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合集下载

藏族与蒙古族

藏族与蒙古族

藏族与蒙古族引言藏族和蒙古族是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中的两个重要代表,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语言、宗教信仰、传统服饰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比较藏族和蒙古族的特点。

人口分布藏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包括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以及甘肃等省份。

蒙古族则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等地。

据统计,截至2018年,藏族人口约为630万人,而蒙古族人口约为590万人。

语言藏族和蒙古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藏族使用藏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分布范围广泛。

蒙古族则使用蒙古语,属于蒙古语言族的一支,主要分为外蒙古蒙古语和内蒙古蒙古语两个方言。

宗教信仰藏族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在文化传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佛教在藏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蒙古族也有一部分信仰藏传佛教,但主要信仰蒙古族传统的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结合形式,称为蒙古族传统宗教。

传统服饰藏族和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也具有明显的特色。

藏族的传统服饰以藏袍为代表,藏袍是藏族男女常用的传统服装。

男性穿着藏袍通常包括褂子、布帽、短袍和靴子等,女性穿着则包括帽子、大袍和长裙等。

藏族传统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精细。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则主要包括蒙古袍和皮袄。

蒙古袍通常用鲜艳的彩色布料制作,腰部有一条腰带,可以有效保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充满了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藏族和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他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以唐卡绘画、雕塑和建筑等为代表的艺术形式,以及藏戏、陀螺和蔫给等传统文化活动,都展示了藏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蒙古族则以呼麦、马头琴、蒙古舞等特色音乐和舞蹈形式,以及摔跤、马球和步战为代表的民间体育活动,展示了蒙古族灵活多样的文化表达。

结论综上所述,藏族和蒙古族作为中国边疆地区的两个重要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宗教信仰、传统服饰和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白族ppt

白族ppt

民族艺术
•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 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
谢谢大家
白族
一个文化丰富,善经农业的 民族。
知识要点
• • • • • • 1、民族简介 2、民族建筑 3、民族服饰 4、民族节日 5、民族饮食 6、民族艺术
民族简介
•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富 多彩。善经营农业,白族人崇尚白色,有本民族 语言白语。
民族建筑
•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
• 三月街: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
节日。节日期间,有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 龙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 赛等文体活动 。
民族美食
•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喜欢吃、辣口味,下面,我来列举几 种比较有名的白族菜吧: • 1、乳扇 • 2、酸木瓜煮鱼 • 3、烧饵块 • 4、三道茶 •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一苦、 二甜、三回味”的茶道而著名。
民族服饰
• 大理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 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 但都喜欢在腰间系绣花围腰,足蹬绣花鞋。 • 最有特色的是白族女子的头饰“风花雪月”:垂下的穗子 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 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
民族节日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白族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白族服饰特点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

绣荷包是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

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手巧的标志。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简介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

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白族文化

白族文化

白族Bai ethnic group汉称“滇僰”、“昆明蛮”,唐代称“白蛮”,“西爨”,“白爨”或“洱河蛮”,“下方夷”,元代称“白人”或“僰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

傈僳族称之为“勒墨”。

其他民族对白族的称谓初步统计达六十多种。

白族共有人口159.4万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现大部份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

丽江、兰坪、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以及湖南的桑植、贵州的毕节、四川的西昌、凉山等地都有分布。

本族自称“僰子”、“僰儿子”、“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白族少女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文化,过着农耕渔猎的定居生活。

从西汉至唐初,白族先民在汉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进分散和聚合,先后形成东"西洱河蛮"、"白子国"、"渠敛诏"及"六诏"等酋邦,后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等政权,历500多年。

白族简介

白族简介

语 支 的 一 个 语 言 ︐ 有 人 认 为 它 应 该 成 为 一 个 独 立
多 万 ︒ 属 汉 藏 语 系 藏 缅 语 族 ︐ 有 人 认 为 白 语 是 彝
大 理 白 族 自 治 州 及 相 邻 的 州 县 里 ︐ 使 用 人 口 约 300
白 语 是 我 国 白 族 使 用 的 语 言 ︒ 主 要 分 布 在 云 南 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 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85806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 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 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 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 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 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 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种 有 声 调 的 语 言 ︐ 分 剑 川 ︑ 大 理 ︑ 碧 江 三 个 方 言 ︐
也 有 人 认 为 它 是 汉 语 族 里 的 一 种 语 言 ︒ 白 语 是 一
系 研 究 机 构 STEDT
认 为 它 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 个 独 立 的 语 支 ︶ ︐
的 语 支 ︵ 美 国 加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伯 克 利 分 校 汉 藏 语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 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 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 耳”、“三方一照壁”、“四 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 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 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 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 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方 言 差 别 较 大 ︐ 彼 此 通 话 有 一 定 困 难 ︒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

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
《泼水节》是傣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四至七天,也就是阳历的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人民都
会举行隆重的泼水节活动。

傣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缅甸等地。

他们的泼水节是为了庆祝农历新年,也是祈祷祈福的习俗,同时也是表达对水的崇敬和感谢。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和香水,用水淋洒彼此,以洗涤身心、祈求吉祥、驱除晦气。

在泼水节上,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跳祥龙舞、传统傣族歌舞表演、赛龙舟比赛等,场面热闹非凡。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传承已久的民间习俗,也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一大旅游亮点。

游客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傣族文化氛围,欣赏到精彩的传统表演,参与到热闹非凡的泼水活动中。

在泼水节上,人们可以感受到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能体味到他们热情好客、善良朴实的民风。

泼水节不仅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通过泼水节这一民俗活动,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傣族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地理环境因素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南地区地势高差大,交通不便,使得交通运输成本较高,制约了经济发展。

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

历史文化因素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西南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语言和宗教信仰对经济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导致该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

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

尽管该地区资源丰富,但由于开发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人才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限制,该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才短缺,制约了经济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为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发展条件。

加强资源开发与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发利用资源,加大环保力度,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该地区的教育水平,培养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该地区,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需要重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保护和人才培养,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白族简单风俗节日常识

白族简单风俗节日常识

白族简介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地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地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地传统饮茶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民族服饰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地还佩挂长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地包头.在白族姑娘地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地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地帽子,垂下地惠子是下关地风;艳丽地花饰是上关地花,帽顶地洁白是苍山雪,弯弯地造型是洱海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民族民居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地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地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地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地地方常连在一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代表————严家大院严氏大院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地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地大门,是“三坊一照壁”地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地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地又一个“四合五天井”地大院,最深地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地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地洗涤,红色地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地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地风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白族节日介绍洱海开海节洱海开海节,白族渔文化地盛大再现.大理洱海在每年地月开始到月实施半年地禁渔期,只有到开海节那天,渔民们才能下海捕鱼.因此,虽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节日很多,可是对于洱海边地渔民们来说,开海节才是最隆重地节日.在年地白族古渔村双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地日夜相传,人们以为一直是海神地护佑,与闽台一带人们奉妈祖为海中保护神一样,大理洱海地人们则以双廊镇红山本主庙中地洱海景帝为海中保护神,每年地开海节就在这座本主庙前举行.而在年月洱海开海节也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海当天,都要举行盛大地开幕式和古老地祭海仪式.祭海仪式分为迎南诏海神、进献祭品、海神巡海、洱海放生、划船比赛几部分.求地是风调雨顺、鱼虾多多、国泰民安.在本主庙前地诵经台上,每年都会有百名白族莲池会地素斋老人安坐当中,手持法器诵经祈福.而按民间习俗,在击鼓、鸣号三声后,广场中央由一位德高望重地白族老者上场高呼:“上祭品”,在吹打乐和诵经声中,数十对白族青年男女手捧香火、鸡、鱼等祭品,分几组庄重地献上祭台.随后,白族老者宣读祭文,宣读完毕将祭文焚烧,向天祈福.老者高呼接本主巡海,白族青年恭敬地将祭台上方地本主塑像抬到海边登上船.之后老者带领前来观光地游客三叩首,祈求白族人民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随着一声“开海啦!”,数百条渔船挂着风帆,摇着双橹同时出发,冲向碧海蓝天中.标志着正式开海,也是开海仪式地结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海仪式结束后,洱海地百里水天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地时刻,随着震耳欲聋地礼炮声响起,驾船冲出去渔民们用各种传统地方式进行捕鱼,有地放出鱼鹰,有地向水中撒下丝网,有地在水中放下鱼罩……白族传统地各种渔业技能在此亮相.在整齐有力地鼓声中,洱海湖面上还举行激烈地赛龙舟、白族对歌,湖岸上舞龙舞狮、白族大本曲弹唱、织网、放生、空手捉鱼等活动也纷纷登场,和洱海中地渔船共同构成一幅喜庆、自然和谐地画面,展示洱海渔文化地千年魅力,同时也表达洱海渔民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美好愿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主节“本主”崇拜,在白族地区极为普遍.大理一带,几乎每个白族村寨都供奉“本主”,作为村社地保护神.被奉为本主节“本主”地有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军,各类神灵和民间传说中地英雄好汉等.“本主”节无统一节期,主要以“本主” 地诞辰、忌日或其他纪念性日期为祭会日期,并由此发展衍化为地区性节日.由于大理地区本主众多(主要者即有一百多种),“本主”节也名目繁杂,日期不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地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地保护神.大理白族本主节祭祀时要杀猪、宰羊,前去念经祭.大理白族信奉地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地神,也有历代地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地自然神等.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地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每个村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大理白族本主庙内供奉着木雕或泥塑地本主像,每逢大理本主地诞辰,为祭祀大理白族本主地盛大节日.本主节有一套基本固定地程序、即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本主回归本主庙.平时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这样伴之悦耳动听地洞经音乐和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便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地本主文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地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地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地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地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地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地,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地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地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地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地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地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地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地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地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地升斗即由抢得升斗地人备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地火光,发出“轰”地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地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地火柴棍堆成一堆堆地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那么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白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2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0XX年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自称“白子”、“白尼”。

为唐宋“白蛮”的后裔。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XX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 。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白族的节日有春节、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石宝山歌会、本主会等各种节日。

但其中三月街最具特点。

一、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1/ 4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

如果接三公主这天下雨,他们更是欢天喜地,认为这一年大理坝子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绕三灵后,他们又将三公主送回巍山。

这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从南诏至今,年年如此,历久不衰。

1978 年以后,因受条件的限制,接三公主时已不用白马,改为用人背三公主的衣服来代替白马,节日仪式和隆重盛况依旧。

二、春节:与汉族一致三、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中国民居《白族》ppt

中国民居《白族》ppt
白族建筑民居简介
目 录
一:白族简介
二:民族特色 三:民居建筑材料 四:民居建筑特色
五:产生的背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白族简史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是中国第15大民族,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 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建筑材料
•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 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 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 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 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 居 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白族崇尚 白色,其建筑外墙均有白色为主。就从调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 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 格和地方特 色。
• 白族的民居建筑艺术,是白族人民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所 作的杰出创造,充分反映了白族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 越的审美追求。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村寨,青瓦白 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 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再配上村寨周围美丽的田野,构成了 白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家园。 白族塔
• 防火

防风照壁
防火照壁
照壁坐东朝西 房屋坐西朝东 形成平面组合 互为屏障
照壁又称“风水 壁”起到阻碍外 火入侵的作用。 其建筑多为木石 结构。
• 防震
• 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机,当地叫做“穿枋”,它 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与照面枋、檐口挂访和落地桥相互作用之后, 增强了抗震能力。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

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

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

“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

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

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

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

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

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

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

第七章——白族

第七章——白族

三道茶
泡茶
敬茶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 人在白族 人堂屋里一年 四季不灭 的火塘上用小 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 到黄而不 焦 ,香 气 弥 漫 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 第二道茶叫“甜茶”, 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 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 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 “感通茶”煎制的茶水 制作而成。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 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 姜、桂皮为作料,冲 “苍山雪绿茶”煎制 而成。 二甜 三回味 一苦
六、白族的饮食文化。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 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 影响较深。善于腌制火腿、香肠、螺蛳酱 等食品。妇女多会制作蜜饯、雕梅、炖梅 的手艺。著名菜点很多,如:砂锅鱼、洗 沙乳扇,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喜洲破 酥粑粑等。茶水色浓味醇,别具一格。 “三道茶”极丰人生哲理,寓义为“一苦、 二甜、三回味”。
• 雕梅 •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 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 盐梅浸泡。取出晾干 后,用小刀在梅向上 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 并小心挤出梅核,使 其中空若缕,压扁后 其状似一朵朵盛开的 菊花。这时,放入酒 中浸泡,再用红糖浸 渍。几个月后开瓶取 出,雕梅色泽金黄, 清香四溢,是洱源县 出产的上乘果品。
• 乳扇 •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的农家素有饲 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乳扇,为远近驰名的特产。 制乳扇时,先将鲜牛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 至60C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搅动, 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成絮状,再用竹筷摊 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风干而成。
白族女子服饰
美丽的白族女孩
婚俗
• 大理地区白族青年男女,婚前比较自由,婚事大 多由自己作主。找对象一般通过“对歌”认识结 为知己,然后再经过说亲、订婚、迎新、结为夫 妇几个阶段。说亲由男女父母央及媒人去女方家 提亲。女方父亲同意后订婚,订婚时男方要择吉 日送酒、公鸡和聘礼到女方家,聘礼必带“六 字”。茶三斤六两或六斤六两,酒六斤或六瓶, 糖果六斤六两等,意在“有福有禄”。女方家以 “三道茶”相待表示同意,又称“提亲鸡酒礼”。

傣族泼水节的缘由和风俗

傣族泼水节的缘由和风俗

傣族泼水节的缘由和风俗
《傣族泼水节》
傣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上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要属泼水节了。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在每年农历新年时举行的盛大节日,也是他们对新年的热烈庆祝。

泼水节源自佛教文化,是傣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

据说,传说中印度一位高僧专门用清水洗净自己的身体,以此纪念释迦牟尼佛降生。

后来这一传统被佛教传入中国,傣族人民便将它融入自己的风俗中,形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祈求幸福美满和排除晦气。

在这一天,傣族人们会相互泼水,以示清洗恶念、祈求幸运。

泼水节通常持续3天,全傣区范围内的傣族人民都会赶回自己的家乡参加节日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香粉和五彩绸带,纷纷来到寺庙参拜神佛,然后就开始相互泼水。

泼水活动中,人们还会伴着传统民歌欢快地跳舞,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了泼水活动,泼水节还有其他一些特色风俗。

比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美食,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

人们还会在家里悬挂五彩缤纷的灯笼,装饰房屋,增添喜庆气氛。

此外,泼水节期间还有象棋赛、行艺表演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传承了千年的传统节日,是他们对新年的祈
福和庆祝。

这一天,傣族人民会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节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化。

泼水节既是一场盛大的民间狂欢,也是一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北部和西北部的蒙古族,东北三省的满、朝鲜、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西北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回、维吾尔、撒拉、裕固、土、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等;西南的藏、彝、白、纳西、羌、哈尼、僳僳、拉祜、佤、景颇、怒等;中南部的土家、侗、苗、瑶、布依、壮、水、仫佬、仡佬、黎等;此外在东南部的福建、浙江等省还有畲族,台湾省的原住民部族。

除了这些世居地外,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民族的分布。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吧。

1. 傣族傣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水花节。

水花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4月中旬举行。

在这一天,傣族人民会相聚在一起,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泼水、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欢乐。

水花节是傣族人民欢度新年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傣族文化魅力的舞台。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等地。

蒙古族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其传统的游牧生活和骑马文化被世人所熟知。

每年的那达慕是蒙古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那达慕是蒙古语,意为“娱乐、嘉年华”。

在这一天,蒙古族人民会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舞狮、摔跤、蒙古包篝火晚会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祈福。

那达慕节不仅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次民族文化的盛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

3. 哈尼族哈尼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著称。

哈尼族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山坡上开垦出的一片片梯田,以其壮美的景色和千年不衰的农耕文化而著称。

每年的4月至5月是哈尼梯田的最佳观赏季节,此时,梯田里的水稻已长成一片片翠绿的海洋,让人赞叹不已。

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的生计所在,更是展示哈尼族文化和传统农耕智慧的载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4. 彝族彝族是中国云南、四川等地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而著称。

彝族有着独特的婚俗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羌婚”。

羌婚是彝族的一种特殊婚礼仪式,通常在每年3月至4月举行。

在羌婚仪式中,新郎会骑马带领着群众和音乐队来到新娘家,随后在新娘家进行各种传统婚礼仪式,如互赠礼物、喝酒劝酒、唱歌跳舞等。

白族旅游

白族旅游

禁忌
节日禁忌 春节年初一,忌饮荤食以敬佛神;忌外人进门,忌扫地, 春节年初一,忌饮荤食以敬佛神;忌外人进门,忌扫地,忌 用水不能往门外泼洒,否则给家庭带来不吉祥,财运不好“ 用水不能往门外泼洒,否则给家庭带来不吉祥,财运不好“漏财 ”。
丧葬禁忌 丧葬要查歌决是否犯重丧和冲什么属相?若犯重丧 若犯重丧, 丧葬要查歌决是否犯重丧和冲什么属相 若犯重丧,堂中要挂 红绸或棺上吊一只鸡和小型棺一口,然后把它埋在送殡路上。 红绸或棺上吊一只鸡和小型棺一口,然后把它埋在送殡路上。与 谁人属相正冲谁要回避不能送殡。忌在外面落气死亡的人, 谁人属相正冲谁要回避不能送殡。忌在外面落气死亡的人,不能 抬回堂屋停放入棺,否则家庭不吉利。造墓立碑也要查看歌诀, 抬回堂屋停放入棺,否则家庭不吉利。造墓立碑也要查看歌诀, 看当年立什么方向?若如与死者坟向相冲,就要等待到哪一年立向 看当年立什么方向 若如与死者坟向相冲, 若如与死者坟向相冲 相合方能立碑。 相合方能立碑。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 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 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 理古城西举行。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 理古城西举行。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 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舞, 、茶叶为大宗。白族要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 赛马欢歌。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 赛马欢歌。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 至5天,多到 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 天 多到10天 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 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火把节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节” 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火把节”。这个节日 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的节日。 是白族人民秋收前夕预祝丰收的节日。

白族民族民俗

白族民族民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 • 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 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 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 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新娘出嫁要一路哭到男家。新娘迚入 洞房要由新郎背着,并且吃放了辣椒面的 交杯酒。吃辣椒面表示亲亲热热、白头到 老的意思。
白族の饮食习惯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这是将整只猪 或羊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 时,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黄色时为止。 吃时将肉切成肉丝或肉片,佐以姜、葱、 蒜、炖梅、辣椒、芜美等调料,又香又鲜, 为款待贵客的民族佳肴。
饮食习惯
大理白族地区的日常饮食,随当 地物产不同而有所差异。 平坝地区的百姓以稻米、小麦为主 食,住在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 、 乳扇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 、青菜、萝卜、茄子、瓜类、豆类及 辣椒等。
白族火把节
时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 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 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风俗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 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 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 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 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 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 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 彩旗。
艺术
• 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 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 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元 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 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 ,巧夺天工,经久不圮。 • 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 “宋剔”。 “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 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一一七二年张盛 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

旅游中外民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二)

旅游中外民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俗(二)

白族木雕
白族木雕
白族碑刻
白族美术-碑刻 白族的碑刻: 白族的碑刻历史悠久,有
汉文碑与白文碑之别。白族碑刻清代尤以 墓碑为盛。这些丰富的碑刻是研究白族的 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白族碑刻
白族碑刻
白族的绘画
白族的绘画: 唐南诏时代,有《南诏图 传》,又名《南诏中兴国史画卷》,长约 5.73米,宽约0.3米,为南诏国忍爽张顺 和王奉宗于中兴二年(889年)组织绘制而 成。今藏日本京都友邻馆。
白族绘画
白族绘画
彝族
彝族,现有人口657.2万。主要分布在云 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 形成于13世纪。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与祖 先崇拜。云贵地区部分彝族受道教和佛教 影响。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 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 乌蒙山型、红河型等。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 往在脑后留一绺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 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 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 示英武气概。凉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是用三种 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成,跳舞时宽宽的裙摆随风 飘起,像一朵大大的喇叭花,而她们的花包头 则被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白族的服饰
白族尚白,素以白色衣服为贵。白族服饰 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 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三道茶
白族喜饮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 上品。“三道茶”顾名思义,茶分三道: 第一道是用沱茶冲泡苦茶;第二道是加红 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 蜜、米花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 昧”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 佳茗,它还寓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

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

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

“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

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

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

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

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

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

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

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

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

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

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

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

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

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

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

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

“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

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

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便穿着。

火绒是一种野生“火草”背面的绒棉,人们将新鲜的火草从山上采摘回来后,趁未干时将“火草”背面的绒棉撕下来,将其晒干后,再用“腰织机”将一条条火绒捻成线,与种植的麻纺成布,缝成毯、衣、挎包、裙、裤等。

直到今天,他留人仍然在一年一度的火草节里,成群地上山采摘火草织土布。

用火绒布做成的衣裤裙毯十分柔软保暖,但如今火草已不太容易采到。

只有每年农历的6-8月才能织这种布,每套衣服一般需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个能干的他留妇女一年只能做1-2套这样的衣服,十分不易。

打扮齐整并久已等候的女伴们为姑娘换下孩童时穿着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两种裙子都是齐膝的短裙),边为她换装边说些赞美祝福的话。

他留人多是聚居,其中杂居有少数汉族,与汉族、傈僳族、小凉山彝族的分布呈阶梯状分布特点。

他留人由王、兰、陈、海、罗、熊、段、邱、杨九姓组成,其中王、兰、陈、海是四大姓,占总人口的90%以上。

“他留人”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群,虽然1954年的民族认证把他们归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但是他留人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汉人,他们的语言既不是汉语也不是彝语。

青春棚的墙上都会留有一个小土洞,串棚子的小伙子只要用小木棍捅一捅,听棚内姑娘发出的信号就知道自己是否会被接纳。

夜幕降临的时候,如果姑娘愿意就能进屋相会,两情相悦的关系叫“尼查马”,缔结关系的男方叫“查波”(假汉子),女方叫“查马”(假
老婆),查波越多,查马就被认为很有本事。

传说很久以前他留人的婚姻男女只能听命头人和父母,红泥山上有一棵老梅树,有情男女相约到树下徇情,老梅树变成了薄命鸳鸯的归宿。

天长日久,徇情的人多了,老梅树每到黄昏就发出撕肝裂肺的尖叫。

有人说老梅树集众多的情侣冤魂于一身,煞气太重,要将其砍掉,可是斧子落下,飞溅起的是鲜血,惊雷乍起,暴雨倾盆,当天夜里他留人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要想安居乐业,只有允许男女自由恋爱。

实际上青春棚是未婚他留人谈情说爱,寻找伴侣的地方。

它的作用与西南民族普遍存在的“公房”相似,但又不同于“公房”。

(公房为众多青年男女同住,而青春棚的主人却仅限一人,而且男青年是没有青春棚的。

)一夜串十几个棚子,叫做“跑全场”,一夜接待十几个小伙子,叫做“飘香”。

一般来说,小伙子进到屋内后,姑娘就铺床解被,安排就寝。

俩人合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外侧),漫无边际而又有所侧重闲聊:你家兄弟姐妹有几个,田地有多宽,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你在家里排行老几,平时干些什么活,最近去了哪些地方,街上有些什么好看好玩的……姑娘通过种种话题,了解小伙子的家境,推测他的性格,也可从中观察出他的见识与修养。

当然,小伙子也由此而全面地认识姑娘。

虽然同床而眠,同被而卧,却极少发生性关系。

次日一早,如果小伙子神色安详,或者喜气洋洋地钻出青春棚,说明他夜里严守规矩,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顺利过关。

串棚子看似无规则,实际上有着严格的规矩,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
样性关系混乱。

如果小伙子在青春棚内,手脚不规矩,轻则被姑娘拒之门外,传扬出去后,再也不会有姑娘接待他,那小伙子只好打一辈子光棍。

这种考验少则半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只有当两情相悦,谈婚论嫁,才有可能会发生性关系。

这时双方就要交换定情物。

礼物要妥善保存,如果一方反悔,则须把对方的礼物送回去,自己的则收不回来。

虽然有许多规则,但性关系还是可能发生。

这反映出他留人不太重视贞操观念。

聪明的女孩子如发现自己怀孕,则要把男友紧紧抓住,要求结婚。

如发现怀孕时,与男友已经分手,则要赶紧另交往一个。

一般说来,如要男方喜欢女方,是不会在意已经存在的小孩。

困此,尽管性关系在他留人中相对较随便,但婚前生育却很少。

两情相悦,订婚后,则等于向世人宣布了两者的关系。

从此,其他的小伙子不会再串姑娘的棚子,别的姑娘也不会再接待订婚的小伙子,串棚子阶段宣告结束。

一般来说,只要没有订婚,他留青年都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他们认为结交的人越多越有魅力。

同床共枕过七关
“过七关”即每一女子分别与七个男人,每个男子分别与七个女人经人介绍后独自在青春棚里相处一夜之后,小伙子便可单独串棚,姑娘则可以自由接待前来光顾的小伙,最后在众多相处的男女中,各自寻找情投意合的如意伴侣,这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精髓所在。

他留人青年男女的那份“自由”,绝不像都市中某些标榜“现代观念”、“开放意识”的青年人那样,毫不顾忌社会影响,毫不珍惜自己和随心所欲。

他留男性多数都会回到本地娶老婆,讨回来的只有少数。

基本上都
是与本族通婚,少数人与汉族、彝族和傈僳族通婚,都以外地人嫁到本地为主。

上个世纪6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民族习俗受到破坏甚至消亡,串棚的习俗直到80年代才逐步恢复,而“过七关”如今几乎已不存在。

现在很多接受过教育并已工作的他留小伙子,还是会跑回来串棚子,但如果离得太远,机会就会相应少些。

他留人承袭了数百年的自由恋爱,显示出父系与母系交错存在的社会状态,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他留人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都受到了很大冲击,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现在的他留女性很多都外出务工,见识一旦多了,也就不甘于回乡忍受贫穷,多数都会选择嫁给外地人(成都、上海、山东、昆明等地)。

很多本地小伙子由此成了光棍,每晚只好喝酒解闷。

比如,霜撇村人口有180左右,其中未婚男性有31人,而在家的未婚女性却只有4个。

或许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用火草织成的土布衣服,古老的“青春棚”也将不复存在,而他留人那一份纯洁、质朴的品性却能够一直传承延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