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戈的语言特征——精神空间中的现实
北大中文系历年大综合考研试题
北大中文系198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60分)1、有的评论者认为,高行健的话剧《车站》在构思上受到《过客》和《等等戈多》的影响。
《过客》是鲁迅的作品,收入《》中,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的作者是萨贝凯物。
2、1936年,我国报告文学创伤出现的两篇重要作品,一是夏衍的《》一是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歌境界是(人名)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
项羽在《》中赞誉威唐诗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知穴中之音,楦中之色,水中之月,镜子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4、长篇小说《简•爱》的作者是,《呼啸山庄》的作者是。
5、《召树屯》和《阿诗玛》是我国少数民族著名民间叙事诗。
《召树屯》属族,《阿诗玛》属。
6、誉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三部长篇小说是,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张洁的《》,胡▲▲的《》。
7、《录鬼簿》和《闲情偶记》是我国古代有关戏曲史料和国论的著作。
《承风簿》的作者是元代的;《闲情偶记》作者是清代的。
8、巴金近年完成的共五集的散文创作,总题为《》,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作品的体裁。
9、艾略特写于1922年和长诗《》,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
美国作家海明威认为,“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作家名)的一本叫做《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的书”。
10、《华威先生》的作者是。
散文集《画梦录》的作者是。
11、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莫里哀的喜剧《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长诗《》和英国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的《唐•璜》(长诗)。
均取材于这一传说。
12、时代诗文复古运动,“前七子”以李林职、为最著名,“后七子”以李琛武、为代表。
13、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的批改事是,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作者一在认为是。
14、汉代刘向、刘散父子编的汉宫图的目录《》,原目已失,但它的基本内容仍有在东汉固编撰的《》中。
15、《诗经》的颂诗由周颂、、三部分作品组成。
从空间诗学解读_等待戈多_
大 众 文 艺41摘要:在对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进行解读时,一般认为其空间是无序混乱的,是静态且不可知的。
但仔细研读发现,在《等待戈多》局部空间混乱和断裂下隐含着空间的整一性,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流动轨迹。
《等待戈多》其实是碎片化的空间和整一性空间的统一,使《等待戈多》产生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等待戈多;荒诞;空间; 统一时空,存在,等待,孤独,异化,死亡是《等待戈多》的重要主题。
其中作品中的时空通常被理解为是碎片化的,非整一的,无秩序的。
但是,如果对整部戏剧线索认真分析整理,就会发现在表面的空间断裂,无来无去,一片混乱中仍然可以发现其统一的空间运行节奏和规律。
即作品在表面上追求空间的断裂和片面化,而实际上仍保持着空间的相对整一性。
与这种整一性相匹配的是:现代戏剧由外向内的转向,以及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形式即内容。
因此,这种整一性,是内在的空间整一,在形式上加以创造以达到荒诞效果。
这个空间本来就是整一的,只不过在作品中被作者打碎了。
《等待戈多》中,空间本质上仍是整一性的,这一点也是和后现代戏剧作品一个重要区别。
这里从作品景观空间的设置、内外空间的位移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在《等待戈多》中关于景观空间的讨论,通常被规约为空间作为一种存在的不可知性。
比如我们不知道故事产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不知道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而废弃的荒原,干枯的老树,无所事事的人物都是高度抽象化了的存在,如剧中的树可能是《圣经》里的智慧树,荒原象征着人类精神的荒原,而且它们之间看似没有密切的联系,目的只是表意和传达情感。
但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尽管《等待戈多》舞台上的几个景物看似只是各自作为空间部分独立存在,无所联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空间中景观其实能够看作是一个共同体。
我的意见是,贝克特将这棵看似无聊且颓废的树置于“荒原”之中,以其为核心有一条公路左右无限延展,并且设置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两个人物在其左右,它们正好组成了一个十字架式的构图,由此便传达出了苦难和救赎,这种意味正是空间的整一性所传达的。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四)
1、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
发端于刘心武的《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蓬勃发展时间为1977——1980年之间,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2、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
“反思”小说的开始是以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发表为标志。
反思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上、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了社会谬误上升到了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3、改革小说:指的是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小说创作。
其滥觞之作是蒋子龙发表于1979年的《乔厂长上任计》,改革小说再次显示了中国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寻根小说:是指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向民族文化、历史积淀发掘为特征,以建树民族的新人格、新精神、新思维及审美体系为宗旨的小说创作潮流。
代表作: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张承志《北方的河》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有运用了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底蕴。
5、先锋小说:1985年前后出现的以个性化的感觉方式和独特的话语风格,致力于小说形式的实验小说创作潮流。
在小说中,作家们对故事和意义进行消解。
以话语欲望的表达颠覆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模式,以叙述官的设置来刺激读者的阅读期待,这些小说文本具有超前性自我。
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现实一种》6、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朝戈 朝戈 现实与理想
朝戈朝戈现实与理想:从朝戈、丁方的绘画看当代艺术的人文精神一、精神生活与人文价值波德莱尔曾经有一首诗表达了资本主义时代文化与艺术的命运,他感慨于功利时代对于自然与艺术的追求,正日益成为一种奢华的梦想:去做妓女们的情人都很幸福、舒适、满意;而我,却折断了手臂,为了曾去拥抱白云。
(注:《波德莱尔全集》第1卷,第193页。
转引自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89年第1版,第100页。
)在这里,“妓女”作为一种暗喻,可以视为世俗利益的象征,这位现代社会的宠儿,将物质与情欲的享受作为生活的全部;而“我”却是古典社会的英雄,对自然与浪漫永远怀有一份诗意。
学者余虹注意到在当代生活中,文学艺术越来越无足轻重,它接受了虚无主义的立场,拒绝精神价值:“当代文艺愈来愈彻底地融入大众文化工业,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其精神性品质几乎消失殆尽。
”(注:余虹:《艺术与精神·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页。
)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大众文化以其贪婪的消费性吞噬一切人类文化的资源,将早期现代主义精英对现实的批判视为唐吉诃德式的虚幻挑战,以回避精神生活、沉溺现世享乐的玩世态度消解人文主义传统,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精神生活的关注适成鲜明对比。
学者周国平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弱化,正在失去对人的精神的操纵之功能,另一方面是本来意义上的精神生活的觉醒。
在周国平看来,精神生活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基于个人自由的自觉性和基于终极关怀的超越性,它与意识形态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内容上,精神生活所寻求的是生命意义,被寻求的这个意义往往体现为某种超越于世俗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因而对之的寻求和守护往往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
……在形式上,精神生活在本质上只能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是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自觉寻求和对某种精神价值的自觉认同,因而必须是一个内在的自由的领域,在社会层面上则呈现多元化形态。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机考网络考试13套标准试题题库及答案
(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机考网络考试13套标准试题题库及答案(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文学概论》机考网络考试13套标准试题题库及答案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第一套客观题判断题(共10题,共40分)1. 开放式结构倾向于使戏剧行动的时间、地点和角色人数极端集中化,以便保持行动的统一。
F × 2. 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理论追求空灵的审美境界。
T √ 3. 加拿大学者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斜”的理论。
T √ 4. 同样是注重作者情感的表现,但西方的“表现论”与中国的“诗言志”论是有所不同的。
T √ 5. 所谓审美,指的是特定符号所传达的感性画面蕴含丰富的理性意味的状况。
T √ 6. 作者创作了一件本文,读者则在此基础上生成多种解释,因为读者的阅读语境可以是多重的。
T √ 7. 读者与跨文化语境,是指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本民族生活界限而尝试理解其他民族生活的情形。
T √ 8. 文学鉴赏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T √ 9. 文学的原初含义不仅指今天意义的诗歌、抒情散文等,今天一般不被看作文学的但有文采的一些语言作品,也可以称之为文学。
T √ 10. 与再现型文本不露声色相反,表现型文本常常直接表露作者的主观态度。
T √ 主观题作品分析题(共1题,共60分)作品分析题:请在下面所给出的诗歌、散文、小说三类文学作品中,选择一部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同学们可以根据文学概论课程学到的任何理论知识与观点,既可以选取文学的属性描述、文学的语言特点、文学的形象性认知理论、文学体裁的特征表现、文学的阅读理论或者文学批评的相关模式等等对所选择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具体要求如下:1.必须运用文学理论知识,结合作品展开分析与评价;2.要准确、恰当地使用不低于2限次的学科专业术语;3.问题回答要划分出层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4.避免出现照搬材料内容,就事论事,缺乏理论依据的表述。
诗歌评析感谢汪国真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散文评析感谢遗憾王文曾听过一位哲人讲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 ,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冉皮勒《江格尔》口头诗学研究》范文
《冉皮勒《江格尔》口头诗学研究》篇一一、引言冉皮勒,一位颇具声望的民间文学家和诗人,其所研究的《江格尔》口头诗学成为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篇论文将对《江格尔》这一民间口传长篇叙事史诗的诗学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冉皮勒与《江格尔》《江格尔》是一部流传于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史诗性作品,其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英雄江格尔的传奇故事。
冉皮勒作为一位学者,对《江格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挖掘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三、口头诗学的特点口头诗学是一种以口头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的诗歌艺术形式。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性:口头诗学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具有强烈的传承性。
2. 灵活性:口头诗学在传承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时代进行变化和调整。
3. 互动性:口头诗学的创作和传播往往伴随着即兴创作和互动交流。
四、《江格尔》的口头诗学特征《江格尔》作为一部口头传承的史诗,具有鲜明的口头诗学特征。
其特点包括:1. 叙事结构: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2. 音韵和谐:在诗歌中运用丰富的韵脚和节奏,使诗歌在音韵上和谐统一。
3. 隐喻象征:运用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五、冉皮勒对《江格尔》的贡献冉皮勒对《江格尔》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对《江格尔》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推动了《江格尔》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他还对《江格尔》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
六、结论通过对冉皮勒《江格尔》口头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作为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独特价值的民间文学作品,《江格尔》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冉皮勒的研究成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进一步推动了《江格尔》的传承和发展。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
20世纪西方文论终极笔记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包括: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科学主义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20、30年代形式主义和新批评兴起)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30、40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兴起;60、70年代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完成。
)。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非理性转向,主要就人本主义而言。
★语言论转向:古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17世纪: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笛卡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如何表述我们所知晓的世界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
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第一讲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一、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
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1、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文学理论结构框架图
文化含义
审美含义+总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化的含义通行含义
a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b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
文学与非文学(标准为)形象具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c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d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文学创作上
将创作同科学研究对等,扬“文学天才”
强调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
a文学的创造活动
③作品b20C西方文论中:(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2)英美新批评:“文学本体论”
(3)结构主义
a文学的接受活动(再创造)
b对文本意义的能动再创造ex: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④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c从“重视作者和作品读者”的转变
c是具体的社会人
三、A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B关系的特征:创造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C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主体始终受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主体是客体的主体)
(PS:文学创作所追求的主客体统一:是审美精神上的统一、是主体的审美追求与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融合)
A姚斯(接受美学创始人)B伊瑟尔(隐含的读者)
弗雷泽《金枝》相似律
发生①巫术发生说接触律
评价
a评价:宗教产生晚于巫术,所以晚于艺术活动
②宗教发生说所以该说法不成立
b宗教发生说与巫术发生说的区别
宗教
巫术
产生时间上
始于文明阶段
史前社会已有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理论鉴赏《孔乙己》和《变色龙》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与理论鉴赏《孔乙己》与《变色龙》刘家堡乡一中卢銒2012.5.9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学习和比较《孔乙己》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和《变色龙》中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进一步理解和学习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写作方法。
培养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欣赏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
理解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主题。
2、了解用细节描写刻画的孔乙己这一没落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以及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孔乙己和奥楚蔑洛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教材分析:《孔乙己》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变色龙》本篇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
作者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当时的俄国进入了最反动的时期,广大工农陷入了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沙皇的高压专制统治面前俯首听命,不敢违逆,一些小市民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于黑暗中……面对社会上诸多的弊端,作者一方面强烈不满,一方面又受世界的限制,不可能作出正确答案,甚至经常陷入深深的苦闷里。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除了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现实外,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以表现当时俄国在黑暗笼罩下的小市民生活,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两篇小说有背景资料教学流程:一、导入最能广泛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
读都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
浅析朝戈“心理分析绘画”的特征
的影 响 ,尤 其是 “ 革 ”以来 的政 治高 压 政 策 ,对 人 的 的精 神 的 束缚 和 迫 害 , 艺术 成 了政 治 的工 具 ,受 到 了前 文
的绘 画风格 一一 “ 心理分析 绘画” 。文章从表 现主 义、新写 实主 义这 两个方面来 分析朝 戈 “ 心理分析
绘 画 ” 的特 征 。
[ 关键 词 ] :心理分析绘画 表现主 义
新 写实主义
一
、
朝戈 “ 心理 分析绘 画 ”的释义
“ 理 分析 绘 画 ”是指 作 者 以心理 特 征作 为 高度 敏感 的捕捉 对 象和 感 应对 象 来表 达 事物 ,在捕 捉物 象 或人 心
神州俗
21 0 期 0 年第12 3
艺 木 研 究
浅 析朝 “ 戈 心理分析绘画’ 的特 征 ’
马传 经
( 西南林 业大学计 科 系 云 南 昆明 6 2 5 2 4) 0
[ 要 ] 弗洛伊德 的精神 分析 学说 对朝 戈 的思想产 生 了深远 影响 ,朝 戈在 汲取 “ 摘 : 精神 分析 学 说 ”以及其他 哲学 、艺术 、文 学思想的 前提 下 ,独创 性地建立 了自己的图式和风 格 ,逐渐 形成 了 自己
物 的敏 感 的心 理 活 动 的 同时 , 能够 调 动 出作 者 主 体方 面 的那 种强 烈 的心 理感 应 和 情 绪 意识 的绘 画 作 品 ,具 有相 当敏 感 的氛 闱表 达 。关 于 “ 理 分 析绘 画 ” ,著 名油 画 家 、 中央 美 术学 院教授 … 一 戈是 这 样 阐述 的 ,他说 : 心 朝 “ 所 力 图达 到 的 是 一种 绘 画语 言— — 绘 画 的 形体 和 色 彩 ,给 人 一 种接 近 事 物 的 综合 印象 的 感觉 ,这 种 综合 印 我 象 不 是 一种 自然 主义 的对 事物 外 表 的 认识 ,那 种 眼球 的视 网膜 看 到 的 东 西 ,而 是 一种 对 事 物 有经 验 性 的 、对 事 物 有深 知 力的 、对 事物 有 更高 更敏 感 的这样 一 种 结果— — 这是 我 “ 理分 析绘 画 ”的一 个重 要 切入 点 ” 。 心 二 、朝 戈 “ 心理 分 析绘 画 ” 的特 征 ( )表现 主 义 的 内核 具有 一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研究角度:▪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基本内容:▪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1.导论塞尔登:▪“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
……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会话含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先锋戏剧语言的特点——以《恋爱的犀牛》为例
收稿日期:2018-05-22作者简介:骆洋(1988-),女,辽宁铁岭人,铁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文学。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Journal of Jiangs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Vol.18,No.2Jun .2018第18卷第2期2018年6月DOI :10.19315/j.issn.2096-0425.2018.02.011摘要:语言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先锋戏剧凭借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之感。
会话含义理论是关于话语言外之意的理论,包括1条总原则和4条次准则,违背这些准则便产生了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交际中随处可见的,戏剧语言也不例外,根据会话含义理论可以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
在会话含义理论的分析视角下,《恋爱的犀牛》的语言具有碎片性、不连贯性、夸张性、荒诞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先锋戏剧的语言特点。
先锋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体现了先锋戏剧的前卫性和反传统性,也体现了先锋戏剧将观众视为戏剧参与部分的显著特点。
关键词:先锋戏剧;语言特点;碎片性;不连贯性;夸张性;荒诞性中图分类号:I207.3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425(2018)02-0047-050引言先锋戏剧于19世纪兴起于西方,是象征主义戏剧、未来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多种戏剧流派的总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锋戏剧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国新兴戏剧艺术的探索之路。
先锋戏剧的主要特征是打破传统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和超前意识,运用前卫的艺术手法表现对现实和传统的不满与嘲弄,直击人们的内心和灵魂,让人们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强烈的震撼[1]。
西方先锋戏剧的代表作有梅特林克的《青鸟》、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萨特的《苍蝇》等。
在中国,《恋爱的犀牛》掀起了中国21世纪先锋戏剧的热潮,从此先锋戏剧开始广为人民大众所知。
从朝戈的油画谈绘画艺境提纲
一、对朝戈艺术历程的回顾二、从朝戈的油画看朝戈的绘画艺境——朝戈不同时期作品分析(一)《敏感者》背后所蕴藏的某种精神实质90 年代,“对生命个体本质和价值的追问”是朝戈艺术的宣言。
在早期朝戈表现出画面的质朴、冲动、宣泄等。
朝戈主要以肖像画进行创作,其中《敏感者》是其代表作。
在油画《敏感者》中,他就表现了对于具有人性价值的精神生活的渴望。
《敏感者》现在已经成为朝戈肖像画的代表性作品,也被视为“呼唤人的个体精神价值和尊严的标志性作品”。
这幅作品画出了一种内心生活的强烈冲突,并不是去捕捉一个人物,而是去探讨它背后所包含的某种精神实质。
这幅作品画了一个很有强烈心理反应的人物,头发乱得有些板结,但飞卷的样子又有一种疯狂的力感,远景是宁静的黄昏,后面一堵沉寂的墙,还有一个扫地人寂寞的背影。
无疑,这幅画触及了朝戈创作时的心理状态,“黄昏”对于朝戈来说意味着焦虑。
《敏感者》射出来的冷冷的光如同晃眼的银钩一样深入观众的心灵。
这种具有心理分析的表达,成为朝戈极具个人特点的表现方法。
(二)《椅子上的少年》远离那些影像艺术,走向他们的相反,寻求一种持久性和本质的特征(三)《母亲湖》弥漫着“另一世界”的精神氛围朝戈的“风景”很“远”,这不仅在那些直接以“远”为题的作品。
朝戈风景的“远”不单是题材上的,它更是视觉效果上的。
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构成朝戈风景之“远”的视觉要素。
从这些作品的画幅比例上看,我们发现它们大多是反常的横幅,其长高比例多为2: 1或更长。
这种横向伸延的画幅为舒展无限辽远的地平线提供了可能,也为展示深远无垠的草原提供了场地,它既类似于电影宽银幕的效果,又像马头琴绵延不绝的长调。
画面的重心不是通常的近景或中景,而是全景或远景,这便突出了一种史诗般的壮阔,从而在视觉无意识的深处将观众引向远古。
画面的基本元素是简要的轮廓与光影,这些元素的组合与游戏形成了最简朴的形体色彩结构,它具有草原民歌的节奏与旋律,热烈而悠然,质朴而单纯。
经验、真理与路径依赖——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真实观念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验、真理与路径依赖——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真实观念姜飞摘要:中国文学真实观念存在一个“经验之真一真理之真”结构,这个结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所变迁,以来自西方的社会真理和科学精神取代了结构之中传统的人伦真理维度,但是“经验之真一真理之真”的文学真实观念结构本身依然稳定存在,体现出路径依赖特征,并深刻影响此后的经验表达和文学形态。
关键词:文学真实观念;新文化运动;经验;真理;路径依赖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3—0087—07文学书写一旦展开,自由的虚构和想象便接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历史。
踵涌来,但却不能因此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拒绝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真实观念,在特殊的真实。
真实是文学的来源、基础和理由,特定的文历史结点上,既展示了在大变局之中、在“挑战一学真实观念,决定了特定的文学面目和文学品格。
应战”的历史演进模式中的文学革命姿态,也展示中国文学真实观念自有其特殊的理论结构和变迁了文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历史性,及其在选择和变历史,曾型塑了超过两千年的中国文学风度,直到迁中的“路径依赖”特征。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内生愿望和外生变量的交互作用之下,这样的真实观念在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而其结构却在历史性的变迁之中体现出中国固有的文学真实观念主要体现为人伦道微妙的因袭,并使中国文学呈现出似新而旧的可统、意识形态与个体经验、主体感性之间的张力,能,绵延成似旧而新的历史。
考索新文化运动时将道德真理化,将真理道德化,以此规范经验的表期的中国文学真实观念,在经验与真理之间,在概达,文学真实观念也就在审美和道德之间游移。
念的大幅度替换和结构的相对稳定之间,可以洞譬如《易传》的“修辞立其诚”,所谓“诚”,既有察中国文学的特殊性格,并在更深刻的层面理解经验性的真实、真诚之义,也有真理性的天道、人收稿日期:2009.03.10作者简介:姜飞,男,I匹1)lI资中人,I匹lJIl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里狂人日记
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文学评论:果戈里狂人日记浅析果戈里《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沙皇专制社会觉醒的“狂人”-文学评论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但实际上,鲁迅先生笔下令人既感同情又觉可悲的“狂人”形象早在1834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就已诞生,可想而知,果戈里的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影响之大。
果戈里描写的狂人波普里希金具有揭示封建社会的积极作用,从小人物的刻画看出一个腐朽时代对人的精神伤害。
一、小人物的觉醒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金原本是一个九等文官,是一个坐在办公室工作的小人物,因为社会排挤和爱情受挫导致他一步步走进精神病的世界。
最初的波普里希金也是与正常人一样,厌恶趋炎附势的上司,喜欢美貌善良的富家小姐。
可是,慢慢地,一切都变的,他能听见狗说人话、臆想自己是费南迪八世(西班牙皇帝),以致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果戈里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俄国官僚的腐朽、丑恶、虚伪的生活,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
通过这个狂人,一个精神病患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下层人士在社会底层的际遇,他没有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爱,有的只是每天重复地在办公室工作,这样的生活枯燥乏味,长期以往,精神受到压抑、行动遭受限制,人,会变得迟钝,变得极端。
因此,波普里希金疯了。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疯,才突显出了他的举止大胆,言语犀利,在沉寂的沙皇专制社会里,在循规蹈矩的黑暗制度里,他的言行举止是不妥的,他的叫嚣是疯狂的,给予当时的社会情形一个重击。
二、社会制度的直接批评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同样有隐含在黑暗中的革命力量,果戈里和鲁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超越时代的体察,因此,他们先后塑造了两个背道与排斥正常社会秩序之外的“狂人”形象,为的就是批评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唤醒人们的觉悟。
在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波普里希金直接从日记里透露出官场社会把自己迫害逼疯的情节,作为沙皇封建统治下最底层的小人物,他也渴望升官发财,“要不是为了职位高贵,我早就不干了”。
空间·隐喻·类型·哲性:国产寓言式电影的叙事话语
空间·隐喻·类型·哲性:国产寓言式电影的叙事话语作者:吴云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12期近年来,中国电影中的寓言式影片逐渐增多,《西虹市首富》《疯狂的外星人》《邪不压正》《健忘村》《无人区》《动物世界》《一出好戏》《流浪地球》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寓言式电影。
在研究此类电影的艺术探索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何为“寓言式电影”。
在传统意义上,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以小见大”“化繁为简”。
此外,德里达在其著作中分析本雅明的观点,指出历史事件被寓言化得以形成历史寓言,“它被赋予了一个与人类历史相关联的道德外观……人们现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谈论它。
它被寓言化了”[1]。
这种寓言化的特征之一,便是将原有的事件赋予一个与人类历史相关的道德外观,因此,具有外部引申意义是寓言的重要特征。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和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在其文章中指出,寓言式电影“都不满足于叙述一个结构完整的戏剧性故事,也不满足于塑造几个传奇性的人物,而是试图通过假定性、符号性,去概括更宏大的人性、民族、社会和历史,去表达更加抽象的艺术主题”[2]。
由此可见,寓言式电影是以电影本身隐喻更宏大的人生、社会和历史等主题的电影类型。
寓言式电影的策略和手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与现实隔离的“故事空间”,“故事空间”独立于现实空间之外;二是隐喻式表达,表现为使用影片中的动植物、物品、事件、人物行为、色彩等实现隐喻式表达;三是类型化的人物代表,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方面,寓言式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不仅是在塑造这一个人物,更是希望通过这个类型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去映射这背后更广大的群体,因此其行动也是更广大群体历史行为的映射;四是以小见大、微中见著的叙事方法,展现为小故事却蕴含更宏大的主题及引申意义等,传达出极强的哲性表意欲望。
一、“故事”的空间控制一直以来,寓言式电影在欧美国家有着大量的创作,从《隐形人》(2000)、《阅后即焚》(2008)到近几年的《狩猎》(2013)、《雪国列车》(2014)、《狼屋》(2018),再到2019年上映的《饥饿站台》《生态箱》《天堂山》这三部电影,就都是非常典型的寓言式电影。
那一方悠远的精神牧场——专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朝戈
那一方悠远的精神牧场——专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朝戈潘呈杰;关天舜【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页(P86-87)【作者】潘呈杰;关天舜【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朝戈1957年出生于呼和浩特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凭借蒙古族人对艺术天然的感悟与本能的热爱,年幼的朝戈表现出了极强的美术天赋。
1978年“文革”结束后,中央美术学院恢复高考第一年招生,朝戈考入了油画系。
这一时期的朝戈在学习油画专业课程的同时,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入到对时代的凝视中。
20世纪80年代是一段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动荡带来的精神洗礼与突然开放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复杂性,同时又对未来有着极强烈的渴望。
在朝戈看来,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依然保持着多元化前的整体性,大家的物质生活简单,但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对未来很有意义,这种人们共同渴望某种东西的感觉很珍贵。
这种精神有指向性的生活,在事物的发展上是一个较好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朝戈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念——“绘画要有精神性”,人类庞大又复杂的精神活动应当成为绘画的内容。
这一理论的提出与当时的历史时期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
朝戈说:“艺术发展有一个规律,就是和大的社会时期有相互的作用。
人们在大的震荡和灾难之后会产生一部分有才能的个体,他们对人类的根本性思考会更强烈,品质里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感。
”确实,不安、苦闷、探求,是20世纪较为广泛的情感,这种情感需要在艺术作品中呈现。
而朝戈,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之一。
发源于德国的表现主义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影响较为深远的艺术思潮,表现主义对于20世纪艺术家广泛的精神方向形成了跨地域的承接。
作为中国表现主义艺术开拓者之一的朝戈谈到表现主义与精神绘画时说:“在社会向前的历程中,形成了一种很难形容的‘阵痛’。
每个时期的社会群体在变化和成长中的精神过程都非常复杂。
上世纪80到90年代,社会有更深的焦虑感,艺术家面对着这些问题时,深藏着某种危机感,也看到了人们各种复杂的反应,这些都呈现了这个变动的社会里人们精神世界的分泌物。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1、“黑八论":①胡风:“写真实"论;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3)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⑧夏衍:“离经叛道”论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
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红旗谱》、《红曰》《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
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
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
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
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
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6、杨朔模式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戈的语言特征——精神空间中的现实文╱范迪安邵戈的艺术是“现代水墨”蓬勃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他在这些年水墨活动中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他认定水墨变革是一种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业,和其他一些画家所付出的公益性劳动一样,他编书出书、办展交流,以理想主义的期冀和热情成为画坛活跃的一员。
在创作上,邵戈则以严肃之思在个人感受与文化关注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在《城市垃圾》系列中,那些呈示于画面空间的“状态”和“结构”不是观察事物的结果,而是思考事物的结果,是在精神空间才得以存在的现实。
在整个“现代水墨”还较多地处于表现性描绘的时候,邵戈的这个系列以观念性表现显出了与众不同之处。
他的水墨语言所具有强力特征,也让人看到,他的超验性冲动不是与无奈而是与希望联系在一起。
邵戈在水墨语言上重视的是黑、白、灰的效果,在许多画家那里,“黑”与“白”是主要的语言要素,黑白关系是主要的结构关系,而邵戈则特别地看重了“灰”,用“灰”色作为作品整体的背景,使画面上的形象在这个背景中生发与运动,这种语言方式一方面使艺术主题得到恰如其份的表示,渲染了基本的氛境,另一方面则使黑和白在对比中更加明显地形成尖锐的视觉要素。
除了留用纸质的白色之外,邵戈还在画中运用了粉色的白,那些分布在结构中的白色亮点,形成醒目的精神化的光斑,使黑、白、灰构成的世界具有丰富的意味。
为了使有限的水墨的水墨语言的单纯中显出丰富性,邵戈还拉开了黑、白、灰的肌理效果。
他画中的“灰”通常是用水多而且作透明的渲染,有一种优美的亚光效果,而着力用黑之处则采用综合技法,使黑色的肌理呈现强烈的表现性。
他的作品基本上不用颜色或极少地用色,但却有一种色彩的气氛,这种色彩感受是精神性的体现。
水墨的传统感觉已经给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现代水墨”画家对水墨的感觉首先从传统感觉中得来,随着经验的增长,水墨的传统感觉有可能更加坚实,这便与“现代水墨”所谋求的观念嬗变形成矛盾。
因此,许多画家都努力通过水墨语言的实验,使水墨的方式与变革的观念相辅相成。
邵戈也是在语言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水墨的现代感觉,他画的“内容”本属精神空间,造型无“法”可依,这就要求他在大量的实践中找到新的表现方式。
对黑、白、灰结构的追求,使他获得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水墨感觉。
Reality in Spiritual Space:The Lingual Characteristic of Shao GeBy Fan Di’anShao Ge’s art is an organic component of the vigorous trend thought of modern ink painting.First, he is an active participator and promoter of the ink painting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 considering ink painting reform as an undertaking demanding efforts. Like some other painters making beneficial efforts, he wrote books, held exchange exhibitions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in the painting circles with his hope and passion for idealism.In creation, Shao Ge establishes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personal feeling and cultural concern seriously. In the Urban Garbage series, the “stat us”and “s tructures”presented in the picture are not results of observation, but results of thought and the reality that can only exist in spiritual space. When the entire modern ink painting still emphasizes on representational portray, the series of Shao Ge shows his uniqueness through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The strength characterized by his ink painting language shows people that his transcendent impulsion is connected to hope instead of helplessness.Shao G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black, white and gray in ink painting language. For many painters, black and white are major lingual element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is the main structural relation, while Shao Ge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gray by using it as the background of his entire works and making the images in pictures sublime and move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lingual style appropriately reflects the art subject and renders the basic atmosphere on the one hand and makes white and black becoming the visual elements in sharp contrast on the other hand. Besides retaining paper white, Shao Ge apply pink white to his paintings, the white spots distributed in structures forms striking spiritual faculae to enrich the world consisting of black, white and gray.In order to enrich the limited ink painting language, Shao Ge applies the effect of skin texture of black, white and gray. The gray in his paintings is generally rendered in a washy and transparent way, presenting a beautiful dull gloss effect, while the black-dominated parts, rendered in a comprehensive way, makes black skin texture more representational. His works are basically colorless or use fewer colors, but present an atmosphere rich in colors, this sense of color is areflection of spiritualism.The traditional feeling of ink painting has left us rich heritage, modern ink painters first get their feelings of ink pain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feeling and solidify their traditional feeling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ir experience, which conflicts with the conceptual transmutation pursued by modern ink painting. Therefore, a lot of painters try to make the way of ink painting and conception of reform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ink painting language. Shao Ge gradually acquires his modern sense of ink painting during lingual experiment, what he paints belongs to spiritual space and is free in modeling, which requires that he find new representation in large amounts of practice. The pursuit of the structure of black, white and gray earns him a feeling of modern ink painting.邵戈の言語特徴-精神空間の現実文章╱範迪安邵戈の芸術は「現代墨絵」の思想が盛んだ時期の有機的な構成部分である。
先ず、彼はこの数年間墨絵活動の積極的な参加者であり、プロモーターである。
彼は墨絵の変革が人生の努力を捧げるべき、価値のある事業であると考えていた、他の画家の労働のように、彼は本を書いたり、展示会で交流をしたりすることで情熱的に思想主義の真っ先に立ち、絵界の活躍な一員になっ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