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课时规范练10_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_含答案
课时规范练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2018广东汕头期末,10)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
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
这说明( )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故A项正确;仅凭清军没有阻挠行为不能得出清军海上军事实力不足,故B项错误;从英军的水文调查可以佐证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不够充分,故C项错误;综合国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双方实力悬殊,故D项错误。
2.(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8)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
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
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
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清王朝的体统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A项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不合题意,故错误;材料“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可知B项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不合题意,故错误;赔款的白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可知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体统,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赔款问题,故D项错误。
3.(2018浙江丽水期末,7)鸦片战争后,中方代表联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发出了一份提议:“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
”中方让出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协定关税D.传教士传教权,故A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故B项错误;协定关税是指交易双方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故C项错误;传教权是指信仰某种宗教的人可以到另一国家去宣传其信仰,故D 项错误。
【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下达标练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鸦片入池,经过石灰盐卤浸泡熏蒸,毒气升腾,导致在场多人中毒,一人死亡。
这一事件反映了( )A.鸦片商人的残忍性B.中国科技的落后性C.虎门销烟的坚定性D.中国人民的革命性解析:选B。
材料是关于硝烟的方法,无关鸦片商人的残忍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虎门销烟时不科学的硝烟方法造成多人中毒乃至死亡,说明当时中国科技落后,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虎门销烟的坚定性,故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性,故D项错误。
2.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反映了清政府(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反映了清政府的无知,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必定是不平等关系,故D项错误。
3.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
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分乎?”其意在说明( )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了财富外流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解析:选B。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
根据林则徐在奏折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这是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向道光皇帝陈述国人吸食鸦片的危害,当时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故A、D项错误;根据材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可知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大量外流,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吸食鸦片的国人占多少,故C项错误。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东二模)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解析:材料中鸦片进口向当地及海关官员缴纳白银,说明政治腐败,同时也表明官员为满足个人利益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放任鸦片进口,使中华民族潜伏着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D2.(2019·蚌埠模拟)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解析:“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C项正确;外交礼仪是表现而非本质,故A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故B项错误;中英双边贸易的分歧是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9·汕头模拟)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清朝统治阶层只看到了西方国家对某几处通商口岸的经济侵略,没有认识到当时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要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说明清朝统治阶层对当时世界大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故B项正确。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演练第4单元第1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必修模块第四单元第1讲基础训练题组(A)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以中英《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均是由对方提出条约草案,中方代表几乎没有与对方发生什么争执就签订的。
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B.急于结束对外战争困境C.开始接受近代外交理念D.迫于西方列强军事压力【答案】A【解析】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而清政府在签订过程中,几乎没有与对方发生争执,这说明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
2.1844年4月,咸丰皇帝谕令对两广总督耆英“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以“专办夷务”。
这个钦差大臣“不同于过去的市舶司,也不同于已有的理藩院,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
这一“谕令”表明清政府()A.从传统外交理念中萌生新变化B.对外关系体制开始全面改革C.正式设立专办夷务的外交机构D.与列强间初步建立平等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可知,此时清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自居,而是逐步融入世界的外交体系,故A项正确。
仅从材料看不出全面改革,排除B项;总理衙门是正式办夷务的外交机构,排除C 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约,允许华工出洋。
到20世纪前期,先后约500万华工被贩运出国。
其中,约有200万华工被送往东南亚,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种植园和以锡矿为主的矿场。
这反映了()A.中国人均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B.华工出洋源于经济全球化发展C.清政府始终坚持禁止出洋国策D.列强残暴地掠夺中国的劳动力【答案】D【解析】材料“先后约500万华工被贩运出国,其中约有200万华工被送往东南亚,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亚的种植园和以锡矿为主的矿场”说明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劳动力被掠夺,故选D项。
4.甲午中日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对中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竞争对手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团,不惜“牺牲盟友利益”来共同瓜分对华贷款份额。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8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第08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真题速递1.(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展开抗战,故①正确;徐骧,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②正确;刘永福,在台湾割让后,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故③正确;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战争前去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以及内容,推知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禁烟被英国政府作为鸦片战争的借端,且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得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烟不可能得到各国政府公认,故B项错误;鸦片贸易在1858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条约》才被强迫合法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是1843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取得的,而题干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期间,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辽宁大连模拟)《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 )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解析近代五口通商后,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市场购买力小,故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阻碍,故D项正确。
答案 D2.(2017·安徽合肥调研)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解析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五口通商给中国民族经济造成的危害只会加强,故A项错误;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材料没有显示其影响是否加大,故B项错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的条款,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附件的条款,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能反映出“日益”的发展过程,故C项错误;同样的条款,1938年左右和1842年之后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性地增强了主权意识,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7·山东潍坊模拟)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
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3-5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苏北四市一模)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洋者不可计数。
必先罢例禁,听民间自种莺(罂)粟。
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
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
责商必与易货,严银禁罪名。
”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 )A.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B.鼓励民间种植与夷争利C.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D.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解析:“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
责商必与易货,严银禁罪名”表明这些士大夫主张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D项正确。
答案:D2.(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战争,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事宜,B项错误;《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使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项错误;两国都认为自己获得好处,是认识角度的不同,D项正确。
答案:D3.(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D.纪念这次战争的影响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和扩张性,而英国殖民者之所以将其美称为“通商战争”,其目的就是掩饰这场战争的侵略性,C项正确。
答案:C4.(2018·江苏扬州中学5月质检)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文档:第三单元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含答案解析
单元概览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答案B解析观察表格,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曾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故B项正确。
7.“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
故正确答案是C。
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1837年,两广水师副将韩肇庆结交外商,以巡船援助鸦片走私,并将受赠鸦片作为走私没收品报告朝廷。
结果,韩因缉私有功,得赏顶戴花翎。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A.通商口岸的单一B.海禁政策的松弛C.当时吏治的腐败D.贸易体制的落后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辨析能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检测试题(含14最新模拟,含解析)新人教版
3.1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在1839年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
据此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林则徐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B.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正确C.林则徐具有自大的“天朝”心态D.林则徐认为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解析: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而林则徐“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个看法说明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不正确。
答案:B2.(2014郑州一模)“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精明强干B.软弱无能C.不顾自身利益D.不谙近代外交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领事处理,由此使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不符合国际惯例,反映了中方代表不谙近代外交。
答案:D3.鸦片战争后,在中国某通商口岸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个好处。
”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关税则例D.外舰进泊通商口岸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意在考查考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
根据《虎门条约》中的规定,英人可以享有今后清朝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一切权益。
正是根据这种片面最惠国待遇,各侵略国彼此间建立了“利益均沾”的关系,即任何一国从中国取得的某种利益,其他国家都能享有。
答案:B4.(2014临沂模拟)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②“侵略——革命”模式③“早期启蒙”模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含答案)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解析从标题《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中看不出A、C、D三项。
其中,“青岛问题之力争”反映了“外争国权”,“曹汝霖宅之焚毁”“章宗祥大受夷伤”反映了“内除国贼”。
答案 B2.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3.《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①关税自主权②内河航运权③九龙司地方一区④香港岛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有材料可知这是考察《南京条约》的内容,而②是《天津条约》的内容,③是《北京条约》的内容。
答案 B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五四运动前后,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依然是民主革命和反帝反封建,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和群众基础有了变化。
答案 B5.2012年,为祝贺“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上海静安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特推出系列展览。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2019·海淀二模)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
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
这表明英国(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2.(2019·株洲统测)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3.(2019·太原期末)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赔款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4.(2019·宣城调研)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5.(2019·茂名综测)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
1854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三名领事代表组成的税务司署——上海海关税务司。
该机构的设立( )A.使得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B.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C.缓解了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D.标志着中国海关走向了近代化6.(2019·新余四中段考)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要求“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但未涉及东南防卫,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未涉及割占中国大量土地,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台湾岛,使东南失去防御,赔款两亿两白银,允许民间开设工厂,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并未割地,故D项错误。
答案:C2.“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
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
”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解析:据材料“消灭清朝农村社会……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可知是《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与材料中“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相符,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故B项正确。
答案:B3.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
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1851~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A.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从表格看出,安徽、江苏、浙江都大量锐减,故A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江苏开辟有镇江、南京,浙江开辟有宁波,故B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1840~1842年,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浙江等三地也是近代工业的集中之地,故D项错误。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A2.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B3.(2018·天津红桥区一模)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A4.(2019·乐山调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B5.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
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
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增开天津为商埠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B6.(2018·怀化三模)《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07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07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2.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
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B.《马关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C.近代前期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3.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
由材料可知(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4.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
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6.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
”它使(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7.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作业手册: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课时作业(六)[第6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 据学者研究,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33%,居世界第一。
不过,这个光鲜的数字背后隐藏的危机很快就爆发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及其后一系列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经济迅速下滑。
“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D.腐败无能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3.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D.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政策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5.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6.英国伦敦的Punch杂志上曾经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一长得奇丑无比的黄柠檬脸小童不自量力地惹火了来自日本的蝴蝶蜂(“杂种”的意思)》。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课练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作业
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
据此可以推知()A.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B.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C.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D.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中“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得出侵犯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关税并未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得出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农产品是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且“开始”与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4.[2019·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
”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光绪六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的屈辱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变,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错在“完善”,故B项错误;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项正确。
5.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
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
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A.最惠国待遇B.司法豁免权C.领事裁判权D.关税自主权答案:C解析: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捐税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的待遇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即最惠国)的优惠待遇,故A项错误;司法豁免权指一国派出的外交代表或有特殊身份的外交人员和组织,免受驻在国司法管辖的一种制度,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即领事裁判权,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外国攫取的领事裁判权问题,与关税自主权无关,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选择题
1.(2018·天津河西区一模,7)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
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
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 A.最惠国待遇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D.关税自主权
答案 C
2.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
这主要是因为( )
A.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
B.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
C.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
D.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
答案 C
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
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
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中国的民族具
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
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B
4.(2018·揭阳一模,28)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
这种现象反映( )
A.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答案 D
5.(2018·聊城一模,29)《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答案 A
6.(2019·黑龙江大庆调研)“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B
7.(2018·四川乐山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 B
8.(2018·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28)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9、据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
据此可知,清军( )
A.兵役体制落后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弛严重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答案 A
10、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答案 B
11.(2019·开封开学考试)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2.法国媒体曾刊登一位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
我们奉命在城中为所欲为三天,爱杀就杀,爱拿就拿,实际抢了八天。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记述:“仅在河北任丘县一处,美国基督传教士梅子明以‘用人头抵人头’为口号,就杀害了中国无辜农民680人。
”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2018·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
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
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
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
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
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
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材料二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
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
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
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
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
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答案(1)特点: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以和平交往为主;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
(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
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14.(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根据材料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的分化。
阐述:甲午战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使中国受到了重大挫折,中国士大夫对这场挫折的反应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以抨击为取向的士大夫,他们不仅批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也仇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体现了部分士大夫的消极心态;而以发奋图强为取向的士大夫,不仅主张学习日本进行维新变法,更体现了对中国现实的正视。
无论哪一种心态取向,都说明在甲午战败社会思潮的转型中,中国士大夫阶层价值观出现了分化。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论题: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阶层尝试新的强国模式。
阐述:甲午战败后,遭受到政治和精神双重挫折的中国士大夫阶层,虽然对战败表现出了不同的取向心态,但都体现了对民族危机的关注。
其抨击型取向虽批评了洋务运动和体现了对日本的仇视,但这种批评和仇视,有利于中国尝试新的强国模式,从而为维新运动提供了可能。
发奋图强取向更是体现了民族的觉醒,他们敢于提出向日本学习,要求进行维新变法,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模式的新发展。
总之,甲午战败使中国士大夫得以重新审视过去,而探索未来中国的新发展。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