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中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中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中学教育中有效地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在语文学科中体现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
要在中学教育中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 提倡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作为教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2. 引导思辨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思辨,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表达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水平。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在数学学科中体现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学科。
要在中学教育中体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 强调基础知识数学学科的核心在于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科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实践应用数学数学学科的核心也包括实践应用数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1.课堂教学学习目标,要向知识与能力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的整合且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方向转型。
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2.课堂教学方式,要向情境式、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型。
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
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
3.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
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4.课堂教学评价,要向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评价角度不断拓展。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围绕学科知识的掌握展开,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重要意义,而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
教案中如何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教案中如何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导语: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科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案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教案中如何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分别是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目标设计在教案中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学科的核心素养通常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创新、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来体现这些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个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另一个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案中,可以明确这些目标,并通过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抓住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推动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发现,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意义的文本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观察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案中,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例如,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探究法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手段,开拓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他们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结语: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合理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可以有效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
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出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科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全面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音乐核心素养不仅包括音乐技能的培养,更涵盖音乐感知、表达与创造、文化意识等多个方面。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音乐核心素养,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课堂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音乐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音乐技能、音乐审美、音乐文化认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其次,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音乐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定义音乐核心素养:内涵与构成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技能:包括基本演奏技巧、声乐技巧、音乐理论等。
2. 音乐感知:指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包括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方面的感知。
3. 音乐表达与创造:学生在掌握音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思想,以及创造新的音乐作品。
4. 音乐文化意识:了解音乐文化背景,尊重音乐多样性,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三、课堂教学策略:培养音乐感知能力1. 创设丰富的音乐环境:教师可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播放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在无意间接触到更多音乐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开展音乐游戏: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3. 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课堂教学策略:提升音乐表达与创造能力1. 激发学生兴趣: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世界。
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3. 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培养创新精神。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要想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那就必须要先懂得什么是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而按照生物新课程标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1、可以在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应该在较好地形成生命观念,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可以在生物经典实验教学,科学探究历程以及实验设计学习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比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在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上,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逐步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以高中数学为例
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以高中数学为例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本身所涉及的基本能力、知识、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等。
在教学中,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和全面的学科理解、更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养水平。
本文将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阐述如何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一、数学素养的重要性高中数学是中学数学的进阶阶段,是学生从基本数学概念和方法向高阶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数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使学生在这个领域的学习更加轻松和自信,更加高效地发展综合素养,更加广泛地拓展属于自己的人生领域。
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是理解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关键的环节。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问题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数学学习中的基本技能。
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中如何注重学科核心素养1. 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在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学生对数学大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探究数学思想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比如,当学生学习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原理的引导和数学方法的讲解,引领学生探究图形中的对称、相似和投影等基本概念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发展其数学思维。
2. 舒适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方法是数学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应用数学概念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精心地选择数学方法。
比如,在学习函数方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实践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多元化的知识传授数学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应注重传授多元化、实用性强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概率论时,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设计实验,向学生介绍有关于概率、统计和数据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学科兴趣。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要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需明确内涵,构建科学教学体系,加强教师素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建立评价机制。
注重实践创新、跨学科融合及评价与反馈,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要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养。
这些素养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
其次,要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验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互评、师评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在某种水准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
核心素养的落实假设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编个相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教材,让孩子去记去背,去对付考试,核心素养不可能落实,所以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水平体系,道德体系。
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假设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2.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力量。
教研人员建议,要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结合学科特点,选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并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目标中。
调查表明,每门课程都可以承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每门课程都有其可以重点承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例如科学类课程学科可以重点承载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问题解决、社会责任等素养要点。
在课程实施方面,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善课堂教师教与学生学。
引导教师由单纯关注学科知识教学、考试教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科能力教学、学生发展素养教学,要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特别要探索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发展为育人本位,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正如叶澜所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每门课程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21世纪国内外基础教育共同关注的热点专题,而课程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我们需要不断借鉴、思考、实践、总结如何在课程目标、标准、实施等环节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
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在教案中如何体现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在教案中如何体现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任教教师制定和实现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方向的明确定义和实现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核心。
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具备创新能力、高素质和适应能力。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教案中如何体现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呢?以下是笔者对此的一些思考。
一、体现教学目标1、明确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前,教师应该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综合评估教育资源,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估方法都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该在教案中明确教学目标,以便于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知道教学目标,并能够按照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在写教学目标时,可以按照SMART原则,即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时限,确保教学目标能够被理解和识别。
2、思考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只是针对某一课程或某一单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整个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过程,它既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涉及授课方式、学生评价、师生互动和学科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3、衡量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实现教学目标,更是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教育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衡量教学效果,例如:测量达成程度、评估学生的反馈和提高学生的表现等。
另外,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来修订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效果。
二、体现核心素养1、培养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面对学习目标和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为学生创设认识自我、发挥个人潜力、更好地发掘自己潜力和表现出优良的行为和品德价值观等部分,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2、关注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对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思考方式的全面把握和理解,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育落地
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育落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我认为就是学生既要学到知识,同时又要能提升其核心素质的培养,以下是对核心素养在课堂教育中体现的计划: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在英语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英语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正确处理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教师可利用四级制理念,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T)—助手(TA)—组长(GL)—组员(GM)”的小组模式下,进行小组式探究、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包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例如,在教学与动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配上生动、形象的动作:“Look!Here is a lazy rabbit。
”然后,教师比出小兔子耳朵的动作,伸一个懒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向学生讲解“lazy”的危害,教育学生做人要勤奋。
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通过启发教育的方式,开发学生的脑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分清是非对错,让学生受到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渗透核心素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比较好动、好玩,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时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讲故事、歌唱等形式,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研究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研究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为了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将其融入教学的过程和环节中。
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到句式的不同、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规律。
例如,在执教《马说》时,可以从朗读的语气中发现思想内涵,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研究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关键方式在于有效提问。
在此可借鉴XXX老师主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设计。
例如,在执教XXX的《祝福》时,可以用三个主问题统领全文教学:1.初读阶段:以问题牵动对全文的理解,凝聚兴趣。
(XXX为什么无春天?)2.进行阶段:以问题的形式形成教学板块。
(XXX每次祝福时都想说什么?)3.深化阶段:探索主题意义。
(XXX的死,谁担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及价值观念,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落实核心素养是教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提供几个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
一、培养探究精神科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
同时,给予学生自主研究和团队合作的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能力。
二、促进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做实验、观察数据、整理资料、分析结果等科学方法,让他们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实验展示、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培养科学伦理与价值观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和科学价值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科学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道德意识。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研究,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科学的社会影响,明确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价值观。
四、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科学教学应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与数学、语文、艺术等学科相结合,通过项目制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增加学科间的连贯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结论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的关键。
通过培养探究精神、促进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科学伦理与价值观,以及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也有助于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教师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技巧
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学科核心素养又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一名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思维品质等综合能力,是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
本文将从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入手,从不同的层面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学科核心素养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类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1.知识与认知层面。
主要包括学生对某一学科领域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解的掌握程度,包括学科专业的知识、学科思维方式、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等。
2.技能与实践层面。
主要包括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所必须掌握的一系列技能和实践能力,如实验、表达、创意、写作、计算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
3.情感与价值观念层面。
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和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品质,如创新和探究的兴趣、自我肯定和自信等。
二、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技巧1.在教材的选择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从教材的具体内容、计划和安排等方面入手,确保学生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掌握程度、技能和实践能力、价值观念和情感品质等全面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化学这门学科时,教师可以从化学实验入手,设计一些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学习,探究化学反应背后的科学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良好的师生互动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课堂、讨论课、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引言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几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策略一:建立扎实的科学基础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建立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教师应该通过系统而有序的教学来传授科学概念、原理和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策略二:激发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策略三:进行科学实践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进行科学实验、实地考察和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方法和技能,提升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
策略四:培养科学合作精神
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实验和项目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结论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通过建立扎实的科学基础、激发科学思维、进行科学实践和培养科学合作精神等策略,教师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他们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以上为简要内容,详细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扩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怎么体现核心素养?近年来,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探讨气氛越发热烈。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指出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形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完整教材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要对教材体系进行梳理和改革。
传统的语文教材重知识传授,对核心素养的渗透不足。
新教材应将核心素养融入教材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体系。
1. 应明确核心素养目标。
教材应明确各个学段的核心素养目标,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
比如,在语言表达素养方面,可以将目标细化为:能够用简约、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具体;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
2. 统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习内容。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传统教材中,过多强调“文言文”的学习,而忽视了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新教材应注重现代文阅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泛读中体验语言的魅力,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习活动。
教材应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将核心素养融入学习活动中。
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主题观察现象、问题解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施过程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施过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重视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文本、表达见解,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
2. 丰富表达方式,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多种表达方式,如语言描述、图文结合、表演等,鼓励学生大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地?
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
核心素养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看问题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和体验式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素养。
素养是人们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特定情境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提高认知、亲身实践、交流合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途径。
3、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的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自己学,如果学生只是听、记、背,但不会归纳梳理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还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体系,知识处于零散的阶段。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独立的建立知识的体系,才能真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进入高级学习阶段,才能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谈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的布置和检测等环节培养出来的。
学科教师要有素养意识,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养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篇一提出了核心素养以后,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围绕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设计恰当的情境,提出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与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建立学科核心内容(概念)学科核心内容(概念)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高中生物的核心内容往往体现为学科的核心概念。
学科“核心内容”一般是指学科中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
核心内容往往是一组内容或一类内容组成的知识群。
每一组核心内容都蕴含一个基本的、反映其学科本质的特征。
而这些本质特征往往反映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从学科的角度看,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看,有利于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有效控制教学内容容量,合理安排“脚手架”知识;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内容。
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广泛和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的有效参与是基于问题情境展开的。
问题情境依托核心内容而确定,探究问题围绕核心内容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提出。
在学生的有效参与中解决核心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有效参与是为解决关键问题的而设计的,是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产生冲突时发生的,是针对有意义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展开的。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程目标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结合学科特点,选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并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目标中。
调查表明,每门课程都可以承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并且每门课程都有其可以重点承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点,例如科学类课程学科可以重点承载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问题解决、社会责任等素养要点。
在课程实施方面,以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善课堂教师教与学生学。
引导教师由单纯关注学科知识教学、考试教学转向全面关注学科能力教学、学生发展素养教学,要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式, 特别要探索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发展为育人本位,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正如叶澜所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每门课程都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使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21世纪国内外基础教育共同关注的热点专
题,而课程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我们需要不断借鉴、思考、实践、总结如何在课程目标、标准、实施等环节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
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
该研究成果将中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
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
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
点。
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
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 .回归学习本质一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
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 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
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只是,在现代知识
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
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 .学习方式改变一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
“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
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
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 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
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
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 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 .教学模式的变革一“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
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 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一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
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
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
它有利于
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
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
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