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高沟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诗人谈诗多角度深入赏析辅导素材苏教版

《诗人谈诗》
多角度深入赏析
——品《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的赏析方法
【问题】
《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精致短小,时代感强,曾卓先生是如何对其进行赏析的呢?
【探究】
类比法赏析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误以为是曙光。
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以为是霜。
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
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
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曾卓先生引用李白的事例来议论,李白曾将月光误以为是霜,因此诗人将月光误以为是曙光便更具真实感了,这样赏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本诗的意境。
扩展法赏析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这里将诗的第二、三节描写的景象扩展开来,描绘成一幅完整的风景画。
这样,将诗的语言化为了散文语言,诗意就更好理解了。
关键词赏析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
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这里,曾卓先生提炼出“感觉到”这个词来赏析。
由这个词入手来探究这首小诗的主旨与内涵。
曾卓先生指出“感觉到”暗示了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且不仅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联系在了一起。
1。
【推荐必做】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 苏教版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
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美,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比评论文章,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点】1.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思想内容;2.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美,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对比评论文章,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1.制作多媒体课件;2.背诵《一个深夜的记忆》。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课文导入:在《一个深夜的记忆》中,诗人鲁藜用他那颗敏感细腻的内心为我们记录了那一夜他突然醒来的所见所思,接下来我们去看看诗人曾卓是怎么评价这首诗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作者简介:曾卓(1922—2002 ),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
出版的诗集有《门》(1944)、《悬崖边的树》(1981)、《老水手的歌》(1983)。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门槛 kǎn 曙光 shǔ乍然zhà山峦luán眺望tiào藜lí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交流:认真阅读曾卓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看看哪些与自己的想法相同,哪些比自己更深入,哪些自己的理解不够准确,哪些自己所没有想到的。
请在这篇评论的旁边加以批注。
1. 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课件苏教版

4、作者鲁藜,以自己的独特眼光, 从常见事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 出他发现了怎样的美吗?
• 《一个深夜的记忆》描写的是更“常见” 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山影、旷野,但不是 表现景物自身的美,而是借以表现战争 年代人们美好的心灵:盼望“黎明”、 渴望光明而又乐观的情怀。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8
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 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 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 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 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 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9
尝试赏析: 学子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朗 读 指 南
•6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7
结构: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 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蕴涵的意蕴却很 深刻。 第一节,通过对月光的误解写盼望 长夜的结束。 第二节,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 达对黎明的渴望。 第三节,写又回到“万物还在沉 睡”的现实的夜中。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6
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 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 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 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 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 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 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导学案苏教版

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品析原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2、理解评论,学习如何表达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1、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
2、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课前预习: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2、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
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
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
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
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
鲁蔾,现代作家。
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巩固提高:一、新课预习:2、填空。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作者是当代诗人。
本文是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对的《》的评论。
代表作有。
二、阅读提升:3、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回答问题。
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3)说说下面形象的深刻含义。
深夜:黎明:(4)指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月光流进门槛()②有星流过旷野去()③河岸被山影压着()4、下面这首《泥土》也是鲁藜的作品,试揣摩该诗欲借泥土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5、文章开头写道:“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
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
”对这句话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一般人不很了解这一首诗。
B、说明这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较特别。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朗读释义
•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大声的朗 读诗歌。
•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 义。
• (提示:本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 延安,请你从诗歌语言,艺术手法, 诗歌的意境等来分析)
体情悟理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好像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拂晓的音响
•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诗人所高度赞美的“把自 己当作泥土”。 “泥土”这个意象的淳厚、无私、 平凡,“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赞美了自我献 身精神。
• 小诗在写法上重于凝练,含蓄。蕴含浓郁的诗情和 深刻的哲理。
课后作业 尝试赏析,学写评论
• 自读余光中的乡愁,从自己特殊阅 读感受出发,试写一篇评论。
XXX而深沉的意境
曾卓
• 曾卓
曾卓
• 曾卓(1922-2002 ), 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其 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 诗风浑厚、醇厚,虽然长 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热 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 却。出版的诗集有《门》 (1944) 、《悬崖边的树》 (1981)、《老水手的歌》 (1983)。
容
从诗歌的情感入手—— 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 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还要顾 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入手——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诗歌 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能,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 达方
对照、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 式
托、托物言志等。
泥土
要求:1、对诗的理解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2、 要进入诗的意境通过自己的特殊感受产生联
想,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3、要做到简练明晰。
评论结构
XX 境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15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word教案 (2).doc

15、诗人谈诗
难点:理解诗句: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
内涵,诗风朴实、醇厚
,福建省同安县人。
“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惜墨如金而又鲜
,因为是“仿佛”
诗的最后一节中,
诗的寄寓也非常丰富而深刻。
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
但诗人说“只有”又并不是否认其他
,所以他才因“偏爱”
诗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诗。
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
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七、作业:朗读《乡愁》。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五 诗人谈诗学案(2)

十五诗人谈诗【学习目标】:1、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考一些诗句的内涵,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2、学习如何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清晰表达出来。
相关链接:《一个深夜的记忆》的写作背景:此诗写于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鲁藜.()门槛.( ) 曙.光()乍.然()眺.望( ) 旷.野( ) 山峦. ( ) 弓弦.( )2、朗读诗歌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并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3、文中批注:朗读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点评诗歌语言的深刻内涵,并思考诗歌的主旨。
4、细读《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最看重的是什么?对鲁藜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体会和见解?【课堂探究】5、展示活动一:预习26、展示活动二:预习37、展示活动三:预习4【课堂反馈】玷污的生命之源从前,清幽的小河,/现在,已经干涸。
腥臭,是她的低吼,/黑色,是她的衣着;呻吟,是她哀怨的歌声,/挣扎,是她痛苦的生活。
不见了鱼虾与她做伴,/只有伤心地孤独流过;也没有花草与她为邻,/任凭躯体给眼泪包裹。
人啊——/忘记了她的恩情!她被狠心地抛弃,/抛弃在了污秽的角落。
“是谁缔造的错”?/“奈何要我来承担罪责”?小河低语着诉说。
(诗歌有改动)认真阅读上面这首诗歌后,请从取材、立意、情感、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角度选择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
读一读诵一诵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赏析】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15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word教案 (3)

诗人谈诗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
2.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3.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4.赏析《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写法特色,学习作者把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清晰表达的方法。
5.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
2.了解鲁藜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引入意境1.朗读释义(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2.生动描绘(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
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
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
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3.引进概念(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15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word教案 (5).doc

15 诗人谈诗课题15 诗人谈诗课型新授课时 1 授课时间主备人交流时间教学目标重点理解诗人的感情,读出诗歌的意境。
难点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一、导入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首诗该如何理解呢?(抓住“黑夜”、“黑色”以及“光明”,我们可以理解到这一代人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成,但他们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
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一代人被浓缩成一个不屈的形象,无尽话也被浓缩成短短的两行诗。
)小结诗歌特点:精炼、含蓄的文字。
丰富、奇特的想象。
深远、开阔的意境。
其实不仅是顾城,有很多的其他诗人作家身处黑暗,也在顽强的追寻光明,像古代的屈原、杜甫,现当代的鲁迅、鲁藜等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藜,去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
二、朗读体会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发挥想象,将诗歌描绘成一幅统一而重放异彩的画面。
引进概念: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有效利用诗中的意象,尽力将诗歌的意境描述出来。
三、课上小练笔反复诵读,读完,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与困惑用“读书摘记”的方式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当作者看见流进门槛的月光时,说“我以为是阳光”,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在深夜里,看到月光,作者却认为是阳光,他是借这种误会,将深夜里自己的寂寞借助于月光和寒霜表现了出来,将自己盼望长夜结束的心理表现出来。
期待着阳光,可现实却依旧是深夜,对作者来说,这该是多么沮丧的一件事情。
当作者在空想可能到来的美好岁月的时候,却知道了这是虚假的。
一个“还是”包含了几许无奈,几多惆怅!那是不是就没了任何希望了呢?作者并没有到此结束。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材分析:
《诗人谈诗》,就是诗人曾卓谈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作者是从“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这一角度来谈,表达了他的独特的体会和见解。
学情分析:
“诗”这样一个字眼,对于初中生来说不陌生,他们是背着“鹅、鹅、鹅”渐渐长大的,是唱着“谁知盘中餐”慢慢懂事的。
但新诗,他们学得不多,就初一时学过《冰心诗二首》、《现代诗四首》,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
而《一个深夜的记忆》是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深入体会,才能理解的。
同时,曾卓谈的“意境”问题,对于初中生也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前一节课每个同学必须做好对诗本身的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曾卓独到的感受,掌握他独特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2.品味作者评论,学习方法。
3.尝试新诗欣赏。
教学重点:
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评论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分析诗歌中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作者怎样欣赏和评论诗歌。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魅力。
2018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案

《诗人谈诗》教案方案教学目标.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含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在理解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
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教案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读鲁藜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第二阶段对评论进行讨论,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诗歌讲析.简介作者鲁藜(1914-1999)原名徐图地,笔名流痕、怒隶、鲁加、许怀榕等。
他的诗富于哲理,诗风纯真清丽,是我国“七月诗派”的卓越代表。
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
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2.解题:这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诗人通过对月光产生的错觉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对光明的殷切期待(写此诗是中国还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阶段)。
3.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
4.分析诗歌结构:第一节:盼望长夜结束新课标第一网第二节:渴望黎明到来第三节:回到现实中来5.赏析第一节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富有动感,使得一幅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
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是一种错觉,这里的阳光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阳光,又表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十五 诗人谈诗教案

十五诗人谈诗2.在体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3.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体会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蕴涵的意境。
教学难点: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二、引入意境1.朗读释义(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2.生动描绘(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请同学们用生动的语言,把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表述出来。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
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
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
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3.引进概念(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课件 苏教版

2、“开门,还是深夜”,这一 句只是对错觉的纠正吗?
此句是含有深意的。因为诗人写
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
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
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
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
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2020/1/2
精品课件
14
小结:鉴赏现代诗歌
(1)诗歌的语言 (2)诗歌的形象 (3)诗歌的情感 (4)诗歌的艺术特色
2020/1/2
精品课件
25
2020/1/2
• 曾卓(1922-2002 ),原名曾 庆冠,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 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 醇厚,虽然长期遭受不公正待 遇,但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 而退却。出版的诗集有《门》 《悬崖边的树》、 《老水手 的歌》。
精品课件
26
1、文章开篇有何特点?
朗 读 指 南
2020/1/2
精品课件
6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2020/1/2
精品课件
7
结构:诗只有三个小节,十行81个字, 但展示的意境却很丰厚,蕴涵的意蕴却很 深刻。
2020/1/2
精品课件
9
“河岸被山影压着”
• “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 来。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 不到的压抑心情。
2020/1/2
精品课件
10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 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发现 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 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 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 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1) 苏教版

诗人谈诗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手法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2)在讨论的基础上,学会自己阅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并学会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清晰地表达出来。
(3)体味《一个深夜的记忆》所展示的丰厚的意蕴,明白作者借此表现出的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革命胜利的殷切期待。
教学重点(1)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所抒发的对光明的渴求之情。
(2)理解一些精炼语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中作者独到的评价与见解,并学会自己鉴赏诗歌作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已过去很多年了,而我们最难忘怀的就是弥漫在那个时代上空的浓重的阴云。
对这段历史大家都有不少的了解,今天,我们再通过诵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来缅怀战斗在黑暗中的勇士们。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作者鲁藜(1914~1999),福建同安人。
三岁随家到越南侨居,1932年回国,同年参加革命,并开始写诗。
1938年到延安。
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红旗手》、《时间的歌》、《鹅毛集》《天青集》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
是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曾卓(1922~2002),湖北黄陂人。
1936年参加革命。
当代诗人,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
虽然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而是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其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是作者的扛鼎之作。
2.宇词积累(1)生字鲁藜lí门槛kǎn 曙光shǔ乍然zhà跳望tiào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推敲字词诗歌是讲究炼字的,古有“一字师”“推敲”的故事等。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认为哪些用词既精炼又生动。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选代表发言。
【点拨】如“月光流进门槛”中的“流”字,这个带有强烈主观感受的词使一幅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了。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诗人谈诗》教案(2) 苏教版

第15课《诗人谈诗》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鉴赏诗歌要注意的几方面问题【提示】(1)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说理诗;按形式,可分为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与民歌。
诗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这是阅读诗歌要首先把握的。
(2)体味意境: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3)咀嚼字词: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
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其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
(4)明辨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例如,用“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等。
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感悟情感。
2.谈谈这篇诗评对自己鉴赏诗歌有何启发【点拨】这篇作品的特点在于诗人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的意蕴,设身处地,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中去体味诗的内涵。
3.说说自己对诗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如何理解【交流】诗人将一个瞬间产生的错觉,有意强调并固化为文字,就因为这是个“美丽的错误”,诗人不愿意纠正它,正是诗人内心追求光明、渴望光明、期待光明的心情的体现。
4.仿写【示例】生活是一条河,没有险滩、激流怎会形成绚丽的浪花?【仿写】。
5.诗词意象拓展写作训练【示例】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意象拓展】一杯美酒,一阕新词;一阕新词,一杯美酒。
往事,依稀仿佛……也是这般天气,也是今日之亭台,可这来去之间,竟是如此的不同。
夕阳西下,何人能将它挽留?春花,姹紫嫣红,但终究要随流水而去;燕子,如期归来,可它还是昨日那只吗?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我该怎样对待呢?漫步小径,循着花香,我细细思索……【试一试】仿照上文,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意象拓展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1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评价等第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诗歌语言的分析。
三、【自主学习】
1、阅读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及评论。
2、读准下列加点字。
门槛.曙.光乍.然
山峦.眺.望藜.
四、【合作探究】
1、理解意象、意境
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2、找出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意境。
3、学习曾卓的评论方法,对比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说说有何不同。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5)
第三部分(6)
2. 反复诵读诗歌,捕捉诗情流动的轨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3.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诗歌的表达方式来分,诗歌可分为叙事诗、寓言诗。
B. 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优秀的诗歌不但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具有充沛的感情。
C. 诗歌具有丰富的想像,通过想像寄托诗人的愿望、理想,表达诗人的感情。
D. 诗歌,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生动,讲究“炼字”“炼句”,要求用简洁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容。
4.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
②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
()
③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
5. 下面诗句中托物咏怀,表明作者坚守节操、至死不变的一项是()
A.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艾青《黎明的通知》)
B.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穆旦《旗》)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6. 读下面语句,任选三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武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