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的自转-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像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演示法:通过图像资料和实例,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像资料和实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地球仪等。
2.准备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基本运动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图像资料,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同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图像资料,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公开课优质课课件.pptx
物体正午影子与 夏至
太阳高度的关系
春分
秋分
冬至
物 体
地
面
春分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物体正午影子逐渐缩短,到夏至影子变得最短 夏至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物体正午影子逐渐变长,到冬至影子变得最长 冬至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物体正午影子逐渐缩短,到夏至影子变得最短
1、公转规律:
节气
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春分(3月21 全球各地昼夜
前后)
等长均12小时
春分夏至之间 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6月22 昼最长夜最短
前后)
夏至秋分之间 昼渐短夜渐长
秋分(9月23 昼夜等长
前后)
秋分冬至之间 昼渐短夜渐长
冬至(12月22 前后)
冬至春分之间
昼最短夜最长 昼渐长夜渐短
赤道
北半球 北回归线 北半球 赤道 南半球 南回归线 南半球
五带的划分:
(1)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地表各纬度地带接受到的太阳热量的不同
(2)温度带的划分界限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3)五个温度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五带的划分
温度带
范围
特征
北寒带 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
终年寒冷、极昼极夜
北温带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 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热 带 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之间 终年高温
1、昼夜更替 地理意义 2、时间差异
1、四季更替 2、昼夜长短变化
检测
1.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 A.四季的变化 B.地方时的不同 C.昼夜更替
题
D.太阳的东升西落
2.当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 B)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五带界线、X围及光照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运动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快乐点击(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的更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一半。
因此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下图中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方的时刻早。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2.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5)产生地理现象: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度是不变的,而且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为66.5°,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X围最北界线是23.5°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线上时,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
所以北纬23.5°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
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
2.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观察地球的运动。
2.PPT:用于展示地球的运动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制作一个关于地球运动的PPT,下次课分享给同学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材主要讲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介绍地球的日、夜、四季变化等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因,以及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二、知识点与教学目标1. 知识点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夜的变化;3.地球公转引起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熟悉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夜变化以及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的规律;3.具备使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日、夜变化和四季变化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夜变化;2.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规律;2.如何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日、夜变化和四季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资料、课件等辅助教具,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2. 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通过课件或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日、夜变化?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2)自转的概念和规律接下来,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具讲解“地球的自转”的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自转引起的日、夜变化。
(3)公转的概念和规律紧接着,通过课件和多媒体资料等教具讲解“地球的公转”的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4)巩固与提高最后,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知识,并能够使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夜变化和四季变化。
五、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与评价方法1.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好教学节奏,避免时间不足或时间过长的问题;3.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料和教具,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上1.2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案1.1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移解释所发生的昼夜更替与吋间差异现象。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勇于探索、对学习执着追求的精神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提问讲解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1:情境设置-动态地球自转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解:同学们,来看地球的运动状态,我们今天来了解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自转。
说明本课内容:一、地球自转的定义;二地球自转的方向;三、地球自转的周期;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切入本课学习。
新课讲授:结合教材地图和文字资料,指导学生读懂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地球自转的定义】活动:阅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一)观看地球自转视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二)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自我运动形式。
简称绕轴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观看地球自转方向视频活动:观看视频,图文互释,以图释文。
(二)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从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北逆南顺。
(三)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球自转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动态图中表述的信息。
讲解:举例说明-对比诠释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引发的。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完成自学提纲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学生完成提纲内容。
讲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二)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球自转活动:图文互释,以图释文,引导学生关注图中表述的信息。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知识点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方向的解释。
2.地球自转周期的理解。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点。
3.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自转的模型或图片。
3.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同时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地球自转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地球仪:用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及地理现象。
3. 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进行讨论的相关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方向和周期。
2. 第二课时: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第三课时: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第四课时:总结提升,布置课后作业。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中图版
第2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利用图比较分析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变化情况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学时重点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2.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四季变化3学时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四季变化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们学过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地方时。
除了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请同学们观察这四组图片的景观有什么不同,分别代表什么季节?展示四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的公转运动。
那么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观看演示。
活动2【讲授】模拟演示1.课件演示:地球的运动。
2.分组演示:四个人一组,乒乓球代替太阳,用小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的运动。
3.找学生演示。
请同学们观察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
4.提问学生回答后,出示问题:地轴是直立的还是倾斜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一致吗?他做到了吗?(过渡)通过刚才的演示,同学们观察的都很认真,你还发现了什么?我们进入下一步:观察归纳。
活动3【讲授】观察归纳(过渡)地球同时做着两种运动,哪两种?你能说出这两种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1.出示表格,找学生回答。
(过渡)在地球运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2.出示问题二: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纬线)和_______(纬线)之间往返移动。
学生共同回答: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
3.(提问)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果太阳直射点只在赤道地区移动,地球应该怎样运动?假如地球直着身子,(演示地球的运动)我们发现,直射点就不会南北移动。
你的得出了什么结论?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4.分组演示:地球的运动,并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中图版
-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和光照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导致昼夜长度的变化
4.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微小的扁平效应: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地球略微扁平
5.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导航:地球自转和公转用于确定方向和位置
-气候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气候patterns
-培养地理素养: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启发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发对地球运动和宇宙规律的思考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通过关键词和句子突出重点,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可以使用图标、颜色标注、箭头指示等视觉元素,使得板书更加生动和直观。
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农业生产: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作物生长周期和农业规划有重要影响
6.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
-星空观测:通过观测星空变化推断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仪观测:使用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物理探测: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
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物理模型
-天球仪:展示星空和地球自转公转关系的模型
2.通过实际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加深对影响因素的理解。
3.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分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2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2课时)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2. 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 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教学准备: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活动一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2. 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2. 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
3. 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活动目标:1.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 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1. 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2. 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
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4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 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 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5. 交流: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
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教案:1.2地球的自转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2.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从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谈起,结合日全食现象及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自转特征【自主探究】1.学生观赏地球自转模拟演示动画。
2.归纳出地球自转特征:地球绕着地轴不停旋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合作探究】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自转的?(1)两人一组,一人拨动地球仪,另一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
(2)归纳得出的结论: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拓展探究】1.向学生呈现极地俯视经纬网图,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强调在极地俯视经纬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中心极点的关系紧密。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自主探究】1.学生动手:利用小手电、小地球仪观察地球不自转与自转时分别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2.学生归纳并写出观察结论:(1)由于地球不透明,面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3)地球的自转过程中,不同地方昼夜更替的时间不一致,东边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所以,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上的差异。
3.教师总结:(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1.2 地球的运动 教案
任务一:认识地球的自转
1.自学11-12页(地球自转方向、周期)
2.小组合作
a.小组讨论如何描述昼夜更替产生的过程。
b.如何理解各地的时间差。
c.如何演示地球自转
3.小组展示(自转方向,周期,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演示昼夜更替过程)
4.点评
任务二:认识地球的公转
1.自学13-15页(地球公转方向、周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教师反思:
备课组
七年级数学
主备人
张玉
1.2 地球的运动
教学时间
第一段: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认识到昼夜更替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2.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认识到四季更替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影子长短变化)
2.小组合作
a.地球的公转如何产生了四季更替
b.五个热量带是如何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
c.如何演示地球公转
3.小组展示
4.点评
第三段:总结提升反馈练习
1.学生总结
2.回答15页活动内容2题和3题
板书设计:
Ss1.2地球的运动
自转自东向西一天
现象:昼夜更替
公转自西向东一年
现象: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教师对小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1.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自转、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让位学生人,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可用一较大的透明的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并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思考下列问题:
•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
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
•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
•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 •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
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
考下列问题:
•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课堂小结: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观察时间竿影长度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边,中午,竿影在边,
下午,竿影在边。
时,竿影最短。
•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天(约24小时)
(3)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
2、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一年
(3)公转的轨道是椭圆(4)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
(5)地球公转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