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突破试题:专题7_世界格局的演变_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概述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本专题,主要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材联通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过程
(1)1919—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包括《凡尔赛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使列强间原有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
(2)1921—1922年,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协调了美、日矛盾,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华盛顿体系由此形成。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两次会议形成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确立了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终结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彻底破裂;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破裂。
3.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秩序,但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殖民地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4.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
1.时间:1945—1991年。
2.形成过程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维护工具:联合国)
(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①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逐步控制西欧各国;④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⑤1955年,苏联针对性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美苏争霸:①五六十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代表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②七十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政策,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代表事件:1979年苏军占领阿富汗);③八十年代,双方实行战略缓和。
(代表事件:美国“星球大战计划”、1989年苏军撤出阿富汗)
3.瓦解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4.评价
(1)美、苏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德国分裂、美国参与朝鲜战争且干涉中国内政)。
(2)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3)在对峙局面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4)两强之间的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5.两极格局下的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
(三)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一超多强”→多极化)
1.背景:苏联解体;欧盟、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世界兴起。
2.演化趋势
(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形成。
(2)“一超”: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全球战略,试图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多强”: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新特点: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4.中国的立场及应对策略
(1)立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始终坚定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2)应对策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培养人才;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的确立和推
拓展提升
1.世界格局演变的推动因素与制约因素有哪些?
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等。
2.中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握机遇;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合作双赢。
走进中考
1.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会议通过了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和约的内容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C )
①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②对德国的军备实行严格控制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④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2.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
“痛苦的遗产”是指( A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3.2018年4月14日,美国、英国、法国三国空袭叙利亚的军事行动使得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是( A )
A.大国争夺和介入
B.教派众多
C.民族成分复杂
D.领土争端激烈
4.有学者批评说,肯尼迪应该秘密地与赫鲁晓夫进行联系,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冲突,而不应该采取公开
下通牒的方式,从而使得整个世界濒临核灾难的边缘。
材料中的“冲突”是指( D )
A.阿富汗战争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5.(2018·南京中考)“1990年1月1日,成千上万名柏林人在新开放的柏林墙边载歌载舞,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仅仅10个月之后,科尔成为全德领导人。
”材料反映的是( C )
A.匈牙利的改革
B.柏林墙的修筑
C.德国重新统一
D.两极格局结束
6.一部iPhone手机,美国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
这说明经济全球化能够( C )
A.降低世界各地的进口关税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密切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D.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7.回看历史,昭示未来。
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
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及两国关系变化的原因。
答: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最终形成?
答: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阵营。
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战略核力量的均势,使双方不敢先挑起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战等。
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同时也使苏联经济负担沉重,面临停滞局面。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
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崛起,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是沉重打击,使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落空。
(5)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答: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8.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
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
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
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答:特点: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
背景:经济大危机的冲击;表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
或贸易战)。
(2)根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变化: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或政治力量主导)。
原因: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市场自由;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主义思想抬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答: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
不利影响: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各国的经济合作。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