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应急救援中移动终端的应用与服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震应急救援中移动终端的应用与服务

作者:张翼陈维锋

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4年第3期

四川省地震局张翼陈维锋

5·12 汶川特大地震初期,由于灾情获取技术和手段贫乏,致使灾区灾情获取困难,导致

了救灾决策迟缓或不到位,大批灾民不能尽快得到救援,延误了抢救生命的时机。北川的应急

救援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震时应急第一要务就是了解灾情。

地震现场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前沿阵地。2010 年,中国地震局提出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重心前移,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地震现场工作,及时完善和补充地震现场工作装备,确保地震现场工

作震前有准备、震时见成效。

近年来,四川省地震局抓住发展的契机、顺势而为,以“震后及时、有效地获取灾情信息,服务人员搜救、服务抗震救灾、服务灾后重建”为目标,利用移动终端技术,系统地建设了四

川省灾情速报网络和现场移动救援平台,并应用在历次的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中,特别在芦山7.0 级强烈地震中发挥了实效。

防震减灾服务平台顶层设计

5·12 汶川特大地震之前,四川省地震局的业务系统测震、前兆、强震、应急等系统自成

体系,没有信息互通,不能系统联动。5·12 特大地震发生后,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由于没有

和测震台网互联,因此在系统管理员的手机收到中国地震台网正式速报的短信之后,才登陆系

统手动输入参数触发系统。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应用采用类似这种手动方式,不仅时效性差、效率低下,而且误差的几率较高,这样的系统设计和服务方式与大震应急的宗旨是不符的。

在5·12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省地震局提出了防震减灾信息互联的概念,

搭建了防震减灾信息系统服务平台。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业务系统之间的消息传送、

信息存储和业务应用等功能。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基于统一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服务连接

不同应用和业务数据,以信息服务总线为轴,整合监测技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互通;二是充分利用已有各业务系统软硬件,实现集约化建设,兼容已有

系统软硬件、协议和数据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三是延伸信息服务,横向到省委省政府

和抗震救灾成员单位,纵向到中国地震局、市县防震减灾局和地震现场。广泛考虑社会公众的

需求,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使防震减灾业务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防震减灾信息系统改造之后,四川省只要有中强地震发生,由测震台网正式启动地震事件

测震速报,所有业务系统自动启动,进入应急状态,在收到测震正式速报的同时应急指挥大厅

启动,应急软件开始发布灾情短彩信、启动预评估和专题图打印,门户网站切换至专版,震情

会商系统启动。应急期所有信息集中、统一存储管理,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灾情速报网络市县乡全覆盖

在5·12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省地震局建设了一套四川省灾情速报网络,在

全省21 个市(州)、151 个县(市、区)和1000个乡(镇),主要沿四川境内鲜水河、安宁河、龙门山、华蓥山、惜格达及成都周边等断裂带,部署了灾情上报网点,通过灾情PDA、

12322 热线、网络灾情在线填报、互联网灾情智能检索、手机短信彩信灾情获取、遥感影像灾

情获取以及现场工作组音频视频资料获取等八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灾情获取。

灾情PDA 是四川省灾情速报最主要的灾情获取手段之一,网络分布广,全省建有近2000

余个灾情PDA上报网点,灾报员主要由三网一员的工作人员、地震系统专业人员以及专业救援

队担任。灾情PDA 媒体是一部安装有“灾情上报”软件的智能手机,灾报员通过它对震后灾情、宏观异常以及救灾需求等信息进行上报和进行指令核实。“灾情上报”手机应用软件安装在安

卓系统的职能手机终端上。该技术平台的优越性能为建立长效报灾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灾情信息采集的规范化。依据中震救发[2010]67 号“关于印发《地震灾情速报工作规定》的通知”,结合四川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四川省灾情速报网络灾情分类标准,将灾情信

息分为震感、人口影响、建筑物破坏、交通系统破坏、居民生活影响、次生灾害、地面破坏7

大类,25 小类。为震后快速采集、处理、发布灾情打下基础。

二是速报网络常态化运行。在2013 年发布的《四川省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灾情采集PDA 管理办法》与《四川省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灾情采集PDA 评比细则》中,明确了职责任务和

日常运维、地震应急工作内容,要求各级网点机构从人员配置、后勤保障、工作经费上给予支持,将灾情速报纳入基层人员的日常工作,对市(州)防震减灾机构形成考评机制,推进了灾

情速报长效化体系的建立。

三是扎实开展培训和演练。为了让四川省灾情速报网络更好的运行,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

能力,各级防震减灾机构十分重视,省、市(州)、县(区)三级层层组织培训和演练。四川

省地震局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了针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不同层级的培训共 4 次,并进行不定期、不定点的试点演练。在历次的演练中,灾情采集PDA 的使用率均达到了90% 以上、灾情上报信息可用率达95% 以上。市(州)防震减灾机构组织力量分片区培训和演练,并出台规章制度和

管理办法。截至芦山地震前夕,仅雅安地区就举办培训20 余次,演练10余次。

四川省灾情速报网络是四川省地震局为解决地震紧急救援期灾情不明、灾情上报渠道不畅、灾情发布不及时等难题,努力打造地震现场灾情上报信息通道的重要里程碑,该系统在芦山

7.0 级地震中发挥了实效。在此基础上,四川省地震局将进一步结合最前沿的移动科技成果,

开展灾情获取新技术的研究,加密网点,提升功能。

现场移动救援平台全知道

为贯彻落实中国地震局关于地震现场工作重心前移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四川地震现场

应急准备工作,提升四川地震现场应急工作能力,更好、更快地服务于抗震救灾工作,四川省

地震局创意研制开发了一套面向指挥长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的四川省现场移动救援平台。

该平台在现有技术支撑平台上利用移动终端及无线移动通讯等技术,汇集地震应急期间所

有的业务信息和工作信息,集中管理,统一发布,连通前后方指挥部和地震现场各节点,综合

调度,满足指挥长及现场工作队在进行指挥决策和开展应急工作时对震情、灾情、工作动态信

息的需求,满足移动状态下应急指挥视频通讯的需要,为地震现场工作从纸质化向数字化转换

搭建了基础平台。该平台在四川地震应急中发挥了实效。

一是信息发布的规范化。每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信息量巨大、种类繁多,信息接收的对

象和需求多种多样,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和历史地震的经验,制定了四川省地震局震后信息发布

规范,明确要求信息管理要分时段、分层次,信息发布要分对象、多渠道,为震后统一、有序、持续地提供震情灾情信息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