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锻造历史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锻刀工艺

中国古代的锻刀工艺

中国古代的锻刀工艺
中国古代的锻刀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锻刀工艺主要包括锻造、淬火、回火等步骤。

锻造是指用火加热金属原料,通过敲打、锻打等方式将其逐渐打造成刀形。

古代的锻刀大多使用铁、钢等金属材料制作,其中钢被认为是最优质的刀材。

制作刀子的锻造技巧在中国古代技艺中十分重要,需要熟练的锻造师傅掌握火候和打造方法。

淬火是将已经打造好形状的刀子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以使刀刃达到硬度和锋利度的一种工艺。

淬火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刀刃的质量。

回火是指在淬火过程后,将刀子再次加热至较低温度进行退火。

这一步骤可以消除淬火产生的内部应力,增加刀子的韧性和延展性,使其更加耐用。

古代中国的锻刀工艺在刀身雕琢和装饰方面也十分重要。

刀身上可以雕刻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等。

刀柄则可以用贵重的木材、象牙等制作,并加入金属装饰物。

古代中国的锻刀工艺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风格,如汉剑、唐刀、宋刀等。

这些刀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古代铁冶与锻造文化的发展

古代铁冶与锻造文化的发展

古代铁冶与锻造文化的发展铁器与铜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金属器物,自商代至汉代,铁器技术逐渐成熟并大量生产,成为了古代军事、生产的必备物品。

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浓郁的铁铸文化。

本文将从铁器技术的起源、不同铁器类型、铁铸工艺、铁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等方面探讨古代铁冶与锻造文化的发展。

一、铁器技术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铁铸文化起源于战国时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

据考古学家研究,中国第一座铁器铸造遗址出现在河南省安阳市北吕村,这里曾是中原地区周、鲁、魏等诸侯国之间交通的枢纽。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铁矿石、铁工具和铁零件,证明这里是一处铁器铸造的重要基地。

铁器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为古代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铁器技术的逐渐成熟,各个时期所生产的铁器数量、品种越来越多,铁器制品的丰富多样,成为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撑。

二、不同铁器类型在中国古代,铁器制造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美的发展过程。

按照用途和功能,可以将古代铁器分为以下几类:1.兵器类:铁制兵器对于古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战争时,铁器兵器不仅是必备的战斗工具,更具有象征国家权力和统治地位的意义。

一些著名的铁制兵器如长矛、戟、刀剑等,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设计理念,至今仍为人赞叹。

2.生产类:铁铸制品在经济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铁农具、锄头、犁耙、刀具、剪刀等都是铁器制品的代表,在农村、手工业、工艺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礼器类: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铁器礼器在古代宗教、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如钟、铜鼓、大铛和大钟等,都是高度精湛的工艺品。

三、铁铸工艺铁器铸造工艺是古代铁铸文化的核心,它经历了一个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完善过程。

古代铁器铸造分为“熔铸”和“锻铸”两种工艺,其中锻铸是古代铁器铸造中的大发明。

锻铸是指用铁锤在锻砧上将热铁打造成所需形状的技术。

中国锻造历史简介

中国锻造历史简介

中国锻造历史简介摘要:从个人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锻造工业在20世纪走过的历程, 简要介绍近50年来的几项重大技术进步和最新动态, 对在21世纪中的发展寄以希望。

关键词: 锻锤; 螺旋压力机; 生产线; 回转锻造锻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以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延续下来的, 大概是在20世纪初,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满清王朝的洋务运动, 它才逐渐以机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出现在铁路、兵工、造船等行业中。

这种转变的主要标志就是使用了锻造能力强大的机器, 20世纪50年代, 仍可看见英、日、德等国二三十年代制造的蒸气锤、电动空气锤、蒸气增压式水压机在中国的工厂里工作着。

大量前苏联的锻压机械和少量前东德、捷克等国的锻造设备从20世纪50年代初陆续进入中国, 使中国大陆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以60000kN锻造水压机、25000kN热模锻压力机和10t 模锻锤为标志的锻造生产能力。

几乎是与此同时, 也开始了锻压设备国产化的进程,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中国已经可以自制万吨级的水压机和各种类型的锻锤。

现在全国拥有的大型锻件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列, 仅60000kN以上的水压机就有8台, 其中包括125000kN自由锻水压机和300000kN模锻水压机, 生产过一系列技术要求很高的关键产品, 大型锻件是应该可以完全自给的。

1967年, 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的“锻压行业技术座谈会”, 会上首次宣讲和推荐了许多欧美的技术与装备, 与会者每人得到一本印刷精美、不公开发行的外国锻压设备图册并参观了军工高校内的科研进展。

尽管当时“文革”已经开始, 但人们追求科技进步的精神并未完全受挫, 锻造行业在70年代仍是有进展的, 如制造出双柱下拉式液压机、液压模锻锤等, 遗憾的是并未在生产中发挥多大作用, 逐渐消声匿迹。

80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 锻造工业才从质到量有了全面的新发展。

一、锻锤的更新和改造古老的锻锤是各种锻压机器的先驱, 100多年以来它不断受到挑剔和指责, 但至今并未完全被淘汰。

古代中国的钢铁冶炼与军事装备

古代中国的钢铁冶炼与军事装备

古代中国的钢铁冶炼与军事装备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钢铁冶炼技术的国家之一,其军事装备在战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钢铁冶炼技术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与改进,不仅有助于提高战斗力,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钢铁冶炼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钢铁主要用于军事,强化军装和武器,提高战斗力。

这要归功于中国古代锻炼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的武器在战场上更加锋利和坚固。

古代中国钢铁冶炼的关键技术是“高炉冶炼法”。

这个方法包括两个重要步骤:先用木炭和铁矿石放在高炉中,加热提纯,再用碳将铁矿石中的氧气还原,形成纯铁。

这个方法在古代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进,迅速推动了军事装备的进步。

中国古代军事装备的一项重要革新是“钢剑”。

中国古代的钢剑具有出色的锋利度和强度,几乎无可匹敌。

战士们把这种坚固的剑带上战场,对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钢剑不仅可以砍伤敌人,还可以刺穿敌人的盔甲。

它不仅是杀敌的利器,也是士兵的威严象征。

因此,钢剑在古代的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也促使了军事装备的升级。

在古代中国,锻冶匠师们通过改进工艺和优化设计,生产了一系列先进的军事装备。

其中最著名的是“神臂弓”。

神臂弓是一种强力远程武器,它由强韧的弓弦和坚固的弓臂组成,能够射出飞行快速和精准的箭矢。

神臂弓在古代中国的军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巨大的杀伤力,还能迅速改变战局。

除了神臂弓,古代中国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军事装备,如刀剑、盔甲、战车等。

诸如“雁翎刀”、“文锋剑”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武士们精湛的刀剑制作技术;而“蟠龙盔”、“蔑山甲”等代表了中国古代盔甲的精致和坚固。

这些军事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士兵们在战场上更为勇敢和有信心。

古代中国的钢铁冶炼与军事装备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战斗力,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军事装备的改进,中国的战斗力和统一程度也不断提高,这使得中国古代统一了大片土地,形成了强大的帝国。

中国锻造历史简介

中国锻造历史简介

中国锻造历史简介【摘要】锻造在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以个人角度介绍了锻造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与古代相比锻锤的更新和改造及螺旋压力机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并对在21世纪中的发展寄以希望。

【关键词】锻造的历史、锻锤、螺旋压力机前言锻造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已开始以锤击天然红铜来制造装饰品和小用品。

中国约在公元前2000多年已应用冷锻工艺制造工具,如甘肃威武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铜器物,就有明显的锤击痕迹。

商代中期用陨铁制造武器,采用了加热锻造工艺。

春秋后期出现的块炼熟铁,就是经过反复加热锻造以挤出氧化物夹杂并成形的。

在古代它是以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延续下来的, 大概是在20世纪初,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满清王朝的洋务运动, 它才逐渐以机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出现在铁路、兵工、造船等行业中。

这种转变的主要标志就是使用了锻造能力强大的机器, 20世纪50年代, 仍可看见英、日、德等国二三十年代制造的蒸气锤、电动空气锤、蒸气增压式水压机在中国的工厂里工作着。

大量前苏联的锻压机械和少量前东德、捷克等国的锻造设备从20世纪50年代初陆续进入中国, 使中国大陆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以60000kN锻造水压机、25000kN热模锻压力机和10t 模锻锤为标志的锻造生产能力。

几乎是与此同时, 也开始了锻压设备国产化的进程,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中国已经可以自制万吨级的水压机和各种类型的锻锤。

现在全国拥有的大型锻件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列, 仅60000kN以上的水压机就有8台, 其中包括125000kN自由锻水压机和300000kN模锻水压机, 生产过一系列技术要求很高的关键产品, 大型锻件是应该可以完全自给的。

1967年, 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的“锻压行业技术座谈会”, 会上首次宣讲和推荐了许多欧美的技术与装备, 与会者每人得到一本印刷精美、不公开发行的外国锻压设备图册并参观了军工高校内的科研进展。

中国大吨位锻造机发展史简述

中国大吨位锻造机发展史简述

中国大吨位锻造机发展史简述一、起步阶段中国的大吨位锻造机发展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锻造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大吨位锻造机的研发和生产几乎为零。

然而,随着国家对工业发展的重视,大吨位锻造机的研发和生产开始起步。

初期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通过仿制和消化吸收,逐步掌握了大吨位锻造机的基本技术和生产工艺。

二、自主研发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吨位锻造机的自主研发开始加速。

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始对大吨位锻造机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通过自主研发,逐渐突破了大型锻件材料的制备、成型、热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大吨位锻造机的国产化。

三、技术引进与创新在自主研发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大吨位锻造机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在这一时期,国内企业开始与国际知名锻造机制造商展开合作,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同时,国家也加大对大吨位锻造机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中国大吨位锻造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增多。

中国锻造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企业展开合作项目和技术交流。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大吨位锻造机行业得以了解国际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也为中国锻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

五、行业标准制定为了规范大吨位锻造机行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提高了大吨位锻造机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为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六、应用领域拓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中国大吨位锻造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从最初的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逐步拓展到船舶、汽车、电子等产业。

大吨位锻造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为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和高端装备制造提供了重要支撑。

铸锻造产业发展史

铸锻造产业发展史

铸锻造产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制造技术之一,其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以下是大致的铸锻造产业发展史:
1.古代铸锻造(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500年):在古代文明中,人们开始使用石器、
土器等简单的工具进行铸造和锻造。

这个时期主要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为代表。

2.中世纪铸锻造(公元500年-1500年):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冶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

人们学会了使用更高温度的炉子,从而改善了金属的提取和处理方法。

同时,冶金手艺也逐渐传播到不同地区,推动了铸锻造产业的发展。

3.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 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铸锻造产业的
发展。

蒸汽机的出现使得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需要大量的铸件和锻件来支持机械设备的制造。

此时铸锻造工艺逐渐变得更加精细和高效。

4.现代铸锻造(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铸锻造产业进一步发展。

新型金
属合金的研发、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的引入,使得铸锻造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能源等行业。

5.数字化和自动化时代:近年来,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铸锻造产业带来了革命性
的变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三维打印等技术的发展,使得零件设计更加精确,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可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铸锻造产业将继续发展壮大,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性、节能减排以及材料和工艺创新。

古代中国的铁冶技术

古代中国的铁冶技术

古代中国的铁冶技术在中国历史上,铁铸技术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不仅是因为铁制品可以用来制作工具和武器,更是因为铁铸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中国最早的铁铸技术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在周朝的早期,铁器制作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铸造过程主要靠手工锻打。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逐步掌握更加先进的铁铸技术,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铸造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铸铁技术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之一。

当时各国相互竞争,规模不断扩大的军队需要更多、更好的兵器装备,各国开始致力于改进铸造技术。

其中秦国在铁铸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推广了“烧卤法”、“大冶”等新的铸造技术,还采用了一些新的合金材料,成功地生产出更为精良的兵器和农具。

与秦国相比,三国时期的魏国在铁铸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魏国铸造的铁器更精致,工艺更为高超,其中“宣德炉”就是魏国铁器制作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种铁炉由于火力稳定、造型雄奇、结构紧凑而备受推崇,后来还成为明清时期的重要铁炉款式之一。

对于中国古代铁铸技术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时期的铸造技术。

在宋朝时期,铁器制造技术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一些更为精良的铁制品。

如当时的虎符、将军令等铁制徽章和官印,不仅形制美观、纹饰精美,而且制作工艺也非常考究。

此外,宋朝的铁器冶炼技术也日趋完善,钢材的生产得到了大力发展,使得刀剑、铠甲等铁制品的质量都有了大幅提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铁铸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手工锻打到熔炼铸造的进程。

从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铁铸技术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在民间和官方工坊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工具、兵器和装饰品等物品。

在中国古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铁铸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锻造 技艺

锻造 技艺

锻造技艺锻造技艺是一项古老而重要的手工艺术,它可以将金属材料加工成各种形状和用途的器具。

从古代到现代,锻造技艺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了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锻造技艺的历史、分类、工具、材料、流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锻造技艺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使用石头制作工具的时代。

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铜和铁等金属材料进行锻造。

在古代中国,锻造技艺已经非常发达,汉朝时期就出现了著名的“四铁”(刀剑、车马、器皿、钱币)制作技艺。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锻造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并且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分类根据加热方式不同,锻造可以分为冷锻和热锻两种类型。

冷锻是指在常温下对金属进行加工,通常用于制作小型零件或精密零件。

热锻是指在高温下对金属进行加工,通常用于制作大型零件或高强度零件。

三、工具锻造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是锤子和铁砧。

锤子可以用于敲打金属材料,而铁砧则可以提供一个坚硬的表面来支撑金属材料。

除此之外,还需要使用钳子、切割器、钻孔机等各种辅助工具。

四、材料在锻造过程中,最常用的材料是金属。

不同种类的金属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选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一些常见的金属包括钢、铜、铝、镍等。

五、流程锻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切割:首先需要将原始金属材料切割成适当大小和形状。

2. 加热:将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以便进行加工。

3. 锻造:使用锤子和铁砧对金属进行敲打和形变,直到达到所需形状和尺寸。

4. 冷却:将金属材料冷却至室温,以便进行后续处理。

5. 后续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打磨、抛光、涂漆等后续处理工作。

六、应用锻造技艺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锻造技艺可以用于制造高强度零件和结构件;在汽车制造领域,锻造技艺可以用于制造发动机零件和车轮等部件;在建筑工程领域,锻造技艺可以用于制造门窗、栏杆、楼梯等装饰性零件。

中国古代的刀剑锻造技艺

中国古代的刀剑锻造技艺

中国古代的刀剑锻造技艺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财富。

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和刀剑锻造技艺在古代世界中享有盛名,其刀剑的钢质、造型、刀纹等技艺都十分优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精湛的刀剑锻造技术。

以下将详细探讨。

一、刀剑锻造技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冶金技艺和刀剑锻造技艺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但是在商代时期,这项技艺已经十分成熟。

通过对古代青铜器和铁器的研究,可以得知古代的铁器锻造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铁器制作技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正是开始形成的时期。

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刀剑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因此古代中国的刀剑锻造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刀剑制造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行业,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强调锋利和音效的兵器,逐渐被更注重内功和刀纹的兵器所代替。

战国后期,刀剑锻造技艺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精美的刀剑被制造出来,其钢质、造型、刀纹等技艺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相当高的声誉。

二、刀剑锻造技艺的技术特点刀剑锻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冶金技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钢质技术。

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和刀剑锻造技艺中,钢铁制造技艺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中国的钢铁制造技艺主要有炼钢和炼铁两大类。

其中,炼钢技艺是古代中国刀剑锻造技艺的核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

炼钢技艺包括多种手法,如碳母炉、鲁炉、车床焊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点。

(2)造型技术。

古代中国的刀剑造型有很多种,出现了直刀、弯刀、大刀、短刀等多种形式。

刀剑的造型一般兼顾实用性和美感,力求在形态上突出刀剑的威力和美观。

造型技术要求设计者在刀剑的各个方面,如刃口、刀柄、刀纹等环节上都能做到精湛的技艺,力求让刀剑变得更加美观。

(3)刀纹技艺。

刀纹是中国古代刀剑锻造技艺中最为独特和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刀纹是指在铁器表面上形成的具有艺术性的痕迹,是铁器所特有的纹样。

要求刀剑的刀纹清晰、美观,刃口锋利,刀身硬度适宜,可以极大提高刀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

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

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的铁器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篇文章将介绍古代中国的铁器制造的发展过程、技术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起源和发展铁器制造在中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铁器使用铁矿石为原料,经过高温冶炼得到熔融状的铁水,然后倒入模具中制作铁器。

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炼铁过程逐渐得到改良,最终出现了高炉和风炉,使得铁的生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2. 技术特点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技术以冶炼和锻造为主要手段。

冶炼技术通过改进炼铁炉和炉料的配比来提高冶炼温度和铁水的纯度。

而锻造技术则通过将铁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锤打成型,并经过淬火和回火等工艺来提高铁器的硬度和韧性。

此外,古代中国还发明了许多特殊的铁器制造技术,例如鑄鐵、銲接等。

3.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铁器的生产让古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铁器的制造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铁器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砍伐、耕作、建筑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进。

此外,铁器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伙伴。

4. 铁器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铁器制造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艺,还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古代中国,铁器在冶金艺术、雕刻和铸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古代铁器工艺品在造型、图案和纹饰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格,成为了珍贵的艺术品。

结论:中国古代的铁器制造是一个经过千百年发展的传统工艺。

它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从原始冶炼到炼铁冶金的跨越,还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重要的制造业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钢铁冶炼简史

中国钢铁冶炼简史

中国钢铁冶炼简史春秋战国钢铁的冶炼春秋时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阶段。

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商代用陨铁制作了铁刃铜钺,说明对铁的性质和锻打嵌铸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当时尚不知人工炼铁。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

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晋国用铁铸刑鼎,铸鼎的铁是作为军赋向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民间铁已不少。

在江苏六合县程桥、湖南长沙龙洞坡等地出土了春秋时的铁器。

战国初或稍早已发明铸铁技术,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冶金技术的重大贡献,比外国早一千八百年左右。

河北兴隆县寿王坟出土了大量战国时的铁范,其中有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还采用了难度较大的金属型芯,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已有较高水平。

战国时发明的用柔化退火制造可锻铸件的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是冶金技术的重要成就,比欧洲早二千年左右。

战国时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

块炼铁的方法也就是“固体还原法”。

由于块炼铁是铁矿石在较低温度下从固体状态被木炭还原的产物,所以质地疏松,还夹杂有许多来自矿石的氧化物,例如氧化亚铁和硅酸盐。

这种块炼铁在一定温度下若经过反复锻打,便可将夹杂的氧化物挤出去,机械性能就改善了。

从江苏六合县程桥东周墓出土的铁条,就是块炼铁的产品。

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一些锻造铁器也是以块炼铁为材料。

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人们又总结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

从河北易县武阳台村的燕下都遗址44 号墓中曾出土79 件铁器,经分析鉴定,它们的大部分都是由块炼钢锻成的,这证明至迟在战国后期块炼渗碳钢的技术已在应用,块炼铁质柔不坚,块炼钢虽经渗碳处理,变得较坚硬,但在生产上仍嫌不足。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摸索出块炼钢的淬火工艺,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块炼钢的机械性能。

铁锤锻造铁军精神 巨石铭刻光荣历史

铁锤锻造铁军精神  巨石铭刻光荣历史

铁锤锻造铁军精神巨石铭刻光荣历史铁锤,是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打造工具,它代表着坚韧不拔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铁军”,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象征着坚定的信念和决战到底的意志。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都是由铁锤锻造而成,他们的精神和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了永垂不朽的光荣历史。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铁锤锻造的铁军精神,以及那些巨石铭刻的光荣历史。

铁锤锻造铁军精神铁锤,是一种古老的锻造工具,它以坚硬的铁材为原料,通过不断的敲打和锻炼,将铁材打造成各种形状的工具和武器。

铁锤锻造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和技艺,它代表着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更象征着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铁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农具、兵器和建筑材料等领域。

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在战争时期,铁锤更是成为了军事力量的象征,它不仅可以打造各种武器装备,更能锻造出铁血军魂,使士兵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铁军,是指由铁血打造的军队,他们骨子里带着不怕苦、不怕死的军魂,他们纵横沙场,刀刀见血,为国家和人民捍卫领土,保卫和平。

这种铁军精神,正是由铁锤锻造而成,它汇聚了军人的忠诚、勇敢和无畏精神,铸就了一支无敌的军队。

巨石铭刻光荣历史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巨石铭刻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记录了古代英雄和伟大事迹,被誉为光荣的历史。

这些巨石铭刻往往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雕刻形式,都堪称为瑰宝。

巨石铭刻不仅记录了古代军事英雄的战功,更是载入了无数民族的历史记忆。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巨石铭刻着古代名将的事迹,他们或是为国捐躯,或是战功卓著,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刻在石碑上,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敬的对象。

巨石铭刻还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风俗和社会文化,这些刻画了古人们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

在一块块巨石上,可以见到古代人们在农耕、狩猎、舞蹈等方面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描写锻造兵器的段落

描写锻造兵器的段落

描写锻造兵器的段落锻造兵器,是指通过加热和锤击等手工操作将金属材料加工成各种武器的工艺过程。

它不仅是古代战争的重要环节,也是传统工艺中的瑰宝。

下面将从锻造兵器的历史背景、工艺流程和锻造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锻造兵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

在那个时代,人们已开始使用金属制品,锻造技术也逐渐形成。

锻造兵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当时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制作武器和工具。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器时代的到来使得兵器的锻造更加广泛和精细。

二、工艺流程锻造兵器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选材、预处理、锻造和后处理等环节。

首先是选材阶段,选材是决定兵器质量的关键。

在古代,人们通常选择优质的铁矿石作为原料,经过炼矿和炼铁等工序,将矿石中的杂质去除,得到纯净的铁块。

接下来是预处理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原料进行加热和锻打,以提高材料的塑性和可锻性。

通过加热和锤击,金属原料中的晶粒会得到细化,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和韧性。

然后是锻造阶段,这个阶段是将预处理后的金属块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成型。

通常使用锻锤将金属块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利用锤击力将其锤打成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

锻造过程中要根据兵器的用途和需求,采用不同的锻造方法和工艺,以保证兵器的质量和性能。

最后是后处理阶段,这个阶段是对锻造兵器进行表面处理和调整。

通常包括打磨、抛光、淬火和调整等工序。

打磨和抛光可以使兵器表面光滑而美观,淬火则可以提高兵器的硬度和耐磨性。

调整阶段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兵器的尺寸、重量和平衡等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三、锻造技术锻造兵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锻造技术和工艺。

其中,火焰锻造、压力锻造和冷锻造是最常见的三种技术。

火焰锻造是利用火焰的高温将金属加热至可塑性状态,然后通过锤击或压力将其锻打成所需形状。

这种技术适用于锻造大型和复杂的兵器,如剑、刀、枪等。

压力锻造是利用液压机或机械压力将金属块加工成所需形状。

这种技术适用于锻造较小型和精细的兵器,如匕首、箭头等。

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

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

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铁器在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本文将从铁器的起源、制作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

一、铁器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冶炼和锻造技术,将铁矿石提炼成铁,制作出各种实用的器具。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逐渐替代了青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随着冶铁技术的不断发展,铁器制作逐渐由简单的工艺过渡到精细的制作,为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铁器制作工艺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采用了多种工艺,包括冶炼、锻造、研磨等。

其中,冶炼是最基本的工艺环节。

古代冶炼技术主要包括炼铁和炼钢两种。

炼铁是将铁矿石经过高温熔炼、氧化还原反应,分离出铁和杂质的过程。

炼钢则是在炼铁的基础上,通过加入适量的碳源或其他合金元素,调整合金成分,提高铁的质量和性能。

在完成冶炼后,铁块需要经过锻造、研磨等工艺环节进行加工。

锻造是将铁块加热至高温状态后,采用锤击、滚压等方式,改变铁的形状和组织结构,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研磨则是利用磨刀石、砂轮等工具,对铁器进行打磨、抛光,提高外观和使用效果。

三、铁器的应用领域中国古代的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军事等领域。

在农业方面,铁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

例如,犁、锄、铲等农具的出现,使农田耕作更加高效便捷。

在手工业方面,铁器也起到关键作用。

制作家具、器皿、武器等,都离不开铁器的使用。

此外,铁器还广泛应用于城墙、房屋等建筑领域,为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中国古代铁器制作的特色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具有独特的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工匠精神。

首先,中国古代的冶铁和锻造技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古代中国工匠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改进,掌握了高温炼铁和锻造的精湛技艺,使铁器的质量和性能达到极致。

中国铸造简史及发展简介

中国铸造简史及发展简介

从泥范铸造改进为铁范铸造,在铸造发 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铁范能够重复使用, 而且铸件规整,减少加工余量,降低成本。 采用铁范可以使铸件较快地冷却,利于得到 白口组织。白口铁经过柔化(热)处理后变 成可锻铸铁,是当时制造农具、手工工具的 理想材料。所以我国古代的铁范,被看作是 生产可锻铸铁工艺流程中一个必备的手段。 当时,世界其它地区还不能生产铸铁,而我 国的铁范铸造却超越了几个技术发展的阶段 脱颖而出,这是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的技术成 就。直到现代,铁范铸造仍在广泛使用。
E . 秦陵的中国古代科技之最
秦铜之冠——秦陵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的铸造无论是工艺水平、造型艺术都是古代任何青铜器无法 比拟的。如二号铜车马高度为106.2厘米,通长317厘米,体积近3立方米 ,重量多达1241公斤,其中有黄金3.03公斤,白银4.34公斤,其形体之高 大、工艺之精湛, 堪称我国青铜器之最。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铜车马3462 件零部件全部是一次铸造成型。其中除青铜铸件之外还有737件金质铸件和 983件银质铸件。在3000多个铸件中有大铸件如篷盖与车舆,其面积都在2 平方米以上;也有小铸件,如马攸勒上的一节链条其面积不过0.3平方米。 无论大小部件和铜俑、铜马的铸造都是极其成功的。以大型篷盖的铸造来 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篷盖厚薄不一,厚的地方为 0.4厘米,薄的地方 仅有0.1厘米,加之篷盖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要一次浇铸成型 不要说在2200年前的秦代,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并非易事。还有铜马 颈下悬挂的穗状缨络和左骖马头上的穗状纛,它是由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 丝构成的,铜丝直径仅有0.05厘米。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所有的铜丝粗细均 匀,铜丝表面没有锻打痕迹,它究竟是用拔丝法制成还是采用其它什么工 艺制作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总之,铜车马的铸造成功无疑是青铜冶铸史上 的创举。

令外国人震惊的中国古代炼钢锻造技术

令外国人震惊的中国古代炼钢锻造技术

令外国人震惊的中国古代炼钢锻造技术统的刀剑工艺在当时确实是属于世界顶尖水平。

那么如此神刀到底是如何锻造而成?首先我们从中国的炼钢技艺(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发掘出一把铜格“铁剑”)而炼钢工艺对刀剑品质的影响又体现在哪里呢?这里我们做一个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非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不可。

而中国的楚国制造的钢铁兵器已经闻名天下。

(东汉“永初六年”百炼钢刀)这是迄今为止发掘出的最早的百炼钢类型的产品。

科学检验表明,这把钢刀含碳量比较均匀,刃部经过淬水,所含杂质与现代熟铁相似。

百炼钢的品种繁多,见于记载的有:“五炼”、“九炼”、“卅炼”、“五十炼”、“七十二炼”及“百炼”。

炼字前面这些具体数字的特定含义,研究者一般认为是指加热的次数,即炼了多少火。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叙述磁州百炼钢的过程,就是连续烧锻百余次,至斤两不减为止。

曹操曾命有司造“百辟刀”五把,在《内诫令》中称它们为“百炼利器”。

孙权有三口宝刀,其中一口名“百炼”。

蒲元为刘备造的宝刀,上刻“七十二炼”。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百炼钢已经相当普遍了。

百炼钢的需要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它的原料块炼铁的生产效率很低,并且冶炼出来以后必须经过“冷化”,才能得到,所以,百炼钢的发展受到限制。

为了突破这种限制,中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生铁炼钢技术——炒钢。

炒钢,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化掉,从而得到钢。

这种炼钢新工艺,可以在东汉末年的史籍中找到间接的描述。

《太平经》卷七十二中记载:“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古代的利剑)耶。

”这段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炒钢二字,却把炒钢工艺包含进去了。

因为把铁矿炼成液体,当然只能是生铁水,而在“乃后万锻”之前一定要炒成钢或熟铁才行(实际上熟铁就是含碳极低的炒钢),否则生铁是不能锻的,更甭说“万锻”了。

锻造工艺的历史

锻造工艺的历史

锻造工艺的历史锻造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金属加工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以下是锻造工艺的历史概述:1.早期锻造:早期的锻造工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近3000年的铜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工具和木制模具,通过锤打将金属(主要是铜)锻造成各种形状,制作出刀剑、饰品等物品。

2.青铜时代:随着对金属工艺的进一步掌握,青铜时代的到来带动了金属的广泛应用。

铜合金的制备和锻造技术的提高使人们能够制作更为复杂和坚固的器物,如青铜器、武器和工具。

3.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金属工艺的一个重大进步。

铁的开采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铁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金属。

锻造铁器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制作了更坚固、更锋利的武器和工具,如铁剑、铁犁等。

4.古代文明:在古代文明中,如希腊、罗马、埃及和中国等,锻造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这些文明的工匠通过改良工具、引入新的锻造技术,创造出许多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金属制品。

5.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中世纪时期,锻造技术在欧洲继续发展。

锻造成为制造武器和护甲的重要工艺,同时在建筑、艺术和工业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

文艺复兴时期,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技术的创新促进了锻造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6.工业革命: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浪潮,影响了锻造工艺。

新的机械设备和先进的冶炼技术使得大规模的金属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现代锻造工业的形成。

7.现代锻造:在现代,锻造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涉及到多种金属,包括钢、铝、铜等。

电力锻造和数控锻造等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锻造过程更加精密和高效。

总体而言,锻造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最早的手工操作到现代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生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实用耐用的金属制品。

中国的锻造工艺与文化传承

中国的锻造工艺与文化传承

中国的锻造工艺与文化传承中国的锻造工艺是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商代。

锻造包括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几何学、力学、材料学、化学等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锻造工艺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其历史和文化意义却始终保持不变,并且在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中国古代锻造工艺概述中国的锻造工艺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商代时期的青铜器就是使用锤敲打与铸造的方式锻造而成的。

7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则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的应用为锻造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提升。

汉朝时期,中国的锻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的铁器、铜器、金器和银器都展示了非常高超的工艺。

二、锻造工艺的特点1、材料与设计锻造工艺所使用的材料包括了铁、铜、合金等多种金属材料。

在铁的锻造工艺中,选材至关重要。

所选的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塑性和可锻性,同时还要保证不易变形和开裂。

此外,锻造工艺对设计的要求很高,设计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和锤击时产生的冲力,这样才能确保久经考验、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的传统作品成功锻造完成。

2、古老的工艺步骤中国的锻造工艺包括了多个步骤,其具体流程包括了材料的选择、设计、制模、模铸、浇铸、切割、成型、修饰等。

而其中,锻造工艺更是使用多种技术来调整铸造的金属,并使其具备良好的样式和形状,同时还需保证其强度、韧性和其他性能。

3、传统技艺的传承中国的锻造工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其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古老传统技艺的精华,不断创新使得这一艺术传统得以得以在当今依然得到延续和传承。

三、锻造文化的价值1、美学价值中国的锻造工艺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设计被视为高度的艺术实践。

其无论是在制作上还是在使用上都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其中,大量的文化符号在锻造工艺中得到了体现,如“龙”、“凤”、“熊猫”、“麒麟”等等。

2、历史价值通过锻造工艺,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

例如,许多考古发现中的文物都是通过锻造技术得以保存下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锻造历史简介摘要: 从个人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锻造工业在20世纪走过的历程, 简要介绍近50年来的几项重大技术进步和最新动态, 对在21世纪中的发展寄以希望。

关键词: 锻锤; 螺旋压力机; 生产线; 回转锻造锻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以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延续下来的, 大概是在20世纪初,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满清王朝的洋务运动, 它才逐渐以机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出现在铁路、兵工、造船等行业中。

这种转变的主要标志就是使用了锻造能力强大的机器, 20世纪50年代, 仍可看见英、日、德等国二三十年代制造的蒸气锤、电动空气锤、蒸气增压式水压机在中国的工厂里工作着。

大量前苏联的锻压机械和少量前东德、捷克等国的锻造设备从20世纪50年代初陆续进入中国, 使中国大陆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以60000kN锻造水压机、25000kN热模锻压力机和10t 模锻锤为标志的锻造生产能力。

几乎是与此同时, 也开始了锻压设备国产化的进程,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中国已经可以自制万吨级的水压机和各种类型的锻锤。

现在全国拥有的大型锻件生产能力已居世界前列, 仅60000kN以上的水压机就有8台, 其中包括125000kN自由锻水压机和300000kN模锻水压机, 生产过一系列技术要求很高的关键产品, 大型锻件是应该可以完全自给的。

1967年, 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性的“锻压行业技术座谈会”, 会上首次宣讲和推荐了许多欧美的技术与装备, 与会者每人得到一本印刷精美、不公开发行的外国锻压设备图册并参观了军工高校内的科研进展。

尽管当时“文革”已经开始, 但人们追求科技进步的精神并未完全受挫, 锻造行业在70年代仍是有进展的, 如制造出双柱下拉式液压机、液压模锻锤等, 遗憾的是并未在生产中发挥多大作用, 逐渐消声匿迹。

80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 锻造工业才从质到量有了全面的新发展。

一、锻锤的更新和改造古老的锻锤是各种锻压机器的先驱, 100多年以来它不断受到挑剔和指责, 但至今并未完全被淘汰。

据粗略的统计, 20世纪80年代全国共有各类锻锤30000余台, 到90年代末仍有数千台蒸空自由锻锤、模锻锤服现役, 在锻造生产中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在1958年的“大跃进”浪潮中, 东北一家工厂曾制造出成系列的、各种打击能量的双向对击锤被发往全国各地, 用以强制取代有砧座的老式锻锤。

历史表明这场“革命”是不成功的, 已安装的对击锤很快就又拆掉了, 有的根本不被接纳、长期扔在货场里日久化为废铁, 惟一坚持使用下来的两台对击锤也历经磨难, 于90年代初退役了。

针对老式锻锤的缺点, 人们又在驱动介质( 气代汽) 、材料选用和基础减震等方面进行过许多研究和改进, 但这些成果或无显效、或不受青睐, 实际作用仍难以令人瞩目。

摒弃老式锻锤的蒸汽( 气) 或压缩空气动力源, 以电机驱动的液压系统取代之。

这种想法和研究在我国始于60年代, 70年代作过实用尝试, 80年代引进西德同类样机后技术臻于成熟, 出现了具有中国专利技术的电液动力头,1990年开始投放工厂改造在役蒸空锤的动力系统, 即实施所谓的“换头术”。

因其高效、节能,既保留了锻锤原有的优点又符合传统的操作习惯, 投资也不算太大, 所以得到工厂的认可, 很受欢迎。

至今已有数十家工厂的百余台锻锤接受了此项手术, 出让技术的科研单位也由一家演变成七八家, 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扩展之中。

二、新型螺旋压力机摩擦螺旋压力机是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主要锻压设备之一, 总体数量很大, 与蒸空锻锤相当, 这种压力机在很多方面弥补了锻锤的不足而且投资较小, 受到欢迎, 曾促使某些决策者用以代替模锻锤来规划工厂设计, 结果是不断向大吨位发展, 我国摩擦压力机的最大公称压力曾达35000kN。

虽然这种机器的名称和外型与锻锤差异很大, 但就其作用于金属塑性变形的原理来讲二者是基本相同的, 因此它同样有着效率低、能耗大的缺点。

又因为它的特殊力能转换关系和整体框架式结构, 实际工作中的打击力经常超载,机架、螺杆断裂的事故屡有所见, 模具寿命也受到影响, 给使用者造成许多麻烦。

几十年来, 设计部门采取了增加过载保护、更新操纵机构等措施, 但实践表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70年代末, 国外对传统摩擦螺旋压力机的结构进行重大变革, 应用大量现代的机、液、电、计算机技术, 出现了新型螺旋压力机。

90年代初我国掌握了它的关键技术, 制造出同类产品,现已有十余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投放市场, 其中数台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主力设备。

这种压力机不仅高效、节能而且有效行程很长、可调, 打击力和输出能量都是可以预选的, 几乎集各种传统通用锻压机器之所长, 但因它的技术含量较大, 在使用和维护方面尚有待于人们的适应, 其造价较高也需企业有相当的承受能力。

无论如何, 这种新型螺旋压力机的优点是肯定无疑的, 历史也许会表明它将成为通用锻压设备的更新换代产品。

三、机械锻压机和锻造生产线加热、成形和精整3种设备构成模锻生产的基本“机组”。

最简单的模锻机组应包含加热炉、模锻锤、切边压力机各1台, 如三者之间再用简单的输送机械联系起来, 这就是各种现代锻造生产线的雏形。

如前所述, 50年代热模锻压力机就在中国的模锻机组中出现了, 60年代筹建的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曾用它完全取代了模锻锤。

相对于模锻锤来讲, 它的造价是十分昂贵的, 通用性更差, 对工艺设计、下料精度、模具安装、设备调试等环节的要求都很高, 因此多年来的应用不很普及, 据统计至今全国拥有量仅数百台, 在结构设计方面也无太多质的变化, 但自从引进EUMUCO公司的技术后, 国内的新产品开发趋于成熟, 现已能提供MP、KP全系列热模锻压力机。

锻锤和摩擦压力机的工作原理是较为简单的能量转换关系, 即锻压机械把其执行部件从高速运动中所获得的动能转化为金属塑性变形的位能。

热模锻压力机则与此不同, 它主要是由刚性衔接的机械传动机构发出强制压力克服变形阻力, 使金属在准静态下塑性变形。

依照这种原理工作的专用锻造机械也很多, 如水平锻造机、多工位镦锻机、辗环机、辊锻机、弯曲机等,似可都称之为机械锻压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机械锻压机不断进入生产线, 使构成锻造生产线的设备日益增多,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发重要。

为了减小温度波动和成形力差异对锻件精度的影响, 必须保持成形过程的稳定性, 而简单输送机械加人工操作的方法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必须采用自动传送装置和机械手, 这就使整条锻造生产线变得十分复杂、技术含量很高。

六七十年代我国轴承行业曾研制过自动化生产线, 70年代末开始从世界各国引进许多先进的锻造机械和生产线, 用于各种专业化生产中。

现在已能进行这方面的自主开发, 如提供齿轮精密锻造生产线和汽车连杆锻造生产成套技术等。

作为国家“九五”科技发展重点任务之一的全自动汽车前桥生产线, 由中频加热系统、自动辊锻机、辊锻机械手、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摩擦压力机、工位间传送机器人、连续热处理系统等多种机电设备构成。

以北京机电研究所为主的一批科研单位和院校负责全面技术攻关, 经近百名科技人员的数载努力, 此项系统工程已该进入尾声, 理应随同新世纪的到来展现在全国锻压从业人员面前。

四、回转锻造传统的锻造成形是炽热金属在锻压机械执行部件( 工、模具) 的直线往返运动中完成的。

后来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成形方式, 即金属在旋转运动中发生变形, 机械的执行部件是转动的,被加工的坯料也可能是转动的, 这些新的生产方法可以笼统地叫作回转锻造, 如辊锻、径向锻、辗环、楔横轧、螺旋轧、摆辗等。

辊锻工艺及设备是5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进的锻压技术之一, 当时主要用在无锻锤生产线中为热模锻压力机制坯, 50年代末, 辊锻已从单纯的制坯发展为实现锻件最终形状的成形辊锻, 70年代开始在我国受到广泛重视, 无论是工艺和设备都发展很快, 现已取得了许多效益可观的成果, 如以成形辊锻为主生产汽轮机叶片, 设备总投资极大降低, 只是国外投资额的1/ 30, 叶片的内在质量和尺寸精度也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从变形原理上讲, 轧制和锻造是属于同一学科的。

把轧制成形方法移植到锻造中生产单体锻件, 就出现了辊锻、楔横轧和螺旋轧( 斜轧) 。

在常规轧制中, 坯料轴线与轧辊轴线互相垂直, 而且制件的运动趋势和轧辊的转向是一致的, 可称之为纵轧。

辊锻就是坯料塑性变形长度小于轧辊圆周长的纵轧。

若坯料轴线和轧辊轴线平行, 轧辊表面带有楔形凸棱, 轧制过程中制件的转动方向与轧辊相反, 就叫作楔横轧。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生产变截面的回转体轴类锻件, 70年代我国曾用以加工出火车轴的毛坯, 后来又在五金工具行业中得到应用, 现在已能生产出百余种形状各异的制品, 轧制技术成熟稳定。

如轧辊轴线不像普通轧机那样互相平行而是倾斜交叉, 坯料沿轴线交叉点方向进入轧机后发生变形并不断旋转前进, 这就是螺旋轧( 斜轧)。

螺旋斜轧法在无缝钢管的生产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来又把它用于轧制单个回转体零件, 如轴承钢球、磨机钢球等。

50年代我国曾引进前苏联的工艺和设备, 好像当时的技术尚不够成熟, 生产是不稳定的。

六七十年代我们自己又进行了研究与开发, 现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设有斜轧生产线, 生产方向也由单一的制造球体发展为轧、锻结合, 为锻造生产线制坯。

无论是楔横轧还是斜轧, 它们的实施载体都是轧机, 而轧制生产特有的高生产率是任何其他工艺手段都不能比拟的, 因此在90年代被政府认定为“高效零件轧制技术”向全国推广。

结语:中国的现代锻造工业奠基于五六十年代,这个基础是厚重而沉甸的, 老旧的锻压设备至今依然健在并绝大多数仍运行着, 有待于合理改造或忍疼淘汰。

80年代后从先进国家购买了很多新的锻压机械和生产线, 但投资过大、开工不足、重复建设、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等历史性缺憾亦隐约可见, 需要高层决策者们冷静求实地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