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
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
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
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
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
“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
“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
“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
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
”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
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
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
“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
《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
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
“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1.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
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
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
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在品格、气质。
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
如果把人物品评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释“风”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
此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文心雕龙风骨篇简介
文心雕龙风骨篇简介
“风骨”是指文章的骨气。
文章的骨气和风格,是一致的,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把“风骨”作为一种类型来论述。
刘勰说:“夫气有刚柔,有盛衰,有刚健,有柔顺。
……刚则气正而志清,柔则气顺而体顺。
故刚则如铁,柔则如棉。
”(《神思篇》)刚健和柔顺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刚健的人志气坚强;柔顺的人气质和顺。
刚健的人气度爽朗;柔顺的人气质柔和。
刚健和柔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都有各自合适的表现方式。
“风”是指风气、风气之盛;“骨”是指精神、意气;“风”和“骨”是两个方面,因此在论述文章的骨气时,还要包括文章精神方面的内容。
《风骨篇》主要论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风格的原因。
首先分析了“风”与“骨”在性质上的差别:刚健指精神气魄上的刚健;柔顺指气质性情上的柔顺。
—— 1 —1 —。
《文心雕龙·风骨》翻译整理
《⽂⼼雕龙·风⾻》翻译整理风⾻《诗》总六义,风冠其⾸,斯乃化感之本源,志⽓之符契也。
符契:古时君敕⾂,书写命令于⽵简之上,⼀分为⼆,君⾂各执⼀份,他⽇检验,或赏或罚。
《⽑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
怊怅:悲恨沈:沉故辞之待⾻,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
结⾔端直,则⽂⾻成焉;意⽓骏爽,则⽂风清焉。
【四句互⽂:⽂辞正直端正,意⽓俊爽豪迈。
】典型例:屈原厌恶楚王朝的腐朽,虽被谗放逐,仍⼼系宗邦,不变⼼从俗,著《离骚》以发布其“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离骚》成为“⾦⽟相质”的“奇⽂”。
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之做《离骚》,其⽂约,其辞微,其志洁,其⾏廉,其称⽂⼩,⽽其指极⼤。
”这是作者“意⽓”的豪迈,使⽂辞正直,⽽风⾻美善、纯请的典型。
若丰藻克赡,风⾻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
克:能赡:充⾜振采:发布⽂采【针对晋宋以来形式主义猖獗,⽞风侵袭,作者意⽓萎靡,作品内竭外奢,有⽋振作。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譬征鸟之使翼也。
缀虑:构思辉光乃新:⽐喻⽂采征鸟:郑⽞注“或⽈鹰”。
故练于⾻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难移,结响凝⽽不滞,此风⾻之⼒也。
练:通达结响:协调⽂辞的⽣律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之征也。
思不环周,牵课乏⽓,则⽆风之验也。
译:⽂章的意义贫乏⼜雕饰淫奢,以⾄于繁杂失去统序,这是⽂辞⽆⾻的表现。
作⽂的思想不够精密周到,⽂风阴沉⽽意⽓不骏爽,情绪渺茫⽽不振奋⼈⼼,是⽂辞⽆风的表现。
【⽂辞之肥源于义之不定,剪之不当,不得要约】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髓峻也;相如赋仙,⽓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遒也。
典故1:潘勖为汉献帝作赐给魏公曹操之⽂,思想模拟经典,其他有才⼒的作者都收笔⽽不作⽂了,这是其⽂⾻髓遒峻的结果。
典故2:司马相如以汉武帝好仙道⽽仿屈原《远游》作《⼤⼈赋》,其⽂⽓放旷清⾼,称为辞宗,是其⽂风⼒遒劲所致。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阅读理解摘要:一、引言1.介绍《文心雕龙》2.阐述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二、风骨的内涵1.风骨的定义2.风骨与其他文学要素的关系三、风骨的审美理想1.风骨在审美中的地位2.风骨的审美标准及其特点四、刘勰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1.刘勰关于风骨的观点2.风骨在刘勰作品中的体现五、结论1.总结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2.强调风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正文:《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刘勰对风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理解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围绕《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进行解读。
风骨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风骨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认为风骨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审美理想方面,风骨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首先,风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它要求作品在表达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其次,风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它要求作品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引人深思。
最后,风骨具有广泛的普世性。
它要求作品在传达情感上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
刘勰本人对风骨的论述与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自己的作品为例,详细阐述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风骨的内涵,而且充满了风骨的审美理想,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总之,《文心雕龙》中风骨的内涵及审美理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
《文心雕龙》的《风骨》的当代意义如何理解“风骨”?私以为“风骨”如人体,风为气血之气,骨为骨架,二者缺一不可。
如刘勰所说文辞需要骨就好像人需要竖起的骨架一样,表达的感情需要包含风,就好像人的形体需要包含气血之气。
既然要讨论《风骨》的当代意义,首先需要理解“风骨”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刘勰开篇说,“诗本六义,风冠其首”,在这里“风”是化感之源,是教化之义。
其次,刘勰又提到了“志气之符契”说明风骨之风是志气的外在表现,志气与风之间是“因内而符外”的“符契”关系,不仅如此,刘勰还花了大量的笔墨谈论风与气的关系,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提到的“文以气为主”到曹丕评论孔融、徐幹、刘桢的语句,提出了古人的“重气之旨”,论证了风、情、气三者一致的辨证关系;最后一点要清楚是刘勰说的文风与当代意义上的文风意义并不相同。
“骨”本身指的是人的骨骼、骨架,刘勰认为文骨的形成是“结言端直”,即文章发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这是对文辞方面的要求,但是文骨侧重的是对文章的语言表现力,是无形的,它与文辞并不等同。
风与骨的关系,我认为刘勰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即“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翼。
”风骨是文章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那么,《风骨》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风骨》对文章写作提出的要求是“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这些要求有利于纠正现在部分文章华而不实,或者文辞粗糙的现象。
就拿曾经火遍中国的“梨花体”以及郭敬明的文章来说,前者语言粗糙毫无文采可言,而郭敬明的文章则是辞藻堆砌,二者都一样情志不显,缺少情志和气势。
所以我看郭敬明等人的文章也是如“雉窜文囿”。
不过我不认为现在有多少人能“风骨乏采”,因为文辞表达不好的话,基本上也难以读出风骨,容易辞不达意。
另外提到的是,文学本身就带有教化作用,“风清文峻”在任何时候对人类形成刚健正直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心雕龙风骨原文译文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其中“风骨”一词出自《文心雕龙·风骨》篇。
以下是《文心雕龙·风骨》篇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风骨者,言辞之标表,情志之确序。
盖风者,气之清浊;骨者,辞之劲健。
清浊者,音律之高下;劲健者,文词之勇怯。
故风骨之辩,如音律之辩高下,文词之辩勇怯也。
译文:
风骨,是指文辞的标致和情志的坚定。
风,是指气的清浊;骨,是指辞的刚健。
清浊,是指音律的高低;刚健,是指文词的勇怯。
所以,风骨的辨别,就像音律的辨别高低,文词的辨别勇怯一样。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主要论述了风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风骨是评价文章品质的重要标准,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风骨的表现,既取决于作者的气质,也取决于作者的文辞修养。
只有具备良好的风骨,文章才能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
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原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滥也。
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翻译:《诗经》总共有“六义”,“风”位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具体表现。
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
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
浅论刘勰《文心雕龙》之《风骨》篇【摘要】《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基石,融合道家,将齐梁时代之前的美学成果做了全面的总结,全书50篇,细致的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以及如何去鉴赏和创造美学规律。
其中《风骨》篇中“风骨论”是刘勰的首创,在当时有着进步的意义,更是写好文章该遵循的方向。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文章标准《文心雕龙》被称为“中国古代论文的秘宝”,鲁迅认为它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王元化认为它可以跟黑格尔的饿《美学》相并论,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批评史上的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内容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四个部分。
全书以总论为“文之枢纽”,分析各种文体,论述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提出批评鉴赏的方式以及作家的道德修养等等。
其中刘勰在创作论中详密深刻的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数《风骨》一篇。
文章的创作,离不开文风和文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风骨论”,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上来说,应当是刘勰的首创。
刘勰在《风骨》篇中指出,《诗经》有“六义”,其中“风”排在第一位,因为国风是感化教育的本源,是表现思想感情和气质的重要方式。
在刘勰看来,“风”来源于国风,是毫不掩饰第表现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
《国风》中的很多诗歌都是作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情。
而后代尤其是建安时期的文人多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曹植、刘桢等人的诗歌都是以《国风》为源头的。
“骨”,《说文解字》解释为“肉之覈也”,原本指的是人的骨骼。
魏晋时期,“骨”成了人物品评的一个标准。
《人物志》中将“骨”和“仁”联系在一起,认为“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
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骨骼正直、身体柔韧,表现在品德方面就是有仁德。
《人物志》还认为“骨直气清,则修名生焉”,骨骼直正、气色清朗的人会有好的名声。
《世说新语》记载品评人物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
《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
《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风骨是中国文论中一个非常成熟的诗学范畴,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篇最早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风骨做了阐释。
历来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解释丰富多样而又莫衷一是,又有研究者对不同的解释进行分类评述,形成解释的解释。
本文立足元典,首先从语义上解读《风骨》,试图接近风骨的本初意义;其次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来探讨风骨所具有的深厚内涵;最后探讨风骨之包容的语义所拓展形成的艺术范畴。
一、《风骨》的多种解读《风骨》是《文心雕龙》中十分重要的篇目,然由于其涵义的丰富性与模糊性,研究者对之解释歧异甚多。
各种不同的解读有意义交叉之处,亦有一定的理解差异。
他们或从风与骨各自的含义出发进行阐述,或从整体上论述风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阐释场域。
第一类解释将风骨分属不同的意义,将风解释为文意、内容,将骨解释为文辞、用辞。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他认为风是属于文意范畴的事,骨是属于文辞范畴的事,他重视从作品的文辞结构方面来理解风骨。
周振甫先生持类似观点,认为风是感动人的力量,是符合志气的,跟内容有关;骨是对构辞的要求,用辞极精练才有骨。
另有几家认为风为情志,骨为事义。
廖仲安、刘国盈等先生持情志事义说,他们认为风就是情志,骨是事义,前者是作家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
后者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
刘永济先生将风情、骨事相互关联,认为风是文之情思,骨是喻文之事义前者发于作者之心,运事义以成篇章;后者建立篇章而表情思。
罗宗强先生也指出,风为感情之力,骨为事义之力,感情之力借其强烈浓郁、借其流动与气概动人。
事义之力,借其结构谨严之文辞,借其逻辑力量动人。
风骨合而论之,乃是提倡一种内在力量的美。
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风骨,强调其艺术性;从根本上,他认为骨与文辞相关,风与情感相关。
宗白华指出,骨是和词有关联的,它是一个词藻(铺辞)的问题。
浅析《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气”之内涵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气”之内涵王世家 内蒙古师范大学摘 要:《风骨》篇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三篇,在整个创作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在《风骨》篇中第一次将“风骨”作为文论范畴提出;另一方面,从创作论的角度讲,《风骨》篇为创作提供了一种美学规范,同时也对整个创作过程,各个创作环节提出了要求,以图确立写作规范。
另外重要的一点,《风骨》篇还将“气”这一重要理论范畴与“风骨”相结合,使其成为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气作者简介:王世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80-01在作《风骨》篇时,刘勰纳入了“气”的概念。
所以在谈《风骨》篇时,就不得不探讨气与风骨的关系,清代黄叔琳就曾经指出:“气是风骨之本”。
“气”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理论范畴,它的含义在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语境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孟子云:“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此注解道:“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
失养故馁。
”这里的气指的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它存在于整个生命体中,没有了气整个生命体也无法正常运行。
道家的学说里也提到过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世界本源的问题,《老子》中写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知北游》中写道:“人之生,气之聚也。
”《庄子•大宗师》中则这样写道:“彼方且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这些基本都是从人的角度去探寻“气”之本质。
纵观春秋战国时期,气乃生命体之本源的学说占据了主导,人们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人的生存离不开气的支撑,气可以调节生命的平衡。
到了汉代,“通天下一气耳”的学说成为了主流,各家各派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基本认可并接受这一学说。
《论衡•齐世》中写道:“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声,俱得一气。
文心雕龙 风骨 文献引用
文心雕龙风骨文献引用
《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人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分为
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
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风骨”、“文心”等概念。
他所谓的“风骨”,指的是文章的气势和格调,即文章的风采和魅力;而“文心”则指文章的内在含义和精神,即文章的内涵和意境。
刘勰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指导作用。
在学术研究中,对于《文心雕龙》的引用往往是为了支持自己
的论点或者观点。
研究者可能会引用《文心雕龙》中的某些具体观
点或者论述,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同时,由于《文心雕龙》在文学
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
常常会引用《文心雕龙》,以展现其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和地位。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观点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
究中引用《文心雕龙》是非常常见的。
文心雕龙风骨篇
《风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篇,论述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风骨和风格有一定联系,却又有显著的区别。
正如本篇的“赞”中所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作为情与辞的最高要求的风骨,和作者的情志、个性是有其必然联系的,但风骨并不等于风格。
因为风格指不同作家的个性在作品中形成的不同特色,风骨则是对一切作家作品的总的要求。
刘勰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于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的,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影响。
《文心雕龙·风骨》 - 内容简介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说明风骨的必要性。
所谓“辞之待骨”,就是指文辞的运用必须有骨力;“情之含风”,则指思想感情的表达,要有教育作用。
总的要求是:“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
”即文辞方面要准确不易,教育作用要丰富有力。
其次说明没有风骨的作品的弊病。
最后举潘勖和司马相如的文章为例,分别说明辞句和内容的感人力量。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要。
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有着密切联系。
次论风骨和文采的关系,认为风骨和文采兼备,才是理想的完美作品。
第三部分讲怎样创造风骨。
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立新意奇辞,才能使作品“风清骨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
只强调向书本学习而忽视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这是刘勰论风骨的局限。
《文心雕龙·风骨》 - 原文及注释《诗》总六义1,风冠其首2;斯乃化感之本源3,志气之符契也4。
是以怊怅述情5,必始乎风;沈吟铺辞6,莫先于骨7。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8;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9。
结言端直10,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11,则文风清焉12。
若丰藻克赡13,风骨不飞14,则振采失鲜15,负声无力16。
是以缀虑裁篇17,务盈守气18;刚健既实19,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20,譬征鸟之使翼也21。
刘勰风骨的概念
刘勰风骨的概念刘勰(约85~150年)是东汉末年文学批评家、学者,他的代表作品是《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著作中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风骨”这一概念。
所谓“风骨”,是刘勰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评价标准。
他认为一个文学作品要想成为经典,就必须具备独特的“风骨”。
那么,什么是“风骨”呢?首先,“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独特并具有韵律美的风格。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品的灵魂和气质所在,是作品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一个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风格,就很难吸引读者的兴趣,也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
其次,“风骨”是指文学作品透露出来的独特情感和个性。
刘勰认为,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要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个性,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别人的风格和思想。
只有表达出个性化的情感,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产生共鸣。
另外,“风骨”还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创造力。
刘勰认为,一个杰出的文学作品应该有突破常规的创新,创造出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和创造,写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学成就。
此外,“风骨”还与作品的自然和真实性紧密相连。
刘勰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追求自然和真实,而不是虚浮和做作。
他认为,作品的“风骨”应该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而不是勉强制造出来的。
总体来说,刘勰对“风骨”的理解是多维度的,既包括了作品的风格、情感和个性,也涵盖了作品的创新和真实性。
刘勰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对“风骨”的讲述,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优秀文学作品所应具备的核心品质。
在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人们时常引用刘勰的观点,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鉴赏。
《文心雕龙·风骨》 翻译整理
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符契:古时君敕臣,书写命令于竹简之上,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份,他日检验,或赏或罚。
《毛诗序》:风,风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怊怅:悲恨沈:沉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四句互文:文辞正直端正,意气俊爽豪迈。
】典型例:屈原厌恶楚王朝的腐朽,虽被谗放逐,仍心系宗邦,不变心从俗,著《离骚》以发布其“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离骚》成为“金玉相质”的“奇文”。
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之做《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这是作者“意气”的豪迈,使文辞正直,而风骨美善、纯请的典型。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克:能赡:充足振采:发布文采【针对晋宋以来形式主义猖獗,玄风侵袭,作者意气萎靡,作品内竭外奢,有欠振作。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缀虑:构思辉光乃新:比喻文采征鸟:郑玄注“或曰鹰”。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练:通达结响:协调文辞的生律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译:文章的意义贫乏又雕饰淫奢,以至于繁杂失去统序,这是文辞无骨的表现。
作文的思想不够精密周到,文风阴沉而意气不骏爽,情绪渺茫而不振奋人心,是文辞无风的表现。
【文辞之肥源于义之不定,剪之不当,不得要约】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典故1:潘勖为汉献帝作赐给魏公曹操之文,思想模拟经典,其他有才力的作者都收笔而不作文了,这是其文骨髓遒峻的结果。
典故2:司马相如以汉武帝好仙道而仿屈原《远游》作《大人赋》,其文气放旷清高,称为辞宗,是其文风力遒劲所致。
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及“风骨”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文心雕龙》风骨篇翻译原文:《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
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昼奇辞。
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滥也。
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聘。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
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翻译:《诗经》总共有“六义”,“风”位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具体表现。
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风骨
名词解释文心雕龙风骨文心雕龙风骨,起源于清朝末至民国初,是一种精湛的中国文学形式,以艺术性和历史意义而闻名。
文心雕龙指的是以文字、诗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来表达思想的一种文体,它被认为属于高度抒发性的艺术形式。
文心雕龙的特色在于它的文学风格。
它的文学风格是以抒情主义为主,但又不失其中国文学的传统特点,能够体现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
文心雕龙的创作表现了文字的层次感,给了文学作品精湛的艺术风格,使文学作品能够深入人心。
文心雕龙对作者及其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和影响力。
它也成为当时审美文学作品的一种概念,强调学究式思维和作者深度抒情,体现了中国文学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
文心雕龙的关键性概念是“文字联想”,也就是说作者利用带有不同意义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朴素的直接描述,而是以精妙的文字艺术形式来抒发和表现作品的主观情感,用华美的词句去描绘个性化的画面,呈现出精致的文字艺术。
文心雕龙作品不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悟,而且也表现了中国文学的共同特点,引导人们体验文字的力量。
文心雕龙的典型作品有晏殊的《珠玉在前》、张潴的《洞房记》等,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一大特色就是其精妙的文学表现形式,这种精湛的刻画一直令人敬佩,使作者的思想得以流传,使读者体会到写作文学的艺术魅力。
文心雕龙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能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悟,而且能够体现中华文学传统文化的精髓。
具有文心雕龙风格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和明晰的思维情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怡然与情感。
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正是这种精湛的表达才使中国文学被视为艺术的终极,诗人也常常利用它表达他们的激情和思想。
它的用途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在审美文学以及理论设计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文心雕龙具有抒情主义的精致艺术风格,属于高度的抒发性文学作品。
以文字联想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悟,用华美的语句去描绘个性化的画面,使文学作品深入人心,令人体会精致之美,永不消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 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 则云“有逸气”。公干亦云:“孔氏卓卓,信 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 也。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 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 若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 笔之鸣凤也。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 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 要。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 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 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 有着密切联系。
文采与风骨的关系
翬翟备色,而翾翥百 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 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 集翰林;若乏风骨, 则雉窜文囿。唯藻耀 而高翔,固文笔之鸣 凤也。
诗总六义,风冠 其首①,斯乃化 感之本源,志气 之符契也②。是 以怊怅述情,必 始乎风;沉吟③ 铺辞,莫先于骨 。
①风冠其首:“六义”的 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 、赋、比、兴、雅、颂, 风居首位。 ②志:情志。气:个性、 气质。符契:信约,指作 品和志气一致。符,古代 的凭信之物。契,约券。 ③沉吟:低声吟咏。
文心雕龙•风骨
总论: 《原道》 《征圣》 《宗经》 《正纬》 《辨骚》
文体论: 《明诗》以下二十篇 神思论:《神思、物色、 熔裁、附会、隐秀》 创作论: 方法论:《情采、事类、 《总术》 比兴、夸饰》 声律论:《声律、章句、 丽辞、练字》
结 语: 《 序 作家论:《养气、才略、程器》 志》 批 风格论:《体性、风骨、定势》 评 鉴赏论:《知音、指瑕》 论 流变论:《通变、时序》
就是没有风力的迹象了。 15
昔潘勖锡魏,思摹 经典,群才韬笔, 乃其骨髓峻也;相 如仙赋,气号凌云 ,蔚为辞宗,乃其 风力遒也。能鉴斯 要,可以定文;兹 术或违,无务繁采 。
从前潘勖作《册魏公九锡文 》,构词模拟经典文诰,在 他的这篇文章面前,众多才 人都为之搁笔而不敢再写, 就是因为他的文章骨力峻峭 挺拔。司马相如写的《大人 赋》,称为飘飘然有凌云之 气,富有文才而成为辞赋的 典范,就是因为它感染人的 风力强劲。如果能够借鉴这 些要点,就可以写出好的文 章;如果违背这一原则,一 味追求繁缛的文采,那将毫 无益处。
故辞之待骨, ④形:指人的形体。气, 气血之气。这句比喻 如体之树骸, 风对文情即文章内容 情之含风,犹 的重要。 形之包气④ 。 结言端直⑤ , ⑤端直:端正有力。 则文骨成焉; ⑥骏爽:明快爽朗。 意气骏爽⑥ , 则文风清(生) 焉。
10
故辞之待骨, 如体之树骸, 情之含风, 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 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 则文风清焉。
①析:考究、分析。 ②结响凝:使声调有力 。凝,是声调有力。 滞:死板、呆滞。 ③统:体统,条理。 ④索莫:作“牵课”, 即勉强。
14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 凡是骨髓凝炼的,语言的 表达就必然精妙;风力深 精;深乎风者,述情 厚的,感情的抒发就必然 必显。捶字坚而难移, 显豁。文字锤炼,确切难 结响凝而不滞,此风 移,声律安排,厚重而不 骨之力也。若瘠义肥 壅滞,这就是风骨的功力 辞,繁杂失统,则无 了。如果内容贫乏,语言 臃肿,驳杂不纯,没有中 骨之征也;思不环周, 心,那就是没有骨骼的症 牵课乏气,则无风之 候了;如果是文思不畅, 验也。 感情枯竭,毫无生气,那
语言依存于骨骼一样的 思想内容,就好象身体 的支撑要靠着骨架子; 作品中的感情,也包含 着长风一般的力量,正 如人的形骸里面运行着 血气。要语言运用得准 确不易,文章的骨骼才 撑得起来;有充沛的感 情气势,文章的风力才 能清越骏发。
11
若丰藻克赡,风 骨不飞,则振采 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 务盈守气,刚健 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 鸟之使翼也。
《周书》云:“辞尚 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之滥也。然文 术多门,各随所好, 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 遁忘反。若能确乎正 式,使文明以健,则 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 翔集子史之术,洞晓 情变,曲昭文体,然 后能莩甲新意,雕画 奇辞。昭体故意新而获 巧意,危败也多。
①熔铸、翔集:指文辞、文意熔 炼采撷(喻取法)经史诸子 之书。术:道路,方法。 ②曲昭:详悉明白。孚甲:萌芽 ,指开始产生。 ③黩:亵狎,不严肃,有浮滑意 。 ④练:熟练。 ⑤跨:超越。略:省略。 ⑥骛:追求。
第三部分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 昭文体,然后能莩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 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 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也多。岂空 结奇字,纰谬而成经矣。《周书》云:“辞尚体要, 弗惟好异。”盖防文之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随所好, 明者弗授,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 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 赞曰:情与气偕,辞其体并。文明以健,圭璋乃 聘。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⑧翚:五彩的野鸡。翟:长尾的 野鸡。 ⑨翾翥:小飞。翥,飞举。 ⑩鹰隼:都是凶猛善飞的禽鸟。 鹰,老鹰。隼,又名鹘鸟。 11翰:高。戾:到。 12鸷:凶猛的禽鸟。翰林:翰墨 之林,即文艺的园地。 13藻耀:辞藻光彩闪耀,指有文 采。高翔:高飞,指有风骨 。此句指风骨和辞采相统一 。 14固:乃。
文采与风骨的关系
一、讲“风”、“骨”的必要性,以及和作品情 辞的关系。总的要求是:文辞要端直刚健,情感 清明爽朗。 二、讲文采和“风骨”的关系,强调作品要文采 与“风骨”兼备,才是理想的作品。 三、讲如何做到作品文采和“风骨”的统一。刘 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 进而创作新意奇词,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 力强而致。”故其论孔 融,则云“体气高妙” ;论徐幹,则云“时有 齐气”;论刘桢,则云 “有逸气”。公幹亦云 :“孔氏卓卓,信含异 气,笔墨之性,殆不可 胜。”并重气之旨也。
所以魏文帝曹丕在《典论· 论文》 中说:“文章风格是以作家的秉 性气质为主宰的,风格的或清或 浊由于气质禀赋,不是勉强所能 达到的。”所以他评论孔融,就 说他“风格气质都很高妙”;评 论徐幹,就说他“时常有齐园地 方人舒缓的风格气质”;评论刘 桢,就说他“有超逸的气质风格 ”。刘桢也说:“孔融很是杰出 ,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风格,他 的文章妙处,几乎不可赶上。” 这些评论,都是重视文章作者的 气质禀赋的意思。
《风骨》解题
《风骨》篇的“风骨”一词,原是用 于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词语,指人物 的风神骨相。后来又用以绘画,刘勰 借用这一用语来论述对文学作品的基 本要求。 其中“风”是对作品情感内容方面的 美学要求,“骨”是对作品语言文辞 方面的美学要求。“风骨”即要求内 容富有感染力,语言刚健挺拔。
《风骨》篇结构内容
诗总六义,风冠其 首,斯乃化感之本 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怊怅述情, 必始乎风;沉吟铺 辞,莫先于骨。
译文:《诗经》包括风、雅 、颂三种体裁和赋、比、兴 三种表现手法,“风”排在 第一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 它是感化的根本力量,是志 气的具体体现。所以,深感 动人地叙述情怀,必须从有 感化力量的“风” 开始;反 复沉吟地铺陈文辞,没有比 注意“骨” 更重要的了。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 翔集子史之术,洞晓 情变,曲昭文体,然 后能莩甲新意,雕画 奇辞。昭体故意新而 不乱,晓变故辞奇而 不黩。若骨采未圆, 风辞未练,而跨略旧 规,驰骛新作,虽获 巧意,危败也多。
至于依照经书的规范来熔铸提炼创作 ,吸取诸子史传创作的方法,洞彻 通晓感情的变化,详尽明白文章的 体制,然后才能像草木百果萌芽新 生一样,创造新颖的文意,修饰不 平常的文辞。明白了各种体制,那 么才能做到文意虽新颖而符合体制 的要求;通晓写作上的变化,那么 才能做到文辞虽奇巧但并不违反严 正的修辞手法。倘若骨力和文采还 没有圆熟,有关驾驭风力言辞的方 法还没有提炼,却要超越旧有的规 范,好高骛远去追逐新的创作,虽 然能够获得奇巧的文意,然而遭到 失败的也很多,
丰藻:辞藻丰富。赡:富足。 风骨不飞:风骨萎靡。 振采失鲜:呈现的文采不鲜明 。没有骨,用字浮泛不实,辞 藻不鲜明;没有风,声律的讲 求就显得软弱无力。 刚健句:《易· 大畜》:“刚健 笃实,辉光日新。” 征鸟:指鹰隼等猛禽。
12
若丰藻克赡,风 骨不飞,则振采 失鲜,负声无力。 是以缀虑裁篇, 务盈守气,刚健 既实,辉光乃新, 其为文用,譬征 鸟之使翼也。
翬翟备色,而翾翥百 步,肌丰而力沈也;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 天,骨劲而气猛也。 文章才力,有似于此 :若风骨乏采,则鸷 集翰林;若乏风骨, 则雉窜文囿。唯藻耀 而高翔,固文笔之鸣 凤也。
野鸡具备了各种羽毛,却只能小 飞百步那么远,那是因为它们的 肌肉太丰满而力量不够。鹰隼没 有华美的羽毛却能高飞到云天之 际,那是因为它们的骨力强劲而 气势猛厉。文章才力,也和这相 仿。假如只有风骨而缺乏文采, 那就像文艺园林中鹰隼之类凶猛 的鸷鸟;只有文采而缺乏风骨, 那就像五彩的野鸡在文艺的园林 中乱窜,只有既有藻丽耀眼的羽 毛而又能翱翔高飞的,才算得上 是文章中的凤凰。
如果辞藻华瞻,但风骨萎 靡,那么文采的呈现,便 失却了它的鲜艳;声律的 讲求,便显得软弱无力了。 因此构思为文,布局谋篇, 务必充实内在情感,涵养 文气。风骨果然刚健,作 品才能光辉灿烂,万古常 新。它对文学创作的作用, 正如高飞远扬的鸟儿之使 用翅膀。
13
故练于骨者,析①辞 必精;深乎风者,述 情必显。捶字坚而难 移,结响凝②而不滞, 此风骨之力也。若瘠 义肥辞,繁杂失统③ , 则无骨之征也;思不 环周,牵课乏气,则 无风之验也。
《周书》云:“辞尚 体要,弗惟好异。” 盖防文之滥也。然文 术多门,各随所好, 明者弗授,学者弗师 。于是习华随侈,流 遁忘反。若能确乎正 式,使文明以健,则 风清骨峻,篇体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