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3哈姆莱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3哈姆莱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批改学生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够阐述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如有需要,可以提供一些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复杂性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3)检查学生对命运与自由意志主题的探讨,确保他们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结合《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来说明哈姆莱特在这一主题下的表现。如有需要,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一主题。
4.主题思想探讨题
题目:请结合《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简要谈谈对“命运与自由意志”主题的理解。
答案:《哈姆莱特》中的命运与自由意志主题体现在哈姆莱特在面对困境时的抉择。作品中,哈姆莱特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命运,他坚决复仇,力图揭开真相。然而,命运却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弄,他的每一次努力都似乎被命运预先安排好的陷阱所困扰。尽管如此,哈姆莱特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他在最后时刻仍然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即使这命运是悲剧性的。
答案:“戏中戏”这一情节展现了哈姆莱特对真相的追求和对复仇的决心。在这个情节中,哈姆莱特通过表演一出戏剧来试探叔父克劳狄斯的罪行。这出戏剧实际上是一场戏中戏,既展现了哈姆莱特对真相的追求,也暗示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戏剧中的剧情与哈姆莱特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哈姆莱特对复仇的的决心更加坚定。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哈姆莱特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象征手法和深层主题这个难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哈姆莱特》相关的人物或情节。
2.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哈姆莱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否能够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哈姆莱特》中的主人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哈姆雷特》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及其作品的社会意义;2、了解主要人物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体味主要人物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你的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

那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和戏剧介绍1、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

《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优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优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中的《哈姆雷特》一课。

具体内容包括:剧本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分析,以及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重点章节为剧本的第一、二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背景和基本情节,掌握剧本的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提高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哈姆雷特》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的理解。

重点:剧本情节的分析,以及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角色扮演所需道具,如头饰、服装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莎士比亚及其创作风格,让学生对剧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阅读剧本第一、二幕,分析情节发展,讨论剧本中的冲突和矛盾。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分享分析成果。

5.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剧本中的冲突和人物性格。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题目,进行讲解和示范。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的方法,独立完成一道人物分析题目,并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莎士比亚2. 作品:《哈姆雷特》3. 创作风格:悲剧、复仇、人文主义4. 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5. 情节发展:第一幕、第二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

2. 答案要求:结合剧本内容,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完整的《哈姆雷特》剧本,了解其他莎士比亚的作品,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相关活动,如戏剧表演、剧本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哈姆雷特》这部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具体章节为第一幕至第三幕。

内容包括:剧情梗概、人物关系、主要角色性格特点、戏剧语言、主题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剧情,把握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2. 领会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戏剧语言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挖掘。

重点:剧情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戏剧语言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剧情梗概,分析人物关系。

b. 对主要角色进行性格分析,让学生了解角色的特点。

c. 对戏剧语言进行解读,引导学生领会文学的魅力。

3. 例题讲解:针对戏剧语言的特点,选取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台词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另一段台词,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图。

2. 主要角色性格特点。

3. 戏剧语言特点及例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第四幕中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对话,探讨其性格变化。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哈姆雷特》全剧,深入了解剧情,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戏剧表演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而教学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1.3哈姆雷特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1.3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以钱梦龙导读法为指导,认真备课,反复备课,发现戏剧文本的疑难点,设置小问题作为突破口,帮助学生走进文本;2.取用段力佩教学模式中“采访”方式,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当下的阅读实际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精神。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鉴赏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西方国家,几乎每个家庭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大家熟知的《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它们一个是宗教之神,一个是文学之神,彼此相依,共同建构了人类充实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并点评以下名言:1、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相信坚持的力量和永恒的信仰2、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to heaven.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3、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中国古语有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高中语文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X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相关介绍:1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

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

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

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

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哈姆雷特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悲剧作品,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哈姆雷特阅读教案1【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局部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开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开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21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精品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精品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剧本的基本背景介绍、人物关系梳理、台词朗读与解析、剧情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背景,掌握剧本的主要人物关系;2. 通过朗读、解析台词,提高学生对戏剧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分析剧情,培养学生对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剧本台词的解析、戏剧冲突的分析;2. 教学重点:人物关系的把握、剧情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简介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剧本背景;4. 台词朗读与解析:选取部分经典台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并进行解析;6. 例题讲解:针对剧本中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7.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六、板书设计1. 《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场2. 人物关系图3. 剧情分析4. 重点台词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场,理解剧本内容;(2)分析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并阐述你的观点;(3)选取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2. 答案:(1)剧本内容理解;(2)戏剧冲突分析;(3)人物性格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哈姆雷特》的完整剧本,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台词朗读与解析;2. 剧情分析;3. 作业设计。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台词朗读与解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台词:挑选出能体现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经典台词,如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等;2. 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台词的节奏、语气、情感,提高朗读效果;3. 深入解析台词内涵:分析台词中所包含的人物心理、动机、冲突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剧本。

高一下册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分析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思想矛盾。

3.探讨《哈姆雷特》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哈姆雷特的思想矛盾及其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材:《哈姆雷特》剧本。

2.辅助资料:关于《哈姆雷特》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了解丹麦王国的历史背景。

2.阅读剧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雷特》剧本,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

3.分析人物(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善良等。

(2)讨论哈姆雷特的矛盾思想,如复仇与仁慈、坚定与犹豫等。

4.小结本课时内容(2)强调《哈姆雷特》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哈姆雷特的矛盾思想。

(2)提问:哈姆雷特的矛盾思想是如何影响其行动的?2.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在剧中的行动,如复仇、揭示真相等。

(2)讨论哈姆雷特的行动与矛盾思想之间的关系。

3.探讨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哈姆雷特》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对人性、道德、正义的探讨。

(2)讨论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4.小结本课时内容(2)强调《哈姆雷特》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哈姆雷特的命运。

(2)提问:哈姆雷特的命运是如何体现其性格特点的?2.分析命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的命运,如悲剧结局。

(2)讨论哈姆雷特命运与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

3.批判性思维(1)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哈姆雷特》中的道德观念、正义观念等。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章节,内容包括《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幕及第五幕的经典片段。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分析《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学会运用戏剧表演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戏剧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戏剧艺术的热爱;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及社会问题,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及社会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莎士比亚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自主阅读《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幕及第五幕的经典片段,了解故事情节。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1)讲解《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分析其内涵及艺术价值。

(2)结合作品内容,讲解如何运用戏剧表演技巧进行角色塑造。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进行台词朗读及表演练习。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表演心得。

(2)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关系图。

2. 黑板右侧:《哈姆雷特》经典台词及表演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论述。

2. 答案要点: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源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原因。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哈姆雷特》,独立完成相关作业和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学 习自主性和独立性。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哈姆雷特》的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 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04
教学过程设计与安排
导入新课(5分钟)
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被誉 为世界文学经典。
重点知识点解析
《哈姆雷特》的主题和情节是教 学的重点,需要深入剖析和讲解

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也是教学的 重点,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
析来理解。
对于《哈姆雷特》所表达的思想 和情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和探讨。
难点与疑点分析
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如 “悲剧”、“人性”等,学生可能难 以理解。
总结本课内容
回顾《哈姆雷特》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
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阅读《哈姆雷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05
作业布置与要求
必做作业
阅读《哈姆雷特》原著选段
学生需要阅读《哈姆雷特》中的相关选段,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回答问题
针对阅读的内容,学生需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问题可以包括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主 题思想的探讨等。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 面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哈姆 雷特》的相关图片、视频、音频等资 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在线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关于《哈姆雷 特》的更多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 习能力。
课堂活动
设计课堂小游戏或竞赛,如猜谜语、 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中学习《哈姆雷特》。
04
学生活动与组织
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词
分组讨论是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有 效方式。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哈 姆雷特》的主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 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培养他们的批 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
案设计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学生活动与组织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哈姆雷特》的 剧情梗概和人物关系 。
理解《哈姆雷特》的 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分析哈姆雷特的人物 性格和心理特点。
课文解析
总结词
文本解读、人物分析
详细描述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分析哈姆雷特、 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作用。
深入探讨
总结词
主题探讨、难点解析
详细描述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哈姆雷特》的主题,如复仇、人性的复杂性等,并解析故事中的难点和疑点,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作品。
节选经典演出或电影中 的哈姆雷特片段,增强
学生对剧情的理解。
音频资料
如经典台词朗诵,帮助 学生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在线资源
如维基百科中关于莎士 比亚和《哈姆雷特》的 词条,提供额外的学习
材料。
THANKS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哈姆雷特》第四幕。

详细内容包括: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奥菲莉娅的疯狂,哈姆雷特与国王的智谋较量,以及哈姆雷特的复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剧本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2. 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动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哈姆雷特复仇过程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道德和权力等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哈姆雷特与国王的智谋较量,理解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和复仇动机。

教学重点:掌握剧本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人物性格,思考人性、道德和权力等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

2. 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同时注意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

3. 讲解与分析:a. 对剧本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b. 分析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探讨哈姆雷特的勇敢和智慧。

c. 分析奥菲莉娅的疯狂,引导学生关注女性在剧本中的作用。

d. 分析哈姆雷特与国王的智谋较量,揭示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和复仇动机。

4. 例题讲解:针对剧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剧本中的人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剧本生词、短语和句型。

2. 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

3. 哈姆雷特与国王的智谋较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过程。

b. 分析哈姆雷特与国王的智谋较量,谈谈你对哈姆雷特复仇动机的理解。

2. 答案:a. 决斗过程中,哈姆雷特以智慧战胜了雷欧提斯,表现出勇敢和机智。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主要内容包括:哈姆雷特与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的对话,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对话,以及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话。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感受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剧本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理解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哈姆雷特对人性、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剧本的阅读方法,对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对话,深入理解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

6.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对话,讲解剧本的语言特色。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剧本中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犹豫、勇敢、机智、矛盾2.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对话、深刻的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话,探讨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性格、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剧本的阅读兴趣较高,但在分析人物性格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人教语文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人教语文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目标:1、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3、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 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部名著。

二、走近作家及作品1.作者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莎士比亚(1564-1616),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少年时代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后因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1616年4月23日在其52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

【幻灯片】2.作品介绍《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该剧写于1610年,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的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和社会的腐朽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悲剧《哈姆莱特》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以古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的。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与其相关的故事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理解并掌握这部戏剧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技巧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痛苦、挣扎和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哈姆莱特》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动机和思想变化过程,理解这部戏剧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

2.背景介绍: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背景和《哈姆莱特》的写作背景,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哈姆莱特》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克劳狄乌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过程。

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

5.台词解读:重点解读哈姆莱特的重要台词,如“生存还是毁灭”、“我真是罪该万死”等,分析其含义、特点和表演技巧。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哈姆雷特》,主要涉及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即“鬼魂的启示”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了解父亲被杀的真相;哈姆雷特对母亲与叔叔的怀疑与指责;以及哈姆雷特决定为父报仇的内心独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剧本中“鬼魂的启示”部分的情节,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

2. 掌握剧本的阅读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剧本中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

难点: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理解其道德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哈姆雷特》剧本,PPT,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哈姆雷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剧本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解:a. 概括剧本第三幕第一场的情节,分析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

b. 对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进行解读,探讨其道德观念。

c.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角色心理,进一步理解剧情。

4. 小组讨论:针对哈姆雷特的道德观念,分组讨论,进行思辨。

六、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雷特》2. 第三幕第一场:“鬼魂的启示”3. 哈姆雷特形象特点:勇敢、智慧、犹豫、矛盾4. 道德观念:忠诚、孝顺、正义、复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在剧本中的形象特点,谈谈你对他的道德观念的理解。

2. 答案要求:结合剧本内容,进行合理分析,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特点。

组织相关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

2. 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

3. 哈姆雷特的形象特点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
二、作家作品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
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内容可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分析人物语言的动作化
(1)阅读“比剑”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语言,分析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动作化的。

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

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

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

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

(2)分析下面的语言体现的动作性
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
动的忧郁的王子。

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

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3、名家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