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的写作特点。

2、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赞美北方秋景的深刻内涵。

3、通过本文与老舍《想北平》的比较,初步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之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文人颂秋、悲秋的诗词名句→学生对“秋”的感受?→郁达夫《故都的秋》二、课文研读1、本文描写了“故都的秋”的几个画面?久违故都品秋花槐树落蕊知秋至秋蝉处处低吟唱秋雨过后人叹凉枣儿微黄是清秋2、作家描绘上述景致,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既不按时间顺序、也不按空间顺序,是无序的,各种景致的排列顺序并不必然。

体现了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神”何在?3、作家写北国的秋天,为何不写湖光山色的颐和园,不写负有盛名的香山红叶,而独独选用冷色调,描绘最最平常的景致呢?插入: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郁达夫3岁丧父,早年留学日本,10年的海外生涯又使他饱受屈辱,这就形成了他抑郁、善感的气质,在他的一些作品,如处女作《沉沦》,既有反帝爱国的热情,也有孤独、颓废的情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国难当头,此时,他的老母亲又惨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郁先生陷入了深深的国恨家愁之中。

本文写于1934年,是作家因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政治迫害(反动派杀害“左联”柔石等五为青年之后,又向郁达夫发出了警告)而由上海移居杭州的第二年,这次移居,成了他自己所说的“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淡入中年”的转折点,他心中有深深的悲凉、寂寞之感,企图从山水自然中寻求一丝解脱,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他认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然而实际上却只能是求而不得。

注意: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学情分析:学生是普通高中线下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所以讲课宜深入浅出,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只设置一到两个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小组合作讨论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舍说:“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这是北平(图片展示)郁达夫说:“所有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澹,生活太无变化……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

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地浓,格外地切。

”这节课,我们就来跟着他看看故都的秋天。

二、整体感知1、学案: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2、在哪个地方?(第一段)请勾画出来?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作者有多喜爱这里的秋?再品味一下他从杭州辗转到北平的路线看看,跑了上千里的路为了干什么?这样痴情的赤子,率真的诗人,真真为了看秋天用去所有的时间和情感。

为了观景,他不顾一切,赶到北平,所以他说,“我的”,只有他会这样做。

只有他沉醉其中。

二、局部品读这北国之秋的特别“清、静、悲凉”这一的特点,我们从作者的直接抒情中捕捉到了,也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发现了。

但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更希望能从它细腻的写景中欣赏品味到。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3—11)2、听录音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2故都的秋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故都的秋
领会散文形散神凝的 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感悟能力及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 创设的“物”我”之间完 美的融合与统一;
领会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课题
故都的秋
设计需2课时
课型
讲读
本案第2课时
教学
设计
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学生审美、探究能 力的培养。
本节课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主 动性 、创造性和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识记:文学常识、字词。
技能:体会作者以 情驭景,以景显 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3.写作训练让学生以“我的故都”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3.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训练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学习《故都的秋》的结构层次,巩固文学作品的圆形结构(圆形内结构、圆形外结构)以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注意:圆形结构已经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学习过。

)2、能够通过赏析本文的语言,掌握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方法。

3、能够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1、通过引导学生划分《故都的秋》的结构层次,把握本类散文的圆形外结构。

2、通过赏析本文秋景,掌握文章“情景交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手法,进而以拓展材料巩固。

3、通过体会作者借秋景抒发的感情,把握文章的圆形内结构及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重点:第2点。

难点:第1点、第3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导入同学们,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

从古到今,历代名家描绘秋天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

同学们读过这样的诗句吗?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从中欣赏到的秋天的景色和你的读后感慨,好吗?例:描写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悲秋之感的诗篇:(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描写绚丽多彩的秋天,寄予赞秋之情的诗篇:(1)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大家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看看现代文人笔下的秋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呢?2、揭示(1)全班齐读课文。

(2)结构层次的划分。

提出的问题设置:①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具有怎样的特点?在结构上是怎样呈现这一特点的(即采用的是哪种结构形式)?(特点:清、静、悲凉。

结构:总--分--总)②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这一特点的?(五幅秋景图)具体环节:①首先看总起部分,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1、教材体系:《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所选中国现当代散文中最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一篇课文。

2、课文主要思想内容:《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巧妙而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独特魅力,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3、学情介绍: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他们对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情感等方面的把握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其受年龄、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局限,在对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感悟的理解和把握方面还不够成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理解本文“主观情”、“客观景”自然融合,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品味揣摩本文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和赏析相结合,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美,并合作讨论得出本文的情感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自然风光、感受生活、品味人生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掌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四、教法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篇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篇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的形和神2、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味。

(板书)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之《故都的秋》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2、解题
“故都”指明描写的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秋天的特点,为课文的讲解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五、具体探究:思考探讨
1、读第1、2自然段,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以及感觉。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对比烘托,进一步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展示北国秋的图片(课件)
2、具体探究:秋院静观
秋院静观 一椽破屋
一碗浓茶 衰败景象,极具京韵的悠闲
碧绿的天色 清阔
②、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清、静、悲凉
②、辛弃疾话秋凉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流程: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由题切入。

回顾《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味本文标题。

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表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

(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结构。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7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7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一)基本情况1.所属学科及领域——语文——网络环境下学生主体学习模式2.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3.设计者——姓名:滦县六中4.教学实施者——冯颖(二)学习者情况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者是年龄处在16至18岁的高中学生。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日益丰富。

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较好发展,相应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求。

我设计这堂网络自主学习课的基本理念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课题和方向,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难度,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评价机制等自主性和能动性。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网络学习之前,学习者首先应对文本有基本的熟悉和把握,包括对内容,思路,思想、观点和感情,以及词句含义,语言效果,文学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等等,并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程度从各个角度对文本提出不同的见解、评价和疑问。

其次,学习者应具备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一般要求是每分钟600—800字的浏览速度。

再次,本课采用的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纪律素养和网络文明素养,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中要使用文明和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探讨和互相学习,还要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选择、筛选和组织。

学习者应具有以下计算机操作技能:1.打字每分钟不少于40个字。

2.具有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

3.熟悉等功能较强的搜索引擎,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准确的输入关键词搜索相关信息。

4.能够下载和上传网络资源。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基础目标(标准阶段):①背景—主旨学习(主要通过考察文本创作的特定背景观照文本主旨)②语言表达学习(主要是让学习者从全文角度理清文本线索思路,鉴赏其表现手法以及通过阅读文本,理解句段的含义、归纳总结语言特点)发展目标(创新阶段):(置疑——合作——解决)2.综合置疑(对文本尚存的丝毫疑问或者与本文有关的任何资料,都可提出和公布,供学习者共同讨论和交流)3.作品评价(允许学习者对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讨论不求一致,只求深入理解主题及发现理解文本主题的一般性规律)4.素养目标:①训练学习者利用公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故都的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秋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秋天的特别之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如何描绘故都北京的秋天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故都的秋》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会分析、评价作者的语言表达及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家对秋天描绘的差异,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理解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了解故都北京秋天的同时,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文章中的一个自然景物描写,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尝试模仿郁达夫的笔触,写一段对秋天景物的描绘。
-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教师可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字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整体与局部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段落大意逐步过渡到全文主旨的把握。
-针对文学鉴赏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意。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和欣赏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秋天的感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习总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引学导练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名师同步导学》识记音形作者及创作背景第一课时引导入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二、学自学指导整体感知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大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指导: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

)(二)文本探究1.解题“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2.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秋”具有什么特点?(找出本文的文眼)(2)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尝试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每一幅画的内容)(3)请每个小组成员认真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谈谈这幅画面描写了秋天的哪些特点。

(派代表以组合的方式品读鉴赏,比一比哪一组方式最新颖、品读最到位)三、导(一)预习检查1、字词2、请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点拨、引导解题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秋是多彩多姿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二、解题“故都”指哪里?作者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为题,而要用“故都的秋”?——故都指北平。

“故”有“从前的”“旧的”之意,如“故乡”“故人”。

以“故都的秋”为题,表明作者对北平怀有一种特殊的眷念之情,且“故都的秋”更具有文化气息。

三、整体把握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写秋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可以写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的秋声;也可以写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的秋色;还可以写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的秋形。

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秋味2、故都的秋味有何特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3、这是在文中哪一段找到的?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段。

这是文章的中心段,其作用是:统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4、齐读第一段,注意感情。

四、分析课文1、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2、生自由朗读写景部分,感悟画面美。

3、找一幅自己最喜爱的秋景图,起来朗诵。

4、生细读文本,揣摩每一部分是怎样体现各自的特点的?(可重点品味秋花、槐蕊、秋雨图)(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抓住一点进行鉴赏。

如声音、色彩、个别句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自由发言)(1)牵牛花部分:引入王安石诗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教师总结:a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b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C作者在泡浓茶、看蓝天、听鸽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显得如此清静闲暇,并且在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2)槐蕊部分;引入晏殊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师总结: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

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3)秋蝉部分: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

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4)秋雨部分:引入辛弃疾词: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总结: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

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

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

)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

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

(5)秋果部分略。

5、郁达夫为什么独钟情于清、静、悲凉呢?(可用学生心目中的秋味进行引导)——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前,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

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

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从写作上来看,本文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故都情结,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

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

五、再次朗读课文。

六、作业: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选择一中冬天的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要求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附]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清牵牛花秋味静槐蕊故都情结人生之味悲凉秋蝉秋雨秋枣家国之思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1)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将本文与罗兰《秋颂》对比阅读,深刻把握结构及情感特点。

3.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4.研究性阅读。

如对“黄酒之与白干……黄犬之与骆驼”中四对喻体的本体的探讨。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制作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贴近作者心灵,感悟作者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把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和学生一起举例)名篇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瞑》、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等等。

佳句如: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

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故都的秋》!二、解题出示投影:1.郁达夫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

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

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堪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风格。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2.《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让自己沉浸在文章的情感氛围中。

2.教师范读或指定一名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全文。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解说:通过以上反复诵读,学生已基本上感受到了作者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并感知了内容,为理清思路奠定了基础)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理清文章思路。

(1)提问:文章的文眼在哪里?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的文眼。

(2)学生朗读前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什么?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文章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然后男、女生交替朗读作者所描写的景象。

明确:作者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