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案及感悟(8篇)
《有多重》教案及感悟(8篇)《有多重》教案及感悟 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用具:各种秤、多媒体课件、1千克的盐等多种物品。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数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游戏中,处处都有数学。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这个游戏中有什么数学知识?1、游戏导入:找三名同学玩背一背的游戏,感受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体验:掂一掂身边的物体,感觉物体的轻重。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的知识《有多重》。
(板书)3、交流汇报:课前,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一些物体的质量信息,说说你的调查信息。
(教师解释:购物的时候,商品的好坏叫做质量;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也叫做质量。
板书:质量)4、揭题: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有的用千克,有的'用克,还有用公斤、斤作为单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个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秤:1、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
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拿出一枚硬币和两袋盐:你会怎么选择这两种秤?(二)建立1千克的概念1、认识盘秤,讲解用法。
观察秤面,引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有多重》教学设计《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2)他们分别有多重?(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4)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结:淘气的体重是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是用“克”作单位。
这两个单位表示的质量是不同的,一个重一个轻。
2.认识秤,学会看上面的读数。
(1)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例如:学生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重量该怎么办?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2)出示实物秤(托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和数表示的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3)教师或学生介绍:“生活中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引出下面对这两个单位的认识。
生: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重量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生:人比小鸟重多了。
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或者通过看图,见到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
课前充分准备,保障活动质量。
(1)学具准备充足。
(2)合理划分活动小组。
(3)制作活动记录表。
(4)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
本节课操作活动多,教师要及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及范围,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都能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秤量物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学会使用秤量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体会物品质量的大小和重量的差异。
2.学生能够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使用方法。
3.通过实际体验秤量物品,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千克和克的基本概念,但在秤量物品的实践过程中还较为生疏,容易出现误差。
因此,本节课需要对其进行重点训练。
三、教学过程1.复习通过抛球游戏来预热,让学生轮流把球抛向桌子,然后估计球的质量,并对其加以比较,以此来练习估算物品质量大小。
2.前置知识点讲解先介绍什么是千克和克,为学生普及基本概念。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试验体验一下,可以用秤量到物品的重量,更形象更直观。
3.实验体验将教室中的物品一一放在秤上进行秤量,并记录每样物品的重量,同时引导学生来研究物品的质量大小、重量的巨大差异。
此外,老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三支支架,以确保秤量数据的准确性。
4.试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及分析可以发现物品重量的差别非常大,有些物品仅重几克,而有些物品就非常的重,甚至到了几十公斤。
通过分析图表数据,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并学会如何秤量物品、如何估计物品的重量以及如何确认是否达到预期重量等。
5.巩固练习通过上述实验体验的方法,带领学生来进行小组探究,研究真空保鲜袋与普通塑料袋各自所能装的豆子的数量的差别,让学生加深对重量的概念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巩固所学。
四、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掌握千克和克的基本使用方法。
2.实际体验秤量物品,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巩固所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围绕实验体验展开,通过实际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千克和克的大小关系,并学会如何秤量物品、如何估计物品的重量以及如何确认是否达到预期重量等。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谱来整理所学知识,并结合小组探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掌握所学内容。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内容,全章共分为六节。
这一章的中心话题是“第二十以内的数”。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多重”,是在巩固和拓展“组成数”的基础上,教学重点是分析有关“有重”的数的特点及组成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掌握“有多重”的数的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能通过贴积木的方式进行实物操作。
2.能力目标•能正确表达“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够解决分解数字的问题,培养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2.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粘贴符号将数字分解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形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概念•通过图片和数字的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比如:6=3+3;7=4+3。
3.掌握方法•在实物教学中,将积木等拼装积木的材料要素组合起来,然后不断地增减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的组成方法。
4.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实物操作,自己举出一些带有“有多重”性质的数字,进行分解和组合的练习。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互相评估。
5.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练习巩固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发言表达本次学习到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评价•展示学生们的实物积木组合作品,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再次强调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的方法学习知识,成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称体重,作记录,进行分类整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前面学过的知识。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体的轻与重,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3、渗透数据整理和分类统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二、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较为具体、形象的感受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问题,引导参于1、哪一位同学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2、口答(1) 1千克=()克 4000克=()千克5千克=()克 9000克=()千克3、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西瓜重4()梨重200()1袋面粉重15() 1个鸡蛋重50()1袋砂糖重500() 1个同学重25()称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克)称比较轻重的物品用什么作单位?(千克)互动解疑1、教师出示体重计,并告诉学生,这架体重计是以“千克”为单位,当体重计上指针指着“0”时,表示一点重量也没有;当指针指着“1”时,就表示“1千克”;当指针指着“2”时,就表示“2千克”;当指针指着“10”时,就表示“10千克”。
2、教师让每一位学生站在体重计上,称出每一位学生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一位同学的体重。
学生去称体重启思导疑1、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个?统计时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
如:可用“正”来表示。
2、让每一位学生背一背,抱一抱不同重量的同学,感受一下24千克、25千克分别有多重。
讨论3、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情况,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四、实践运用作业设计【基础练习】口算:23+25 54+98 97-51【提高练习】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23=67 74-()=28 57-()=18 ()-46=382. 被减数是64,减数是47,差是多少?3. 一个数加上13等于98,这个数是多少?4. 一个数减去36等于34,这个数是多少?练习册及新课程新练习实践运用掂物体的重量1、教师出示两本厚薄相差较大的书,不用称,谁能判断出那本书重?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想。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
2.利用教具、学具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的实例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重量单位。
(2)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重量概念。
(3)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பைடு நூலகம்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选择题:下列哪个物体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3)解答题: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3.教师强调重量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选做作业:
(1)与家长一起设计一个关于重量单位换算的小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加深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2)尝试用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总结“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作业:
(1)调查超市或菜市场的物品重量标签,记录下不同物品的重量单位,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调查结果。
(2)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用到重量单位?如何用“克”和“千克”表示它们?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重”的概念。
2.能够分辨物品的轻重。
3.能够用不同方法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重点1.确立“重”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分辨物品轻重。
教学难点1.用不同方法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1. 热身1.安排数个学生举起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全班同学猜猜每个物品的大概重量,并为答对者奖励小红花。
2.老师与学生合作完成下列对话:–老师:今天我们要讲什么内容?–学生:讲重量。
–老师:对,那么什么是“重”呢?–学生:重就是重量大。
–老师:不完全正确。
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他同学,看看他们怎么解释“重”的概念。
2. 学习1.将学生组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重量相近的物品,让学生自由比较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找两名学生,让他们提供两个物品,让全班同学投票选择哪个重,并解释原因。
3.让学生通过天平、称重器等工具测量物品的重量,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比较物品重量的方法,如推、拉、举等方法。
5.进行学生个人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3. 归纳1.与学生一起总结不同比较物品重量的方法,如用天平、称重器、用手比较、用眼睛比较等方法。
2.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比较自己周围的物品,加深对重量概念的理解。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正确回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找到你周围一些物品,利用本节课学的方法测量它们的重量,并把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堂延伸1.与家长一起比较家中不同物品的重量,通过实验让孩子了解什么决定物体的重量。
2.学生可以使用收集来的物品比较他们的重量,尝试分类,并总结相关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课程背景数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中的第一节,主要以“有多重”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有多重”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有多重”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运用“有多重”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有多重”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有多重”的思想;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协作。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有多重”的概念;2.如何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有多重”的思想;3.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小组探究式教学;3.讨论式教学;4.实际应用案例演示。
教学内容知识点:1. 什么是“有多重”?“有多重”,指的是一个数字出现了几次,这个次数称为这个数字的重数。
2. 如何计算一个数字的重数?计算一个数字的重数,就需要数数字的出现次数。
例如:“362324”,数字“3”的重数为2,“6”、“2”、“4”的重数均为1。
3. 什么是“最多有几重”?“最多有几重”,指的是一组数字中出现最多的数字的重数。
4. 如何计算一组数字中“最多有几重”?计算一组数字的“最多有几重”,需要先数出每个数字的重数,然后找出其中最大的重数,即为“最多有几重”。
实际应用:1. 根据截止目前的考试成绩,本班各科目的成绩分别为:语文88、92、85、95、94;数学85、82、93、90、88;英语92、94、87、86、90。
请问本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最多有几重”?解: - 语文:“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 数学:“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 英语:“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有多重》教学设计
《有多重》教学设计《有多重》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几枚硬币教师准备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知体验多媒体课件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
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
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2、实践体验。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二:感受量的大小差别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认识和感受量的大小差别,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了解千克和克这两种重量单位的区别,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和度量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入
1、猜重量游戏
老师将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猜每个物品的重量,并从小到大排序。
2、绘制活动
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和重量,并在图表上绘制出来,比较各自身高和重量的大小关系。
二、讲解
1、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
老师用物品进行实例讲解,比如说一个书包的重量是几千克,而一个铅笔的重量是几克。
2、比较重量大小
老师展示几个不同重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来体会不同重量之间的差别。
三、实践操作
1、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
老师分发称重器和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们进行重量的测量,并记录在表格中。
2、绘制柱状图
将学生记录的数据制成柱状图,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重量差异。
四、总结
1、重点回顾
让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以及如何测量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2、小结体会
让学生口头表达自己今天的体会和认识,引导他们形成量感和度量能力。
五、作业
1、练习册上的习题
将练习册上和本节课相关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帮助学生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2、家庭作业
让学生回家找一些常见的物品,测量它们的重量,并将结果用表格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效果展示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千克和克的定义和区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重量差异,提升了量感和度量能力。
同时,通过绘制图表、测量和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有多重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5—46《有多重》。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意识。
3、通过操作与观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1、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具准备:天平、台秤、2分硬币(或新1角硬币)、食盐、苹果等实物五、学具准备:小组内准备2分硬币(或新一角硬币)、食盐两袋。
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感知轻重。
1.我们来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
(在班级内选三名同学到讲台上相互背一背,体验一下。
有目的地选择体重相对悬殊的同学)2.请同学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全班同学听:我觉得××同学很重,很难背;××同学比××轻……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3.师问:谁知道自己有多重?(生答:我有50多斤,我有60斤……)师说:“斤”是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
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昨天老师回去收集日常生活中常用品的质量,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课件展示)方便面每包105克,食盐一袋500克,牙膏一盒60克,一袋味精150克,一瓶饮料250克,香皂一块100克,一袋洗衣粉1千克,一袋大米25千克……(二)汇报交流,导入新课。
(板书:“克”和“千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国际上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认识“g”和“kg”,“g”是克,“”是千克。
(三)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1克。
学生根据老师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质量数据去谈。
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了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a教师用天平称1角硬币,得出结果是1克,同时告诉学生天平是用来称很轻的物体的。
三年级 数学《有多重》教案 西关小学 张淑倩
[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案西关小学张淑倩]《有多重》教案西关小学张淑倩〖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案西关小学张淑倩。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教学内容:4.1 有多重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称一称。
掂一掂。
估一估。
找一找。
猜一猜。
拎一拎。
说一说。
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
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1、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3、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课堂小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有多重反思:在新知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努力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区别;2.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概念;2.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分类思维;2.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有多重”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11.引入:数学课已经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多重。
2.问题呈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3.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立即解答。
学习任务 2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他们。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多重”问题,需要从“多少组”与“多少次”的角度来解决。
学习任务 31.向学生介绍分类思维,便于学生理解问题;2.呈现“有一千个水杯,请分类并估算重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类思维为其解决;3.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类,再估算。
学习任务 41.回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这个问题,以“有多重”为中心,带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将苹果分成每个苹果的重量相同的一堆,这时,苹果的数量(“多少组”)和苹果的重量(“每个苹果的重量”)就清晰可观。
3.让学生计算每组苹果的重量,然后相加得到总重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并及时反馈。
学习任务 51.进行同桌分享,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思路;2.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思路进行评价和分享;3.总结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有多重”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科学问题;2.通过小组讨论和同桌分享,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3.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 有多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分别有多重,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现在让我们运用学到的这些学问解决问题吧!
1、课本46页练一练1题,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独立完成。
生汇报:观察秤上的指针和单位,我发觉:这个鸡蛋重(100)克。
这个西瓜重(5)千克。
笑笑体重是(25)千克。
2、课本46页练一练2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生: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对比考虑一个苹果不可能是260千克,那么一个苹果260(克)。
同理,一袋洗衣粉400(克)。
一只狗10(千克)。
一棵白菜2(千克)。
3、填一填。
3千克=()克 4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
生: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3千克=3000克,4000克=4千克,8000克=8千克。
4、称一称,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用预备好的秤来称一称吧。
生汇报。
5、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本46页5题)生:一样重。
因为它们的重量都是1千克。
6、看一看,猜一猜。
(课本46页6题)
师: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天平右边有几个橘子?
生:1个梨=3个橘子,1个苹果=2个橘子。
所以1个梨+1个苹果=5个橘子。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有多重(认识千克、克)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能正确估算常见物体的重量,体验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500克食用盐2袋,2分硬币一枚。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班上,有一对孪生姐妹,她们长的像不像啊?学生:像。
老师: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全一样的事物,你们知道她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吗?(设计意图:从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入手,学生有话可说,能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看来你们观察很细致,那你们知道姐姐和妹妹哪个更重一些吗?学生:姐姐,因为姐姐比妹妹胖。
老师:真聪明,那你们知道姐姐到底有多重吗,怎样才能知道?学生:可以用称称一称。
老师:对,那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称吗?(学生:小组合作,最后总结出有电子称,砣称,盘秤等等)老师:在生活当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
(板书:有多重——认识千克、克)二、探索新知老师:(出示课前准备的食用盐)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食用盐。
老师:你们知道它有多重吗?告诉大家吧,它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盐的重量就应该是1000克。
老师:(出示2分硬币)同学们,你们知道2分硬币的重量是多少吗?学生:沉默老师: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
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次走到讲台,亲自感受一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到了1千克和1克的实际重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添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也为以后的估算物体重量奠定了基础,学生有了判断的参照物。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4、千克、克、吨 一等奖创新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4、千克、克、吨一等奖创新教案《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流程:一、激疑引入(板书:千克克)师:孩子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千克和克,你们对千克和克有哪些了解?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有多重。
(板书:有多重)1.出示两袋物品:用包装纸重新包装:一袋大米(红,小),一袋膨化食品(大,绿)师:请你猜一猜,哪一袋重?生1:绿色。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猜)生2:红色。
师:那你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到底哪一袋重吗?还有其他方法吗?生1:称一称生2:掂一掂(请学生掂一掂)师:刚才同学们猜的是绿色袋子重,可掂完之后发现是红色袋子重,看来我们单凭物体的外在大小判断轻重不一定正确,那现在要想知道红色袋子到底有多重,怎么办?生:用秤称。
认识千克和克1.认识1千克。
(1)选择合适的秤师:那你见过哪些秤?生:台秤……(2-3个)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秤,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播放:各种秤的介绍师:现在称红色袋子里的物品,你会选择哪一种秤?生:台秤……教师现场称(并播放称的结果的图片)师:现在你知道是多重吗你怎么知道的?教师板书“Kg”,并说明就表示千克,是一个质量单位。
指针指到数字1就表示?称量物体质量时,当指针指向几时,就表示几千克。
(2)感受1千克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袋物品重1千克。
其实,袋子中装的就是两包米,想不想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请看合作要求。
出示要求:请组长拿出学具盒中的两包米,每人轮流掂一掂,静静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5-46页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使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二100o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法:实验法、探究讨论学法:合作学习、实验法、练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L多媒体课件,弹簧秤,天平,台秤、体重秤,2袋500克盐,一小袋苹果,几枚2分别硬币。
2、线手套一双。
学生准备:1.了解常用的称,每位学生准备1千克的物体。
2.学生和家长一起称重1千克的物体和更多物体的重量,包括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请两位同学(一胖一瘦)上台。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如果请两位同学(比如:……)起立,不用上台,假如让你们来抱一抱台上这两位同学,每人选择抱一位,而且要抱10次,看谁用时间最短,你们会选择抱谁?师:为什么你这么想?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体型。
师:很对,你很会观察,这两位同学的体重也就是他们的重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重量的知识。
(板书课题:有多重。
)二、探究新知1、认识称量工具和计量单位师:物体的重量(质量)有轻有重。
下来老师想问问大家: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该怎么办?生答:用秤称。
师:不错,请看大屏,这里是市面上常用的几种秤,谁知道它们的名称?出示课件,生一一回答。
师:大家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我们以前学过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计量时间要用时间单位,那谁知道计量物体的重量,这里准确的应该说物体的质量单位有那些呢?生可能回答: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多重》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几枚硬币
教师准备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知体验多媒体课件
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
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
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
(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
2、实践体验。
同时让高大的一名学生和这名瘦小的学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
再请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
)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和实物。
3、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4、本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
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
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
三年级数学教案
生1:我们组5个苹果
生2:我们组的8个文具盒
生3:我们组6本书
…………
4、猜一猜。
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师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5、说一说。
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身边或教室中物品和质量。
生:窗台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着一摞作业本大约有1千克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称。
生2:我看书知道可以用天平来称。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
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汇报:生:10个1角是10克,我知道1个1角的硬币就是1克。
生:一枝笔是10克。
生:一个鸡蛋是50克。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四)单位换算
1、师:同学们认识了千克和克,拿出你们组带来的盐观察一下盐袋的正面是怎么规定质量的。
引出:1千克=1000克
2、练一练书中20页的2题。
3、指“kg”、“g”,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老师这有一段录像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录像中有数学问题,要注意哟!答上的奖励一颗★
开始放录像。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校医室量体重,当一名学生站在秤上时,画面拉近称上的刻度。
50千克。
镜头二:一名学生与父母在超市购物,学生拿起一个果冻,画面拉近封皮上的净含量:30克。
镜头三:爸爸拿了一个西瓜放在台秤上,画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
指针指向刻度“5”。
…………
2、师:谁找到了镜头中数学问题,请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物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自体验。
并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让学生尝试了实践操
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的喜悦,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