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关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情况采访调研的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情况采访调研的报告为进一步正确引导舆论,科学回应社会关切,树立三峡工程良好形象,全面展示三峡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三峡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14年4月11日至16日,综合司、水库管理司及新华网、人民网有关单位同志组成调研组,先后赴湖北省、重庆市有关部门、单位就社会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开展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情况采访调研活动,这次采访调研行程1000多公里,深入水利部长江委长江科学院、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湖北省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三峡集团枢纽管理局、长江委水文局上游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庆市万州区气象局等基层一线,分别就三峡水库诱发地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珍稀植物保护、干支流水文水质监测、局地气候、防洪控制及泥沙等监测情况进行采访调研。
在此期间,还参加了三峡集团举办的珍稀鱼类放流活动。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采访调研活动概况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乎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还关系到国家淡水战略储备库的安全及流域几千万人的生存与发展,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三峡工程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三峡建委积极组织协调下,从1996年起,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
该系统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地方的现有专业力量,围绕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工作,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及时预测预报。
(一)采访调研长江防洪模型情况。
4月11日下午,调研组赴水利部长江委,听取了长江科学院关于长江防洪模型情况介绍,观看了长江防洪模型3D宣传片,考察了长江防洪模型中央控制室和模型实验室。
长江防洪模型项目包括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总体研究范围为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河段,全长约1123km,是水利部江湖治理及防洪重点实验室。
其中实体模型模拟范围为长江干流枝城至螺山河段、荆江三口分流道和洞庭湖区及四水尾闾,数学模型模拟范围为长江干流宜昌至大通,包括其间主要支流、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及分蓄洪区等。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
长江三峡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江三峡是指长江流域的三峡,呈现出“巫山夜雨浓于油,石城秋月古于铜”的别样风光。
它不但是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如今的三峡已经遭受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它的环境,三峡的治理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
一、三峡的污染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流域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悬浮物、氮、磷等营养盐、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排放,对三峡地区的水环境、土壤和大气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具体来说,长江三峡区域的大气污染不仅来自于本地的排放,还来自于长江下游城市的工业和交通活动。
此外,大量的发电、航运和采矿活动在水中排放有害物质,进一步污染了三峡的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给三峡山草木花鸟以及周边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
二、四举措治理三峡面对长江三峡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未来的环保措施中,可采取以下几点:(一)限制工业和农业等非生态的经济活动。
由于三峡区域的自然环境非常脆弱,因此人类的工业和农业影响极其深远。
政府可以在区域内建立环保保护区域,给出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并加强对污染物质的监管。
(二)加强污染源治理。
长江三峡流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三个方面。
政府可以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同时,还可以通过科研机构,加强对区域内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的监测和管控。
(三)建设环保产业,开发新能源。
在长江三峡流域,人口极为密集,发展环保产业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减少当地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开展教育和宣传。
长江三峡的环境治理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在学校、公众场所和社区等地开展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三、结语中国的长江是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
保护长江调研报告
保护长江调研报告保护长江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命脉和民生之江,也是全球第三大河流。
为了增强对长江保护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目前长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
我们对长江流域内的不同城市和乡村进行了走访,观察了长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现状,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结果显示,长江面临着以下主要环境问题:1. 水污染长江水体受到采石场、化工厂和污水处理不到位等因素的污染,水质严重下降。
特别是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对生态环境以及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2. 生态系统衰退长江生态系统遭受威胁,特别是江豚、香鱼等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河道深度调整、河岸开发和非法捕捞等行为,破坏了长江的生态平衡。
3. 河岸堤防问题长江的河岸堤防存在不合理设计和长时间的忽视维护等问题。
对于长江洪水的防控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给长江流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保护长江的建议:1. 提高水质治理能力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力度,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质治理的效果。
2. 加强生态保护加强长江河道的巡护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江豚等珍稀物种。
同时,要开展河道深度调整和河岸开发的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机制。
3. 健全长江防洪体系加大对长江河岸堤防的维护和改造力度,提高河岸堤防的抗洪能力,确保长江洪水的安全控制。
同时,加强长江流域的洪水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抗洪应急能力。
4. 推动跨区域合作加强长江流域各地区之间的合作,推动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保护长江的合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参与长江保护,促进长江的可持续利用。
三、总结和展望保护长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加强水质治理、推动生态保护、改善防洪体系以及跨区域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保障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保护长江调研报告
保护长江调研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调研长江流域的保护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长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工作。
背景长江,作为我国最大的河流之一,拥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江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好长江,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和研究,以便制定出有效的保护策略。
调研结果1. 污染问题长江沿岸地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是长江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经调研发现,一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存在问题,处理效果不佳。
此外,一些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薄弱,对废水的排放没有严格要求和监管,导致长江水质恶化。
2. 河道整治由于长江流域的土地资源有限,河岸的开发和利用不合理,导致河道的水能力受损,容易产生暴涨暴落的现象,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
此外,河道的乱倒垃圾和乱堆废弃物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影响了长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3. 生态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是长江流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生态环境变得不稳定。
水面上的船只和渔业捕捞对江豚等珍稀物种造成威胁,大量土地开垦导致湿地和森林的减少,生境的破坏使得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建议和措施1. 污染治理加强长江沿岸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效果,限制废水排放的标准和数量。
同时,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执法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2. 河道管理加强对长江河道的管理和整治工作,修复受损的岸线和堤岸,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河道的水能力。
对于乱倒垃圾和乱堆废弃物的行为,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3. 生态保护加大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投入,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严格保护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配套推进生态补偿机制,鼓励沿江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4. 宣传教育加强对长江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培养公众保护长江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研究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对于保护和建设其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脆弱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保证库区水质的安全和稳定;控制三峡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河流淤积;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库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粮食作物生态种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河流管理,对于河流水质、水量、流速等进行合理调配和管理。
其次,应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
三峡库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区,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建设库区绿色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修复生态系统,恢复水域、湿地和山区的自然生态;建设绿色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发展生态旅游业,保护和开发库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保护农田和水源。
此外,还需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管理。
三峡库区是一个复杂的区域,需要加强管理,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
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加强环境执法,打击环境污染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技术进步。
总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和加强管理,可以保护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
3、航运 长江是水运交通的“黄金通道”,长江水系通航总 里程7万余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70%,年运 量占内河运量80%,历来是沟通国内东、中、西部 三大地区的运输动脉。但长江航道,特别是宜昌至 重庆660公里的川江航道,属高山峡谷地段,落差 120m,水流湍急、滩险丛立、航深航宽不足,运输 成本高。
汛末10月份,水库蓄水,下泄流量有所减少,水 位逐步升高至175m,12月至次年4月,水电站按 电网调峰要求运行,水库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 4月末以前水位最低高程不低于155m,以保证 发电水头和上游航道必要的航深。 每年 5月开始进一步降低库水位。因此,在中水 年和丰水年枯水季下泄量比天然情况明显增加。
2、发电 三峡工程是中国能源规划和电力工业生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调整能源布局、开展 “西电东送”、“全国电力统一调度”的重 要措施之一。
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26台×70万千 瓦/台),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再加上预留的地 下厂房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可达2240万千瓦,占 1996年全国发电能力的十分之一。同时,三峡水电 站地处湖北省宜昌市,与全国主要电力负荷地区的 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是未来国家大电网的中心主 导电站。因此,三峡工程是中国的能源规划和电力 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55m 145m
月份
库区:流速减少,水深增加,泥沙沉积,水体透明 度增加。成库后,库区局地气候、水质、水温、环 境地质等因子发生一定变化。 对坝下游来说,每年汛期水库在低水位145 M运行 时,下泄流量与天然情况相同。10月份水库蓄水时, 下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1-5月份,根据发电和航 运要求,下泄流量增加1000-2000 M3/s。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三峡大坝曾被我国誉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之一,但现在这个横跨浩荡长江的大坝却成为一个威胁环境的灾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建立使得人多地少、土地短缺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当地植被破坏,气候变化,对各种动植物产生影响生,使得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地质基础的稳定。
有地质学家称,三峡大坝拦截水量的庞大重力已开始在好几个地点侵蚀长江陡峭边岸。
再加上水位波动频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滑坡灾害,也使得大坝附近的地区的地质结构被破坏。
大坝四周的侵蚀和山体滑坡现象极为严重。
07年7月14日,一条长江支流发生特大滑坡灾害,滑坡山体长、宽均在1公里左右,而厚度达18米。
13名农民被吞没在泥石流中。
滑坡体进入长江支流后激起两层楼高的大浪,摧毁了20余艘船舶,并导致11名渔民丧生。
虽然官方称此次灾害乃暴雨所致,但地质学家称,是江水水位突然变化导致河岸岩石松动引起的。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在大坝初建时,江水淹没了许多有毒工厂。
大坝建成后,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
虽然政府部门说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许多污水处理厂并未与城市污水系统相连通。
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
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
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
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
三峡大坝对中国两大河流之一———长达3900英里、旱涝无常的长江的调节能力也遭到质疑。
今年春天,下游城市遭遇大旱,通常可停靠港口的船只无法航行,但三峡大坝未能发挥调水功能消除这一问题,本月湖北省大约40 万人缺水。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万里长江。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改善河道的航运状况和防洪能力,我国在1994年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除了对河道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担忧。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使得久经沧桑的长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峡大坝的高度为185米,坝面宽度为185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建筑之一。
它可以调节长江的水位,提供可靠的水管理和抗洪能力。
此外,三峡枢纽的建设还有助于改善长江的航运状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些改变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支持,也进一步强化了长江作为交通大动脉的地位。
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给沿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水下捕鱼行业。
由于长江水位的改变,许多渔民失去了捕鱼的机会,使得他们的生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由于水下捕鱼是长江流域地区的重要经济活动,这也导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河道水位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繁殖和迁徙,可能导致某些鱼种濒临灭绝。
这对于维持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除了水下捕鱼行业,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还对河段地质环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巨大的水库压力和水位变化可能导致土壤和岩石的溶解和滑坡,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水库蓄水会改变水质和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期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然而,尽管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首先,为了减轻长江三峡工程对水下捕鱼行业的影响,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培训和转业。
通过培训渔民新的技能,帮助他们从事其他职业,保障了他们的生计。
此外,政府还实施了渔业资源保护政策,限制了捕捞量和鱼种的保护期。
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策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
总结词
三峡库区绿色交通工程案例展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 时,如何推进绿色重发挥库区地理优势 ,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例如,建设了沿江高速公路、铁 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广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 色出行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交通对库区生态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了绿色交通的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 费中的占比。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 消耗。
0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对 策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促进产业集聚
引导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污染排 放。
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 染排放。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色低 碳发展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
强化城市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气候条件优越
三峡库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有利于生物 多样性。
生态系统重要
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生 态屏障,对维护全国生态 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库区生态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
库区周边工业废水、农业 污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 致水质严重污染,影响生 态系统健康。
植被破坏
库区建设过程中大量砍伐 森林、填埋湿地和破坏植 被,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工期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
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巨大效益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
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它将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
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枢纽布置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
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之后。
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坝大坝即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
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电站坝段位于大坝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
小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调查四年级一、调查内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二、调查方式参考途径:新闻网、三峡网、长江科学院文献。
方式:查阅网上资料及文献三、调查过程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环境保护基础比较薄弱,环保投入有限,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仍存在以下严峻问题:1.水土流失严重。
据有关文献,三峡库区侵蚀区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88%,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幅员面积的82.9%,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年土壤侵蚀量1.37亿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4484吨/平方公里,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9.8%。
每年入江河泥沙总量达0.9亿吨,对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每年随泥沙带入16万吨氮、磷、钾物质,对库区水质富营养化构成隐患。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库区约65%的土壤侵蚀量来自坡耕地。
2.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普遍。
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呈明显下降趋势,保土拦沙能力下降。
多年来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此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陡坡垦植十分普遍,库区现有耕地面积1934万亩,其中坡耕地115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9.95%,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322万亩,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造成大量的面源污染进入江河,加剧了水环境污染。
3.水体污染趋势加重。
目前,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质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三峡库区废水达标率低,污染处理设施严重不足,水体污染趋势加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三峡库区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中,近三分之一未达标排放;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沿江城镇大量的废污水及含粪便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库区江中,使库区水体污染严重,根据对库区水体主要断面的水质监测分析表明:水体中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等等10项指标超标。
长江水质以Ⅲ、Ⅳ类为主,主要城市江段超过Ⅲ类水质。
库区次级河流严重污染,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三峡库区,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咱们大江大河的那块宝地。
说到三峡,许多人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是雄伟的水坝、奔腾的江水,甚至还有那令人心潮澎湃的“长江一号”轮。
确实,三峡库区作为长江的一颗明珠,它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不说别的,就是那水质、植被、动物啥的,都是咱们绕不开的话题。
要说三峡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老实说,真是件既头疼又充满挑战的事儿。
你看,那儿的地势、气候一言难尽,偏偏又是咱们水资源的“黄金宝库”。
要是在不小心的情况下,搞不好一个小小的生态失误,后果可不是一般的严重。
首先得说,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不单单是一个“保护”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养”字。
当年修三峡水库的时候,不光是调水调能,连带着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物种减少等问题也都迎面而来了。
像三峡那一带的土地,曾经因为过度开发,山坡上的土壤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水土流失的问题简直让人看了心疼。
尤其是那暴雨一来,山体滑坡的风险更是增加。
说白了,就是得有人为这块“金饭碗”多操心,不能让它吃了咱们的资源,反过来还让咱们的家园变得满目疮痍。
可是,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毕竟这几年水土流失还是时不时闹点儿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和当地的村民都付出了很多心血,采取了一些措施,像植树造林、修复湿地、治理河道,简直是“火力全开”,一点不含糊。
你看,库区沿线的山头,不知道种了多少树,尤其是那种抗水土流失的植物,一棵棵栽下去,仿佛把大地都重新抚摸了一遍。
还有那湿地保护工程,不光是防洪的利器,也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人类的脚步走得再快,生态保护的步伐也要紧跟着,咱不能一味地去掏空大自然的“银行”,得懂得投资和回报。
三峡库区的水质问题,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大家别看那水库水位高,水面开阔,实际上水质一旦污染,后果可不得了。
特别是那边的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问题,曾经也让环保专家们愁得不行。
你要是去了库区的周围,一定能看到各个村庄、城市在下游放出的污水,不光味道呛人,简直就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暴击”。
长江生态调研报告
长江生态调研报告尊敬的读者:感谢您阅读长江生态调研报告。
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长江流域的生态状况,并提出保护与恢复生态的相关策略和建议。
以下为报告内容概述。
一、调研概述本次调研共分为六个部分:背景介绍、调研目的与方法、调研范围与对象、调研时间与地点、数据收集与分析、调研结论。
二、长江流域生态状况报告首先介绍了长江流域的地理与气候特征,并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水质、水生态、陆地生态等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与过度开发的影响较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三、引起生态问题的因素分析本部分分析了导致长江流域生态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破坏等。
调研结果表明,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导致生态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
四、保护与恢复生态的对策与建议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生态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与建议,涵盖了政府管理、环境法规、科学研究、公众参与等方面。
这些对策和建议旨在全面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调研过程中的发现与问题报告还记录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政府管理不力、企业责任缺失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以确保长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报告总结了整个调研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并对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展望。
报告强调,长江流域的生态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形成全社会共识,共同构建生态文明。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报告能够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此致敬礼[您的名字]。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电国家之一,电力供应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电力的产生也常常伴随着环境破坏。
为了平衡发电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中国政府在建设三峡工程时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问题。
在长江三峡库区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和措施,保护三峡库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首先,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通过种植大量的树木和草地,恢复了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水土流失。
此外,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库区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其次,长江三峡库区的水质保护也是重中之重。
政府加强了水资源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污水排放和水质监测体系。
有关部门对库区周边产业企业的水处理设施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确保其符合国家环保标准。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水域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的问题。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三峡库区的水质,维护了长江的生态健康。
另外,三峡库区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轻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政府加强了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限制了基建项目的规模和数量。
同时,政府鼓励和支持库区周边的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此外,政府还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依然严峻。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库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方面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库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因此,政府需要继续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加强对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的保护。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总之,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重要任务。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毕业论文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标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作者】罗沙沙【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对策水土流失【指导老师】曹团武【专业】化学【正文】1前言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洪水,削减中游地区洪峰流量,提高防洪能力,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降低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hm2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KW ,年发电量847亿KW?h ,能参与西电东送,提供清洁能源。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淹没耕地27820hm2 ,动迁人口1.3万,会加剧库区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部分文物古迹和三峡自然景观将被淹没;将对库区生态与环境带来影响[1]。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三峡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条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移民安置、水质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地质保护及施工区环境保护。
真正做到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对人类尽管有如此多的贡献,但不可避免的是在它对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困扰,比如关于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地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人类迫在眉睫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1.1选题背景及意义三峡水利工程举世瞩目,效益巨大,意义深远。
不仅可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提供大量电力,还可增加长江上游航运能力,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但是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土地过垦的丘陵山区。
三峡库区范围划分是以三峡工程“180m”方案为标准,东起湖北宜昌,西迄重庆市江津市,包括湖北4县,重庆16区、市、县,共20个县、市,面积为5.57万km2;到2003年底人口约为1800万;人均幅员面积0.34 hm2,人均耕地0.06hm2[2]。
长江三峡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三峡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章绪论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国近代建设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项重大工程,其建设不仅提升了中国的水利和能源发展水平,也对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长江三峡建设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对长江三峡建设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环境保护2.1 水生态环境保护长江三峡建设对流域内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工程完成后,三峡水库的大规模蓄水和泄洪调度,对于长江的流量和水质造成了巨大的改变。
长时间的蓄水不仅改变了有机物及无机物的输移路径,还改变了长江的流速和水生态系统。
同时,水库的氧化还原电位的改变对水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长江三峡建设的环保领域的研究也应当致力于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水生态环境,从而保障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大气环境保护长江三峡水工程建设中,除了涉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外,还涉及到了空气环境的保护。
特别是在大型施工现场,装载运输和使用的大量生产性机动车辆以及工地机器设备导致生产废气、尘、噪声等的排放,对于空气环境的质量造成了威胁。
因此,在长江三峡建设阶段,环保研究往往会关注于如何减少工程建设对空气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3.1 能源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一大目标就是为中国的水电发展做出贡献,因此,该工程的建设大大满足了中国给足能源的需求。
相信,在接下来的存活期中,长江三峡工程将继续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为卫星发射、军事工程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3.2 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另一大目标就是保护生态环境。
三峡工程建设前的长江流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
例如污染源排放越来越多严重的掣肘了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为该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该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同样也有利于加快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报告2023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报告20231. 引言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岳阳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
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特进行了本次报告。
2. 监测方法与数据收集2.1 监测方法本次监测报告采用了综合的监测方法,包括遥感观测、现场调查、数据采集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和环境状况。
2.2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遥感图像获取: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获取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红外图像、植被指数等数据。
•现场调查:派出专业的调查团队,对长江三峡工程的下游河道、植被、水质等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实验室分析:将在实验室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包括水质分析、土壤质量分析等。
3. 生态监测结果与分析3.1 水环境质量监测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分析,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水质监测显示,大部分监测点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未发现明显的污染物存在。
然而,部分区域存在水质轻微下降的情况,这可能与周围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有关。
建议加强对周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预防水环境的污染。
3.2 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遥感图像和现场调查数据,我们观察到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调查发现,该地区栖息着多种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国家保护级物种。
3.3 植被监测植被覆盖是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们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得出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的恢复能力较强。
这得益于长江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和生态补偿的有效性。
4. 环境问题与建议4.1 水污染控制针对部分水质轻微下降的情况,建议加强对周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监测体系,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保护长江三峡工程周边水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依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将三峡库区分为库区、三峡库区影响区(简称影响区)、三峡库区上游地区(简称上游区)。
长江三峡库区重庆部分的库区区县(市)有江津市、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涪陵区、武隆县、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15个区县(市)和主城区(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等7区)。
影响区有合川、永川、璧山、铜梁、潼南、大足、荣昌、綦江、万盛、南川、梁平、垫江、彭水、双桥、黔江等15个区县。
上游区有酉阳、秀山、城口3个县。
本报告研究的三峡库区范围包含重庆市辖区内的库区、影响区、上游区。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质地貌
三峡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缘,自北至南由大巴山—荆山、巫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山脉组成。
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三峡隆起与江汉坳陷高差悬殊,对照鲜明。
库区最高峰云盘岭为2796.8米,向东南降到1000~800米,中部平行岭谷区1200~200米,形成以中低山为主的山丘地貌。
受岩性的影响,库区有较大面积的发育在紫色土和石灰岩上的各类石灰土(钙质土)。
库区内河谷平坝约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
三峡库区海拔1200米以下丘陵表层多为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
红色砂页岩面积约占52%,其它为花岗岩或石灰岩,是容易风化易受侵蚀的类型。
2、气候
三峡地区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水热条件良好。
河谷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8℃左右,山区高海拔地区约17℃,无霜期220~340天;年降水量在东部、中部沿长江两岸广大地区为1000~1200mm,东南部、东北部为1200~1500mm;平均日照时数980~158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3、水资源
三峡库区重庆段流域水资源丰富,境内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水资源量5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水资源131.66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3981.3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68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204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63.9%。
区域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均属长江水系。
除任河注入汉江、酉水注入北河汇入沅江(入洞庭湖)、濑溪河和大清流河注入沱江外,其余均在市境内汇入长江。
总计有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374条。
其中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约167条,流域面积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152条,流域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9条,流域面积10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8条。
4、土壤
三峡库区土壤共有7个土类16个亚类。
主要土壤类型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潮土和水稻土。
在土壤类型中,紫色土占土地面积47.8%,富含磷、钾元素,松软易耕,适宜多种作物,目前是库区重要柑橘产区;石灰土占34.1%,低山丘陵有大面积分布;黄壤、黄棕壤占16.3%,是库区基本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于高程6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区,土壤自然肥力较高。
耕地多分布在长江干支流两岸,大部分是坡耕地和梯田。
5、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类型丰富,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自然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的特点。
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13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2200米以上为亚高山针叶林带,灌丛分布于淹没区至2200米之间的地带。
目前,在库区已找不到能代表该区域的完整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
三峡库区的国家保护植物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陆生植物本底调查,三峡库区的维管束植物有6088种,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2%;三峡库区分布的中国特有属共有66属。
目前,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有51种,其中濒危种8种,稀有种19种,渐危种24种,占全国总数(388种)的13.1%,这一区域是珍稀濒危植物的一个多度中心。
三峡库区范围内有哺乳类动物102种,国家ⅱ级保护物种5种(金丝猴、云豹、豹、虎、金猫),国家ⅱ级保护物种有猕猴、藏酋猴、秃鹫、虎纹蛙、穿山甲、黑熊、豺、黄喉貂等42种,省级保护物种20种。
在水位淹没线附近地区受水库蓄水影响的物种有:鸳鸯、猕猴、水獭、鬣羚(苏门羚)、红腹锦鸡(局部)共计5种,均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