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管理组织与信息服务系统
地震监测系统运维服务方案及故障维修处理措施
地震监测系统运维服务方案及故障维修处理措施一、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为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地震监测系统的运维服务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监测系统运维服务方案及故障维修处理措施。
二、地震监测系统运维服务方案1. 系统运维目标地震监测系统的运维目标是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并提供数据和信息支持给相关部门和公众。
2. 运维服务内容(1)系统设备维护:定期对地震监测系统的硬件设备进行巡检和维护,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通信设备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数据采集与处理:负责地震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系统软件维护:定期对地震监测系统的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故障排除与处理:及时响应系统故障,进行故障定位和修复,确保系统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3. 运维服务流程(1)故障报告与响应:用户发现系统故障后,通过指定的渠道向运维团队报告故障,并提供详细的故障描述和相关数据。
运维团队将在接到故障报告后即将进行响应。
(2)故障定位与修复:运维团队根据故障报告进行故障定位,通过技术手段和工具对故障进行修复。
(3)故障验证与测试:修复故障后,运维团队进行故障验证和系统测试,确保故障已经被彻底修复。
(4)故障记录与分析:运维团队将故障记录下来,并进行故障分析,以便后续的故障预防和改进。
4. 运维团队建设(1)人员配置:根据地震监测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合理配置运维人员,包括系统管理员、硬件维护人员、软件维护人员等。
(2)培训与学习:定期组织运维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提升其技术水平和维护能力。
(3)工具支持: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设备,以便运维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故障维修处理措施1. 故障分类与优先级根据地震监测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将故障分为紧急故障、重要故障和普通故障,并确定相应的优先级。
2. 故障处理流程(1)故障报告与记录:用户报告故障后,运维团队将故障信息记录下来,包括故障描述、时间、地点等。
地震台网管理制度
地震台网管理制度一、地震台网管理制度的背景地震台网是现代地震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地震监测和预警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随着人类对地质和地震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地震台网的监测技术和装备也在不断升级和演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监测需求。
地震台网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为了确保地震监测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服务水平。
一个科学、规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地震监测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地震预警系统的稳定性和真实性。
同时,通过建立制度,可以为地震监测系统的长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和保障。
二、地震台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地震台网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地震台网管理制度应明确地震监测系统的组织结构和人员职责,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
其中,应明确地震监测中心、数据中心、技术支持中心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以确保地震监测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服务水平。
2.人员培训和素质要求:地震监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技术和素质要求。
地震台网管理制度应设立专门的人员培训计划和考核机制,定期对地震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确保其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3.设备设施管理:地震监测系统依赖于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地震台网管理制度应规范设备的采购、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稳定。
同时,应建立设备故障排查和应急处理机制,保障地震监测系统的持续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4.数据管理和分析:地震数据是地震监测系统的核心资料,对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地震台网管理制度应规范地震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过程,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地震预警和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5.应急预案和灾害响应: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伴随着破坏性的后果。
地震台网管理制度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灾害响应机制,明确地震发生时的应急调度流程和任务分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区域地震台网历史震相数据整合与共享服务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OBSERV ATION AND RESEARCH第41卷 第5期2020年 10月Vol.41 No. 5Oct. 202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doi: 10. 3969/j. issn. 1003-3246. 2020. 05. 0250 引言地震台网震相报告是地震台网观测的重要产出成果,也是地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料之一(代光辉等,2019),内容包括震相到时及地震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和震级等一系列地震事件相关参数,可以为地壳速度结构、震源参数等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数据支持(赵荣国,1993;梁珊珊,2015)。
我国是多地震灾害国家,也是世界上开展地震观测较早、地震研究普及且深入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区域地震台网迅速发展,到1976年底,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成区域地震台网。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区域地震台网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观测资料的存储方式差别较大。
早期,震相数据填写在纸介质的“地震卡片”上;1975年以后,震相数据被编辑为“地震观测报告”;2000—2007年,进入模拟记录和数字记录并行阶段,纸介质的地震观测报告和电子版数据存放在各省地震局。
然而,由于纸介质震相数据自然老化日趋严重,保管技术不够完善,部分纸介质出现以下问题:被水浸泡后无法分离;受潮严重,字迹模糊;纸介质发黄变脆,无法重复查阅等。
因此,部分珍贵资料面临无法系统和深层挖掘利用的危险(许建生等,200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纸介质的历史资料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计算机处理的需求,急需进行数字化转换。
为了方便珍贵历史资料的使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起组织各省地区域地震台网历史震相数据整合与共享服务刘 伟1) 王庆良1) 王丽艳2) 柴旭超1) 王文青1) 朱飞鸿1)1)中国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2)中国贵阳550001贵州省地震局摘要 区域地震台网震相数据是区域地震台网产出的重要成果,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广州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及功能分析
t r . The e o e,t d t b s l p ovde b sc d t n m e ge y r s on e i o ma i n e n rfr he a a a e wil r i a i a a a d e r nc e p s nf r to f rm o io i he ct o n t rng t iy ofGua z ou be o e e r h a nd d i g e r hq a n ki ng h f r a t qu kea urn a t u ke a d ma ng r c e ii n a t r e r h a e e ue d cso fe a t qu k . Ke r s a t qu k me ge y r s on e a i a a a e;s s e c m p ne t y wo d :e r h a e e r nc e p s ;b sc d t b s y t m o o ns
摘 要 : 地震减灾 、 运用 地理信息理论及计算机技 术等综合手段 , 以广州市地震 前兆 、 害预测 、 活断层 震 地震
等 数 据库 资 料 为 基 础 , 成 地 震 应 急 基 础 数据 库 。该 库 具 有 应 急 响应 和管 理 系 统 、 建 城市 活断 层 数 据 展 现 系 统 、 农 居 和活 断 层 管 理 系统 等功 能 。本 数 据 库 的 建成 及 投 入 使 用 , 为 广 州 市 震 前 和 震 时 监 测 及震 后 救 援 决 策 提 将 供 基 础 数 据 和 应 急 处 置信 息 。
第 7卷 第 3 期
21 0 0年 6月
工程 球物 告 赧
CHI NES OURNAL OF ENGI EJ NEE NG RI GEOPHYSI CS
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应对地震灾害,建设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一、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述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整合地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各方面数据信息,实现地震灾害的快速、准确管理和处理。
该系统主要包括地震监测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等组成部分。
二、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1. 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地震监测系统是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安装地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
建设地震监测系统需要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提供可靠的地震监测数据。
2.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地震预警系统是为了及时警示地震灾害的来临,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通过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地震预警,让人们有时间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的建设地震灾害评估系统主要用于评估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情况,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建设地震灾害评估系统需要收集、整合各类地震灾害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和分析。
三、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1. 灾害监测与预警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地震活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提高社会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减少灾害损失。
2. 应急响应与救援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为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快速准确地了解地震灾情,调度救援力量,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3. 灾后评估与重建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对灾后损失进行评估和分析,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灾区的快速恢复与发展。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提高地震灾害的管理和处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为了增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被应用于地震预警系统中。
本文将探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一、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1.1 传统地震监测方法过去,地震监测主要依靠地震仪、测震台网和地震观测站等传统手段,但这些方法存在监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传统地震监测方法往往需要多个设备协同工作,无法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1.2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地球的地质状况信息,为地震预警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具体应用2.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使用卫星或飞机等遥测设备,能够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和数据。
在地震预警系统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地壳的变形和地表破裂等情况,为地震预警提供精确的地震监测数据。
2.2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技术系统。
在地震预警系统中,GIS可以整合遥感数据、测震台网数据和其他地质数据,实现地震监测数据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3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通过卫星定位测量地球上的物体位置的技术。
在地震预警系统中,GPS可以监测地面的运动和变形,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为地震预警系统提供实时的地震监测数据。
三、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的优势和挑战3.1 优势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具有以下优势:- 实时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地震监测数据,实现对地震的即时预警。
- 精确性: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数据准确性较高,可以提供精确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结果。
- 可视化: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可以通过地图等可视化方式展示地震监测结果,便于理解和分析。
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对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意义
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对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意义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减轻地震对社会的冲击,发展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是指将地震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以便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保障社会稳定和民生安全。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对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的意义,并分析其对应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首先,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对于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震源及时准确地共享给公众和相关机构,有助于提高减灾能力和应对能力,进而减少灾害的影响。
及时传递地震监测信息可以帮助居民做好防震准备,避免在地震发生时造成更多的伤害和损失。
此外,对政府部门而言,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有助于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减少灾害后果,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其次,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可以提高社会对地震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地震监测数据的共享能够让公众充分了解地震活动的趋势和规模,从而更好地认识地震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护。
对于决策者和规划者而言,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可以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从而制定更为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城市规划,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
此外,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还有利于加强险情报告与研判,提高应急指挥与决策能力,促进跨区域、跨部门的紧急救援协调与合作,从而加强社会对灾害的整体应对能力。
然而,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震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是保障社会稳定和民生安全的关键。
据悉,地震监测的精度和效果受到监测设备和技术的限制,且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在地震发生前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确保公众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因此,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需要不断提升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其次,地震监测信息共享服务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机制。
2023-智慧地震预警平台总体建设方案-1
智慧地震预警平台总体建设方案智慧地震预警平台是一种基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地震预警系统。
其可以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递的时间差异,迅速判断出地震发生的位置和规模,并快速向相关地区发送预警信息,为抢救生命和财产提供重要保障。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智慧地震预警平台的总体建设方案。
第一步,建立地震监测系统。
地震监测系统是智慧地震预警平台的基础设施。
其主要功能是采集地震波的数据,分析地震的时空特征,包括地震的发生位置、震级、发生时间等。
目前,地震监测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各省市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地震台网,我们可以引入现有的地震台网数据,并组合各种监测方法,提高地震监测的精度。
第二步,构建数据传输网络。
为了使得地震监测数据能够迅速传输到预警平台,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是互联网、公网、专网等等,不同的网络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
同时,还需要开发并部署数据传输协议和数据接口,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步,建立预警算法模型。
面对海量的地震数据,预警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大量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多维度、多算法的预警模型,实现对地震进行多层次的智能分析和预警。
常见的预警算法包括卡方检验、小波变换、神经网络等等。
第四步,开发预警终端设备。
智慧地震预警平台需要面向广大用户,不同的用户需要不同类型的预警终端设备。
例如,要开发扫描仪式的小型设备、极速响应的声音预警装置和直接与电信运营商对接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等等。
所有的终端设备都要参考国家标准,确保其准确性、稳定性和兼容性。
第五步,组建预警服务团队。
智慧地震预警平台需要构建优质、高效、多元化的服务团队,包括技术研发团队、数据成果团队、管理服务团队等等。
同时,为了确保平台服务的稳定性,我们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多个服务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
综上所述,智慧地震预警平台的总体建设方案包括地震监测系统、数据传输网络、预警算法模型、预警终端设备和预警服务团队等五方面内容。
基于Java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基于Java的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设计LIU Fangbin;QU Junhao;MIAO Qingjie;ZHOU Shaohui【摘要】针对地震数据共享闭塞问题,设计了一款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基于Eclipse开发平台,以Java语言争MySQL数据库为基础,引用World Wind开源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工作需求设置五大模块,从而达到数据共享目的.系统采用Java Swing组件搭建,各模块间以线程方式实现,通过调用服务器数据库,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的网络通信.该服务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下载数据数百次、生成月报7次、报警多次,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数据共享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年(卷),期】2018(031)012【总页数】4页(P22-24,29)【关键词】Java语言;Swing;World Wind Java;MySQL;地震速报;数据共享【作者】LIU Fangbin;QU Junhao;MIAO Qingjie;ZHOU Shaohu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5地震速报是地震监测预报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1]。
地震速报要求速报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的确定地震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及震级等相关信息。
准确收集地震信息不仅可以为后续开展地震监测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为政府、社会的震后救灾、应急救援提供有效决策[2]。
目前各省测震台网主要承担着本省的地震速报、编目、月报产出、台网软硬件的维护以及包括日、月频次的地震短信的发送等任务,日常工作繁杂、技术人员少;另外,地震速报目录仅能从EQIM[3]平台浏览,不能下载,信息分享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Java开发技术结合数据库以及World Wind设计实现了一款符合测震工作的地震速报信息共享系统。
Java是目前使用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软件开发技术之一,具有简洁、精干、面向对象、多线程、面向网络、安全、自律、跨平台等诸多特点[4]。
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布局与管理
兼 容 布 局 ,提 高 与 周 边 防 灾 设 施 的 联 系 ,形成完善 的 防 救 灾 网 络 体 系 [4];宋 杰 等 以 四 川 省 体 育 场 馆 为例 ,从 功 能 、布局与规划等视角出发,将城市体 育 健 身 体 系 与 紧 急 避 难 空 间 体 系 实 现 兼 容 [5];曾 雪松探究了体育场馆作为避难场所的可行性依 据 ,并从布局原则、规模容量及区位交通等方面为 体育场馆兼作避难场所的设计策略提供理论基 础 [6]。这些研究对于体育场馆避难体系的建设, 特 别 是 在 区 位 条 件 、功 能 建 筑 设 计 及 疏 散 路 径 等 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借鉴。
活区,车宿区较好地利用了停车场资源,紧靠避难出人口;③根据避难行为、避难空间和最优路径因子分析外
部进人和内部疏散路径,通过外部进人路径人群和车流隔离分流、内部疏散以人群疏散优先等措施,提高了应
急避难效率和有序性。最后总结了目前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体育场型;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分区;疏散路径
年 )》〇
2 研黄 埔 体 育 中 心 位 于 广 州 市 黄 埔 区 北 侧 ,西邻
m 天河区和海珠区,位于广园快速路以南300 ,于 km 2011年 建 成 ,可 利 用 面 积 达 7. 33 2,可容纳避
难人数为4. 8 8 万 ,是黄埔区首个符合国家标准的
26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7年 6 月
分析、功能设计与优化、流线疏散路径3 个角度进
行探讨,利 用 CAD和 GIS空间分析等工具进行定
量分析和图形绘制。 数据主要来自实地调研、《黄埔区体育发展
中心应急避险场所平面设计》、《广州市地震应急 避 难 场 所 (室 外 )专 项 规 划 纲 要 (2010—2020
地震预警系统及其运维管理方法
地震预警系统及其运维管理方法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
为了提前预警地震并减少伤害,地震预警系统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维管理方法。
一、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地震预警系统基于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差异原理,通过监测地震发生的震源位置和波传播速度,提前预警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
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1. 监测和定位地震震源: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安装在地震监测站点的地震仪、加速度计和其他传感器来监测地震事件。
这些传感器可以测量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强度,并发送数据到中央处理中心。
中央处理中心利用这些数据来定位地震的震源位置。
2. 分析和计算地震波传播速度:一旦地震的震源位置被确定,地震预警系统会分析和计算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这个过程需要对地球内部的结构、介质性质以及前期地震波的传播特性进行建模和研究。
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计算,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的几秒到几十秒内预测出地震波到达其他地区的时间。
3. 发出地震预警信息:一旦地震预警系统计算出地震波到达其他地区的时间,预警信息将被传送给相关的地震监测站点和预警接收设备。
这些预警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光线或无线通信传递给人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预防措施,例如避开潜在的危险区域,停止机械设备运行或保护自己。
二、地震预警系统的运维管理方法地震预警系统的运维管理方法至关重要,可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并提供准确可靠的预警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运维管理方法:1. 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安装和维护各种传感器和设备,包括地震仪、加速度计和监测站点。
运维人员应定期检测这些设备的状态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在设备故障或损坏时,及时修复或更换设备,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2. 数据质量控制: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赖于监测到的地震数据。
运维人员需要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他们应建立数据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异常问题,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度。
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
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这也是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地震预警系统是现代防灾减灾技术中的重要一环,但其实现需要多种关键技术的支持。
本文将就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展开探讨,旨在为读者介绍其实现的技术原理和应用价值。
1. 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基础。
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观测、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
首先,地震观测技术包括地震仪器的摆放和校准,这些仪器需要能够稳定、准确地记录地震发生时的振动信息。
其次,地震数据采集技术需要快速、稳定地获取地震仪器的数据,并进行质量检查。
最后,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需要进行多种算法设计和实现,以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分析和识别等操作,以便后续的预警决策。
2. 预警算法技术地震预警算法技术是地震预警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快速准确的判断地震的强度和危害程度,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常用的预警算法包括P波到达时差算法、滑动窗口算法、小波变换算法、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等。
这些算法都需要高效的计算和运行能力,以便在最短时间内给予预警信息。
3. 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地震预警系统需要从地震监测仪器中采集并传输大量的数据,并通过云计算、虚拟化等技术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
为此,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需要满足高效、快速和稳定。
地震预警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负载均衡、并行计算等技术,既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处理和运算的速度。
4. 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地震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有效性是地震预警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技术需要满足多种需求,如:应对不同预警级别、实现实时更新、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服务等。
同时,预警信息也需要兼容各种移动设备、应用软件,以便实现地震预警信息的快速、准确、全面传达。
5. 预警信息服务管理技术预警信息服务管理技术是地震预警系统的后台管理技术。
JOPENS5.2-MSDP用户手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 户 手 册
广东省地震监测中心 2013.06
目 录 MSDP 系统介绍............................................................................................................................... 4 1.MSDP 的功能........................................................................................................................ 5 2.MSDP 的安装........................................................................................................................ 7 3.JOPENS_MSDP 目录说明....................................................................................................9 总目录...............................................................................................................................9 cfg 目录..................................................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成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备受各界人士的重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范文一:流动形变监测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摘要:针对流动形变监测现有的水准、GNSS、重力等观测手段,设计并开发出一套具有从流动监测任务的设计、管理与实施,到数据资料检查验收以及数据资料综合查询等功能的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利用电子地图和列表方式来设计测量任务,作业小组通过短信向管理系统报告作业状况,系统记录每个测量任务的实施过程,从而形成观测历史。
利用该系统可为任务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历史资料,提高流动监测业务的效率和数据资料的利用率。
关键词:形变监测;动态管理系统;水准观测;基础数据库;GNSS观测流动形变监测作为常态化的地球物理观测方法,常见的手段包括精密水准观测、流动GNSS观测、流动重力观测等。
和定点连续观测站相比,流动观测具有成本低、灵活性高的特点,特别是在异常和震后区域可以快速监测,为震情会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1-5]。
但流动监测也存在基础信息更新不及时和资料出处不统一的问题,如观测点被破坏之后,点之记信息的更新和共享不及时,导致出现使用旧点之记找不到测点等问题。
本文以大地形变流动监测数据库(简称基础数据库)为基础,立足于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现有的流动区域水准观测、流动GNSS观测、流动重力观测,开发出一套对监测项目的立项、设计、任务分解、过程管理、质量监控、指挥调度、资料检查及归档等整个监测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该系统,可实现进度、质量等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流动监测管理的效率,及时更新相关基础信息。
1管理系统设计1.1数据库设计基础数据库将观测点位信息、观测任务、观测历史和观测成果等观测要素集成为一个数据库。
该数据库将流动区域水准观测、流动GNSS观测、流动重力观测等监测手段的基础信息,设计成各自对应的主表,将观测任务设计成涵盖各观测手段的业务表。
地震监测系统运维服务方案及故障维修处理措施
目录一、运维方案 (1)(一)运维服务方案 (1)1、运维服务体系 (1)2、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2)3、服务人员保障 (3)4、运维应急计划 (3)5、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3)6、应急方案基本原则 (3)(二)大坝监测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4)(三)水情监测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8)(四)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处理 ..................................... ∏二、故障维修处理措施 . (15)一、运维方案(一)运维服务方案1、运维服务体系我公司提供专业的运维服务。
我们提供双重的服务保障为甲方提供更好、更便捷、更全面的运维服务。
若我公司的运维服务与甲方发生不一致有冲突,则按对甲方最有利的原则执行运维服务。
我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做为基本宗旨。
我们的信誉不仅建立在为客户提供先进、可靠产品的基础上,而且依托于为客户提供的广泛优质服务。
我公司的服务体系向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并听取客户的问题和要求,对客户的需要做出及时反应。
从项目的客户需求分析开始,一直到项目完成交付和服务实际运行,我们具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技术流程提供不间断的跟踪维护和技术支持。
我们运维服务的宗旨是: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支援服务,确保客户系统正常、稳定、可靠的运行。
为此,我公司建立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运维服务队伍,并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雄厚的技术实力,用以向客户提供满意的运维服务。
本地化服务我公司有丰富的运维服务提供经验,也有丰富的信息系统与软件项目集成案例。
自公司成立以来,我公司即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高效、针对性强的运维服务体系,为各个项目的客户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
我公司为本地企业,可为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朝山西镇大朝山水电站现场提供本地化的高效服务。
服务工期针对此项目,我公司服务项目工期为合同签订后开始运维服务,为期3 年运维工作并进行终验。
实施地点我公司将根据采购人指定的地点进行安全运维服务工作等。
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方案(3篇)
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方案高度重视震情形势,强化“震情第一”观念。
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方针,扎实做好___年度我市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和稳定服务。
二、总体要求在省地震局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紧紧围绕国家局和省局划定的___年度地震危险区开展工作。
市、县(区)要强化意识,紧盯震情,切实加强___领导,强化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管理,确保震情监视和跟踪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三、___领导市地震局成立___年度震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年度震情监视和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震情应急工作执行小组。
四、工作安排及要求(一)建立健全震情工作___市地震局成立震情监视和短临跟踪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市地震局监测预报与应急救援处负责。
各县(区)地震局(特别是辖区被划入危险区的县局),应高度重视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工作,实行___负责制,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和措施。
(二)加强震情监视与协作联动机制根据国家、省___年度地震趋势报告确定的危险区,加强地震重点危险区的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工作。
及时分析和处理各项前兆数据,要及时发现和搜集各类宏观异常,加强与省地震局和周边市地震局协作联动、保持信息沟通。
(三)认真落实震情值班制度市县(区)地震局全体人员,特别是各单位主要领导、震情值班人员必须保持全天候通讯联络畅通,切实落实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工作制度。
市局将对全市所有在编工作人员的通讯畅通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四)加强地震监测台站运行、管理维护市地震局及有关县地震局(台站),应定期对所辖地震台站仪器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确保地震信息网络全年传输连续率平均达___%以上。
各县(区)地震局按月将辖区内地震台站及宏观点运行情况报市地震局监测预报与应急救援处备案。
对辖区内台站的供电、避雷、仪器运行、观测环境等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并将检查维护等信息记录在册以便抽查。
突发事件的警报与预警
案例二:火灾事故的警报与预警
总结词
火灾事故的警报与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火灾隐患, 及时发出警报,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详细描述
火灾事故的警报与预警系统通常由火灾探测器、报警 控制器和消防设施组成。火灾探测器负责监测环境中 的烟雾、温度等火灾征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 向报警控制器发送信号。报警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 会迅速启动声光报警,并通过消防广播和消防电话等 手段通知人员疏散。同时,消防设施如灭火器、喷淋 系统等也会自动启动,以控制火势蔓延。
案例四:交通事故的警报与预警
总结词
交通事故的警报与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道路交通状 况,及时发出警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轻事故 影响。
详细描述
交通事故的警报与预警系统通常由交通监控摄像头、传 感器和数据处理中心组成。系统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收 集道路交通信息,如车流量、车速、道路状况等,实时 监测交通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拥堵、事故、违 章等),系统会迅速发出警报,并通过交通广播、电子 显示屏等手段通知驾驶员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数据处 理中心会对收集到的交通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交通管 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优化交通流和道路使用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
用于提高预警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和准确性。
预警系统的优化与改进
数据质量
确保收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提高预警系统 的准确性。
系统稳定性
加强预警系统的稳定性,确保在突发事件发 生时能够正常工作。
智能化水平
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方法,提高预警系统的智 能化水平。
适应性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 预警系统。
警报分级与发布
根据预警分析结果,将警报分为不同 级别,并通过警报发布系统及时向相 关人员和区域发布。
应急预警与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预防为主
详细描述
该森林火灾预警与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和地面监测等多种手段,实时监 测森林火灾隐患,及时发现火情并发出预警,有效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火灾损
失。
某化工企业安全预警与监测系统
总结词
智能系统集成了传 感器、监控视频和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够 实时监测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参数 ,通过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 报警,保障化工生产的安全。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突发事件的风险不断增加,如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因此,对应急预警与监测系统的需求也日益迫 切。
对应急预警与监测系统的需求
实时监测
对应急预警与监测系统的首要需求是实时监测,包括对突发事件现场 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以便及时掌握事态发展。
快速响应
在接收到预警信息后,系统应能快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协调各方 资源,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置。
预测分析
系统应具备预测分析功能,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分析,预测 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跨部门协作
应急预警与监测系统需要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以 便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02
应急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的构成
监测系统
01
负责实时监测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
分析系统
02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
件。
预警发布系统
03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和部门采取
应对措施。
预警系统的功能
实时监测
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在地震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GIS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GIS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1. 地震事件数据管理:GIS可以用于管理地震事件相关的数据,包括地震震中、震源机制、地震波形等。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地震事件进行快速、全面的分析。
2. 地震监测网络规划:GIS可以帮助地震监测机构规划地震监测网络。
根据地震活动的分布及其对应的地震危险性评估,GIS可以优化监测站点的布局,提高地震监测的效果。
3. 地震风险评估:GIS可以结合地震活动数据、地质构造信息、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地震风险评估。
通过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可以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4.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GIS可以用于地震灾害的应急管理。
通过GIS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可以实时监测地震灾害的发生及其扩散情况,及时提供决策支持和救援指导。
二、GIS在地震监测中的优势1. 数据集成和共享能力:GIS可以将不同来源的地震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方便数据的管理和共享。
不同地区、不同监测机构的数据可以通过 GIS 进行集成,提高地震监测的覆盖范围和准确性。
2. 空间分析能力: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将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与其他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例如,可以将地震数据与地质构造、人口分布、建筑密度等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提供对地震影响的全面评估。
3. 决策支持能力:GIS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地震监测相关的数据,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
通过对地震活动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可以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风险和效果,并提供优化建议。
4. 实时监测能力:GIS可以与其他监测设备和传感器进行连接,实现对地震活动的实时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二期)——应用软件开发采购需求书一、项目名称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应用软件开发二、采购项目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委托开发预警数据综合分析展示子系统、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子系统、预警信息接收终端、预警工作管理子系统、地震监测信息公众服务子系统升级改造、数据接口,项目资源库建设、数据迁移,采购数据库软件和智能报表工具各一套。
三、采购项目名称、编目及预算情况1、采购项目名称:广州市地震监测中心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应用软件开发。
2、采购编目:xxxxxx3、本子项目总预算128.9万元。
(支付金额按市财政局下达额度为准)具体支付方式在标书上反映。
四、商务要求1、投标供应商应具备《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相关条件;2、投标供应商必须在中国境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注册资金200万人民币或以上的合法企业;3、投标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关主管部门颁发的《软件企业认定证书》;4、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形式的投标。
五、技术需求1、软件系统建设一览表2、开发广州市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建设标准规范如下:(技术标准以建设方案为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GB/T 17544《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 1626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技术规程》(JSGC-06)《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试行)》(中国地震局2001年9月发布)《中国地震局信息网站管理办法》(试行)《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 DB/T11.1-2000《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地震科技数据与共享用户的分类、分级指南》《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数据库规范》《中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元目录》《地震波形数据交换格式》《地震及地震前兆测项分类与代码》《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六、对各子系统的功能要求图6-1 总体框架图1、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子系统以“地震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自动化、信息化支撑体系”为目标,通过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系统的建设,依靠一期建设的地震监测数据处理系统接收省一级监测数据及预警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通过综合评估和挖掘各种风险因素,形成警报信息分析报告,辅助地方地震预警工作。
利用现有政务外网环境,对省一级预警信息进行接收、筛选加工、二次发布。
子系统包括:信息接收模块、信息加工模块、信息发布模块。
通过系统建设,在使用过程中达到以下效果:1)采用实时检测或触发的方式,当有地震预警发生后,自动启动分析功能。
提供手动启动按钮。
2)信息刷新频率小于5秒,保障警报信息的快速分析与提供发布。
3)提供区县(下一级关键用户)的方便、简单的使用方式。
4)实现多次地震(同震中或不用震中)的叠加。
5)提供系统自检测功能,检测故障及时发出警报及短信通知。
6)有相应的操作管理页面。
(1)信息接收主要指对地震监测信息的接收,具体方式如下:1)通过接口、短信息或终端,接收省台网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2)使用一期建设的系统获取的震情结果。
(2)信息解释解释省台网中心发布的预警信息,分析地震三要素及烈度。
所有省台网中心发布的一级预警信息均实现系统接收的日志记录功能。
包括记录接收时间、内容等。
(3)信息分析由于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涉及的专业知识多,目前市场上没有现场的算法,因此需要通过本功能的建设,综合历史资料及预计算结果,快速预判各区烈度分布及地震到达时间。
到达时间计算:并可通过历史震相文件进行比对计算到达时间,选择最优参考时间。
需要提前收集、解析历史震相文件。
烈度预测:同时通过烈度衰减关系公式进行计算烈度预测;再根据烈度预测结果。
参数文件调用:分析过程中提供相关的参数文件,使于展示子系统调用。
历史震相文件管理:实现历史震相文件的增加、删除、修改、管理、查看功能。
历史烈度文件管理:实现历史烈度文件的增加、删除、修改、管理、查看功能。
(4)预警信息生成经过预警信息的分析,生产预警信息,并进行第一时间转发预警信息。
同时根据发布对象的类型及烈度,选择相应的地震预警预案,形成带有应对措施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生成支持选择发送方式、提醒方式等。
(5)信息发送以短信息、终端连接、数据接口、消息服务等不同方式,将加工的预警信息进行二次发布,并且实时获取反馈信息。
信息发送时自动选择移动MAS网关,如发生网络故障时,支持采用短信猫方式进行发送。
同时系统需预留接口,为中心后续通过联通网关发送提供接口。
具体包括:信息发送日志查看:预警信息发送的日志查看与管理;发送方式选择:发送方式的选择;发送监控:是否发送成功监控;反馈收集管理:获取终端接收预警信息的发送情况。
(6)报告生成系统通过结合其它子系统,按照模板,生成警报信息报告,并一键发送(传真、短信、邮件)。
具体包括:报告模板管理:报告模板的维护与管理。
报告发送管理:发送方式、对象的选择管理及发送日志记录。
2、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子系统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子系统是按照提供给目标单位的思路进行开发设计的信息接收软件系统,方便用户在指定的场合和设备等安装使用,实时将预警信息转化为语音、视频信号,通过现有的广播或显示设备上展现出来。
(1)预警实时接收展示表6.1 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子系统预警实时接收展示模块功能说明表用户能自定义位置,适用于PC;也能获取定位信息,适用于移动设备。
处5 动态显示地震波及范围根据预测算法,显示地震波到达的区域。
有监控台站的地方,可根据预测阈值判断是否正在到达,并加以修正。
同“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子系统”的分析预警信息功能6 显示地震已波及范围地震烈度状态地震波到达后,从服务器荻取烈度信息,结合5的功能,显示实际烈度。
部分数据来自烈度速报系统信息,再进行加工处理。
7 生成报告按照报告模板,生成工作报告8 发送信息按钮用户可设定联系人,将预警信息通过邮件、短信发布需接入短信网关9 自动存图、记录变化参数存图质量不小于A4纸幅、200dpi。
使用参数记录变化过程(2)应急避险方案显示提醒用户应急避险方案,如注意事项、动作流程、图示。
包括自动弹出辅助页面的避险方案。
用户可自定义避险方案,避险方案提供语音提示、避险路线图。
图示界面可参考下图:图 6-2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子系统用户辅助界面主要功能介绍如下:注意事项:避难注意事项查看;动作流程:避难方案介绍的动作流程指导与查看;自定义避险方案:由中心制作的避险方案;避险方案模板管理:避险方案模板管理与维护;语音提示:即通过预先制作好的避险方案语音,用户可设置查看时候自动播放或手动播放;避险路线图:主要指的是避难路线图查看与展示。
(3)预警信息交流提供关于预警信息的及时了解及交互。
预警事件信息、互动问答等。
具体如下:预警事件信息:预警事件信息的查看,主要包括列表,祥细內容,官方链接等。
互动问答交流:主要包括相关问题的提问与解答。
提供常用问题的查询。
警报信息反馈:主动反馈预警信息接收情况。
(3)系统使用辅助提供系统通用的维护设置功能,包括使用帮助、地震名称介绍、地震常识查询、官方链接、系统更新、用户信息维护等。
具体如下:使用帮助:包括终端子系统的使用介绍,地震名称介绍,地震常识信息查看,官方网站链接查看等;系统更新:系统的自动更新管理;用户信息维护: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管理,包括联系人设置,联系方式,信息发布方式管理等。
3.预警数据综合分析展示子系统该子系统实现各类预警反馈、预警分析、各类工作报告的可视化展示,支持上钻下钻、结合GIS地图进行展示,可以在PC电脑或拼接墙上展示。
无震时,可用作监测台站、信息终端状态的监控。
(1)实时预警展示(主界面)6.2实时预警展示(主界面)主要功能需求表(2)历史预警展示(辅助界面)辅助界面主要用于对历史预警过程的展示,便于个案分析或演练操作。
具体实现功能应用如下:历史预警事件查询:实现历史预警事件的查询管理;支持按关键字、时间进行查询;历史事件展示:根据查询结果,点击具体的历史预警事件可进入展示界面,具体查看的界面及内容请参考《实时预警展示》章节。
(3)历史预警事件管理提供事件检索。
事件信息包括事件过程全部信息及各类报告。
主要包括如下:历史事件检索:根据各种条件(事件、烈度、震级等)检索历史预警事件;事件信息查看:点击查看具体的历史事件,可查看到所有的事件信息查看;事件报告查看:查看历史预警事件的报告,包括查看事件的具体情况、危害等。
(4)预警工作文档展示预警管理、预案等工作方案、流程的查询及展示;各类工作报告的查询、管理。
具体如下:预警管理方案展示:实现预警管理方案的展示;预案方案展示:实现应急预案方案的展示,如线路图等;预警流程展示:预警流程的查询及展示;报告查询展示:工作报告查询,支持关键字、时间条件进行查询,并进行展示。
4、预警工作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是配合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子系统的警报信息发布功能发出地震险情预警信号的智能系统,为地震预警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工具。
包括发布对象信息、信息发布用户管理、信息终端实时监控、预警反馈、各类工作日志报告、业务流程、地震预警预案等相关管理功能。
地震预警预案条目化,地震应急预案信息资源库,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突发事件汇报机制、应急处置流程等。
主要功能包括:(1)目标单位信息管理为警报信息分析与发布子系统提供主要针对目标单位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的设置与管理,如单位联系人、预警等级、预警应对预案、发布信息模板、报告模板等信息管理;具体功能包括:新增:新增目标单位信息;修改:修改目标单位信息;删除:删除目标单位信息;查找查看:查找及查看目标单位信息。
(2)信息发布用户管理主要针对信息终端用户的管理,起到支撑终端软件的作用。
保存用户位置、连接状态、个人配置备份(特别是信息发布接收人),需要有用户分类统计、报告功能。
主要包括:用户位置、ip地址、链接状态管理;信息发布接收的接收终端配置备份管理;用户的分级分类统计汇总;(3)接收终端实时监控实现对接收终端网络畅通的监控。
具体功能应用包括:终端监控:包括应急部门终端、普通用户终端的监视,用于日常连接测试和预警。
接收状态统计:记录、统计信息终端信息接收状态。
状态包括:未发送、已接收、无连接。
信息发布测试:管理员可以自动或手动发布预警及测试信息。
监控日志管理:按设定周期生成监控日志,方便用户的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