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试题之“因”

合集下载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3:因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13:因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因
13.因
<连>于是,就,因而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司马迁《屈原列传》)
<介>①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②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何为池。

(贾谊《过秦论》)
③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

趁机,由此,趁此
例: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司马迁《鸿门宴》)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通过,经由。

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班固《苏武传》)
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因袭,沿袭,遵循
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贾谊《过秦论》)。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因的用法word版本 (2页)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因的用法word版本 (2页)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因"的用法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因"的用法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魏学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司马迁《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司马迁《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

(司马迁《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徵《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参考资料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参考资料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因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因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因的用法及例句
1. “因”可以表示“因为”呀!就像“因天气不好,我们取消了户外活动”,这就是很直接地说明原因嘛。

2. 还能表示“凭借”呢!比如说“因势利导”,就好像顺着水流的方向能更好地引导船只一样,凭借着某种形势来做事,是不是很形象?
3. “因”还能用来表示“依照”哦!“因材施教”不就是依照不同人的特点来进行教育嘛,这多重要呀!
4. 它还能表示“于是”呀,“因拔刀斫前奏案”,就是于是就拔出刀砍向前面的桌子,多有画面感啊!
5. 有时候“因”也可以表示“趁机”呢,像“因击沛公于坐”,就是趁机在座位上攻击沛公,这种时候时机把握多关键呀!
6. 最后,“因”还可以表示“沿袭”哟,“因遗策”不就是沿袭前人的策略嘛,这可是一种智慧的传承呢!
总之,“因”这个虚词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啊,我们可得好好掌握呀!。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三)——文言虚词(3)因、于、与、则、者、之1.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臣愿得谒之2.下列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而记游者甚众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当其欣于所遇C.不能喻之于怀D.因击沛公于坐4.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与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使毕使于前B.以其无礼于晋C.燕王拜送于庭D.生于忧患5.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之二虫又何知④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也不相同6.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中“之”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7.下列句中“之”字都是代词用法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⑤冰水为之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A.③⑤ B.①⑤C.③⑥D.④⑤8.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③于是余有叹焉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⑥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⑥/②③/⑤④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未之有也是寡人之过也D.孰与君少长失其所与,不知。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试题之“之”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试题之“之”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之“之”[词义例释]★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1.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作宾语。

)2.輮使之然也。

(代物,作兼语。

)3.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4.均之二策。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8.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2.顷之,烟炎张天。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巩固练习]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我见相如,必辱之。

4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5遽扑之,入石穴中。

6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10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文言虚词因的用法

文言虚词因的用法

文言虚词因的用法
1. 哎呀呀,“因”可以表示凭借、依靠呢!就像“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这里的“因”不就是凭借他人的力量的意思嘛!
2. 嘿,“因”还能用来表示因为、由于呀!比如说“因噎废食”,不就是因为噎着了就放弃吃东西嘛,多形象!
3. 哇塞,“因”能表示顺着、沿袭呢!就好像“蒙故业,因遗策”,是顺着前人的事业和遗留的策略呀,懂了吧!
4. 你看呀,“因”还可以表示于是、就呀!比如“秦军解,因大破之”,就是秦军离散了,于是就大破他们呀!
5. 哎呀呀,“因”可以表示趁机呀!像是“不如因善遇之”,不就是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嘛,很容易理解吧!
6. 嘿,“因”竟然还能表示通过呀!“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就是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嘛!
7. 哇,“因”也能用来表示原因呀!像“无因而至前也”,这就是没有原因就来到面前呀,多有意思!
8. 你想想,“因”是不是还能说成由于这个呀!“变法者因时而化”,不就是变法的人由于时代而变化嘛!
9. 哈哈,“因”的用法好多呀!我们要好好记住哦,这样以后读文言文就不头疼啦!
我的观点结论:“因”的这些用法真的很重要呀,一定要掌握好呀!。

因 为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因 为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因 --------学案[一站归纳](1)副词于是,就;因而。

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3)动词⑴不因势象形。

()⑵变法者因时而化。

()(3)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⑷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⑸不如因而厚遇之。

()⑹因击沛公于坐。

()⑺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⑻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⑼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⑽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

其常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为------学案1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 君家妇难为。

()3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 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5 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

()6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

() 9 霓为衣兮风为马。

()10 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11 君既为府吏。

()12 十七为君妇。

() 13 自名为鸳鸯。

() 14 冥有鱼,其名为鲲。

()15 始尔未为久。

() 16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文言虚词 因与 归纳及趣味习题

文言虚词  因与  归纳及趣味习题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廉颇》) (《屈原》)
(二)用作连词。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
(三)用作副词。 于是,就,便;因而。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因而化怒为悲
(《廉颇》) (《促织》)
(四)用作名词。 原因,缘由,机缘。
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
•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
序》) 2、结交,亲附。 •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三)动词。
3、对付。
•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 ①吾与点也。 •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 贞》)
•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 十六、则
家庭作业
•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 人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 与!其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 力,寇尚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 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 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 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
国论》)
(二)连词。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4)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4)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4)文言虚词练习(十三)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⑿于今无会因。

⒀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⒁蒙故业,因遗策。

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⑧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⑾燕王欲结于君。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二、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

文言虚词各个击破--因

文言虚词各个击破--因
刺死刘邦。
“因”做副词
• ①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 例: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翻译: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有别国的
军队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遇到饥荒。 •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 例: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廉颇蔺相如列传》 • 翻译: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璧退后站立,靠着的本字,坐垫,车垫

坐垫,车垫
于是、就 依靠凭借
趁机 热
因为
遵循沿袭
继续

声明:助记方法借鉴了张帆老师的文言助记法,但本人有独创。
虚词“因”应试重点总结
独门助记口诀:因为热于是趁着没事依靠车,沿着席(袭) 子继续睡觉。
高考真题检测
2012安徽卷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chún立石以 纪其事。
“因”做介词
•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 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 翻译:守候机器的人因为这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 •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机” • 例: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翻译:敬酒过后,(你就)请求舞剑助兴,趁机在座位上
2013山东 《看松庵记》 A.人因号之为"匡山"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THANKS
谢谢大家!
独门助记口诀:因为热于是趁着没事依靠车,沿着席(袭) 子继续睡觉。
2012湖北卷 《家有名士》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高考真题检测
2012辽宁卷 《晋书 列传第三十九》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2015高考文言虚词精练(13)因

2015高考文言虚词精练(13)因

2015高考文言虚词精练(13)因1变法者因时而化。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5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6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8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10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11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12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颇蔺相如列传》)13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1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参考答案:(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3.趁着,趁机。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动词: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之“因”
[词义例释]
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因其无备,猝然击之。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3.因拔刀斫前奏案……
4.相如因持璧却立……
★用作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巩固练习]
1虎因喜,计之曰。

2因取刃杀之。

3因屏人曰。

4因拔刀斫前奏案。

5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6罔不因势象形。

7变法者因时而化。

8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9因其固然。

10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我欲因之梦吴越。

12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5不如因而厚遇之。

16因击沛公于坐。

1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8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19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20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21于今无会因。

22因遗策。

2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