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合集下载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

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

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

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

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

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

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001]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001]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生物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碳元素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B.血红蛋白中含有大量元素FeC.Na+在细胞内的含量比细胞外液中低D.不同组织细胞中mRNA的种类相同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COVID-19的遗传物质中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B.COVID-19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不会发生增殖C.人体细胞能为COVID-19的繁殖提供模板、原料和能量等D.COVID-19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3.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结构①的数量倍增发生于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B.具有单层膜的结构②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C.RNA和RNA聚合酶穿过结构③的方向相同D.④、⑤部位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去向不同4.某植物细胞能利用质子泵(转运H+的载体)把细胞内的H+泵出,使细胞外H+浓度高于细胞内。

H+-蔗糖载体依靠膜两侧的H+浓度差把H+运入细胞的同时,将蔗糖分子逆浓度一同运入细胞(如右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质子泵运输H+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利用H+-蔗糖载体运输蔗糖不消耗ATPC.H+-蔗糖载体跨膜运输物质时没有特异性D.O2浓度对该植物细胞运输蔗糖的速率无影响5.下列有关细胞中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其合成需经过转录和翻译B.ATP中的“A”与构成核酸中的碱基“A”表示的物质相同C.A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合成某些酶分子的单体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既能合成酶又能合成ATP6.用等体积的黑、白玻璃瓶从某池塘水深0.5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密封后再置于原来的水层中。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卷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分值:100 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封建鲁、卫时,命二国对待殷遗民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

但封建晋国时,却命晋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这说明周初治理A皆采用旧制 B采用周制为主、旧制为辅C重晋轻鲁卫 D强调因事而异、宽厚包容2商代具有恐怖威慑、狞厉神秘力量的兽面纹处于青铜礼器纹饰的中心,但到西周中晚期后,复杂的兽面纹变得浑朴简小,由器物的主体退居到器物的足部,仅为附饰。

春秋战国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兽面纹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先秦A礼器纹饰功能的质变 B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C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 D青铜礼器偏重实用功能3《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由此推知,萧何此举A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C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4南北朝时期,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甚至藏纳武器。

民众投靠僧寺,政府不再进行管治。

由此可知,当时寺院A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 B维护了社会稳定繁荣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得到了民众广泛拥戴5唐代科举以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

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

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

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

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

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

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

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

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

2021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物理试题

2021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物理试题

Av L OL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1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物理试卷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长 100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 卷(选择题 共 50 分)本部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6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7~10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 5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春秋纬·考异邮》中有玳瑁吸衣之说。

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A .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B .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C .闭合小线圈接近通电线圈过程中,小线圈中产生电流D .从干燥的地毯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2.一石子位于地球赤道地面上的 A 点。

设想如果地球对它的引力消失,那么经过数小时后,相对于 A 点来看:A .石子原地不动,对地面的压力为零B .石子一直向东沿直线飞去C .石子向上并逐渐偏向东运动D .石子向上并逐渐偏向西运动3.如图所示,质量均为 m 的 A 、B 两个小球,固定在长为 2L 的轻质细杆两端,在竖直平面内绕杆的中心固定轴 O 沿顺时针方向自由转动,不计一切摩擦。

某时刻 A 、B 球在图示位置时,线速度大小均为 v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B .B 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C .A 球在运动到最低点之前,单位时间内机械能的变化量不断变化D .B 球在运动到最高点之前,单位时间内机械能的变化量保持不变v B 4.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 M 的长木板,其右端固定有一立柱。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考试时间:120 分钟试卷分值:150 分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 30 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 7.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 A、B、C 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 10 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Why does the man take a subway?The air in the subway is fresh. B. The traffic is too busy.C. The gas is too expensive.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At the hotel. B. At the airport. C. At the bus stop. What does the man mean?He has had the same shoes.He doesn’t like the shoes.His wife doesn’t like the shoes.What is the woman’s attitude to the man’s quitting the course ?She respects it. B. She is against it.C. She supports it.When will Sally get her guitar back?On Friday. B. On Thursday. C. On Wednesday.第二节(共 15 小题;每小题 1.5 分,满分 22.5 分)听下面 5 段对话或独白。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地理试题命题:马鞍山市第二中学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考生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据此完成1~3题。

1.由于自转轴倾角和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火星具有与地球相似的①昼夜现象②昼夜长短③四季更替④运动方向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2.选择海南岛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主要原因是A.开发晚,周边地区环境优美B.临海洋,海上交通运输便利C.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快D.人口少,便于保密安全性强3.火箭发射时A.地球公转速度最慢B.索马里寒流势力弱C.北极昼渐短夜渐长D.北京日影朝向东北2020年6~7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持续强降水。

有专家指出,这与2019年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

图1示意2020年7月27日2时~28日2时全国降水量实况.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雨带集中于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黑龙江流域5.2020年6~7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的主要类型为A.对流雨B.锋面雨C.气旋雨D.地形雨6.厄尔尼诺年份A.低纬信风增强B.秘鲁渔场减产C.马来群岛洪灾D.南美西岸少雨图2示意滨海某花岗岩景观。

据此完成7~8题。

图27.图中岩石朝向海洋的一侧,主要遭受A.风化作用B.波浪侵蚀C.洋流侵蚀D.化学溶蚀8.图示花岗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是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B.岩浆喷发——外力作用——地壳抬升C.岩浆侵入—-外力作用——地壳抬升D.岩浆喷发——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图3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

据此完成9~11题.图39.秦岭地区森林植被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第2页共6页10.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A.相互靠近B.上下远离C.同时下降D.同时上升11.推测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海拔A.500m以下B.1000~1500m C.2000~2500m D.3000~3500m2020年7月26日重庆武隆区发生山体滑坡,壅塞乌江支流,形成堰塞湖,威胁沿河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图4为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图412.滑坡发生后,坡面等高线示意图为13.河流沿岸的聚落A.为取水方便,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低处B.为防范洪灾,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高处C.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高处,以通风透气D.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低处,以便于耕作14.为防范滑坡,加强滑坡的监测需使用A.遥感技术B.北斗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无人机群我国稀土资源分布广、品种全,储量一度占世界的71.1%,目前占比不到23%。

2021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第一次素质测试物理试题

2021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第一次素质测试物理试题

2021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上)第一次素质测试物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春秋纬·考异邮》中有“玳瑁吸褚”之说,但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A.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B.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C.小线圈接近通电线圈过程中,小线圈中产生电流D.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2.一石子位于地球赤道地面上的A点。

设想如果地球对它的引力消失,那么经过数小时后,相对于A点来看()A.石子原地不动,对地面的压力为零B.石子一直向东沿直线飞去C.石子向上并逐渐偏向东运动D.石子向上并逐渐偏向西运动3.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个小球,固定在长为2L的轻质细杆两端,在竖直平面内绕杆的中心固定轴O沿顺时针方向自由转动,不计一切摩擦。

某时刻A、B 球在图示位置时,线速度大小均为v。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B.B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C.A球在运动到最低点之前,单位时间内机械能的变化量不断变化D.B球在运动到最高点之前,单位时间内机械能的变化量保持不变4.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长木板,其右端固定有一立柱。

质量为m的人立于木板左端,木板与人均静止。

当人加速向右奔跑的过程中,木板向左运动,到达右端时立刻抱住立柱。

关于抱住立柱后,人与木板一起运动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水平面光滑,人与木板一起向右运动B .若水平面粗糙,人与木板一起向右运动C .若水平面光滑,且M>m ,人与木板一起向右运动D .若水平面粗糙,且M>m ,人与木板一起向左运动5.如图是电子感应加速器内部结构原理简图:电子感应加速器主要由上、下电磁铁磁极和环形真空室组成。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化学试题命题:合肥一六八中学考生注意:1.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

2.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O 16 Mg 24 S 32 Cu 64 I 127 第一卷(选择题共 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021年7月出现的疫苗问题一度造成社会的恐慌,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乙肝疫苗和乙肝抗体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疫苗应冷藏保存,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B.《泉州府志物产志》中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技术,采用吸附的方法除去红糖中的色素。

C.用聚乳酸塑料代替聚乙烯塑料可减少白色污染D.Cu2+为重金属离子,人误食会引起重金属中毒,故CuSO4不能用于游泳池水消毒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molFe与足量的浓硫酸共热,生成SO2的分子数为NA2 B.标准状况下,33.6L氟化氢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等于1.5NAC.16g由Cu2S和CuO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阳离子数为0.2NA D.标准状况下, 2.4L氯气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NA 3.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实验目的 A 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B 制备无水AlCl3 C 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D 鉴别NaBr和KI溶液实验设计将固体加热至恒重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4.2021年暑假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围绕着一种抗癌药“格列宁”展开,感动了许多人。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化学第一次素质测试试题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化学第一次素质测试试题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化学第一次素质测试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分值: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u64 Zn65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疫苗必须冷藏存放,其目的是避免疫苗蛋白质变性B.医用外科口罩的核心功能层聚丙烯熔喷布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C.将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混合使用,会降低杀死新冠病毒效果D.华为首款5G手机搭载了麒麟980芯片,此芯片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2.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22.4 L HF中,分子数约为N A个B.2 mol Al与足量烧碱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水分子数为2N AC.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D.2.1 g DT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1N 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苯和溴水在铁作催化剂的条件可以制取溴苯B.中,最多有10个原子共平面C.含5个碳原子的有机物分子中最多可形成4个碳碳单键D.化学式为C9H18O2且有芳香气味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产生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则符合此条件的C9H18O2的结构有16种4.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①碱性溶液中:Na+、ClO-、SO42-、I-②酸性溶液中:NO3-、Fe2+、Na+③透明溶液中:Cu2+、NH4+、NO3-、Cl-④常温下pH=7的溶液:Fe3+、K+、Cl-、SO42-⑤由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1的溶液中:Na+、Ba2+、Cl-、NO3-⑥与铝粉反应放出H2的无色溶液中:NO3-、NH4+、Na+、SO42-A.③⑤B.③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5.下列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向FeBr 2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Cl 2 2Fe 2++4Br -+3Cl 2=2Fe 3++2Br 2+6Cl -B.以惰性电极电解AlCl 3水溶液:2Cl -+2H 2O 通电2OH -+Cl 2↑+H 2↑C.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2Na ++CO 32-+CO 2+H 2O =2NaHCO 3↓D.向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SO 2 Ca 2++ClO -+H 2O +SO 2=Cl -+CaSO 4↓+2H +6.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研究表明,在常温常压和可见光下,基于LDH(一种固体催化剂)合成NH 3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安徽六校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安徽六校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 回答非选择题时,须在与题号对应的答题框内作答,否则答题无效,注意字迹清楚,
卷面整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题 5 分,满分 60 分.
1. 设 z = (1+ i)2 ,复数 z 的共轭复数 z =(
1−i
A.1 + i
B.1− i
) C. −1 + i
B. a c b
C. c a b
D. b a c
7.
已知双曲线 x2 a2

y2 b2
= 1 (a
0 ,b 0)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y
=
3 x ,P 为双曲线上一个动 2
点, F1 ,F2 为其左,右焦点, PF1 PF2 的最小值为 −3 ,则此双曲线的焦距为( )
A. 2
B. 4
AD1 = 2 3 , AC = 2 2 , AC1 = 4 ,则从此长方体的表面六个矩形中任意选取一个矩形, 则取到“优美矩形”的概率为( ).
A. 1
B. 1
C. 2
D. 5
3
2
3
6
9. 函数 f (x) = sin x 2x −1 部分图像大致为( ) 2x +1
A
B
1该0河. 某流地某“段防的汛水抗位旱情指况C挥:部”在汛期对河当流地水一位条表河(流1)连续进D微行信监公众测号,《下试卷表答(案1》)是最近几日
k1,k2 .求证: k1 +k2 是定值. 22. (本小题 12 分)已知函数 f (x) = x e x − 1 k x2 − k x ( k R ).
2 (Ⅰ)讨论函数 f (x) 的单调性;
(Ⅱ)讨论函数 f (x) 的零点个数.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理科 数学试题(无答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理科 数学试题(无答案)

B1
P
AB 所成角为 α,PQ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为 β,则 α 与 β 的
大小关系为( )
A
C
A.α = β
B.a < β
C.α > β
D. 不能确定
12.
已知函数
y
=
f
(x)

R
上可导且
f
(0)
=
2,
其导函数
f
(x)
满足
f(x)-f(x) x-2
>
0,

Q B
第 11 题图
于函数
g(x)
=
边分别为
a,b,c,△ABC
的面积为
23 5
a2.
(I)求函数 f(x) 的单调递减区间;
(II)若
f(C)=
1,求的
b c

.
19.(本小题 12 分)在平面 α 内的四边形 ABCD(如图 1),△ABC 和 △ACD 均为等腰三角形,其中 AC
= 2,AB = BC = 3 ,AD = CD = 6 , 现将 △ABC 和 △ACD 均沿 AC 边向上折起(如图 2),使得 B,D
30
20
(I)求这 1000 名患者的潜伏期的样本平均数 x(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
(II)该传染病的潜伏期受诸多因素影响,为研究潜伏期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以潜伏期为标准进行分层
抽样,从上述 1000 名患者中随机抽取 100 人,得到下列联表:
潜伏期 ≤ 6 天
60 岁以上(含 60 岁)
PF1
=
2
B.3+26
PF2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

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

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

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

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

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

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

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

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

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

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

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

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 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

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

B.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

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

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

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望。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科技日报》2019年01月24日)材料二:2020年高考(6)安徽六校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材料三:本报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张蕾)30日下午,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在东经110.5°工作轨位,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定点成功相当于卫星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

目前,经过遥测数据判读,星载基准频率合成器、原子钟、导航任务处理单元、星间链路等载荷设备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号正常。

接下来,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编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家族”中。

(摘编自《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成功》,《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1日))材料四:2020年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百感交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沈军博士对《国际锐评》评论员说,“26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

正如沈军所感慨的,从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中国北斗建设历时26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

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

为此,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摘编自【国际锐评】《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搜狐网)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

B.我国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轨位,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

D.“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逐年上升,而占比却逐年下降。

B.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后,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C.“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我国科技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意义。

D.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所有设备运行确认正常,开启工作模式。

6. 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呼喊田鑫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

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

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朝太阳的中心奔去。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

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们喊:风来了,风来了。

风就吹过来了,向日葵们却集体噤声,被风抚摸之后,顺着风的方向目送它离去。

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

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