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及作用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其中《永遇乐》是一首以北固亭为背景的诗歌,流传至今。

本文将探讨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的五个典故及其含义,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取自汉代时期流传下来的《琵琶行》中。

牵牛星,又称织女星,是中国传说中与城管星(即河鬼星)相对应的两颗星星,代表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这句诗描绘了两个情侣因为天河而被分隔的场景,意味着离别和思念。

二、“天津桥梁”"天津桥梁"指的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座桥梁,位于天津市,为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船闸之一。

这座桥梁是中国古代运河交通的象征,也是交流和联系不同地区的媒介。

三、“桃李春风一杯酒”"桃李春风一杯酒"这句诗来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桃李"指的是学生,而"春风一杯酒"表示杜甫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鼓励。

这句诗意味着友情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四、“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来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个典故形容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宜人,鼓励人们保护自然资源,在诗歌中表现为对古原草地的留恋和珍惜。

五、“黄粱梦”"黄粱梦"来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个典故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容人们一夜之间的梦幻与虚无,警示人们珍惜现实的幸福与真实的生活。

结论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的分析,我们揭示了这些典故的背后意义。

这些典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传递了人们对爱情、友情、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理解和欣赏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于保存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塑造个人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一起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激励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典故归纳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典故归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宋·辛弃疾一、写作背景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

当时韩侂(tuō)胄(zhòu)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1204年被起用,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怀古词:怀:心有所感古:眼前能触动情怀的古迹、古人、古事怀古:因古而生情,寄情于怀古二、内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ta)跋(ba)焘(tao)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三、用典1、孙权·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曾建都京口。

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效果和用典分析

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效果和用典分析

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效果和用典分析用典效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的典故、刘裕的典故、宋文帝的典故、后魏太武帝的典故、廉颇的典故。

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

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

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这三个地名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而怀古用典,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古代典故、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吟咏,来展现出对历史、人生、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妙,则是通过分析苏轼的这首词,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广度。

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所引发的历史与情感联想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这首词中,苏轼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等地名为引子,通过怀古用典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永遇乐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宦官,他在职位上受尽抑制,但在写作上却有着出类拔萃的才华。

京口和北固亭则是苏轼在官场上历经风雨、遭遇坎坷时的所在地。

通过这些地名的点题,苏轼引发了对历史与情感的联想,将自己的人生之路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展现出了词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感慨和沉思。

二、怀古用典的深度与广度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中,苏轼怀古用典的深度和广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线索,引发了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汉代乐府诗的引用,苏轼展现了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敬仰和传承。

他还通过北固亭与古人题咏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念和祭奠。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怀古用典,不仅展现了词人博大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凸显了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精神的传承。

三、总结与展望:怀古用典的珍贵意义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的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怀古用典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其珍贵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怀古用典通过对古人、古事、古物的细腻描摹和深刻解读,不仅令人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传递了对历史与传统的尊崇和怀念。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加强对怀古用典的学习和传承,让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延续,并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方式,为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之词,我深感其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丽和珍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典故详细,讲解具体)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辛弃疾以 “英雄 ” 一词赞颂他, 表示自己对他的 敬仰和向往, “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 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榭歌台,风流” ,是英雄事 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 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刘裕其人:
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 平定叛乱。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 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 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 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 片故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 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 明朗,旷达乐观.
用典意图: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这最后一句充分地表现出辛词“豪放悲壮”的风格特色。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总结归纳,把握主旨情感: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 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 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 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 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 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 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 才的愤懑。
答:A 点拨:借景抒情。春芳虽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 一样美丽迷人, “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 “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解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解析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 典故出处-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

他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建立吴都,并且能够任用贤能,抵抗曹操等强敌,保据江东,成就霸业。

2. 用典意图- 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英雄人物。

如今“英雄无觅”,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英雄已逝、英雄业绩难以再现的感慨。

孙权这样的英雄在京口留下辉煌业绩,而如今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来抵御外敌,暗讽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 典故关联- 这一句紧承上句,“舞榭歌台”是孙权时期的繁华景象的象征,也是英雄业绩的一部分。

2. 表达效果- 曾经的繁华和英雄的风流事迹,都已经随着时间消逝,被历史的风雨所磨灭。

词人通过这种今昔对比,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不能继承英雄伟业的痛心。

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 典故人物及事迹-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

刘裕出身低微,他早年生活在京口的寻常巷陌之中。

后来他率领军队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等国,收复了洛阳、长安等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象地描绘了他当年北伐时的英雄气概和赫赫战功。

2. 用典目的- 刘裕也是京口的英雄人物,他以京口为起点,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词人在此用刘裕的典故,一方面是对刘裕英雄业绩的赞叹;另一方面,也是借古讽今,南宋统治者同样偏安江南,却不能像刘裕那样挥师北伐,收复失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期望。

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 典故内容-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刘义隆好大喜功,他在元嘉年间,草率地发动北伐战争,想要效仿霍去病“封狼居胥”(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这是古代武将的最高战功荣誉)。

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北伐失败,宋军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击,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的下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短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短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短评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可是相当厉害,里面用典用得妙极了。

一、典故中的英雄气概辛弃疾在词里提到了孙权。

孙权在京口建立东吴政权,那可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辛弃疾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好像在说,这么美好的江山啊,像孙权那样的英雄现在可找不到喽。

孙权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以少胜多,打得曹操屁滚尿流。

辛弃疾想念孙权这样的英雄,其实就是觉得当时南宋朝廷缺少这样有气魄、有胆量的领导者。

他是带着一种向往和遗憾的情感在里头的。

二、刘义隆的教训再说说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效仿霍去病去北伐,建立伟大的功勋。

可是他太心急了,准备不充分就出兵,结果呢,被打得很惨。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那就是在告诫南宋朝廷啊,你们可不能像刘义隆那样莽撞行事。

北伐是大事,得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有战略,要有规划,不能脑袋一热就往前冲。

这就像我们平时做事情一样,不能光想着有个好结果,就不管过程了,要是没计划好,那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三、廉颇的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提到了廉颇。

廉颇是个老当益壮的将军,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想着为国家效力。

辛弃疾把自己比作廉颇,他心里肯定是委屈巴巴的。

他有才华,有能力,想要带兵打仗,收复失地。

可是南宋朝廷呢,就好像看不到他一样,不重用他。

他就像一个满心期待去玩耍的孩子,结果被大人忽视了。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既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总的来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用这些典故,就像是在和我们聊天,把他对国家的热爱,对朝廷的失望,对英雄的向往,都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这些典故让整首词变得更加有内涵,更加厚重。

每一个典故背后都藏着辛弃疾的一颗火热的心,他希望南宋朝廷能从这些典故中吸取教训,也希望自己能像那些英雄一样,真正为国家做点大事。

这词读起来就感觉辛弃疾在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跟我们讲这些故事,讲他的想法,真的是太感人了。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赏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赏析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任知府。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可惜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古代两位著名的英雄人物。

“千古江山”六句,追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

辛弃疾十分仰慕孙权,曾多次称赞他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父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

京口一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

作者于此怀古,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

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

“斜阳草树”六句,缅怀东晋时的刘裕,盛赞其北伐时的雄姿和声威,暗示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刘裕于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京口是刘裕(寄奴乃其乳名)的出生地,也是他起兵的地方,所以作者接着又想到了他。

这六句的'大意是:夕阳映照着荒草杂树,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人们都说刘寄奴曾经在这里住过。

遥想当年,他统帅雄师北伐,横戈跃马,气吞山河,转战万里,势如下山猛虎。

以上两段怀古,都与京口有关,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意蕴很深。

下片Essoyes“元嘉草草”三句,用宋文帝刘义隆失利的故事,劝诫南宋当权者对北伐应搞好充分准备,切勿轻敌右倾,草率发兵。

据《宋书·王玄谟传》,宋文帝曾对殷景仁说道:“闻玄谟陈说,并使人存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5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5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5个典故孙权在京口建立霸业这事儿就是一个典故呢。

想当年啊,孙权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京口这地儿,他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他年少就掌权,把东吴治理得井井有条,还敢于和曹操、刘备这样的大佬叫板。

站在北固亭上,遥想孙权当年的风姿,那肯定是意气风发,雄姿英发的,他那种英雄气概,真的是让人钦佩不已呢。

接着就是刘裕的典故啦。

刘裕从京口起兵北伐,多牛啊。

他就像个草根逆袭的英雄,一路披荆斩棘。

他的北伐那可是振奋人心的大事。

他把那些北方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收复了不少失地。

他的功绩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在历史的长河里回荡。

看着眼前的京口大地,仿佛能看到刘裕带着他的大军浩浩荡荡出征的场景,那马蹄扬起的尘土,都像是胜利的信号呢。

元嘉草草这个典故可就有点让人叹气啦。

刘义隆想效仿刘裕北伐,可他太心急,准备不足就仓促出兵。

结果呢,被打得很惨。

这就像是一个没学会走路就想跑的小孩,摔得鼻青脸肿。

他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就盲目地出兵,把好好的北伐大业给搞砸了。

这事儿啊,也给后来的人提了个醒,做事得脚踏实地,不能太冒进。

还有就是封狼居胥的典故。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儿啊。

这代表着他的赫赫战功,是英雄的象征。

可是刘义隆想学人家,却没那个本事,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留笑柄。

每每想到这儿,就觉得有点好笑又有点可惜呢。

最后就是佛狸祠下的典故啦。

当年拓跋焘的行宫现在都变成了百姓祭祀的佛狸祠。

这时间的力量可真强大啊,当年的敌人的遗迹,现在都被百姓们用来祭祀,好像大家都忘记了曾经的仇恨。

这就像一阵风吹过,把很多东西都吹散了,只留下一种淡淡的感慨。

站在北固亭这儿,想着这些典故,就像是看一部长长的历史电影,有英雄,有失败者,有荣耀,也有悲哀,各种情感都交织在一起啦。

这些典故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历史的项链,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繁华与沧桑呢。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咱今儿聊聊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五个典故,辛弃疾这老兄,可真是个有故事的人啊。

他一站在这北固亭上,望着那片古老江山,心里头五味杂陈,一股子英雄气概就涌上来了。

头一个典故,说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哎,这孙仲谋谁啊?不就是那东吴的孙权嘛!想当年,孙权在京口这儿建了个都城,跟曹操那老小子斗智斗勇,愣是把曹操给打跑了,保住了江东的太平日子。

辛弃疾站这儿一看,心想:现在这世道,哪儿还找得到像孙权这样的真英雄啊?他这是在怀念过去,也是在感慨现在啊。

再往下说,“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这不是刘裕的小名嘛!刘裕也是个狠角色,他带着晋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收复了洛阳、长安,那气势,简直就像猛虎下山一样。

辛弃疾走到那些小巷子里,听人说刘裕以前就住这儿,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见到了自己的偶像一样。

接下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说的是刘义隆,也就是刘裕的儿子。

他老兄可好,一心想着建功立业,结果北伐搞得太草率了,没两下子就被北魏给打回来了,还搞得自己狼狈不堪。

辛弃疾提到这茬儿,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咱们现在看到有人做事不靠谱一样,恨不得上去给他两巴掌,让他清醒清醒。

再往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佛狸是谁?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啊!他当年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建了个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辛弃疾到这一看,嘿,老百姓们在那儿又是烧香又是敲鼓的,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这儿曾经是个战场一样。

他心里那个不是滋味儿啊,就像咱们看到有人忘了历史一样,心里头那个堵得慌。

最后一个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廉颇老将军。

廉颇虽然年纪大了,但人家还是想着为国效力呢。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说自己啊。

他年纪也不小了,但心里头还是想着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呢。

可惜啊,朝廷里那些人不理解他,不重用他,搞得他就像廉颇一样,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啊。

总的来说啊,辛弃疾这首词啊,就是通过这五个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五个典故说起《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啊,简直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课本,里头藏着好几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典故。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五个典故,用大白话讲讲它们的来龙去脉,看看辛弃疾是怎么把它们揉进词里的。

首先,咱们得说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这孙仲谋,就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帝孙权,人家那可是个狠角色,坐镇江东,硬是把曹操那老狐狸给顶了回去。

辛弃疾站在北固亭上,望着眼前的江山,心里头那个感慨啊,就像咱们现在找不着当年的英雄人物一样,心里头空落落的。

他这是在说,现在朝廷里啊,缺了那么一股子硬气,少了像孙权那样能抗外敌的英雄。

再来说说“寄奴曾住”。

寄奴啊,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这家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北伐中原,气势汹汹,收复了不少失地。

辛弃疾提到这个,其实是在怀念刘裕的英勇,同时也在暗示,现在要是能有个像刘裕这样的猛将,那该多好啊。

他这么写,也是在鼓励自己,也鼓励大家,别忘了咱们祖先的辉煌。

接下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头说的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刘义隆这家伙呢,有点儿急功近利,北伐的时候没做好准备,结果打了个大败仗,灰溜溜地跑回来了。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提醒当朝的宰相韩侂胄,别学刘义隆那样,别光顾着出风头,得把事儿办得漂漂亮亮的才行。

然后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啊,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这家伙当年可是把刘宋王朝给打得落花流水,还在长江边儿上建了个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祠。

辛弃疾写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

他看见老百姓在佛狸祠下祭祀,乌鸦飞来飞去,社鼓声声,心里头就琢磨,这国家都成啥样了,老百姓咋还跟没事儿人一样呢?他这是在感慨,也是在提醒大伙儿,别忘了咱们的历史,别忘了咱们的根。

最后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啊,那可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老当益壮,吃饭还能吃好几碗呢。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在说自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北固亭位于今江苏南京市秦淮区北固山下,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聚集地。

北固亭的名气源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之感,同时也蕴含着五个典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历史与文化启示。

第一个典故是“大江东去”,指的是长江的壮阔景象。

词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景象提醒我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我们应该珍视长江这一自然奇迹,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个典故是“千古兴亡多少事”,词中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段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纪录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个典故是“乍暖还寒时候”,词中写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选择了在此结束自己的一生。

在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选择的艰难,启示我们人生中要懂得珍惜和明智地把握每个机遇。

第四个典故是“黄鹤楼”,词中写道:“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是古代江南地区最著名的楼阁之一。

这里提到的黄鹤一去不复返,引发了对时光流转和事物变迁的反思。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与机遇,不断学习和进步,使自己能够与时俱进,不被时光遗弃。

第五个典故是“归去来兮辗转反侧”,词中写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却曾经许,小雨楼台。

”这段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的呼唤总是如此强烈。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该心系家乡,牢记自己的根,传承家乡的精神,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北固亭怀古五个典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历史与文化启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涉及的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涉及的典故

《永遇乐》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作,描述了他对自己的政治遭遇和人生境况的思考和感慨。

其中提到了京口北固亭和古两个典故。

1. 京口北固亭:京口是指今天的江苏镇江,北固亭是镇江城北的一座亭子。

这座亭子是辛弃疾在任镇江知州期间修建的,他在亭中题诗:“北固山下白沙堤,亭亭云树矗孤城。

乱石穿空惊破浪,大江舒卷接天莲。

”这座亭子象征着辛弃疾的政治抱负和愿望。

2. 怀古:辛弃疾在《永遇乐》中用了多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中包括了古代传说中的屈原、文天祥等具有爱国情怀的人物,以及对古代帝王和辛弃疾自己的政治遭遇的怀念。

这首词整体反映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政治抱负和对逆境的坚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和自己一样遭遇困境的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说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那五个典故。

先说那孙仲谋,孙权可是个厉害角色啊!想当年,他在京口建立霸业,那是何等的威风。

这就好比咱生活中那些敢打敢拼,能在一片天地里闯出大名堂的人。

咱要是能有孙权那股子劲头,啥事儿干不成呀?再看看寄奴,刘裕当年那也是牛气哄哄啊!气吞万里如虎,多霸气!这就像咱有时候遇到困难,就得有他那股勇往直前的劲儿,别退缩,别怕,直接往上冲!元嘉草草那事儿,可给咱提了个醒。

做事情可不能马虎,不能随随便便就行动,得计划好了,考虑周全了才行。

不然就像刘义隆那样,落得个失败的下场,多不值当啊!还有那佛狸祠,拓跋焘当年的威风现在都成了人们祭祀的对象。

这就好像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曾经再辉煌,也可能会被慢慢遗忘。

咱得珍惜当下,好好努力,别等以后被人遗忘咯!廉颇老矣的故事,多让人感慨啊!廉颇虽然年纪大了,可还是一心想着为国效力。

咱也得有这份心,不管啥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你想想,这些典故不就是在告诉咱,要像孙权一样有魄力,像刘裕一样勇敢,做事不能像刘义隆那么草率,要珍惜时间和机会,还要有廉颇的那份责任感吗?咱的生活不也是这样,有时候需要大胆去闯,有时候需要谨慎行事,不能虚度光阴,还要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

这些典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历史,也照出了咱自己。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从中学到点啥,让自己变得更好。

咱不能光知道这些故事,得把它们变成咱生活中的智慧和力量。

别小看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可都是宝贝啊!咱得好好利用起来,让自己的人生也能像那些英雄人物一样精彩,一样有意义!这不就是咱应该从这些典故里领悟到的吗?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_详细_具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实用性强_详细_具体)

高考链接
▪ 【2007年山东卷】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010年山东卷】
▪ ____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011年山东卷】
▪ 舞榭歌台, 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诵读
▪ 大声朗读全词,争取背过去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 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
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 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 之情。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 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 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学案当堂检测第5题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 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 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 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 忽见。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 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 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 号召,任镇江知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及作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怀古意境的绝世之作永遇乐,是中国古诗《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一句诗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以北京附近的北固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那段历史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是对国家的爱恨交织之情,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

而这首诗作,不仅仅是一篇唐诗,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从多个角度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其背景故事、意境表达、文学价值等方面,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篇诗作的内涵和意义。

让我们从永遇乐的背景故事说起。

这首诗作写于唐代,当时正值唐玄宗年间,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

然而,随着唐玄宗的晚年荒淫以及安史之乱的爆发,国家逐渐走向了漫长的动荡岁月。

张继身世颇为坎坷,因家庭贫困,无法挣到功名,后来在志同道合的朋友韩熙载的推荐下,才进入宫廷中,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

诗人在北固亭所怀古之情,正是源自于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安定安宁的向往。

在这里,我可以再次强调,永遇乐正是在这种情怀下诞生的,也正是因为诗人的深沉情感和对乱世的触动,才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传世之作。

我们来谈谈永遇乐所展现的意境。

在诗中,张继通过北固亭的自然景色和历史痕迹,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以及对那段辉煌岁月的向往之情。

整篇诗作通过对古人事迹和风物的铺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苍凉和深切的思念之情,这种意境的展现,也正是永遇乐诗作的精髓所在。

在这里,我再次感叹诗人通过诗作,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国家的关切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深情的怀古之意,也是让人感到动容的。

永遇乐的文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作,永遇乐在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诗作中的意境描写、修辞表达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高超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作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学大家都对该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

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

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

榭:高台上的建筑物。

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

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

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

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

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

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

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

这里指“封山”。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

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

赢得:剩得,落得。

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

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通俗解释一、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二、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四、佛狸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五、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其人: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 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 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辛弃疾以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 敬仰和向往,“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 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榭歌台,风流” ,是英雄事 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 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佛狸祠”景象:
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 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 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作者用事目的: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 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族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 中原的不满。
孙权
词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孙权其人: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 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 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 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 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 雄业绩则是和千161 年,金国大举 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
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
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 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 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 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 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 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 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 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作者用典用意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佛狸祠
拓跋焘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的庙。在瓜步山上
(今扬州附近)。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 小字。当年他率兵击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挥 师攻入宋,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
来之佛狸祠。后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成功的 象征。辛弃疾写此词时,扬州和佛狸词均已被 金占领。
刘裕其人:
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 平定叛乱。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 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 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 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 片故土。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 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 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 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 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 了这种悲愤。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 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 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 号召,任镇江知府。
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作用: 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
佛狸祠: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作用:批评人们忘记了国恨家仇,表示对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 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 举入侵,占领扬州一带。辛弃疾率领起 义军在这一带英勇抗击金兵,使其南侵 以失败告终。次年,起义军内部出现叛 徒,叛徒张国安杀害耿京挟众降金。辛 弃疾遂组织五十人的队伍闯入金营,于 五万军中活捉张国安,统帅起义军突骑 南下,投奔南宋。其时辛弃疾年23岁, 距他写这首词时(1205年)刚好四十三 年。
作用: 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作用: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人无能,表达自己 抗金救国的热情。
宋文帝
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 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 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 时有 “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辛弃疾 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 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 就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 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 以古讽今。
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出生 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 江西、湖南、福建、浙东 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 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 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 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 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无觅
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
金戈铁马
(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
(草率)
赢得仓皇北顾
(落得)
可堪回首
(不堪,哪堪)
寻常巷陌
(普通)
英雄无觅
(寻找)
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 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 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 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 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 以一当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