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个被忽略的医德问题

合集下载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一个医生的故事》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镜头展现了医生们在医疗战场上的奋斗和付出。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受到了医生们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让我对医疗行业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他在国内一家医院工作多年,经历了很多与病患相伴的日子。

纪录片中通过展示他工作时的场景、他与病患的互动、他的内心独白等方式,让我们更加贴近他的生活和思想。

首先,在纪录片中展示了医生在医院工作的压力和辛苦。

整天忙碌的工作和繁重的病例让他疲惫不堪,但他始终保持着傲然挺立的姿态,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责。

这让我深深地敬佩他们,也让我对医生的付出和努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在纪录片中展示了医生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和勇气。

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医生们依然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只为了能够延续一个个生命的希望和奇迹。

这些医生们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让我感到震撼和温暖。

纪录片中还向我们展示了医生与病患之间的情感纽带。

医生们不仅仅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角色,更是一个能够给予患者温暖和希望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关怀和慈爱来化解病患们心中的恐惧和痛苦,这种人性化的医疗模式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思考。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了现代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医疗技术和设备日益先进,但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医疗服务的差异化依然存在。

许多基层医院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使得患者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医患关系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纪录片中展示了医生与病患之间的互动和信任,这应该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

对于我们这些观众来说,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故事,更是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一次警醒和反思。

我们应该正视医疗资源不足和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同时也要向医生们学习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和方法。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医生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和无助。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

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10篇)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1)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

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

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

”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

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中国古代名医事迹及医德故事(精选篇2)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

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每当耳旁听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句西方医学界名言时,思维的线不自觉被牵入医学名人郎景和先生的作品中。

《一个医生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章。

作者郎景和是一位妇产科专家,故事主要从他在协和医院工作近五十年里的视角出发,介绍自己平凡而难忘的经历、记录他工作辛苦而快乐的瞬间、最后诠释医学的科学与人文。

与其说他在写,不如说他在记,由众多生活小片段串联而成的每个章节,其朴实而饱含深情的内容充满着字里行间,仿佛带着我与他共同亲历桩桩趣事。

其中印象最深的片段“腹腔里找到丁点儿大零件”,描写的是一次顺利的腹腔镜手术后,发现钳子上的小螺丝不知什么时候脱掉。

郎大夫当时撂下碗筷,带领全手术室同事们展开一回彻头彻尾地“大搜捕”,地点从肚子外边、台上台下、手术铺单、纱布沙垫,到肚子里面、上腹下腹、左侧右侧。

家属在外面焦急等待两个多小时,郎大夫只说一句话:“必须找到!”最后使用往腹腔里大量灌水,然后抽出的办法,一个比大头针针帽还小的螺帽——现身啦!两页纸让我在短短几分钟感受了惊颤、焦灼、欢呼、沸腾一系列的心理波动。

因为问题是命令!必须找到,是信心,更是使命!医生的这种专注与责任,不正是我们律师身上也同样拥有的吗?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体会到工作上不仅要有殚精竭虑的信念,还要有强烈的同理心,因为我们可能也会遭遇类似的痛苦折磨、辛苦恣睢,经受同样的心灵震撼、危险威胁。

这让我不禁想起2018年的一个委托代理合同纠纷案,案情看似不复杂,但仅立案过程却让人伤透脑筋。

因为被告的户籍所在地在老家,我方想在本地法院立案,所以必须证明被告的经常居住地在合肥,可被告为逃避债务,事发前已通过离婚方式将房产证过户给丈夫。

我四处打听到她在合肥居住的小区,亲临物业办几次,商量让其开具居住证明,可物业都委婉拒绝,接着去街道办同样碰壁。

(完整版)医生师德小故事

(完整版)医生师德小故事

(完整版)医生师德小故事
医生师德小故事
医生作为医疗行业的重要一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下面是一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位医生展现出的良好师德师风。

某日,一位年长的患者来到医院就诊。

这位患者身患重病,需要接受复杂的手术。

然而,由于其年龄较大,手术风险较高,很多医生都拒绝了他的手术请求。

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一位医生默默走近他,希望帮助他度过难关。

这位医生并没有因为年龄和手术风险而放弃患者,而是提出了一种更安全、更小创伤的手术方式,并向患者解释了手术的风险和后果。

尽管手术依旧存在一定风险,但患者感受到了医生的真诚和希望。

最终,这位医生成功地完成了手术,并使患者康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医生,师德师风至关重要。

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医生应该始终以患者的健康和福祉为重,尽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

医生的师德师风不仅体现在与患者的沟通和关怀上,还包括尊重和信任同事,严守医学道德规范,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等方面。

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医生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也能够为社会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所有的医生都能以这位医生为榜样,传承医学精神,践行师德师风,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希望与健康。

医路有温暖,且行且珍惜——读《一个医生的故事》有感

医路有温暖,且行且珍惜——读《一个医生的故事》有感

|新书品评|医路有温暖,且行且珍惜——读《一个医生的故事》有感赵东兵文章编号:2096-5893(2019)05-0371-02读完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结合自己的感悟,我以为医路有温暖,且行且珍惜。

《得病真好》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女同志生病住院以后生活发生了改变,丈夫变得勤快,儿子变得听话,亲戚朋友和同事纷纷表示关心。

她说,“得病真好!”可是,以我切身感受来说,还是应该“有什么别有病”。

疾病不光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今年年初,一位得了恶性肿瘤的女患者,说希望看到女儿结婚、生孩子,问我有没有这个可能,我给了她一个善意的谎言。

健康的人体会不到生病的感觉,但医生可以,因为工作中接触的都是病人。

病人最需要医生的帮助,这能给予他力量。

一个人的善良是从帮助别人开始的,当你展现善良的时候,老天爷是看着的。

书里讲了一个上台易下台难的故事——手术台的台。

外科医生的手术能够按时结束是一件令人舒畅的事情,只有发生意外,手术才会延时,甚至难以结束。

十几年前,我在外参加活动中途接到护士的电话,说一个直肠术后患者出了2000多毫升的腹水,我赶紧请假赶回病房。

检查后发现不是腹水,是尿瘘、尿道有炎症感染,需要请泌尿外科的医生帮助手术。

一个跟我年资相仿的泌尿外科医生跟我一起上了手术台,并且手术完成地比较顺利。

我向这个医生表示感谢,提出请吃饭、送礼物的想法,都被他谢绝了。

他说,不用太在意,这样的互相帮助很平常。

去年,这个医生也请我帮他做了一台手术,他也说要请吃饭、送礼物。

我跟他说,“不用,当年是你先帮助了我。

”他已经记不起来了,可我却一直不敢忘。

给予帮助的人可能会忘记,但是接受帮助的人一定会记得。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9年9月 第2卷 第5期 |叙事医学|371|新书品评|郎大夫在书里提到,再普通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可这恰恰也是医生最难做到的。

病人求诊医生自然想解除病痛,医生也想用尽一切方法为病人治疗疾病。

一个医生的故事

一个医生的故事

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每当耳旁听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句西方医学界名言时,思维的线不自觉被牵入医学名人郎景和先生的作品中。

《一个医生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章。

作者郎景和是一位妇产科专家,故事主要从他在协和医院工作近五十年里的视角出发,介绍自己平凡而难忘的经历、记录他工作辛苦而快乐的瞬间、最后诠释医学的科学与人文。

与其说他在写,不如说他在记,由众多生活小片段串联而成的每个章节,其朴实而饱含深情的内容充满着字里行间,仿佛带着我与他共同亲历桩桩趣事。

其中印象最深的片段“腹腔里找到丁点儿大零件”,描写的是一次顺利的腹腔镜手术后,发现钳子上的小螺丝不知什么时候脱掉。

郎大夫当时撂下碗筷,带领全手术室同事们展开一回彻头彻尾地“大搜捕”,地点从肚子外边、台上台下、手术铺单、纱布沙垫,到肚子里面、上腹下腹、左侧右侧。

家属在外面焦急等待两个多小时,郎大夫只说一句话:“必须找到!”最后使用往腹腔里大量灌水,然后抽出的办法,一个比大头针针帽还小的螺帽——现身啦!两页纸让我在短短几分钟感受了惊颤、焦灼、欢呼、沸腾一系列的心理波动。

因为问题是命令!必须找到,是信心,更是使命!医生的这种专注与责任,不正是我们律师身上也同样拥有的吗?通过这本书我更深刻体会到工作上不仅要有殚精竭虑的信念,还要有强烈的同理心,因为我们可能也会遭遇类似的痛苦折磨、辛苦恣睢,经受同样的心灵震撼、危险威胁。

这让我不禁想起 2018 年的一个委托代理合同纠纷案,案情看似不复杂,但仅立案过程却让人伤透脑筋。

因为被告的户籍所在地在老家,我方想在本地法院立案,所以必须证明被告的经常居住地在合肥,可被告为逃避债务,事发前已通过离婚方式将房产证过户给丈夫。

我四处打听到她在合肥居住的小区,亲临物业办几次,商量让其开具居住证明,可物业都委婉拒绝,接着去街道办同样碰壁。

一个医生的故事

一个医生的故事
4
莫把学界当江 湖
5
学点宗教
月报会 怎样当个好医生
知识的篮子 质疑的乐趣
1
医患关系的 “结”与“解”
2
感念前辈
3
弃医者
4
子宫“保卫战”
5
医患交流是交 心
1
医疗学术的道 与场
医生的“戒、 2
慎、恐、惧” 四字诀
3
诊断治疗的 “四化”
4
医生“三重境 界”
5
诊断治疗的 “四学”
再论医生的三重境 界
鼾声如雷 得病真好
老中青三人行 手术表演
手术台上
她没关系,我给她找 个关系
我当奥运火炬手 我的读书报告
友人
老孙其人
“如果死的是你 妈!”
01
查房
02
囧事和趣事
04
我的故乡
06
两次特别奖 的获奖感言
03
如何开始收 集铃铛?
05
病人的丈夫
01
听大师们讲 课
02
唉,人呐! (之一)
03
唉,人呐! (之二)
伤口坏了,我们成 了朋友
医生不怕脏
我收下了病人 1
给我缝制的鞋 垫
2
一个永不停止 学习的职业
3
在香港玛丽医 院做客座教授
4
我喜欢做手术 时的感觉
5
在农村做科普 宣传
01
保健靠自己 看病找大夫
02
答应病人的 事要按时办
03
会诊
04
林大夫教我 搞科普
06
随时等待呼 叫
05
术前谈话
我的一天
王主任找我谈话
没读这本书前,对医学及医生的了解甚少,读了后,对其有了更多的了解,更被郎老先生高尚的品性和睿智 所折服,郎老的经历也深深吸引我。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

时代呼唤人生价值的回归——《一个医生的故事》观后感《一个医生的故事》,是一个没有大起大落惊天动地的平凡的故事,却使人位置落泪心灵颤动;赵雪芳大夫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却像雷锋焦裕禄的名字一样永驻观众记忆之中;这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电影,并没有高超的艺术突破,却以真实的特殊魅力和纯朴的表演感染力,跨进了艺术精品和“五个一工程”代表作之列。

赵雪芳用一颗赤诚炽热的信温暖了千万个病人的心灵,他知道生命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患者的生命而不是自己;她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患者开创了希望的天地,及时果敢地拯救了急难病患者的生命;她用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向人们展示了白衣天使的圣洁,她为家乡的姐妹们治病,不仅不要报酬,而且拿出自己的钱为姐妹们垫付药费、住院费;她经受身患两次癌症的打击,以坚强意志一次次战胜死亡的威胁,“笑对人生不后悔”,心中只有病人,唯独没有自己,把自己无私地献给人民。

这是一部以浓浓的情、善良的美、纯洁的爱奏响的呼唤奉献精神的交响乐。

当前,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许多人的价值趋向陷入了误区,现今的社会像赵雪芳这样的人太少了,赵雪芳不是太傻了吗?傻得令人难以理解。

所以,宣传赵雪芳精神,拍摄赵雪芳的电影,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有着广泛的社会效应。

我们就是要以真实的典型和人格的力量呼唤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回归。

“人生能有几回活,获救活出个好人格”,主题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里,生活中的赵雪芳说:“医生是位病人而存在,为病人解除病痛既可以延长我的生命,也是我追求的价值。

”赵雪芳自觉地以自觉价值服从社会价值,做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人民需要赵雪芳这样的医生,各行各业都需要赵雪芳精神。

多一个这样的人,我们的党就多一份光彩,多一份人民的信任,我们的国家就多一份光明,我们的民族也就多一份希望。

林巧稚的医德故事作文

林巧稚的医德故事作文

林巧稚的医德故事作文
《林巧稚的医德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的故事,她叫林巧稚。

林巧稚医生可厉害了!她总是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有一次,已经很晚很晚了,外面还下着大雪,医院里来了一个病重的小朋友。

林巧稚医生没有因为天气不好就不看病,她马上从温暖的被窝里起来,赶到医院给小朋友看病。

她认真地检查,一点都不马虎,最后小朋友的病好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可感激她啦。

还有一次,有个很穷很穷的阿姨来看病,身上没有多少钱。

林巧稚医生不仅给她认真看病,还自己掏腰包帮阿姨买药。

她笑着对阿姨说:“别担心,病会好起来的。

”阿姨感动得直掉眼泪。

林巧稚医生就是这样一个有爱心、有医德的人。

我们要向她学习,做一个善良、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林巧稚的医德故事》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林巧稚吗?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医生。

林巧稚医生对待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有一回,一个农村来的老奶奶来看病,她又紧张又害怕。

林巧稚医生拉着老奶奶的手,轻声细语地安慰她,让老奶奶不那么害怕了。

而且,林巧稚医生仔仔细细地给老奶奶看病,一点都不嫌麻烦。

还有啊,有个小朋友生病住院了,很想念爸爸妈妈。

林巧稚医生知道后,常常去陪小朋友玩,给他讲故事,让小朋友在医院里也能感受到温暖。

林巧稚医生的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我们也要像她一样,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一个医生的故事》在本书中,著名医学教授郎景和回归了一个医生的本真立场,写下了从医五十年间,凝结在岁月里难以忘却的点滴小事。

年轻时在乡下给牛接生的奇特经历,帮助产妇分娩时突逢地震的惊险场面,主治的小女孩面临死亡却只怕家人伤心的感伤故事……作为妇产科医生,他在迎接无数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命逝去的悲切与哀痛。

他以“医者的仁心”见证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人生悲喜剧,也在穿梭于手术台与病房的间隙中,生发出了关于生命与哲学的万千思考。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每次看到医患纠纷的新闻,都忍不住感慨,医生和患者从来不是对立的,怎么越到科技发达的现在,医生和患者反而演绎成了一对仇家?有患者不懂医不接受悲剧结果的原因,也有医生不作为不告知不解释的问题。

如果医生真正做到了治病救人或者如实告知,病人了解病情不以悲痛责难医生,这对紧张的关系想必可以缓和并得到解决。

很大程度上,医生被病人的期望给妖魔化了,有时候病得越重,就越希望有奇迹发生。

可医生不是神仙,并不能事事扭转乾坤,逢凶化吉。

郎大夫的这本书给了读者一道打开的门,赫赫有名的协和医院主任,走下“神坛”有着怎样的日常工作、业余生活。

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行当,病有不同,术有专攻。

但医生最不可做成只知解剖不问人情的冷面手。

郎大夫虽为男士,却身在妇产科终生与女性打交道,深知对病人人文关怀的重要。

他把美国名医特鲁多的名言作为金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更深有体会的写道“你必须了解,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治好的……很多时候,医生更多应该给予的是人文关怀”。

真正的医者从不以医术的高明引以为傲,反而会无比感谢他的病人,医者和患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医生在对患者的医治中丰富并成长,患者因医生的救治而康复或舒缓。

郎大夫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笔下点滴记录着病重的女孩不顾自己而担心家人伤心的感伤,也记录着地震发生时给产妇接生的惊心动魄,他为没有关系的年迈病者建立关系,也因病人答谢一定送他的鞋垫牢记一生。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一个医生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位医生在艰难的环境下,坚守初心,献身医疗事业的故事。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和崇高,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生们的辛苦和付出。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医生的内科医生,他毕业于一所不太出名的医学院,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开了一家小诊所。

尽管条件艰苦,但李医生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感让他一直坚守在这个小镇上,为当地的居民们解决各种健康问题。

他不计报酬地为患者看病、开药,甚至在深夜里也会义务为急诊的病人进行抢救。

他的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大家都对他充满敬佩和感激。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李医生的工作场景,让读者对医生的工作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

在医院里,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有的是老年人,有的是儿童,有的是急诊病人,有的是慢性病患者。

他不仅要进行诊断和治疗,还要安慰患者的情绪,给他们带来希望和信心。

这种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李医生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辞辛劳地为患者服务。

除了工作上的辛苦,李医生还要面对生活上的种种困难。

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妻子也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两个孩子还在上学。

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生活,他不得不省吃俭用,甚至有时候还要借钱度日。

但是,尽管生活很艰难,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感。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和崇高。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和崇高。

医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

他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有的是轻微的感冒,有的是严重的疾病,有的是急诊病人,有的是慢性病患者。

他们要在医院里度过漫长的工作时间,有时候还要加班加点,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他们要面对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有的是家庭的压力,有的是经济的困难,有的是工作的压力。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和崇高。

郎景和著《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郎景和著《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2015年6月读《一个医生的故事》前言医学本源: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医学是人类善良思想和互助行为的表达;医学史不应仅仅是技术发展史,更是艺术和精神追求史。

威廉.奥斯勒预言:现代医学实践的弊端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和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和人道主义的疏离。

《参观手术》这章中提到,一定要提前做足准备。

《病人的妈妈》无论哪种家长,有经验的医生都是可以与之友好相处的,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女儿好啊。

重要的事家长要知道一二十岁的女孩子的精神心理状态和容易发生的问题,以及如何预防疾病和医生做好疾病诊断治疗。

女儿正值身体发育期,常见的问题时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注意畸形)、女性功能障碍(注意痛经、月经异常),也有卵巢肿瘤可能;及早发现、诊断及治疗。

《从腹腔里找到丁点儿大零件》通过冲洗腹腔的办法找到遗失在腹腔的器械零件的事件,“必须找到”是信念、是使命,找到的这种胜利,不是一个技术复杂的手术成功,只是一个信念和决心的实现;一个科室主任,至少要做到三点:协调管理、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希望能带来镇定、信心、方法和好结果。

《手术。

》手术注意,术野暴露十分重要,术中避免谈论患者的病情、术中情况,因为会给浅昏迷中患者留下阴影,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术后心理安慰、适当解释均很重要。

《辞职报告》作者提到“在任期间,不时有人指出我的宽容,诸如和事佬、抹稀泥、搞平衡之类,说不清是褒贬。

我们经历过斗争哲学的炼狱,结果是越斗争,敌人越多;越斗争,越不团结;越斗争,越结仇积怨。

和为贵虽显懦弱,但仁爱之心必有感化之力,成功不能忘乎所以,失败不可气馁,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

”千万不要背后议论人,总会传到别人耳朵里。

《我的读书报告》要广读书,一定要读原创书,多读书。

坚持爱好,有所坚持。

《令人感动的科普效应》作者及林巧稚大夫所写的科普书籍,带来了很多益处,甚至有患者说科普知识救了他的命;一位哲学人说:如果你仅仅是个好医生,就还不是一个好医生。

古代医德小故事(精选10篇)

古代医德小故事(精选10篇)

古代医德小故事(精选10篇)古代医德小故事(精选10篇)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医德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医德小故事篇1说起古代的名医数不胜数,灿如星辰,他们有着高超的医术,往往能够救人于危难之际,成为老百姓的大救星。

清代高士奇《牧斋遗事》记载了一个清初名医喻嘉言一针救两命的故事。

一天,喻嘉言路过城北的一些破旧房子时,这里往往是居民临时停放棺材的地方。

他突然看到一口好像是新停放的棺材底缝流出了鲜血。

他吃惊地问邻居,邻人说:“刚才一家人的妻子死了,才把棺材放到这里。

”喻嘉言急忙找到死者的丈夫,告诉他说:“你的妻子没有死。

凡是人死了血色是黑暗的,活人的血色是鲜红的。

我看见你妻子的棺材底流出的血是鲜红色的,快快开棺救治吧!”原来这位妇人因难产失血过多,昏迷了一天一夜,她的丈夫认为妻子已经死了,就把他成殓起来,准备择期埋葬。

听到喻嘉言这么一说,丈夫立即打开棺材。

喻嘉言急诊妇人之脉,果然脉息未绝,于是就在她的心胸之间扎了一针,针还未拔出来,就听到呱呱的哭声。

妇人分娩了,婴儿也得救了。

她的丈夫背着复活的妻子,怀中抱着新生的婴儿,喜气洋洋地回家去了。

喻嘉言不请自到,主动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救了两条人命,这不是巧合,这是喻嘉言心系百姓安危的必然结果,百姓怎能不拥戴这样的名医,怎能不传诵他们的感人事迹!古代医德小故事篇2据明代黎澄《南翁梦录》载:有一个名医叫范彬,家中世代行医,被陈英王任命为自己王府的太医令,掌管王府的医药诊病。

也就是陈英王聘用的专职医生。

一天,一个农民敲他家的门急请他出诊,说:“我家妇人生孩子突然发生血崩,出血如流水,面色都发青了。

”范彬听后二话没说,拿着药箱就出门,救命要紧!正巧,刚出大门,陈英王也派人来到,说:“英王的贵妃病发寒热,命你入宫诊治。

《杜立德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杜立德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杜立德医生的故事》读后感《杜立德医生的故事》读后感1、文章的简介和背景介绍《杜立德医生的故事》是一本描述医疗救治的励志小说,它讲述了朝鲜战争时期一名医生杜立德在军事医疗队中的成长历程。

这是一本书籍在医疗救援方面创新增加的理念和方法给人们提供了很多的启迪和感悟。

2、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读完《杜立德医生的故事》之后,我深刻感到医生的职业精神非常伟大和崇高。

这本书让我领悟到医生所承载的人间大爱,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感。

除此之外,我还深刻理解到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学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作者通过故事的形式,向读者传递了精神上的启迪。

在揭示许多年轻医生的内心状态和生活状态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剖析他们的职称或学历,因为在医生面前,谁都不会成为孤胆英雄。

本书中许多的默默无闻的病人,通过医生紧张而执着的治疗,得到了生的希望和活的力量。

3、文章或书籍的重要性《杜立德医生的故事》弘扬了人类伦理文化,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看作至高无上的价值。

在不断高涨的救援热情中,许多救援者、医者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保护着无辜生命的脆弱与精神的尊严。

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教我们如何坚强、勇敢和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教我们如何以爱心来拥抱世界。

4、创新的思考和观点在规模短缺的医疗队中,杜立德医生以他的过硬医术和独特的治疗方法给官兵军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因而成为了一个奠基于医疗帮助之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而对于医疗帮助,我们同样可以在我们身边做到。

像杜立德那样,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他人的健康,去付出真心实意的付出,从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在我的阅读中,《杜立德医生的故事》是一本带着人类文明伦理和人道主义情怀的励志读物。

在用生命承载这个温暖的职业时,医者的心,不仅仅是那一两个小时的医疗时间,而是整个人生中服务与奉献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要踏实地为病人付出,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医德的教训历史上医生职业道德的反面案例

医德的教训历史上医生职业道德的反面案例

医德的教训历史上医生职业道德的反面案例医德的教训:历史上医生职业道德的反面案例在医学史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医生职业道德的反面案例,这些案例教导我们医生必须秉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始终把患者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本文将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反面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德的重要性。

一、第一位案例:约瑟夫·梅格莱约瑟夫·梅格莱是17世纪欧洲一位备受争议的医生。

尽管他才华横溢,被誉为“新医学之父”,但他的职业道德却常常受到质疑。

梅格莱以进行人体解剖为荣,但他的研究常常依赖于非法手段,比如窃取尸体和操纵检验结果。

他的与众不同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最终导致他被从医学界驱逐出去。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多么追求知识和突破,我们必须始终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规定,不得以非法手段侵犯他人权益。

医生要时刻保持自律,尊重患者的权益和尊严。

二、第二位案例:赫尔曼·格尼泽赫尔曼·格尼泽是纳粹德国时期的一名医生,他在集中营中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实验。

格尼泽的实验常常涉及非人道的剥削和虐待,例如无麻醉的手术、强制绝育和化学实验等。

这些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令人震惊,也使格尼泽成为医学伦理的典型反面。

格尼泽的案例警示我们,医生不能迷失在科学的追求中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拯救生命和缓解病痛,而不应被政治、种族歧视或个人利益所驱使。

三、第三位案例:迈克尔·斯万迈克尔·斯万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医生。

他以进行高风险的整形手术而闻名,吸引了许多追求完美外貌的患者。

然而,斯万常常忽视了手术的风险和患者的真实需求,只追求经济利益。

他的职业道德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舆论讨论和法律诉讼。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医生的首要责任是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和关怀,而不是满足个人欲望或追逐经济利益。

医生应该对手术的风险进行充分的告知,并尊重患者的选择和需求。

结语:通过这些医生职业道德的反面案例,我们意识到医德对医学界的重要性。

一个医生的故事:150个有温度的行医故事,还原有笑有泪、真实无比

一个医生的故事:150个有温度的行医故事,还原有笑有泪、真实无比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医生的故事:150个有温度的行医故事,还原有笑有泪、真实无比》的读书笔记,暂 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医学事业的伟大和神圣,也能够在医生和患 者之间架起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真实 面貌和精神内涵,同时也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阅读感受
《一个医生的故事:150个有温度的行医故事,还原有笑有泪、真实无 比》——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
《一个医生的故事:150个有温度的行医故事,还原有笑有泪、真实无比》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医生这个职业。它并不仅仅是穿着白大褂的医疗工作者, 而是身处人生百态、饱含情感、面对生死的人。这本书,用150个真实无比的行 医故事,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悬壶济世: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医生在偏远地区和贫困环境中行医的经历。这 些故事展现了医生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也体现了医生对人类健康的和追求。
行医之道:这部分主要探讨了医生的职业精神和行医之道。通过这些故事, 读者可以了解到医生在行医过程中的原则和信仰,同时也能感受到医生对医疗事 业的热爱和追求。
这本书的目录按照主题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医生的修炼”、“面对生命 的奇迹”、“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和“行医之道”。每个部分包含若干个 具体的故事,共计150个。
医生的修炼: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医生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包括技术上的磨练、人际关系的处理、心理压力的承受等。通过这些故事,读者 可以了解到医生职业的严肃性和责任性,同时也能感受到医生在面对困境时的毅 力和勇气。
精彩摘录
《一个医生的故事:150个有温度的行医故事,还原有笑有泪、真实无比》 精彩摘录
医生,这个职业既神圣又充满挑战。在《一个医生的故事:150个有温度的 行医故事,还原有笑有泪、真实无比》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 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真实的医生形象,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真人真事与艺术典型——看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有感

真人真事与艺术典型——看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有感

作者: 林毅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46-47页
主题词: 艺术典型;纪实性电视剧;电视艺术;山西省长治市;电视剧创作;好医生;艺术形象;艺术创作;艺术魅力;艺术品位
摘要: <正> 继《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之后,山西省电视艺术家们最近又推出了一部富有艺术魅力的纪实性电视剧《一个医生的故事》。

这是根据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妇科大夫赵雪芳的事迹创作的。

这部短短一百分钟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观众深受感动,许多人是含着眼泪看完的。

赵雪芳既作为一个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又作为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这是一部思想和艺术品位较高的作品,是当前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视剧创作又一可喜的收获。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

《一个医生的故事》读后感想在《一个医生的故事》这本书中,出名医学教授郎景和回归了一个医生的本真立场,写下了从医五十年间,凝结在岁月里难以忘记的点滴小事。

年轻时在乡下给牛接生的奇怪经历,帮助产妇分娩时突逢地震的惊险场面,主治的小女孩面对死亡却只怕家人伤心的感触故事作为妇产科医生,他在迎接无数再生命抵达这个世界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命逝去的悲切与哀思。

他以医者的仁心目击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人生悲喜剧,也在穿越于手术台与病房的缝隙中,生发出了关于生命与哲学的万千思虑。

本书作者是我国资深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为医学家、作家、科学作家三栖于一身。

一手拿解剖刀,除去病魔毒瘤;一手握尖利笔,点画真假美丑。

在从医中,将仁术、技术和艺术结成一体;在为文中,将人学、科学和哲学交融贯串。

擅长撰散文写小品,好像善手术解疑难。

郎景和教授在《医者思》一文中讲本书中有些篇章像讲故事,有些忧如不是故事,像杂感、漫笔、散文,也许都不是,可是发点讨论。

诚然叫故事,实则是向自然、向医、向大师顶礼膜拜,而低吟沉思。

这是关于本书主题的自我概括。

在文字中,一位老者却能用一种热诚相见的姿态来讲自己的故事,解剖自己的思想,不做作,不躲闪,达到了这种举重若轻的境地。

读郎景和教授的文字时,向来有种特别平和的感觉,从头至尾,他不讲大道理,甚至很少掰扯专业名词,更多地去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

他的文字经常有一种画面感,能惹起读者颇多共鸣。

郎教授所描述的手术室光景:在手术台上,要注意台风,因为手术台是外科医生的主要战场,是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黯淡的人生,这样的描述可谓愉快淋漓;手术的过程和信念不无诗情画意,如经历一台艰辛的手术,境遇和心情几乎完好能够用山重水复疑无路,峰回路转又一村来形容。

郎景和教授所写的那些有关同事特别是尊长的文字,虽平实但实在感人。

郎景和教授对宋鸿钊医生、吴保桢医生这两位尊长怀着深情,凡是在书中写下与他们的点滴回忆。

两位他的老师言传身教,传承的精神让他难忘。

《一个医生的故事》

《一个医生的故事》

《一个医生的故事》郎景和院士:怎样才是好医生?对病人:没关系我给您找关系做什么事情,有个熟人,找个关系,似乎方便些。

看病好像也是这样,入院手术好像也是这样。

但是,看病、治病、入院、手术,好像都该一样,因为病情的轻重缓急、治疗的手段措施,才是安排计划的基本考虑和出发点。

有一天早上交班,依床序的病人卡号顺延交下来,会不经意地说,这是某某介绍来的。

我发现,也挺怪的,几乎每个病人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找到医院或科室的某某,构成了“关系”。

接下来,有个农村老太太,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我说:“这个老太太没关系?我来找个关系,那就是我……”护士在那牌卡后面用铅笔写了一个“郎”字。

都有了关系,也就都没了关系,这就平等了!其实,诊断如何完成、治疗如何选择、手术如何完成,和“关系”真没什么关系。

我不认为在这些过程中,大夫还在想着这些关系。

我希望,都有关系,或者都没关系。

据说,有一门学问叫“关系学”,甚至有专著。

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不可能不构成关系,问题是如何构成关系、如何对待关系或处理关系。

亲朋好友、陌生路人,都会发生交往;公事私事、经营办理,都会遇到关联。

诚信善待、谦和助人大概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恪守的基本准则。

医生生活在社会中、人群中,也在关系里、关系中,互相关照、互相帮助,也在情理之中。

但可以坦诚地说,在诊治疾病的具体过程中,这些显然不起主导作用,甚至起不到作用。

试想,在手术中,什么叫好好做!什么叫不好好做?都得认真负责的好好做呀,谁敢不好好做呢?如何不好好做呢,连“技术”上都掌握不了。

医生的职责使然、医生的良知使然,一视同仁绝不是一句空话。

每个病人都应尽可放心的。

做医生:当过病人就会换位思考作为一个男妇产科医生,肯定不会亲身遭遇妇产科的任何疾病和问题。

其他疾病,其他性别也一样,医生不是靠自己亲身经历去认识疾病和积累诊治经验。

所谓“换位思考”当然主要指理解、体恤病人的感受、愿望和要求。

三年前,我得了急性阑尾炎,外科医生决定立即开刀,施行阑尾切除术。

一个波兰医生的故事

一个波兰医生的故事

一个波兰医生的故事
事儿君
【期刊名称】《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二战时期.德国人占领波兰后.在波兰各地建立了劳改营,很多波兰人被抓进劳改营做苦役。

一旦被抓进去.便插翅难飞,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处决。

【总页数】2页(P2-3)
【作者】事儿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2
【相关文献】
1.一个外科医生的故事
2.波兰的故事、波兰的音乐
3.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全科医生是否会建议呼吸道感染患者限制运动、留在室内或卧床休息?波兰和挪威全科医生的调查研究
4.医路有温暖,且行且珍惜——读《一个医生的故事》有感
5.时代呼唤人生价值的回归看《一个医生的故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医生的故事》: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医生
作者:郎景和
据说“医不过二代”了,是说医生的子女都不愿意考医学院校,不想
跟父母一样当大夫了。

古话却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表明人们对医学世家的尊崇和信任。

今非昔比,令做医生的我有些悲
哀与难耐。

我父母都不是医生,可是他们一定要我学医做医生,“有技术,行善事”是其信条。

我和妻子都是医生,也都算是有名的大夫,我们希望
孩子学医,可一双儿女不想继承我们的事业,让我们有些失望和无奈。

西方的医学或学医,更是精英教育。

家境好,学制长,学业优秀,又
要具有爱心和毅力。

当然,学成后地位高、收入丰,是个让人羡慕和
尊敬的职业。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就一个好医生呢,我认为应该具备如下四个品性:
仁性:仁心、仁术;爱人、爱业
悟性:反省、思索;推论、演绎
理性:冷静、沉稳;客观、循证
灵性:随机、应变;技巧、创新
似乎很高、很难,其实,不高,不难。

这几乎是基本要求,或者必备
品质,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医师们差不多都达到了、做到了。

这种成就过程不是医学院或研究生学历毕业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
比较漫长的锻炼、培养、训练和学习过程,不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和
理论变成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更包括对医生的职业精神、职业作风、
职业智慧的理解和树立,历经“磨难”和考验。

我曾写道:我们像是
在炉火中烧炼,然后在砧石上锤锻,再到冷水中淬火,卷起股股白烟、发生阵阵叹息……一个大夫就是这样炼成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所谓“十年磨一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写到这里,油然而生一种自诩、自恋和自负:当个医生,当个好医生
也是多么不容易呢!或者再放肆、放狂一点说,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一个医生,或做一个好医生的。

一个医生不仅要掌握科学与技术、理念与人文,还要具备健康的身心
状态。

值此,一个医生的心态也提出来了,好医生的心态,应该是可
以应对职业环境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不用紧张,又要保持警觉的
世界里,我们当然需要一种保持内心温暖与安全的方式。

只要我们明
确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医生,而且我们做到了,也就心安理得了。

人文精神是基础,是高度
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BMJ)是一本综合期刊,内容丰富,观念新颖,特别倡导的是每期都有医学人文方面的内容。

有的短小精悍,如“一
个外科医生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基本成熟?”回答是十年,与我们的“十年磨一剑”同出一辙。

有一篇《优秀外科医生的品质》的短文,
突出的基本是修养和观念。

也有系列长篇,如《优质医疗指南》。

更值得庆幸的是,中华医学会《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将原版各期中关
于人文的论著文章,收集荟萃,定期出版“医学人文专刊”,受到广
大读者的青睐。

2013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GMC)颁布了继2006年之后新版的《优质服务指南》,强调了医生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成为执行指南的基础,彰显指南的高度。

《优质医疗指南》(参阅《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医学人文专刊5、6期)从2013年4月2日起实施,有众多的医生和患者反馈和肯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这部优质临床医疗指南条目细腻周全,内容详尽明了。

我们仿佛走进
阡陌纵横田野的通衢大道;或者阴郁茂密森林的蜒幽径。

但总会有醒
目的路标,明确的方向。

这就是指南、是导引、是规则。

优质临床医疗指南的内涵丰富。

“指南”分职业行为准则、知识、技
术和表现、安全和质量、沟通、合作与团队以及维系信任等五大方面,
以下共计有80个条款。

在指南中,强调“你必须”和“你应当”,不是语气,是要求、是戒律,要深入于心中,体现于言行。

在临床知识和技能中,不仅指出要提高职业水准、运用学识经验,而
且将医疗文书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也包含于内。

对于医疗安全和质量
的叙述非常实际而中肯,我们可以当做告诫和警示来阅读和遵循。


队建设是一般指南较少涉猎的,而在该指南中却足足占据了22条。

同样,关于医患关系的“维系信任”部分,也用了27条的篇幅,从沟通交流到法律诉讼,从个人言行到与同事相处,从态度正直到财务诚实,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为我们修筑了规避“危险”的围墙,也为和谐
医疗构建了顺畅的桥梁。

优质临床医疗指南的人文高度在于,指南的纲领和基础是人文关怀、
人文理念和哲学思想,诚如威廉·奥斯勒所言,临床工作的三条基线是: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

借此,我们可以透析纷乱复杂的临
床医疗中的医院、医生,病人、病家,社会、体制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厘清正确与错误,主要与次要,材料与方法,即是与非的界定,以做
到“你必须”或“你应当”。

重要的人文理念和哲学思想还包括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畏医学和
敬畏自然;以人为本、病人至上;个人修养与伦理准则;技术为器与
实践第一等等理念与关怀,以上都在该指南中有明确表达,或深刻蕴含。

关于和谐医疗、同道协作和团队建设的人本观念更是指南的独到
之处和显著特点。

从根本意义上,类似于GMC《医疗指南》是优质医疗实践、医生培养、体制改革和行业发展的基本建设。

近年,我们已经逐渐制定、完善和
推行了一些执业法规和具体技术专业的规范指南,但全面系统的综合
指南尚少,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我行我素,缺乏监管的情况还很普遍。

因此,当我们看到GMC指南时,会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优质医
疗服务,如何才能做到优质医疗服务。

让我们呼唤、参与并实施我们自己的优质医疗指南吧,制定、出台指
南也应是中国逻辑、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或谓中国制造。

《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个被忽略的医德问题
作者:郎景和
“你的手术在哪儿做的?一塌糊涂!”
“这诊断不对呀,啥水平。


“这子宫不应该切。

该切的不切,不改切的给切了……”
“我要是你,就找那个大夫算账去!巫医呀。


……
类似的话不乏听到,这是一个医生对另外的医生、另外的医院说的话,是给一个到处求医无助的病人说的话。

是救助了病人?没有。

是帮助了以前的医生、医院改进工作?也没有。

有的是伤害:伤害了病人、伤害了同道。

试想,当病人得知“手术被
做的一塌糊涂”、治的“完全不对”、“不该切的给切了”等是何等
感受。

这些话带来的伤害远远重于疾病本身造成的伤害。

况且,情况也许并
不像这位大夫“忽悠”的那。

也许,人家是对的;也许,只是有些不足。

就是有些问题,你的责任是纠正、弥补和解决,而不是指责、夸
大和怂恿。

这不是袒护缺点、掩盖矛盾,而是真正体谅病人、爱护病人、解决问题。

或许会涉及纠纷或诉讼,那更是另外的处理。

实际上,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在病人就医的辗转中,每个医院、每
个大夫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调查、是补充、是完善。

有的医院限
于条件,有的医生限于经验,会出现缺陷和不足,甚至错误,都是可
以理解的。

所以要到你这里来呀,所以要请你看呀。

我遇到这种别家医院、别个大夫诊治有问题时,作法是:我不评论别
人的诊治问题。

我要重新详细进行过程回顾,复查检查,甚至病理切片、影像结果、审慎决定处理。

我要接受别人的经验教训,尊重其人
格和工作。

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更不是幸灾乐祸。

我会在门诊
结束后,和我的同事和学生们讨论这个病例的“对”与“错”、“是”与“非”、“长”与“短”。

我想,我们也会遭到别人对自己的评论。

会是怎样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