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对提纲第八条的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德国哲学家、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的一部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如果想要去真正解读的话,我认为一篇论文是解决不了的,这么简短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却可以解读为一本书,它看上去文字通俗,但要是真正去理解却并不容易。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不是准备发表的,是在恩格斯准备马克思的遗稿是发现的,是在1844和1847年的笔记本中发现的,恩格斯对关于费尔本哈提纲的评价是这是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也就是与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的旧哲学的原则的区别,马克思自己独立思想的开始,马克思完成了在哲学中的思想的革命。

我主要解读一下提纲的第八条。第八条很简短,只有两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句话理解上有困难吗?看他这么简短的文字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实践这个词我们一直在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在用,在理论的文章中也用。如果这些句子这么容易理解,那么这篇文献也不会这么伟大。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实践并不能解释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概念。马克思说的关于实践的理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真正的理解,也许正在理解,但没有理解透彻,我们理解了事实,表达了事实,梳理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经验上的联系或者逻辑上的关系,这一切都不是对实践的理解。那么实践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有时候我们会说,我们不要只讨论这件事情,我们动手去实践吧,日常生活中我们这样用实践这个词,但是这并不是哲学的用法。哲学对于一些名词是苛刻的,哲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争取对语言正确的用法。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对于实践的理解是必须创生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不是自然界的一种形态,不是自然形成的,那么社会关系是哪里来的呢?是上帝意识的产物或者神意的结果吗?类似于希腊神话中,把众神之间伦理的关系看成是城邦社会制度的根据。我们现在毫无疑问的生活在社会中,对社会关系这个名词深入理解的是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关于社会关系的创生的根据得出的是相对主义的结论,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体系的基础,但这是没有真理可言的,为了反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出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再对自然界的本源感兴趣,他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研究的是社会世界的真实基础到底在哪里,人对社会价值的根基在哪里,也就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原则和基础到那里去寻找,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他得出的结论是:从理性当中寻找。合适的正确的或善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理性中才能被发现。人与人之间应该结成怎样的关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有意为恶,无意为善。有的人虽然为恶了,但是他会对自己恶的行为寻找辩词,为什么要寻找辩词呢,是因为人对于善的认定,这种认定来自人类灵魂当中最高的能力:理性。倘若我们发挥的不是人的感觉,而是人灵魂中最高的权能理性的话,那么人就获得了知识,因此我们就是善的。所以知识的活动、理性的活动属于创生或改变人与人关系的活动,这样理性的发挥就是实践。用发挥理性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理性的实践用法,所以实践是创生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活动。

所谓实践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也就是研究人与人社会伦理关系的根据。所以实践从苏格拉底以来在西方就是这样的用法。假如我们一些思想的活动或者感性的活动并不能创生或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活动就不能叫实践。我们的日常用法偏离了这个概念,把实践可看成是某种观念或思想的运用,它不是创生而是运用,对现成的理论或者知识把它运用到活动中去,所以会用英语中的“practice”这个词。这个词的意思是应用实践,这并不是西方思想中实践概念的含义。英语中另一个词“praxis”才比较符合实践这个词的意思,及创生社会关系,它是种创生的活动。所以

“praxis”这个词一般指艺术的实践,因为艺术的实践是创生性的,它不是现成理论的运用,不是“practice”。所以在哲学中运用实践这个词的时候,指的是它是创生社会关系的活动。

而马克思和苏格拉底也不一样,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是理性,社会关系的建立及实践是理性发挥的结果,所以是精神的活动。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实践并不发生在精神活动领域,比如说社会关系不是靠宗教活动创立的,不是靠哲学活动创立的,也不是靠科学活动创立的,社会关系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立的。如果追问社会关系来自哪里,马克思的回答是来自物质生产的运动,这是西方哲学实践这条路线上的一次革命。

实践仍然是指创生人与人关系的活动,但是这个活动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不是精神的,这意味着我们怎样去正确理解人类的物质生产,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运动我们第一个领会就是这种活动提供给我们生活资料,让我们在自然界中存活,提供给我们御寒的衣物,所以物质生活乃是提供给人类生活必须的生产资料来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活动,这只是一般的理解,物质生产是社会的来源。我们换一个角度理解物质生产,它有两个产品,一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同时他还生产出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是被物质生产运动生产出来的,于是物质生产就具有实践的意义。有些人认为只有理论的活动、宗教的活动、哲学的活动才具有实践的意义,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是按照某种宗教理念来建立的,或者是按照某种哲学的理念来建立的,或者按照某种社会科学的原则建立的,我们法的制度按照法的原则,政治制度按照政治学原则建立,所以他们认为这种社会科学的活动算实践,哲学算实践,哲学算实践,哲学都是错误的,他们都是实践,社会关系是从物质生产运动中来的。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走在一条正确的理解马克思的道路上。

下面来理解为什么物质生产活动能生产出社会关系,及物质生产对社会的生产。

在谈这一点之前,我们还是回到第八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施的,这里讲的社

会生活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交往,不是泛泛而谈社会生活。假如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比如说我们投票选举或者被选举,这样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说也属于社会生活。但是马克思在另一个地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在政治生活中实际上过的是一种抽象的共同体生活。我们在政治上反对一种观点反对一个党派或者接受一个党派的主张,我们参与了政治制度安排中所获得的政治活动,这里好像充分反映了我们是共同体的存在者,我们在一个共同体中生活,但这个共同体是抽象的,为什么说他抽象呢,因为它没有感性的真实性。所以这里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需要加以限定,它仅是指感性的真实性的社会生活,及人与人的感性交往。有一条标准来区分,在抽象的共同体当中这些生活是不能用感性的词语连接起来的。比如说,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关系,不管是哲学、科学、政治观念的关系,是无法和一些谓语相联系,像和幸福或痛苦相联系。因为这种观念的关系没有感性的真实性,我们只有在感性的关系中我们才能把这种关系与幸福或痛苦等连用。一种哲学观念既不能给我痛苦也不能给我幸福,只有理解了这种哲学观念他会带给我理智的愉悦,这种理智的愉悦最后还要导向感性,要还原到感性的基础上。我手里有一张地图,我看懂了它,会有一种愉悦,因为它能带我到达目的地这是感性需要,与感性的愉悦断绝一切关系的那种东西既不痛苦也不幸福,所以这里强调的是感性的真实性。

一种生活是实践的,就是说它是在创生或改变着某种关系,及社会生活自己在改变自己,在哲学上说这是一种自我批判。我们希望现实世界在不断完善,然后我们提出一些理论的学说,并说一旦这些学说被大众所认识或接受,这个世界就进步了。但马克思说不,拿一种观念来批判世界,没用。新的理论取代旧的理论,是观念之间的批判,是新观念对旧观念的批判,它一点不触动现实世界本身。而现实世界又确实是在变的,是怎么变的呢,不是观念让他变,而是自我批判,因为它本身就是实践的,不断创生或改变社会关系。一句话,社会生活是自我批判的。假如说一个人在恋爱,而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发现他在爱情这一感性道路上有偏差,我就给他一个理论,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