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出现的各种异常体征和症状。
根据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即时反应和迟发反应。
即时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大约15分钟内,迟发反应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
下面将分别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一、即时反应的处理流程:1.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
2.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可以采取头后仰位、辅助通气等方法。
3.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4.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类型,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如发生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等;如发生溶血反应,可给予输注生理盐水、利尿剂等。
5.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6.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二、迟发反应的处理流程:1.监测患者症状: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发生在输血后的几小时至数天之间,包括发热、皮肤瘙痒、胸痛、头痛等。
监测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记录。
2.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迟发性过敏反应,可给予抗组胺药物、激素等。
3.随访和观察:迟发反应的症状一般会自行缓解,但仍需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采集异常输血样本:将输血过程中的异常反应样本采集并标本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应检测和分析。
5.报告医务部门: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报告给医务部门,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1.建立和完善输血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输血前的相关检查和评估,输血过程的监测和护理等。
2.培训和教育医护人员: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掌握应急处理技能。
3.建立现场应急处理机制:在输血过程中,设立专人负责应急处理,能够迅速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步骤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但有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
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档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步骤。
1. 停止输血并评估患者症状
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立即停止输血。
医务人员应当仔细观察患者,并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呼吸困难、皮肤红斑等。
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急救处理。
2. 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可能的急救措施包括:
- 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 控制患者的严重出血
-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等
- 给予输液以维持血压和血容量
3. 完善输血记录和报告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和处理措施,以及患者的个人信息。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管理和报告非常重要。
4. 与输血部门联系并报告
医务人员应当及时与输血部门联系,向他们报告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
提供详细的病例信息和处理措施,以帮助输血部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5. 给予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输血后不良反应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是一次严峻的经历。
医务人员应当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支持,解答他们可能有的疑虑和问题。
6. 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小组
医疗机构可以成立专门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小组,负责统一的
管理和处理。
该小组可以定期开会讨论和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上是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步骤,医务人员应当在相关训
练和指导下,熟悉并正确执行这些步骤,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及处理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及处理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以下是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流程:1. 反应评估- 当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时,立即停止输血。
- 评估受血者的症状和体征,并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 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报告和记录- 立即向医生或责任护士汇报不良反应。
- 记录受血者的反应症状与过程,包括输血开始时间、症状发生时间和症状结束时间等信息。
- 记录处理反应的措施和结果。
3. 处理措施- 轻度不良反应:- 保持受血者体位舒适,观察症状变化。
- 针对特定症状,如皮肤瘙痒或头痛等,可给予对症治疗。
- 需要继续输血时,可考虑调整输血速度或更换血制品。
- 中度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保持受血者体位舒适。
-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
- 若症状得到缓解,可以重新开始输血,但速度必须较慢,密切观察受血者的状况。
- 重度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或血液科专家。
- 给予紧急处理,如输注扩容液、气道管理及心肺复苏等。
- 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转院或就近留观治疗。
4. 针对性处理-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 如输血后发生过敏反应,需给予抗过敏治疗。
- 如输血后发生感染反应,需进行感染控制和抗感染治疗。
- 如输血后发生溶血反应,需停止输血并进行溶血反应的处理。
5. 随访与宣教- 对不良反应后的受血者进行持续的随访观察。
- 提供相关宣教,告知受血者有关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以便日后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以上是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流程,为确保受血者的安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并与医生和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与效果。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与紧急救援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与紧急救援措施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补充患者的血液量和重要成分。
然而,输血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感染等。
因此,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并采取紧急救援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步骤和相应的紧急救援措施。
1. 接收患者和监测在输血前,护士或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核对患者身份和血型信息。
同时,确保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物来处理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床旁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等。
2. 早期识别不良反应当患者正在输血时,床旁护士需要时刻留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包括面部潮红、寒战、呼吸急促、胸闷、恶心、呕吐、失去意识等。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立即停止输血过程。
3. 停止输血并保持通畅当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过程,并确保输血管道通畅。
检查输血管道是否堵塞或扭曲,必要时更换输血管道或调整输血速率。
4. 建立通畅的气道并保证呼吸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困难或出现症状,立即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
将患者头部稍微后仰,并使用人工气道或其他呼吸辅助设备,如呼吸囊或氧气面罩等。
5. 给予适当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不良反应类型,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过敏反应,可以考虑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或异丙嗪,并根据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等。
对于输血反应,可以考虑使用镇痛剂、镇静剂或其他合适的药物。
6. 寻求专业帮助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时,床旁护士或医生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这可能包括与输血专家或血液学家进行电话咨询,或者召集急救团队和其他医疗人员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7. 记录和报告处理完输血不良反应后,护士或医生应该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的症状、采取的措施和治疗效果。
这些记录将有助于后续的评估和改进。
同时,及时将不良反应报告给相关的医疗机构和血液安全团队。
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与紧急救援措施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关键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迅速停止输血并紧急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迅速停止输血并紧急处理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从一个健康的个体输送到另一个个体的医疗过程。
尽管输血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医疗技术,但有时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当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1. 停止输血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首先要迅速停止输血。
医护人员应立即收回输血设备,并小心地把输血管道从患者的静脉中拔除。
确保输血袋和输血管被妥善保存,以便后续的检查和分析。
2. 保护患者在停止输血后,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将患者从输血设备中移出,恢复舒适的体位,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
3. 紧急处理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是必要的。
3.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之一。
当患者出现过敏症状,如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急促、哮喘等时,应迅速处理。
首先,停止输血,并及时通知医生。
医生可能会给患者以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皮质类固醇。
同时,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3.2 凝血异常凝血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凝血过度。
当患者出现凝血异常的症状,如出血不止、瘀斑、血尿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输注凝血因子或抗纤维蛋白酶药物。
3.3 后期溶血反应后期溶血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竭等。
当患者出现黄疸、尿呈红色、腰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紧急通知医生。
医生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如输注新鲜血液、血浆置换等。
4. 报告和记录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和记录是必要的。
医护人员应向主管医生和相关管理部门汇报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处理措施和后续观察结果。
这将有助于改进输血安全管理的措施,并提供参考依据。
总结:输血不良反应是输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
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停止输血并紧急处理是保护患者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
9%生理盐水.(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
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重者表现寒颤、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1.监测和观察: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密切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例如心率、血压、呼吸等,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例如发热、呕吐、皮肤瘙痒等。
2.停止输血:一旦发现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避免继续输入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血制品。
3.评估病情: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受血者进行病情评估,了解其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例如有无呼吸困难、休克等,以便后续处理和治疗。
4.验证输血不良反应:通过检查,对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确定是否为输血不良反应。
5.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根据不同的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例如,对于发热反应,可以给予降温药物;对于过敏反应,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
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
6.保留相关样本:为了进一步的血液学和免疫学检查,应保存相应的血样。
7.报告和记录: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并在病历中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处理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研究和评估。
二、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人员培训与知识普及:医疗机构应对涉及输血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和熟悉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
2.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标准操作流程,规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步骤、必要的检查和药物治疗,以确保受血者安全。
3.备齐应急药物和设备:医疗机构要储备常用的应急药物,例如抗过敏药物、降温药物和肾上腺素等,以及必要的急救设备,例如气管插管工具、急救车等,以备不时之需。
4.建立应急预案操作指引: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操作指引,明确每个环节的职责和具体操作步骤。
5.组织演练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对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包括模拟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场景,并对演练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预案内容和流程以提高应对能力。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检验科,根据反应类型及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1)低热患者,减慢输注速度,密切观察,遵医嘱物理降温、给予解热镇痛药及抗过敏药物。
(2)过敏反应:轻者减慢输注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保持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激素及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监测生命体征、氧气吸入、抗休克治疗,必要时气管切开及CPR.
(3)溶血反应:a.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保留剩余血液和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液标本送输血科检验;b.维持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升压药和碳酸氢钠碱化尿液;c.双侧腰部封闭及热敷;d.抗休克治疗;e.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2.上报医教科、护理部。
3.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相关程序对血液及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一、溶血反应1、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气吸入2、立即予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紧急情况可静脉注射)。
3、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及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血压下降者静滴多巴胺或间羟胺。
4、保护肾脏。
为解除肾血管痉挛,可行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
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尿色。
5、密切观察病情,尤其血压、尿量,一旦出现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二、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
寒战时注意保暖,给热饮料,加盖被;高热时给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
反应严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严密观察病情。
三、过敏反应: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根据医嘱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
可选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治疗。
有循环衰竭时用抗休克治疗。
喉头水肿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需作气管切开。
四、细菌污染反应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利早期发现休克的先兆。
3、抗休克和抗感染治疗。
4、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5、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出入液量。
五、循环负荷过重心脏负荷过重:立即停止输血,并按肺水肿处理。
六、枸橼酸盐蓄积中毒:输血在1000ml以上时,加用10%葡萄糖酸钙10ml作静脉注射。
七、酸碱失衡:需大量输血者常有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大量输血可加重酸血症,可考虑每输500ml 加入5%碳酸氢钠35-70 ml。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

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
3、枸橼酸中毒、低血钙、高血钾:在严重肝肾功能不
良、代谢障碍、低温、休克等情况下,可致体内枸橼 酸积蓄、低血钙、高血钾等。快速输血时,如果输血 速度不超过每5min一个单位,常不必补钙;大量已纠 正,但患者的心肌收缩无力,可考虑小心试用钙剂, 剂量以取得疗效为度,不宜多用。在对于已处于洋地 黄化饱和状态的患者,补钙宜慎重,警惕洋地黄中毒。 酸碱失衡:血液在保存期,由于乳酸生成和保存液中 含有枸橼酸,故PH较低。大量输血因输血速度过快、 体温降低或肝功能受损可产生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 如不影响血压可观察而不作处理。在肝功能正常患者, 组织灌注恢复后,酸中毒状态可因自身调节作用而迅 速纠正。另一方面,大量枸橼酸盐经代谢后生成碳酸 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失衡改变的准确方法是行血气 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细菌污染反应
如发现有因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而发生严重感染及
休克反应时,除了抗休克治疗外,应给予大剂量广 谱抗生素,并严密观察。
大量快速输血并发症
1、心脏过度负荷:早期症状为胸部紧迫感、呼吸急促、
静脉压增高、颈静脉怒张、脉搏增速、血压下降,直 至心力衰竭、肺水肿。发生心脏过度负荷,应立即减 缓或中止输血,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即应吸氧、毛花 甙丙0.2—0.4 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中 缓慢静脉内注射,同时静脉内注射呋塞米(速尿)20 ml或利尿酸钠25mg;发生肺水肿时,则按肺水肿处理。 2、出血倾向:可因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毛细 血管功能障碍、血钙降低、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温 度降低以及血型亚型不合等因素引起。处理:及时进 行有关检查,针对原因予以相应的处理。大量输血时, 应适当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制品;并监测凝血功能, 防治出血倾向。
5.医院输血科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总则1、疑似有输血反应时,护师(士)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医师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输血或查明输血反应原因或决定纠正处理。
2、对严重的输血反应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同时向检验科及医务科报告,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以供登记、调查、随访、追溯。
3、对输血反应患者,按输血反应相关流程处理与调查,认真记录反应处理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反馈单,上报检验科及医务科。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临床表现:发热、低血压、休克、支气管痉挛、DIC和肾功能衰竭等。
2、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1)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2)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3)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从另一只手臂集的血样(1份不抗凝,1份抗凝))血样、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尿样和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检验科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6)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经治医师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1)迅速补充血容量。
(2)应用速效利尿剂。
(3)应用多巴胺。
(4)碱化尿液。
(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6)病情严重者施行换血或血浆臵换疗法。
(7)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一、背景和目的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及时处理和应对输血反应,制定本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二、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袋及输血器。
2.紧急处理: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紧急处理。
如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可给予退热药物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措施。
4.保留血袋:将剩余血袋及输血器保留,以便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
5.抽取血样:如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抽取患者血样,并与血袋内的血样一起送检。
6.输血科协助:联系输血科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查找输血反应的原因。
7.报告上级: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关处理。
8.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血反应的情况,告知相关处理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9.改进措施: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时调整和改进输血治疗的相关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处理流程1.立即停止输血:发现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袋及输血器。
2.紧急处理: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紧急处理,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措施。
4.抽取血样:如怀疑溶血反应,立即抽取患者血样,并与血袋内的血样一起送检。
5.输血科协助:联系输血科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查找输血反应的原因。
6.报告上级: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关处理。
7.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血反应的情况,告知相关处理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8.改进措施: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时调整和改进输血治疗的相关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信息登记及反馈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信息登记及反馈制度
一、输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在24小时内送回输血科保存。
二、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如下:
(一)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二)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人员,及时检查、治病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三、输血科在接到临床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再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血型,配血结果,迅速查找原因,并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将情况向主管医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抢救或治疗措施。
四、重大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负责人或临床科室应报告医教科和分管领导。
并立即组织人员调查了解输血反应情况和特征,进行现场处理,并配合医生制定救治方案和措施等。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通知血站人员到场。
五、出现输血反应后,及时如实反馈给供血单位。
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及时处理出现的输血问题。
并做好登记报告记录及记录调查处理全过程。
六、输血科主任定期到临床科室了解输血的各项情况,了解有无输血感染疾病的病例,做好每月用血统计,并每月上报医教科。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一)临床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检验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检验科处理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可能是
由于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原因引起的。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流程通常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确保
输血管道畅通。
2. 保护患者,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3. 评估症状,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寒战、皮肤瘙痒、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4. 护理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护理处理,比如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以给予氧疗,对于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退热
药物等。
5. 抽取标本,在停止输血后,抽取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
检查,以确定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
6. 报告和记录,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疗机构的
输血科或者质控部门,并进行详细记录。
7. 处理原因,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
可能需要对血液制品、输血设备、输血操作等进行检查和调整。
8. 继续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
护理,比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抗感染药物等。
总之,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全面、科学的护理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疗
机构需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改进,以提高输血质量和安全性。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上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上报制度
1制定目的
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识别、处理能力,保障病人的权益及输血安全
2适用范围
全院
3主要内容
3.1患者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时,由经治医师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交输血科(可以通过OA系统发送)查找原因,并及时通过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向质量管理科上报。
3.2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将血袋、输血器材封存,在积极抢救病人的同时进行如下检查:
3.2.1核对临床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临床用血发血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记录;
3.2.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的ABO血型、RH(D)血型,对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及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的血样,重新检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2.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样加ETDA-K2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3.2.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样,检查血清胆红素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相关抗体,如发现特殊抗体,应做进一
步鉴定;
3.2.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和受血者血样进行细菌学检验;
3.2.6应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尿液血红蛋白;
3.2.7必要时于溶血反应发生后5 ~7小时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并做好准备。
以下将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一、应急预案。
1. 事前准备。
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需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检查,了解其输血史、过敏史、疾病史等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高风险受血者。
同时,需要确保输血设备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
2. 人员培训。
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培训,掌握不同类型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方法,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3. 应急设施。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设施,包括应急药品、设备和人员配备等,以便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
二、处理流程。
1. 发现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一旦发现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进行评估和诊断。
2. 评估和诊断。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受血者,医务人员需要迅速进行评估和诊断,了解其症状和体征,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并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3. 应急处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纠正液体和电解质紊乱等,以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4. 报告和记录。
在处理不良反应后,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向上级主管报告,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受血者的情况、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和效果等,以便进行事后的评估和总结。
三、总结。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对于医务人员而言至关重要,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培训,才能在发生不良反应时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受血者的安全。
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和监控,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报告及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入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及护士长,并遵医嘱用药。
3、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4、病情危重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物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抢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积极做好抢救的同时,做好以下信息核对。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2)核对供血者、受血者的ABO血型,Rh血型。
6、剩余血液制品及输血用具教检验科进一步检查。
7、积极配合医生或检验科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各项监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
8、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用具进行封存,并做记录。
9、按照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医务科、护理部。
(二)处理流程(见附图)
附:输血反应处理流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得、新得症状与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与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与微生物传播引起得副作用或疾病;狭义概念不包括输血传播得疾病、输血反应得分类1、按发生时间:急性(速发型)与慢性(迟发型)输血反应。
前者指输血当时与输血24小时内发生。
后者指输血后几天或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2、按发病机制: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前者就是指血型抗原与抗体不合性输血、后者指非血型抗原与抗体反应造成得输血反应;3、按主要症状与体征: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椽酸盐中毒、空气栓塞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输血反应得处理原则(1)凡发生与患者输血相关得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不良反应、(2)发现不良反应时应减慢或暂停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3)值班医师应及时检查、治疗与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值班医师判定为患者疾病引起得反应,可继续输血,但须密切观察、(5)轻微输血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输血,但必须密切观察。
(6)输血反应较重,应停止输血,积极对症治疗、(7)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抢救治疗。
通知采供血机构,封存血袋;立即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8)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严重输血反应得处理流程处理流程:立刻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峻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输血不良反应(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⒈原因:大多数发热反应与多次输入HLA不相合得白细胞、血小板有关。
多次输血或妊娠,使受血者产生同种抗体,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与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如果发热持续24小时以上,应考虑其她因素所致。
⒊诊断:排除感染、药物、溶血性输血反应、血液细菌污染、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引起得发热后,根据以下几点进行判断:⑴输血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伴有发热症状;⑵受血者有多次输血或多次妊娠史,既往有输血发热反应病史,受血者或献血者血清中有HL A、粒细胞与血小板抗体。
4。
处理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密切观察病情;⑵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
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⑷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⑸受血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而又因病情需要,可以在对症处理后继续输血,但应加强输血期间得监护。
⒌预防输去白细胞血液成分。
(二)过敏反应在输注全血、血浆或含血浆得血液成分时发生得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其中以荨麻疹最为多见。
1、原因⑴IgA抗体与IgA同种异型抗体;⑵过敏体质患者输注含有变性血浆蛋白得血液成分;⑶获得性抗体;⑷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2、症状与体征⑴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与关节痛、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⑵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粘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紫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治疗⑶单纯荨麻疹: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
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
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⑵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注或静滴氢化可得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4。
预防⑴有过敏史者,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盐酸异丙嗪等,也可用类固醇药物;⑵不输用有过敏史献血者得血浆;⑶对有抗IgA抗体得患者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
(三)溶血反应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得供者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与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⑴原因①ABO血型不合;②Rh血型不合;③稀有血型或亚型不合;④一般血清学方法未能发现得血型抗体;⑤受者自身红细胞缺陷。
⑵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腹痛、胸前压迫感、呼吸困难、紫绀、血红蛋尿(酱油色尿)、黄疸等,严重者,发生休克、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处于全麻状态下,出现不能解释得手术区严重出血及低血压,可为溶血反应得惟一表现、⑶诊断:①根据症状判断: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腰背剧痛、面部发红、尿呈酱油或葡萄酒色,或全麻状态下,手术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患者发生不明原因得血压下降,均应考虑急性溶血反应得可能。
②实验室检查:❶检查血液贮存条件就是否正确,血袋及血液标本有无溶血;❷对输血前、后患者血液标本重复ABO血型与Rh血型鉴定,重复抗体筛查试验(包括盐水介质),与所输得剩余血液重复交叉配血试验;❸立即取静脉血5m1,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血管内溶血>25ml时血浆呈红色;❹用输血后患者血液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红细胞表面得抗体;❺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管内溶血后血浆结合珠蛋白可立即降低;❻观察输血后每一次尿液得颜色,血管内溶血>50ml时,即可出现血红蛋白尿,4小时后开始减少;❼溶血反应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2小时达高峰;❾立即将患者血液作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细胞碎片、⑷治疗❶发现或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输液通路,严密观察血压、尿色、尿量与出血倾向等;❷补充血容量: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晶体液补充血容量、每日补液应在300Oml以上,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液体出入量平衡;❸应用利尿药物:如呋塞米20~40mg,或静滴20%甘露醇200ml,可保护肾脏,防止游离血红蛋白与肾小管脱落上皮细胞在肾小管沉积堵塞;❹应用碱性药物:保持尿为弱碱性,以防止游离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基质在肾小管沉积;❺预防DIC发生:除应用右旋糖酐外,可静滴潘生丁、小剂量肝素,维持6~24小时;❻肾上腺皮质激素得应用:静滴氢化可得松300~60Omg或地塞米松10~3Omg。
⑸原因调查与上报①现场处理:❶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❷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发血单、血袋标签、交叉配合试验记录及病史各项内容;❸采集患者血样;❹保存输血袋中残留血;②输血科收到临床发生或怀疑发生急性溶血反应得反馈后,应重新复核患者所有输血相容性检测信息,内容包括: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交叉配血试验;③输血科使用患者输血前、输血后标本及输血袋中残留血分别重复ABO血型、RhD血型;重复输血前、输血后标本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后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④留取输血后血液标本送生化科,查游离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血浆结合珠蛋白等指标;⑤确认溶血性输血反应后,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输血科主任,经过初步调查、分析后上报医疗处,医疗处组织相关责任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查找原因,并做好详细记录。
2、迟发性溶血反应(通常于输血后2~21天内发生)⑴原因:❶Rh血型不合;❷其她稀有血型不合;❸某些ABO血型不合;❹接受红细胞血型不合得组织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得同时,也接受了大量淋巴细胞,产生得抗体可与输入或受者体内得不相容红细胞发生反应,造成溶血。
⑵症状与体征:在输血24小时后,出现发热、血红蛋白下降、全身出血、黄疸、胆红素升高。
少数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发冷、寒战、腰痛、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⑶诊断:❶凡有输血史、妊娠史或器官移植得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得贫血症状,或血红蛋白下降,应考虑迟发性溶血反应;❷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可发现相应抗体;❸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❹患者血液涂片,可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❻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用抗人球蛋白法或聚凝胺法(polybrene)与献血者做交叉配血试验。
⑷治疗: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重者可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
(四)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⒈原因⑴血液得采集、成分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污染。
⑵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⑶献血员局部皮肤寄生细菌可能进入血袋;⑷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
2、症状与体征: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轻者以发热为主,易被误认为发热反应,重者可致死亡。
重者于输入少量血(10~20ml)后立即发生剧烈发冷、寒战、高热、烦躁不安、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充血、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干咳、紫绀、大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与DIC、3。
诊断根据:输血后短时间内出现高热、休克及皮肤黏膜充血等细菌性输血反应得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输血反应得诊断比较容易建立。
4、治疗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⑵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⑶加强支持疗法;⑷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1.发病机制:输注异体血液或血液成分,引起TA-GVHD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⑴输注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移植物)存在一定数量具有免疫活性得淋巴细胞;⑵受者(宿主)有不能排斥移植物得条件,如有不同程度得细胞免疫缺陷等;⑶宿主得组织中存在能被植活得供者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得不同组织相容性抗原。
2.临床表现:主要受损得靶器官就是皮肤、骨髓细胞、肠与肝。
一般在输血后4~30天内发生,典型表现为发热,在面部、手心、脚心出现皮肤红斑与细小斑丘疹,色泽暗红略高于皮肤,然后可遍及全身,常伴有高热。
在出现皮疹后,出现恶心、呕吐与腹泻。
严重病例可出现肝区不适或疼痛,肝肿大,黄疸,ALT、AST、LDH等不同程度得增高,全血细胞明显减少。
3.诊断:由于其症状极不典型,易与化疗、放疗副作用相混淆。
其诊断主要依据易感人群有输血史、临床症状、体征与皮肤得组织病理表现等。
4、治疗: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胞菌素A等。
5、预防❶避免输注同种异体血与直系亲属血;❷使用辐照血液成分;❸使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
(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⒈原因:输入含有与受血者白细胞抗原相应得抗-HLA抗体、抗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得全血或含有血浆得血液成分,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液体外渗进入肺间质与肺泡,导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