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简述写景抒情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春 夏秋 冬 , 时 审 美 特 性 的 变 化 与 作 者 审 美 情 感 的 变 异 是 互 生 互 动 现 实 、 想 超 脱 现 实 而 又 无 法 超 脱 的 苦 闷心 情 。 文 中 以景 显 情 是 其 主 要 写 四 幻 的 。 它 主要 有 两种 表 现 形 式 : 是 以 景 显 情 , 是 由 景 及 人 ; 是 以情 驭 作 特 点 。 出 门 时— — 不 宁静 ; / 路 上— — 得 到 自 由 , 脱 现 实 ; 赏 荷 塘 一 这 二 在 J 、 超 欣
抒发 的一种作 文技 法 “ 生如酒 自斟酌 , 章似茶 随调和 。 如 何鉴 赏和写好 一篇 写景抒 情散 文?重点就在 于把握 好 情与景 的关 系。 人 文 ” 笔 者 以 写景 抒 情 散 文《 都 的秋 》 《 塘 月 色》 故 、荷 为例 , 简述 这 两 种 表 现 形 式 。 从 而 以点 代 面 , 析 写景 抒 情 散 文情 与 景 的 关 系。 分
面 , 既 随物 以 宛 转 ; 心 另一 方 面 , 亦 与 心 而 徘 徊 。 这 种 心 物 的 交 融 就 促 成 物 了作 品 中情 景 交融 的 艺 术效 果 。 我 们 再 来 看 朱 自 清 先 生 的 散 文 《 塘 月 色 》。《 塘 月 色 》 谓 是 现 代 荷 荷 可 写 景抒 情 散 文 的 代 表 作 品 。 写 景 中 , 婉 而 曲折 的 表 达 了 朱 自清 先 生 不 满 委
则有 了专 门的名称——杂 文, 也从散 文中分 了出来 , 剩下的 只有抒情散 文 ,
这就 是 狭 义 的散 文 。
《 故都 的秋》 系郁达夫在对故 都北平 的秋景 细腻描 摹中流露 出 自己内
心 的眷 恋 和 寂 寞 之情 的 作 品 , 现 出 这 位 文 人 当 时 的 处 境 和 浓 重 的 “ 观 体 主
一切景语皆情语
龙源期刊网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李奇钊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2011年第09期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诗三首》写的都是诗人眼中或心中的美景,但因诗人各自的遭遇不同,心境不同,美景在诗人笔下就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以看出,敬亭山很美,只是李白孤身一人,没有心思欣赏美景,这和诗人当时的境遇是分不开的。
那时,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后,被迫离开长安,过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
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倍感孤独寂寞。
因此他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的抱负不能得到施展和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望洞庭》这首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表现洞庭湖的美!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用准确的比喻句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抒发了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
因为当时的刘禹锡是在去和州任职的路上,他踌躇满志,于是在路过洞庭湖时,便用生动形象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欢快的心情。
《忆江南》一诗描写的是江南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到了,江水碧绿得像蓝草一样。
从“能不忆江南”一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江南美景的一往情深。
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江南人民与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因此,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对江南人民的怀念之情。
学习古诗不仅要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美景,还要结合诗人当时的遭遇和心境,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写的每一处景色,都饱含着他们浓浓的情感。
(链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时间:2016-07-13 11:07:59 | 作者:贾世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单薄的枝叶中浅蕴着生命的律动。
我的耳边有声音作响,便随这淡淡的声响走进了园内。
这里是爷爷的后园,虽小但弥漫着充实和力量,原来是叶片在悄声呢喃呢。
是棵小树,枝杈见泛着浓密的青绿。
看吧,它们在阳光下生长着。
演绎着,极力地把手伸向阳光,终于抓住了,他们变得更加茁壮默默的吸吮着自然的雨露。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不该说有花,至少是乱花裹挟着各色的画卷在我眼前展示着青春的风韵,也有些正值凋零的花在它生命定格之处,它又会蕴育着一枚果实,其实离开并不是永远的分别,只是为了一个新生的降临。
游园不只是在阅览这都市所没有的田园春景,而是潜默地,以尊重和欣赏的姿态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因为在缄默的园中有着太多我们所不熟知的事与为梦而执著的勇气。
记得陶渊明也有一个这般的小园子,刚来是荒芜的,也同陶潜的心境有一个照应。
但每当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会将花草带入园中,而渐渐的,园子便热闹了。
各种野花不知它的姓名,却只贪婪地望着它努力生长的样子便已很满足了。
陶渊明便在这般的环境中,阡陌连片的生命中积蓄了高深的情愫。
至今,我阅读他的诗篇,都会嗅到深深的花香味。
其实,这满园的春色都在耳提面命地告诉我们不一般的故事和精神。
在出芽至叶落中饱含诗意,有时叶落难免使人愁绪,但就如潮涨潮落,花开花败一般,这是生命不变的变素,同样也是人生真实的写照。
每天的生活没有诗人笔下的浪漫,我们总像树枝一般,张开拥抱去努力向上生长,然而生活的艰难让我们眼睁睁看着一点点的希望,像火一样熄灭,像一枚秋叶,旋转,跌落。
但自然的生命不会放弃,而人类呢?就像罗曼罗兰所说:“不是世界上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学会倾听,观察,自然是一本无字的大书,生命是一个个涌动的文字,所以才让我们真正感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说的昔人,指清代前期诗论家王夫之,他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谈到情与景的关系时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译文:如果不能运用写景之语,又怎么能抒发自身的情感呢?
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因此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要求把情放在首位,景服从于情并表现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语待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但二者相较,情语更难写好,所以王夫之认为,不能写出寓情于景的“景语”,便难写出以景见情的“情语”。
王国维继承和发展了王夫之关于“景语”与“情语”的主张,进一步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
也就是说,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诗人创作时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的“景语”,其本质就是抒情的,就是“情语”,因而更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情感诉求,更具有科学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指的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译文:前人谈论诗词,提出景语、情语的区分。
可是他们不知道,一切写景之语,实际上都是在抒发情感。
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 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 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 志。即山水游记。
熟读成诵
ng ) 篁竹( huá 为坻( chí ) 佁然( yǐ ) 清冽( liè ) 为嵁 ( kān )
深邃( suì )
参差( cēn cī )
俶( chù )尔远逝
向西南方向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
像北斗星一样 看去,小溪像北斗星那
潭西南而望,斗折
像蛇一样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
忽明忽暗,时隐时现
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 前行,时隐时现。溪岸 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 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 源头在哪里。
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像狗的牙齿 交错不齐
源。
环绕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 合,寂寥无人,凄神
披拂 Pī fú
1
疏通文意
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注意积累 重点实词。
向西
竹林
好像佩环碰撞的声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里为之高兴 格外 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 不平的岩石 翻卷 小岛 形成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水中高地
写法总结
1)、移步换景。 2)、正面、侧面相呼应。 3)、动静结合。 4)、运用修辞。 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中心
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按游览观 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 状物,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 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行、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发现小潭: 石:形状各异 树:葱郁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 正、侧面 定点 小 游鱼: 轻快敏捷 动静结合 特写 石 潭 溪身:曲折蜿蜒 形象 记 小潭源流: 比喻 岸势:参差不齐 幽深冷寂 心情:孤凄悲凉 寓情 潭中气氛: 于景 记录同游者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组:杨晓天出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天净沙二首一、课前谈话:这节咱们上语文课,上课之前做个调查:你觉得语文课上应该做些什么?[读读、说说、写写……]你希望上语文课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快乐的、开心的、诗意的、幸福的……对,语文课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书声琅琅的,是幸福的。
我们一起进入语文课堂,走进幸福的语文课堂。
二、初读感知:1、出示文本: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元] 白朴[元] 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2、诵读《秋》:这是两首元曲,两首小令,曲牌叫“天净沙”。
曲子写得非常好,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一首一首来读。
先读第一首。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前两遍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律感,读得有板有眼;后两遍把自己从曲子里看到的色彩、画面读出来,把你感受到的情绪,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读进去。
明白了吗?开始。
·交流:朗读:预设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真好,就这种感觉,你再来读一遍。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
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
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
因此,花好月圆只使阖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
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归根到底,一切文章诗词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于直言其志和情,而他们的心声我们又分明听得真切,即使“怀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能略见他们的倩影。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
旧栖新垅④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
④垅:坟墓。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2.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
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村即事元·周权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①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注释】①石阑,栏杆状的岩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飞”字赋予崖壁上苍翠的青松以动感,有力地凸显其傲岸挺拔的姿态。
B.诗人认为山村与喧嚣繁闹的尘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山村环境幽深宁静。
C.山翁邀客对饮、谈吐不俗,足见山翁率性豪爽、不同凡俗,与诗人情谊深厚。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
《一草一木总关情——探讨诗歌中的情与景》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并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
2、学习并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在分析中归纳总结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吟咏分析,提升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诗歌鉴赏中对情景关系的考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但学生对情景关系的掌握还不够深入系统,特别是在分析方面很薄弱。
【教学重点】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
2、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书》云:“诗言志,歌咏言。
”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诗,最后都是用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
从表达的途径看,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表达,即直抒胸臆;二是借助外物,间接地表达,即间接抒情。
诗人常常借物(景物)来传情达志的,写景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于是,这就有了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
(这是让我们知道情景关系是什么)2、学习并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
(这一点则侧重怎样分析)三、梳理分析诗歌的情景关系说到情与景,清代的王夫子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简洁地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可见诗歌中的情与景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那么,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情景关系有哪些。
看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总结积累了不少,不过还稍显零乱,不够准确。
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梳理下诗歌的情景关系吧。
从情与景的组合方式上看,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一下几种:(一)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诗歌先有景后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
“景乃诗之媒。
”人物一开始心情是比较平静的,由于收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
如王昌龄《闺怨》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就是因为目光所及处见到杨柳,才生发出悔恨思念之情。
(二)先情后景,缘情写景。
就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由情及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指无论是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建筑风景还是描绘动态场景的语言,都能够传达出情感和感受。
这句话强调了语言的表达力,以及人们对于周围环境和事物的主观感受。
这句话的含义是,无论是描述山水风光的诗句,还是描绘人物情感的故事,亦或是描述城市的街景,语言都能够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词语、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可以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到描写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在文学作品中,这句话意味着作家通过对景物的精心描绘和情感的融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一幅写山水的诗能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一篇描写城市生活的小说能够通过对街头巷尾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喜悦或者厌倦之情。
这句话还强调了语言的主观性。
由于每个人的情感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同样的景物或者场景,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因此,当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或者阅读描写性质的文章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尝试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从中获得共鸣。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强调了语言的表达力和主观性,无论是描
绘自然景物还是人物形象,语言都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注重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情感,从中获得共鸣和启发。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每个人都会被美丽的景色所打动,无论是大自然中的山川湖海,还是城市中的灯火辉煌,每一幅画面都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这些美景面前,人们往往用景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感受。
景语是一种将景色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文字表达方式,它有着独特的特点。
景语是一种形象的语言表达。
通过描绘景色的细节和特点,人们可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些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重新创造出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仿佛自己置身其中。
例如,当我们阅读到“湖水如镜,天空如画,夕阳余辉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我们可以想象到夕阳余晖下湖面上波浪荡漾的美丽景色,感受到它所传达的宁静与美好。
景语常常融入情感和情绪。
景色往往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而景语能够将这些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当我们感受到一幅美丽的景色时,有时我们会感到惊叹、喜悦、感慨或者思念等各种情感。
景语通过诗意的形式,将这些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体验到情感共振,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触动力。
景语具有简洁而精练的特点。
由于景语往往用于短文、诗歌等形式的表达,作者需要通过有限的词汇和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与感受。
因此,景语通常不会出现冗长的叙述和复杂的语法结构,而是通过简洁而精准的文字来展现景色和情感的融合。
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能够让读者在短暂的阅读时间内迅速捕捉到景色的美丽与作者的情感。
景语作为一种将景色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简洁性的特点。
通过描绘生动的景色、融入真实的情感,景语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景所引发的情感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并领略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世界。
物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1、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梅花在
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百花烂漫的春天,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 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3、菊: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 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水、餐菊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4、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常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5、桃花:作为春天的使者,抒写诗人春之情结。如白敏中《桃花》: “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 花。”作为美人的化身,盛赞青春女子的娇媚。如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 风。”作为桃花源的意象,饱含诗人的隐逸情怀。如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 间。”
物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雨巷
悠长、寂寥 雨:细雨——烟雨迷蒙
哀曲——凄迷悲凉 巷:青石板——幽深、神秘
篱墙——颓圮、古旧
返回
丁香
丁香开在暮春时节, 外形单薄细弱, 开花时一团一团,形状象结 所以又称 “丁香结”。
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 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 好的诗人的青睐。
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 诗愁人们品对。着丁唐香宋往往以伤来是愁,品。诗人常常以丁香花 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难以排解, 用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 愁别恨。
丁香
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 代表了高洁、愁怨。
丁香一样的姑娘
美丽、高洁、忧愁、哀怨、 冷漠、凄清、惆怅……
我:孤独、忧愁,有所希望 又彷徨苦闷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道风景线
翻开记忆的相册,品味那一道道美丽而深邃的风景—— 妈妈· 围巾 窗外,风儿呼呼地吹着,好像不知疲倦似的。妈妈轻轻地 走到我身后,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条围巾。哇!好漂亮的 七彩围巾,看上去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就在接过围巾的刹那 间,我看见了妈妈的那双手:通红的手上布满了冻疮,好像刚 刚涂过药,手指也肿得很厉害。我的眼睛模糊了,眼前仿佛又 出现妈妈在柔和的灯光下为我一针一线赶织围巾的情景。 哦,一条七彩围巾在我心里飘扬起一道美丽的彩虹。 …… 一条七彩围巾, , ,是爱把它们串联 成一道美丽而永恒的风景线!
4.语言是否形象优美?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 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 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 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 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 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 斜。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 一回 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 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 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仅仅“记叙”,结果犹如画一张路程图;如果 能把印象写出,却同画一幅风景画一样……人家 看了你的风景画,就会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劳你 解释,不用你说明,一切都从画面上直接感到。 ——叶圣陶《文心》
1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名人名言之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代的诗论中,关于诗的特征,说法不一,但无论是“诗言志”,还是“诗者,吟咏性情也。
”都离不开一个“情”,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特征。
诗人情发于心,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就有了诗。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有时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故意隐去真意,有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明白说出,就用隐晦曲折的手法透露给读者,言在此意在彼,而把情寄寓在景物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感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一、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我们读诗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品位其妙用。
如比喻能更形象生动:“桑之落矣,其叶沃若”,诗人用桑叶的鲜嫩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丽,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书三匝,何枝可依”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诗人以此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他这里来。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以笼中鸟怀想往日旧林,池中鱼思念从前深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惬意生活的向往之情。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都从景物的角度来看时世变迁,国运衰微之感表达的更强烈;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出处】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意思】
意思是以前人们讨论诗词,都会有写景的语言,写感情的语言,殊不知所有的写景的语言都是为了表达情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送别图中壮丽瑰奇的自然风光正是画家心理情感的外化和折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中国绘画史上,目前追溯到最早的送别图是北宋李公麟的《阳关图》。
此图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作,根据诗中送别地为“临皋”,所取“送别”景象大致会为陆路送行。
而送别图的创作发展“到了南宋,一个明显的送别图的模式已经成型,而为后代的画家所遵循”。
而存世最早且形成送别图范例的是12世纪晚期佚名画家的《送海东上人归国图》,画中浩瀚江面已扬帆起航的行舟,送者與被送者作揖拜别,另有饯别小亭,所描绘的“送别”景象基本上构成了后世送别图的模式要素。
这类送别图以最直观的画面,再现离别时的具体场面,简单明了,观画者不需要任何解释与说明,便可判断是否为送别图,如元代李升的《澱山送别图》、明代陶成的《云中送别图》,戴进的《金台别意图》、唐寅的《金阊别意图》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是明代沈周所作的《京江送别图》、《虎丘送客图》等。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京江送别图》是沈周为吴伟业的高祖吴惟谦官叙州府太守时所作。
据《吴梅村先生集》考,此图成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辛亥三月,沈周时年六十五岁。
京江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古时亦称“京口”。
围绕京口送别的诗歌、画作很多,可见此地是一个常见的送别地点。
《京江送别图》画面中大江空阔,远岫丛林,近处有陂陀、板桥、红桃、杨柳,岸边人物拜揖作送别状。
该图画风学董巨而又有自我,是沈氏晚年山水画代表作。
卷引首有王时敏题“名迹贻徽”隶书,有沈周自题跋文,阐述了绘此图的因由,还有明代祝允明所写《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文林所题《送吴叙州之任序》及沈周、陈琦、吴瑄、张习、都睦、朱存理等题跋。
图中所绘为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的情景。
根据记载,吴愈是沈周的好友,是文征明的岳丈,其赴任的叙州在当时可以说属于边远蛮荒之地。
图中主人公乘舟而立,渐渐远去,众人在岸边长揖作别。
江南此时正有杨柳青葱、桃花烂漫的大好春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
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
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
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
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
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
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
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
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
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学案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
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
月色无处不在。
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
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王丽丽
[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