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
部编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
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
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
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陈启文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
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
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
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
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
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
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
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
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
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
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
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
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
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
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
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
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
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
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
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
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一、(16分)(2023·江苏南京·模拟预测)阅读《第一次吆喝》,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次吆喝金佩庆①吃过早饭,我们挑起担子走出了长兴县城的一家小吃店,开始了谋生的一天。
为了避开行人的目光,我跟在芳相哥的后面,把头压得很低。
②“修雨伞哎—补雨伞,补雨伞哎一修雨伞!”③走到居民区,芳相哥突然用方言吆喝起来。
我大吃一惊。
这悠悠的吆喝声如同一个闷雷,顿时使我明白自己此行一个严重的疏忽。
④那是1983年暑假,49岁的父亲病故后的第二年,我高考落榜。
大病三天之后,母亲含泪劝我放弃再考,帮她支撑这个濒临绝境的家。
说实在的,为赡养年迈的婆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母亲拼命在六亩多责任田里劳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这个全家唯一的全劳力再任性也没有勇气向她要学费复习了。
⑤无奈,在农忙过后,我拜当年父亲的徒弟芳相哥为师,挑起父亲留下的雨伞担子,登上北去的列车。
⑥那时的义乌老家,农闲之际上“三府”(杭嘉湖地区)修补雨伞是成年男子的传统项目之一。
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
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
⑦此时此刻,“曲线高考....”的如意算盘,似乎一下子被芳相哥的吆喝打碎了。
我只想扔掉肩上的担子,找个地方躲起来。
⑧原以为修雨伞不过是风餐露宿、走街串巷辛苦而已,没料到还得满街吆喝。
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点常识,我绝不会有勇气出来的。
然而后悔已晚,除了硬着头皮往前走,我别无选择。
⑨不一会儿,便有几个顾客拿了伞打招呼。
简单地讨价还价后,芳相哥便在大腿上铺了块厚布修理起来。
他一面修补一面向我指点要领。
过了一会儿,就叫我到附近的居民宿舍招揽生意。
⑩毕竟是刚出校门的中学生,脸皮薄。
我在居民区转来转去总也张不开口。
在一个无人的地方,我憋足了气:“修——”后面的声音连自己也听不见了。
赶紧落荒而逃。
⑪“怎么没有?生意从口中出,你要胆大些喊阿。
不喊谁知道你干什么?”芳相哥说。
我感到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强忍住委屈的泪水。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铁凝印象汪曾祺①四次作代会期间,有一位较铁凝年长的作家问铁凝:“铁凝,你是姓铁吗?”她正儿八经地回答:“是呀。
”这是一点小狡狯。
她不姓铁,姓屈,屈原的屈。
我不知道她为什不告诉那年纪稍长的作家实话。
姓屈,很好嘛! 她父亲作画署名“铁扬”,她们姐妹就跟着一起姓起铁来。
铁凝有一个值得叫人羡慕的家庭,一个艺术的家庭。
铁凝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长大的。
铁扬是个“不凡”的画家——铁凝拿了我在石家庄写的大字对联给铁扬看,铁扬说了两个字:“不凡”。
我很喜欢这个高度概括,无可再简的评语,这两个字我可以回赠铁扬,也同样可以回赠他的女儿。
铁凝的母亲是教音乐的。
铁扬夫妇是更叫人羡慕的,因他们生了铁凝这样的女儿。
“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女当如屈铁凝。
上帝对铁扬一家好像特别钟爱。
且不说别的,铁凝每天要供应父亲一瓶啤酒。
一瓶啤酒,能值几何? 但是倒在啤酒杯里的是女儿的爱!②上帝在人的样本里挑了一个最好的,造成了铁凝。
又聪明,又好看。
四次作代会之后,作协组织了一场晚会,让有模有样的作家登台亮相。
策划这场晚会的是疯疯癫癫的张辛欣和《人民文学》的一个胖胖乎乎的女编辑,-----对不起,我忘了她叫什么。
二位一致认为,一定得让铁凝出台。
那位小胖子也是小疯子的编辑说:“女作家里,我认为最漂亮的是铁凝!”我准备投她一票,但我没有表态,因为女作家选美,不干我这大老头什么事。
③铁凝长得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两腿修长,双足秀美,行步动作都很矫健轻快。
假如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形容铁凝的体态,只有两个最普通的字:挺拔。
她面部线条清楚,不是圆乎乎地像一颗大香白杏儿。
眉浓而稍直,眼亮而略狭长。
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精精神神,清清爽爽的,好像是刚刚洗了一个澡。
我见过铁凝的一些照片。
她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露齿而笑的。
不是“巧笑倩兮”那样自我欣赏也叫人欣赏的“巧笑”,而是坦率真诚,胸无渣滓的开怀一笑。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①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
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
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
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
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
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
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
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
在任何地方“乌云bì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
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
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①。
(甲)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
(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
(丙)“xīxī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
”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
(丁)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新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新部编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灯火张炜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
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
这是一种浪费,还是适得其所的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才好。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
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
我们还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
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一层荧光。
这一切都会被强大的现代照明破坏。
③另有一些灯火消失了。
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
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
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
神秘可人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
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
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走过去。
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他们只需迎向它们。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
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
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
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
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
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颈上喷一口浓浓的烟。
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
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
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吓哭了。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献给艾青的红玫瑰曹积三①十多年过去了,那束红玫瑰,依稀仍在眼前灿灿地绽放着。
按说,送仙逝者驾鹤西去,应献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可我觉得,艾青是浪漫的诗人,更是世俗的反叛者,他一生追逐太阳,为光明战斗,为光明歌唱,献一束充盈着太阳颜色的红玫瑰更为合适。
于是,那天,我捧着一束如火的红玫瑰,赶到东四十三条97号艾老的府上送他远行。
高瑛大姐欣喜地对我说:“艾青喜欢红玫瑰。
”我感到一阵宽慰。
后来得知,艾老走后,赶来献花的人络绎不绝,所献之花,满满地拉了两卡车,还没有运完。
②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因读到《大堰河》,而晓得了艾青。
岂料这位可敬的诗人命途多舛。
他的诗集一度被图书馆“禁借”,为此,我曾备感困惑和惆怅,但不管有人怎么往他身上泼污水,那些美丽的诗行仍令我的心头发烫。
值得庆幸的是,波诡云谲里,虽经七灾八难,他终于挺了过来,如同涅槃的凤凰。
然而,直到1988年的初秋,我才得以见到心仪多年的诗人。
③那是一个下午,北影有个剧组开机,约我去写点什么。
并告诉我说,拍摄地点在东城丰收胡同21号四合院。
到了那里才知道,那是艾青的家。
处于京华一隅的这个小院,像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天地,它静谧、安适,特别是那斑红灿烂的花木和葡萄架上缀满的果实,更平添了几分温馨。
拍戏,是个扰人的活儿,把原本整洁的院子弄得很凌乱。
艾老的夫人高瑛大姐古道热肠,对此毫不介意,还替剧组找东拿西,不停地张罗着……小憩时,她从葡萄架上,剪下葡萄,请大家尝鲜。
就在这时,我望见艾老透过书房的窗子,正笑吟吟地望着我们。
我急忙去向他问好。
④那天,艾老身着中山装,笑容可掬,热诚得如同相识多年的朋友。
我们聊起了电影,他告诉我,他很喜欢电影,在延安的时候,放的是几部苏联的原版影片,一边放,一边由萧三翻译,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进步很大,可惜,他眼力不济了。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第一篇:《草地上的旋律》题目在一片美丽的草地上,小明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草丛,里面藏着许多生物。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小明发现了哪些生物?2. 这些生物是怎样的?3. 小明对这些生物的感受是怎样的?答案1. 小明发现了青蛙、蝴蝶和蜜蜂。
2. 这些生物都充满生机活力,各有不同的特点。
青蛙在草地上不停跳跃,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忙碌地采集花蜜。
3. 小明对这些生物感到惊叹和欣喜,觉得它们在草地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她心情愉快。
第二篇:《童年的小乐趣》题目这篇文章描述了童年时代小明的一些乐趣。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提到了哪些乐趣?2. 这些乐趣给小明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3.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乐趣?答案1. 文章提到了放风筝、骑自行车和玩泥巴的乐趣。
2. 这些乐趣让小明感到自由、快乐和无忧无虑。
3. 是的,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乐趣,比如和朋友一起玩捉迷藏,追逐彩色气球。
第三篇:《春天的美景》题目这篇文章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里提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色?2. 这些景色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3. 你最喜欢春天的哪个景色?答案1. 文章提到了春天的花朵盛开、绿树成荫和小溪流水的景色。
2. 这些景色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舒适的感受,让人心情愉快。
3. 我最喜欢春天花朵盛开的景色,花海绚烂多彩,令人陶醉其中。
第四篇:《友谊的宝藏》题目这篇文章讲述了小明和小刚之间的友谊。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 小明和小刚是如何成为朋友的?2. 他们之间是如何支持和帮助对方的?3. 友谊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快乐?答案1. 小明和小刚是在学校的一次活动中相识的,彼此产生了兴趣和好感,从而成为了朋友。
2. 他们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了许多快乐和难忘的时光,互相帮助解决困难和烦恼。
3. 友谊为他们带来了真挚的情感和无尽的快乐,在彼此的陪伴中成长和进步。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寂寞梁实秋①寂寞是一种清福。
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
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
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
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场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②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
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
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
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③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④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
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
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
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1800年的古城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的举足轻重!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200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嘶鸣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
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
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
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达长安。
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逃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乙)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1)下面对语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段主要介绍了北平的物产丰富,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
B.甲、乙两个语段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北平的特点。
C.选段的语言通俗质朴而又简洁、亲切,并带有浓厚的“京味”。
D.老舍以一个贫寒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北平,选取了日常所见和极其平民化的意象。
(2)对“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结尾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却又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B.最后“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C.结尾真挚而委婉地表达情感,要落泪是深情的呼唤,表明爱得非常深厚。
D.点明题意,照应了文章前面“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的说法,使结构更严谨。
【答案】(1)A(2)C【解析】【分析】(1)A项,“环境动中有静的特点”理解错误,选文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
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
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最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精编习题
最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精编习题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迅先生的温柔叶浅韵近距离与鲁迅先生对视,已经10天了,这是先生留于人世的能量场,我有幸被吸纳。
一出房间门,我就看见先生的像,悬于空中的先生有些虚幻。
在这个以先生名字命名的文学院里,被各种大师拓宽的维度与自我的渺小像一对经典的矛盾。
对立统一,又不断向前发展。
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书本里,画册上,先生一张冷峻的脸,像是这世界与他有仇。
与我在这里天天亲近的先生塑像,莫名的大不同。
我忘记了他在《彷徨》《呐喊》中医治黑暗、腐朽和麻木,忘记了他曾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肝义胆,忘记了他的作品被人称为匕首和投枪。
窗外的风,正恣意地摇动嫩黄的柳条,玉兰多情,梅花呢喃,喜鹊喳喳。
这样的时刻,适合怀念先生。
坚硬中的温柔,像绝壁上生香的花朵,令人迷恋。
当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
苦寒中的香气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清风与蝴蝶不请自来。
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
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
在惺惺相惜中,被人艳羡,也被人嫉妒。
谁是谁一世未了的青梅,谁又会是谁一生要摆渡的桃花。
只要是你,只要有你,万水千山飞不尽的才情,在一粥一饭里,在一纸一句里。
而在先生与萧红的一段对话里,更让我看到一个情趣昂然的鲁迅。
素知先生博学多才,在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之外,还有翻译家、书法家的称呼,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道。
从样式说到颜色,从搭配说到装饰。
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有时,我也会看见一个顽劣的鲁迅先生,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
他的心里不仅居住着温柔,还收藏着可爱,甚至还有些小坏坏。
当一个孩子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在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呈现时,便变为一种喜剧的色彩,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质感。
有时我很想在寂静的深夜,模仿先生用三个手指(而非食指和中指)燃烧香烟的样子,试着穿过烟雾缭绕的空间理清自己凌乱的思绪。
先生走的时候正值壮年。
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
临终遗嘱有7条,除了交代丧事从简,还交代幼儿周海婴“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还有一条说,对别人应许的事物不可当真。
最后一条是:万勿接近“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
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
他与如今处处主张宽容,宽容到要把“看不惯别人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当座右铭的反人性的做法是多么格格不入呀。
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翻阅历史典籍,从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的路上,什么妖魔鬼怪,狐媚幽仙,才子佳人。
侠盗勇士,奴才无赖,他们自有高贵和卑贱的安身立命处。
惟有神超越一切之上。
先生温柔地看着世间万物的变化,不悲不喜,不怒不嗔。
东西南北,各方各圆。
生死之外,世间并无所谓大事。
我在一尊神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
春光正好时,我恰好苏醒。
窗外,春天正在画里。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书本,画册中鲁迅先生那冷峻的面孔,但作者却另辟蹊径,从鲁迅文学院中的鲁迅塑像显露出的温柔的目光写起,让人耳目一新。
B.作者运用比喻修辞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以“楼下盛开的梅”喻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写出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美好的爱情。
C.作者写鲁迅先生临终遗嘱。
这些遗嘱里有对周海婴将来职业的要求,有对无原则主张宽容的痛恨,并与现实进行对比,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
D.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的视线在历史典籍的时光中穿梭,对鲁迅先生温柔看待世界之一切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朴素平实的语言中透露出睿智的深邃。
(2)请简要说说文中鲁迅先生的“温柔”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的中心内容在于写鲁迅先生的温柔,而结尾却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这样写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2)①对许广平爱情的温柔;②讲求情趣尤其是衣着,美学等的时尚;③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④自成方圆有棱角。
是非恩怨分明。
(答出三点即可)(3)①“我”结束回忆。
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
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解析】【分析】(1)C项,“这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
原文“55岁的年龄,正是智慧峰值期”是对鲁迅先生壮年去世的惋惜,作者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的温柔是有棱角的。
故选C。
(2)本文主要谈论鲁迅的温柔。
首先,他对妻子是温柔的。
先生的爱情之花为许广平绽放,他是她永远的小白象,她是他亲昵不尽的枭蛇鬼怪。
称呼里收藏不住的爱,穿越时空,依然是完美无比的品牌精神食粮。
其次,他对待生活是温柔的。
他说衣着,讲美学,也在说生活露性情,先生全然成了时尚达人。
再次,他有着孩子般顽劣的天性。
他看见有人随地小便时,用橡皮枪瞄准人家。
最后,他的温柔不是无原则的。
鲁迅先生至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要报。
先生的温柔是有棱角的,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3)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
这样安排,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文章第一段最后“先生的目光里,有威严和神圣,又似多了一种温柔和亲近,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我”结束回忆。
回到现实,春光正好,春天在画里。
这正好与文章主题“鲁迅先生的温柔”相一致。
鲁迅先生给人的一贯印象都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个极严肃的形象,通过回忆,对先生的温柔的描写,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C;⑵①对许广平爱情的温柔;②讲求情趣尤其是衣着,美学等的时尚;③孩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④自成方圆有棱角。
是非恩怨分明。
(答出三点即可)⑶①“我”结束回忆。
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一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在读者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②与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回忆的序幕。
结尾时又写春天正在画中,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⑶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止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几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几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我这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
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
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
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儿,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趴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