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合集下载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_1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_1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姚建文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德育教研室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73]提要:本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德育引起了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逐渐形成教育的一种新趋势。

这种趋势之所以形成,源于西方国家对50年代至70年代因忽视德育而带来后患的反思,也源于教育本质的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德育的呼唤。

近年来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学校德育,取得一定成效。

我们应当关注教育的这一国际性趋势,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德育国际趋势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410***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德育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重视德育,可谓古今中外教育的普遍现象。

然而在本世纪 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20多年间,许多西方国家却忽视、冷淡了学校德育。

近10多年来,德育问题重又引起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的广泛注意,重视德育,已逐渐形成教育的一种国际性趋势。

本文拟对这一历史现象作简要评述。

一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对学校德育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1978年,联合国秘书长向关于道德价值观、课程设计与当代世界需求之间关系的国际讨论会发出贺电,表示对讨论会及会议主题的深深关切:“我谨以联合国秘书长的名义,祝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召开这样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尤其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关于国际合作的教育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有机部分。

”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召开了分析“课程设计”与道德教育关系的国际性会议。

会议着重分析了影响道德教育质量的各种社会力量,指出这些社会力量的作用大小在各国不尽一致,但必须认真对待。

会议在有关道德教育的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1986年的国际教育大会更是明确地提出要求,即“通过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进入8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也表现出对学校德育改革的迫切愿望。

英国教育大臣贝克于1987年发表了《教育改革议案》的报告,提出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最新-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及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精品

最新-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及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精品

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及对中国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中学作为人格培育的关键阶段,德育教育不可或缺。

本文聚焦于中学德育教育,在分析了中学德育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国外德育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进而得出其对中国中学德育教育的启发。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国外模式;中国;启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诸多不利因素对中学德育教育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也增加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难度,迫使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对中国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反思。

本文通过对国外中学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从中得以启发,使得我们的中学老师和相关德育人士与时俱进,不断在变革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合的中学德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1中学德育教育德育也称道德教育,德主要内涵是思想道德品德,而育则是指培养教育。

一般认为德育这一词在18世纪70、80年代早已经形成了。

直到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明确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德育才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名称。

从狭义来理解德育指的就是道德品德教育。

而从广义而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就比较丰富,它是一个整体的互动过程,主要指的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师按照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要求以及被教育人员的需求,依据人生发展不同年龄段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形成的特性和规律,运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被教育的人实施的道德品质、政治立场以及心理健康等相关素质的培养和塑造。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通过对德育教育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得知德育教育是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具有一些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而这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最终会形成一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摘要】国外的德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我国在德育发展方面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德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立足点。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加强师德建设、注重学生德育培养和提倡社会和谐共处。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结论部分将探讨我国德育发展的方向、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以及共同推动德育事业的重要性。

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德育发展体系,共同推动德育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键词】国外德育发展现状、我国德育发展挑战、本文目的、国外德育发展趋势、我们的立足点、加强师德建设、注重学生德育培养、提倡社会和谐共处、我国德育发展的方向、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共同推动德育事业1. 引言1.1 国外德育发展现状在国外,德育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德育的推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欧洲国家在教育课程中加入了德育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美国等国家也注重德育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性,鼓励学校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些发达国家还推动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通过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国等国家则通过学校自治和学生参与管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国外德育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行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学生个体的成长,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在德育方面也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德育体系,推动我国德育事业的发展。

1.2 我国德育发展挑战一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教育资源差距,导致了德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一些地区的学校德育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严重影响了学生德育的有效开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创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也正在经历着很大的变革。

德育是一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容,其改革与创新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德育创新主题、创新路径及创新成效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一、社会背景全球化使得人类社会在生产、生活、交流等各方面都变得日益紧密。

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需要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到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好地融合不同文明中的优秀思想和精神财富。

这就需要教育在德育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

二、德育创新主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育的创新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国际视野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必须具有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

德育要培养学生对于国际事务、各国文化、历史与传统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其能够认知、尊重、欣赏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念。

这需要德育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国际交流意识和能力。

2.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指人文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德育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具备更高境界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

德育应该引导学生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中深度洞察和思考,通过各种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从一个更宽广的人类文明的角度认识世界和人类。

3.应对技能教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德育也要注重应对技能教育。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利用各种技术与信息网络工具的学习与交流,以更高效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爆炸和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

三、创新路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行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德育教育的创新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和适应新的要求。

以下为德育创新的几种典型路径。

1. 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是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如应用职业技能的学习体验,也可以是旅行、竞赛、志愿者等形式的活动。

各国德育现状

各国德育现状

英国的德育--教育靠感染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称作“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

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人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

其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认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

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

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

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良知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

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

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这事情不合潮流,最要紧的是“心之所喜,性之所趋”;英国人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此外,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去对待别人。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1、借助宗教教育进行道德教育。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宗教性是极具特色的,也较有典型性。

英国的一些重要教育法均明确规定所有学校开设宗教教育。

宗教课较注重传授一些基本的、各教派共同具有的宗教知识,而不是单独传授某教派的观点;较注重阐棕人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能用传统宗教的观念来理解。

2、直接开设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

国外中小学德育发展趋势

国外中小学德育发展趋势

国外中小学德育发展趋势21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及中等发达国家,国民收入和富裕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青少年学生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取向多元化,追逐名利等各种道德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国家甚至因此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各国及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儿童及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和道德问题的防治,只靠学校是不够的,在增强“智力投入” 的同时,要增加“德育投入”。

要“立法”,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与学校、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切实得到加强。

美国:多种多样的德育途径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渗透教育,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

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

主张德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遵循这一原则。

将道德教育寓于学校生活和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他们十分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

人文和社会学科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美国学校虽然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普遍开设了历史、公民学等有关课程。

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中,渗透着美国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强调美国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和领导作用。

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美国现代文明等课程。

这些课程的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美国所认可的核心政治观和价值观。

此外,美国学校还十分重视自然学科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的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

注重活动式道德教育。

在美国通行的德育模式一般是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 进行的,即通过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选择,其中无不贯穿学生的思考活动。

在课堂外,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体验社会。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一)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一)

关注德育:西方国家教育的一种新趋势(一)提要:本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德育引起了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逐渐形成教育的一种新趋势。

这种趋势之所以形成,源于西方国家对50年代至70年代因忽视德育而带来后患的反思,也源于教育本质的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德育的呼唤。

近年来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学校德育,取得一定成效。

我们应当关注教育的这一国际性趋势,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德育国际趋势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德育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重视德育,可谓古今中外教育的普遍现象。

然而在本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20多年间,许多西方国家却忽视、冷淡了学校德育。

近10多年来,德育问题重又引起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的广泛注意,重视德育,已逐渐形成教育的一种国际性趋势。

本文拟对这一历史现象作简要评述。

一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对学校德育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1978年,联合国秘书长向关于道德价值观、课程设计与当代世界需求之间关系的国际讨论会发出贺电,表示对讨论会及会议主题的深深关切:“我谨以联合国秘书长的名义,祝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召开这样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尤其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关于国际合作的教育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有机部分。

”第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召开了分析“课程设计”与道德教育关系的国际性会议。

会议着重分析了影响道德教育质量的各种社会力量,指出这些社会力量的作用大小在各国不尽一致,但必须认真对待。

会议在有关道德教育的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1986年的国际教育大会更是明确地提出要求,即“通过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进入8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也表现出对学校德育改革的迫切愿望。

英国教育大臣贝克于1987年发表了《教育改革议案》的报告,提出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他认为,学校不仅应当重视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深切了解生活,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辨别是非等能力。

国内外德育发展(全文)

国内外德育发展(全文)

国内外德育进展概览当代国内外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我们发现成功的经验都表现为在不同程度上以多样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德育的正常发育,而失败的教训则与此相反。

本文拟从“留心别人、看看自己、完善自我”的思路,摭谈当代国内外德育进展的超越与缺陷,意在审度我国德育构建的现代化走势。

一、当代国外德育进展的几个显著特征1.全球化(一体化、趋同化)与民族化的同时并存,使德育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而德育的个性,在于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因而各国都把培养“民族魂”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由于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特别是电信、贸易、旅游业的进展,影视业的跨国经营,那种地理意义上的GJ概念因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而变得面目全非,地球正在“缩小”。

再者,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和平与进展两大主题,及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和道德嬗变等问题,使各国迫切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大合作。

时下出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大联手、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表明世界文化正在呈现一种“综合的趋势”。

尽管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仍然存在一种反对单调一致的反冲力,以保存自己GJ、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乃至种族上的特色。

例如,土耳其尽管正积极要求加入欧共体,但其大学里的年轻妇女依旧虔诚地头戴面纱;新加坡在对其国民进行了20年的英语教育之后,又掀起了讲华语的热潮,借以维护传统伦理。

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方式等方面越趋同一,我们就越执着地追求在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化上的传统价值观;外部世界愈趋相似,我们就越加珍视衍生于内部的传统事物,越是强调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文化特征对各国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①德育目标和内容既有放眼全球的意识,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一方面,吸纳时代精神,凝视全球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

当今国外德育发展主要特征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当今国外德育发展主要特征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圉日随笔●_一、当代国外德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当今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

那么当今世界各国的德育工作正在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呢?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同时并存,是当今世界德育发展的主要特征。

这一特征使德育在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交互作用中接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而德育的个性,在于弘扬各自的民族精神,因而各国都把培养“民族魂”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由于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特别是电信、贸易、旅游业的发展,影视业的跨国经营,那种地理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因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而变得面目全非,地球正在“缩小”。

再者,摆在全世界面前的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及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和道德嬗变等问题,使各国迫切需要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大合作。

这种看似矛盾的世界文化特征对各国德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1.德育目标和内容既有放眼全球的意识,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

一方面,吸纳时代精神,注视全球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

另一方面,正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加以消化吸收。

各国德育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的交织中接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洗礼,谋求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道德的有机结合。

2.各国德育的基础,均在于全方位地弘扬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把学校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各国德育的实践经验证明,越强调德育要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越突出的国家,德育就越有成效。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向自己的传统回归,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我国德育的发展又应该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乳养自己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呢?二、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

国内外德育现状

国内外德育现状
檀传宝《走向德育专业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206797号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大多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校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德育合力不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够紧密。有的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师德建设有待加强
有的教师崇尚师道尊严,经常对学生训斥、讽刺、谩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把从事教育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有的教师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对专业探讨投入精力极少;有的教师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言行不一,纪律散漫,无法做到为人师表;极个别教师把不少精力用在搞第二职业、从事经营活动,热衷于有偿家教等,乱办班、乱补课现象时有发生。以上几种教师,数量虽然不多,但却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和教育效果,损坏了教师形象。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摘要】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外的德育发展趋势备受瞩目。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德育发展的趋势,探讨了其特点和优势。

随后,通过实践案例展示了国外德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的成就。

接着,介绍了我们学校的德育理念,以及我们采取的具体德育措施和目标。

结合国外德育经验,提出了未来我国德育发展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全面分析,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我国的德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国外德育发展趋势、我们的立足点、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分析、国外德育实践案例、我们的德育理念、我们的德育措施、我们的德育目标、国外德育经验借鉴、未来我国德育发展展望1. 引言1.1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的德育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整体性发展:国外德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智力等方面。

2. 多元化课程:德育课程越来越多样化,包括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 实践性教育:国外注重将道德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实践性教育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4. 强调个性发展:德育不再是一刀切的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相应的德育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德育指导。

5. 强化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的学校更加重视国际交流,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引进国外优秀的德育经验和理念,促进本国德育水平的提升。

1.2 我们的立足点我们的立足点是基于我们对学生的深刻理解和关爱,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和潜力。

我们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通过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我们的德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论文.doc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论文.doc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论文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社会控制的弱化、外部世界的影响等带来了全社会的急剧变迁。

我国德育功能表现在社会上的凝聚力和经济繁荣上的原动力受到挑战。

科技革命高涨、知识经济崛兴与中国现代化新进展对它提出时代要求;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它产生正负效应;全球化浪潮和霸权主义压力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包括“入世”给它带来新的课题;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赋予它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生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向它突现多方面的关注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德育发展本身更使它产生内在的改革需要,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因此,了解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寻求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育新路径,其意义不言自明。

一、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1.时代主题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

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美国一些人认为: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原联邦德国认为: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补偿。

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德育改革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美国高校强调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忠诚于自由社会”。

90年代初提出有针对性的10点建议,呼吁全国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建立一个有利于学校培养道德成熟公民的社会环境,共同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义务。

英国教师受命从1994年开始对不守规矩的学生采取较强硬的行动。

在此之前,英国政府还曾对一些学校纪律不严发出警告。

日本80年代末将德育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并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人”;还提出道德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

可以说,重视和加强德育之所以成为时代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陷入深刻危机的必然选择。

方案-美国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方案-美国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美国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美国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大学德育的启示美国德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等早期的现代学家。

杜威认为,教育是个人在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联盟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

它能传递人类积累的,丰富人类经验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起来。

杜威强调:“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

”学校教育应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类教学对学生进行间接的“道德教育”。

一、美国德育的主要内容1.以培养符合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公民为目的的社会教育在美国,社会教育是高校德育中最直接的性教育。

美国高校的社会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为目的的,为此,社会教育是美国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高校社会教育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美国社会的形成、演变,并从社会背景中去分析、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美国社会制度的合理、权威及不可侵犯性,以达到培养认同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公民的目的。

目前,美国大学普遍开设了社会研究课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美国社会研究会推出的课程,二是“社会科学”课程,三是历史、社会学科课程。

2.以“美国梦”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式“三观”教育自美国建国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只要经过自己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对于普通的美国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青年的个性自由发展、自我完善,它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前途为动力,吸引、促进学生自觉接受价值观教育。

美国高校主要是通过开设通识课程来实现其“三观”教育的。

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其中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等学科,都是该校本科生必修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课。

这类课程政治性和教育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海外中小学德育现状与趋势

海外中小学德育现状与趋势

海外中小学德育现状与趋势一、世界各国及地区都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把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八十年代以来道德教香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教育香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没有具体课程,而通过渗透的方法进行,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注重向学生宣传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鼓励学生把升学作为向上流动的手段。

就具体的内容和做法上,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和“价值澄清”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2、隐蔽性强、殖民性明显的民主政治教育在香港存在着一种与其殖民社会相适应的特殊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1)以精英统治为导向,以官方语言和教育语言为手段,以阉割教学课程为方法的奴化教育。

(2)以“民主”、“自由”为幌子,宣扬与香港经济形式相一致的、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特色的政治思想。

3、突出个人与社会协调注重能力培养的公民教育1985年8月,香港教育署颁发《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出公民教育“是一种既将个人培养成为品德高尚而又能促进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

《指引》主张不单独设立科目,而采用渗透方法实施公民教育。

为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制定了从幼稚园至高中各个学龄阶段的教育大纲,并规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和范畴。

4、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德教育香港学校的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品德教育却保留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香港学校的品德教育主要通过伦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

如在小学的社会科课程中就通过“认识自己”、“家庭”、“学校”、“我们的社区”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实践证明,这种由及远、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颇有成效。

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呈现复兴之势,这源于广泛的社会和道德危机。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危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犯罪率上升。

从1980年起,世界各国犯罪率平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其中以美国为最,每年犯罪3500多万起。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在国外,德育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性化德育: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德育教育开始注重个体差异的理解和关注。

学校会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展个性化的德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跨学科德育:德育开始与其他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

学校鼓励各个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感受到道德的量化和应用。

3. 社会参与德育:学校将德育与社区、家庭以及社会机构联系起来,提供丰富的社会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道德品质。

学生将通过与社会的互动,了解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4. 信息化德育:随着科技的发展,德育也开始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进行教育。

学校通过在线德育课程、电子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在数字环境下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5. 学生参与德育:德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鼓励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决策过程。

学校通过建立学生议会、德育委员会等机构,让学生参与决策、规划和执行德育项目,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总体来说,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个性化和综合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社会参与和信息化教育,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活动和决策过程。

这些趋势旨在培养具有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在国外,德育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 着重个性发展:德育不再是简单地灌输道德规范,而是鼓励个体的自我探索和发展。

学校和家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使其能够成为具有内
在纪律和正确判断力的个体。

2. 多元化教育:德育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领域。

学生
被鼓励参与各种社区服务项目、实践活动和志愿者工作,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
公民意识。

3. 跨学科教学:德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融入到各个学科中。

例如,在文学
课程中讨论道德问题,在科学课程中探讨科学伦理等。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能够将
道德价值观与学术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原则。

4. 着重社交和情感教育:德育不再只关注个体行为,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社
交技能。

学生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和
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在互动中培养共情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5. 强调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德育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
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组织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与来自其他国家和文化背景的
人交流,增加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趋势反映了国外德育发展趋向个体化、多元化、情感化、全球化的方向,旨在培
养有责任感、善良、积极和具有良好道德判断力的全面发展的公民。

德育综述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德育综述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分析:随着自媒体出现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学校德育环境和德育教育等已经发生了改变。

国内诸多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和如何促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但是,在总体上,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媒体环境下对高校或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对中小学阶段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研究较少。

对于“自媒体”而言,国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从传媒学和技术学的角度,阐述自媒体的历史发展、概念、表现形式和技术特征等;解释自媒体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

周晓虹在其研究中讲到“自媒体”这一概念最早由 Dan.Gillmor 提出,他指出: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的阶段。

2003 年 7 月,美国学者Shayne Bowman 和 Chris Willis 首次对“自媒体”做出了解释,他们提出:自媒体是一种普通民众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全球互联网系统,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和自身新闻的途径。

简单地说,自媒体就是公民用来分享自身体会以及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平台,如最早出现的 MSN、QQ 到现在的微博、微信,抖音app以及各种网络社区等。

段俊霞认为自媒体具有普泛化和个性化,低门槛和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和内容多元。

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新闻事件的“传播者”和“当事人”,不再只是“听众”和“接受者”。

自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使用媒体不用再考虑诸如经济实力、个人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

可以轻松地通过各种平台发表见解。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呈现“核裂变”的趋势,几乎实现了与现实同步。

传播信息多元,传播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较低。

这也与传统媒体的谨慎且可信度较高不同。

赵萌对自媒体传播形式中使用者和受众最多,且最流行的网络短视频做了细致深刻的总结。

网络短视频成为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形态,拓展了文化生产、传播和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塑造着全新的大众文化形态。

网络短视频颠覆了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方式,解构了传统文化精英的文化垄断,充分释放了文化生产权利,促使文化生产回归生活。

国外高校德育工作简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德育工作简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德育工作简述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通过对中外各国高等教育德育现状的阐述,可以了解各国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状况,并可从中得出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中外高校德育简述启示教育除了“单纯”的培养和传授知识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美化其思想品质的机会。

德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虽然高校在德育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现今高校的德育工作在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还是有不足之处。

随着各国教育文化事业交流的不断加强、加深,通过了解国外高校德育现状,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高校德育提供借鉴。

一、德育的内涵德育从字面上讲即道德教育。

要澄清什么是德育,首先需要考虑什么是道德、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1],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

在学校教育中,私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良好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公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拥有在今后社会工作中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2]。

道德包含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三个层面的要求。

道德理想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学校希望学生去追求达到的,道德规则是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是在某些情境条件下可以变通的行为规范[3]。

二、国外高校德育现状(一)美国高校德育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

高校公民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国政治制度、宪法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

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

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美国高校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和环境熏陶等方式进行。

首先,通过课程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的德育现状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的德育现状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的德育现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的德育现状一、美国大学德育的经验与特色总的说来,美国大学德育是较好地解决了道德教育中“知、情、行”之间协调统一问题的典范:就具体方法而言,主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得以实现:(一)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其学校教育中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

德育往往渗透在其他各科教学当中,也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更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但是,在其整个大学教育中却有明显的德育倾向。

例如: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因此,“高校的公共课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肖像等有关专题”,还开设“语言与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文明在受审、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宗教、伦理学等有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学生从中获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对美国文化和精神传统的体验和理解。

除文科教学以外,近年来理科教学中也开始渗透德育内容,主要方法是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学生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④此外,职业道德教育也在美国高校普遍得到重视,旨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克服利己主义的影响并解决与职业有关的品德问题。

这可以说是美国道德教育在“知”上做的文章。

(二)课堂德育与课外心理咨询的结合与互补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划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划,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并对咨询人员有十分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

心理咨询的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服务渗透到课堂、日常生活、个别谈话、团体训练等各个方面。

最新-教育国际化下的德育视野透析 精品

最新-教育国际化下的德育视野透析 精品

教育国际化下的德育视野透析当今,国际上德育发展趋势有三点值得关注第一,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高度,由国家最高领导机构或政府首脑亲自提出意见或要求。

第二,在经济和教育发达的国家,学校德育往往注重系统性,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第三,日益重视汲取东方的传统文化。

研究国际德育特点,有利于增强我国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升教育的含量,提高国民的素质。

一、从国外德育的出发点看其形式的可借鉴性二战以后,日本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在客观上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有人研究,日本的基础教育采取平等教育模式,这个平等是政策的平等、制度的平等。

从硬件上或宏观上看,他们不设重点和非重点学校,不搞重点和非重点班级,实行校际之间教师轮换制,尽量不出现师资、设施、设备上的差距。

从微观上看,更多的也是最重要的平等体现在学校、教师的教育活动中。

如他们尽量不将学生序列化;教师不表现出喜爱优秀学生或讨厌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通知本人,不在班级公布;不进行类似三好生的评比;等等。

在教育活动中,他们更强调指导,淡化评价。

这种教育的效能有三点1促进学生保持一种上进心。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

学习成绩固然是教育要关注的,但不是惟一,教育还要关注社会意识的形成。

社会意识包括自信心、上进心等,是对各自将来所要达到的社会地位的期待和努力目标。

自信心、上进心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日本的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控制学生社会意识的过早分化,让大部分学生不会产生自卑心理,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2强调让每一位学生都努力。

日本的平等教育不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而是结果的平等。

这意味着比起培养优秀的学生,提高先天不足的学生的素质要花费更大的工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摘要:国外德育发展的时代性、综合化、实用性、回归传统等趋势必然要求我们对我国德育工作从主体素质的提升到对客体对象的认识、从德育的手段到德育的目标、从德育的形式到德育的内容、从德育的环境到德育的载体、从德育方向到德育的空间、从德育的过程到德育的效果的全方位审视寻找新的立足点。

关键词:国外德育;德育发展;传统审视;中国化;立足点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社会控制的弱化、外部世界的影响等带来了全社会的急剧变迁。

我国德育功能表现在社会上的凝聚力和经济繁荣上的原动力受到挑战。

科技革命高涨、知识经济崛兴与中国现代化新进展对它提出时代要求;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它产生正负效应;全球化浪潮和霸权主义压力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包括“入世”给它带来新的课题;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赋予它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生活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向它突现多方面的关注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德育发展本身更使它产生内在的改革需要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因此了解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寻求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育新路径其意义不言自明。

一、国外德育的发展趋势1.时代主题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学校德育。

许多与我们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措施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美国一些人认为:之所以存在教育问题是没有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日本认为:轻视德育投资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视德育投资才能使日本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英国认为:只有不吝啬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原联邦德国认为:德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补偿。

各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德育改革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美国高校强调要培养学生“理解和忠诚于自由社会”。

90年代初提出有针对性的10点建议呼吁全国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建立一个有利于学校培养道德成熟公民的社会环境共同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义务。

英国教师受命从1994年开始对不守规矩的学生采取较强硬的行动。

在此之前英国政府还曾对一些学校纪律不严发出警告。

日本80年代末将德育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并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人”;还提出道德教育不能单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

可以说重视和加强德育之所以成为时代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陷入深刻危机的必然选择。

2.综合化趋势。

公民教育(包括爱国主义和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课题。

公民教育一般都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设置特定学科进行道德教育一是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进行道德教育。

战后尤其近年来德育内容和方法都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外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

在日本高校德育课被称为“综合课”全国大体有25类综合课程和500多个这类课程的专题讲座。

文部省规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以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为原则”。

它不同于内容单一的“修身课”开始形成德育内容序列化综合特征。

由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原则渗透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打破就学校德育论学校德育的传统实行开放的“大德育”。

美国形成了传统方法(即理论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方法(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3.适应性趋势。

国外德育非常强调适应性有人称之为“适应道德教育”。

这种趋势表现为:在制定德育目标时明确提出从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出发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开拓性的人才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接受程度。

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校的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定出一套既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日本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在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

4.实用性趋势。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外特别强调德育的实用性。

美国一方面把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通过课堂教学灌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诸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咨询活动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大学进行德育的一个突出环节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

总之美国学校德育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

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编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

美国的教育方案除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教育安排、教育建议、实施方法外还提出了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

5.素质教育趋势。

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是国外德育的普遍发展趋势在各国的德育目标、教育内容、德育方法的应用中都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整体素质。

德育不单单是传授“美德”解决眼前的社会规范问题而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以形成完善的个性。

美国在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向学生传授正义、勤奋和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

日本强调学校应当成为学生的“精神食堂”必须给学生以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和富有同情心。

新加坡于1992年开始起用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公民应有的道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同时也采取一些更有效、更富有新意的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在学业、人格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这一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既温情又能独立思考的公民为他们步入急剧变化的技术时代做好准备。

6.重视传统趋势。

当代世界范围内激荡着一股“传统热”、“寻根热”、“儒学热”成为国外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说:“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东方的言行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日本筑波大学教授高桥进说:“东洋思考方式、伦理观对面临21世纪的人类来说可发挥领导作用的时代业已到来。

”甚至有不少学者大倡“儒教资本主义”、“儒教工业文明”、“复兴儒学”。

当然正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这种“复兴”绝不是简单地恢复传统文化而在继承、弘扬古代人文传统的基础上酝酿创造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

这一点在新加坡表现得十分突出。

二、中国德育实践的审视审视我们的德育实践由于受“左”的影响教育方法僵硬教育内容“窄化”把认识问题、实际生活问题、生理和心理问题同思想道德问题“一锅煮”的现象仍然存在。

传统的不完整的社会主义德育的内容占居主导地位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高度政治化的内涵。

革命战争中强调阶级关系、阶级感情这是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础。

建国后长期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政治挂帅”方针政治主宰一切文化形态思想道德被高度政治化强调思想道德的阶级性、政治性否认思想道德的普遍性、独立性思想道德成为政治的附庸从而抹杀了思想道德的独立性及其内涵的特殊性最终妨碍了思想道德自身的建设削弱了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对传统思想道德的家族伦理、血缘亲情全面抵制、彻底否定造成传统思想道德的某种断裂。

对西方道德的人道主义也持批判态度从而造成“五四”新道德传统的失落。

政治化的思想道德被“左”倾思潮利用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践踏人性和人类价值规范的工具。

2.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由于国家与社会价值一体化国家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上都高度政治组织化了其基本细胞就是工作单位不存在与之分离的独立个体。

在这种体制下个人没有特殊利益完全融合于集体利益之中;个人没有特殊选择只能服从集体安排。

在这种公私对立的格局下必须无条件地肯定或高扬群体价值否定和抑制特殊的个体价值个体价值不能独立存在。

集体主义道德要求个人服从集体把集体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不计个人得失不追求个人成功提倡谦虚忍让、守纪律、听话等。

这种集体主义道德在战争年代和尚未摆脱落后面貌的艰苦创业年代是非常必要的它抵制了个人主义维护了国家、集体的利益鼓舞了人们的献身热情强化了纪律性树立了一代新风。

但是这种思想道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主要是对特殊个体价值的否定压制了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碍于个性全面发展。

3.理想主义的强化。

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是高度理想主义的它继承了传统思想道德的理想化倾向把个人设计成理想化的革命者基于这种人格理想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仅有思想道德“提倡”和道德“禁止”两极缺少规范人们现实行为的思想道德“允许”部分。

这种理想化的思想道德曾经鼓舞了人们的革命热情培养了一大批模范典型。

但是它又有对人约束过紧、脱离现实、令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弊病。

把思想道德提到一般人达不到的程度只能培养圣徒不能指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失去其现实功用。

4.思想道德的抽象化。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和计划经济体制使行政关系成为基本纽带各个独立的人际关系领域尚未分化出来因而形成了普遍的思想道德而具体的思想道德规范则缺失。

普遍的思想道德在社会关系未分化、社会生活单一的历史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具体的思想道德而发生规范作用。

但是普遍的思想道德脱离具体的思想道德规范就难免陷于空泛使其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一些特殊的思想道德领域如婚姻、家庭、朋友、师生等人际关系方面普遍的思想道德的普遍适应性更差。

由于缺乏具体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可操作性“大原则下开小差”是常有的现象人们往往口头承认道德原则而具体行为上又违背它甚至走向反面。

三、国外德育的中国化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以肯定开始的事物往往以否定告终而以否定开始的事物又往往以肯定告终。

现代市场经济具有较大的制度弹性、意识形态弹性、文化弹性和地域弹性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和兼容能力它既可以吸纳伊斯兰文化也可以吸纳基督文化;既可以兼容欧美文明也可以兼容大东亚华夏文明。

学习和研究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不仅要掌握和运用现代世界各国德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要研究其相异特点要分析和研究一定国家和地区形成某种特色的德育模式和体系的原因和社会条件。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绝不能以“中国特色”为借口来排斥人类社会共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堵塞我们步入世界共同发展的大道;但是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德育模式都不能成为送货上门的进口物都不能像现成衣服一样拿来就穿都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肠胃”消化吸收创造性地成为我们可行、可用的东西。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绝对一样的树叶一样我国不同地区尤其不同学校的德育模式也不会绝对一致。

这就要靠我们以丰富多彩的实践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