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二、特殊句式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三、重点实词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
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6.且尔言过矣(过,错)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四、一词多义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B、曹刿请见(拜见)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D、是谁之过与(过错)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五、句子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该责备你吧!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疾: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晏子治东阿一、通假字并曾赋敛曾——增再拜便辟辟——避仓库少内内——纳属托不行属——嘱二、词类活用: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以利贫民利,使动用法,使……收益三、古今异义:于是明年上计“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是未到来的年份。
《季氏将伐颛臾》精华总结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译: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康子, 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 化使他们归顺;国家支离破碎,却 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 宫廷之内啊。‛
思考: 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对话的? • 季氏将伐颛臾
•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
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 情不合
•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
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 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深入探究
找出三次对话的内容简要分析: • 学生的语言、思想 • 老师的语言、思想
仁政
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 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 教育上: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文中涉及了几个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力伐争利
文德仁政
正音:
• • • • • ①论语(lún) ③社稷(jì ) ⑤ 出于柙(xiá) ⑦干戈(gē) ⑨椟( dú ) ②颛臾(zhuānyú) ④虎兕(sì )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⑧冉有( rǎn )
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
•明确: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关键词:均 和 安 修文德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正音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⑤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⑦干戈(gē)⑧冉有( rǎn )⑨椟( dú)2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3词类活用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三处均动词的使用动法,使……来(归顺)②“既来之,则安之。
”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③“相夫子”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④“后世必为子孙忧”“吾恐季孙之忧”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指忧患的事。
4古今异义既来之,则安之古义: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5相关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②分崩离析:不统一,支离破碎。
③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⑤“谋动干戈于邦内”即“谋于邦内动干戈”,谋划在邦内采取军事行动。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归纳-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季氏将伐颛臾》文言归纳※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古今异义: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一词多义:1.相:○则将焉用彼相矣 [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动词,辅佐]2.过:○无乃尔是过与 [动词,责备]○且尔言过矣 [形容词,错误]○是谁之过与 [名词,过错]3.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形容词,安定]○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使……安定]※重点虚词1.为○何以伐为 [语气词,呢,放在句子末尾的“为”都是,比如“何辞为?”《鸿门宴》]○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动词,担任]○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成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介词,替]注意:“为”在文言做动词很宽泛,不用去傻傻记具体的动词词义,根据上下文语境翻译成合适的动词即可。
2.且○且在邦域之中矣 [而且]○且尔言过矣 [况且]※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动用法,使……来]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名作动,找借口]※特殊句式:1.是谁之过与 [判断句]2.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3.何以..伐为 [介宾短语,宾语前置]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5.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6.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状语后置]※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 [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不过。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
季氏将伐颛臾《论〔lún〕语》〔1〕季氏①将伐颛〔zhuān〕臾〔yú〕②。
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⑥〔shèjì〕之臣也。
何以伐为?”〔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4〕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须知注释:①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②颛臾,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④先王:指周之先王。
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⑥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三、背景知识: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季氏将伐颛臾》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季氏为了夺取颛臾(古时乌鲁城,位于今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东北约80公里的东营市北)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可以从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颛臾是季氏家族的故乡,但被齐国占据。
季氏作为随齐侯而居的臣子,一直渴望夺回颛臾的领土,维护家族尊严。
邻近的郯国看到季氏与齐国矛盾尖锐,便主动提供援助,并以帮助季氏夺回颛臾为名义,伐齐。
同时,吴国也对齐国猖獗的扩张感到不安,也加入了战争行列。
二、文化思想1.季孟之间的情感季孟是季氏家族的两位重要人物。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季孟之间情感的关系成为一大亮点。
季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封建社会下亲情理想关系的代表。
季孟兄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思想上交流密切,相互支持,充分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深厚。
2.父辅子弟的家庭观念文章中,季孟为了家族富强与尊严,决定动用全族的力量伐颛臾。
这种家族观念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家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占据主导地位。
三、政治因素1.权力斗争季氏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附庸。
他们渴望夺回独立的颛臾城,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
颛臾作为一个交通要道,对季氏家族的地位和势力至关重要。
2.各国之间的角力郯国和吴国的加入,使得季氏的战略更加完善。
郯国借势向齐发难,吴国则借此机会压制齐国对自身势力范围的扩张。
吴国和郯国的加入,使得季氏的战争更像是整个时代的一场角力。
四、军事因素1.周密的军事部署季孟兄弟在发动战争之前,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军事部署。
他们秘密筹备军备,准备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军事体系。
季孟采取了先袭击郯国,再攻打颛臾的战略,从而有效地分散了齐国的注意力,取得了众志成城的效果。
2.兵力的调动季孟为了夺回颛臾城,调动了各地的部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力量。
他们迅速组织起了一个精锐的队伍,以应对齐国的反击。
庞大的兵力和精锐的队伍为季氏家族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了解孔子政治主张"治国以礼'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高一学生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想(猜度)。
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词类活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成语)积累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方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倒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1、宾语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虎兕(s)出于柙(xi),龟玉毁于椟(d)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3、固定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方?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疾: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晏子治东阿一、通假字并曾赋敛曾——增再拜便辟辟——避仓库少内内——纳属托不行属——嘱二、词类活用: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以利贫民利,使动用法,使……收益三、古今异义:于是明年上计“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是未到来的年份。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1.季孙之忧:季孙大惧怕政治权力的掌握被损害,因此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恢复他的权力。
这种行为被孔子批评为不义和违反人民利益。
2.颛臾:这是季孙的领土,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子的家乡。
季孙重新夺取颛臾的行动对于孔子来说是不道德的,因为这将导致战争和人员伤亡。
3.仁者无敌:孔子提出仁者无敌的思想,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改变政治和社会。
他认为仁德是最重要的东西,可以弥合人们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实现和平与和谐。
4.孔门弟子的不同观点:孔子的弟子们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有一些人支持季氏的行动,认为这与孔子的理念相符合;而有一些人则反对季氏的行动,坚持以仁德为本。
5.阳货、曾子和子路:阳货、曾子和子路是孔子的三位学生,他们在这一事件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阳货坚持支持季氏的行动,认为孔子应该更加积极地为国家大义而行动;曾子则认为孔子的主张是正确的,仁德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子路则提出了仁政的观点,认为通过仁政可以减少战争和冲突。
6.孔子的教诲:孔子在这一事件中强调了人民利益的重要性,指出季孙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他还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即一个君子应该以道义为准则,为人民谋福利。
7.孔子对政治和伦理的思考:这一事件展示了孔子在政治和伦理问题上的独特思考和教诲。
他认为伦理道德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政治权力应该以道义为导向,而不是个人利益。
8.仁德的实践:孔子通过这一事件强调了仁德的实践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仁德的实践,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减少战争和冲突。
仁德在礼、义、智和勇等方面的实践都是必要的。
9.仁者无敌的应用:孔子通过这一事件展示了仁者无敌的应用。
他认为通过仁德的力量,可以改变政治和社会,实现和平与和谐。
总的来说,《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篇目中讨论了季氏对颛臾的侵略行动和孔子对此的批评和思考。
这篇篇目展示了孔子的政治和伦理思想,并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和实践。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梳理(详细版)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归纳
一、通假字:
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
4、不患贫而患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
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
三、词类活用
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词→名词,担忧的事
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
四、特殊句式
被动句
1.季路见于孔子曰
介词结构后置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固而近于费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宾语前置
求!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五、一词多义
为:①何以伐为(语气词,呢)
②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动词,担任)
③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成为)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介词,替)
相:①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动词,辅佐)
过:①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
②且尔言过矣(形容词,错误)
③是谁之过与(名词,过错)
且:①且在邦域之中矣(况且)
②且尔言过矣(而且)
安:①不患贫而患不安(形容词,安定)
②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安定)。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整理
1.战国时期背景:季氏将伐颛臾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个小国争霸,国家割据,没有中央统一的政权。
2.季氏家族:季氏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有势力的家族,他们在齐国内部占有很大的势力,曾经担任过高官。
3.季氏与颛臾:颛臾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半岛,是齐国的属地。
4.季氏借兵:季氏家族起初是借助颛臾的军队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季孙用权掌握齐国政权后,借用颛臾的兵力进一步削弱其他家族的势力。
5.季氏反目:由于季氏家族的嚣张气焰,颛臾逐渐感到不满,决定与季氏决裂。
颛臾推翻了季氏在颛臾的统治,独立了出来。
6.季氏复仇:季孙用权得知颛臾与自己家族决裂后,决定用武力来报复,将颛臾重新收回齐国。
7.孟尝君的劝诫:在季氏准备进攻颛臾的同时,齐国的贵族、政治家孟尝君劝阻季氏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引起战乱。
不过因为孟尝君与季氏有着政治利益的利益交换,劝阻未果。
8.颛顼的抗击:颛臾的君主颛顼得知季氏即将进攻,他决定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
他选拔了一些年轻精锐的士兵,修建了许多城墙和壁垒来抵御季氏的进攻。
9.颛臾的胜利:在孟尝君的劝阻和颛顼的准备之下,颛臾顶住了季氏的进攻。
季氏的军队在颛臾的坚守下无法攻破。
10.颛臾的自立:经过一番鏖战,季氏的军队不敌颛臾,最终被迫撤退。
颛臾借此机会重新宣布独立,摆脱了季氏的控制。
最新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疾: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晏子治东阿一、通假字并曾赋敛曾——增再拜便辟辟——避仓库少内内——纳属托不行属——嘱二、词类活用: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为……而死以利贫民利,使动用法,使……收益三、古今异义:于是明年上计“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是未到来的年份。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高中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 1一、词类活用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二、特殊句式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三、重点实词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
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6.且尔言过矣(过,错)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四、一词多义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B、曹刿请见(拜见)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D、是谁之过与(过错)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五、句子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该责备你吧!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复习知识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归纳字词句掌握:一、通假字: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昔着先王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今义——..东蒙主以为认为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古义——指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国家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和住所4.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今义——①不安定,不安宁②客套话,表歉意和感谢三、一词多义:为:①语气词,呢例:何以伐为②动词,担任例: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③动词,成为例:后世必为子孙忧④介词,替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①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例:则将焉用彼相矣②动词,辅佐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过:①动词,责备例:无乃尔是过与②形容词,错误例:且尔言过矣③名词,过错例:是谁之过与④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⑤超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⑥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⑦拜访,看望(大母过余曰)安:①形容词,安定例:不患贫而患不安②使动用法,使……安定例:既来之,则安之疾:①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④妒忌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小病,轻病君有疾,在奏理,汤熨之所及也。
止: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动词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动词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副词四、词类活用:1、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动作名,所忧患的事物2、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3、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五、特殊句式: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状语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毁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于邦内谋动干戈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6、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7、何以伐为宾语前置8、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省略句六、固定句式: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 =为什么……呢(表反问)七、重点词语: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有军事行动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止:不去4、固而近于费固:坚固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辞:托辞,借口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担心八、重点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译:恐怕要责备你吧2、何以伐为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文本理解1、《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内容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如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作者为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实词、虚词、句式、 成语
二、实词(古今异义)
▪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4、不患贫而患不安 ▪
二、实词(古今异义)
▪ 1.昔着先王以为东蒙主 ▪ 以为:古义——以+为=让……担任 今义——认为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有事: 古义——指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国:古义——诸侯的封地 今义——国家 ▪ 家:古义——卿大夫的封地 今义——家庭和住所 ▪ 4、不患贫而患不安 ▪ 不安:古义——社会不安定 ▪ 今义—— ①不安定,不安宁 ②客套话,表歉意和
▪ 1、无乃尔是过与 ▪ 译:恐怕要责备你吧 ▪ 2、何以伐为 ▪ 译: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译: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
(祭祀用的)宝玉毁坏在匣子里 ▪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译: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
借口 ▪ 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译:(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
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 的危险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14
▪ 陈:摆出,施展
力:才能
▪ 就:居,充任 列:职位 止:不去
二、实词(重要实词)
▪ 4、固而近于费 ▪ 固:坚固 ▪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疾:痛恨 辞:托辞,借口 ▪ 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患:担心
三、重点翻译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 句、被动句)
▪ 1、无乃尔是过与 ▪ 2、何以伐为 ▪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知识整理一、虚词1. 而(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2) 固而近于费(3)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 不患寡而患不均(5)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6)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7)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8) 而在萧墙之内也2.之(1) 是社稷之臣也(2) 夫子欲之(3) 是谁之过与(4) 既来之,则安之(5) 吾恐季孙之忧(6) 而在萧墙之内也3.且(1) 且在邦域之中矣(2) 且尔言过矣4.为(1) 后世必为子孙忧(2)何以伐为5.也(1) 是社稷之臣也(2)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 今由与求也6.以(1) 何以伐为(2) 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 虎兕出于柙(3) 龟玉毁于椟中二、实词1.特殊词义(1) 何以伐为(2) 是社稷之臣也(3) 盖均无贫(4) 则修文德以来之(5)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2.词类活用(1) 既来之,则安之(2)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2.疑问句(1) 求!无乃而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是谁之过与3.省略句(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3) 既来之,则安之(4)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4.变式句(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 何以伐为(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四、重点语句翻译1.求!无乃而是过与?译文: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文: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文: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译文: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
3、一词多义
⑴是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 (判断词,是)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⑵疾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病) (憎恨)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快、急速)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妒忌)
⑸过 过犹不及 (超过)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错误、过失) 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且尔言过矣 (错)
作业
t;> 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心。)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⑴无乃尔是过与。 ⑵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⑴恐怕……吧? 恐怕该责备你吧! ⑵为什么……呢? 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
⑶止 (不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通“只”。 只是、仅仅)
⑷见 (看见)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风吹草底见牛羊 (通“现”。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见解、见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季氏将伐颛臾《论(lún)语》(1)季氏①将伐颛(zhuān)臾(yú)②。
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⑥(shèjì)之臣也。
何以伐为?”(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4)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须知注释:①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②颛臾,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④先王:指周之先王。
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⑥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三、背景知识: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
冉有、季路在孔子门弟子中是以“政事”著名的,他俩都在季孙手下做事。
季孙想扩大地盘,借口消灭一些附庸,先想攻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问的辩论展开了。
且看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辞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
四、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向孔子谒见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译: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曾经周先王把(颛臾)作为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处在鲁国境内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译: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臣属的都不愿意。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则居其位,不能施展才能的人则不居其位。
’(瞎子)摇晃不稳却不扶持,跌倒却不搀扶,那又哪里得着你们这些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猛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龟甲、宝玉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冉有说:“现在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费,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孔子说:“冉求,有道德的人痛恨那种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
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战争。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六:课文解读:1、实词:伐:讨伐。
见:谒见。
有事:有军事行动。
无乃···与(固定句式):无乃,恐怕。
昔者:从前,曾经。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之,代词,代颛臾。
邦域:鲁国境内,邦,诸侯的封地。
※何以···为?(固定句式):“何以”即“以为”,为什么。
以:介词,因为。
何:疑问代词,什么。
“为”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
陈力就列:陈,摆出,施展。
力,才能。
就,居,充任。
列,职位。
止,不去。
危:摇晃,站不稳。
颠:跌倒。
则将焉用彼相矣?则,就。
将,又。
焉,哪里。
彼,你们。
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兕:独角犀。
柙:笼子。
椟:匣子。
必:一定。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家,卿大夫的封地。
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夫:句首语气词。
如是:如此。
文:文教,指礼乐。
来:使……来(归附)。
安:使……安定。
寡:少。
远人:本国以外的人。
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
守:守国,保全国家。
干:盾牌。
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干戈:指军事。
2、一词多义:是:①无乃尔是过与?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
这③是谁之过也?这过:①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
②且尔言过矣。
形容词,错误。
③是谁之过与?名词,过错。
相:①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动词,辅助。
②则将焉用彼相矣?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与:①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②是谁之过与?“与”通“欤”,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夫:A.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E.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F.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①老师。
①语气词,“夫”字归纳:①夫子fū②fú②对德高望重的人的尊称。
②指示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无乃尔是过与。
(过:名词作动词,责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名词作动词,托辞,找借口。
)形容词作名词:且尔言过矣。
(过:错误)后世必为子孙忧(忧:忧患的事)吾恐季孙之忧(忧:忧患的事)动词的使用动法: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归顺)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归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归顺)形容词使动用法: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
)重点句式:固定句式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判断句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
疑问句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么呢?④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否定句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远人不服。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倒装句(1)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于颛臾有事)②谋动干戈于邦内(谋于邦内动干戈)③虎兕出于柙(虎兕于柙出)④龟玉毁于椟中(龟玉于椟中毁)(2)宾语前置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过尔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以何伐为?)被动句:龟玉毁于椟中。
(语意被动)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四、课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的治国策略:“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五、虚词于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介词,引出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在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5、固而近于费介词,引出对象6、而谋动于干戈邦内介词,在7、燕王欲结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