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共53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主要翻译流派

主要翻译流派

主要翻译理论流派在两千多年的中外翻译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译者在艰辛的翻译工作中总结经验,阐发观点,不断探讨,深化认识,形成了一家之言,或洋洋大观,或疏疏片语,不乏真知灼见,从某一个角度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形成了我们今天研究翻译,从事翻译实践的宝贵财富。

在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翻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之后,公元六十五年前佛教传入我国,佛经翻译历时千载,东汉开始,魏晋发展,唐代极盛,北宋式微,元后尾声。

期间,涌现出了大批卓越的翻译大家,如支谦、道安、鸠摩罗什、彦琮、玄奘等,其译论涉及译文的文质之辩,胡汉语言对比及翻译中的变通,理解原文和表达中存在的困难,文体风格的重要性,音译的原则等等。

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与我国的文人学士合作翻译了许多科技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翻译逐渐成了众多爱国志士抵御外侮的利器,林则徐、严复、林纾等引进翻译了大量军事、社科、文学材料,严复创造了“达旨”的译法,林纾则强调主观感情的投入和与原作人物心灵交汇的重要性。

五四运动后,鲁迅林语堂等大量翻译国外作品,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陈富康2000:299)他还认为“欧化”“洋气”可以输入新的表现手法。

林语堂总结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

新中国建立后,翻译事业得到重视,进一步发展,傅雷提出了“神似说”,钱钟书则提出了“化境说”,丰富了译坛。

在西方,对圣经的翻译也形成一次早期的翻译高潮,这和我国的佛经翻译高潮十分相似,都是由宗教经典翻译所形成的翻译高潮。

宗教文本的神圣性和神秘性使得译者难以摆脱“字对字翻译”和“意对意翻译”的反复争论。

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主要是由两条线构成:文艺学翻译理论路线和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

前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原作的文学特色必须受到重视,译文要符合译语的规范,译者要具备相应的文学天赋;后者关注的是语言,它将翻译和语义、语法功能、语言结构特征等结合起来,目的是要产生一个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

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

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

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

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

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是翻译学的重要理论分支之一,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美国。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翻译和口译过程中的交际行为和交流效果,旨在探讨如何在不同语境下进行有效的语言传递和沟通。

交际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和口译中,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而真正的核心在于传递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因此,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实现准确、流利、传神地传递信息上。

为此,交际翻译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方法。

首先,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语言的动态性。

翻译和口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根据不同语境和读者的需求进行语言重组和调整,以确保信息的精确传达。

其次,交际翻译理论提倡语言的等效性。

据此理论,翻译和口译的目标是使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尽量能够与原文产生相似的效果和反应。

为此,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的处理,适当运用各种翻译和口译技巧,以确保传达出准确、流畅、自然的信息。

此外,交际翻译理论还强调翻译和口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的目的和效果。

在进行翻译和口译过程中,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根据原文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语言选择和调整,以确保译文与读者产生良好的交际效果。

最后,交际翻译理论还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信息理论。

根据合作原则,翻译者和口译员在翻译和口译过程中需要与原文作者和目标读者之间进行积极的合作,以达到信息传递的最大效果。

根据信息理论,翻译者和口译员需要通过精细化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声和失真。

总而言之,交际翻译理论是翻译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对翻译和口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理解和运用交际翻译理论,翻译和口译人员可以提高其翻译和口译的质量和效果,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第十二讲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第十二讲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一)多元系统
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该系统既包 括所谓“高的”(high)、“中央的” (central )、“经典化”(canonical)的 文学形式,例如诗歌。还包括所谓“低的” (low)、“边缘的”(peripheral)、 “非经典化”(noncanonical)的文学形 式,例如儿童文学、大众文学等。EvenZohar认为翻译文学也应当包括在这个系 统中,原因是它对民族文学的发展有重大 的影响作用。
(三) 后殖民视角
“后殖民主义”
罗宾逊(D. Robinson)对后殖民主义的定义: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是起源于殖 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 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 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 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 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 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Robinson Douglas, 1997:121)
(二)操纵学派
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ndre Lefevere在上述基础上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他指 出: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产生 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成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 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 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所以作为译语 文化代表的译者,从一开始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 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定一直到最后译本的接受都 会受到各种各样译语文化条件的限制,在翻译时 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因而不可能复制 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
(二)操纵学派
因此通过研究译者当时对外来诗学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我们就有可能关注译入语文化中的诗学倾向。正如 Gentzler所说“……译者希望译文得到译语文化的认可, 因此译者操纵原语文本以使译作与现有的译语文化条件 相符合而且提供新的信息。”(Gentzler, 1993: 134) 所以,译者作为原文的改写者也必然受到译入语文化中 占统治地位的诗学的制约和影响。另外,意识形态和诗 学总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译文。这往往与译文的质量无关, 而是不同时代的译文要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只 要译本与它存在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要求一致,其存在就 是合理的。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入语文化新的交际行为中的独立信息传递工具,后者指翻 译作为原文作者和原文接受者在源语文化交际中的文献。
2021/6/16
22
翻译研究学派
主要代表 •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描写学派与图里 •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2021/6/16
•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 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 就翻译过程提出“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 的四步模式。
奈达翻译思想概括: • 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了译意,必须改变
语言形式。
2021/6/16
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
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
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 具有的通顺。
2021/6/16
9
翻译的语言学派
◆ 奥古斯丁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符号”理论,提出了语言 符号的“能指”、“所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开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语言学传统。
2021/6/16
11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一、主要翻译论点: 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
方面的比较。 二、雅各布森(Roman Jokobson 1896-1982) 1、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为该
派开山之作。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 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和论述。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2)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汇总

谭载喜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四大学派:1布拉格学派;2 伦敦派; 3 美国结构派;4 交际理论派。

而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1.语言学派;2 交际学派;3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4文学-文化学派;5结构学派;6社会符号学派。

下文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语义理论的双重功能: (1)规定或描述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 (2)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12
纽马克 (1916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提出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他的观点大多反映 在近二十年来发表的论文中。
4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Prague学会 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Dwight Bollinger
Prague 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 发了音位学(phonology)。
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
1.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毫不相干 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 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成分。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6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 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和文 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该翻译观在Prague学派的主要成员Jacobson和 后来的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列维等重要 的翻译理论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3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做了起止时间的划分, 认为是从1959年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的。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ppt课件
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12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 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 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该派观点反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 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翻译家引用,“成为活译、意译者用来批评直译、死译的 名言 • 主张在创作和翻译中不要墨守成规,必要时可以创造新词 或引进外来词,以便丰富民族语言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5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9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翻译的语言学派
主要代表 ◆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 ◆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 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 了见解,主要体现在《翻译入门》、《翻译教程》中。
7、局限性
16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构造主义语言 学旳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旳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旳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别不变旳认知原因与可变旳 语用原因;后者是奈达学说旳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奈达理论旳关键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旳死板相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旳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为使源语和目旳语旳之间旳转换有一种原则,降低差别,尤 金·A·奈达从语言学旳角度出发,根据翻译旳本质,提出了著名 旳“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旳语言从语义到文 体再现源语旳信息”(郭建中,2023 , P65) 。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围引入翻译批评,将 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络,发展了 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旳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旳雏形。她以为理想 旳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么旳翻译称为综合性 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但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旳,所以应该优先考 虑译本旳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旳一种分支,经 过对宗教典籍旳注释、阐明向人们澄清上帝旳意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旳研究领域不再拘泥 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整个古代文化经典旳阐释。 这一时期能够被看做古典阐释课时期。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 4、不同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
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29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
◆ 与传统译论对“一致性”的诉求相反,女性主义翻译致力 于“差异的凸显”。
◆ “差异”有两曾含义:一是指不拘泥于与原作的一致;二 是强调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差异。
◆ 这样的思想一方面抛弃了传统的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肯定了影响翻译行为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借翻译的灵帝, 构建女性话语的壁垒
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2、文本类型理论:信息型、表达型、操作型。 2、译文必须连贯一致,而这种连贯性取决于译者对原文意图
的理解。 3、赖斯的理论总体上是建立在对等理论之上,其实质指的是
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1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二、弗米尔(Vermeer):目的论 skopos theory 1、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性法则。 2、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翻译行为”概念。 3、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
◆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着现代语言 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 础。
◆ 虽然出现了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方法,却存在 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以语言为核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 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
10
翻译的语言学派
主要代表 ◆ 布拉格学派与雅各布森 ◆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美国结构学派和奎因 ◆ 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 德国功能学派与诺德 ◆ 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16
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 贴原文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