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见习报告范文3篇
自然地理见习报告范文3篇作为一名地理科学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将学过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是十分关键的。
依照院校的规定,我还在暑假开展了两个星期见习。
根据见习,基本了解了讲课的基本上步骤,坚信此次见习为我大三的课程学习培训会出现一定的协助,也为将来工作中累积一点的工作经验。
如今,对这十来天的见习日常生活做一个大致的回望。
一、备课教案备课教案是一项严峻繁杂的工程项目。
备课教案时不但要对说叙述的內容了解把握,并且要有主生次、关键突显。
那样才可以在比较有限的上课时间里,进行自身的讲课每日任务,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把握学过专业知识。
由于地理教学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和其他课程有很紧密的联络。
备课教案时不但要留意对本综合知识的灵活运用,还需要留意其他课程的融汇贯通。
充分考虑地理常识的逻辑性强,学员难以领悟。
我特意提升了一些照片实体模型,是地理常识具象化、细化,使学员们有利于接纳。
如讲到皱褶地形地貌时,由于大家位于平原区,学员大多数没看见过皱褶地貌。
假如在课堂上展现皱褶实体模型和做书籍挤压成型成皱褶的试验,就能使学员能够更好地了解什么叫皱褶地形地貌及皱褶地形地貌的产生缘故。
如在解读民俗民风时,适度地选择一些有象征性的视频图片,本地的地标性建筑,节日主题活动时的视频回放这些,能给学员一种亲临其境的体会,使学员对本地的民俗民风一目了然。
二、教学器材的运用伴随着教学器材的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校园内课堂教学中愈来愈普及化。
在教学环节中,应充足运用新技术应用。
因为自己电脑基础知识的欠缺和实际操作不娴熟,为了更好地不在课堂上公出,这次我可把电脑基础知识背熟了一回。
对地理模型的采用,还要留意尺寸,不仅让全体同学都看得清、看清楚,还需要便捷易拿,不给课堂教学导致不便。
在展现完后,要放进学员们看不到的地区,不必危害学员的专注力。
在相片的挑选上应留意它的总数,过多,非常容易分散化学员的专注力,使学员只注意图片,而不高度重视所讲內容,舍本逐末。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一、实习背景和目的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探索,加强对地球地貌、水文地理、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本次实习选择了中国某省自然景观和地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实习时间为两周。
三、实习内容和方法1. 地形地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了解形成背景和演化过程。
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地貌剖面测量,进一步了解地形地貌的复杂性。
2. 水文地理调查选择一条河流进行水文地理调查,测量河流的水位、流速、流量等指标,了解河流的特征和水文循环。
调查河流附近的湖泊、水库等地形,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3. 气候与环境观测在实习地点选择一个代表性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气象观测,记录气温、降水量、风速、湿度等指标,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同时,观测当地的环境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植被覆盖等,分析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四、实习成果和心得体会1.实习成果完成地貌测量和记录,得到了多个地貌剖面图和记录表;进行了水文地理调查并测量了河流流量;完成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气象观测,并记录了当地的环境状况;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和总结了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环境状况。
2.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各个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提供了更具体的学习体验,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了系统和全面的知识框架。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团队协作,分工合作,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五、展望未来综合自然地理实习为我提供了实践探索的机会,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基础。
希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3篇】实习总结:就是实习完成后进行的整体性总结和概括。
在中遇到的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的。
总结自己获得的阅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盼望能够帮到你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篇1】年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野外实习,把我们的理论学问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综合分析力量,提高了地理综合素养,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地理科学讨论打好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详细为: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学问,培育并提高同学对自然现象观看和独立讨论的力量以及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觉问题,培育并激发爱好点,培育科学探究精神。
4.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把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把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
培育同学独立工作力量,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和要求(一)实习任务获得地球各圈层运动造成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常见现象的感性熟悉;学习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育野外观看和分析的力量;培育团队精神和独立思索等科学素养;体验野外生活;训练对野外的适应性;增加对地球科学的了解。
(二)实习要求1.实习前要熟识了解实习内容和实习区域状况,做好相关学问预备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留意平安3.实习时要仔细听讲,勤于观看分析,作好实习笔记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学问和自身体会,提交实习报告。
5.实习后要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种学习理念贯穿到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三.实习时间和路线地点时间:8月29日—9月3日路线地点:幕府山——燕子矶汤泉湖——阳山碑材火石峰——棒槌山黄山六合方山南采场四.实习内容南京地质地貌概况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8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8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时间20xx年x月x日二、实习地点翠华山三、实习目的1、复习地质罗盘的使用,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角;2、观察山崩地貌,解释各种山崩地貌的形成原因;3、认识山地土壤的特点,分析山区土壤的形成原因;4、了解山地水文特征,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
四、实习仪器地质罗盘、手持GPS、数码相机五、实习内容1、实习区域概况本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北麓,距西安市区20公里,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地貌博物馆"之美称。
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
翠华山高峰环列,峭壁耸立,险不可攀,中有一天然水池,称“天池”,又称“太乙池”或“龙移湫”,池水面积约5万平方米。
这块终南山的游览胜地上,汉唐两代曾建过太乙宫和翠微宫,是历代帝王祭祀神仙和游乐避暑之所。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湫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
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
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
冰洞在盛夏仍坚冰垂凌,风洞则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
湫池周围。
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
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进入洞中,凉风袭人,顿觉凉爽。
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虽夏亦有坚冰,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
自然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分布规律的学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通过此次实习,旨在提高我们对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培养我们的野外实地观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技能,并加深对地理环境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主要分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五个方面。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自然地理现象丰富的地点,如山地、河流、湖泊、森林和农田等,通过实地观察、测量、采样和数据记录等方式,对各个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
1. 地质方面: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和确定目标物的方位,观察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特征,了解了地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2. 地貌方面:通过观察和分析山地、河流等地貌形态,我们学会了识别不同地貌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并了解了地貌与气候、侵蚀作用等的关系。
3. 土壤方面:我们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采样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与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4. 植被方面:我们观察了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了解了植被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以及植被与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关系。
5. 水文方面:我们考察了河流、湖泊等水文现象,了解了水文循环过程、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野外实地观测和调查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实习总结与建议通过此次实习,我们认识到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与管理,增加实习地点的选择和实习内容的多样性,提高实习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地理的实习报告范文五篇
地理的实习报告范文五篇地理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野外调查基础之中,反过来又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服务。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地向自然地理学渗透,使自然地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自然地理野外考察仍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地理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应用新理论、新技术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才能丰富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理论。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我们领略到祖国的秀丽风光,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感。
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生活,有时需要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早出晚归,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
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完成某项实习任务要靠全体同学有组织、有纪律的共同努力,这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其组织纪律性。
另外,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期间,师生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为教师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总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的如下: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南京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3、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地理系青海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高原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成因,认识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树立基本的地理思维,增加同学们热爱、珍惜、欣赏自然的意识。
●实习地点: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实习时间:9月14日——9月24日(包括往来乘坐火车时间)●实习路线:9月16日西宁——青海湖鸟岛——茶卡盐湖9月17日茶卡盐湖——都兰——格尔木9月18日格尔木——昆仑山口——可可西里——格尔木9月19日格尔木——敦煌9月20日敦煌9月21日敦煌——嘉峪关——张掖9月22日张掖——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宁●实习内容:青海自然地理环境概况1.青海地理概况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腹地,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东邻四川,南与西藏接壤,西与新疆毗连,北依甘肃。
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
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
面积为72.23万平方公里,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
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
境内山川盆地纵横,北部是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中部是阿尼玛卿山和昆仑山,南部是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
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
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2.青海地貌特征2.1.青海河流、湖泊特征2.1.1 青海湖的特点和成因分析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分析(模板20篇)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分析(模板20篇)自然地理学生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教学,以及适应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我院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野外实践。
实习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叙述。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目标是要使我们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
实习内容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使我们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能够接触比较多的和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植物等的观察与描述,上述这些方法与野外技能的训练对我们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将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础。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
陕西省西安市。
按实习的先后顺序,实习的地点依次为:口镇、冶峪河;乾县大北沟、水土保持所;张家山、泾惠渠;咸阳博物馆;南五台;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等。
罗盘,卷尺,gps,地质锤,植物标本夹等。
四、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2024年地理实习报告总结与体会
2024年地理实习报告总结与体会2024年,我所在的班级进行了一次地理实习活动。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理学科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对地理实践的能力。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对这次实习进行总结并分享一些个人的体会。
本次地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并熟悉一个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我们选择了青海省作为实习地点,这是一个地处高原的省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在实习活动中,我们首先学习了青海省的地理位置,包括它的地理坐标、周边省份、地势地貌等等。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势高原起伏,地貌多样,有无数的湖泊和高山。
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后,我们开始进行实地考察。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参观了一些青海省著名的景点,如青海湖、祁连山、塔尔寺等。
这些景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地理特征让我对青海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除了参观景点,我们还参加了一些户外活动,例如登山、探索湖泊等。
这些活动对我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通过攀登高山,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高山缺氧的困扰和身体的疲惫,但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
在这些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一起克服困难,共同完成了任务。
在这次实习中,我不仅学到了地理学科的知识,还培养了实际应用的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和户外活动,我深入地了解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在实践中也提高了观察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对我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之,2024年地理实习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和户外活动,我深入地了解了青海省的地理特征,提高了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培养了实践应用的能力。
这次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地理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能够参加类似的实习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分布规律的学科,其实践性很强,野外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旨在让我们在实地考察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地区,实习时间为2021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为期xx天。
实习内容包括地貌学、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多个方面。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貌学实习在地貌学实习中,我们参观了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等地貌景观。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其成因。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2. 植物地理实习在植物地理实习中,我们识别了多种植物,并了解了它们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
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这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通过实习,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植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土壤地理实习在土壤地理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土壤的分类、形成和分布规律。
通过采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分析,我们了解了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收获了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我们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肩负起这份责任,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_工作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姓名:陈邦杰班级:09级一班学号:09009110110专业:地理科学导师:李瑞辛晓十边柳齐曙光王书转学校:南阳师范学院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日期: XX年5月10日目录一.序言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
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科学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1 / 19的野外实习考察。
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
二.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
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
桐柏资源丰富,区位优越。
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
资源富集,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
已探明矿藏56种,全县人均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平均值的25倍。
其中,天然碱储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被誉为“中国天然碱之都”。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自然地理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自然地理学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了解了实习的要求和安排。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知识,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习过程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多个自然地理景观,如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湿地等,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了各种景观的形成机制和特征。
同时,我们还采集了土壤、水样、植物标本等,进行了实验室分析,进一步了解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实习成果通过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了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自然地理环境的调查和分析。
2. 实习体会本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游刃有余;而实践操作又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自然地理学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更加珍惜和关注自然环境,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本次实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我今后的学术和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通用10篇)
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通用10篇)紧张又充实的实习生活又告一段落了,你梳理过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吗?需要好好地写一封实习报告总结一下。
现在你是否对实习报告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篇1一、引言20xx年6月24日—20xx年6月28日,我们班同学对青岛市部分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认识实习和纪录片观看的教学生活。
在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
通过这几天的实习生活,使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直接的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1)了解自然地理学概况,掌握地质、地貌形成原理,学习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有关知识;(2)认识青岛著名景点中的显著地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和地貌现状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参与科研活动,学会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的使用,培养学习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三、实习记录及分析1、青岛及崂山的地质基础: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作为地盾的基础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经吕梁运动变质而成),主要为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麻岩、白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蛇纹大理岩、石英岩等。
这些最古老的基底层在崂山湾沿海一带(下宫至王哥庄)由陆续出现。
吕梁运动后,本区地壳基础即成为地台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壳基本稳定,但仍以上升运动为主,所以在本区缺少古生代的岩层。
到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岩层发生深大断裂,产生断块。
本区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发育中生代砂页岩系(莱阳层,在下宫东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证明在中生代,地壳曾有下降,部分地区接受沉积。
在中生代,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本区广泛分布的崂山花岗岩就是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岩浆多次侵入的产物。
崂山花岗岩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分为四个阶段:①粗粒斑状花岗岩②钾质白岗岩④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青海,甘肃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写作提纲
青海,甘肃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写作提纲篇一:野外实习报告青海、甘肃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全省地形差异显著。
东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
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区。
西北部的柴达木,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600~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
“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
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
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
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
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
全省气象灾害较多,主要为干旱、冰雹。
霜冻、雪灾和大风。
青海的农业作物以旱作为特色。
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
XX年青海生产总值为189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速居全国31个省(市区)第8位,西部十二省(市区)第6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6.91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92.34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4.29亿元,增长11.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达到33181元,按XX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256美元。
全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18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青海省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4篇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一)标题: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摘要:本次野外实习是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
实习地点选择在某山区,通过观察山地地貌、水文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引言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地球表层及其自然地貌、天气气候、动植物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的理解,本次野外实习选择了某山区作为实习地点。
二、实习过程1. 山地地貌观察:我们对山地地貌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包括山峰、山谷、地势起伏等特征。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山地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水文地貌实验:我们选取了一条山间小溪进行水文地貌实验。
通过测量河流流速、水位、水质等参数,并采集河水样本进行化验,我们了解了水文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调查:我们对山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植被、动物分布等。
通过观察和采集样本,我们了解了山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演替规律。
三、实习成果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自然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
我们掌握了山地地貌、水文地貌和生态环境的观察和调查技巧,并能够分析和解释相关现象。
同时,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本次野外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我们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并掌握了实践技能。
但是,仅凭这次实习还远远无法涵盖自然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继续深化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并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由于实习内容的具体性质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以上报告仅供参考,具体报告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撰写。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4篇(二)在本周的自然教学户外实习中,我参与了一次有关生态保护的活动。
这次活动是由学校的生态保护俱乐部组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提供实际行动来保护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总结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自然地理学的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让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实践锻炼了自己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首先,实习让我对自然地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通过实习,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在实习中,我们实地考察了各种地貌,观察了土壤、植被的分布情况,并且了解了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
这些都使我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且激发了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其次,实习培养了我的野外考察和研究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考察活动,例如观察地质结构、测量地貌形态、采集土壤样本等。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让我学会了使用一些专业的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实习还让我意识到素质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性。
野外实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让我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
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能力,还培养了我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这次自然地理学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我相信这些收获将对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我是某某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自然地理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田野考察和实地观察,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山地、河流、湖泊和海岸等不同地理环境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实地数据和样本,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在此次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实验实践的价值,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习过程及实践活动1.山地考察山地是自然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我首先参与了山地考察活动。
我们选取了某某山作为我们的考察地点,该山位于某某省某某市,海拔1200米左右。
考察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地质构造的观察和分析,发现该山为一座火山,地质构造复杂。
我们仔细观察了火山岩的组成和分布情况,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样本进行室内分析。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我们了解到火山岩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以及火山活动对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山地植被的调查和样本采集,了解了山地植被的类型、分布和生态特点。
通过这次山地考察,我对山地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河流考察在山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对某某河的考察。
某某河是一条典型的冲积河,全长500公里,流域面积约为5000平方公里。
我们首先选择了河流的源头地区进行野外调研,观察了河流的形态特征和潜在的水能资源。
我们还对河流的水质进行了采样和分析,发现其PH值较高,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和溶解物质。
通过水质分析,我们了解到该河流处于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状态,环境质量较差。
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还进行了河流的流量测量和河床测量。
通过河流基本参数的测定,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河流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地灾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湖泊考察在山地和河流考察之后,我们又参与了某某湖的考察活动。
青海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一.青海省概况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全省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第四位),辖6州、1地、1市、48个县(市、区、行委)总人口495.6 万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2.77%。
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
草原面积5.79亿亩,耕地885万亩,森林400万亩,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
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数2300--600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地区为17.6毫米,较多地区为 764.4毫米。
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热天气为7月,平均气温20℃。
二.青海省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从遥感图像上看,青海省这片区域大致呈现三种色彩——绿色的草原,黄色的荒漠戈壁和蓝色的湖泊。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
青海的山主峰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
昆仑山是青海高山的主体,横贯中部,平均海拔青海省山脉湖泊及此次实习路线图5500米;唐古拉山横亘在青海西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位于青海西北部;此外,还有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等著名的高山。
青海河流众多,境内有大小湖泊2043个,水体总面积13665平方公里。
青海自然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海拔高。
全省海拔在3 000m 以上的面积占74%,海拔2 000m 以下的面积只占0.1%, 所以青海虽处在北纬31°39′~39°19′暖温带的纬度位置,却形成了以低温、大风、缺氧、干旱为特点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比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要低8~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一.青海省概况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全省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第四位),辖6州、1地、1市、48个县(市、区、行委)总人口495.6 万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2.77%。
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
草原面积5.79亿亩,耕地885万亩,森林400万亩,其余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
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
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数2300--600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地区为17.6毫米,较多地区为 764.4毫米。
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热天气为7月,平均气温20℃。
二.青海省自然环境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从遥感图像上看,青海省这片区域大致呈现三种色彩——绿色的草原,黄色的荒漠戈壁和蓝色的湖泊。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
青海的山主峰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
昆仑山是青海高山的主体,横贯中部,平均海拔青海省山脉湖泊及此次实习路线图5500米;唐古拉山横亘在青海西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位于青海西北部;此外,还有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等著名的高山。
青海河流众多,境内有大小湖泊2043个,水体总面积13665平方公里。
青海自然地理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海拔高。
全省海拔在3 000m 以上的面积占74%,海拔2 000m 以下的面积只占0.1%, 所以青海虽处在北纬31°39′~39°19′暖温带的纬度位置,却形成了以低温、大风、缺氧、干旱为特点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比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要低8~20℃。
青南高原占全省面积的一半,平均海拔4 200m 以上,年均温大都在0℃以下,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 含氧量大部分地区只有海平面的2/3或以下。
柴达木盆地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5%, 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量少,大都为干旱或极干旱环境。
这样,全省约85%以上地区水热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地影响生物的积累过程。
地貌以山地为主,给土地的开发利用造成很大难度。
1.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中丹霞地貌的形成分析坎布拉是青海省一处面积较大的丹霞地貌,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部、李家峡水库南岸,面积达154平方公里,它包涵丹霞峰林地貌景观、新生界沉积环境和沉积构造类型、距今 3.88亿年以来的地质环境演化遗迹,以及森林、黄河峡谷、阶地、水库、人文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景观资源与新生代地史演变于一体的科学价值,是一座天然的第三纪以来地史教科书。
坎布拉丹霞地貌是在中生代到第三纪之间形成,形成该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岩石,由于那时气候干热,降水量少,风又大,每年把泥沙堆积到低洼的地方,从而形成了丹霞地貌。
因此,丹霞地貌的明显特点就是山体具有垂直节理,平坦的顶部,陡峭的悬崖,形成了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
2.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形成分析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
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西北有布哈河注入。
近年湖水位有下降趋势。
湖每年12月封丹霞地貌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
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
滨湖草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
青海湖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
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倒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青海湖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到达共和盆地又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了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
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只进不出,它的耗损只是靠蒸发,所以大量的从四周山地流下来的那些盐物质就使青海湖里的盐浓度不断增加,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3. 橡皮山——冻土的形成分析冻土就是含有冰的土层或者岩层。
由于这个土层或者岩层中含有冰,冰的物理变化比较频繁,在其温度在零度上下波动的时候,就会出现冻融作用,而这种变化直接就导致体积的变化,同样质量的水变成冰体积会增加10%,而冰融化成水时,体积又缩小,因此冻土现象在海拔3800米左右的地方也就是年平均温度在零度左右的会比较明显。
所以,在海拔3800米的橡皮山冻土现象会很明显。
如果橡皮山的路是冬天修的,地基里含有冰,到了夏天温度升高了,冰就融化了,融化后地面会下沉,如果路是在夏天修的,那么路基中的水份含量比较充足,没有排干,到了冬天,它就会冻结,那么地面就会拱起,因此每年到了夏天,路基中含有的冰会融化,融化后的土层会比较软,车子开的时候感觉路是松的,路基就像是松的,而橡皮山就此得名。
4. 茶卡盐湖的形成分析茶卡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第一镇茶卡镇,“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是青盐的海,古往今来茶卡镇因生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
茶卡盐湖夹在祁连山支脉完颜通布山和昆仑山支脉旺尕秀山之间,湖面海拔青海湖 在遥感图像上看茶卡盐湖3100米,东西长15.8Km ,南北宽9.2Km ,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公里,相当于十个杭州西湖一样大。
湖内石盐储量4.48亿吨,氯化钠含量达94%,具有开采简单,食用价值高等特点,是首个国家绿色食品(食用盐)生产基地。
在10万到13万年以前,茶卡盐湖原来和青海湖一样是外流湖,流入共和盆地再流入黄河,但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抬升,使之成为一个封闭的湖泊,并阻隔了印度洋上空过来的暖湿气流,导致了茶卡干燥的气候。
每年能注入到茶卡盐湖中的水量少,蒸发量又大,因此形成了这个盐湖。
在茶卡盐湖的湖底我们还发现有一个个的小凹坑,在从底部不断地冒出一个个气泡。
这是由于茶卡盐湖所处之地是洪积扇的扇缘。
洪积扇就是山地上一些分化的砾石或沟谷里的一些历史在重力作用之下或是在暴雨的时候,沟谷里的水把这些砾石从山地里带出来,在山前堆积起来,形成一个扇形的堆积体,许多扇形堆积体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个的洪积扇地带。
洪积扇由扇顶、扇中和扇缘组成。
如左图所示,浅咖啡色部分为扇顶,黄色部分为扇中,红色部分为扇缘。
扇中部分的砾石一定比扇缘部分的砾石大。
因此山上每次有降水或融冰滑水顺着山地进入洪积扇,绝大多数都是从扇顶渗漏下去变成地下水,由于这些地下水从地下高处往低处流,正好流到扇缘,又因为压力的缘故,地下水会以淡水的形式喷出,形成了茶卡盐湖小凹坑中一个个不断冒出的气泡。
5. 柴达木盆地边缘处戈壁地貌的形成分析戈壁是荒漠的一个类型。
戈壁大多存在在干旱、半干旱区域,由砾石组成。
其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
荒漠中的吹蚀区中的各类沉积物,例如山前洪积扇面上的洪积物、冲积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碛物和冰水堆积物以及基岩经强烈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等,经过强劲的风力作用,细粒砂与粉尘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砾石,成片覆盖于地面形成戈壁。
茶卡盐湖洪积扇示意图 戈壁地貌戈壁地区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是砾石容易热胀冷缩导致物理风化;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
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6.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分析新月形沙丘是沙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风积地貌。
在沙漠地区风积地貌最普遍的就是沙堆。
沙堆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蚪形沙堆,新月形沙丘,纵向沙垄。
新月形沙丘由迎风坡,背风坡和翼角组成。
(见左下图)迎风坡斜坡的长度比较长,坡度比较缓。
背风坡的坡度比较陡,斜坡长度比较短,其最大坡度为沙子的最大休止角,即沙子正好不会向下滑。
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
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背风坡这一侧的气流受到迎风坡的保护,其速度比较慢,而高空不受到沙丘保护的气流速度很快,这样气流运动的速度就有差异,那么在流体力学中就有运动速度越快,其侧向压力就越小,因此背风坡气流的侧向压力大,高空侧向压力小,导致气流从底部向高空运动,然后背部气流再从沙丘远点的部位向沙丘坡角处移动,这样就在沙丘背面产生了一个漩涡流(见右下图)。
那么漩涡流的这股气流会把背风坡坡角附近的沙子带着向坡顶堆积,使得背风坡坡度不断加大,直到休止角。
此时,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
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
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
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Google Earth 上看新月形沙丘三.3S技术在此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的应用3S技术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项技术的集成。
1.GPS技术在此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的应用在此次野外实习中,我们运用GPS来进行定位。
到达一个地点,我们用GPS来查询此地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野外实习结束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点的位置,同时这些点也可以作为解译遥感图像时的控制点用于解译遥感图像。
GPS系统由三个独立的部分组成:A.空间部分。
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
B.地面支撑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5个监测站。
监控站的主要任务是取得卫星观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送至主控站。
主控站对地面监控部实行全面控制。
主控站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监控站对 GPS卫星的全部观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每颗GPS卫星的轨道和卫星钟改正值。
上行注入站也设在范登堡空军基地。
它的任务主要是在每颗卫星运行至上空时把这类导航数据及主控站的指令注入到卫星。
这种注入对每颗GPS卫星每天进行一次,并在卫星离开注入站作用范围之前进行最后的注入。
C.用户设备部分:接收GPS卫星发射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导航和定位信息,经数据处理,完成导航和定位工作。
用户能接收到的卫星数越多,获得的精度也就越精确。
2.RS技术在此次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的应用遥感是指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