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平教授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举办专题讲座[1]

合集下载

2.尔雅通识课课程介绍

2.尔雅通识课课程介绍

一、尔雅通识课程概述尔雅通识课程以全人教育为理想,汇集国内通识教育著名学者组建尔雅通识课程委员会,对于通识教育的发展以及实践进行深入探究,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以港台通识教育体系为蓝本,吸收国内外通识教育发展经验,设计出具有尔雅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尔雅通识课程设计摒弃传统单一的以学科为单位而进行的划分方式,以智性的关怀为出发点对课程进行规划与设计。

课程着重于不同的知识领域相关联,强调跨学科的知识追求。

透过在尔雅通识教育六个范畴的学习和反思,希望帮助更多的学生在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世界时能具备基本识见。

尔雅通识选修课程六大范畴: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B.自然、科学与科技C.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D.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E.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F.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尔雅通识课程特质:●汇聚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家名师授业解惑;●着重广度及学科间的关联;着重智性启发而非技术训练;●介绍相关学科的基本学术理念及研究方法;●探讨与课题相关的人类处境或社会议题;●不要求一般大学生能力以外的先备知识或技能。

尔雅通识目标:●拓展知识视野,培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积极思考历久弥新的课题,探讨智性、追寻与个人在工作、家庭及生活的联系;●对中国文化传承及其他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表达、沟通及批判思考所需的态度及能力;●扩展好奇心,广泛阅读,发展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所需的态度和技能。

视频课时:1课时=45分钟;每门课程的视频课时计算方法为:视频课时=课程总时长/45分钟;其中,视频课时不包括在线作业、答疑、讨论互动、考试所占的课时数。

二、我校开设的尔雅通识课程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是具有独特属性的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是影响着今日中国乃至世界的辉煌诗篇,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正是她的核心优势,是其软实力和竞争力所在,也是对外的标志符号和名片。

“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传统思想以及中华文明,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更加客观与全面地认识中国,从而更好地去传承属于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摘要:
;第二步,按照,详细具体地写一篇文章。

第三步,返回格式为“
正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次意义非凡的会议。

在此,我谨代表组织者向各位领导与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我们将共同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嘉宾发言及讨论环节。

首先,请允许我邀请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李教授为大家分享他的观点与见解。

(李教授发言)
感谢李教授的精彩发言。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讨论环节。

各位领导与老师可以就李教授的观点展开讨论,共同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出谋划策。

(领导和老师讨论)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我们对于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总结一下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本次会议我们探讨了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相信在各位领导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必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组织者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与老师的参与。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继续携手共进,共同为我国教育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后现代视野下的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启示_王媛媛

后现代视野下的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启示_王媛媛

2014·02C】后现代视野下的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启示王媛媛李太平摘要:科学观是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影响着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后现代视野下的科学观强调科学的人文性、发展性、情境性、多元性,对科学教育的启示是:科学教育要强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鼓励质疑与创新、强调科学的人文内涵、渗透科技道德教育。

后现代科学观同时也弱化或否定了科学的客观性、系统性、规律性、实证性等特征,对其持一种辩证扬弃的态度有助于正确把握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后现代;科学观;科学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 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05-05收稿日期:2014-01-06作者简介:王媛媛,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讲师,教育学博士;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视界一、后现代视野下的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的产生是建立在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揭露、批判甚至否定的基础之上的。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已经使科技的负面效应充分暴露。

科技负效应已经对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造成了严重危害。

首先,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类利用科技对自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人类的行为加剧了人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结果。

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在破坏着人与它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态。

无可挽回的分裂状况正在威胁着人类。

”[1]其次,科学技术成为国际霸权主义横行和制约弱小国家主权的重要手段。

西方大国往往利用科技优势侵犯弱小国家的主权,整个世界近代史可以说是西方人利用科技侵略、征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再次,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性异化和人的个性丧失,人类原以为科技发达可以使自己获得幸福,“不料却使人类奴隶化、组织化与机械化了。

李立平讲座通讯稿【范本模板】

李立平讲座通讯稿【范本模板】

用系统科学思维革新数学教学法
——李立平教授来校讲学
——教师发展指导中心
2月16日下午,贵州大学数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个性化教育研究所高级专家,“系统科学思维教学法”创始人李立平教授来校讲座,为我校全体数学老师作了《系统科学知识与思维教学法》的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由教师发展指导中心组织筹备,全校数学老师共20多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贵州大学李立平教授
李教授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系统、不科学,存在很多缺陷,不仅缺乏系统、科学的知识教学方法、思维教学方法,也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数学老师对系统科学知识与思维教学法进行学习研究很有必要性。

李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高中数学教学变得简单,他以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视角,系统的讲解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老师们大有启发。

此次讲座是我校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推动课型研究进程,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新乡举行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新乡举行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马治军、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色音、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 李太淼分别代表会议举办单位在开幕式上发言。李太淼在发言中聚焦学术期刊在弘扬中华 文明繁荣学术研究中的作用,从文化传承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方面,提出了如何对传 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共同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术期刊要坚守初心,引领 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色音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土有教授、四川大学李 祥林教授、河南师范大学丁永祥教授分别以《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以内蒙 古乌兰牧骑为例》《从文化发展观看非遗保护与利用的观念问题》《中国两河流域及文化 多元融合》《传统文化的当代利用》为题进行主题发言。
这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90余篇,论文集收录论文66篇。研讨会持续两天,60位专家学 者分三个小组围绕会议主要议题,针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56个具体问题进行学术研 讨。大家普遍认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一个迫切的现实 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采 薇)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学术研讨会
在河南新乡举行
2021年5月15—16日,“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新乡举行。这次会 议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师 范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社科院、河南省社科院 等50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 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转化问题。

科学观转向与科学教育的和谐向度_李太平

科学观转向与科学教育的和谐向度_李太平

科学观转向与科学教育的和谐向度李太平 王媛媛 李晓阳【摘 要】 科学观是科学教育的基础。

传统的科学观注重实用的科学知识的传授,文化转向的科学观呼吁科学的人文关怀,后现代科学观呼吁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与融合。

科学观的转向呼唤体现人文关怀、走向生活世界、凸现科学道德教育的和谐向度的科学教育。

【关键词】 科学观 科学教育 和谐【收稿日期】 2007年11月【作者简介】 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媛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晓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科学观是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它影响着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科学的发展会推动人们对科学认识的深化,而对科学观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又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教育朝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传统及其超越:科学观的转向1.传统科学观。

传统科学哲学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

逻辑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一个典型,他们认为科学知识以“事实”为基础,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是最高级也是唯一的知识。

科学就是真命题的集合,将科学看作并且等同于静态的匀质的知识实体。

“每一门科学(我们用这个词是指它的内容,而不是指人们为取得这个内容而做的实际活动)都是一个知识体系,即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而全部科学,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在内,都是知识的体系,在这以外,再没有一个`哲学的'真理的领域。

”[1]科学是“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因此经验以外的所有知识都是无意义的,从而拒斥一切形而上学。

此种科学观在维护科学的尊严和独立的同时,排斥了人文主义。

2.科学观的文化论转向。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统的科学哲学经过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向,不再局限于对科学做传统的知识论、方法论或认识论的研究,而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从而出现了新的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哲学。

科学文化哲学所持的立场大致是一种文化学和人类学的立场,其根本标志就是对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纠正科学主义之偏。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招生简章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0年12月,前身为1980年10月创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

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校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等单位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研究院。

1986年7月28日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4月29日获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6月19日改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当时全国高等教育学专业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1998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0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

2003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高等教育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高等教育学专业是本院的特色优势专业。

早在1986年,作为本院前身的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即获得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始本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机构之一。

1996年,本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4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之一。

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全国仅有的2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2008年入学湖北省特色优势学科。

本专业的发展定位是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影响高等教育政策,服务高等教育实践。

现有研究生导师1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8人。

本专业下设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高等学校发展战略与规划、高等学校德育原理、比较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9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每年接收20%其它院校重点学科专业推免生。

学术带头人简介:张应强教授,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全文)

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全文)

校长责任制的建立保证了校长拥有管理和 领导学校变革和发展的权力,提高了教育 管理的效率。 但是缺乏监督机制,也容易 引发校长在处理学校事物中独断专行的问 题。
第三,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基于校长责任制理论上的缺陷,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立了教 育事业由党领导的宗旨,实行了党领导 校长的方针。
公平和正义是教育追求的重要价值。 可是,由于教育行政权力的滥用、误用 或不用,以至于在现实教育领域常常出 现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 中考、高考等考试加分制度就面临着教 育公平价值的拷问。各地出台多种多样 的“考试加分”制度,从优抚对象扩大 到金融高管、企业老板、计生模范、学 校教职员工等等。
至此,提出了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 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新型学校领 导体制。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 对学校行政的过大权力,强化了校长管 理职能。 但是,很快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让当地党委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下的校长负责制并没有在全国推行。
这一时期政府与学校变革的关系未引起 足够重视, 教育改革重点聚焦于政府间 即中央和地方之间教育管理权力的转移 上。主要表现为政策主要关注中央政府 直接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和各级地 方政府部门对管理本地区学校的权限、 隶属关系如何等,而对政府和学校变革 中的角色变革、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变革 中的自主权等问题关涉不多。
各种行政权力侵占学校自主权。 学校自主无非体现在财政、人事、课程 教学等方面基本没有权力。
在人事权方面,校长由教育局任命,教 师由教育局招聘,在招聘教师时,人事 局、财政局、教育局等多个部门参与, 学校没有最终取舍的决定权;教师职称 评定、晋升都由教育局说了算,评优评 先与教师的工资级别挂钩,竞争激烈, 最终也是教育局决定;

交叉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转向路径

交叉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转向路径

第4期2023年7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4Jul.2023[收稿日期]2023-03-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9年度“以教育发展促进收入代际流动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9ZDA066)。

[作者简介]康诚轩(1995-),女,山西吕梁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李保忠(1994-),男,安徽宣城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交叉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转向路径康诚轩1,李保忠2(1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2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交叉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门类,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拥有了正式合法的学术地位,是促进学科持续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有效路径。

建设和发展交叉学科已成为共识,但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学科建设缺乏规划且依托组织支撑力度不够、学科发展各自为政且学科间固有壁垒破除难、学科评价体系同质化且科研成果认可度不高,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松散低质且交叉教学内容缺失等困境,成为制约交叉学科建设的主要因素。

只有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破除学科间的交叉壁垒,构建多元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水平,才能摆脱当前交叉学科建设的困境,推动交叉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交叉学科建设;知识创新;学科壁垒;学科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4-0151-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3 04 024随着新一轮智能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学科之间跨界融合与交叉渗透日益成为当前技术改进的主要助力和科学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催生新兴专业和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现有的学科建设大都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强大合力来有效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出现的和未来即将出现的全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变得日益必要且迫切。

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目录及简介

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目录及简介

附件: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目录及简介一目录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15 明史十讲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博导 1 14 316100301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王晓秋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1 17316100302 中华民族精神杜志章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2 30 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黄长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栗志刚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316100303 国学智慧曹胜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2 30B自然、科学与科技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04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赵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2 31 316100305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副校长2 27316000306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雷毅清华大学副教授23 杨舰教授、副所长9冯立升教授、博导 2戴吾三教授 5蒋劲松副教授 2鲍鸥副教授8刘兵教授 6 316100307 化学与人类刘旦初复旦大学教授 1 25 316000308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钟江复旦大学教授 1 20C社会与文化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09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高旭东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 1 22D自我与人生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10 西方哲学智慧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 2 28学术基本要素-专业论文316100311李砚祖清华大学教授 1 14写作2 30 316100312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艾跃进南开大学教授2 27 316100313 创新创业领导力陆向谦清华大学教授E.经济与管理思维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主讲人主讲人单位主讲人职称学分课时316100314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石磊复旦大学教授 2 36二课程介绍一、明史十讲开课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课程编号A103中文名称明史十讲课程学分 1授课对象全体在校生所属领域A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教师姓名樊树志职称教授视频课时14课时学时课程简介:《明史十讲》主要涉及了明朝的历史分期及其成就以及扭曲和贬抑明史的几种观点,是樊树志教授从自己的读史心得中提炼出来,力图对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具有深度和新意的解读,不再纠缠于历史的线索和细枝末节。

以人才红利推进教育强国:老龄社会下的大学育人系统革新

以人才红利推进教育强国:老龄社会下的大学育人系统革新

老龄社会下的大学育人系统革新邓 磊 葛信勇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基础功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构成高等教育体系,共同承担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社会使命。

大学随社会而变,经济发展与人口变迁是社会进步的核心指标,也是促使大学育人系统革新的底层逻辑。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至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20年间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跨越至普及化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爆发式增长,但新生人口持续下降,老龄人口占比激增。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自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后,我国人口出生率曾短暂上升,但自2018年起又转头直下,呈断崖式下跌趋势。

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956万,远低于同年普通高校1 100多万的新生录取人数。

根据近年来出生率和初婚人数的变化趋势,未来数年新生人口可能下降到700万以下水平;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继续扩招,即将走向全面普及。

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口老龄少子化不期而遇,“通过教育形成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为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得多”[1]。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首次将人口问题升格至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与人民世代福祉的战略高度[2]。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4]。

通过大学育人系统革新来充分发挥人才红利,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举措,也是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摘要:人口是教育的根基,教育影响人口再生产,二者相互制约、循环向前。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近年来继续上升。

与此同时,老龄人口占比持续增加,高等教育普及化与人口结构老龄化不期而遇。

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制度演变的历程、机制与展望

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制度演变的历程、机制与展望

2020年第6期(总第300期)NO.6,2020General , No , 300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我国公立中小学校长制度演变的历程、机制与展望**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编号:FJJKCG18-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洪霖李太平[摘 要]中小学校长制度是中小学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我国学校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中小学校长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 程。

回望这一历程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校长制度的演变机制是由校长制度相关群体构成的行动者、以法律和政策等形式构成的校长制度、社会变化及其对校长职业提出的 环境性要求三者构成的制度结构。

它是以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为主要方向,以三者互 动形成的多源性矛盾为动力,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要路径等共同构成的演变机制。

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校长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并从以 下方面实现突破:走向赋能,激活校长群体活力;多元主体,实现教育治理目标;从点到 面,完善制度内容体系;内外协调,形成校长制度合力;双向推进,拓宽制度演进路径。

[关键词]校长制度;演变历程;演变机制;赋权校长;教育治理[作者简介]黄洪霖,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福建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武汉430074);李太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武汉430074)教育形态和学校机构发展至今,校长角色的 重要性日益凸显,校长是学校发展中的领航人物。

公立中小学校长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校长 群体为对象的制度,是在国家宏观教育制度和政策背景下,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通过对权力、职责与利益等的规定,以协调校长群体与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及环境关系而制定的制约、激励、规 范与保障校长行为的规范体系。

在当前,我国中小 学校长制度通常由校长的职责、选拔、培训、激励、评价、退岀等具体制度构成。

建设“一体化科技课程”,推进小初高贯通育人

建设“一体化科技课程”,推进小初高贯通育人

64建设“一体化科技课程”,推进小初高贯通育人马熙玲 李婕 | 廊坊华夏幸福学校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安排部署,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廊坊华夏幸福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与区域资源优势,设计开发了以航天科技课程为核心的小初高“一体化科技课程”体系,对贯通式人才培养进行总体设计、动态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推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确立路径面向未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面对制约学校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学校制订“科技教育三年发展规划”,进行课程建设顶层设计,确立了以下四条路径。

路径一:植入航天红色基因,营造科技育人环境漫步校园,仿佛置身于一场大型航天科技展:聆听航天英雄的故事、体悟航天人的爱国情怀、了解航天发展史、触摸月球车模型、观看北斗卫星绕地模型、学习多媒体智能航天知识……航天科技元素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科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为他们筑起“强国有我”的航天梦。

路径二:构建航天科技课程体系,开辟人才贯通式培养通道学校依托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县域航天城高新科技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优势,与国家政策对标对表,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构建了航天科技课程体系,打造了三导师(以学校教师为主导的导师,以校外引进为补充的导师,以大学科研院所教授为引领的导师)、三基地(以校内学习为主要核心素养基地,以校外研学、实践活动为实践拓展基地,以中国科学院基地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视野开阔基地)的“三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校本课,培养兴趣特长的社团选修课,发展天赋潜能的竞赛进阶课)等教育名片,形成了“航天精神铸人、学科思想育人、自然生态立人”的育人体系。

教育科学研究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生课程简介

教育科学研究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生课程简介
附件
(
课程名称: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二级学科基础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核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或其他二级学科
适用层次□博士
开课学期:
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中外教育史、教育学原理、教育哲学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方向
李太平
教授
教育学原理
49
教育基本理论
周艳
§7.1教育研究的性质和任务
§7.2中国教育研究现状的理论分析
§7.3中国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教材:
主要参考书:
1.布雷岑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Robin Barrow, Ronald Woods,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4thedition),Routledge 2006。
课程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并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当前的教育问题;了解并研究当前中国理论界热点问题;了解并研究国外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课程大纲:(章节目录)
第一章元教育学
§1.1元教育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1.2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3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1.4教育学的学科分类
§1.5教育学史相关问题
教授
教育学原理
40
教育社会学
朱新卓
副教授
教育学原理
40
教育哲学
课程负责教师教育经历及学术成就简介:负责人李太平教授1982年9月—1986年7月,湖北大学政治教育系读书,获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1991年7月,湖北大学政治教育系读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1年7月—1995年8月,湖北大学政治教育系教书,担任助教、讲师;1995年9月—1998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读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2000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担任副教授;2000年9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美国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做访问学者。

树立雄心壮志 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

树立雄心壮志  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

树立雄心壮志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
母国光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1991(000)005
【摘要】<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方针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这个战略目标也是可以逐步实现的。

这里,结合南开大学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培养高层次人才,即通过研究生教育或其他途径,造就具有较高学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组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母国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立足地方坚持特色努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办好地方综合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几点体会 [J], 韦穗
2.立足民航,培养跨世纪高层次人才——民航学院研究生教育初探 [J], 李晨阳
3.立足甘肃,面向未来,把兰州大学建设成国家在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J], 李发伸
4.立足新起点瞄准新高度:关于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对策 [J], 陈雪

5.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高层次人才 [J], 刘盛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科建设作贡献

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科建设作贡献

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科建设作贡献
刘秀卿;李太任
【期刊名称】《煤炭高教研究》
【年(卷),期】1996(000)002
【摘要】培养高层次的理工科人才,不仅要教给学生先进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
学生良好的科学技能和科学素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技能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如何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科建设作贡献,培养出跨世纪的实用型人才,是一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煤田地质实验室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这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在此与从事实验教学的同志们进行探讨。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刘秀卿;李太任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1-4
【相关文献】
1.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快速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加强学科建设工
作纪实 [J], 刘桂云;束立生;姚本先
2.加强“学科建设” 建设“新型师专”——关于我校加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
考 [J], 秦克铸
3.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努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贡献力量——在农工党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J], 蒋正华;
4.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努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贡献力量 [J], 蒋正华
5.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西南农业大学加强学科建设的做法与发展构想 [J], 田维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德育的重要使命: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当代德育的重要使命: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 李太平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6-17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德育使命;精神教育;民族精神;价值多元化
摘要:使命是人或组织对自身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它代表着人或组织对事业的价值取向和定位。

当前学校德育的使命就是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代以来,人类只重视物质利益的满足,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学校德育应进行精神教育,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民族独立存在的标志,教育是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学校德育应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由多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中华民族成员的价值追求各异,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应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重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

学校德育的使命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进行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核心价值引领作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023最新理论宣讲活动记录

2023最新理论宣讲活动记录

2023最新理论宣讲活动记录活动简介2023年7月15日,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2023最新理论宣讲活动”的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多位知名学者和专家,旨在分享和探讨最新理论进展,推动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本文旨在记录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讨论,进一步推广学术研讨的成果。

主题演讲: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首先,我们请到了知名学者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李教授首先回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路径。

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摸索出的一种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接着,李教授详细分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他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重要举措,并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分组讨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随后,我们组织了一场分组讨论,探讨了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与会者分为不同小组,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会者一致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与会者讨论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如经济增长的压力、能源消耗的增加等,同时也看到了科技创新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如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等。

3.科技创新的路径与策略:与会者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科技创新案例,并对科技创新的路径和策略进行了探讨。

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等。

学术报告:人文科学与社会进步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我们邀请到了知名社会学家王教授进行学术报告,主题是“人文科学与社会进步”。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人文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强调了人文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王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于社会进步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太平教授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举办专题讲座
2012年4月22日,全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教育学部2011级全体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程参与会议接待,并旁听了研讨会在教育博士招生考试、论文指导、培养工作及教育博士论坛等方面所进行的深入探讨。

4月23日,出席全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太平教授应邀为西南大学2010、2011级全体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举办了“教育方针贯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讨论”专题讲座。

李教授回顾了我国60年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教育方针的发展轨迹和突出特征,反思了教育方针贯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回答了同学们有关教育方针的提问。

图1 李太平教授与2010、2011级全体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影
自首届2010级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以来,西南大学教育博士的培养受到学校和
教育学部的高度重视,教育学部严格按照教育博士培养方案开展教学,主动把握教育博士培养工作的核心,始终把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在培养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并组织教育博士外出访学,促进其全面发展。

图2 朱德全部长、易连云副部长带领2011级教育博士到重庆工商大学访学留影
目前,2010级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进入中期考核阶段,2011级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已经进入撰写专业课程论文阶段。

江蓉秋供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