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富论读书报告

王玉蕾

39113115

篇一:我们总是低下头匆匆前行,但总要有人仰望天空

伟大的书和通俗读物的区别在于:1.写书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还是改善别人的生活;2.写的是自己的思想还是单纯的把别人的东西想当然的拿来成为自己的结晶;3.意义仅仅是积极涌入了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还是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年龄任何教育背景的人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养分;4.这点是最严苛的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除去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作者是不是具有完整并且值得人仰望的价值观并把它编织成一本书的灵魂。

近期拜读了无数人推崇为经济学“圣经”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营销者可能只是把这句话印在书的背面以此来宣扬它的权威性并有一点“跟着本书的真理之光即可走向财富天堂”的意味。在我看来,圣经之所以是“圣经”,无疑是因为它符合了伟大的书一切条件,而《国富论》是“圣经”,也是如此,并不是说读懂它的人就会平步青云,发家致富。而是它作为一笔永存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人仰视,引人思考。

不管是经济学还是文学,历史学还是化学,都是璀璨的令人咂舌的人类文明,它们中的大部分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或生活似乎毫无用处,也确实没必要但凡读过的书和句子都强加一个“用途多多”或所谓“读了和没读就是不一样”的实际意义。人活着总是要读书的,不为虚荣不为前途,就是为了不白活一回,看看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读书也是应该有所选择的,读喜欢的书,也要读虽然不太感兴趣但是有机会一读的伟大的书。尤其是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激烈碰撞重组渐渐成形的青年时代,读书的时候了解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在作者的价值观启示之下思索自己,思索生活,思索现在不思考以后就没有机会思考的东西。

一周有七天,不管是星期几,总有人排成行的拼事业,拼感情,拼面子,拼人生。身边的人大都看着远方,可总得有人看看天上。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看看超越自己不知道多少段位的那些思想,而后,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和人生,走出一个不再活在自己的小世界的不那么狭隘的真心想要并且取之有道的远方。

篇二:国王、农夫和蛇

1.劳动不分贵贱——国王和农夫的故事

有一天国王和农夫在路上相遇,国王说:“看啊,这是我的奴仆”,农夫笑了,答道:“不,我是你的衣食父母。”

可是他们说的都不对。

农夫之所以种植五谷,是因为他如果不通过这熟识的劳动提供粮食给国王,就不能换回国王提供的他所需要的物品,国王和农夫都没比对方金贵多少。也就是说,所有人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只有各取所需,才能共同生存。这样看来,商业社会,早就从某原始人用自己的骨针换得另一个原始人的生鱼就开始形成了。

那么人都是彼此利用的自私动物了?只能说,“彼此利用”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彼此利用,往小了说,是每个人都得有自知之明并且习得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是生存之本,也是尊严之源。往大了说,就是既然知道是彼此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就该尊重,学会平视。国王不该歧视农夫,农夫也不要总觉得自己低贱于国王,他们只是在各自的业务上发挥各自的资质才能,所谓“术业有专攻”,仅此而已。有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心痛的是,还是有“优等生18刀”的裁决迟迟未定的可笑事件。试想如果原告被告身份调换,案子判的应该就更快更狠了。按理说,按照分工原理,“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按照劳动经验分人高低贵贱的话,“18刀”就必死无疑了。不禁想到这样一个可笑的公式:

100条矿工的命=1吨煤=5000万人民币=煤老板一套度假洋房=每年几十天的避暑=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100条矿工的命=煤老板挥金如土的享乐这个公式还可以无限延长下去——100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几千双熄灭了光亮的眼睛,多少失去父亲的人生,只为了暴发户恬不知耻的好心情。生命不是商

品,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它的使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如果我的命被你埋在矿井,那么你的命也该告慰我的亡灵。

说了这么多,只是觉得,因为劳动,我们走向繁荣,因为繁荣,我们走向虚荣,因为虚荣,我们走向贪婪,因为贪婪,我们践踏了多少默默劳动的生命。

以前按劳动多少情操高低来评判人,现在按成绩、按和上级的关系、按钱权名利来评判人,有人说,社会进步了,我说,我们怎么了。

2.理想主义者会被社会生吞活剥——农夫和蛇的故事

农夫和蛇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了,最早是用来比喻本性难改,小人应防,但是像农夫那种和蛇的本性完全脱节的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在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孤立的理解着这个世界(我在这个文章里写的一些东西也是一样的),觉得自己不需要任何改变,从不相信怀才不遇,不是没有才能,也不是没有机遇,但就像农夫一样,农夫以为自己爱蛇,蛇就会反过来感激自己,理想主义者以为自己爱生活,爱自己,社会就会反过来亲吻他们的才华,给他们一个合适的位置和种种待遇。

但是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忽略别人的价值,不会利用它们,也无法让自己的才能为人所用。一个在自身领域取得一些成就的人,必然懂得他人需要什么,同时为自己经营道路。当然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受环境所限,无法发挥,那就换个环境,实在换不了就“在其位谋其政”,与生俱来的才华,不是人人都有。大部分的才能需要自己习得。前文提到,劳动是个公平的裁判。才华不是不劳无获,才华也是百分之八九十的劳动。

社会不需要的,是自封的行为艺术家,社会不需要的,是自认为是受害者的怨妇,社会需要你懂得它的需要,它也会满足你对一席之地的需要。

理想主义者会被社会生吞活剥,写下这段话,是为了在以后的道路上时时提醒自己。不做自闭症,不做受害者,不做行为艺术,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了解它缺失的,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提供,这样才会从隔岸观火的文艺派,变成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实干派。

篇三:散之用心,取之用脑

1.散之用心——金钱和幸福观

简奥斯丁说过,“金钱是幸福的源泉。”这句话任谁也不会反对,如果没有金钱,我连饭都吃不上,更不用说在这里写《国富论》的感想了。可是金钱到底是什么?交换的媒介,人为规定的货币或货币符号,它能来干什么?除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它几乎都可以做到。人们需要钱,满足自己的购买欲和支配欲。所谓的阶级贫富之分,也就是支配权和购买权的大小之分。由此金钱成为很多人衡量幸福的标准。把拥有的大到房屋汽车小到水果蔬菜,一律贴上价格标签,认为30万的车就是比20万的车更让自己幸福,5万的手机连用都不会用就带出去跟同事显摆自己换了新家什,却不想,价格不能代表商品的本身价值,商品的价值始终并且唯一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劳动到底还是个抽象个概念,没有多少人会在拿起一件毛衣的时候想到它的收获棉麻、纺织、针线、染色、样式设计裁剪、规模生产、运输、经销商代售等一系列的复杂工艺,单纯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我们只需根据自己对这件商品的需求程度来估量自己是否愿意为此支付其名义价格。亚当斯密还提到,有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没有何等正常的比例。这就让我想到北京的房价和我家乡大庆的房价。记得去过几户所谓三环之内的住家,外表破旧不堪,内部少光窄狭,大小不过50坪,价钱超过200万。200万在我的家乡,却可以买一套200来坪的楼中楼,宽敞明亮,繁华地段,交通发达。有人说了,“北京和大庆能一样吗?这是首都,大庆是啥。”我想想觉得也挺对的,我觉得北京的房子不值钱,有的是人削尖了脑袋买。北京繁华,工资高,国际视野,工作有前途,以后自己的下一代也可以是北京人了。要我看,有200万我可以带爸妈绕地球转三圈外带收养一个非洲小孩儿了。为什么我还要挤在50坪的二手房子里吃着泡面给老了的父母打电话说自己的工作又被人抢走了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