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第七周)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教案,内容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具体包括教材第107页例1和第108页的“做一做”,以及第110页的第1题和第2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封闭线路上植树的问题,理解栽树的棵数与段数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封闭线路上植树问题的规律,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并应用规律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树木贴纸。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要在学校的操场周围种树,那么我们需要知道种植多少棵树吗?”让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用PPT展示教材第107页的例1,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在一条长为200米的路上种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为5米,那么我们需要知道种植多少棵树吗?”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

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得出栽树的棵数与段数的关系:棵数=段数+1,段数=路程÷间隔。

然后,我会让学生尝试解答这个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

3. 随堂练习学生解答完例1后,我会让学生尝试解答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并选取几位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4. 实际问题解决5.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作业:教材第110页的第1题和第2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栽树的棵数=段数+1段数=路程÷间隔七、作业设计作业1:教材第110页的第1题题目:如果在一条长为300米的路上种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为10米,那么我们需要知道种植多少棵树吗?答案:棵数=段数+1段数=路程÷间隔段数=300÷10段数=30棵数=30+1棵数=31作业2:教材第110页的第2题题目:如果在一条长为400米的路上种树,每棵树之间的间隔为20米,那么我们需要知道种植多少棵树吗?答案:棵数=段数+1段数=路程÷间隔段数=400÷20段数=20棵数=20+1棵数=2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土地的面积 教案 第4课时 种植问题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  土地的面积 教案 第4课时 种植问题

种植问题教学内容教材76---77页教学提示教材选择了在一块儿长方形地上种果树的事例,给出两种种树方案及株距、行距、每棵树苗的价钱等信息。

教学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种植术语进行讲解,并用图示进行演示,让学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学生交流各组计算结果得基础上提出“对以上两种方案,有何看法”的问题,给学生表达个性化想法的机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株距和行距的实际含义;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种植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小组合作解决植树问题,讨论植树方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难点:对种植方案的选择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的示意图课件学生准备:答题纸,小白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全球荒漠化的问题很严重,那如何解决呢?生:我们去植树.生:造林.师:那你们知道如何植树吗?都该注意一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利用上节课的荒漠化问题,引出植树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探究新知。

师:课件出示教材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不理解的地方。

生:株距和行距是什么意思?师:大家来看看课件,株距:是指同一行相邻的两个植株之间的距离。

行距:指的是相邻的两行之间的距离,通常指两行植株之间的距离。

师:利用课件说明株距5米,行距4米。

师:那么每棵果树占地面积是多少呢?课件演示一棵树的占地面积。

大家通过看刚才的演示,谁来说一说?生:我发现每棵树的占地面积正好是株距和行距的积。

师:对每棵树占地面积=株距×行距。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兔博士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生:按照题意中的两种方案,各需要多少棵树苗?种哪种树投资多?师:大家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说说解题思路。

指名板演。

生:种苹果树,每棵树占地面积是4×5=20(平方米)这块地的面积120×60=7200(平方米)能种多少棵苹果树7200÷20=360(棵)投资,360×15=5400(元);种枣树,4×3=12(平方米) 7200×12=600(棵)600×18=10800(元)师:根据我们的计算结果说说,你对李大叔有什么建议。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完整资料).doc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1.为了保护公园里的一棵千年古树,园林局决定为它做一个圆形防护栏。

如果护栏有10个间隔,一共需要打多少根木桩? 2、四年级共选49位同学参加校运会开幕式,他们排成一个方阵人场。

这个方阵的最外层一共有多少人?
3、陈庄小学有一个长60米、宽40米的小操场,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长边上每隔10米种一棵,宽边上每隔8米种一棵。

操场四周一共种树多少棵?
4、李大爷以相同的速度在乡间布满电话线杆的小路上散步。

他从第1根电话线杆走到第12根电话线杆用了22分钟。

他如果走36分钟,应走到第几根电话线杆?
5.华美小区要在区内的一块正方形草坪周围种树。

要使每边都有5棵树,可以怎样安排?请你画出示意图。

1,在一条长32米的公路一侧插彩旗,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5面,相邻两面旗之间距离相等,相邻两面旗之间相距多少米?
2,在公园一条长25米的路的两侧放椅子,从起点到终点共放了12把椅子,相邻两把椅子距离相等。

相邻两把椅子之间相距多少米?
3,有一根木头,要锯成8段,每锯开一段需要2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巩固练习;
1,一根木料,要锯成4段,每锯开一处要5分钟,全部锯完要多少分钟?
2,一根圆木锯成2米长的小段,一共花了15分钟。

已知每锯下一段要3分钟,这根圆木长多少米?
3,小明爬楼梯,每上一层要走12级台阶,一级台阶需走2秒。

小明从一楼到四楼共要走多少时间?。

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我们将通过探究植树问题来理解“间隔”和“棵数”的关系,并掌握简单的植树问题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 理解“间隔”和“棵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2. 掌握简单的植树问题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3. 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间隔”和“棵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植树问题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并运用“间隔”和“棵数”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关于植树的故事,让他们初步理解植树问题。

2. 讲解概念:我会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间隔”和“棵数”的概念,让孩子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它们。

3.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些植树问题的例题,并引导孩子们一起解决,让他们能够掌握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植树问题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设计板书,方便孩子们复习和记忆。

6. 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植树问题的作业,让孩子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作业设计(1)如果要在一条长为100米的路上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种几棵树?答案:20棵树(2)如果要在一个长为20米的花园里种花,每隔3米种一棵,需要种几棵树?答案:7棵树小明家有一条长为80米的围墙,他想在围墙上每隔10米种一棵桃树,请问小明需要准备多少棵桃树?答案:8棵桃树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我还会尝试将植树问题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拓展延伸:孩子们可以尝试自己设计一些有关植树问题的题目,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解决,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七周第五篇五年级《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西山阴小学

第七周第五篇五年级《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西山阴小学

《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9-40页,信息窗3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2. 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4.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教学难点: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探索一些有趣的规律。

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什么规律?(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

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

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

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学生谈发现:这个故事总是在重复同一个内容。

板书:不断重复问: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问:照这样讲下去,你发现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像这样重复下去,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讲不完。

师过渡: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我们的计算中也会遇到。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上节课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八盘峡坝的多少倍”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将你的结果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有什么发现?究竟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交流,可能发现:小数部分数字总是“60、60”重复出现;因为除不尽,小数部分有无数位,而计算器只显示小数部分的前几位。

教师评价:大家很善于观察,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教师展示39页情境图,解决“三峡大坝的高度约是十三陵蓄能坝的多少倍?”这个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课时1 解决问题的策略(1)∣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课时1 解决问题的策略(1)∣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七单元课时1 解决问题的策略(1)∣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生熟悉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基本策略。

2.学生掌握采用针对性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针对性策略的含义。

2.熟悉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常用的基本策略。

3.掌握如何采用不同策略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1.针对性策略的一般性描述与具体运用的转化。

2.把常用的策略运用到具体问题中的实际操作。

教学方法1.端对面教学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3.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

2.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练习题目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1. 问题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出一道启发性问题:一起数数,1+2+……+100等于多少?•学生上台进行思考,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答案。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采用哪些策略和方法。

2. 解决问题的策略(20分钟)教师以黑板为媒介,向学生介绍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分类解决法、逆向思维法等,并逐一举例说明这些策略的使用。

3. 针对性策略的介绍(20分钟)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针对性策略的含义,例如:看似不相干的问题也可能包含更大的问题的思考,学生跟随着教师操作一次题解,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思考并针对性解决问题。

4. 实际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具体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采用相应的策略和方法解决,学生们根据案例进行思考,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使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小组合作学习(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自主组成小组,进行组内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课堂交流的技能。

6.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向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回顾,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针对性策略融入到案例分析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使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班级互动性,在增强学生课堂交流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问题的背景和应用。

2.掌握求解植树问题的相关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讨、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植树问题的数学建模方法。

2.进行实际问题求解,并进行数学推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入植树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问题背景和意义。

2. 学习探讨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在老师引导下学习植树问题的相关数学方法,并尝试解题。

3. 案例分析
•给出几个植树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尝试根据所学方法进行解题,并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4. 总结提高
•整合学生的解题思路,总结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如何理清思路、提升解题效率。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上给出的植树问题练习题。

2.自主选择一个植树问题进行分析,并写出解题思路和过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植树问题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
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并在解题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数学广角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增强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探索数与形的规律,发现数列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 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理解图形密铺的特点,并能够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图形的密铺。

3. 探索图形的面积,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掌握图形面积的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发现数列规律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理解图形密铺的特点,并能够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图形的密铺。

4. 培养学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掌握图形面积的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1. 数列规律的发现和运用。

2. 图形密铺的特点理解和运用。

3. 图形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求解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数列、图形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数列,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规律。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规律,教师总结并引导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二、探索与交流1. 教师出示图形,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密铺特点。

2.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总结并引导运用密铺特点进行图形的密铺。

三、巩固与拓展1. 教师出示图形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

2.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总结并引导掌握图形面积的求解方法。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发现数列规律的能力。

2. 评估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理解图形密铺的特点,并能够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图形的密铺。

4. 评估学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掌握图形面积的求解方法。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数列的规律,发现更多的数列规律。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周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周教案

课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练习七课型:练习教学内容:教材P30~31练习七第2、5~1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和加深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在小数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法。

自主练习,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运算,那我们现在就来检验一下。

1.谁能说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2.列竖式计算。

57.6÷0.12= 4.85÷O-25= 0.27÷0.75= 25.6÷0.32=指名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7题。

(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表格。

(2)根据所填表格,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3)组织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商不变。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将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商不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获知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分别是一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1.67 kg,而一个普通的苹果的质量是0.25 kg。

(2)提问:你能根据题目已知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提示: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考查重点是小数除法,而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所以提出的这个数学题目要与“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个主题相关。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
学广角第3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植树问题的相关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植树问题中的各种条件。

2.能够正确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材:《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练习册等。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用引导性问题引入植树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解植树问题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第二步:示例讲解
1.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如何理清问题的关键点。

第三步:练习
1.让学生自行解决几道植树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梳理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梳理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第五步:作业布置
1.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复习巩固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有困难,需要加强引导和
解释。

2.需要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5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7单元《邮 票 的张数》

5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第7单元《邮 票 的张数》

1.根据下列题中的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1)这幅画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根据长是宽的2倍,可以列出等量关系式:长=宽×2画框共有162cm的木条,是长方形的周长是162cm,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解设:长方形的宽是xcm,长是2xcm.(x+2x)×2=1623x×2=1626x=162X=27长:2x=2×27=54答:这幅画的长是27cm,宽是54cm。

(2)白键和黑键各有多少?钢琴是由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根据钢琴有88个键,可以得出白键个数+黑键个数=88白键比黑键多16个,可以列关系式为白键个数-黑键个数=16解:设黑键有x个,白键有(x+16)个。

x+x+16=882x=72x=36白键:x+16=36+16=52答:黑键有36个,白键有52个。

解方程2x+x=3 2x+3x=70 5y+y=964m-m=9 3n-n=50 6x-3x=4.8妈妈的年龄比小丽年龄的3倍多4岁,妈妈今年37岁,小丽今年几岁?列方程解决问题。

根据妈妈的年龄比小丽年龄的3倍多4岁,可以得出关系式小丽的年龄×3+4=妈妈的年龄,而妈妈的年龄是已知量。

解:设小丽今年x岁。

3x+4=373x=33X=11 答:小丽今年11岁。

4.平均每盘有几个橘子?根据题意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用有50个橘子,把50个橘子放到4个盘子里,还剩2个,等量关系式:每盘橘子的数量×4+剩下的橘子数量=橘子的总数量解:设平均每盘有x个橘子。

4x+2=504x=48X=12 或者用算术法(50-2)÷4=12(个)答:平均每盘有12个橘子,在这里我们鼓励用列方程解决问题。

5.如图,正方形的周长比等边三角形的周长多5cm,正方形和三角形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根据题意,列出等量关系式:正方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5,图中显示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和正方形的边长是一样的。

1.小学五年级第七周数学教案

1.小学五年级第七周数学教案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谈话导入
巩固练习
今天我们来做练习
第5题:分一分,填一填,并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交流判断方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6题:猜猜我是谁?
引导学生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写出答案,完成此题后鼓励学生利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谈话导入
巩固练习
今天我们来做练习
第1题: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 因数?
引导学生小组内完成后全班交流,不要求学生穷举所有的可能。
第2题:用24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有几种摆法?想一想24的因数有哪些?
引导学生不依靠表中的列数猜测摆法的种类,而是能结合题意找出摆法的总类。
难点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 学 流 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活动一:合作探究。
活动二:勇于尝试
活动三:练一练
全课总结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1、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
1×12=12 2×6=12 12×1=12
第3题:想一想,填一填
鼓励学生描述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第4题:一个数既是6的倍数,又是2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建议学生先列出6的倍数(24以内的),再列出24的所有因数,然后再回答问题。
实物投影出示习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坛山第七周--五年级第2课时

坛山第七周--五年级第2课时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45—47页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在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中括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确中括号的写法、作用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感受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从三峡工程几个重要的水库的建设学到许多数学知识,其实水库的建设还有赖于对三峡区域内移民的搬迁工作的合理规划,那我们国家又是如何规划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情境图)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获得信息:1.三峡工程总移民人数113万2.一期的移民人数是34.15万3.二期的移民人数是38.25万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第一、二期移民共有多人万人?第三、四期还剩多少万人?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谈话:从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二期安置的移民人数接近,那第三、四期平均每期移民有多少万人呢?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给学生思索的时间。

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1、交流汇报。

(通过学生对题目的分析,阐述算式的含义)预设:①分步计算先求前两期有多少人。

34.15+38.25= 72.4113-72.4=40.6②综合计算从总数中连续减去。

113-34.15-38.25=40.6(板书这两种算法,其余只要合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2、对比异同(1)对比这两种思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对比算式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题目的分析与对比)3、列综合算式学生思考,尝试列式,学生可能出现错误:算式1:113-(34.15+38.25)÷2算式2:(113-34.15+38.25)÷2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范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范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范文教师撰写教案的目的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教案一定要具有实用性。

教师在撰写教案时,要克服情势主义,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撰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教案。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目标: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控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控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把一张纸的 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把一张纸的 4/7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摸索的空间,抓住他们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换(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桌之间交换想法) 自主学习提示1. 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 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2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探究主体性,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教师不要过量提示,主要指导学困生完成探究任务。

】三、交换释疑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换:为何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能根据这个进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 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

(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数学广角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掌握植树问题相关的数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通过数学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知识。

•能够合理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植树问题相关图片或实物•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四、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鼓励学生谈论植树对环境的重要性,引入植树问题的话题。

2. 学习植树问题解决方法•通过教师讲解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并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求树的总数、树的种类及数量等。

3. 植树问题的实际运用•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小组讨论,应用植树问题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校园植树规划、街道绿化计划等。

4. 数学游戏•利用数学游戏巩固植树问题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植树大作战等。

五、课堂小结•回顾植树问题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册相应练习题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巩固植树问题相关知识。

以上即为本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的教学大纲,希本能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欢迎家长和同学们在家对植树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学习。

第七周数学教案

第七周数学教案
12.两根木棒长分别为5cm和7cm,要选择第三根,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 如果第三根木棒长为偶数,则组成方法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二、填空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______个锐角,有______个直角,有_______个钝角.
(7) (8) (9) (10)
2.如图7所示,以∠1为内角的三角形有____ ___.
A.55° B.25° C.35° D.15°
3.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不能小于( )
A.30° B.60° C.90° D.45°
4.如图3所示,△ABC为直角三角形,∠ACB=90°,与∠1互余的角有( )
A.∠B B.∠A C.∠BCD和∠A D.∠BCD
5、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
(1)若 ,求 和 度数.
(2)由第(1)小题的计算,发现 和 有什么关系
答案:一、ABBCCCBACABB
二、3 1 1;△ABD△EBF ; 700; 600; 600;1800;5 ;600; 7<a<11;15或18;
4△ADE △ABE △ADC △ABC ; 3 △AEC △ AEB △AED ; 300;Rt△ ;△ABE △ADC ; BC AB
主备:吴月玉、周堪保
组员:吴月玉、周堪保、邓秋科、林海飞、麦小浪、莫开艳、何美兴、李红雨
课型:练习课
课时:1课时
三角形全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
A、3cm,5cm ,8cm B、8cm,8cm,18cm
C、0.1cm,0.1cm,0.1cm D、3cm,40cm,8cm
9.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是2和9,则第三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四课时)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四课时)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四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对植树问题解题方法的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植树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植树问题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植树问题是一种应用题,主要研究在一条直线上或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时,植树的数量和间隔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老师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老师讲解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包括画图法、公式法和列方程法。

3. 老师通过例题示范,展示植树问题的解题过程。

三、课堂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植树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植树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1. 老师布置一些植树问题的作业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老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注意细节,避免常见的错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在下一节课中,老师可以继续讲解植树问题的其他类型,如环形植树问题、不等间隔植树问题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人教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教案编写日期:2024年9月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除法的运算方法。

理解面积、体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运用图形、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2.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除法学习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律。

能够运用小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2 第二单元:面积学习面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能够运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3 第三单元:体积学习体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能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除法的运算方法及应用。

面积、体积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律。

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PPT、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图形、模型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

开展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能力等。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方法与策略,给予及时反馈。

5.2 终结性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期末进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小数乘法、除法的引入及基本运算。

2. 第二周:小数乘法、除法的练习及应用。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案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章《圆的认识》中的第三节“圆的面积”。

详细内容包括:圆的面积概念,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通过实例理解圆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圆的面积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重点:圆的面积概念,圆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模型、剪刀、直尺、圆规。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圆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圆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的面积是多少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2. 探索圆的面积公式(1)引导学生将圆模型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2)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计算半径为5cm的圆的面积。

(2)引导学生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第57页第1、2、3题。

(2)互相检查,讨论答案。

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圆的面积概念2. 圆的面积公式:S=πr²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半径为4cm的圆的面积。

(2)一个圆的周长是31.4cm,求这个圆的面积。

2. 答案(1)S=πr²=3.14×4²=50.24(cm²)(2)r=C÷2π=31.4÷2×3.14≈5(cm)S=πr²=3.14×5²=78.5(cm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能否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植树问题67-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植树问题67-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植树问题67-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针对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章《植树问题》的教学,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展开。

学生将通过实际情景,探究并理解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时,树的数量与间隔的关系,并能应用此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植树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并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每组学生准备小木棍或回形针作为代树木的物品,以及足够长度的绳子作为植树的直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植树活动引入植树问题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植树中的数量关系。

2. 探究:分组让学生用小木棍和绳子模拟植树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数据,探究植树数量与间隔的关系。

3. 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讲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给出计算方法。

4. 应用: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

5. 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植树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策略。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植树问题的定义、数学模型、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实例进行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作业设计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学生理解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并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植树问题的数学知识,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计划
课时计划
第7 周星期三2020 年 4 月15

课时计划
第7 周星期四2020 年 3 月16 日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说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8 8和9 9和27
教师提问:求最小公倍数有几种情况?
(1)一般情况下,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短除的方法,除到两个商互质后,把各除数和商连乘.
(2)特殊的情况是:
①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时,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②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2.填空.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通分的意义.
1.出示例3的主题图,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比较,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3.出示93页下面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4.总结出分子相同或分母想通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二)如何比较分数大小.
1.出示例4
2.小组讨论:怎样运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3.教师明确:这个相同的分母叫做两个分数的公分母.这个公分母应该是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课时计划
第7 周星期五2020 年 3 月17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