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彩礼问题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彩礼问题调查报告
近年来,农村彩礼问题凸显,个别地方因为高彩礼、天价彩礼引发系列矛盾,造成农村适龄男青年结婚困难,甚至因为彩礼造成矛盾引发悲剧。
农村彩礼问题也给地方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一些地方给贴上天价彩礼标签,相关信息在网上传播扩散,引发连锁反应。
为摸清农村彩礼现状,找出问题症结,课题组对社会反应强烈的部分农村彩礼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够在推动问题解决上提供一定参考。
一、基本情况
课题组通过到农户家庭,就农村婚丧嫁娶、民俗民风等问题进行入户调查,并与农民朋友进行座谈,调查情况如下表:
通过对69户85人次的调查走访了解到,农村彩礼普遍在10-20万之间,普通人情往来200元/次以上(与部分村、镇干部群众座谈也验证了调查结果)。
虽然部分村制定了“村民公约”,但整体执行效果不理想,大部分村民反应彩礼偏高,人情往来负担较重。
二、原因分析
1.攀比心理。
农村彩礼存在相互攀比现象,你家要了十万,我家低了就没面子。
加上儿子娶亲需要花钱,女儿出嫁索要彩礼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彩礼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攀升,很多人不堪重负。
2.传统观念难改。
嫁女儿索要彩礼的现象在农村一直存在,传统观念难以改变。
比如多数人认为女儿出嫁后就是婆家的人,是“泼出去的水”,既然如此,十几年的养育之情总要通过彩礼获得回报。
这样一来,彩礼成为习俗直至到了很多农民难以承受的地步。
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些地方党委政府联合通过印发“红头文件”的方式强力推行集中管理婚姻登记,限制彩礼数额;有些地方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方式,依靠村民自治解决彩礼高问题。
总体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改变农民传统的彩礼观念比较困难。
3.现实需要。
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陈旧思想根深蒂固,致使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随着农村生育
率下降,“嫁女养老”现象增多。
有的农民缺乏稳定经济来源,对未来没有确定感,便把嫁女作为脱离贫困的手段。
很多贫困地区因贫穷而索要彩礼,因彩礼而再贫穷,陷入了恶性循环。
导致越是贫穷落后的农村彩礼越重。
三、对策建议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求“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改变农村传统观念,摒弃陈规陋俗、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社会风尚,摒弃婚丧嫁娶中的不良习俗。
2.加强正面引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逐步推进。
靠政府一纸禁令、专项检查,难以改变传统心理或激活当事人的道德自觉。
因此,要善于激发乡村道德力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教育引导等工作。
有的地方为参加“零彩礼”婚礼的新人送去富有含金量的礼包,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值得推广。
3.加快发展经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实施精准扶
贫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农民群众职业技能
培训和就业指导,在不断“富口袋”的同时,积极吸引更
多的外地女青年到当地就业安家。
同时,统筹推进新农
合、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群众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共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红利,彻底消除重男轻女等落后陈旧思想,不断弥合男女比例失调的“剪刀差”,清除“嫁女养老”等错误传统观念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