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青蒿素的发明源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高中语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高一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人类艰辛的抗疟历程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 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 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 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 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有的地区叫 冷热病。俗称打摆子。
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在我国最古 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 疟疾的记载。古人认为,疟疾的起因是暑 气和风邪的轮番侵袭所致。西方人也把疟 疾的原因归结在空气上。把病因归结为空 气,正好说明了人类的无助。疟疾就这样 在人类中肆虐了几千年。
拓展延伸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 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 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 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 躁,脚踏实地!
——屠呦呦
拓展延伸
谈热点,积素材——漫谈今朝风流人物
你还知道有哪些“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屠呦呦们”吗? 提示:袁隆平,一生只为稻粮谋;孙家栋,年过古稀未伏枥,犹
屠呦呦团队跨出的这一小步,对人类征服疾病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 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但是,每一次飞跃都源于无数个坚守的日夜!
【品析语言】
品析提示: 本文语言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朴实而
不乏生动的特点,充满了理性的力量。全文以平实、准确 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把握作者所要叙 述的事实和道理,从而获得科学的认识。这样的语言风格 ,显示了科学工作者理性、求实的精神。
勇于实践的献身精神
药物生产急需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523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工程中的合作者在四川找到了这样的青。
将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的双蒿氢青蒿 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总结科学精神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检测(含答案解析)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同步检测及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草容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
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
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
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
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
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
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
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
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
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世纪70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
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
青蒿素是科学发明,而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
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
然而,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
正是由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开展的大规模合作,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
2001年,世卫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药”时,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经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那时候,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也从没梦想过有今天这样的隆重时刻,我的研究被国际科学界称颂。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那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药学的丰富宝藏,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人体和宇宙的精妙思想。
在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下,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药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ACT)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方案,对此我深感鼓舞和欣慰。
为此,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
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药研究工作。
我带领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的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年第11期随着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囊中,她所研究的青蒿素名声大噪,被誉为“中国神药”。
一直以来,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
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相对贫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但如今,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扬·安德森评价,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这个帮助中国科学家首次叩开诺奖大门的青蒿素究竟是什么,有哪些药用价值?如何被发现?它在国内的发展又是怎样?青蒿治疟始于东晋疟疾,民间称之为“打摆子”。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已谈到了疟疾,并单列出“疟论篇”:“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黄帝内经》托名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而作,成书不晚于秦汉,可见疟疾在先秦时已出现。
在古代,疟疾被认为是最可怕、凶猛的一种传染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泸江水”条称,泸江两岸“特有瘴气,三月、四月,迳之必死”。
过去云南一带有民谣称:“五月六月烟瘴起,新客无不死;九月十月烟瘴恶,老客魂也落。
”此外,湖南也曾是传统的疟疾高发区,瘴气很重,湘南一带广泛流传“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
”古代中医治疗疟疾的方法相当丰富,且标本兼治,如唐王焘《外台秘要》收入治疟药方多达85种,而使用青蒿治疗疟疾,首见于东晋。
之前,青蒿又称草蒿、廪蒿、邪蒿,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东汉时期结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已提到青蒿,但并非用于治疗疟疾,“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
科普: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十场疫情。古中医对疫情发挥巨大作用

科普: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十场疫情。
古中医对疫情发挥巨大作用近两年来,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 为世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数百万人被病毒无情地夺走了生命、无数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爆发性疫情和经济危机······在人类历史上, 一直不乏大规模疫病的发生, 今天, 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十场疫病是怎样的呢?而中国历吏上的疫情又是怎么样表现的?中医又对疫情起到多大作用?一、史前瘟疫: 约公元前3000年大约5000年前, 一场流行病彻底摧毁了中国的一处史前村落。
这处遗址现在被称为“哈民忙哈”, 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史前遗址之一。
在遗址中, 发现了老人、中年人和孩子的尸体, 几乎整个村落都死在了这场瘟疫里, 考古学和人类学共同研究表明:这场流行病来的非常迅速, 居民没有时间来妥善安葬死者, 后来也没人再在这里居住过,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疫病之一。
二、雅典大瘟疫: 公元前430年公元前430年左右, 古希腊的雅典城迎来了一场流行病, 持续了5年之久。
根据推测, 这次疫病的死亡人数高达10万人。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写道: “身体健康的人突然就高烧发作, 双眼充血伴有炎症, 喉咙、舌头等内部器官变得血红, 呼气带有不正常的恶臭。
”在疫病流行期间, 希腊人与斯巴达人还在持续着战争, 疫病持续了数十年, 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减少。
三、安东尼瘟疫: 公元165-180年当古罗马的士兵结束作战时, 他们带回家的不止是胜利的喜悦, 还有致命的病毒。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安东尼瘟疫可能是天花引发的, 这场瘟疫削弱了军队, 夺走了罗马帝国超过500万人的生命。
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 这场疫情是荣归故里的士兵第一个带回古罗马帝国的。
这场疫情也导致了罗马和平的终结。
四、西普里安瘟疫公元250-271年“肠道松弛成了持续不断的流体, 体力随之而散, 骨髓中升起的火焰发酵成了口部区域的疮伤。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基本原理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基本原理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
她在1969年接手了一个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该任务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
在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抄录。
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屠呦呦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 (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
这使她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1972年11月,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活性成分青蒿素1。
他们利用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光谱数据和X-射线分析法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结构式及晶体学数据,利用红外光谱及化学分析法鉴定了结构中奇特的过氧基团。
屠呦呦曾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就是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基本原理。
2022北京高考真题语文

2022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
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
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
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
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
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
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
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
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
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
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
仿照材料一中的示例,举出一例可以佐证屠呦呦的评述的对应史事。

示例一:
评述:屠呦呦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经历了无数次试验的失败后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对应史事:1969年,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抗疟疾药物。
他们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经过艰苦卓绝的研究与尝试,先后对2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试验,在历经190次失败后,最终于1971年成功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一发现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于2015年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示例二:
评述:屠呦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对应史事:在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团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药文献资源,借鉴古代中医典籍中的经验智慧。
他们在《肘后备急方》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后,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提取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高温水煎法破坏青蒿素活性的问题,这一创新实践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精神。
实用类文本阅读《屠呦呦与青蒿素》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果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获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为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抗击疟疾葛洪的启发 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

基本内容
在抗击疟疾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借鉴葛洪的精神和智慧,不断探索和创新。 通过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我们有信心共同战胜疟疾,为全球人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青蒿素是一种由植物青蒿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对 疟疾和其他寄生虫感染等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 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亿万患者带来了福音。本次演示将详细 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青蒿素是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抗疟药物。它 是一种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的药物,能够迅速控制疟疾症状,并且对疟原虫具 有很高的抑制作用。自发现以来,青蒿素类药已经成为全球抗疟药物的主力军, 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三、青蒿素类药的治疗效果
三、青蒿素类药的治疗效果
青蒿素类药对疟原虫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细胞膜功能实现的。 这种药物可以破坏疟原虫的膜结构,导致疟原虫死亡,从而达到治疗疟疾的目的。 此外,青蒿素类药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疟原虫。
基本内容
然而,面对全球范围内仍普遍存在的疟疾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和参与。虽 然青蒿素的应用已经使得疟疾感染率大幅下降,但为了彻底消除疟疾,我们仍需 在多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疟疾的预防控制体系是关键。
基本内容
这包括提高疾病监测能力、加强蚊虫控制和优化疫苗接种策略等。其次,和 解决疟疾耐药性问题也至关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疟原虫开始对青蒿素类 药物产生耐药性,这给抗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研发新的 抗疟药物,并探索现有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对抗疟原虫的耐药性。
青蒿素衍生物
3、乙烷硒啉:这是一种青蒿素与硒的缀合物,具有强大的抗疟疾作用,且对 耐药性疟原虫也有效。
屠呦呦青蒿素与葛洪《肘后急备方》治疟疾

屠呦呦青蒿素与葛洪《肘后急备方》治疟疾拯救数百万人,屠呦呦因青蒿素荣获诺奖青蒿素是屠呦呦从中国中药植物---青蒿叶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其成份清晰、机理清楚、功效突出,是抗疟疾的特效药。
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大大降低了全球数以百万疟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为人类对抗疟疾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疟疾肆虐的广大非洲地区,无论给予青蒿素多大的荣誉都不为过。
屠呦呦或者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的巨大胜利?青蒿治疗疟疾,的确是中国东晋时期葛洪在其《肘后急备方》中有所记载。
但是,这种记载能成为中医药伟大的理由和依据吗?《肘后急备方》提供了几十个治疟疾的方子。
下面我们从中摘录几条:1、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
2、取蜘蛛一枚,芦管中密塞,管中以绾颈,过发时乃解去也。
3、日始出时,东向日再拜,毕正长跪,向日叉手,当闭气,以书墨注其管两耳中,各七注,又丹书舌上,言子日死,毕,复再拜,还去勿顾,安卧勿食,过发时断,即瘥。
4、取蜘蛛一枚,着饭中合丸吞之。
5、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
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6、禳一切疟。
是日抱雄鸡,一时令作大声,无不瘥。
7、未发,头向南卧,五心及额舌七处,闭气书“鬼”字。
咒法。
发日执一石于水滨,一气咒云,眢眢圆圆,行路非难,捉取疟鬼,送与河官,急急如律令,投于水,不得回顾。
上述治疗疟疾的方子,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葛洪的原文。
青蒿叶治疟疾只是几十种治疗疟疾方法中的一种。
由此看来,其所代表的中医中药仅是一次偶然性的有效发现,显然不具有科学性,更不是被后人神话了的中医大神。
《肘后备急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肘后备急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肘后备急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救急医方专书。
传说中给青蒿素提供了灵感的《肘后方》到底是怎样治疗疟疾的?其实没一个能治的了。

传说中给青蒿素提供了灵感的《肘后方》到底是怎样治疗疟疾的?其实没一个能治的了。
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卷之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治疟病方,鼠妇、豆豉二七枚,合捣,令相和,未发时服二丸,欲发时服一丸。
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又方,用独父蒜,於白炭上烧之,末,服方寸匕。
又方,五月五日,蒜一片去皮,中破之,刀割,合容巴豆一枚,去心皮,内蒜中令合,以竹挟以火炙之,取可热,捣为三丸,未发前服一丸,不止,复与一丸。
又方,取蜘蛛一枚,芦管中密塞,管中以绾颈,过发时,乃解去也。
又方,日始出时,东向日再拜,毕,正长跪,向日叉手,当闭气,以书墨注其管两耳中,各七注,又丹书舌上,言子日死,毕,复再拜,还去勿顾,安卧勿食,过发时断,即差。
又方,多煮豉汤,饮数升,令得大吐,便差。
又方,取蜘蛛一枚,着饭中,合丸吞之。
又方,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
又方,鼠妇虫子四枚,各一以饴糖裹之,丸服便断,即差。
又方,常山,捣下筛成末,三两,真丹一两,白蜜和,捣百杵,丸如梧子,先发服三丸,中服三丸,临卧服三丸,无不断者,常用效。
又方,大开口,度上下唇,以绳度心头,灸此度下头百壮,又灸脊中央五十壮,过发时,灸二十壮。
又方,破一大豆去皮,书一片作日字,一片作月字,左手持日,右手持月,吞之立愈,向日服之,勿令人知也。
又方,皂荚三两,去皮炙,巴豆一两,去心皮,捣,丸如大豆大,一服一枚。
又方,巴豆一枚,去心皮,射菵如巴豆大,枣一枚,去皮,合捣成丸,先发各服一丸,如梧子大也。
又方,常山、知母、甘草、麻黄等分,捣,蜜和丸如大豆,服三丸,比发时令过毕。
又方,常山三两,甘草半两,水酒各半升,合煮取半升,先发时一服,比发令三服尽。
又方,常山三两,到,以酒三升,渍二三日,平旦作三合服,欲呕之,临发又服二合,便断。
旧酒亦佳,急亦可煮。
又方,常山三两,秫米三百粒,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之服,至发时令尽。
又方,若发作无常,心下烦热,取常山二两,甘草一两半,合以水六升,取二升,分再服,当快吐,仍断,勿饮食。
青蒿为何被埋没

青蒿疗效好为何被“埋没”虽然,早在1700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来治疗疟疾。
但是,一个奇特现象是:在中国历史上,青蒿确实并未成为广泛使用并被证明有效的抗疟药物。
中国的疟疾肆虐情况依然严重,史书中多有记载,甚至就连清康熙帝1693年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后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抗疟药奎宁的原料)而康复。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有疟疾病人三千万,当时每年病死有数十万,疟疾位于五大传染病之列。
那么,人们不禁会问:青蒿为何会被“埋没”?有专家解释,青蒿成为真正有用的药物,是经历了严格的现代制药流程之后。
当屠呦呦确认青蒿的粗提取物对鼠疟、猴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后,一套现代制药流程便启动了。
这种“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模式,是所有现代正规药物出厂上架前必经的流程。
经过这个流程后所得的青蒿素,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毒副作用都非常明确。
而这个过程,与传统的五行相生等中医理论和君臣相佐等中药理论,已经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专家认为,青蒿素作为世界上新兴的抗疟疾类药物,其发明过程与1820年诞生的老牌抗疟疾药物奎宁,以及阿司匹林、吗啡等药物其实非常相似。
其实质都是古人通过经验发现了某些植物具有特定治疗,但只有经过现代方法提取某些有效成分,如同柳树皮中提取阿司匹林、金鸡纳树中提取奎林、罂粟树中提取吗啡一样,当青蒿素从青蒿这种植物中剥离开来,成为疗效和不良反应都十分明确的真正药物时,才能真正意义上造福人类。
这也是所有现代药物的研发路径。
在这方面,青蒿素可谓给中国的传统药物做出了榜样。
其实,真正含有青蒿素的不是青蒿,而是黄花蒿。
是中医为了掩饰古书记载而说成是青蒿的。
青蒿素借鉴了哪种古书籍

青蒿素借鉴了哪种古书籍
青蒿素的研制原理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肘后备急方》。
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
此后又经
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
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作品影响
《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多种疾病,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医学资料。
这部书上描写的天花症状,以及其中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
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
书中还提到了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还涉及到了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说其论述的完
备性并不亚于现代医学。
书中还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用疯狗的脑子涂在伤
口上治疗的方法,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大体相近。
另外,对于流行病、传染病,书中更是提出了“疠气”的概念,认为
这绝不是所谓的鬼神作祟,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当今来讲,也是十分有
见地的。
书中对于恙虫病、疥虫病之类的寄生虫病的描述,也是世界医学
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叙述最准确的。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检测训练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检测训练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检测训练卷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银河系的直径达到了10万光年,在银河系中,和太阳一样的行星就有2 000亿颗,相比银河系,太阳系真的是沧海一粟。
②在同一单位,普通员工往往只看重薪水,安于现状,因身无长物,很少去想丰富工作经验和提高职业技能;而优秀员工则看重宝贵的工作经验,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③时下文学又有了“手机段子"这个新品种,它常让你捧腹大笑而拍案而起,但永远上不了书。
你要体验那个味道只有打开手机。
④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来越窄的狭小天地。
⑤在2019亚洲击剑锦标赛中,中国女子佩剑队战胜韩国队,喜获亚锦赛团体冠军,这令在场的观众目瞪口呆。
⑥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它们展示的不正是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吗?A.①②④B.③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声音刚刚传出,人们猜测已久的二套房贷新政随即出台。
B.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诊治个性化,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已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C.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不到一个月,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
D.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一点“有意思"的事。
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除有效地施行减税降费措施外,为使地方收支平衡,还要增加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
青蒿素研究过程

青蒿素研究过程图为媒体见面会现场,右一为姜廷良,右二为朱晓新。
孙百香/摄与屠呦呦共事几十年的中药研究所前所长姜廷良,1960年来到中药所工作,用他的话说,“屠呦呦比我来的还早很多”。
“在进行抗疟研究前,她做过中药炮制、中药品种分析、中药化学制剂等工作。
”之所以会选择屠呦呦承担抗疟研究项目,姜延良说:“是当时领导决定的,看中的是她的科研能力,认为她有能力承担这个任务。
”胡椒与青蒿的PK“当然,任何科学研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姜廷良回忆,在接到任务后,屠呦呦首先翻阅了大量历代文献资料,并向许多中医请教,从中积累探索。
在此基础上筛选了几百种药物,最终确定了几种中药作为研究对象。
除了青蒿外,当时另一个发现是,胡椒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接近90%,但随后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理想。
青蒿虽然曾经出现过60%的抑制率,但在接下来的试验中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重复。
“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普遍筛选,确定对象,这是第一阶段,”姜廷良介绍,在第二阶段,也就是一年以后,屠呦呦团队把之前做过的药物又重新筛选,青蒿作为重新筛选的对象,也只得到抑制率10%到40%的试验结果。
在第三阶段,鉴于此前反复试验的结果均不理想,屠呦呦查阅古籍,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绞汁”记载中得到启示,开始考虑试验结果可能与温度有关,于是改变温度,用低沸点的溶剂去提取青蒿素,于是,青蒿的抑制率几乎达到100%。
“当时,其他单位也在做关于青蒿的研究,但都最后放弃了。
在青蒿素的发现上,可以说,屠呦呦做出的贡献是关键性的。
”从片剂到胶囊的探索让姜廷良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屠呦呦的执着和谨慎。
“1972年11月,团队提取到青蒿素结晶。
但在海南进行临床实验时,5个病例效果并不理想,大概1例治好,2例体内疟原虫明显减少,1例无效。
”为什么青蒿素在动物身上效果好,应用于人体却并不理想呢?换作其他人,可能就会像胡椒的研究那样,实验结果不好会另选药物进行研究,而屠呦呦仍然执着地继续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青蒿素的发明源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屠呦呦”这三个字,若不是被各大媒体高频抛出,乍眼一看,很多人会认为:这应该是某种象声词吧!屠呦呦,因受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的启发,研究出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
尘封于《道藏》600多年的古医书《肘后备急方》一夜间名噪于世,为中医爱好者竞相抢购,大有再现“洛阳纸贵”的西晋往事之势。
葛洪是东晋时代的名医、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幼年丧父,靠砍柴换买纸笔读书,十六岁始读《易》、《论语》、《诗》、《孝经》等圣贤经典。
从葛洪将《魏伯阳内经》载入《抱朴子内篇▪遐览》,并将魏伯阳列入其《神仙传》来看,葛洪著述《抱朴子》时其思维深处一定活跃着魏伯阳的影子。
魏伯阳是东汉著名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最早化学家,其代表作《参同契》提出了《易经》的变易法则、老庄的思想观念和丹道的修炼方法,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原理即源出此书。
同葛洪一样,魏伯阳的传世之作也是扎根在古圣先贤经典的沃土之上。
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里说“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也把《参同契》看成化学、地球物理、天文等学问的重要源头。
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往往忽略了这一本书,原因之一,是这本书实在很难研究。
”
屠呦呦研究《肘后备急方》有所得而发明青蒿素获得诺奖,葛洪熟读《易》、《诗》、《论语》等华夏经学并根据自身的实践著《肘后备急方》、《抱朴子》,魏伯阳因深谙黄老、易学及丹道写下千古名著《参同契》,至今让后人迷恋不已。
八千年华夏文明的经典传承滋养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同时也开启了不同国度人们的智慧,一波又一波地将人类文明推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