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不良亲子关系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Def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②再认同;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③最后信奉;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②活动性生活;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③学习性生活;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生活;④社会性生活;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10.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道德教育是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②道德教育作用于品德结构各要素,能够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示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③道德教育激发道德需要与道德境界,促进人的“觉解”,唤醒人的心灵,追求人的道德自律与自由,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第二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答:①前道德阶段;学龄前0-5岁;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它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②他律道德阶段;5-10岁;这时期的儿童受外部规则的约束,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在惩罚方式上,倾向于强制性惩罚;③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这是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可以违反规则,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交通规则,他的行为也是道德的;在行为的判定上,儿童会依据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来判断对错;在惩罚措施方面,会采用回敬性惩罚;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答:①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即道德规则;这一水平的儿童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认为规则由权威人物制定,人们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利益而遵守;阶段一: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二: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②习俗道德水平: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维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道德动机从具体的惩罚和报偿发展为获得社会的赞赏和避免谴责;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四:遵守法规阶段③后习俗道德水平:这一阶段就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所制约;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不一定等同;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3.两个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你什么启示答:这两个理论总结的是一般规律,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按照既定的规律走下去,一般的规律告诉我们关于道德发展的一般顺序,让我们能够理解学生的一些“道德”行为;4.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⑴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⑵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a.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惩罚的本质,认为应对于犯错者采用回敬性惩罚而非强制性惩罚;b.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加看重集体利益;儿童的集体利益不仅表现为不愿意破坏公物,还表现为更加包容为集体利益而撒谎的行为;⑶道德判断的发展:a.判断依据从客观后果向主管动机转变;b.对成人的依附性逐渐降低;5.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答:他认为,成熟的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①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它是与生俱来的非理性欲望,寻求本能需要的即时满足;它遵循快乐原则,即一切以快乐为本;本我是人格中最早发展的成分,天生就有;②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它主要起协调作用,检查本我欲望,接受超我的指导,选择符合超我和现实的行为;③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也是最晚发展的部分;它是个体内化的行为准则,同城会对本能欲望进行约束和控制;6.简述弗洛伊德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答: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儿童十分眷恋自己异性别的父/母;以男孩为例,他们会发展出恋母情结,渴望取代父亲,与母亲在一起,但是自己又不够强大,不能与父亲抗衡;为了解决这种强烈的感情冲突,男孩会认同父亲----在模仿父亲男性角色的同时内化其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发展出超我;7.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深刻,从单维向多维过渡,道德情感开始复杂化;8.道德情感的作用是什么答:①是道德认知的激发力量和引导力量;②对道德行为起调控作用;③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自我—移情—道德行为;9.移情的发展是怎样的答:移情是指被他人的情绪激发并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移情是引发内疚、同情等道德情绪的基础;移情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基础;移情反应随着年龄呈倒“u”型发展;10.内疚感的发展是怎样的答:内疚感指个体做错了事情,并感到自责;内疚感的产生需要满足四种心理条件:①意识到过错或过失;②意识到当前的错误是由自己造成的;③反省自己的动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④主动对所做的伤害负责任;内疚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水平:①水平一是在事件发生后个体从情绪上感到难过、后悔、内疚;②水平二是个体从认识上将行为的责任归结于自己,“这都是我造成的”;③水平三是个体从行为上做出形影的弥补措施或者准备弥补;11.Def道德意志: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节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12.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答:道德意志的的目的性增强;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到“一致”再到“分化”;13.道德意志的品质的发展是怎样的答:道德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自制性抵御诱惑、坚持性和果断性;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14.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答:⑴道德行为水平总体偏低①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四年级以后的学生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②在学校的劳动习惯略好于在家的;启示: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很重要;⑵发展趋势:“U”型某些行为习惯低年级水平较高,中年级降低,而高年级再次升高的趋势;15.小学生典型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答: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16.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是怎样的答:总体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逐步增加;儿童在分配物品时,做出利他行为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分享物品时,儿童更有可能将物品分配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能力最强的人;17.Def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且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18.攻击的分类有哪些答:从目的分,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从形式分,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19.从工具性攻击到敌意性攻击;答:①在学前期,儿童一般的脾气暴躁如随意乱扔东西等行为减弱,且4岁以后不再普遍;②3岁以后,儿童对于他人的挑衅行为的报复性反应急剧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采用的身体攻击方式开始减少,言语攻击开始增加;20.对报复行为的高度容忍;答: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进一步成熟,他们能更及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意图;②如果对方是敌意的,他们就会立刻展开报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普遍不愿意谴责报复性的攻击行为,他们觉得“以牙还牙”的方式是非常合理的,也就是对报复性的攻击保持高度的容忍;21.攻击行为的作案者和被作案者;答:①欺负行为在儿童中非常普遍;②欺负者更可能伴有吸烟、喝酒等问题行为以及学业适应不良的情况;③在受害者中存在消极受害者和主动受害者两个子类型;22.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答:总体上,攻击行为的发展遵循四中发展轨迹:①长期稳定轨迹,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都具有较强的攻击性;②高攻击—终止轨迹,早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攻击性逐渐减低直至正常水平;③中度攻击—终止轨迹,与前者类似;④无问题轨迹,个体一生中都维持较低的攻击水平;还有第五种类型:后发轨迹,这种模式仅限于青少年,即童年期的“乖乖孩”在进入青春期后,攻击性迸发;第五章:亲子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Def亲子关系: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2.亲子关系有什么特点答:①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②具有互动性;③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3.亲子关系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答:①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早期拥有安全型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年少年期都会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和心理病理症状;②不良亲子关系容易引发问题行为的产生;过分依赖母亲的儿童在学龄前会有较多的退缩和焦虑行为;较少得到母亲关注的儿童,儿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和破坏行为;亲子关系不良将容易导致子女的回避行为、孤独症、攻击行为和犯罪行为;4.家庭环境的划分:家庭物质环境+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物质环境涉及: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物理环境家庭设施摆设家庭精神环境涉及: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5.有哪些家庭结构答:核心家庭父母+孩子、主干家庭父母+孩子+爷爷奶奶、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家庭;6.核心家庭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是什么答:独生子女容易养成刁蛮任性的性格,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依赖观念重;7.单亲家庭及继亲家庭对行为的影响是什么答: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不管是在人格发展、生活适应、同伴关系、学业适应、社会技巧还是偏差行为的发生上,都与双亲家庭存在着差异;孩子的心灵上有无法弥补的创伤,周围的亲人就会对他们宠溺补偿;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有残缺的爱;他们敏感,多疑;8.隔代抚养的利弊有哪些答:利:①时间多,有耐心②经验多③给老人添加乐趣弊:①孩子心理年龄老化②易产生社交恐惧③易行为怪异化④孩子心理脆弱化⑤教育理念分歧9.Def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关乎父母的教养内容、教养态度、教养行为以及孩子的感受,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10.父母教养方式有哪些类型答:⑴单向度; 专制型、权威性、容许型⑵双向度; 高关怀—高权威、低关怀—高权威、低权威—高关怀、低权威—低关怀;⑶三向度;1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什么答:①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②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③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缺乏自信、依赖性强;④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有很强的攻击性;⑤明主型的父母,有助于儿童形成自信、知足、独立、爱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肯定、喜欢交往的性格特点;12.亲子关系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答:亲子关系因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亲子冲突较少,冲突强度也较弱;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较频繁与激烈的亲子冲突;13.打孩子注意事项:答:①三岁以前可以打;②打孩子要有步骤,生气到一定程度,警告后仍然我行我素再打;③打之前告诉孩子你是爱他的;14.亲子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的作用方式常见的有答:态度转变,观察与模仿,认同作用;15.父母用来转变儿童态度的方法有哪些答:①使用权利;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冷漠的拒绝等,是一种运用强制性的压力手段迫使儿童接受行为规则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短期内很有效,特别是当成人在场能实施制裁时;比如:用眼神或者打骂让孩子符合要求;②爱的回收;是一种更隐蔽、更间接地强迫儿童服从的心理惩罚形式,主要指父母对儿童表现出失望、不理睬或孤立儿童等态度;比如冷暴力;③信息内化;是父母通过信息的传递使儿童长期而有效地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行为规则的一种方法;运用信息内化最重要的是引起儿童注意,直至理解父母传递的行为标准;16.Def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经验,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经过,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17.Def认同:儿童对榜样感到钦佩,也想像榜样一样受到别人的钦佩;18.认同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儿童对榜样感到钦佩;19.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要从哪三个方面着手答:①父母②儿童③环境支持系统主要指学校20.Def亲职教育:对父母已成为,即将成为父母以及父母之外的长期与未成年人公出的亲属所进行的成年教育;它是提升父母素质的有效途径;21.亲职教育实施的对象主要有哪两类答:①父母;包括孩子婴幼儿时期,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的父母;②非父母者;帮忙养育未成年孙子女的祖父母及其他相关亲属;22.亲职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①做好父母的基本认识;包括父母角色的认识和父母职责的认识;②生养子女的基本认识;包括生育方面的认识和养育方面的认识;③教育子女的基本认识;包括新的教育观念的认识,实用教育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其它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问题的认识;④家庭成员间相处问题的认识;包括学习夫妻相处、学习亲子之间的沟通和学习其他成员间的相处;⑤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协调态度的认识;23.亲职教育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有哪些答:①家庭教育的客体关系:家庭教育父母是关键,先教自身,再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②家庭教育的方式;在教育方式上注重亲情的交融与内心的感动;③家庭教育的侧重点;言传身教,模仿是儿童的天性;24.Def亲情教育:即人的亲和力教育;25.学校用什么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亲情答:①亲情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父母对子女的爱,并要求记下来或者写感受,这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②亲情沟通;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童年等,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子女与父母心理上的距离;③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学校可以瞅机会让学生与父母互换角色,体验生活,使学生体会父母持家的艰辛;④亲情回报;引导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26.学校采用了何种适合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家校合作方法答:一方面通过亲职教育来提升父母素质;另一方面,通过亲情教育,将亲情教育寓于课程与活动中,加强校学生对亲情方面的教育,让小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与家人,学会爱自己的老师与同学,进而爱家乡,爱祖国;第六章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Def同伴关系: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2.同伴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发展;3.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与成人相比,小学还是能同伴关系的特点是游戏性与快乐性,平等性与合作性;②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还是能同伴关系的特点有易变性逐渐走向稳定性,逐渐发展出互惠性的特点;4.小学生同伴关系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答:①友谊②同伴接纳③欺负5.儿童同伴关系的分类:答:一类是:个体之间的双向关系,主要表现为儿童之间的友谊;个人—个人:友谊一类是:群体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同伴拒绝;个人—群体:接纳拒绝还存在着欺负; 欺负6.友谊的好处有哪些答:①给孩子探索自我,与他人发展深厚友谊的机会;②缓解孩子生产生活中的紧张;③提高孩子对学校生活的积极态度;7.Willian Damon认为的友谊发展阶段;答:①友谊是身边的玩伴约4—7岁②友谊是相互的信任和帮助;8---10岁③友谊是亲密和忠诚;11—15岁8.什么会影响孩子被接纳,拒绝的程度答:①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比如,被拒绝后哭回家的孩子和站在旁边看的孩子;②家庭亲子关系、成员关系、家庭氛围等;9.接纳与拒绝的类型: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一般型和矛盾型;10.Def欺负:指儿童针对某个同伴的某个部分进行言语或者身体攻击,它通常是连续的,且指向特定的同伴;11.欺负者的特点:很强的攻击倾向,较弱的攻击控制能力,一般没有受他人抵制的经历;12.被欺负者的特点:同伴群体中被动、退缩、沉默的儿童,攻击性儿童很讨人厌;13.第二节的内容看书P13014.教师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儿童在同伴中的表现答:①儿童采取特殊行为方式的频次,比如攻击,假扮,沉默,社会警惕和分享等;②儿童在与同伴的关系中担任那种角色,比如支配者或顺从者;③儿童是否表现出社交能力,比如能否成功加入游戏团体;15.在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中有哪些角色扮演答:①引导者;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他人情感,并形成互惠导向;②补偿者;通过与被欺负和被拒绝儿童建立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疏导;③中介人;在儿童起冲突时,教师并不直接干预,而是让儿童参与冲突解决,自己仅充当诚实的中间人,帮助血红色呢过取得共同的解决方法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④仲裁者;以权威的姿态介入儿童的同伴交往,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⑤支持者;为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各种环境条件;第七章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Def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2.Def 重要他人:是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3.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机制1教师是儿童的重要他人①教师有“替代父母”的职责②教师是道德榜样③教师促进学生发展2教育氛围的潜移默化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儿童有安全感——在学校会感到自在——形成愉快心,境催人奋进——具有“明天性”;4.Def教育气氛:情感、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等关系的总和;5. 如何建立良性师生关系1知人理解儿童①理解儿童情感表达的实质②懂得儿童语言表达的真意③了解儿童境遇,明白儿童行为的真意2修己提升个人修养①遇事善为先:放弃自己的“先见”②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创造性等待③提供适切帮助:相信儿童3掌握一定的方法①仁爱之心②传递“正能量”③提升境界1.怎样判断是影响的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①自由任务时间,即奖励取消,被奖励者继续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②奖励取消后,被奖励者对任务的兴趣、满意度、享受度;③自由时间的表现或成绩,即奖励取消后被奖励者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水平;④在没有奖励的条件下,从事该项活动的意愿;2.奖励的效果·奖励的动机效果奖励的对动物有效小的时候好用,大了就不好用·奖励的水平、质量效果·满足两个条件,奖励会对表现有不利影响:①本身对任务有兴趣,奖励便是多余的;②当有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时,倾向于最简单便捷的;3.奖励的恶果1奖励的惩罚①奖励和惩罚源于同样的心理模式惩罚:你还这样,就会……奖励:你这样了,就会……②奖励和惩罚都是目的相通的,为了“控制”引导别人③奖励是竞争性的④期待很久的奖励,却因很小错误没有得到2奖励破坏人际关系3掩盖问题4.慎用奖励①奖励从人们眼前挪开奖励干扰;②事后奖励意外收获;③避免奖励的竞争化孩子之间有差异;④尽量给与任务同质的奖励;⑤给被奖励者选择的权利多种奖励方式;⑥尽量将奖励变成肯定和鼓励,尽可能不用物质奖励;。
有效应对亲子关系问题的五种策略

有效应对亲子关系问题的五种策略从孩子出生起,亲子关系就开始发展,而家长面临的亲子关系问题也不可避免。
亲子关系的良好与否,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可以采取以下五种策略。
策略一:积极倾听和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和充分的倾听,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理解他们的观点和感受,还要给予真诚和积极的回应。
同时,家长也应该在合适的时候与孩子进行对话,主动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只有通过积极的倾听和沟通,才能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策略二:培养共同的兴趣和活动共同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默契和理解。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喜欢的活动,如户外运动、游戏或者一起观看电影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陪伴和关爱。
同时,共同的兴趣和活动也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策略三: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在亲子关系中,家长需要设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以便孩子能够清晰知道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被限制的。
这样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律和责任感,也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管理孩子的行为。
同时,家长在设定规则和界限时也应该兼顾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以保证规则的公平和合理性。
策略四:表达爱和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和鼓励。
家长应该常常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欣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赞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
这样的积极肯定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策略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温暖。
这可以通过家庭共进晚餐、家庭聚会和亲子活动等来实现。
同时,家长还应该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支持,建立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密度。
结语有效应对亲子关系问题是每个家长关注的重要话题。
通过以上五种策略,家长可以更好地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健康和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衡量亲子关系的维度

衡量亲子关系的维度引言: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特殊和重要的一种,它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如何衡量亲子关系的好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维度来讨论如何评估亲子关系的质量,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亲子关系。
第一维度:情感连接情感连接是亲子关系中最为基础的维度之一。
它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理解和支持度。
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建立在亲情、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而孩子也应该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建立起一种安全、温暖的情感连接。
第二维度:沟通和交流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频繁的交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兴趣爱好。
同时,父母也应该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三维度: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衡量亲子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理解、支持和尊重是良好教养方式的基础。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采用合适的教养方式,既不能过于严厉和苛刻,也不能过于溺爱和放任。
合理的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四维度:时间投入亲子关系的质量也与父母的时间投入有关。
父母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参与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无论是陪伴孩子玩耍、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是与他们共同学习和探索,父母的时间投入都对亲子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当的时间投入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信任。
第五维度: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衡量亲子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尊重和合作是一个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父母的关系稳定和良好也对亲子关系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和健康成长。
父母自查:警惕这五大行为,它们可能正在悄悄毁掉你的孩子

父母自查:警惕这五大行为,它们可能正在悄悄毁掉你的孩子在育儿的道路上,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
然而,有些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可能正在悄悄毁掉孩子的五大行为,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自查自省,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一、过度溺爱,剥夺孩子的独立能力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父母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然而,这种过度的溺爱往往会导致孩子缺乏独立能力,依赖性强,难以适应社会的竞争。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在尝试和失败中学会独立,学会成长。
二、过度保护,限制孩子的探索精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动力。
然而,有些父母出于担心孩子受伤或受到不良影响的考虑,过度限制孩子的探索行为,导致孩子失去了对世界的热情和好奇心。
我们应该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多尝试、多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忽视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在现代社会,父母们往往忙于工作、生活等各种琐事,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过度比较,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总是那么优秀,这让很多父母不禁将自己的孩子与之进行比较。
然而,这种过度的比较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无助,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应该学会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缺乏榜样,导致孩子缺乏道德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会深深地影响孩子。
然而,有些父母在生活中缺乏道德观念,甚至做出一些不良行为,这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迷茫。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孩子胆小懦弱皆因父母 五种父母毁掉孩子自信

孩子胆小懦弱皆因父母五种父母毁掉孩子自信
很多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比较深,造成了性格上的胆小懦弱,很多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心,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父母让孩子胆小懦弱的行为1、父母经常性的打骂孩子,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家长们肯定会有在孩子某一件错误事情上,失去理智或者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习惯不分青红皂白对着孩子就是一顿打骂。
2、孩子从小到大无论任何的事情都不问孩子的意见,就帮孩子包办,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根本没有选择。
3、现在的孩子都是金元宝,过于的溺爱,造成孩子根本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4、父母的强势也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孩子没有自己个性想法也是使孩子胆小懦弱的原因。
5、孩子平时很少出去玩耍,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家长很少于孩子交流。
容易毁掉孩子自信心的五种父母一、不在身旁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父母的陪伴。
如果你每天将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忽略掉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逆反、怨恨心理,影响亲子关系及性格发展。
即使你每天都很忙,每周也要至少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尤其是孩子参加比赛、毕业典礼时,你更不应该缺席。
亲子关系的矛盾

亲子关系的矛盾亲子关系是所有家庭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矛盾。
相互理解、尊重和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
对于父母来说,了解矛盾的根源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家庭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沟通不畅沟通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时,矛盾就会产生。
这可能是因为双方的语言不同、沟通技巧不足或者彼此没有耐心倾听对方的观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母可以尝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并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
同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二、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容易出现矛盾。
有些父母以严厉的方式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抵触心理。
另一方面,过于宽松的父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不足。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
同时,家长要给孩子以应有的责任感和自由度,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价值观不一致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这可能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
父母试图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孩子,但往往会碰到困难。
年代的不同、成长环境的不同都会导致每个人对价值观的理解不同。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同时,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时间分配不当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矛盾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时间分配不当。
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法与孩子共享时间,而孩子也许因为感到冷漠而对家庭有抱怨。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家庭活动和共同的娱乐时间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感,缓解矛盾。
五、情绪管理不当亲子关系中的矛盾经常与情绪管理不当有关。
父母和孩子都有情绪波动的时候,但如何处理这些情绪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冲突中激动或发火。
亲子关系改进方案

亲子关系改进方案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加强亲密感和信任,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然而,很多家长面对着亲子关系的挑战,如何改进亲子关系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亲子关系改进方案,帮助家长们建立更良好的亲子关系。
1. 沟通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够增加亲子间的互相了解和信任感。
家长们应该定期与孩子交流,听取孩子的看法,理解孩子的需要。
同时,家长也应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相沟通的桥梁。
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应该尽可能细节地去了解,而不是直接指责或斥责孩子。
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份子,有一种参与感和责任感。
如此一来,孩子也能慢慢了解到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良好的沟通来建立起互相的信任感和亲密感。
2. 鼓励和赞扬孩子需要得到认可和关爱才能健康成长。
当孩子取得成就时,家长应该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扬,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继续前进。
无论是一些小事,还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里程碑,家长都应该注重去发现和肯定,愉悦、满足孩子的探索和尝试,从而激发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现代社会,竞争很激烈。
每个孩子很容易因为自己的成绩、表现等各方面原因而感到自卑。
过度批评和质疑会加重孩子的压力和不安。
因此,在打分、评级的时候,家长需要与孩子认真讨论,沟通中多给孩子正向的能量,鼓励孩子努力奋斗,尝试分享一些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增进孩子对于自己的信任。
3. 关注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反映着他的天赋和潜能,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特长,进一步发掘孩子的自身优势和潜力。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孩子的自尊、自信心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家长可以多与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活动或者尝试一些新事物,增进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和沟通感。
例如一起去动物园,买一些食材一起尝试做饭等等,或者陪孩子一起看一些适合感性和认知发展的书本和影片等等。
亲子关系问题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更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亲子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旨在对亲子关系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二、亲子关系问题现状1. 认知偏差在亲子关系中,认知偏差是导致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发展;另一方面,孩子对父母的期望产生误解,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双方难以有效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2.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是亲子关系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和挫折时,往往情绪失控,采取体罚、辱骂等不当方式,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孩子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也容易因为情绪波动而与父母产生矛盾。
3. 行为问题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行为问题,如撒谎、偷窃、逃学等。
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4. 人格不健全部分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存在人格不健全的问题,如自私、冷漠、偏执等。
这些不良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形成不良性格。
5.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往往源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例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过于亲近他人,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或者父母在孩子面前过于严厉,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
三、亲子关系问题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观念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观念也应与时俱进。
然而,部分家庭仍沿用传统观念,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需求,导致亲子关系问题。
2. 父母教育水平不高父母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3. 社会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这些压力使得父母在亲子关系中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的五种行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五种行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但有时不切实际的期望却会伤害还在成长中的孩子。
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父母的五种行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第一是期望虚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
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很多家长就像对股市一样,期望虚高,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可供复制的成才之路。
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第二是学习成绩至上,忽略孩子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养成。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
”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
王文英认为,待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
随着包括品德在内的综合评价纳入某些省份高考(微博)评价体系,品德已成为衡量教育效果和人才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是唠叨、抱怨多于倾听和表扬,忽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没有考好或经过辅导仍对问题不理解时,有的父母便不冷静地说“笨蛋”、“猪脑袋”等。
当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或没达到父母要求时,有的家长不分情由地指责孩子“没出息”。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有的家长甚至说“你就不是念书的材料”。
这些忌语会把孩子引入误区,产生负作用,导致孩子得不到认同和肯定,缺乏自信,更易产生对抗和愤怒情绪,使亲子关系往更差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过于苛责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正面鼓励,肯定孩子的长处,才能树立孩子的信心,令孩子获得前进的动力。
爱是有艺术的,训斥、打骂、放弃等“恨铁不成钢”的爱不是真爱,袒护、迁就、姑息等溺爱也不是真爱。
真正的爱是激励。
第四是只顾言传要求孩子,忽视律己及身教。
一些家长给孩子立起各种规矩,提出种种目标,自身言行却不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不但毫无效果,更可能误导孩子的是非观。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
应该说,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家庭环境的差异和家庭教育的缺陷,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看似琐碎细微,但是却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带来长久的影响。
一.情感关系问题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情感关系。
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好坏,以及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紧密相关。
如果父母之间缺乏亲密、和谐的感情,那么孩子们就会产生紧张、敌视和不信任等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能会失去尊重父母和信任父母的能力,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影响。
二.缺乏交流对于孩子来说,沟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交流方式。
如果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感到孤独和孤单,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另外,父母也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建立起一种积极、健康的关系。
三.过分保护有些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和挫折。
这样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社会生活中无法适应。
另外,过分的保护也会让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导致自我意识变差,缺乏自信心等问题。
四.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家庭教育现象。
如果父母之间存在身体冲突,或者向孩子施暴,那么孩子就会产生极度恐惧和心理创伤。
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会感到不安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心理成长。
五.亲子关系问题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会对孩子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亲子关系问题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关注和关爱;2.对孩子进行过度表扬、责备或处罚;3.毫无根据的好恶分明,不讲道理;4.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5.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权利。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家庭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育儿中,毁娃的5大“通病”,很多父母都在犯

家庭育儿中,毁娃的5大“通病”,很多父母都在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
然而,在育儿过程中,很多父母却容易犯下一些“通病”。
这些“通病”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甚至会毁了他们的未来。
下面将列举毁娃的5大“通病”,并分析其危害性,以引起广大家长的警觉和反思。
通病一:过高的期望和压力。
许多父母会对孩子提前预设好未来,希望他们成绩优异或是成为特定领域的人才。
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如厌学、焦虑、自闭等。
通病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但是,有些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会选择简单、粗暴的一种,对孩子进行打骂、惩罚等。
这些方式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产生自卑、叛逆等不良情绪,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还会破坏亲子关系,让孩子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恐惧与不信任感。
通病三:过度干涉学习。
许多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过分关心,替他们做决定,甚至代替他们完成作业。
这种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
还会导致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旦离开家长,就会变得无所适从。
通病四:过度惩罚。
父母可能因为孩子犯错或者不听话而采取体罚、责备、恐吓等手段。
然而,过度的惩罚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破坏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长期受到严厉惩罚的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问题,甚至会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通病五:错误的奖励方式。
奖励是激励孩子的一种有效方式,但许多父母在使用奖励时存在误区。
他们可能过度依赖物质奖励,或者奖励与孩子的表现不匹配,这些都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不恰当的奖励方式会导致孩子变得功利和自私,缺乏内在的动机与责任感。
农村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类型识别、特征和分化

于中西部两省三县调查数据,识别出亲子关系类型,从多视角描绘其基本特征,进一步揭示其在不
同人口流动模式下的群体分化,以期为留守儿童研究奠定基础、拓展视角,并提供政策建议。
19ARK005)、 陕 西 省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居民家庭可持 续 生 计 研 究” (
①⑤
②
③
赵欣:《青年期亲子关系中的情绪管理》,《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年第 4 期。
孟育群、李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教育科学》2001 年第 3 期。
Bowl
byJ At
t
a
chmen
tand Lo
s
s Re
t
r
o
spe
c
tand Pr
o
spe
c
t Ame
s
ear
chon Ado
l
e
s
c
enc
e 2007 4 pp 639-668
i
c So
c
i
a
land Gene
ra
lPsycho
l
ogy Monograph
s 1999 3 pp 269-296
Wyman P A
Wo
r
k W C Raoo
fA Pa
r
en
tand Ch
i
l
d Vi
ewso
fPa
r
en
回顾和理论分析做选择,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动态与静态的一,亲子依恋、亲子
沟通、亲子亲合、父母教养以及亲子冲突是评价 亲 子 关 系 的 重 要 指 标。⑦ 此 外,教 养 方 式、⑧ 父 母
毁掉亲子关系的五种情况

毁掉亲子关系的五种情况【导语】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者第一位老师的角色。
父母的陪伴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造成的后果,都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
你是否想过,孩子的成长,需要投入时间,有足够的耐心、爱心、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来滋润其稚嫩的心灵?你需要与时俱进且跟上他们成长步伐?因为每个孩子都对父母有所期望。
如果他们的情感需要、精神需要、生活需要等等长久得不到满足,亲子依恋就会淡薄,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让我们来看看家长的哪些行为容易引发亲子冲突——没时间陪孩子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生活,不少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折纸、玩拼图、做游戏、看书、聊天;因为各种压力,他们搪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也没有时间和孩子共同探讨“为什么下雨后树上的蜗牛会比原来多”一类的话题。
这类父母往往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要,久而久之,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会越来越少,自然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了。
而父母知识面的狭窄、对孩子的问题缺乏兴趣和耐心,也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推断和创新能力。
所以,无论多忙,爸爸妈妈也不能忽略孩子的存在。
因此,要腾出一点时间,非常投入地和孩子做他喜欢的事、尽兴玩耍,共享童年、共同成长,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爱他们的、有什么话都发自内心地想跟爸爸妈妈说。
说话不算数说话不算数的家长在我们身边也不少,曾经答应周末带孩子去海洋馆、科技馆、去爬山或者看电影,结果总以工作忙、有事等理由一推再推,难以兑现承诺。
喜欢打“承诺牌”的家长,是希望以物质奖励刺激孩子进步。
然而,爸爸妈妈的“说得到做不到”,很容易使自己在孩子面前失去了诚信,最终也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希望借承诺带来的正面刺激也化为泡影。
爸爸妈妈的做法等于允许孩子“答应别人的事情可以不做”,这恰恰为孩子学习“诚信”提供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有可能使孩子长大以后也容易对朋友和身边的人失信。
家庭治疗的有关概念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家庭治疗基本概念•定义:•以家庭为治疗对象,利用标签病人的症状行为观察、扰动家庭固有的结构、情感等级、行为模式,以帮助家庭扩大沟通、建立有效的互动方式,降低内部张力,促进家庭功能。
家庭治疗基本概念•家庭治疗的特点:•一,针对家庭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关系,而不看重个人的问题行为。
•二,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解释个人的症状与成员间关系。
•三,以家庭整个的改变来促使个人的改变。
家庭治疗基本概念•家庭系统概念:•一,子系统:多个子系统构成整体功能;•二,结构:子系统间相互依存、补充、制约的一种关系模式。
•三,边界:家庭、子系统间、以及对外的完整与自平衡。
•四,个性:家庭分化程度,有无规则。
•五,角色:成员在家庭功能中的位置。
家庭治疗基本概念•系统功能:•一,平衡机制•保持系统内部的稳定,过弱:系统缺乏规则,没有安全感;过强:缺少变化,形成问题行为或病态方式。
•二,变化机制•应付内外干扰,系统需要打破和改变原有的平衡和秩序,给系统带来活力和适应能力。
家庭治疗基本概念•系统思想;•一,系统是一种观察方法。
•二,系统内行为存在交互-回复性-共时性-循环双向性特点。
•三,问题构成的现实。
系统问题与问题系统。
(第一控制与第二控制)•四,叙事与共同创作。
(描述的三要素)•五,线性思维与系统思维。
(复杂简单)家庭治疗基本概念•家庭治疗的适应问题:•一,各种存在有精神或心理问题的家庭。
•二,亲子关系不良。
•三,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四,婚姻与情感冲突。
•五,家庭周期变化面对特殊问题。
•六,各种意外应激事件对家庭的挫折。
家庭治疗基本概念•一般治疗规则:•签订治疗协定:取得家庭成员的认可•预备性会谈:绘制家谱图,了解来访背景和标签病人的治疗经历。
•治疗性会谈,布置家庭作业和确定回访日期。
可兼有对成员的个别访谈。
•长间隔短疗程:每月一次,一次50分钟•收费:一次五十元家庭治疗由来与发展•五十年代:治疗精神疾病儿童,约翰.贝尔开始家庭会谈,那萨.阿克曼出版《家庭生活的心理动力学》。
别让病态的亲子关系,把孩子推进深渊万丈。

别让病态的亲子关系,把孩子推进深渊万丈。
—良好的亲子关系该如何建立?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最早体验到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要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就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就需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有效的沟通方法是一门艺术,是每一个为人父母都需要学习的。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在这个三角形中,每条边都代表着两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那么,一个健康幸福而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第一种:夫妻关系较近,都给孩子均等的爱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第一种模式的夫妻关系很紧密,都给孩子比较均等的爱。
教育专家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CETTIC“亲子咨询师”授课专家徐亮表示,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充分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第二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比较,相对来说,父母关系较远,两个人离孩子更近,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
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然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
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因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
徐亮表示,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尚能平稳,但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对孩子影响:孩子更大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了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
情绪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情绪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情绪是人类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对亲子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密切的关系之一,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情绪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来改善亲子关系。
第一部分:情绪的表达方式情绪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及姿态等。
父母和子女之间通过这些表达方式来交流和理解彼此的情绪。
然而,情绪表达不当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第二部分:积极情绪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幸福和满足会促进积极的亲子关系。
当父母和子女都能体验到积极情绪时,他们会更加亲近和支持彼此。
例如,一个快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建立信任、共同分享和全家欢乐。
第三部分:消极情绪的影响消极的情绪如愤怒、焦虑和沮丧可能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父母的情绪波动和不良情绪可能会传递给子女,导致紧张和矛盾的亲子关系。
例如,父母在工作压力下可能对子女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第四部分: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1. 情绪管理:父母应该学会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在子女面前展示积极的情绪。
这需要自我调节和寻求支持的能力,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2. 沟通和理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维护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双方需要倾听理解对方的情绪,并尝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有助于建立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3. 接纳和支持:父母应该接纳子女的情绪,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理解和与子女共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共鸣。
4. 培养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认识和管理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通过培养情绪智力,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回应子女的情绪,进一步加强亲子关系。
第五部分:总结情绪对亲子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消极的情绪可能破坏亲子关系。
通过情绪管理、有效沟通、接纳和支持以及培养情绪智力等策略,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并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亲子互动中的五种模式,你是哪一种?

亲子互动中的五种模式,你是哪一种?亲子之间沟通模式可分为五种:→讨好。
→指责。
→超理智。
→打岔。
→表里一致。
你常用的是哪一种?。
讨好。
讨好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
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
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比如“妈妈不知道这双鞋你不喜欢,你想要什么样的我明天就带你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本书不喜欢妈妈太没用了,明天我再去重买。
”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
孩子在这种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
孩子自己很少迁就父母,久而久之,对家庭成员缺少包容力。
指责。
指责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
“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
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比如“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你看你又不好好吃饭,什么时候能让我省省心啊!”……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这种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相互指责”的状态,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
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或逆来顺受,或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不利。
超理智。
超理智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
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
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比如“妈妈,我要买球鞋。
”“为什么要买”“原来那双坏了。
”“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要知道爱惜物品。
美文欣赏五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美文

五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美文写在前面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难,可还是要念下去,一旦念不下去,可能这个家也就要散伙儿了。
这些难念的经,会在家庭中给和谐的家庭生活造成重重阻碍,不管是夫妻、婆媳还是亲子等等关系都会因它被破坏,引发一系列的家庭问题乃至闹到离婚。
而经过多年的总结,研究发现,难念的经基本分为下面几种情况:家庭角色失衡这是现代困扰众多家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所谓“丧偶式育儿”的原凶。
一方面是由于父亲为逃避育儿责任选择主动退出,造就了母亲在小家庭中话事权太高;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大家长”制,父亲在家中跟大将军似的,在家的工作就是发号施令,而且特别专制,只能按他说的来。
不论哪一种,毫无疑问都是母亲承担了更多的家庭和育儿责任,付出和承担得太多,总是会让人心生怨念的。
像这样家庭角色失衡的家庭,孩子总会缺失父母的爱护,心理上很难得到健康的成长,往往性格会发展成沉默内向或叛逆暴躁两个极端。
唠叨父母家庭角色失衡的家庭,极容易催生出唠叨妈妈。
唠叨妈妈对家里的大事小事、事无俱细全能唠叨一遍,对老公也唠叨,对孩子也唠叨。
而且因为老公是成年人,听烦了会回击或者逃避,当在老公身上找不到成就感,妈妈往往就会转向无法逃避也不可能回击她的孩子。
当妈妈在孩子身上渲泄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她往往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词汇和语气中的攻击性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父亲或许唠叨得少,但不代表没有,有父亲会趁妻子不在的时候偷偷向孩子倒苦水,这样的唠叨爸爸,也没有认识到其实自己是在向孩子“倒垃圾”。
收缩的聊天话题大部分的家庭,总是会尽量将话题收缩在一个父母认为的“安全”范围内。
我唯一能谈论并且安全的话题,只有学习。
但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聊天也谈论学习是一件让我感觉非常厌烦的事情,那不是聊天,反而是对我精神的巨大折磨,我感觉我的生活被学习占满了,让我没法得到哪怕一点放松。
其实这样的收缩聊天话题,只是家长内心不安定的表现,他们对自己不自信,不能确定自己能把话题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引导,所以才会禁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不良亲子关系
12-19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家庭教育的质量。
” 孩子身上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是在反映一段亲子关系的不足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亲子模式,有没有一种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呢
1. 溺爱型——孩子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
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
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家人没有买给他,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
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有人形象的称之为“四二一”综合征。
问题: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对策: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2. 期待型——孩子胆小畏缩缺乏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问题: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
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对策: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3.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以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
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
现在,贝贝已经上初三了,父母担心她放学不立即回家或者早恋,每天都接送。
每次她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
贝贝觉得自己十分被限制被约束,可是她的父母完全不这么想。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
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
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问题: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
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
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此外,在长大后步入社会时,这种被过分保护的孩子反而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对策: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
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
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学会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
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决定的权利。
4.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
为孩子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
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
父母教育方针不统一,孩子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
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
问题: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
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
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策: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5. 忽视型——消极冷漠缺乏安全感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
在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静静地坐下来聊过天,小欣开始变得孤独和自闭。
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后疏于对孩子关心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大家都说离婚对孩子不好,其实是因为,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
主要表现为家长因需要一个人承担为父为母双重角色,以及家中经济重担,因此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且有新伴侣的家长容易对孩子疏于关心。
另
有一些离异后的家长,因压力过大,容易迁怒与孩子,经常对孩子打骂、抱怨等。
问题: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
孩子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渴望被爱的,同时也是极其缺乏安全感的。
在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容易因为自己童年的缺失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长大后,又容易因为自己的感情缺失,在爱情的道路上走弯路。
对策: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想想这五种亲子关系模式,其实在很多家庭中都若隐若现。
这些模式,不一定非要是典型的,也可以是以几种关系的混合形式出现的。
在不良亲子关系中,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人的一生与其童年的家庭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后天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很多来源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
真的爱孩子,就请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一个正常的亲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