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区域定义
防雷等级文档
防雷等级1. 引言雷电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和财产,不仅需要在建筑物和设备上安装防雷设施,还需要对这些设施进行评估和分类,以确定其能够承受的雷电威胁程度。
防雷等级就是用来衡量建筑物和设备的能力,以抵御雷击和减少雷击损害的标准。
2. 防雷等级分类根据国际标准,防雷等级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LPL,LPZ,LPS和LPF。
2.1 LPL(Lightning Protection Level)LPL是指轻度防雷等级,适用于屋顶、建筑物外墙等临近地表处的低风险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没有护盾或接地系统。
LPL级别的建筑物主要通过外壳的导电性,来分散和吸收雷击能量。
在这个等级下,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主要包括: - 合理设计的金属屋顶,可以帮助释放电荷 - 避免使用易燃材料和易爆物 - 使用耐雷击的耐压绝缘子等设备2.2 LPZ(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是指防雷保护区域,它是对特定区域和设备进行雷击防范的划分。
LPZ范围可以从一个建筑物内的某个特定地点扩展到整个建筑物或设备。
LPZ等级的划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雷击路径,提供更好的保护。
2.3 LPS(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是指防雷系统,是由针对特定设备或建筑物的组合防雷措施,以提供更完善的保护。
LPS等级决定了不同设备和建筑物所需的防雷系统类型和配置。
LPS等级根据设备和建筑物的重要性和雷击风险,进行分级划分。
2.4 LPF(Lightning Protection Factor)LPF是指防雷因子,它是用来评估防雷措施的性能和有效性。
LPF值越高,表示防雷措施越有效。
通过评估建筑物和设备的防雷因子,可以确定其所对应的防雷等级。
3. 防雷等级的评估和验收为了确定建筑物和设备所属的防雷等级,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和验收。
评估和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 建筑物和设备的用途和重要性 - 建筑物和设备的构造和材料 - 防雷设施的类型和配置 - 地形条件和雷电频率分析 - 防雷措施的性能测试和验证4. 防雷等级的规范和标准防雷等级的规范和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
防雷专业术语及雷电名词
防雷专业术语及雷电名词防雷是指为了有效防御雷电对电力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的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在防雷领域,有许多专业术语和雷电名词,了解这些术语和名词对于理解防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防雷专业术语及雷电名词。
1. 雷电雷电指的是大气中电荷的自由移动形成的电流,表现为闪电和雷声。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高温、强电流和高电压的特点,对人类和设备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2. 防雷防雷是保护电力设备、通信设备、建筑物等免受雷电危害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防雷工作主要包括接闪器、接地系统、避雷针、避雷网等设备的安装和使用,以及防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3. 避雷器避雷器是一种用于保护电力设备和电气线路免受过电压影响的装置。
它能够将雷电引导到安全的地方,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行。
4. 避雷针避雷针是用于吸引和放电雷电的装置。
通过将避雷针安装在建筑物或塔架的高处,能够吸引雷电,并将其引导到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5. 避雷网避雷网是一种由金属导线网构成的装置,用于将雷电引导到地下。
通过安装避雷网,可以将雷电分散引导,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设备的损害。
6. 避雷接地避雷接地是将设备或建筑物的金属部分与地面连接的方式,用于排除雷电和其他电荷的影响。
避雷接地能够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保护设备和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7. 接地电阻接地电阻是指避雷接地系统中,接地体与地之间存在的电阻。
接地电阻越小,就越能够有效地将雷电引导到地下,保护设备和建筑物。
8. 防雷标准防雷标准是制定和规定防雷工作的技术标准。
防雷标准对于设备的选型、安装和检测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保证了防雷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9. 雷电保护区域雷电保护区域是指在防雷设计中,通过合理布置避雷设施所确定的受雷危险程度和雷电保护措施的区域范围。
合理设置雷电保护区域可以提高防雷效果,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10. 防雷检测防雷检测是对防雷设施和接地系统的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防雷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设备和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防雷术语
1) 防雷区(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s,LPZ)将一个易遭雷击的区域,按照通信局(站)建筑物内外、通信机房及被保护设备所处环境的不同,进行被保护区域划分,这些被保护区域称为防雷区。
2) 雷电活动区Keraunic Zones根据年平均雷暴日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少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25的地区;中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25~40以内的地区;多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40~90以内的地区;强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90的地区。
3) 非直击雷 Indirect Lightning Flash击在建筑物附近的大地、其它物体或与建筑物相连的引入设备的闪电。
4) 非直击雷频度 Indirect Lightning Flash Frequency每年间接雷闪的期望次数。
5) 故障频度 Frequency of Damage雷击引起的预期故障的年平均次数。
6) 滚球法 Rolling Sphere Method电气几何理论应用在建筑物防雷分析中的简化分析方法。
滚球法涉及沿被保护物体表面滚动一规定半径的假想球,此球在避雷针、避雷线、围栏和其他接地的金属体支持下,上下滚动以供计算雷电保护范围用。
一个设备若在球滚动所形成的保护曲面之下,它受到保护,触及球或穿入其表面的设备得不到保护。
7) 环状导体 Ring Conductor围绕建筑物形成一个回路的导体,它与建筑物雷电引下导体间互相连接并且使雷电流在各引下导体间分布比较均匀。
8) 建筑物雷闪频度 Lightning Flash Frequency to the Structure建筑物直接和间接雷闪的期望次数。
9) 建筑物损坏的可接受频度 Accepted Frequency of Damage to the Structure建筑物可承受的损坏期望频度的最大值。
10) 接闪系统 Air-terminal System直接接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
第十章 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郊区环境 (suburban environment) • 建筑密度中等的地区。 • 城镇郊区是郊区环境的一个例子。 野外环境 (rural environment) • 建筑密度低的地区。 • 乡下是野外环境的一个例子。 标称冲击耐受电压 Uw (rated impulse withstand voltage level Uw) • 由制造商为设备或设备某一部分指明的冲击耐受电 压值,表征其绝缘物对过电压的特定耐受能力。 • [在IEC 60664-11.3.9.2中定义] • 对于本部分,仅考虑相线不地之间的耐受电压。
屏蔽线 (shielding wire) • 用于减少雷击服务设施引起的物理损害的釐属 线。 磁屏蔽 (magnetic shield) • 包围需保护对象或需保护对象一部分的闭合格 栅形或连续的釐属屏蔽(体),用于减少电气 和电子系统发生失效的情冴。 防雷电缆 (lightning protective cable) • 具有加强绝缘强度以及其釐属护套直接或通过 导电性塑料覆盖层不土壤有着连续接触的特制 电缆。
电气和电子系统失效 • LEMP对电气和电子系统造成的永久性损害。 失效电流 Ia (failure current Ia) • 导致线路损害的最小的雷电流峰值。 损害概率 PX (probability of damage P X) • 一次危险事件导致需保护对象受损的概率。 损失 LX (Loss LX) • 一次危险事件引起的不某种损害类型相对 应的平均损失量,不需保护对象的价值 (人员和货物)有关。
电气系统 (electrical system) • 包含低压供电部件的系统。 电子系统 (electronic system) • 包含了诸如通讯设备、计算机、控制和仪表系统、 无线电系统以及电力电子装置等敏感电子部件的系 统。 内部系统 (internal system) • 建筑物内的电气和电子系统。 • 需保护的服务设施 (service to be protected) • 按照本标准,需要作雷电效应防护的入户服务设施。
建筑防雷区域划分
建筑防雷区域划分
建筑防雷区域划分是建筑物防雷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和其中的人员财产安全。
以下是关于建筑防雷区域划分的相关内容:
1. 区域划分的意义
建筑防雷区域划分是为了将建筑物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的雷电保护等级进行不同的防雷措施,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物和其中的人员财产安全。
2. 区域划分的原则
(1)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结构特点进行划分;
(2)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进行划分;
(3)根据建筑物的雷电保护等级进行划分。
3. 区域划分的方法
(1)等级法: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等级制定不同的防雷措施;
(2)分区法: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不同的区域制定不同的防雷措施;
(3)分层法: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防雷措施。
4. 区域划分的注意事项
(1)划分过程中要考虑建筑物的整体防雷效果;
(2)划分过程中要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
(3)划分过程中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功能需求。
5. 区域划分的实施
(1)根据划分结果制定相应的防雷措施;
(2)根据防雷措施的要求进行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
(3)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确保防雷措
施的有效性。
以上是关于建筑防雷区域划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防雷接地基础
防雷接地基础一、雷电的产生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雷云产生的。
形成雷云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蒸气;2、大气中的空气形成温度差,以使潮湿的空气形成强大的上升气流;3、没有破坏或防碍强烈而持久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因素。
大多数雷电放电发生在云间或云内,只有小部分是对地发生的。
在对地的雷电放电中,雷电的极性是指雷云下行到地的电荷的极性。
根据放电电荷量进行的多次统计,90%左右的雷是负极性的。
防雷区的划分防雷区的划分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以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电磁环境(雷电电磁厂的危害程度),同时指明各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
雷电分区保护示意图以在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LPZ0A:本区内各物体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0B: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没有衰减;LPZ1: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可能衰减;LPZ2:本区内各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电磁场有进一步的衰减一个被保护的区域,从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
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交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罩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经过这些交界面。
图3-1是雷电保护区域划分的示意图。
SPD(Surge Protect Device):浪涌保护器的英文简称,公司内也叫做防雷器,用于保护设备接口免受雷击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坏。
在本文中,统一将SPD称为防雷器。
雷电参数简介雷电放电涉及到气象、地形、地质等许多自然因素,有一定的随机性,因而表征雷电特性的参数也带有一定的统计性质。
在防雷设计中,我们对雷暴日、雷电流波形、幅值等参数比较关心。
雷暴日为了表征雷电活动的频率,采用年平均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
无论一天内听到几次雷声,只要有一次,该天就记为一个雷暴日,一天有多次,仍记为一个雷暴日。
防雷介绍
第一部分前言雷电灾害古已有之,它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惨痛的教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各种高、精、尖的设备已来到我们的身边,通讯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延伸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置身于网络时代中,使我们和这个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的紧密。
雷电尤其是感应雷开始“照顾”这些“娇嫩”的设备。
因雷电导致系统的瘫痪以及设备的损坏比比皆是,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损失不计其数。
雷电灾害和防雷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中的规定,将年平均雷暴日超过40天的地区称为多雷区,而超过90天作为强雷区,这些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应予以重点的防护。
因此对于防雷不能带有任何的侥幸心理,若因雷击而导致单位的重大损失,是很难用时间和金钱来弥补的,针对雷电防护的专项工程应是刻不容缓的。
雷击损害内部设备有多种途径,基本上会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直击雷击、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雷击的地电位反击。
雷击损坏设备的途经第二部分雷击的防护虽然目前人类还无法制止雷电的产生,但可以通过努力将雷击的能量给予阻挡并将它泄放入大地,以避免它所带来的灾害。
雷击及过电压的保护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外部防雷:(指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只能防止直击雷击,对于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雷击的地电位侵入和反击却无能为力,内部设备仍然经常遭到以上这几种雷击的损害,对雷电科学的研究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去关注雷电这一自然现象。
在作好外部防雷的同时更注重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是为保护建筑物内部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而设置的。
通过在需要保护设备的前端安装合适的避雷器,使设备、线路、与大地形成一个有条件的等电位体。
将可能进入的雷电流阻拦在外,将因雷击而使内部设施所感应到的雷电流得以安全泄放入地,能有效地防止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雷击的地电位侵入和反击,确保内部设备的安全。
电源系统防雷: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防雷规范中有关防雷分区的要求,将电源系统分为三级保护,可防范从直击雷到工业浪涌的各级过电压的侵袭。
雷电保护区域的划分
根据IEC61312-1防雷分区的定义:将需要保护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建筑物空间,从外部对内部划分为多个不同的雷电防护区域(LPZ),以规定各部分LPZ空间内的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强度变化的严重程度,以便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如附图所示,对于一个保护对象,从电磁兼容的角度出发,可由外到内分为几级保护区域,建筑物外部是直接雷击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设备最容易遭受损害,危险性最高,是暴露区域,称为0区。
而0区内的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且电磁场没有衰减,属于完全暴露的不设防的直击雷防护区域称为LPZ0A区;各类建筑物(如天线、热泵机组)很少遭到直接雷击但本区电磁场没有衰减,属于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域称为LPZ0B区。
建筑物内部及电气设备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类设备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进一步减少,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其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金属外壳,所处的位置为非暴露区,可将其称为LPZ1区、LPZ2区,越往内部,危险程度越低,雷电过电压主要是沿线引入。
保护区的界面通过外部的防雷系统、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及金属外壳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的,电气通道以及金属管道等则通过这些界面。
1、保护区域的划分
◆雷电保护区LPZOA
该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受直接雷击,同时在该区内雷电产生的电磁场能自由传播,没有衰减。
◆雷电保护区LPZOB
该区内的各种物体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不会遭受直接雷击,但该区内的雷电电磁场因没有屏
蔽装置,雷电产生的电磁场也能自由传播,没有衰减。
◆雷电保护区LPZi(i=1,2,...)
当需要进一步减少雷电流和电磁场时,应引入后续防雷区,并按照需要保护的系统所需求的环
境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防雷接地的两个概念
防雷接地的两个概念
我们都知道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在世界上是有一定的影响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手段的不断提高,现在防雷产品越来越多。
其实,防雷接地分为两个概念,您了解吗?
防雷接地分为两个概念,一是防雷,防止因雷击而造成损害;二是静电接地,防止静电产生危害。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其种类。
防雷接地种类
1)第一类:制造、储存火工品等,因火花引起爆炸,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具有0区或20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
2)第二类: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国家级建筑及大型建筑;国家特级及甲级大型体育馆;制造、储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具有1区或21爆炸危险场所,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具有2区或22区爆炸危险场所;具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制封闭气罐。
北京悟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对各类建筑物直击雷防护、各种防雷接地工程、大型机房网络设备防雷保护、低压配电系统防雷保护、各类通讯系统、大型监控系统机房设备线路保护等、内外部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拥有丰富的设备安装经验,所有完成防雷工程项目经历多年个雷雨季节的考验,并得到了防雷检测部门和用户的高度认可。
什么叫防雷分区
什么叫防雷分区
依据IEC61312-1防雷分区的定义:
雷电爱护区LPZ0A(0A区)
该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患病直接雷击,同时在该区内雷电产生的电磁场能自由传播,没有衰减。
雷电爱护区LPZ0B(0B区)
该区内的各物体在接闪器爱护范围内,不会患病直接雷击,但该区内的雷电电磁场因没有屏蔽装置,雷电产生的电磁场也能自由传播,没有衰减。
雷电爱护区LPZ1(1区)
该区内的各个物体因在建筑内,不会患病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0B区更小,本区内的雷电电磁场可能衰减(雷电电磁场与LPZ0A、LPZ0B区可能不全都),这取决于屏蔽措施。
后续防雷区LPZ2(2区等)
当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流和电磁场时,应引入后续防雷区,并根据需要爱护的系统所要求的环境选择后续防雷区的要求条件。
区间不同级别防雷器的安装位置区别B级C级D级可否患病直接雷击没有衰减0A区可能患病直接雷击没有衰减0B区不会患病直接雷击浪涌防雷器1区0区与1区之间的交界和处不会患病直接雷击有衰减2区等1区与2区之间的交界处重要设备前端不会患病直接雷击进一步衰减。
防雷基本知识简介
防雷分区的目的
相对于不同的要求,根据安装位置、保护级 别和通流容量,ZP(中普防雷)的防雷器分为B、 C、D三级(IEC分为I、II、III级)。分级的目 的是提供有选择的浪涌保护,保证一个高能量吸 收能力和尽可能最低的保护水平。
2013-10-8
16
防雷基本知识
----雷电保护的原理及方法
地名 上海市 南京市 杭州市 温州市 合肥市 屯溪市 福州市 厦门市 三明市 南昌市 鹰潭市 济南市 郑州市 武汉市
年雷暴 日数 28.4 32.6 37.6 51.0 28.2 60.8 53.0 47.4 67.5 56.4 70.0 25.4 21.4 34.2
地名 黄石市 长沙市 永州市 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湛江市 南宁市 桂林市 捂州市 成都市 西昌市 贵阳市 遵义市
2013-10-8 12
防雷基本知识
---雷电保护的原理及方法
(2)内部防雷 内部防雷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内易受过电压破坏的电子设备(或室外独 立电子设备)加装过压保护装置,在设备受到过电压侵袭时,防雷保护装置 能快速动作泄放能量,从而保护设备免受损坏。内部防雷系统又可分为安装 电源线路防雷器和信号线路防雷器、等电位连接、屏蔽、合理布线等部分。 电源防雷主要是为了防止雷电波通过电源线路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造 成危害。应采取分级保护、逐级泄流原则。各级电源防雷器之间需做好能量 的配合,一般要求各级之间的距离要大于5米,如果两者间距不够,则需安 装退藕器。 对通信系统进行防雷保护,选取适当保护装置非常重要,应充分考虑防 雷产品与通信系统匹配。 等电位连接---防地电位反击、保护设备和人的安全;防雷就是等电位 屏蔽---防止电磁场、电磁波干扰最有效的方法 合理布线---防止过电压产生二次感应。 从面上可出:内部防雷也要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护效果。
防爆、防雷、接地静电的操作规程范本
防爆、防雷、接地静电的操作规程范本一、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防范爆炸、防止雷击以及静电引发的危险,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涉及易燃易爆场所、雷雨天气以及与静电有关的工作场所和操作。
三、定义1. 防爆:指预防可燃性气体、可燃蒸汽、粉尘等产生爆炸的措施。
2. 防雷:指预防雷电对设施、设备和人员造成的危害的措施。
3. 接地:指通过导电连接,将设备或工器具等与地面保持等电位。
四、操作规程1. 防爆操作规程:1.1 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所从事工作区域的爆炸危险性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1.2 在易燃易爆气体或蒸汽环境中,严禁携带易燃物品进入,如打火机、酒精等物品。
1.3 所有使用易燃气体、液体和固体的设备和容器必须符合相应的安全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1.4 在易燃区域内,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防爆工作服、防静电鞋等防护装备,并按规定进行静电消除措施。
1.5 禁止在易燃易爆区域进行明火作业,必要时应使用防爆激光器或防爆手持工具。
1.6 发现可燃气体、液体或固体泄漏应立即报告,并迅速采取控制措施,确保安全。
2. 防雷操作规程:2.1 在雷雨天气,工作区域必须关闭窗户和门,确保设施内外的通风和电气设备的良好状态。
2.2 设施内部必须安装地线和防雷设备,确保设备与地面保持良好的连接,防止雷击。
2.3 在雷雨天气下,如果需要进行户外作业,必须佩戴防雷装备,如防雷服、防雷鞋等。
2.4 若发现雷击或雷电静电放电等情况,应立即报告,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3. 接地静电操作规程:3.1 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相关的静电危害和防护措施,在操作前进行必要的防静电知识培训。
3.2 所有与静电有关的设备和工器具必须进行接地处理,确保设备与地面保持等电位。
3.3 在易产生静电的环境中,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防静电服、鞋等防护装备,并按规定进行静电消除。
3.4 禁止在易产生静电的场所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防雷区域分类标准
防雷区域分类标准Lighting protection zon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are crucial in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security of buildings and individuals. The proper classification ensures that the appropriate measures are in place to prevent damage caused by lightning strikes. 防雷区域分类标准至关重要,可以确保建筑物和个人的安全和保障。
正确分类可确保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因雷击造成的损坏。
One perspective to consider in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is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building. Different regions have varying levels of lightning activity, with some areas experiencing frequent strikes while others have minimal occurrences. 考虑防雷区域分类标准的一个角度是建筑物的地理位置。
不同地区的雷电活动水平不同,有些地区经常遭受雷击,而其他地区很少发生。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to take into account is the height and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Tall buildings or structures with a large surface area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lightning strikes due to their increased exposure to the elements. 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筑物的高度和结构。
建筑物防雷划分与安全间隔
建筑物防雷划分与安全间隔建筑物防雷划分与安全间隔建筑物防雷划分以及安全间隔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建筑物内部设备若遭受雷击,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还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因此,建筑物防雷划分以及安全间隔的正确设置是建筑物防雷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建筑物防雷划分建筑物防雷划分是指对建筑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防雷区域,不同等级的防雷区域有着不同的防雷要求。
通常建筑物内会划分出三个防雷区域:零级、一级和二级。
零级防雷区域是指建筑物内部非常重要的电气设备所在区域,如发电机房、变电室等等。
这些设备若受到雷击,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还可能影响到建筑物内部的其他设备正常运行。
因此,零级防雷区域的安全要求最高,需要采取最严格的防雷措施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一级防雷区域是指建筑物内部一般的电气设备所在区域,如电梯机房、空调机房等等。
这些设备虽然对建筑物内部的运行也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于零级防雷区域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
因此,一级防雷区域的安全要求相比于零级防雷区域要低。
二级防雷区域则是指建筑物内部普通区域,如走廊、办公室等。
这些区域并不涉及到任何重要的电气设备,因此安全要求最低。
建筑物安全间隔建筑物安全间隔是指在建筑物内部不同的防雷区域之间设置的安全距离。
不同防雷区域之间的安全距离应按照周围环境和外界电磁干扰等因素来决定。
一般来说,防雷等级越高的区域,其安全间隔也越大。
在设置建筑物安全间隔时,需要考虑电气设备的灵活性。
例如,电力线路以及信息线路在建设时可以考虑灵活设置,并设置距离,以确保电气设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和安全可靠性。
与此同时,建筑物安全间隔的设置也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周围活动来进行合理设计。
例如,在靠近城市繁华商业区的建筑物中,可能会安装大屏幕、LED广告牌等,也可能有人流密集的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电气设备之间的安全间隔应更加合理,以确保人员安全。
总之,在建筑物设计中,防雷划分以及安全间隔的正确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三类防雷建筑标准
三类防雷建筑标准一、引言防雷建筑标准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免受雷电侵害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强大而危险的自然现象,其能量巨大,一旦击中建筑物,不仅会对建筑本身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危险。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雷建筑标准对于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类防雷建筑标准的概述三类防雷建筑标准是指根据不同场所和用途对防雷要求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民用建筑物防雷技术规范》(GB 50057-2010)和《工业企业矿山企业及其他特殊场所防雷技术规范》(GB 50058-2014)等文件中对三类防雷标准的定义和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
1. 低风险场所(一类)低风险场所主要指居民区、商业区、学校等人员密集且无爆炸危险的建筑物。
在这类建筑物中,防雷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身安全和建筑物结构安全。
根据防雷标准,一类建筑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设置避雷针或避雷网,将建筑物与地面形成良好的导电通道,将雷电能量导入地下;(2)在建筑物周围设置接地装置,保证接地电阻满足要求;(3)对于高层建筑或特殊形状的建筑物,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雷措施。
2. 中风险场所(二类)中风险场所主要指工厂、仓库、石化企业等存在一定爆炸危险性质的场所。
在这类场所中,除了保护人身安全和建筑结构安全外,还需要考虑爆炸危险对于防雷措施的特殊要求。
根据防雷标准,二类场所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除了设置避雷针或避雷网外,在重要设备周围还需额外设置避雷装置;(2)对于易燃易爆区域,在设备周围还需设置专门的防雷措施,如防雷接地网、防雷接闪器等;(3)对于特殊场所,如石化企业等,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雷措施。
3. 高风险场所(三类)高风险场所主要指炼油厂、化工厂、危险品仓库等极具爆炸危险的场所。
在这类场所中,防雷措施的要求更为严格。
根据防雷标准,三类场所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在建筑物周围设置避雷针或避雷网,并配备专门的避雷装置;(2)对于重要设备和易燃易爆区域,需要设置专门的避雷装置,并采取可靠的接地措施;(3)对于特殊设备和特殊区域,还需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防雷分区
在GB50057-94(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第二章建筑物防雷分类中提到的0区、1区、2区、10区、11区的具体含义如下按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程度及危险物品状态,将火灾爆炸危险区域划分为三类八区。
1.第一类(气体、蒸汽爆炸危险环境)根据爆炸性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划分。
0区:指正常运行时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区: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区: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而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第二类(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环境)10区:指正常运行连续成长时间、短时间连续出现爆炸性粉尘、纤维的环境。
11区:指正常运行时不出现,仅在不正常运行时偶尔出现爆炸性粉尘、纤维的环境。
3.第三类(火灾危险环境)21区: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并在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2区:具有悬浮、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的环境。
23区:存在固体可燃物质,并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的环境。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3.2 雷电防护区划分3.2.1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根据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
3.2.2 雷电防护区(LPZ)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
(图3.2.2),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2 直击雷防护区(LPZO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3 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OB)区进一步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云南省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
云南省雷电易发区域及其 防范等级划分云南省气象局2016年12月1.云南省雷电易发区划云南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为5级: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较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一般易发区。
1.1 极高易发区该区是雷电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地区,少部分位于滇西北部、滇南东部,涉及昆明、楚雄、曲靖、玉溪、丽江、红河、普洱、文山等8个州市。
该区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4.32%,1.7万平方公里。
1.2 高易发区该区是雷电活动较为密集的地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滇中、滇东以及滇南东部地区,涉及昆明、楚雄、曲靖、玉溪、丽江、红河、文山、普洱、版纳等9个州市。
该区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5.03%,9.9万平方公里。
1.3 较高易发区该区是全省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分区。
该区主要分布在滇东、滇南东部以及滇西少数地区,涉及昆明、楚雄、曲靖、玉溪、丽江、红河、文山、普洱、版纳、临沧、大理、保山、德宏等13个州市。
该区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7.81%,11万平方公里。
1.4 中易发区该区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西部及滇东少部分地区,涉及德宏、保山、大理、丽江、临沧、普洱、版纳、楚雄、红河、文山、昭通等11个州市。
该区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4.7%,9.7万平方公里。
1.5 一般易发区该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部以及滇东北部地区,涉及迪庆、怒江、昭通、保山、德宏、临沧等6个州市。
该区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18.14%,7.1万平方公里。
2.云南省雷电防范等级划分根据全省雷电易发区域等级划分情况,将其对应的雷电防范等级划分为五级。
2.1 一级防范雷电极高易发区域采取一级防范。
处于雷电极高易发区域的易燃易爆场所、矿区、旅游景区等宜装设雷电监测预警信息接收系统,相关部门每年对其开展2-3次防雷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向公众开展3次以上雷电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每年宜在该区域选取4-5个农村防雷示范点开展防雷工程建设。
该区域宜布设能够满足全区域无死角覆盖的闪电定位仪及大气电场仪监测网络。
防雷区域划分
防雷区域划分雷击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对防雷措施进行规划和划分防雷区域。
本文将从防雷区域划分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防雷区域划分的原则1.人员密集区域:如居民区、学校、商业区等,由于人员集中,雷击可能造成严重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应将这些区域划分为高风险区域,采取更严格的防雷措施。
2.重要设施区域:如医院、火车站、机场等,这些区域的设施对于社会运行和人们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将其划分为高风险区域,加强防雷措施。
3.特殊场所区域:如石油化工厂、气象站、通信基站等,这些场所的特殊性使得其对雷击更加敏感,因此需要将其划分为高风险区域,采取专门的防雷措施。
二、防雷区域划分的方法1.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影响雷击的重要因素,如山区、高地、水域等都是雷击发生的高风险区域,因此在这些区域应加强防雷措施。
2.建筑结构:建筑结构也是影响雷击的因素之一,高层建筑、金属结构建筑等更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因此在这些建筑物周围应划分为高风险区域。
3.设备设施:某些设备设施对雷击更加敏感,如电子设备、通信设备等,因此在这些设备设施周围应划分为高风险区域。
4.环境条件:环境条件也会影响雷击的发生,如潮湿的环境更容易导致雷击,因此在这些环境条件下应划分为高风险区域。
三、防雷区域划分的注意事项1.科学合理:防雷区域的划分应科学合理,不应过于主观,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动态调整:防雷区域的划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随着环境和设施的变化而变化。
3.合理布局:防雷区域的布局应合理,不应集中在一处,应分散布局,以降低雷击的风险。
4.标识清晰:划分的防雷区域应进行标识,清晰明了,方便人们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5.定期检查:划分的防雷区域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防雷设施的正常运行。
总结:防雷区域的划分是保护人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需要根据地理条件、建筑结构、设备设施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雷分类、分区、分级
一、建筑物防雷分类
1、雷击保护系统(LPS):是对建筑物或屋内防雷击保护的全部系统的统称,包括外部防雷系统和内部防雷系统。
2、雷击保护分区(LPZ):通过对雷击电磁环境的定义,进行区域划分。
二、防雷分区的目的
相对于不同的要求,根据安装位置、保护级别和冲击流通容量,浪涌保护器分为B、C、D三级(式按IEC分类方法,顺次序对应为Ⅰ、Ⅱ及Ⅲ级)。
分级的目的是提供有选择的浪涌保护,保证一个高的能量吸收能力和尽可能最低的保护水平。
这个分类符合DIN VDE 0675 第六部分(草案11.98)A1和A2的要求。
这个标准提出了应用于额定电压最大不超过1000V、额定频率在50Hz到60Hz之间的交流电网的浪涌抑制器的设计的指导方针、要求和测试方法。
三、分级防护:使过电压减小至无害的水平
在国际标准IEC 61312-1中描述的分区防雷的观念已被证实是合理的、有效的。
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过电压到达终端设备造成损害之前,逐级地减少它至无害的水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物的整个保护空间被分到了几个防雷分区(LPZs)。
在线路由一个分区进入到另一个分区的地方安装浪涌抑制器,按照不同分区的具体要求安装相应等级的浪涌抑制器。
分区防雷理论的主要优点:
包含高能量的有害的雷电流在导线进入建筑物处直接被转向泄入大地,使得进入到其他系统的过电压值最小化。
避免由于磁场的干扰对于新建、扩建和改造的建筑物都可以通过一个单独的防护理念来设计。
由外到内,防雷分区(LPZs)被定义如下:
LPZ 0A:在建筑物外部,不受外部保护装置保护的区域。
可能遭受直击雷,对雷电磁脉冲没有任何屏蔽防护。
LPZ 0B:在建筑物外部受外部防雷装置保护的区域。
对雷电磁脉冲没有任何屏蔽防护。
LPZ 1:建筑物内部区域。
有小部分雷电能量进入的可能性。
LPZ 2:建筑物内部区域。
有低的浪涌过电压进入的可能性。
LPZ 3:建筑物(也可能是设备的金属外壳)内部区域。
没有雷电磁脉冲产生的干扰,也没有浪涌过电压。
分区防雷理论的必要条件是正确安装的等电位连接系统,然后在各分区之间安装电涌保护器作为补充,因而对于防雷来说,建立等电位连接系统同样重要。
防雷技术名词解释
1、等电位连接:
将电器设备与外部导体作出连接,以达到相同或相近电位的电气连接器件。
电涌保护器为保护带电导体的其中一大类。
2、故障分类
1)电涌:电涌在导线与导线之间或导线与地之间发生一个瞬态的过电压,时间少于1ms,该电压远远超过设备的最高允工作电压峰值,但它并无工作频率。
电涌的成因为雷击或者开关误操作(如空气开关过流跳闸)而引起的操作过电压。
2)瞬时过电压:瞬时过电压是在某地区的波动,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可视为
1ms—20ms之间。
3、电涌保护器分类
1)SPD:Surge Protection Device的缩写,其功能是对电涌产生保护功能的器件。
2)开关(限流)型 SPD:按照IEC61312-3的要求,一般用在LPZOB-LPZ1区中,用于电源系统的防雷器,可最大限度的消除电网后续电流,疏导10/350us的模拟雷电冲击电流。
3)限压型 SPD:按照 IEC61312-3的要求,一般用在 LPZ1区和 LPZ2区的防雷器,可较大程度减低电网上的残压,疏导8/20us 的模拟雷电冲击电流。
4)电涌保护器(第一级):由于特殊设计,能够承受直击雷的能量和释放部分直接雷击电流的电涌保护器。
5)电涌保护器(第二级):能够释放由远距离或传导雷击以及开关转换而引起的电涌的电涌保护器。
6)电涌保护器(第三级):为了保护使用插座的单个负载而设计的电涌保护器。
7)电涌保护器前端的保护熔丝(后备保险熔丝):在所有的电涌保护器前端都必须安装前级保险丝。
如果电路中的熔丝的额定值高于电涌保护器元件的最大容许熔丝,电涌保护器必须选择符合要求的前级熔丝串联在前端,进行保护。
4、电涌保护器参数分类
1)最大持续工作电压 Uc:对于内部没有放电间隙的电涌保护器,该电压值表示最大可允许加在电涌保护器两端的工频交流均方根(rms)。
在这个电压下,电涌保护器必须正常工作,不可出现故障,同时该电压连续加载在电涌保护器上,不会改变电涌保护器的工作特性。
2)额定电压UN :厂家设计该设备在正常工作下的电压,它可以用直流电压表示,也可以用正弦交流电压的有效值(rms)来表示。
3)最大通流量Imax:SPD不发生实质性破坏,每线或单模块对地,过规定次数、规定波形的最大限度的电流峰值。
冲击通流容量一般大于标称放电电流的2.5倍。
4)额定放电电流(In)(标称放电电流):厂家出厂时标称电涌保护器的8/20雷电流波形的电流峰值,它是用来划分C类等级(Ⅱ级)电涌保护器。
5) 脉冲冲击电流(Iimp)
标准的10/350us雷电流模拟波形,主要参数:
*电流峰值
*电量
*比能
它是模拟自然界直接雷击的波形,B级雷击放电器必须能承受适当雷电流的多次冲击而不发生损坏。
6)电压保护水平 Up:电涌保护器被触发前,在它的两端出现的最高瞬间电压值。
本书第19页表格中列出了符合DIN VDE0110-1(04/97)标准的各类设备的保护电压水平的要求及对应保护水平电压。
7)残压:雷电放电电流通过SPD时,其端子间呈现现的电压。
8)100%雷击脉冲箝位电压:在1.2/50us的雷击脉冲电压波形的冲击下,电涌保护器的动作电压,在这个电压波的测试中,对电涌保护器进行十次冲击,保护器均必须动作。
9)额定频率(fn):厂家设计该设备在正常工作下的频率
10)反应时间(tA):在本质上,反应时间是依赖于电涌保护器内部所采用的元器件的特性来确定的。
反应时间有可能由于浪涌电压的du/dt(电压上升速度)或浪涌电流的di/dt(电流上升速度)陡度而有所限制。
11)短路承受强度:电涌保护器必须在依靠外部或内部的断路器或电路的过流保护装置断开,短路中流前所能承受的短路电流(如保险丝或断路器)将该电流遮断。
12)后续电流(If):
在电涌保护器放电后,流经它的电流,它依赖于不同的电网,后续电流是属于持续开路电流,它的大小是和电涌保护器到变压器的距离及变压器容量有关系。
13)传输频率
通信线路电涌保护器的插入损耗<3dB时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