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细菌和病毒的遗传-转化接合资料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知识分享
(二)化学方法
常用的化学诱变剂有5溴脱氧尿苷( UBr )、 5-氟脱氧尿苷、2-氨基嘌呤、8-氮鸟嘌呤、亚硝 酸、羟胺、烷化剂(B丙酸内酯和芥子气等)、 亚硝基胍、丫啶橙染料 (丫啶黄、丫啶橙、原黄 素等)、一系列烷化剂和丫啶类结合的化合物、 溴化乙锭等。它们的作用机制复杂而各有差异, 总的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如无荚膜炭疽芽 孢苗是半强毒菌株在含50%动物血清的培养基 上,在50%CO2的条件下选育的。
(5)通过非易感动物 如猪丹毒弱毒苗 (GC42 ) 系将强致病菌和株通过豚鼠370代后,又通过 鸡42代选育而成。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去除毒力基因或用 点突变的方法使毒力基因失活,可获得无毒力 菌株或弱毒菌株。但对多基因调控的毒力因子 较难奏效。
利用各种生物学的方法可诱使微生物发生 变异,使细菌发生毒力等性状的改变,获得性 能良好的菌株。
1、增强毒力 连续通过易感动物,可使病原 菌毒力增强。有的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 被温和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例如产气 荚膜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时毒力增强;肉毒梭 菌当被温和噬菌体感染时,方产生毒素。
2、减弱毒力 病原菌毒力自发减弱的现象, 常见于传染病流行末期所分得的病原菌株。人 工减弱病原微生物的毒力通常使用病原菌通过 非易感动物、鸡胚等方法。如将禽霍乱强毒菌 株通过琢鼠190代后,再经鸡胚传40代,育成 禽霍乱弱毒菌株。无论自然变异弱毒株或人工 培育的变异弱毒株,均由于DNA上核甘酸碱基 顺序的改变的结果。
3.插入DNA相邻的碱基之间,引起移码突变。 在邻近的两个嘌呤碱基之间插入丫啶染料分子, 可引起DNA复制时碱基增添或缺失的错误,造 成密码子的移码,出现基因突变。
微生物 10-4、5、6第十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工程菌的稳定性问题
由工程菌产生的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 人生长激素、乙肝表面抗原、人促红细胞生成 素、重组链激酶等都已先后供应市场,不仅保 证了这些药物的来源,而且使成本大大降低。 但工程菌在发酵生产和保存过程中表现出不稳 定性,具体表现为:质粒的丢失;重组质粒发 生DNA片断脱落;表达产物不稳定。 工程菌的稳定与否,与重组质粒本身的分子组 成、宿主细胞生理和遗传性以及环境条件等因 素有关。
性状稳定的菌种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 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 影响微生物菌种稳定性的因素:a)变异;b)污染; c )死亡。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衰退:菌种出现或表现出负变性状
菌种衰退的原因: ①大量群体中的自发突变
自发突变
纯菌种
不纯菌种
传代增殖
衰退菌种
原始个体
突变个体 菌种衰退的原因: ②分离现象。 菌种衰退的原因: ③培养条件与传代。
准性杂交育种
第五节 分子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一、基因工程 定义:在基因水平上,改造遗传物质,从而使 物种发生变异,创建出具有某种稳定新性状的 生物新品系。
特点:可设计性、稳定性、远缘性、风险性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获得目的基因
选择基因载体
体外重组 外源基因导入 筛选和鉴定
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改变后的菌株被称为“工程菌”, 工程菌已逐渐应用于药物的微生物发酵生产中,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生物合成基因量而 增加抗生素产量;②导入强启动子或抗性基因而 增加抗生素产量;③把两种不同的生物合成基因 在体外重组后再导入受体而产生杂交抗生素;④ 激活沉默基因,以其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提 高抗生素产量;⑤把异源基因克隆到宿主中表达, 以期彻底改变生产工艺。
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和增殖
脱壳和生物合成
脱壳过程:病毒通过脱壳释放出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物合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资源进行自我复制 复制方式:病毒通过RNA或DNA复制进行增殖 组装过程: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组装新的病毒颗粒
装配与释放
装配过程:病毒基因组与 蛋白质外壳结合,形成完
整的病毒颗粒
释放方式:通过细胞裂解 或细胞膜融合等方式释放
核质体
核质体是细菌细胞中 的一种重要结构,负 责细胞的遗传和代谢
核质体由DNA和蛋 白质组成,是细菌的 遗传物质库
核质体的大小和形状 因细菌种类而异,但 通常呈球形或椭圆形
核质体在细菌的增殖 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复制和传递遗 传信息来保证细菌的 繁殖和变异
病毒的结构
核心
病毒的核心是遗传物质,通常是DNA或RNA 核心外面有一层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 衣壳上有一些突起,称为刺突 刺突可以帮助病毒附着到宿主细胞上,从而进入细胞内部进行增殖
细菌的增殖
无性繁殖
细菌的增殖方式: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特点: 简单、快速、高效
无性繁殖的过程: 复制、分离、形成 新的个体
无性繁殖在细菌中 的重要性:保证细 菌种群的稳定和持 续发展
有性繁殖
细菌的有性繁殖:通 过接合、转化、转导
等方式进行
接合:两个细菌细胞 通过性菌毛结合,形 成接合管,实现基因
增殖。
细菌和病毒都可以 引起疾病,但病毒 引起的疾病往往比 细菌引起的疾病更
严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增殖方式的异同点
细菌:通过分裂进行增殖,速度快,数量多 病毒:通过复制进行增殖,速度慢,数量少 细菌和病毒都可以通过感染其他生物进行增殖 细菌和病毒在增殖过程中都会产生变异,导致抗药性等问题
10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如果研究三因子转导(three-factor transduction),只需分析一个实 验的结果就可以推出三个基因的次序。
普遍性转导
例如:供体基因型a+b+c+,受体的基因型为a- b- c- 。 供体用P1噬菌体感染,P1的后代再用来感染受体细胞,
然后把受体细胞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
如果通过中断杂交已知三个基因中的一个如a不在中 间,就可对a+进行选择,即在对a+进行选择的选择培 养基上,把可以生长的a+细胞选出来。然后,再把被 选择的受体细胞重复接种在其他对b+或c+进行选择的 选择培养基上,检查a+细胞是否同时具有b+和c+。
突变子和重组子都是一个核苷酸对或者碱基对(bp)。所
以基因内每个碱基均可能发生突变,任意两个碱基间均能 发生交换重组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属于同一基因(功能单位)还是两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呢
p59
对于两个独立起源的、表型相似的隐性突变,如何判定是 在二倍体生物中,可以建立双突变杂合体。双突变体杂合 体有两种形式:顺式(cis)和反式(trans)
普遍性转导
最少的一类转导体应当代表最难于转导的情况,
这种转导体是同时发生交换次数最多的一类。
这种转导子的基因排列应为两边是供体基因,而
中间为受体基因。
假定由实验得到的最少的转导体类别为a+b+c- ,
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三个基因的正确次序应当是 acb或bca,而不是abc。
普遍性转导
如λ的DNA,既可以以自主的状态存在,也可以整合在细菌染色 体中。这种有两种状态的遗传因子叫做附加体(episome)。
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哪些方式
龙源期刊网 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哪些方式作者:郑娟娟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菌遗传物质过程中的转移方式大致有三种,分别是转化,接合和转导,三种方式对DNA的相互作用是区分他们的主要指标。
一、细菌遗传物质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中,细菌的转化过程都是能依靠自身的特定功能来实现自我调节和完成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细菌也不止一种生理形态,而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形态有Photo-energy inorganic autotrophic type(光能无机自养型), chemical-energy inorganic autotrophic type, heterotrophic type(化学能无机自养型), methyl-nutritional type (甲基营养型)等,除了不同的生理形态对细菌遗传物质的转化方式引起差异外,还有其他外部自然或非自然因素对其转化过程也会产生有差异的影响。
如果细菌的状态为能够被外界环境所影响时,此时,细菌的就能够向外界产生电离反应。
又或者受到氯化钙等其他化学物理刺激,而对DNA吸收或者改变其目前的状态。
这种细菌的状态被称为细菌的感受态。
有些细菌自诞生的时候就处于感受态的环境中,而有一些则需要外界的特殊刺激才能转变为感受态,这也把细菌的感受态分成了自然感受态和人工感受态两种。
不同种类的细菌实现感受态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本身就可以实现感受态转变也就是自然感受态的细菌代表有枯草芽孢杆菌,而需要通过人工干扰才能实现感受态的细菌典型代表是大肠杆菌,一种在生活中尤其常见的细菌。
细菌遗传物质转化方式的不同还取决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细菌都是来源于土壤之中,因此土壤的干湿程度,酸碱差异,营养成分的比例等因素也会影响细菌遗传物质转化过程的快慢,吸收DNA的快慢以及细胞与DNA相互作用的效率状况。
根据对不同环境下细菌转化速率的观察,可以得知,在淤泥中,细菌转化效率和吸收释放DNA的速度比在其在沃土中的速度更快,在酸性土壤中的转化效率比在碱性土壤中的效率高,再通过观察,发现土壤中的含水量在30%-40%左右时转化效率最高。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学分析
用不同的Hfr菌株进行中断杂交实验所作出的大肠杆菌基因连锁图,其基因向F-细胞转移的顺序大不相同。
重组作图
01
当转移时间间隔在两分钟之内, 如已知lac与ade紧密连锁,距离约为1分钟,中断杂交作图就不可靠,须用传统的重组作图(recombination mapping)
01
不用亲本类型 两对基因间的交换频率,必须在形成部分二倍体的条件下,计算重组率。 部分二倍体如果不发生重组,无法鉴别。 接合重组不产生相反的重组类型
低频重组与高频重组
高频重组(High frequence recombination, Hfr)
F因子整合到了细菌染色体上,与F-细胞接合后将供体染色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传递给F-受体,当供体和受体的等位基因带有不同的遗传标记时,可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重组,频率可达到10-2以上,称为高频重组品系(菌株)
杂合DNA复制后,形成一个亲代类型的DNA和一个重组类型的DNA并导致转化细胞的形成与表达。
转化的进程
4 共转化与遗传图谱绘制
共转化:供体的一条DNA片段上的两个基因同时转换的现象。 利用共同转化绘制细菌连锁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 相邻基因发生共同转化的概率与两者的距离间成正向关系,基因间距离越近,发生共同转化的频率越高,反之越低。 因此可能通过测定两基因共同转化的频率来指示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
单击添加副标题
遗 传 学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学分析
目录
1
2
二 细菌的接合与染色体作图
1.接合现象的发现
细菌的接合首先是莱德伯格( Lederberg )和塔特姆( Tatum )在1946大肠杆菌杂交试验中发现的。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二)F΄因子
F因子的整合与环出图
F因子整合到宿主细 菌染色体的过程是 可逆的。
正常、精确
(二)F΄因
子
P224
lac
F 非正常 环出 Hfr
la F′lac c F
图10-25 F′因子的形成
阿代尔伯格和伯恩斯(Adelberg,E. 和 Burns,S.,1959)称这种携带有某些细 菌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为F′因子。
四、转导
(transduction)
P224
(一)概念: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
重组的过程。
(二)转导现象的发现 黎德伯格(Lederberg)和津德(Zinder)在1952年首 先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enella typhimurium)中 发现转导现象。
四、转导
(transduction)
U型管实验结果的解释: 转导噬菌体---转导
溶源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P22)
(四)转导的类型
图--噬菌体转导
图a、普遍性转导
图b、特殊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普遍性转导过程图
转导细菌染色体组的任何不同部分
转导体
转导噬菌体 部分二倍体
普导遍性转
由此形成的具有重组遗传结构的细菌细胞叫转导体 transductant。
普遍性转 导
例如:供体基因型a+b+c+,受体的基因型为a- b- c- 。
供体用P1噬菌体感染,P1的后代再用来感染受体细胞, 然后把受体细胞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
如果通过中断杂交已知三个基因中的一个如a不在中间, 就可对a+进行选择,即在对a+进行选择的选择培养基上, 把可以生长的a+细胞选出来。然后,再把被选择的受体 细胞重复接种在其他对b+或c+进行选择的选择培养基上, 检查a+细胞是否同时具有b+和c+。
遗传学_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_
1180 + 418 + 685 +107 +11940 +3660
100% = 2390 100% =13% 17990
trp2
tyr
34
his2
13 tyr1
his
40
trp
八、转导(transduction)
⚫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转导是以噬菌 体为媒介,将 外源基因携带 入细菌,使受 体细胞发生遗 传重组的方式。
a、b间发生交换
单性状的转化子
a、b间不发生交换
双性状的转化子
七、转化作图的原理
细菌两连锁基因的交换率
=
单性状转化子的数 单性状转化子数+共转化的转化子数
100%
表7-1 枯草芽孢杆菌trp2+ his2+ tyr1+(供体)× trp2- his2- tyr1-(受体)的转化实验 座位转化子类型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7-1 T4噬菌体的电镜照片
二、病毒对遗传学研究的贡献
1952年 Hershey & Chase的同位素示踪试验
证明T4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1969年诺贝尔奖】
二、病毒对遗传学研究的贡献
1956年Fraemkel Conrat的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试验
滑,可致病)
粗糙型R菌株 (无荚膜,菌落粗
糙,不致病)
三、转化现象的发现——Griffth的肺炎双球菌实验
IIR菌株不致病 IIIS菌株致病
灭活的IIIS菌株不致病 灭活的IIIS菌株的某种物 质使IIR菌株发生性状改 变,变成致病的IIIS菌株
细菌的遗传分析
Question
• 我们已知在F+×F-杂交中,几乎所有F-细菌变 为F+, F+×F-→F+;
• 而在Hfr ×F-杂交中,尽管出现高频重组,但F- 细菌很少转变为F+细菌。这个问题使遗传学家感 到迷惑不解。?
中断杂交实验 (Interrupted-mating experiment)
Wollman 和 Jacob进行中断杂交实验:
细菌的遗传分析
概述
• 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等均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es)。 • 主要特征:没有核膜,其核基因组是由一个裸露的环状
DNA分子构成,称为拟核。细胞内没有以膜为基础的 细胞器,也不进行典型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结构简单,繁殖能力强,分布广, 世代周期短,个体数量多,在正常条件下,完成一个世 代仅20 min, 较容易诱变和筛选各类型突变。 • 细菌不仅是许多病毒的宿主细胞,而且有自身的遗传特 性,又易于培养建立纯系,长期保存,成为遗传学研究 的常用实验材料。
Hfr : thr+ Leu+ azir tonr Lac+ gal+ strs ×
F- :thr- Leu- azis tons Lac- gal- strr
azi:叠氮化钠; ton:噬菌体T1; str:链霉素; Lac:乳糖; gal:半乳糖
结果发现Hfr的未选择性标记基
因进入F-所需时间: • 9分钟时:
细菌的细胞结构:简单 (原核生物) • 基本结构: 细胞壁 (cell wall), 细胞膜 (cell membrane); 拟核 ( nucleoid ),核糖体 (ribosome), 细胞质 (cytoplasm),内含物等;
• 特殊结构: 一定条件下具有的结构 e.g. 荚膜 (capsule) 和鞭毛 (flagella)
微生物学遗传与变异ppt课件
含毒素基因
编码毒素蛋白
• 毒力减弱—— 有毒菌株变异为弱毒或无毒菌株
卡介苗 Bacillus of Calmette- Guerin,BCG : 卡介二氏用有毒的牛 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13年连续230次传 代所获得的一毒力减弱但保留有抗原性的变异株。是 用于人工免疫 以预防结核病的活疫苗。
• 染色体DNA chromosome • 质粒 plasmid • 转位因子 transposable element • 噬菌体 phage
• 染色体DNA
chromosome
• 无内含子 • 重复序列少 • 功能相关基因组
成操纵子
• 病原菌中存在
毒力島(pathogenecity Island)
1.形态结构: EM 下 有 三 种 基 本 形 态 :
蝌蚪型 微球形 丝形
2.化学组成:
• 噬菌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 核酸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根据其组成可为DNA噬
菌体和RNA噬菌体。
• 蛋白质是噬菌体头部衣壳及尾部的主要组成成份,
能保护噬菌体核酸,决定其外形和表面特征。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4、耐药性变异variation of virulence
细菌对某种抗生素或药物由敏感变为不敏感即为细菌
的耐药现象。
多重耐药株:同时耐受多种抗生素的菌株。 抗生素依赖菌株:如痢疾志贺菌的赖链霉素菌株。
抗生素
抗生素
敏感
耐药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material basis of bacterial heredity and variation
转导频率
普遍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
裂解期
9 细菌与噬菌体的遗传重组分析
根据F因子存在的方式,E.Coli 可以分为4种菌株
配对、交换 准确环出
整合 准确环出
F+
F+
Hfr
携带 1 个基因~ 半条染色体
F-
F’
c. 接合过程
i. F+×F- F++F+ ii. Hfr×F- Hfr+F- 复制:滚环模式
d.部分二倍体、交换与遗传重组
c b+
a+
降解
c+ b a
Lederberg和Tatum根据实验作解释,认为上述原养型是两个亲本品系基因的重组体。在 E.coli中基因重组经一系列步骤进行: (1)细胞融合; (2)亲本细胞的遗传物质经过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 (3)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的合子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带有重组基因的子代细菌。
c. 本质( E.coli )遗传物质的单方向( one-way )转 移
(3)F因子:
a. 发现
1952年: W. Hayes 试验证明: 接合过程中,遗传物质单向转移, 供体(donor) -♂ A菌株 受体(receptor)-♀ B菌株 1953年: Hayes,Leaderberg & Cavalli: ♂有F因子 ♀ 无F因子
b. F因子的遗传结构
质粒:旧称附加体,是指 独立于细菌染色体的 可以独立、整合、环出、丢失 含有少量基因的 双链DNA环状分子 F 因子 ( 致育因子、性因子) :是一种感染性质粒,由于F因子 存在与否决定是否接合,又称为致育因子。 F因子的遗传结构:图7-12
l+
l-
a+ l+ asr
a+
sr
a+
lac-ade间发生 交换
微生物遗传操作系统
Retrotransposition: The element makes an RNA copy of itself which is reversed reversed-transcribed transcribed into a DNA copy which is then inserted (cDNA).
抗生素抗性基因
Transposase
tnpA
3 EZ::Tn transposome 3. 转座体技术
EPICENTRE Technologies
Tn5 转座机理
Transposome
Synaptic complexes are formed after Tnp binds to the ends and then di dimerizes i forming f i both b th T Tnp–Tnp T and d trans Tnp–DNA contacts.
Conservative transposition
剪-贴型/保守转座
?
• Cut and Paste transposition: p The element itself moves from the donor site into the target site
• Tn5, T 5 Tn10 T 10
促融合剂:
PEG(polyethylene (p y y g glycol) y ) 聚乙二醇(PEG)能有效地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动物细胞融合:仙台病毒、羟基磷灰石、PEG PEG对细胞尤其是原生质体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作用的时 间一般不宜过长。微生物的原生质体只需要与PEG接触5分钟, 就应尽快加入缓冲液进行稀释。
转化、转导与接合转移
遗传学复习要点
遗传学复习要点0.细菌的遗传分析F因子将供体细胞的基因导入受体,形成部分二倍体的过程叫性导或F-导。
F 因子整合进细菌染色体→[Hfr] → F’→与F-接合→ 产生部分二倍体。
F’和λd颗粒不同,它加进了细菌的基因,并不减少本身的基因。
F’因子也没有蛋白质外壳包装的问题,所以长度不为包装所限制。
细菌的转化和转导作图:转化:没有噬菌体作介导,由DNA直接转入受体细胞的过程,称为转化。
细菌的转导与作图转导:以病毒作为载体把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菌细胞。
转导分为一般性和特殊性转导转导病毒产生的频率非常低。
由于噬菌体外壳蛋白决定噬菌体附着细胞表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噬菌体颗粒仍然具有侵染性。
它感染细菌细胞,并将其内含物-细菌的DNA片断注入其中。
进入的DNA片段可以和寄主细胞DNA发生重组,形成遗传结构发生重组的细菌细胞-转导体。
②共转导频率与图距的关系式1966年,T.T Wu (Harvard University)得到了一个共转导频率与从接合实验中得到的图距相连系的数学表达式:(4)局限性(特异性)转导与作图由温和噬菌体进行的转导叫做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该噬菌体DNA整合进细菌染色体中时,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所以只转移细菌染色体的特定部分。
细菌同源重组的特点细菌的转化、接合和转导重组都是同源重组。
细菌中的重组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环状双螺旋DNA分子与一个单链或双链DNA分子片段之间,而且没有相对应的(相反的)重组子。
重组发生在单链DNA片段和完整的双链DNA之间,且供体单链与受体DNA之间结合形成一段异源双链区,最后结果取决于错配修复。
无重组发生:校正切除的是异源双链区中的属原供体单链的核苷酸。
若无修复校正作用,则该细菌分裂后产生两个细胞,一个是受体的基因型,另一个是重组体的基因型。
高效率标记:有些遗传标记在转化中很少发生校正作用,或校正切除几乎总是在受体DNA上,因此转化频率较高,这类遗传标记称为~。
细菌接合作用
细菌的接合作用是指两个细菌细胞之间进行接触并交换遗传物质的生物学现象。
接合作用通常发生在细菌细胞之间,通过细胞间连接的结构(如毛或鞭毛)进行物质交换。
接合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转化:在细菌接合作用中,一种细菌细胞取得另一种细菌细胞的裸露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自身的染色体中。
这种遗传物质的水平转移使得接受DNA的细菌获得新的遗传特征。
2. 转导:转导是细菌间利用噬菌体(细菌病毒)作为载体进行基因传递的过程。
在转导过程中,细菌感染了携带外源DNA的噬菌体,当这些噬菌体感染其他细菌时,它们会释放携带的外源DNA,从而实现遗传物质的传递。
3. 共生质粒传递:许多细菌含有质粒,这些质粒带有特定的基因,例如耐药性基因等。
在接合作用中,细菌可以通过连接结构直接将质粒传递给其他细菌,从而传递特定的基因,影响受体细菌的性状。
细菌的接合作用是细菌种群中重要的遗传交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细菌可以获取新的适应性特征,增加其生存竞争力。
在临床上,细菌接合作用也是细菌耐药性等问题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对细菌接合作用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菌遗传变异、耐药性传播、环境适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遗传分析
第四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一) 名词解释:1.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它能合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2.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4.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5.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6.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7.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8.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9.]10.局限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
以λ噬菌体的转导,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11.att位点:噬菌体和细菌染色体上彼此附着结合的位点,通过噬菌体与细菌的重组,噬菌体便在这些位点处同细菌染色体整合或由此离开细菌染色体。
12.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13.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14.F+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二) 是非题:1.在大肠杆菌中,“部分二倍体”中发生单数交换,能产生重组体。
()2.由于F因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向整合到环状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从而在结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转移原点和转移方向。
()3.受体细菌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外来的大于800bp的双链DNA分子。
()4.在中断杂交试验中,越早进入F-细胞的基因距离F+因子的致育基因越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化过程 P214
2.供体DNA与受体细胞结合(binding):
结合发生在受体细胞特定部位; 供体DNA片段为双链; 结合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3.DNA的穿入和摄取:
当细菌结合点饱和之后,细菌开始摄取外源DNA; 往往只有一条DNA单链进入细胞,另一条链在膜上降解。
4.联会(synapsis)与外源DNA片段整合(integration):
➢ 结果:
平板上长出原养型菌落(++++)。
1946年 黎德伯格和塔特姆接合试验
原养型菌落频率10-7
Hale Waihona Puke 几种可能解释及其分析P216
对上述试验结果原养型菌落可能产生于:
❖亲本细菌A或B发生了回复突变; ❖两品系细胞通过培养基交换养料——互养作用; ❖两品系间交换DNA; ❖发生细胞融合,形成了异核体或杂合二倍体。
实验结论
P213
转化定义: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 来自另一基因型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 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转化。
Avery等人的实验也表明:决定细菌遗传类型的物 质是DNA,即证明了DNA就是遗传物质。(p36)
由于他们采用的实验方法当时不被人们广泛接受, 而且得出的结论与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蛋白 质是遗传物质)不符合,而长期没有得到人们的承 认。
2. Griffith转化研究
P213
Griffith对其试验结论及发展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Griffith认为:
(有毒)死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移到(无毒)活细菌中,并使 之具有毒性,导致小家鼠死亡。
他将这种细菌遗传类型的转变称为转化,并将引起转化的 物质称为转化因子(tranforming principle)。
P215
重点:接合的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F-、F+、Hfr 菌株的概念、区别和用途;中断杂交试验及重组作 图。
概念:在原核生物中,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 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一)、接合现象的发现和证实 (二)、F因子及其在杂交中的行为 (三)、中断杂交试验作图
(一)、接合现象的发现和证实
❖ 结果(转化子类型): 基因座位
trp2 + - - - + + + his2 + + - + - - + tyr1 + + + - - + -
数目 11940 3660 685 418 2600 107 1180
表10-5 3660
p215
trp2
34
tyr1
his2 13
二、接合 (conjugation)
相邻基因发生共同转化的概率与两者的距离成正向关系
→基因间距离越近,发生共同转化的频率越高,反之越
低。
因此可能通过测定两基因共同转化的频率来指示基因间 的相对距离。
转化与遗传图谱
P215
❖ 应用:
➢ ①两个基因同时转化的效率(连锁或不连锁) ➢ ②基因定位(遗传作图)(枯草杆菌)
❖ 杂交实验:trp2+his2+tyr1+ × trp2- his2-tyr1- (黎德伯格等)
P215
1946年,黎德伯格和塔特姆的大肠杆菌杂交试验:
➢ 材料: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菌株的两个营养
缺陷型品系:
A—甲硫氨酸缺陷型met-和生物素缺陷型bio-; B—苏氨酸缺陷型thr-和亮氨酸缺陷型leu-。
➢ 方法:
将A、B两菌株混和,在基本培养基(固体)上涂布培养。
P213
概念: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 取周围供体(donor)的染色体片段,并将此外源 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只有当整合的DNA片段产生新的表现型时,才能 测知转化的发生。转化中接受供体遗传物质的称 为受体(receptor) 。
(一)、细菌转化实验 (二)、转化过程 (三)、转化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整合指单链的转化DNA与受体DNA对应位点的置换,稳定 掺入到受体DNA中的过程,实际就是遗传重组的过程。
研究整合的分子机制也就是研究遗传重组的分子机制。
转化过程
P213
(三)、转化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共转化与遗传图谱绘制
共转化 供体一条DNA片段上的两个基因同时转化的现象称为~。
利用共同转化绘制细菌连锁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
(一)、细菌转化实验
1. 基础知识
荚膜 菌落 毒性 类型
野生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 光滑型S 发达 光滑 有 I, II, III
一种突变型为粗糙型 粗糙型R 无 粗糙 无 I, II
两者根本差异在于荚膜形成;
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 具特殊的抗原性;
不同抗原型是遗传的、稳 定的,一般情况下不发生 互变。
感受态主要受一类蛋白质(感受态因子)影响,感受态因 子可以在细菌间进行转移,从感受态细菌中传递到非感 受态细菌中,可以使后者变为感受态。
一般认为感受态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后期,并且某些处 理过程可以诱导或加强感受态,以大肠杆菌为例,用 Ca2+(CaCl2)处理对数生长后期的大肠杆菌可以增强其感 受能力。
第十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的特点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本章要求 思考题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P213
细菌的遗传重组
一、转化 二、接合 三、性导 四、转导
一个细菌细胞 的DNA与另一 个细菌细胞的 DNA的交换重 组可以通过4 种方式进行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以后一些研究者重复上述试验,并且加入了体外培养试 验,即:将加热杀死的SIII细菌与无毒RII细菌混合培养, 然后注入小家鼠体内,同样导致家鼠死亡。表明:
细菌在培养条件下也能够实现遗传类型间的定向转化。
3.阿维利(Avery)等的转化实验(1944)
实验结果:
来源于加热 杀死的SIII 细菌,并使 RII细菌转化 成为SIII型 细菌的转化 因子是DNA。
(二)、转化过程
P214
细菌转化过程
❖ (一)转化的过程
非感受态细胞 外源DNA被洗掉了
吸附
洗涤
转化因子 感受态细胞
外源DNA仍与细胞结合
整合 吸收
两种核酸酶: 切为约14kb的片段
使外源DNA片段变为单链
(二)、转化过程
P214
1. 感受态与感受态因子:
感受态指细菌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DNA分子进行转化 的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