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子弹头型的建筑是伦敦中心的地标之一
伦敦塔
伦敦塔(Tower of London)是伦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她的官方名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The Tower of London)”。
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看上去是一座非常坚固的堡垒。
伦敦塔从过去到现在可以算是一座“多功能”建筑,它几个世纪以来,既是王室的行宫、兵器库、战略要塞、也是监狱和藏宝楼。
The Tower of London ha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English history. It was besieged several times and controlling it has been important to controlling the country. The Tower has served variously as an armoury, a treasury, a menagerie, the home of the Royal Mint, a public records office, and the home of the Crown Jewels of the United Kingdom.In the late 15th century the castle was the prison of the Princes in the Tower. Under the Tudors, the Tower became used less as a royal residence, and despite attempts to refortify and repair the castle its defenses lagged behind developments to deal with artillery.The peak period of the castle's use as a prison was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when many figures who had fallen into disgrace, such as Elizabeth I before she became queen, were held within its walls. This use has led to the phrase "sent to the Tower". Despite its enduring reputation as a place of torture and death, popularised by 16th-century religious国王2.King Alfred (849-899) and his contributions 艾尔弗雷德国王(849-899)和他所做出的贡献Alfred was a king of Wessex. He defeated the Danes and reached a friendly agreement with them in 879. The Danes gained control of the north and east, while he ruled the rest. He also converte d some leading Danes into Christians.He ①founded a strong fleet and is known as ― the father of the British navy‖. He ②reorganized the Saxon army, making it more efficient. He ③translated a Latin book into English. He also ④established schools and ⑤formulated a legal system. All this earns him the title ―Alfred the Great.‖。
英国伦敦大本钟:经典地标
英国伦敦大本钟:经典地标英国伦敦的大本钟,是伦敦这座世界著名都市的重要地标之一。
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钟楼,以其独特的声音和历史意义,成为了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的象征。
首先,大本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了英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这座钟楼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宫,是伦敦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大本钟的设计灵感来自于18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钟楼的塔尖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这座钟楼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修缮和重建,但它的历史底蕴和建筑风格仍然保留至今。
其次,大本钟作为英国时间标准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英国,大本钟的声音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通过聆听大本钟的声音来掌握时间。
此外,大本钟也是英国皇家天文台的一部分,为英国皇家天文台提供时间基准。
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几百年,至今仍然保持着。
除了历史和文化意义之外,大本钟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座钟楼的钟面和钟摆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大本钟的建筑风格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艺术的一部分。
最后,大本钟对旅游业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伦敦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大本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游客来到伦敦,除了参观其他著名景点之外,也会前往大本钟参观和拍照留念。
因此,大本钟为伦敦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本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时间的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工具和手段来掌握时间,因此对大本钟的声音作为时间标志的需求也逐渐减弱。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历史的兴趣不断增强,大本钟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综上所述,英国伦敦的大本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重要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经典地标。
它不仅是伦敦这座世界著名都市的重要地标之一,也是英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大本钟,伦敦的标志建筑
英国大本钟: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与历史的见证在英国的首都伦敦,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坐落在伦敦市中心的大本钟。
这座雄伟的建筑不仅是伦敦的象征,也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大本钟,全名为“伦敦威斯敏斯特宫钟楼”,其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伦敦最引人入胜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大本钟不仅以其巨大的钟体和精确的报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还见证了英国历史的重要时刻。
这座建筑高达68米,给人一种宏伟而庄重的感觉。
其独特的八角形外观,配合周围的其他历史建筑,如议会大厦,为伦敦天际线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历史上,大本钟不仅以其壮丽的外观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还在它复杂精密的结构中体现出了人类对机械和时间的热爱。
当你站在大本钟的下面,你几乎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
大本钟是由当时的建筑大师查尔斯·佩利和他的团队设计的,他们在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创新元素,使得这座建筑在当时就成为了伦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座建筑不仅见证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也见证了伦敦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大都市的历史进程。
大本钟的钟声,更是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作为伦敦的标志性声音,每当整点到来,大本钟便会发出深沉而悠扬的钟声,这钟声不仅代表着时间的流逝,更代表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每一次钟声的响起,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英国深厚的历史底蕴。
大本钟作为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其历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课本,展示了英国的辉煌和衰落,以及在各种历史事件中人民的生活变化。
在二战期间,大本钟曾作为防空洞使用,保护了周围的居民免受战火的威胁。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大本钟又见证了伦敦的重建和发展,成为了这座城市永恒的象征。
总的来说,大本钟是伦敦的骄傲,也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它以其独特的外观、精密的结构和悠扬的钟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对建筑和时间有独特兴趣的人,大本钟都是你不可错过的目的地。
英国伦敦的大笨钟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英国伦敦的大笨钟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伦敦塔桥上悬挂的巨型钟,被人们赞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钟”,它就是大笨钟(Big Ben)。
大笨钟不仅是伦敦市民的骄傲,更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大笨钟的重要性。
一、历史象征大笨钟始建于1859年,是为纪念伊丽莎白女王而建。
它位于英国国会大厦钟楼的顶部,高97.5米,重达13.5吨。
大笨钟由庞大的铁制机械构成,其精准度和稳定性在当时是举世无双的。
首先,大笨钟是英国历史的见证。
它见证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兴起和繁荣,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久经沧桑的大笨钟见证了英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崛起和变迁。
其次,大笨钟代表了英国的技术实力。
在当时,建造一座如此精准而庞大的钟楼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大笨钟的建造不仅需要工程师们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广泛的协作和时刻保持高度的专业水准。
它是英国工程奇迹的象征。
最后,大笨钟承载了英国人民的希望和坚韧精神。
即使在二战期间,大笨钟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然而,英国人民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仍然努力修复了它。
大笨钟的钟声再次在伦敦响起,象征着英国人民的积极向上和坚韧不拔。
二、文化象征大笨钟不仅具有历史象征意义,还在伦敦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大笨钟是伦敦的地标之一。
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它的地标建筑自然成为了城市独特魅力的象征之一。
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都把伦敦塔桥和大笨钟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域之一。
其次,大笨钟的钟声让人陶醉。
每天整点时刻,大笨钟的钟声准确而悠长地传遍整个伦敦市区。
这一音符将人们带回到过去的岁月,让人们感受到伦敦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大笨钟成为了伦敦人民的骄傲。
无论是居住在伦敦的市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为能亲眼见到大笨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大笨钟成为了伦敦人心中的象征,也成为了英国民族和城市的象征。
综上所述,大笨钟作为伦敦的地标建筑,不仅是英国历史的见证,更是英国文化的象征。
它见证了英国人民的坚韧精神和创造力,也凝聚了伦敦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伦敦最高建筑
伦敦最高建筑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和全球知名的大都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多元的文化氛围而闻名。
伦敦的天际线被许多标志性的建筑所点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伦敦最高建筑。
伦敦最高建筑,便是“伦敦眼之后”——“伦敦尖塔”。
它耸立于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塔桥旁,傲视着整个城市。
这座建筑是一座现代化的钢结构建筑,高度达到了309.6米。
它不仅是伦敦市中心的地标之一,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之一。
伦敦尖塔是由建筑师伊恩·辛克莱设计的,其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主义和传统英国建筑的元素。
尖塔采用了触目惊心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得整座建筑看上去极具现代感。
而在塔顶,有一个全景观景台,让游客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壮丽景色。
伦敦尖塔的建设是为了庆祝新千年,同时也是对伦敦多元文化的一种象征。
建筑的形状呈现出尖锥状,寓意着伦敦的文化“顶峰”地位。
伦敦尖塔作为世界最高建筑之一,不仅给城市的天际线增添了一抹壮丽的色彩,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游客前往参观触摸这座宏伟的建筑。
他们可以沿着尖塔的螺旋楼梯,或者乘坐电梯,到达塔顶的观景台,尽情欣赏伦敦的美景。
伦敦尖塔的观景台位于100层,提供了360度无死角的全景视野。
站在那里,仿佛可以俯瞰整座城市,感受到伦敦独特的魅力。
尖塔还设有多个餐厅和商店,供游客品尝美食和购物。
然而,伦敦尖塔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旅游景点。
它还是一个多功能的特色建筑。
在塔内,有办公空间、住宅区、娱乐设施等等。
这为伦敦尖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其不仅成为一座壮观的建筑,更成为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除了景观和功能,伦敦尖塔还承担了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座绿色建筑,尖塔采用了多种环保技术和策略,如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和节能照明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使得伦敦尖塔成为了低碳建筑的楷模,并为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总的来说,伦敦尖塔作为伦敦最高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和象征,更是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102):英国建筑欣赏
• 文艺复兴 • 16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建筑在英国逐渐确立,建筑物出现过渡性 风格,既继承哥特式建筑的都铎传统,又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 筑的细部。中世纪的英国热衷于建造壮丽的教堂,16世纪下半 叶开始注意世俗建筑。富商、权贵、绅士们的大型豪华府邸多 建在乡村,有塔楼、山墙、檐部、女儿墙、栏杆和烟囱,墙壁上常 常开许多凸窗,窗额是方形
BIG BEN
• 大钟由当年负责工务的专员本杰明爵士监制,故名“大 本”。钟重14吨,钟盘直径7米,时针和分针长度分别为2.75米 和4.27米,钟摆重305公斤,每走一小时,发出深沉而又铿锵的 报时声。1923年起,通过广播,钟声远及世界各地 • 大本钟从1859年就为伦敦城报时,根据格林尼治时间每隔 一小时敲响一次,至今将近一个半世纪,尽管这期间大本钟曾 两度裂开而重铸。现在大本钟的钟声仍然清晰、动听
• 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 哥特式建筑。 •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ome style architecture, Gothic architecture inFrance is western Europe as the center of the 12-15 century. •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 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 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 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 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 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 体风格统一的。
• 巴洛克风格建筑(Baroque Architecture) • 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 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 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 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 欧洲广泛流行。
伦敦·威斯敏斯特宫
伦敦·威斯敏斯特宫作者:李宏明李承宇来源:《天天爱科学》2022年第08期曾称泰晤士河是“穿过英国历史的河流”。
大本钟是伦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威斯敏斯特宫的一部分。
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称议会大厦,坐落在泰晤士河北岸,紧邻威斯敏斯特教堂,距离唐宁街10号和特拉法加广场很近。
威斯敏斯特宫始建于1065年,最初是修道院,几经扩建,于1506年由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改建为威斯敏斯特宫。
1547年成为英国议会所在地。
它几经火灾,几次重建。
1834年的一场大火焚毁了大半原有建筑。
英国政府决定重新建造一座议会大厦,1840年动工,1857年完工,设计师为英国浪漫主义建筑家查尔斯·柏利。
威斯敏斯特宫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它外观雄伟,气势磅礴,珍藏着大量壁画、绘画、雕塑等艺术品,被誉为“幕后的艺术博物馆”,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雄伟壮丽的威斯敏斯特宫呈长方形,占地3万平方米,由3排长达300米的平行大楼和7座横行连通的配楼组成。
建筑的顶部林立着针塔般的尖顶,外墙体装饰着镶有花边的尖拱窗、精美的浮雕和飞檐。
楼顶有几座比较突出的高塔。
东北角的方形尖塔是一座96米高的钟楼,塔顶上的那口大钟即为闻名全球的大本钟;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高102米;中间略矮的那座高塔,是中央大厅塔楼。
威斯敏斯特宫共四层。
第一层有办公室、餐厅和雅座间。
第二层是议会大厅,从南向北依次为皇家画廊(Royal Gallery)、王子厅(Prince's Chamber)、上议院(House ofLords)、贵族厅(Peers'Lobby)、中央大厅(Central Lobby)、议员堂(Members'Lobby)和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第三层和第四层是办公室和委员房间。
威斯敏斯特宫有14个大厅和上千个房间,其中以“中央大厅”最为出名。
伦敦一些建筑介绍
伦敦一些建筑介绍伦敦眼伦敦眼(英文名:The London Eye),全称英国航空伦敦眼(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又称千禧之轮,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伦敦的地标之一,也是伦敦最吸引游人的观光点之一。
伦敦眼于1999年年底开幕,总高度135米(443英尺)。
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因舱内外用钢化玻璃打造,所以设有空调系统。
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16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
中文名伦敦眼外文名The London Eye 全称英国航空伦敦眼地点伦敦泰晤士河畔乘坐舱32个高度135米(443英尺)泰晤士河(英格兰西南部河流)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
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全长346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在伦敦下游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公里的河口,注入北海。
在伦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许多名胜之地,诸如伊顿、牛津、亨利和温莎等。
泰晤士河的入海口充满了英国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则以其静态之美而著称于世。
在英国历史上泰晤士河流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文名称泰晤士河外文名称Thames River 别名伊希斯河所属地区英国气候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长度346公里发源地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注入地诺尔岛注入洋流北海地位英国的母亲河伦敦塔桥伦敦塔桥是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也是伦敦的象征,有“伦敦正门”之称。
该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
中文名称伦敦桥外文名称Tower Bridge 建筑位置英国伦敦通车时间1894年修建时间1886年地理坐标51°30'18''N,0°04'32''W 伊丽莎白塔伊丽莎白塔(英语:Elizabeth Tower,旧称大本钟,BIG BEN),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世界上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Clock Tower)的大报时钟的昵称。
英国伦敦出名的10座桥
英国伦敦出名的10座桥伦敦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许多著名的桥梁。
这些桥梁连接了伦敦的不同地区,并成为城市的地标和重要景点。
下面是伦敦最著名的10座桥,每座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故事。
1.塔桥(Tower Bridge)塔桥是伦敦最著名和最具象征性的桥梁之一。
位于泰晤士河上,连接着伦敦市与南华克区。
塔桥建于1886年至1894年之间,因其独特的设计和优雅的铁结构而闻名于世。
桥上建有两座塔楼,桥面中间可以抬起让大型船只通过。
塔桥还设有展览厅,可以了解桥梁的历史和工程。
2.伦敦桥(London Bridge)伦敦桥也是伦敦城市地标之一,位于泰晤士河上。
现代的伦敦桥于1971年建成,是第四座伦敦桥,前三座桥均已毁于火灾或倒塌。
这座桥没有太多特别的建筑或设计,但它承载着伦敦的丰富历史。
从伦敦桥可以欣赏到城市壮丽的天际线和泰晤士河的美景。
3.千禧桥(Millennium Bridge)千禧桥是一座现代化的桥梁,于2000年竣工。
它连接着泰特现代美术馆与圣保罗大教堂,成为游客们喜欢的景点之一。
千禧桥设计独特,结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桥面为不锈钢材质,两侧有支撑和拱形构造,桥面上还设有座椅供人休息。
从桥上眺望伦敦市区和泰晤士河夜景是一种令人难忘的体验。
4.温布尔顿桥(Wembley Bridge)温布尔顿桥位于伦敦西北部的温布利地区,跨越纳福河(River Brent)。
它是连接伦敦市中心与温布利体育场的主要通道之一。
温布尔顿桥曾多次修复和重建,现代化的桥梁建于2004年。
从桥上可以俯瞰温布利体育场和周边地区的景色。
5.霍尔桥(Hungerford Bridge)霍尔桥位于查令十字以南,跨越泰晤士河,连接南岸与北岸。
这座桥梁的特点是有两层桥面,下层为铁路桥梁,上层为行人桥梁。
桥上设有步行道和观景台,可以欣赏到西敏寺和伦敦眼的美景。
6.威斯敏斯特桥(Westminster Bridge)威斯敏斯特桥位于大笨钟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附近,与伦敦眼相邻。
伦敦CentrePoint公寓大楼——城市更新的范本
伦敦CentrePoint公寓大楼——城市更新的范本K&G导读:伦敦Centre Point大楼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一个清晰又切实的代表。
它以其雄伟的身姿和透彻的现代感反映出新一代伦敦人的协作和创造能力。
鸟瞰图伦敦西区第一高楼Centre PointCentre Point大楼由定居伦敦的瑞士建筑师Richard Seifert设计。
大楼屹立在新牛津街和查理十字街之间,从伦敦20世纪60年代充满活力和自由的社会变革中脱颖而出。
目前这座34层高的摩天大厦将仅提供82套顶级住宅,配套奢华泳池,健身房,商务俱乐部等设施,全新定义都市高端生活。
Centre Point大楼是伦敦首批使用预制结构修建的高层建筑之一。
这种新型的建造技术由结构工程师Pell Frischmann开发,为建筑赋予了精确的外部骨架。
这些结构部件均在场外制作,随后运至场地逐步安装,不仅大大节约了建造时间,更为每个楼层带来了近乎无柱式的室内空间:整个建筑仅需要4根立柱来为中央的脊梁提供支撑。
这一外部骨架被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无需任何覆层和细部修饰,便能够优雅自如地应对伦敦的多雨气候,同时成为城市天际线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
建筑既有的外部骨架被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Centre Point大楼适应城市环境的再激活Centre Point大楼在修建多年之后仍未投入使用,并且逐渐孤立于其周围的建筑和空间,这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其周围的环形道路系统。
因此尽管有着显著的优点,大楼仍旧陷入了被弃置的僵局。
1990年代中期,它被列入国家二级建筑物(Grade II listed building)名单。
2010年,伦敦开发商Almacantar将其收购,并委托Conran and Partners对这座34层高的办公大楼进行修复、更新和改造,使其转变为配套齐全的住宅建筑,同时为之打造全新的首层空间。
34层高的办公大楼被转变为配套齐全的住宅建筑开发商希望大楼能够重新找回其修建时的特征,同时适应伦敦当下的环境。
大本钟伦敦的标志性建筑攻略
大本钟伦敦的标志性建筑攻略伦敦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大都市之一,拥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
而大本钟(Big Ben)作为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仅是一个钟楼,更是伦敦的象征。
本文将为您介绍大本钟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如何游览大本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座伟大的建筑。
一、历史背景大本钟是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宫(Westminster Palace)北面的一个钟楼,常被人们称为大本钟塔。
该钟楼始建于1858年,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钟楼。
它的名字“Big Ben”实际上指的是钟楼内的巨大钟,但如今已成为大本钟整个建筑的代称。
二、建筑特色大本钟塔高96米,共有11层,并且拥有334个台阶。
钟楼内部设有一个大型钟表,长7米,宽7米,钟面上的时针长于钟楼本身的高度,达到了4.26米。
这座钟楼的设计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使得它成为伦敦市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三、游览大本钟的建议1. 提前计划:由于大本钟是伦敦的热门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建议提前计划您的行程。
可以在网上预订门票,以避免排队等候。
2. 游览时段:最佳的游览时段是上午和傍晚,这段时间内可以欣赏到大本钟与伦敦夜景的美妙结合。
同时,也可以选择平日游览,人流相对较少,更能享受到宁静的氛围。
3. 导览服务:大本钟提供专业的导览服务,您可以选择参加导览团,由专业导游带领您了解大本钟的历史和建筑知识,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4. 要点观赏:游览大本钟时,除了欣赏其外观,还可以注意以下要点:- 钟楼顶端的铁艺装饰:钟楼的顶端有着精美的铁艺装饰,代表着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精湛工艺。
- 大本钟的钟声:大本钟每小时敲响一次,钟声清亮悦耳,是伦敦独特的声音之一。
- 公主休息室:在游览过程中,您还可以参观位于钟楼东侧的公主休息室,了解更多有关大本钟的历史和建筑细节。
总结:大本钟是伦敦不可忽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魅力。
游览大本钟,您将领略到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之美,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伦敦的历史文化。
伦敦塔桥英国的标志性建筑
伦敦塔桥英国的标志性建筑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是英国伦敦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位于泰晤士河上。
作为伦敦最为著名的地标之一,伦敦塔桥成为了伦敦城市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独特设计和壮观的外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伦敦的一大旅游景点。
一、建筑风格伦敦塔桥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别致。
它采用了维多利亚式哥特式建筑风格,结合了现代技术,展现出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塔桥的两个主塔造型独特,仿佛是古代堡垒的延伸,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感。
而桥的部分则采用铁结构,使得整座桥看起来坚固而稳定。
二、桥体设计伦敦塔桥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可活动的桥跨设计。
它由两座巨大的塔楼和中间的可开启的挑桥跨组成。
当船只需要通行时,桥面可以分成两截,向上打开以便船只通过。
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泰晤士河作为航运要道的通行问题,同时也赋予了伦敦塔桥独特的观赏价值。
三、历史背景伦敦塔桥的修建始于1886年,历经8年才最终竣工。
在那个时代,为了解决日益繁忙的泰晤士河交通问题,修建一座可以通行船只的大桥成为了当地政府的计划之一。
伦敦塔桥的设计者、建筑师霍奇金森斯(Horace Jones)和巴塞特(John Wolfe Barry)共同完成了这个工程的设计和建造。
四、功能与象征意义伦敦塔桥作为一座桥梁,主要用于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伦敦这座城市和英国的象征之一。
伦敦塔桥的图片经常会出现在明信片、海报、旅游手册中,被用来代表英伦特色。
而当塔桥在夜晚被灯光点亮时,其壮丽的气势更是让人为之倾倒,成为伦敦夜景的亮点之一。
五、旅游景点由于其独特的设计和举世闻名的地位,伦敦塔桥成为了伦敦的一大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欣赏这座壮丽的建筑。
游客们可以步行或者乘坐观光游船,在桥上观赏泰晤士河的美景,或者进入桥中的展览馆,了解更多关于伦敦塔桥的历史和建筑风格。
六、与伦敦的联系伦敦塔桥承载了伦敦的历史与繁荣。
它与伦敦塔、大本钟等著名建筑共同组成了伦敦城市风景的重要一环。
英国伦敦塔桥
英国伦敦塔桥
大家好,欢迎来到伦敦塔桥!这座桥横跨泰晤士河,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伦敦塔桥建于19世纪末,是一座独特而美丽的悬索桥。
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风格,桥身由钢铁和花岗岩构成,展现了当时工程技术的巅峰。
塔桥的两座塔楼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这些塔楼高达65米,拥有精美的装饰和观景台,提供了壮丽的景色。
如果你愿意,可以登上塔楼,俯瞰整个伦
敦市区和泰晤士河的壮丽景色。
每天,塔桥都会向游客开放,你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穿过桥面,欣赏到伦敦市
中心的壮丽景色。
而在晚上,当塔桥的灯光亮起时,它更是成为了一道绚丽的
夜景。
伦敦塔桥是伦敦的象征之一,也是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
我希望你们在这里度
过愉快的时光,感受到伦敦独特的魅力。
谢谢!。
英国大本钟:伦敦的地标
英国大本钟:伦敦的地标在英国首都伦敦的心脏地带,矗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大本钟,它是伦敦的地标,也是英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这座雄伟的钟楼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游客,更以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激发了无数人的敬仰和思考。
大本钟,全名为伦敦桥大本钟,是伦敦塔桥的一部分,也是伦敦市中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座钟楼建于1859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也是当时为了修建连接泰晤士河两岸的桥梁而建立的。
由于桥梁尚未建成,而一座巨型钟楼却已耸立在人们面前,所以人们就把这座钟楼命名为大本钟,用来表示对钟楼的尊重和喜爱之情。
这座大本钟是一座高达76米的钟楼,以其宏伟的外观和壮观的景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从远处看去,大本钟高耸入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
当你在伦敦市中心漫步时,你可以看到这座钟楼和周围古老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织,古老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城市风貌相得益彰。
除了外观上的美丽,大本钟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座钟楼见证了英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如二战期间的轰炸、英国王室的加冕等。
此外,大本钟也是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中的重要场景之一。
许多作家和导演都曾在大本钟附近拍摄过许多经典的电影和电视剧,如《007》系列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就取景于大本钟附近。
这些作品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这座钟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使得大本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之一。
大本钟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英国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者。
这座钟楼见证了英国的崛起和衰落,也见证了英国人民的坚韧和毅力。
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如今,当我们走进伦敦市中心时,大本钟依然屹立在那里,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这座钟楼不仅是一座历史遗迹,更是一个文化和情感的纽带,它让人们记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让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
总的来说,大本钟是伦敦的地标,也是英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之一。
这座雄伟的建筑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观和壮观的景色,更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英国伦敦大本钟的简介
英国伦敦大本钟的简介伦敦大本钟,又称“大本”(Big Ben),是英国伦敦市中心的象征,也是世界著名的地标之一。
这座钟楼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拍照留念,并被誉为是“世界时间的标志”。
伦敦大本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国会需要一座大型的钟楼,作为新建议会大厦的一部分,来代替原先的议会大厦。
当时,运作顺畅、准确度高、声音洪亮的大型机械钟并不多见。
因此,英国议会委托吉尔伯特·斯科特博士(Gilbert Scott)设计一座完美的钟楼。
钟楼由灰色花岗岩和砖块砌成,高达96米,共有二十层。
钟塔的顶部是一个四面钟盘,每个钟盘直径达到7米。
钟盘的边缘镶嵌着英国皇家纹章。
四面钟盘的背后是13.5吨重的大笨钟。
大本钟的钟声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据说,每一面钟盘都拥有32片铜质钢琴键,可以通过一个巨大的滑动板来控制钟声的叮咚。
这种机械钟从设计到安装完工共耗时33年。
钟楼于1859年完工,大笨钟也正式开始运作,从此成为整个英国的时间基准。
在过去的150年里,虽然钟楼曾因火灾、雷击、战争和磨损等原因多次修缮,但这些事件并没有影响到大本钟作为伦敦市中心最受欢迎的观光景点的地位。
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来到大笨钟,观赏钟楼,聆听巨大钟声。
此外,伦敦大本钟也经常被用作庆祝国家和世界各地重要事件的象征性标志。
比如,大笨钟会在新年、皇室婚礼或葬礼等场合敲响。
总之,伦敦大本钟是伦敦标志性建筑之一,对于游客和当地居民来说都是一座不可缺少的象征性建筑。
不仅仅因为它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钟声的响彻云霄更是向世界展示了英国的声音。
英国伦敦地标性建筑伦敦眼和大笨钟的英文介绍
The London Eye and The Big BenAs we all know, Britain is a developed country. It's a charming country with its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resort.But what I want to introduce for you is its outstanding landmarks building in London.London is not only the capital city of Britain,but also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financial center in Britain. It's a place full of art and beauty.And London is working hard to reform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a new look to welcome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Now,let me briefly introduce some famous landmarks for you,such as the London Eye and the Big Ben.The London EyeThe British Airways London Eye, also known as the Millennium Wheel, was build in 1999 and w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urism resort in the British.The London Eye have 32 cars which could accept 25 people.What a huge data shown that 3.5 million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ere attracted to London Eye. The mainly reason is London Eye is the best view to enjoy the most scenery in London,such as Jubilee Gardens,the River Thames,London's County Hall,the offices of the Ministry of Defence,Windsor Castle and more. It is not only a landmark , but also huge pride for London.The London Eye is as famous as the statue of lib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iffel Tower in France.It is worthy of the name --British Landmark Building.The Big BenA famous antique clock in London,England is called Big Ben,which is the clock of Westminster palace.It's the traditional London landmark. In June 2012, Britain announced that the "Big Ben" clock tower would been renamed to "Elizabeth tower" The Big Be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river Thames on the tall tower.In another way to say it's a building studded with a clock, which called the "Big Ben". Every hour, the clock make a sound of a heavy clang according to Greenwich time, and through a long way to tell people what time is it now. Thought Big Ben have worked for London for 154 years,it still bells clear and beautiful.As some detail, the Big Ben was build by minister Benjamin Franklin hall jazz in 1859, which weigh 21 tons, and casting cost 27000 pounds. Big Ben is regarded as a symbol of London.Whoever go to London for sightseeing, the Big Ben is the first choice,Think of it,all around the clock tower, standing on parliament bridge, looking the different people,enjoying your time,listening a beautiful ring ring by Big Ben,That is awesome.What a unique and charming architecture in London!That is all.Thanks.By**。
伦敦大本钟
伦敦大本钟
大家好,欢迎来到伦敦!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本钟。
大本钟位于英国议会大厦的钟楼内,是伦敦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这座钟楼高达96米,拥有四个巨大的钟面,每个钟面直径约为7米。
它是世界上最准确的大钟之一,每小时都会发出响亮的钟声,让整个伦敦都能听到。
大本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59年,它代表着伦敦的传统和文化。
它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但在修复后重新恢复了原貌。
如今,大本钟是伦敦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钟楼之一。
如果你有机会参观大本钟,你将不仅能欣赏到它壮观的外观,还可以参观钟楼内部,了解其历史和工作原理。
你还可以爬上360级的螺旋楼梯,欣赏到伦敦市区的壮丽景色。
无论你是钟表迷,还是对伦敦历史感兴趣,大本钟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它将带给你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让你感受到伦敦的独特魅力。
谢谢大家!。
英国伦敦塔桥
英国伦敦塔桥
大家好,欢迎来到伦敦塔桥!这座标志性的桥梁是伦敦最著名的地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辨识度的桥梁之一。
伦敦塔桥位于泰晤士河上,连接着伦敦市区和南岸。
它的设计独特,拥有两座巨大的石塔,中间是一座可升降的桥面,可以为船只通行让路。
这座桥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杰作。
伦敦塔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也是一座观光胜地。
你可以在桥上漫步,欣赏泰晤士河两岸的美景,还可以参观桥上的展览,了解其丰富的历史和建筑风格。
此外,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参观桥塔中的博物馆,了解桥梁的建造过程和工程细节。
在博物馆中,你会看到许多有趣的展品,包括建桥时使用的工具和设备,以及桥梁的模型和图纸。
伦敦塔桥是伦敦的骄傲,也是城市的象征之一。
无论你是来欣赏美景,还是了解历史,这座桥梁都会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
希望你在伦敦塔桥度过愉快的时光!谢谢大家!。
伦敦大本钟
伦敦大本钟
大家好,欢迎来到伦敦!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伦敦大本钟。
伦敦大本钟位于英国议会大厦内,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是一座巨大的钟塔,高达96米,拥有四个钟面,每个钟面直径约为7米。
这座钟塔建于1859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杰作。
它的钟声曾经在整个伦敦城中回荡,向人们报时。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钟塔的钟声在20世纪初停止运行,只有在特殊的场合才会响起。
伦敦大本钟的外观极其壮观,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风格。
它由数千块石头堆砌而成,展现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精湛工艺和华丽细节。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钟塔,你将能够欣赏到伦敦市区的壮丽景色。
从高处俯瞰,你可以看到泰晤士河、伦敦眼、议会大厦等著名景点,尽情感受伦敦的独特魅力。
伦敦大本钟是伦敦的象征之一,它见证了英国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你是建筑迷还是历史爱好者,这座建筑都值得一游。
快来感受一下伦敦大本钟的魅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子弹头型的建筑是伦敦中心的地标之一,第一次到金融区就是奔着这个东东去的。
在它面前,只会觉得镜头的角度不够广。
当地人给它的外号是“小黄瓜”(The Gherkin),从形状上看也还靠谱。
欧洲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现代建筑混迹在传统街区中,如苏格兰的议会(Scottish Parliament Building),巴黎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柏林议会上的露台等,看习惯了也就好了,也许这和法国设计师在天安门广场旁整了个玻璃蛋的道理是一样的。
30 St Mary Axe is a building in London's main financial district, the City of London. It is widely known by the nickname "The Gherkin", and occasionally as a variant on The Swiss Re Tower, after its previous owner and principal occupier. It is 180 m (590 ft) tall, making it the second-tallest building in the City of London, after Tower 42, and the sixth-tallest in London as a whole.The building was designed by Pritzker Prize-winner Lord Foster and ex-partner Ken Shuttleworth and Arup engineers, and was constructed by Skanska of Sweden between 2001 and 2004.History of the siteThe building is on the former site of the Baltic Exchange building, the headquarters of a global marketplace for ship sales and shipping information. On 10 April 1992 the Provisional IRA detonated a bomb close to the Exchange, severely damaging the historic Exchange building and neighbouring structures.The UK government's statutory adviser on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English Heritage, and the City of London governing body, the Corporation of London, insisted that any redevelopment must restore the building's old facade onto St Mary Axe. The Exchange Hall was a celebrated fixture of the ship trading company.Baltic Exchange, unable to afford such an undertaking, sold the land to Trafalgar House in 1995. Most of the remaining structures on the site were then carefully dismantled; the interior of Exchange Hall and the facade were preserved and sealed from the elements.After English Heritage later discovered the damage was far more sever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they stopped insisting on full restoration, albeit over the objections of the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ists who favoured reconstruction.Origin of "Gherkin" nicknameLooking south down Bishopsgate, one of the main roads leading through London's financial district. At 180 m (590 ft), the building is the 6th tallest in London.Looking south down Bishopsgate, one of the main roads leading through London's financial district. At 180 m (590 ft), the building is the 6th tallest in London.In 1996 Trafalgar House submitted plans for the Millennium Tower, a 370 m (1,200 ft) building with more than 90,000m?(1 million ft? office space, and public viewing platform at 305 m (1,000 ft). This plan had to be dropped after objections; the revised plan for a lower tower was accepted.The gherkin name first appeared in The Guardian newspaper in 1996, referring to that plan's highly unorthodox layout, and this was enthusiastically adopted by other media and the public. Due to the current building's somewhat phallic appearance, other inventive names have also been used for the building, including the Erotic gherkin, the Towering Innuendo, and the Crystal Phallus.The planning processOn 23 August 2000, Deputy Prime Minister John Prescott granted planning permission to construct a building much larger than the old Exchange on the site.The site was special in London because it needed development, was not on any of the "sight lines" (planning guidance requires that new buildings do not obstruct or detract from the view of St Paul's dome when viewed from a number of locations around London), and it had housed the Baltic Exchange.The plan for the site was to reconstruct the Baltic Exchange. GMW Architects proposed building a new rectangular building surrounding a restored exchange —the square shape would have the type of large floor plan that banks liked.Eventually, the planners realised that the exchange was not recoverable, forcing them to relax their building constraints; they hinted that an "architecturally significant" building might pass favourably with city authorities. This move opened up the architect to design freely; it eliminated the restrictive demands for a large, capital-efficient, money-making building that favoured the client.Another major influence during the project's gestation was Canary Wharf. At the time, banks and commercial institutions were moving to Canary Wharf, because the area allowed buildings with modern, large floor plans. The City of London was not approving such buildings, forcing firms to disperse their staff across many sites. When the city realised the mass defection its policies were causing, it relaxed its opposition to high-rise buildings.Swiss Re's low level plan met the planning authority's desire to maintain London's traditional streetscape with its relatively narrow streets. The mass of the Swiss Re tower was not too imposing. Like Barclays Bank's former City headquarters, the passer-by is nearly oblivious to the tower's existence in neighbouring streets until directly underneath it. Such planning rules/goals create a city's visual identity —e.g. New York City's plot ratio and setback rules have had an enormous impact on how it looks compared to cities with more conservative rules like London and Paris.The base of the towerThe building was constructed by Skanska, completed in 2004 and opened on 28 April 2004.The base of the towerThe building uses energy-saving methods which allow it to use half the power a similar tower would typically consume. Gaps in each floor create six shafts that serve as a natural ventilation system for the entire building even though required firebreaks on every sixth floor interrupt the "chimney." The shafts create a giant double glazing effect; air is sandwiched between two layers of glazing and insulates the office space inside.Architects limit double glazing in residential houses to avoid the inefficient convection of heat, but the Swiss Re tower exploits this effect. The shafts pull warm air out of the building during the summer and warm the building in the winter using passive solar heating. The shafts also allow sunlight to pass through the building, mak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more pleasing, and keeping the lighting costs down.Most tall buildings get their lateral stability from either a core column or by an unbraced perimeter tube without diagonals —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his normally means that if they are designed to be just strong enough to resist wind load, they are still too flexible for occupant comfort. The primary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wind-excited sways are to increase the stiffness, or increase damping with tuned/active mass dampers. To a design by Arup, Swiss Re's fully triangulated perimeter structure makes the building sufficiently stiff without any extra reinforcements.Despite its overall curved glass shape, there is only one piece of curved glass on the building —the lens-shaped cap at the very top.The primary occupant of the building is Swiss Re, a global reinsurance company, who had the building commissioned as the head office for their UK operation. As owners, their company name lends itself to another nickname for the building variants on Swiss Re Tower, although this has never been an official title.On the building's top level (the 40th floor), there is a bar for tenants and their guests featuring a 360°view of London. A restaurant operates on the 39th floor, and private dining rooms on the 38th.Whereas most buildings have extensive elevator equipment on the roof of the building, this was not possible for the Gherkin since a bar had been planned for the 40th floor. The architects dealt with this by having the main elevator only reach the 34th floor, and then having a push-from-below elevator to the 39th floor. There is a marble stairwell and a disabled persons' lift which leads the visitor up to the bar in the dome.The building is visible from a long distance: from the north for instance,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M11 motorway some 20 miles away while to the west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statue of George III in Windsor Great 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