 其次或进一步是其工艺过程控制一章应有 焊接工艺的控制及特种工艺人员的控制, 制造单位的质量保证大纲概述的第8章如果 没有规定这些控制就不满足HAF003§8.1 的要求,也不符合HAD003/08 §3.4工艺评 定的做法(前天讲过) ,这样的大纲文件 怎能轻易认可? (2)营运单位的物项和服务控制程序形同 虚设,写归写,做归做,根本不当一回事,
教材P.55的案例3
• 某核设施施工单位从社会上招进名持证 焊工,因施工工程急需,只是在简单进 行质保讲解后就投入焊接,施焊时经常 产生焊缝气孔严重超标的不符合项,经 原因分析,当时正值雨季,焊条可能未 按要求烘干所致,但调查表明焊条在二 级库内是经过严格烘干后发给焊工的, 在此期间,同类不符合项还是经常发生。 随后监督人员进一步调查发现,焊工为 使用方便,在焊接过程中把焊条从保温 筒中取出,放在但是地上,随用随取, 因环境湿度大,焊条再次受潮,造成焊 缝气孔严重超标。
通过评审的形式把不同方面提出的缝的设计,形成大 家都能接受的焊缝技术条件(包括焊接 工业评定是否要做焊缝材料的冲击韧 性),现状就是LBB的要求(我国核安 全部门)与R国的规定明明是相抵触的, 没有达到统一。最终LBB的要求没有体 现在技术规格书对某安装公司焊接工业 评定的测试要求中。

核安全案例分析

核安全案例分析

【案例2】物项采购控制失误的案例 背景材料: 某核承压设备制造厂,在某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安全端异种金属焊 接中,焊缝出现质量问题。经查,焊丝的质量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焊丝Inconel 690的采购过程中,先后与国外两个供货厂家进行了接触, 厂家A生产的Inconel 690焊丝是国际上公认比较好的,且有成功的经验, 而厂家B在国际上没有知名度,但价格厂家A比厂家B生产的焊丝每公斤 贵10美元。经对两个供货厂家的比较,该制造厂选择了国外厂家B。在验 收过程中,该制造厂第一次派了一名焊接技术人员进行了源地验收,发 现强度性能不满足要求后拒绝验收。第二次由于签证等原因没有派人进 行源地验收的试验见证,后期派一位普通采购人员到国外进行了文件记 录确认,验收人员没有发现焊丝质量证明文件中存在不符合验收技术要 求的问题,就签字认可。这批焊丝的使用最终导致该焊缝出现质量问题。 问题: 1.Inconel 690焊丝在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是什么?
【案例4】调试中不满足质保要求带来不良后果的案例 背景材料: 某调试单位在调试工作中出现了下述不满足质保要求的情况: 1. 在对一个安装刚刚结束的系统进行调试时,以核安全导则“核电 厂调试程序”为指导安排工作步骤,由于未对系统中各个阀门的开、闭 情况作全面检查,致使对该系统注水进行水压试验时,遇到关闭的阀门 使水无法注入,系统水压试验无法进行。 2. 对完成调试的设备或系统未及时作出调试状态标识,以致施工人 员分不清哪些设备或系统已完成调试,哪些未完成调试。 问题: 1.为了避免上述两种情况再次发生,应如何进行质保工作? 2.从此案例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分析要点: 这是一个调试中不满足质保要求,使调试无法正常进行并带来不良 后果的事件。为了避免上述两种情况再次发生本案例应从调试中质保工 作安排内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分析,从完善的调试程序、人员的培训和 相关的管理程序几个方面来汲取经验教训,确保核电厂调试能安全、有 效地进行。

核安全案例分析

核安全案例分析

三哩岛事故
• 堆芯升 温瞬变
•110分,堆芯第一次裸露;
•138分,发现卸压阀卡开,关闭卸压阀的截 止阀,但并未加大高压安注;
•在事故后大约2.5小时,反应堆堆芯相当大 部分已裸露,并经受了持续的高温。这种工 况导致了燃料损坏,堆芯裂变产物大量释放 以及氢气的生成,堆芯已严重损坏。
三哩岛事故
• 持续卸 压
美国三哩岛核事故
1. 三里岛核电站概述
• 基本情况:三里岛核电站2号机组(TMI-2)位于美国宾夕法尼 亚州首府哈里斯堡东南16km附近。是由美国巴布科克和威 尔科克公司设计的959MW电功率的压水堆。1978年3月28 日达到临界, 1979年3月28日就发生事故。事故由给水丧失 引起的瞬变开始,经一系列事故序列造成堆芯熔化,大量裂 变产物释放到安全壳。尽管对环境的释放以及对运行人员和 公众造成的辐射后果很微小,但该事故对世界核工业发展造 成深远影响。
核安全案例分析
-世界上两次核事故
历史上两次重大的严重事故
¾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二号机组 (TMI-2),实际上是冷却剂丧失(小LOCA) 造成堆芯部分融化,大量裂变产物释放到 安全壳的严重事故。
¾ 前苏联1986年4月26日在切尔诺贝利4号机 组发生了核电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这 是一次反应性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事故过程
• 1986年4月25日1时,反应堆功率开始从满功率下降。 13时5分时,热功率水平降至1600MW(50%功率)。 按计划关闭了一台(7号)汽轮机。
• 根据试验大纲,14点把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与强迫 循环回路断开,以防止实验过程中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动 作。
• 停堆后,反应堆冷却系统经历预期的冷 却剂收缩、装水量损失,一回路系统压 力下降。

核电站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核电站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

核电站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标题:核电站事故案例分析与启示引言: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稳定的能源形式备受关注。

然而,核电站事故却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本文将以历史上两起重大核电站事故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出对于核安全的启示。

案例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 事故经过:-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导致大量辐射物质释放。

- 事故造成直接死亡和事故后放射性疾病死亡人数估计为4000人以上。

2. 事故原因分析:- 设计缺陷:反应堆的核心结构设计缺陷,使其容易发生失控的核链反应。

- 人为错误:在安全测试中,对安全系统进行了不当操作,并忽视了潜在风险。

3. 启示:- 加强设计和施工质量监管,避免设计缺陷造成的事故。

- 强化操作员培训和安全意识,减少人为错误,注重提高人员素质。

案例二:福岛核电站事故1. 事故经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及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1号、2号和3号反应堆的核熔毁。

- 事故造成近2万人死亡和失踪,核电站周边居民被迫撤离,一度引发国际关注。

2. 事故原因分析:- 自然灾害:地震及海啸超出事故设计基准,导致多个安全系统失效。

- 官僚主义和管理失误:管理层对于自然灾害的威胁认识不足,应对不当。

3. 启示:- 根据地质学和气象学等科学数据,充分考虑自然灾害风险,提高设计安全强度。

- 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核电站管理机制,加强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担当。

核电站事故的启示:1. 安全第一:做好预防工作,确保安全系统可靠,注重核电站设计和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

2. 持续改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设计缺陷,更新安全措施,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能。

3. 加强监管: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核电站建设、运营和执法的监督,防范安全漏洞。

4. 危机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事故应对和灾后处置能力,减少对人民生命和环境的伤害。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案例环境伦理分析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案例环境伦理分析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案例环境伦理分析
CONTENT
目录
一 事故背景 三 伦理分析
二 事故分析 四 总结思考
一、事故背景
核电是发展最成熟的 清洁能源,是唯一解 决能源危机的办法。
核电站提供了全国大约 30%的电力,大多分布 在地震带上。
福岛核电站在历史上也 曾多次发生事故。
能源问题
地震的影响
历史
一、事故背景
三、工程伦理分析
工程价值
科学仪器、设备、基础设施以及科技能力的一种肯 定。
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处理后可达到无害化,进 一步进行排放或者是重复利用。
震后的福岛核电站,其负面价值要远大于正面:环境核污 染
三、工程伦理分析
伦理问题
日本居民
付电费,享受应有的供电需求; 知情权被破坏、健康财产乃至生 命安全受到威胁。
日本政府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获得更多声 望、政权稳固 没有调查、未能履行职责、民众 信誉度大幅降低。
01 02
03
东京电力公司
管理核电站,输送电力而盈利;
瞒报真实信息、未按时检查管 理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未正确 应对、隐瞒事故严重性。
三、工程伦理分析
工程伦理问题分析
社会安全问题
未制定与落实核安全技术规范; 未保证安全设施到位; 未保证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 未保证社会分层的公正性。
工程风险的来源
Ⅱ 自然因素: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了强 度为里氏9.0级的大地震并发生大规模海啸。
二、事故分析
工程风险的来源
Ⅲ 核电站内部因素: ①核电站内没有备用的冷却循环设施; ②备用发电设备设置在地下室。 【海啸引发的海水倒灌,发电设备因进水故障】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总结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总结

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案例分析》知识点总结一、方法与技巧(一)案例分析主要内容•工作是否经过正规的批准•设计是否合理•安全设备是否正常维修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辐射监测(场所与个人)•人员资格•规章制度的完善与遵守(操作规程、质保体系)•辐射防护与保安措施(现场操作与贮存,保管)•意外情况的报告•事故应急的准备与正确实施•辐照装置必须严格设计(二)案例分析的方法(查找正确答案的方法)——从题意中查找(字里行间)——用常规分析的方法去套用(注意:分析错了不扣分,而没有分析到就不给分)(三)案例问题回答1.直接原因(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用原文加判断-操作错误;(违反操作规程,交接班程序未落实,相关工序缺乏统一安排;操作员事前为进行有关检查和观测)-仪表失效(未校验、故障、损坏);-观察错误(读错指示、看不见仪表);-系统故障;-外部事件。

2.根本原因(1)管理不到位,质保体系不健全;(2)核安全文化培育不够,没有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为抢进度或因经费困难而降低安全要求);(3)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程序不完备;(检修规程不严密或执行不力,没有做好相应的修调)(4)培训不充分,相关人员业务水平不够(知识技能不满足要求)。

(安全意识差,培训不足,缺乏对事件处理的知识和经验。

)(5)安全措施不完善,防护措施不到位。

(6)信息沟通、反馈不健全、3.经验教训(1)日常检修:对设施设备要经常检查和维修,使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转态。

(执行重要操作前,应核实系统状态,在进行操作)(2)应急处置:建立或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处置措施,妥善处置。

对于严重问题,必须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3)辐射防护:做好辐射防护准备,穿戴防护服、帽、眼镜、呼吸面罩等。

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与防护用品。

(4)人员方面:加强安全文化培养,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培训,提高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5)管理方面:完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运行经验反馈,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680. 核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680. 核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

680. 核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680、核安全事故的案例分析与教训总结在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进程中,核安全事故犹如一道道醒目的警示,提醒着我们核能利用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

核安全事故不仅会对人类健康、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还会引发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核安全事故,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中总结出宝贵的教训。

一、三里岛核事故1979 年 3 月 28 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事故起因是一个设备故障导致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压力升高,安全阀自动开启,但随后未能正常关闭,导致大量冷却剂泄漏。

操作人员在应对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误判和操作失误,最终导致堆芯部分熔毁。

这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直接的人员死亡,但对周围居民的心理和健康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大量居民被迫撤离,周边地区的环境受到放射性污染。

从中我们得到的教训是: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至关重要,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应急响应能力需要不断加强。

同时,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对于缓解公众恐慌和稳定社会秩序起着关键作用。

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进行一项安全测试时,反应堆功率急剧上升,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导致反应堆失控爆炸。

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随风飘散,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的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这场灾难导致了大量人员的急性辐射病和死亡,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

受污染的地区在未来几十年内都无法正常居住和耕种。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我们的教训极其深刻。

首先,安全制度和操作规范必须严格遵守,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其次,对于核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此外,国际社会在应对此类重大核事故时,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概述
• 堆芯构造: RBMK型反应堆是由石墨慢化、轻水冷却的压力 管式反应堆。堆芯由7m×0.25m×0.25m石墨块构成直径为 12m、高7m的圆柱体;总共大约为1700根垂直管道装有反 应堆燃料,每个组件内含有18根燃料棒。在反应堆运行时能 够不停的装卸料。燃料是富集度2.0%的二氧化铀,包壳材 料为锆合金Zr-2.5%Nb。轻水冷却剂所产生的蒸汽直接供给 汽轮机。
核安全案例分析
-世界上两次核事故
历史上两次重大的严重事故
¾ 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二号机组 (TMI-2),实际上是冷却剂丧失(小LOCA) 造成堆芯部分融化,大量裂变产物释放到 安全壳的严重事故。
¾ 前苏联1986年4月26日在切尔诺贝利4号机 组发生了核电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这 是一次反应性事故。
• 造成相当于 小破口事故 开始
应急给水泵全部按设计要求启动,但实 际上流量因隔离阀关闭而受阻。这样就 没有给水到SG。热阱丧失。SG水位下
降。
• 反应堆继续在满功率下运行,一回路温 度和压力上升,三秒钟后达到稳压器泄 压阀整定值15.55MPa,泄压阀打开。
• 8秒后,反应堆一回路压力达到紧急停 堆整定值16.2MPa而自动紧急停堆。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剖面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反应堆的俯视图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事故的起因
• 事故是在进行8号汽轮发电机组实验计划时触发的。
• 实验的目的在于:探讨全厂断电情况下由汽轮机惰转发 电满足主冷却系统短时间工作的可能性。
• 按原计划是要证明能够按要求向应急堆芯冷却系统( ECCS)供电(35秒或更长)。实际在实验时用四台主 冷却剂泵负载来代替。

三哩岛事故
总结:
• 物理背景:堆芯衰变热移出额达反应堆安全功能 失效,引发反应堆严重事故;
• 直接原因:稳压器卸压阀故障;操作员判断、操 作失误;
• 根本原因:反应堆设计;设备质量保证;人员培 训;人机接口;检修规程;经验反馈;
• 改正措施:操作员模拟机培训;按照人因工程设 计主控室;反应堆改进;建立经验反馈体系;
• 专设安全措施:包括反应堆控制棒;高压和低压注射应急堆 芯冷却系统;含硼水箱和安全壳ECCS再循环水坑等。
美国三哩岛核事故
事故发生后的三哩岛
三哩岛核电站系统流程图
三哩岛核电站系统流程图
三哩岛事故
2.事故过程 (1)事故前电厂状态 • 1979年3月28日凌晨4点,反应堆运行在97%功率下,以自
• 停堆后,反应堆冷却系统经历预期的冷 却剂收缩、装水量损失,一回路系统压 力下降。
三哩岛事故
(3)事故序列
• 造成相当于 小破口事故 开始
• 大约在13秒钟时,压力达到稳压器泄压 阀关闭整定值15.2MPa,但它因卡住未 能关闭。控制室内有电磁线圈的动作指 示,但没有该阀状态的直接指示,操纵 员误以为该阀门已被关闭。(2小时18 分后发现并关闭)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2.事故过程
• 1986年4月25日1时,反应堆功率开始从满功率下降。 13时5分时,热功率水平降至1600MW(50%功率)。 按计划关闭了一台(7号)汽轮机。
• 根据试验大纲,14点把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与强迫 循环回路断开,以防止实验过程中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动 作。
三哩岛事故
• 堆芯升 温瞬变
•110分,堆芯第一次裸露;
•138分,发现卸压阀卡开,关闭卸压阀的截 止阀,但并未加大高压安注;
•在事故后大约2.5小时,反应堆堆芯相当大 部分已裸露,并经受了持续的高温。这种工 况导致了燃料损坏,堆芯裂变产物大量释放 以及氢气的生成,堆芯已严重损坏。
三哩岛事故
• 持续卸 压
重要。 • 虽然安全壳并非绝对不泄漏,但基本无机械损伤; • 由于安全壳喷淋系统加入NaOH,绝大多数碘和铯被捕
集在安全壳内; • 安全壳泄漏气体经过辅助厂房,因而大部分放射性被过
滤器吸收; • 安全设施可以在事故中发挥重要优势; • 人的误操作对事故起了加速作用;今后要强化正确的人
机互动。
• 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美国核工业推迟20年;
• 厂外80km半径内部200万人群集体剂量估计为每33人 1Sv;估计平均每人剂量0.015mSv;最大厂外的可能剂 量是0.83mSv;
• 二十年后研究表明,三里岛居民癌症的患病率除去吸烟 因素后,没有提高;
• 二十年后一个资料的研究表明,三里岛居民应激反应敏 感性有所增加。
三哩岛事故
(5)一些结论 • 表中看出,三里岛释放出放射性很少,说明安全壳十分
三哩岛事故
• 图5.18是事故后堆芯构造恢复的损害 情况图
三哩岛事故
(2)裂变产物的释放 • 释放份额:表5.4列出事故时裂变产物从燃料向冷却剂、反应堆厂房、反
应堆辅助厂房和环境释放份额
三哩岛事故
• 释放途径:从辅助厂房的排水箱外逸;从容积控制箱的安全阀排出。 • 释放原因和过程
操作员认为主系统水量过多,打开下泄系 统,将部分冷却剂经过净化系统引入容积控
动控制的方式运行。 • 3个工作人员正在维修净化给水的离子交换系统,忙于把凝
结净化水箱的树脂输送到树脂再生箱中去。 • 正常的树脂输送是通过注射压缩空气和软化水进入冷凝水净
化器来完成的。 • 工作人员在树脂输送过程中发生了困难。 (2)始发事故 • 在树脂输送过程中,可能把水驱入了供气系统,可能来自供
三哩岛事故
• 小破口 事故继 续阶段
20分-1小时,冷却剂系统压力7MPa,温度 290度,核燃料尚未大量破损; •由于蒸汽含量的增加,反应堆主泵出现了剧 烈震动。在事故大约73分钟时,操作人员关 闭了B环两台主泵,以避免主泵和相关管路 的严重损坏,特别是防止泵轴时损坏造成 Seal Loca。 •在100分钟时关闭了A环路冷却剂主泵。至 此,主系统的强迫循环全部中断。操作人员 期望依靠自然循环来避免堆芯过热,但自然 循环未能建立。(环路存在气体) •堆内冷却剂已不足于完全复盖堆芯。衰变热 继续蒸干冷却剂。大约在主泵停关后10分 钟,反应堆冷却剂出口温度迅速上升,超过 仪表量程范围。
美国三哩岛核事故
三里岛核电站概述
• 堆芯构造:由177盒燃料组件构成直径为3.27m,高3.65m的 反应堆堆芯;堆芯放在直径为4.35m,高12.4m的碳钢压力 容器内;每个燃料组件内有208根燃料组件,按15×15栅格 排列。燃料是富集度2.57%的二氧化铀,包壳材料为Zr-4。
• 系统构造: 反应堆有两个回路,每个环路上有两台主泵和一 个直流式蒸汽发生器。一次冷却剂运行压力为14.8MPa(表 压),出口温度为319.4 ℃.。反应堆压力由一个稳压器维持 。稳压器通过一个电动卸压阀(PORT)与反应堆冷却剂排放 箱相连。
美国三哩岛核事故
1. 三里岛核电站概述
• 基本情况:三里岛核电站2号机组(TMI-2)位于美国宾夕法尼 亚州首府哈里斯堡东南16km附近。是由美国巴布科克和威 尔科克公司设计的959MW电功率的压水堆。1978年3月28 日达到临界, 1979年3月28日就发生事故。事故由给水丧失 引起的瞬变开始,经一系列事故序列造成堆芯熔化,大量裂 变产物释放到安全壳。尽管对环境的释放以及对运行人员和 公众造成的辐射后果很微小,但该事故对世界核工业发展造 成深远影响。
• 一回路冷却剂就以大约0.0126m3/s的初 始速率向外漏水,相当于小破口事故。
三哩岛事故
• 小破口 事故继 续阶段
•约2分钟后,高压安注系统自动投入,从换 料水箱抽含硼水送入堆芯,但只运行了2分 钟左右,操作人员发现稳压器高水位指示, 误认为一回路水量太多,就关闭了一台HPI 泵。造成注入的水流量率小于通过泄压阀所 损失的冷却剂损失速率。 •操作人员担心水位达到稳压器完全充满水 (实心稳压器)的状态。实心的稳压器是无法 完成系统压力的控制功能的。实际上,稳压 器的高水位指示是假信号,泄压阀开启后, 堆冷却剂系统中形成了空泡,造成水急剧涌 入稳压器。 •LOCA事故在继续。 •8分后,SG干涸。发现辅助给水阀门关闭, 予以开启。
时期时刻
裸露 裸露 效果
(事故发生后) 高度 时间
直接原因
第一期100min 第二期7.5h 第三期11h
1.5m 1h
1.5m 很短 2.1~ 1~3h 2.3m
堆芯损坏主要时 期,强烈锆-汽反 应产生氢气排入 一回路系统
与一期比,燃料 温度较低
燃料温度再次达 很高数值
主泵被关
主泵开后又因蒸汽粘结自动 关闭高压注射再次投入后又 因压力不足再次关闭 投入堆芯淹没系统由于设计 原因失败,想减压使低压衰 变热系统投入运转也失败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概述
• 优点:没有笨重的压力容器,没有复杂而昂贵的蒸汽发生器 ,结构简化。可实现连续装卸料,良好的中子平衡。
• 缺点:一则在冷却剂出现沸腾时,特别是低功率时,具有正 的反应性;再则堆芯的巨大空间可能出现大的氙空间振荡, 以至控制变的复杂。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 RBMK核电厂流程图
制箱
导致与除气系统相通。除气系统将释放的气 体压缩至衰变箱,并经过滤器排向烟囱
事故中主系统产生大量气体,使除气系统超 载,结果气体就从容积控制箱的安全阀排出
三哩岛事故
(3)辐射结果
• 事故中运行人员接受了略高的辐射,但总剂量十分有限 。
• 对主冷却剂取样人员收到30~40mSv辐照,事故中无人 员受伤和死亡;
气管路的水已进入空气管路上的仪表,控制系统动作使得冷 凝水净化隔离阀逐步关闭。 • 由于吸入压力丧失,造成该台冷凝水增压泵事故停转。 • 随之而来,由于二回路水由冷凝水提供,所以所有主给水泵 停转, 4点0分37秒主汽轮机同时跳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