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报业为什么出不了名记者
当前报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报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作者:沙如钢来源:《领导之友》2013年第11期当前,报业所处的是一个剧烈变革、调整的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媒体来势迅猛,传媒格局深刻变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而且经营成本持续攀升,不断挤压原有的利润空间,总体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呈下滑趋势,使得传统的以广告为主要支撑的单一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一、报业的困境2012年下半年以来,报业经营形势越来越严峻,经营收入不断下滑,利润更是较大幅度下降。
今年上半年,相当一部分报纸广告增长缓慢或出现下滑。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报纸广告刊例价下降7.5%,今年一季度,全国报纸媒体广告投放同比下跌12.9%,下滑的势头有加剧的态势。
河北省的情况和全国的情况大同小异,从河北省2012年报业经营情况看,虽然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平稳运行,但与前些年相比,增幅明显回落。
据河北省报协统计,2012年,全省报业广告现金收入139,257万元,同比增长4.53%,这与前些年一直保持的两位数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专业类报纸广告收入增幅仅为2.81%,部分广播电视类报纸广告经营大幅下滑,有3家广电报下滑幅度达到两位数,最大下滑幅度接近30%。
全省报纸经营总收入238,239.67万元,同比增长2.17%,而12家广播电视类报纸有8家总收入下降,总计下降14.23%,最大下降幅度达42.32%。
从今年上半年情况来看,形势更不容乐观,全省报业广告收入下降4.16%,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晚报的广告收入下降幅度更大,同比下降6.26%。
全省13家都市类报纸有7家广告收入下滑,其中4家降幅为两位数,有两家降幅超过40%,占全省报纸广告收入四分之一的《燕赵都市报》也出现了下降。
全省党报广告虽然仍保持增长,但是13家省市党报中,仍有5家广告收入下降。
全省12家广播电视类报纸广告收入下降达到13.07%。
其他18家专业类报纸也遇到同类问题,下降幅度达到8.14%。
试论《名记者研究》教学内容的拓展
等报 人近年也 有相关研究 著述 出现 。比如 中华 书局 就出版了一套 三种研究 “ 报人 时代 ” 的丛 书 , 张季 即《 鸾与 <大公报 >》 《 、 邵飘萍 与 <京报 >》 《 、 陈铭德 与 < 民报 >》 新 。这不仅 丰富 了新 闻史料 , 有利 于探 更 讨新 闻界人物成 长 的道路 以及 借 鉴他 们在 业 务 、 思 想 、 品等方面 的经验 。应该 说 , 作 吕一 民、 尹韵公 、 刘 海贵等学者 的研 究都 是 先从 过世 的 名人 写起 , 由远 及近。但 是新 中国成 立前后 的名记 者——特别 是忠 于 中国共产 党新 闻事业 的一 代代 名 记者 , 些 人 的 这 研究则相对 匮乏 , 这就 导致 在教 学 活动 中缺少 比较 适用的教材 , 且部分 教材 的 内容 已经 显得 比较 陈 并
可以说《 记者研究》 一课程是 要通过全 面介 名 这
绍名记者( 编辑 、 名 名评论员 等 ) 的新 闻言论与 活动 , 综合讲述各历 史 时期 新 闻名家 的新 闻 思想 、 闻 学 新 说, 从而展示 中国新 闻名家 的人 生经历 和新 闻贡献 , 并着力勾画 中国名 记者 与 中国社 会变迁 的关 系。可 以说 这是从历 史角度考 察名记者这一群 体在社会 发
展 中的地位 与作用 , 展示其人文精神 , 通过鉴古 知今 , 最终见贤思齐 , 培养 与造就更 多的名记 者 , 动新 闻 推 事业 的新 发展并从而促进社 会更大进步。 目 国内对于《 前 名记者研 究》 的教学 大体可 以分 为两类 。 类 是只讲授 中国名记者尤 其是 以新 中 国成 立 前后的名记者为主 。以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 , 他们 主要 是按照 中国新 闻事业 自身发展规 律作为历 史沿革 , 中选择优贡 献突 出的新 闻思 想家 、 闻言 从 新 论家 以及新 闻从 业者 作个 案分 析 , 研究 中国新 闻 传 播业历史人物 , 注重对新 闻界人 物作客 观公正 、 事 实
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
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媒体行业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人才不断涌向新媒体行业以及新兴产业,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研究人才流失的内在因素有助于我们改善管理方式,留住人才,创造地方广播电视台新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广播电视;人才流失;问题;对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升是打造优势媒体的关键所在,丧失了人才便丧失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曾几何时,新闻学专业出身的大学生最具光环性的就业方向便是广播电视台,无论是省级媒体还是地方广播电视台。
可现如今,大量人才加速流向新媒体。
人才的流失,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也是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行业竞争中优势下滑的一个征兆。
然而,在人才流失的情况下,又如何保证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管理和运营呢。
笔者工作的这十年,正是新媒体加速发展的十年,也见证了不少同年龄段的同事紛纷离职,少数前往省级广播电视台,有的前往新媒体,大部分干脆另谋职业。
除此之外,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少记者、主持人、技术人员选择离开。
他们的转向所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新媒体的加速发展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更反映了今天的媒介人才管理机制问题。
传统媒体由于企业化运营不理想,激励机制欠缺,人才的培养、晋升等管理机制问题,造成了人才流失。
这点可能是传统媒体向市场化靠拢,实现市场化运营并取得成效的最大障碍。
待遇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发展是每一个人的职业追求。
所谓的待遇包括薪资、晋级空间、单位能带来什么?又能学到什么?一个人所能看到的职业前景决定着这个人未来的走向。
一、造成地方台人才流失问题的原因(一)待遇相对落后给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精神压力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上至中央台、省级台,下至地方台,作为一个行业而言,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其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落后,经济地位急剧下降,但仍不乏有热爱新闻事业之人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但与衰落相对应的,便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待遇的相对下降。
浅论当代党报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措施
浅论当代党报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措施第一,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发展史,是一部从艰苦斗争走向胜利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再由农村到城市这样的一个曲折的办报历程。
党报发展到今天,它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很多创造,积累了不少经验,聚合了大量的人才和物力。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的方面,概括为:国内领导的小事是大新闻,国外的大事是小新闻。
大量报道领导人的活动,以政治宣传为主,信息量少,缺乏新闻价值。
报道形式千篇一律,缺乏活力,偏好报喜不报忧。
要解决这些方面的不足,就要做到这么几点:重塑现代主流媒体形象和地位。
按新闻价值而不依领导人职务编排版面。
走群众路线,深切关注民生,以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力,树立党报的权威性。
积极报道国际新闻,对国际上的重大新闻作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党报不足措施新闻价值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就十分重视报刊宣传工作,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对出版党报的原则性问题作出了规定。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专门讨论了党报宣传问题。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会议上,决定创办全国性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
”【1】《向导》集中力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政策,为群众斗争指明了方向,受到广泛的欢迎,并被誉为“黑暗中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从此之后,党报就随着党的事业一步步发展,并且对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发展史,是一部从艰苦斗争走向胜利的历史,其间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再由农村到城市这样的一个曲折的办报历程。
党报在农村环境中,经历了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严峻考验,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争得了生存,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很多创造,积累了不少经验,聚合了大量的人才和物力,为随后到来的建立全国党报网络,在思想上、干部上和物资条件上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当前国内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探源与措施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媒体机构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社会效 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政府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 格的行业标准。
加强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 业素养和道德观念。
加强媒体从业者的新闻专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其新闻敏感性和判断力,使其能 够更好地履行媒体社会责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培养媒体从业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使其在采编过 程中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强化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媒体监管法律法规,明确媒体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为政府对媒体的监管提 供法律依据。
片面追求点击率、收视率
以点击率、收视率为导向,导致部分媒体内 容过于迎合受众,缺乏深度和价值。
媒体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素养
部分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知识和 技能,导致报道失实、误导受众
等问题。
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部分媒体从业者忽视职业道德,存 在有偿新闻、虚假广告等行为。
缺乏社会责任感
部分媒体从业者缺乏对社会问题的 关注和思考,未能发挥媒体的社会 功能。
政府监管的缺失与不足
01
02
03
监管体系不完善
当前政府对媒体的监管体 系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 部分不良媒体机构和行为 得不到有效制约。
监管力度不足
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不 够,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媒体的不良行为。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未能跟上媒 体发展的步伐,对媒体行 为的规范和约束力不足。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包括新闻内容过于负面,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内容也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改变新闻取向,增加正面和温暖的内容,加强深度挖掘和全方位报道,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增加读者参与性和互动性,改善新闻编辑和撰写水平,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质量。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吸引力,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报纸, 民生新闻, 问题, 策略, 负面, 缺乏深度, 缺乏广度, 解决方案, 参与性, 互动性, 可读性, 吸引力, 改变新闻取向, 正面内容, 深度报道, 政策建议, 公众参与, 社会影响力, 编辑水平, 新闻质量.1. 引言1.1 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闻内容过于负面、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以及内容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改善。
针对新闻内容过于负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改变新闻取向,增加正面、温暖的内容,引导公众关注积极向上的事物。
针对新闻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情况,需要加强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全方位报道,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针对新闻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应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引导公众参与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针对新闻报道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的现状,我们需要增加读者参与性和互动性,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让新闻不再是被动接收,而是可以与读者形成互动与交流。
为了改善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我们需要提高新闻编辑和撰写水平,增加新闻内容的质量和可读性,让读者更愿意去阅读新闻、了解社会动态。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提升报纸民生新闻的质量和影响力。
2. 正文2.1 新闻内容过于负面新闻内容过于负面是当前报纸民生新闻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报业集团排名
中国报业集团排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报业集团化成为潮流,中国报业集团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增多蓬勃发展。
这些报业集团的实力和竞争力如何?中国报业集团排名顺序怎样?目前没有权威性的结论和数据。
记者网编辑只能通过不完全、不正式的数据主要从报业集团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品牌价值)三个方面估测出一个中国报业集团排名榜单,供有需要人士参考。
有必要声明:这份“中国报业集团排名榜单”只是记者网一家之见,而且没有任何利益之求,更不具权威性。
中国报业集团排名榜单:(前十名)第1名、《参考消息》(北京,隶属新华社,未成立专门报业集团)第2名、《人民日报》(北京,隶属人民日报社,未成立专门报业集团)第3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东广州,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旗下媒体:《广州日报》《足球》《信息时报》《赢周刊》《新现代画报》《南风窗》大洋网)第4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广州,旗下媒体:《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都周刊》《新京报》《城市画报》《名牌》《南方人物周刊》《21世纪商业评论》南方网奥一网)第5名、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旗下媒体:《经济日报》《证券日报》《中国企业家》中国经济网)第6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杭州,旗下媒体:《浙江日报》《浙商》浙江在线)第7名、深圳报业集团(广东深圳,曾经号称中国国内最大报业集团,旗下媒体:《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香港商报》)第8名、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旗下媒体:《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外滩画报》《新民周刊》《萌芽》)第9名、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旗下媒体:《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每日经济新闻》)第10名、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旗下媒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闻与写作》《大学生》)。
浅论新闻报道的责任缺失及规避途径
浅论新闻报道的责任缺失及规避途径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广泛的普及,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新闻报道既保存了时代历史的真实记录,又有利于民众获取真实的信息,这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新闻报道的责任缺失一直是媒体界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篇文章中,将重点探讨新闻报道的责任缺失及规避途径。
一、新闻报道的责任缺失(一)杜撰杜撰是指新闻媒体故意虚构或捏造信息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公众,而且会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使公众对媒体失去信任。
此外,在诸如谋杀案等敏感事件中,新闻报道的杜撰更是会严重影响案件的审判,导致极其不良的后果。
(二)偏见偏见是指新闻报道中潜在的歧视和偏袒行为,它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造成舆论的混乱,使公众对媒体的失去信任。
在一些政治事件和争议性社会事件中,媒体偏见的地位非常危险。
(三)速度速度是指新闻媒体在发布时间上的优先权,也就是所谓的“先到者为准”。
在新闻报道竞争激烈的现代,新闻媒体通常会为了优先发布消息,而过分强调报道的速度,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媒体在新闻报导的质量上出现问题。
(四)事实不准确事实不准确是指新闻报道中存在事实错误、不准确或误导性的表述,这种情况下媒体应负有不实报道而误导公众的责任。
二、规避新闻报道的责任缺失(一)加强媒体道德规范和自律机制新闻报道的道德和自律机制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品质和声誉。
保持媒体的道德按照标准,将有助于报道质量和新闻媒体的声誉。
加强媒体自律机制的建设可以规避新闻报道存在的各类责任缺失。
(二)加强记者培训和教育记者培训可以帮助记者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则和职业操守,提高对事实的把握和识别,增强责任心。
(三)加强媒体内部管理和监管媒体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可以规范新闻报道流程和规范新闻报道格式, 加强媒体的自我监督和纠正,避免不实报道和媒体偏见。
(四)提高精度,避免夸张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记者采访的效率,防止数据和事实存在误差。
现阶段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现阶段媒体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描述当前社会媒体报道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列举几点:1. 虚假报道: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更多点击量,可能夸大事实或编造消息,导致信息不准确甚至虚假。
虚假报道: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取更多点击量,可能夸大事实或编造消息,导致信息不准确甚至虚假。
2. 偏颇倾向:一些媒体可能出于特定政治或经济利益,对报道进行有意的偏颇。
这可能导致失去客观性,让公众接收到片面的信息。
偏颇倾向:一些媒体可能出于特定政治或经济利益,对报道进行有意的偏颇。
这可能导致失去客观性,让公众接收到片面的信息。
3. 缺乏深度报道:受时间和资源限制,媒体往往只报道事件的表象,缺乏深入挖掘和分析。
这导致公众只看到冰山一角,无法全面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原因。
缺乏深度报道:受时间和资源限制,媒体往往只报道事件的表象,缺乏深入挖掘和分析。
这导致公众只看到冰山一角,无法全面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原因。
解决办法为了改善当前媒体报道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媒体监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对虚假报道和不实信息进行惩处,确保媒体行业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
加强媒体监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对虚假报道和不实信息进行惩处,确保媒体行业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
2.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调客观、准确、公正的报道原则。
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调客观、准确、公正的报道原则。
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
3. 鼓励多样化媒体:鼓励和支持各种类型的媒体出版和发展,增加竞争和选择。
多样化的媒体有助于减少偏颇报道的风险,并提供更广泛的观点和信息。
鼓励多样化媒体:鼓励和支持各种类型的媒体出版和发展,增加竞争和选择。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一直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声音和话语权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现实困境,需要破局。
本文将从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入手,探讨如何破局,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
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传播受限。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闻话语权受制于西方主流媒体的传播渠道和话语霸权,很难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主动地位。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浓厚的立场和价值观,容易片面或者歪曲中国形象,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被动局面。
二、传播渠道单一。
中国传播国际新闻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受制于一些国际新闻媒体的报道,很难将中国自身的声音传播到国际社会,导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存在偏差或者不足。
三、话语表达受限。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表达受到了语言和文化的限制。
很多报道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语义的变形,导致信息传达的失真,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误解。
针对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我们需要破局,提升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打造国际化传播平台。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新闻传播渠道的建设和投入,打造自己的国际化传播平台。
可以通过建设国际新闻卫视、国际新闻频道等媒体平台,扩大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改善国际新闻报道质量。
中国需要加强对国际新闻报道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提升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
通过建设国际新闻报道标准和规范,提升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力度,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和理解,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
四、提升话语表达能力。
中国需要加大对国际新闻话语表达能力的培训和研究,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话语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新闻话语表达大赛、国际新闻话语表达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表达能力。
新闻界的不灭魂
新闻界的不灭魂——浅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名记者们时光荏苒,岁月纷飞,行走在奔腾着的历史长河边,回首看那滚滚逝水,无数不灭的英魂在闪耀着无上光芒,在推动着华夏新闻事业的前进,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奔走呼号,抛肝颅洒热血,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在此,我想谈一谈令我印象深刻的那些名记者们。
黄沙漫漫曙光远,处处春风处处生。
——黄远生著名记者、政论家黄远生更是奠基了新闻通讯事业的一代名记。
黄远生是中国科举制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在民初乱世之中,他选择了执起笔,以一颗坦荡赤诚的赤子之心书写出了时代画卷。
他在新闻采写方面成就显著,开创了新闻通讯的先河,被誉为了“报界奇才”、“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黄远生一生传奇,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他从小就被家族寄予了厚望。
他进入了公学进行学习,但由于带头与学堂进行抗辩而遭到了开除,最终主动退学。
从退学一事我们就可看出年幼的黄远生就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抗争意识和思辨意识。
之后,黄远生18岁中秀才,中举人,20岁中进士。
不愿进入官场的黄远生选择了东渡日本学习法律。
而此时的中国动乱不堪,武昌起义,清朝灭亡,孙中山辞职,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的手中。
满怀爱国热情,深谙官场险恶的黄远生毅然退出官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新闻活动中去,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奔走呼号。
民国初年,各派政治角力在思想界硝烟弥漫,报纸成为了各方角逐的大舞台。
黄远生以其特殊的经历、人脉,游走于总统、总理、各级官僚、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并以其“为国民请命”的情怀、深邃厚重的思想、犀利敏锐的洞察力、辛辣幽默的笔锋荡涤腐秽、廓清舆论,他奋笔直书,开创了新闻通讯的先河。
1915年,黄远生在美国的旧金山遇刺身亡,他年轻的30岁生命便随着历史的长河奔流向了远方,但他在新闻事业上的成就与奉献却永远的留下了,推动着华夏新闻业奔流不息。
黄远生先生的新闻主张十分令人钦佩与敬仰。
黄远生先生主张新闻要尊崇“主题重大,根植时代”、“立意深邃,恪守本真”、“笔锋犀利,文风洒脱”的原则。
关于我国报业集团的思考姜虎成
关于我国报业集团的思考姜虎成关于我国报业集团的思考1. 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报纸作为传统媒体之一,虽然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但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国的报业集团,他们在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之后,仍然在不断努力改变和进步。
本文将对我国报业集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个人观点和思考。
2. 报业集团的背景和意义2.1 背景我国的报业集团是由多家报纸组成的大型媒体机构,旨在整合资源、提高竞争力并实现转型发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报纸的发行量受到了较大影响,使得报业集团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2.2 意义报业集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报业集团通过整合资源,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角度的新闻报道。
报业集团在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提供更加可信和权威的新闻资讯。
报业集团作为传统媒体,仍然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和读者,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和有深度的信息服务。
3. 报业集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对传统报纸带来了巨大冲击。
我国报业集团面临着报纸发行量下降、广告经营困难、读者转移等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获取新闻,进一步加剧了传统报业集团的困境。
3.2 机遇然而,报业集团也面临着一些机遇。
报纸作为一种传统媒体,仍然具备自己的独特价值。
相比于互联网新闻,报纸在某些方面更加深入和权威。
一些报业集团正在积极转型,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平台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一些报业集团开设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在线阅读和广告投放赢得更多的读者和广告主。
这些尝试为报业集团带来了新的机遇。
4. 报业集团的转型和发展4.1 融合互联网为了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报业集团需要积极融合互联网,开展多平台发展。
通过开设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供丰富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广告主。
通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以互补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记者变成新闻当事人,是职业上的败笔
者的失败。新闻报道人 ,变成新 闻当事人.这不是记者可炫耀
的谈 资 ,而 是职业 上 的败笔 。 如果 记者不 是靠 自己的报 道成 为名记者 ,而是 靠 自己刺 激
的言论、出位的表演、争议的表现、惹眼的绯 闻成名,那就是 不务正业。令人忧虑的是,新闻界浮躁之风盛行,以非报道的
社会秩 序依赖 于社会分 工 的有 序 ,而 社会分 工又依赖 于每
马克思说过,“ 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没有 人 这种条件 ,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应当承认,在市场经济
条件 下 ,媒体 面 临着 巨大 竞争压力 ,媒体人 同样有 生存 发展 的 艰难 。但这 些都不 能成为偏 离新 闻基 本准 则、抛 弃职业操 守的
方 式成为名 记 的人越 来越 多。 每个职 业都有 该职 业的核 心伦理 ,对一个从 业者 的评价应 基于 在这种核 心伦理 上 的表现 。干 一行 , 一定就非得 爱这行 , 不 但 既然身在 其位 ,就 要有这 一行 的职业精 神。放 弃对职 业伦理 的尊 重 ,缺 乏职 业精神 .不 只是 记者 的问题 ,却 是这个社 会 的
理 由。如果为 了收视率 、 点击率 、 阅读率 , 的入按照这个行业的职业规范去扮演 自己的角色,各行
其职 ,然后有序 。 当下这个社 会最 大的 问题 .正 在于职业精 神 的失 落。
( 国青 年报评 论 员曾林 / 《 中 中国青年报》2 1-1- 00 1 1) 8
不是评论者,不是代表者 ,不是演说者。
如今 ,不 少记者都 爱在新 闻事件 中争抢 出位 , 以成为新 闻 主 角、比新 闻本 身更 热为荣 。这 实际上是 记者 的失职 ,记者 只 是新 闻事件冷静 的旁观 者和 忠实 的记录者 ,职责是 记录你看 到
试论我国报业集团发展问题及对策
试 论我 国报业 集来 ,在 我 国报 界 出现 了 一 些 不 正 常 的 现 象 ,有 偿 新 闻 、假 记 者 等 影 响 恶 劣 ,对 此 群 众 意 见 很 大 。 当 然 ,媒 体 作 为 一 家 企 业 化 管 理
的单位 ,追求经济利益是合理 的。
其 二 。没 有 根 本 扭 转 粗 放 式
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 ” ,最高决策
机 构 是 党 委 或 社 委会 。然 而 ,正
破 。就 目前现状 而言 ,多 数报业
集 团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 牌 公 司 ” 翻 ,
是 这种媒体体制 ,造 就 了许多难
以 回避 的 矛 盾 。报 业 集 团 应 该 是 市 场 经 济 作 用 的结 果 ,是 规 模 经 济 和 报 业 产 业 化 的 需 要 ,报 业 集
挂牌之前与挂牌 之后 ,并 没有在
报 社体 制 、经 营 机 制 、报 纸 质 量 、 广 告 收 入 和 发行 量 等 方 面 发 生 根 本 性 变 化 。综 上 所 述 ,在 中 国报
业 集 团发 展 的 道 路 上 ,虽 然 取 得
的 经 营 和 管 理 模 式 。 中 国 报 业 集
其 五 。体 制 问 题 成 为 集 团 发
其 一 ,缺 乏 必 要 的 发 展 思 路
及 理 念 。 中 国现 在 的 状 况 是 英 雄
成 就报业 ,陷入 了 “ 者 为王 , 成
前 ,国家共批准建立 3 家报业集 9
团。
败 者 为寇 ” 的循 环 怪 圈 。按 照 国 外 媒 体 集 团 化 的 发 展 模 式 ,不 是 靠 个 人 能 力 ,而 是 靠 办 报 理 念 和 思 路 取 得 成 功 。 我 国报 业 集 团 化
中国知名调查记者今何在
中国知名调查记者今何在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超过75万人,300人的调查记者显得凤毛麟角。
如今,这个数字更少。
“北上广”是调查记者的主要所在地,而广西、河北、黑龙江等10个省份,全省没有一名定义中的“调查记者”。
中国的调查记者有多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志安认为加起来不过数百人。
而这数百人如今仍在从事一线调查的,则不过数十人。
是什么导致调查记者的迅速消失,转型后的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近日,本报记者连续采访十多位转型后的调查记者,试图还原一个别样的青春。
不再做“写稿机器”今年4月,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朗朗入职腾讯公司,任电商公关总监。
朗朗是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曾经的“国美内斗”新闻几乎都是他一手披露,业界盛传“每月稿费2万”。
朗朗将自己离职的原因写成了一篇长文,表示主要原因是“触顶”,而最终辞职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他关注的家电领域被普遍认为没有新闻亮点,编辑更关心上市公司、互联网类新闻,发稿变得日益艰难,需要同编辑充分沟通,才能发一篇不足千字的小稿。
其次是他每天写着同类的新闻稿,持续七年,导致对新闻的兴趣日益减退,“当采访对象还没开口你就知道他要说什么,当你看到新闻就觉得似曾相识,当你从采访,收集材料到成文2000字只需要1个多小时时间的时候,你所写的稿件自然也就成为了填版面的普通稿件”,他不想做“写稿机器”,需要新的挑战。
这种情况下,在35岁时,朗朗决定离开熟悉的广州,来到深圳,从事一个全新的职业。
2012年8月,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发了一条“好吧,新闻已死,我先撤了,兄弟们珍重”的微博,引起热议。
此时,这位“三鹿奶粉”的首位报道者,已做了十年记者。
在最近的一个新闻沙龙上,简光洲谈及离职原因,主要是因为报社经过生存期之后,对调查记者又爱又恨。
同时因为接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访美,引发报社个别领导的不满,简此后辞职。
辞职后,他接受此前从媒体离职的朋友的邀请,加盟了一家公关公司。
王克勤是中国调查记者的一个“标杆”,他认为,“调查记者”必须具备几个特征,一是主要从事揭黑报道,二是揭露对象为公权机关、强势企业,三是独立调查,四是报道出以公心。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记者作为新闻行业的一员,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内部职业发展。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常常需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需要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应对这些问题。
下面将针对记者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面临的问题1. 时间压力:记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间紧迫,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取信息、采访人物、编辑稿件等等。
这就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2. 素材不足:有时候记者采访某个话题时,可能出现素材不足的情况,这就需要他们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可以从其他角度或者其他渠道获取相关素材。
3. 案件复杂:有些事件本身比较复杂,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权威人士进行沟通。
4. 素材真实性:假新闻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也给记者采访工作带来了挑战,他们需要具备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确保采访素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 遭遇拒绝:在采访过程中,有可能遭遇相关当事人的拒绝,这时候记者需要具备耐心和妥善处理的能力,以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6. 法律风险:在采访过程中,有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因此记者需要对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以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二、对策1. 时间管理:记者可以在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相关背景和资料,以提高采访效率。
同时可以定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
2. 灵活应变:对于素材不足的情况,记者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扩大信息来源,增加自己获取素材的渠道,同时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获取素材的能力。
3. 提高能力:在面对复杂的案件时,记者可以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要加强与专家的沟通,以获取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5. 妥善处理:在遭遇拒绝的情况下,记者可以保持耐心,试图从其他角度或者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同时也要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不做过分的强求。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当今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在当今社会,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离不开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媒介产品。
读报看电视或者是上网基本上已经是每个人每天都会从事的活动,我们从媒介中获取各种信息,知晓天下大事,同时也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些许的休憩,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新闻仿佛是一杯清新提神的下午茶,让我们得以放松;同时传媒及其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满足了我们的许多要求。
信息传播活动与我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丰富的媒介资源和种类繁多的媒介产品充斥在我们的四周并影响着我们。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沉溺在媒介发展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之中,我们不能忽略传播事业发展火热的同时,媒介所表现出的许多现象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
当我们把媒介及其信息传播活动本身作为关注对象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媒介本身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接近十堂的新闻媒介与社会课堂中,我对新闻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再加上课下查询一些资料,发现自网络普及以来,新闻的传播活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微博的出现更是极大的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
然而在这迅猛发展的势头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媒介及媒介行为中存在着几点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假新闻泛滥。
时常就能发现一批批不实或者夸大的新闻见于报端,短时间内引起轩然大波,而当谎言被戳穿时往往群众一片哗然,这种对道德底线的突破行为直接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不断缺失,人们很多时候不再相信媒体。
假新闻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行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就不能称之为新闻。
假新闻从最基本的层面上已经违反了新闻的定性,只能称之为是新闻从业人员编纂出来的故事。
而这种被编造出来的故事被放在以真实为基础的新闻媒介上,那么其影响必然极其恶劣,严重的甚至会被国外媒体报导而损害了国家的名誉和声望。
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小心谨慎杜绝假新闻的产生,从根源抓起,努力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从业务能力上杜绝出现纰漏和弄虚作假的现象。
探究新闻记者工作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探究新闻记者工作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在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新闻记者队伍中一些思想偏见,愚昧无知以及职业道德缺失的人员,导致低质量的新闻报道,违背新闻专业主义客观,真实,准确的三大原则,即影响记者整体队伍的信任危机,又引发社会的信任危机。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新闻专业主义对策眼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风气,对一些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扑在钱眼里。
因此出现了部分记者只求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严格要求。
一些媒体的领导也放松了对属下新闻记者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
一、新闻专业主义内容二、影响新闻职业道德几个主要的因素(四)信息因素。
这包括信息本身的因素、个人因素和受众因素三个方面。
比如说时效性、接近性、新闻价值、真实性这样几点。
个人因素,指的是传播者个。
也就是说,传播者个人有很多条件的不同,导致了新闻筛选把关的不同,影响了新闻的筛选。
具体而言有三项因素对把关的影响比较大。
第一,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个性特征;第三,个人的传播方式。
三、记者职业道德(二)社会责任感。
新闻记者作为社会信息传递者,应以服务社会大众为最高职业追求。
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做好新闻“把关人”的的位置,做一個有责任的媒体人。
社会责任理论的一个大前提下就是自由与责任相伴而生,新闻传媒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肩负着从上到下的社会责任使命,不仅要为政府服务,宣传利国利民的正确思想,还有监督政府,此外启发民智,提供“好”娱乐等都是传媒应尽的责任。
(三)填补专业素养,加强自律。
在新闻事业高速发展期,大量记者涌入媒体行业,良莠不齐,长短不一虽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是也成为媒体行业一诟病,这就需要我们新闻记者填补基本常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按照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自我提高行动,不仅要从行动上提高,还要从精神情操上提高。
(四)完善法规,监督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报业为什么出不了名记者今天,中国的报业被一片浮华和喧嚣所笼罩,各地的报纸在集团化、产业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品种在扩大,发行量在飙升,资产在增长,势力在膨胀。
但是,当我们面对似乎在新闻改革大潮中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的报纸问道,“今天的中国有名记者吗?”得出的结论难免会揭露出中国报业“茁壮成长”的表象下隐藏的孱弱与内伤。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今人言,大学之大,非大厦之大,乃大师之大。
那么,报业的成功可以用什么来做注脚呢,是越盖越气派的大楼?是越来越惊人的广告收入?是越来越庞大的集团规模?最基本、最关键的东西可能还是在于办一张够份量的报纸,有一批名记者、名作品吧!今天的中国有名记者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回到另一个问题上,就是界定名记者的标准是什么。
许多的文章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记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界定名记者,往往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具备极强的专业主义精神,作品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等等。
但是如果把“名记者”这一概念放回到最简单的意义层面去感知,那么名记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认可。
“名”的最基本的要求莫过于此。
真正的名记者是像法拉奇、李普曼那样的记者,他们不仅在本国范围内受到极大的欢迎和追捧,而且,影响力超出了国界,为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所熟悉和喜爱。
可见,“名记者”是一个“自下而上”由读者给予的肯定和荣誉,而不是“自上而下”由权威授予的头衔和光环。
用这种第一标准来衡量,近年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中恐怕没有几人有资格承担“名记者”的称谓。
回顾新闻史,中国的报业并不是一向都出不了名记者;在报业初创、国家危难的时候,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时候,在浩劫过去、重整报业的时候,我们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名记者。
尤其是黄远生、范长江、邹韬奋、张季鸾、邵飘萍等不仅留下的一批传世名作,而且终其一生服务于新闻事业。
有人曾经撰文讨论过中国的名记者群现象,指出中国新闻史上出现的四次大规模的名记者群:第一次是维新变法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第二次是从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期间的孙中山、章太炎等人,第三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营报纸周围的张季鸾、范长江等人,第四次是忠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一代代名记者,如穆青、金凤等人。
【1】但是,似乎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名记者的成长就出现的“青黄不接”的局面。
报业发达了,读者群扩大了,氛围宽松了,舞台广阔了,名记者却难以寻觅了。
也许,我们这样讲的时候,有人会提到艾丰、提到郭龄春,甚至提到电视业的水均益、白岩松、吴小莉等人。
但是,这些人中有的仅仅是新闻圈内的名记者,不为普通读者所知;有的与其说是名记者,不如说的“明星记者”,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商业包装和明星化的痕迹。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现实,在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记者队伍里却缺失了真正的领军人物。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找寻答案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社会、文化、制度、道德等等各个方面似乎都可以挖掘出一两点原因。
有的学者不免言词激烈、心情急切,他们认为,我们的记者和编辑如果只能按照中央规定的宣传口径说话,而不能发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独特见解,就不能成为名记者和名政论家,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新闻采访,报道人物,表扬先进,而不能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发言。
日子久了,他们的眼光只能局限于狭小范围内,而不去关心国家大事,不去研究国内外大局,因为这与他们无关。
以上的看法有部分的合理性,很多时候这样的想法成了讨论“名记者”问题的惯性思路。
但是今天的情况似乎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报业变革之前的有所不同,政治和制度上的原因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全貌,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展开全新的思考。
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的报业完成了一次“变脸”,伴随着“都市报”、“走向市场”、“集团化”、“产业化”、“民生新闻”、“新闻娱乐化”等一系列关键词的出现,与报业的快速发展相伴生的诸多问题浮出水面,凡此种种,既是问题也隐含着答案,现象和原因交织成纷繁复杂的网,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东西,可以为“中国今天为什么没有名记者”提供一些尝试性的回答。
1.主流大报读者流失,重大题材报道“曲高和寡”。
成为名记者当然要有名作名篇,新闻报道成名有几个必要条件:第一,事件本身有重大影响力,第二,在全国性的主流报纸上刊载,第三,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在都市报出现之前,中国的报业由党报一统天下,实际上构成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垄断,而垄断恰恰是使媒介有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时,人们的话语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受到国家政权、领袖权威、意识形态,还有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等的制约。
党报发挥着巨大的政治整合功能,使彼此疏离、涣散的民众一律自觉地按一个统一意志去思想和行动。
“当意识形态话语形成整个话语体系的主流时,它拥有对文化传播资源的无偿占有权和分配权,构成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网络,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意识形态话语是一元的和排他的,对大众民间话语和知识精英话语采取拒斥性批评和否定”【2】在口径统一的媒介影响之下,社会对任何争议、任何价值观、任何政策和任何公共形象缺少相反的意见,主流报纸上的文章往往带着意识形态的痕迹到达了大规模的读者,并且在一致的声音中形成全国上下普遍认同的“欣赏氛围”。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报纸读者,尤其是普通大众对来自媒介本身的各种价值判断有一种强烈的“习得性认同”,获得主流观点认可和赞赏的作品和作者会非常容易地迅速获得大众的认可和赞赏,并且在这种同质性极高的社会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因此,上面提到的三个必要条件在过去那种情况之下很容易满足,重大的事件当然会被,同时也只会被全国性的主流报纸报道,一经报道必然在全国上下产生重大影响,加之报道本身在写作上的成功,产生一位名记者是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读者转向都市类报纸,严肃大报、党报脱离普通读者群。
虽然仍然不断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仍然有扎根于主流大报的一批批文笔出色的作者,仍然可以写出一批批优秀的报道佳作,但是第三个条件随着党报读者群的急剧萎缩很难满足。
中国新闻奖仍然年年评,但似乎变成了行业内部的“自娱自乐”。
“好新闻”不断见诸于“主流大报”的版面,但获奖的作品与作者从来没有被普通读者关注过。
失去了庞大的大众读者群,“名记者”就失去了植根的沃土,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花盆里孤芳自赏的花朵。
2.都市报新闻主题由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回归,快餐新闻、通俗新闻的运作模式降低了对记者素养的要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闻改革浪潮,中国的传媒逐渐明白了这样一条道理,“大众传媒要赢得受众,就要加强被传播的内容本身和受众现实之间的联系,如关注各种各类的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内心的不同感受以及他们的深层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等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全球性的‘大众通俗新闻’,这在中国是以印刷媒体中的都市报和电波媒体中的城市频道为代表。
”【3】都市报的蓬勃兴起给新闻带来了全新的定义和标准。
“新闻叙事转向自我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叙事,如关于身体、保健、旅游、交友、烹调、娱乐、时装、性、家居装修、园艺、音乐、计算机、汽车、房地产等方面的故事。
这或者是属于自己的社会体验意义所带来的快感,以及逃避权力集团的社会规训所带来的快感。
涉及民族、种族、阶级或类的成员之命运的宏大叙事退场,显现出话语的零散化、碎片化状态,使得话语的真理性失去统一的原则和立场。
”【4】优秀的新闻作品必须禁得住时间的检验,所以名记者往往偏爱“重大题材”。
都市报的报道主题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生活,虽然对成就一篇好新闻造成一定的阻碍,但还不足以完全扼杀以日常主题写出优秀作品的可能性。
可是,都市报的快餐新闻、庸俗新闻的操作手法却从根本上让“名作”销声匿迹。
都市报这类大众型传媒与新闻事件的同谋关系是制造景观效果。
大众报刊的“热”情绪与精英报刊的“冷”理性形成鲜明对比,在情绪化和追求情感轰动效果的报道中,新闻的客观、公正、思辨、理性被湮没在一片熙熙攘攘的喧哗之中。
新闻娱乐化淡化了对新闻报道思辨性,批判性的要求,“软新闻”无法支撑起一个名记者。
3.读者需求成为记者行动的指挥棒,迎合大众趣味成为记者的“致命伤”。
报纸报道题材和报道方式变化的根源在于对读者需求的重视,这种受众本位的观点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其向着极端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就会造成一味迎合和屈从于受众的局面。
新闻传播活动承担着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责任,但如今,其传输精英文化的功能却逐渐被生产大众文化的功能所取代。
“在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中,虽然存在着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三元格局,但人们不难发现,大众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文化形态,近二十年来发展极为迅猛,它不但在其生产和流通的规模上超过了任何其他文化,而且还在以各种“文化暴力”方式掠夺其他文化资源。
这就造成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甚至主导文化的“殖民化”,在这里主要是指大众文化以各种方式利用来自其他文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最终改造成为适合于大众文化逻辑的共享性的文化。
”【5】虽然大众文化与大众是密不可分的共生体,但是,当报纸打着服务大众的旗号,用哗众取宠的媚俗表演去赚取眼球经济的高额利润时,读者的需求和媒体的欲望就成为贬损读者趣味的同谋,而其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就是新闻报道第一线的记者。
当读者阅读趣味明确地指向日常生活、饮食男女时,记者就提供大量的服务信息和娱乐新闻;当读者的窥视欲望和好奇心理萌发的时候,记者就提供大量的隐私倾诉和桃色事件。
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种来自读者,或者更明确的说是媒介消费者的控制力量不仅仅刺激了一批狗仔队记者的肆意妄为,而且,致使很大一部分原先抱有职业理想的记者在整个媒介取向的大趋势下不得不向各种各样的利益屈服。
4.报纸的市场化使记者身份由精英阶层、公共知识分子向文化工业产品供应者转换。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大众传媒在组织形式上有下列特征:严格的意识形态管制、行业相对垄断、纵向式传播、政府和主管部门负责财务补贴。
而今天的大众传媒的主导发展倾向,是市场化的旗帜下向广告看齐。
虽然,媒介产业化让中国的大众媒体走出了旧体制的束缚,得以焕发新生,但媒介一旦参与到市场之中,就必然无法摆脱各种各样的经济控制,报纸的集团化和商业化正在对新闻报道、舆论监督和公众意见表达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在商业意识形态的诱导之下,报纸有意或无意地向媚俗靠拢。
“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和财经事件的侦察分析都成为利润手段,去成就新闻媒介的资本梦。
资本扩充后的传媒,当然指望做大做强。
以资本为核心,传媒的教化功能转换为商管哲学,并通过发酵大量无用、过剩信息来吞噬大众传媒的社会性和公民性,大众对信息的需求和接近成为媒介权力的赌注。
”【6】记者身份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转换,从精英阶层,公共知识分子变身为文化工业产品供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