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之中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原地域称谓的由来及其地域范围的嬗变

中原地域称谓的由来及其地域范围的嬗变

中原地域称谓的由来及其地域范围的嬗变王兴亚【摘要】“Zhongyuan” is a long-established name,and it is in a wide use. Its continuity in geographical scope,stability in core district and importance in geographical position have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Because it is neither a state name nor 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it does not have a clear definition or a fixed special indication. “Zhongyuan” is a co-name of “zhong” and “yuan”. It originat-ed from the Three Kingdoms,and its connotation has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t last,its mean-ing has changed from the singular to the polysemous. “Zhongyuan” i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i.e.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ts unrivalled natural conditions enabled it to stride forward at the earliest to farming civilization. Thus,“Zhongyuan culture” has become a strong culture,and had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areas,and even Chinese civilization.%地名中原,由来已久,且长期为人们广泛使用。

电大行管本科《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期末考试资料

电大行管本科《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期末考试资料

电大行管本科《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期末考试资料一、课程考核说明(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各专业本科全体学生。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由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

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三)、形成性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形成性考核由平时书面作业和平时上网学习两部分组成,各占10%。

形成性考核中的4次平时书面作业,由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布置;各教学点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课程责任教师按时收取并详批详改,公平公正地给出成绩,并及时将批改后的作业返还学生,同时要进行作业讲评,要求学生对做错的题目予以改正。

省电大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上网学习成绩由各教学点课程责任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上网情况给出具体分数。

各教学点教务人员对课程责任教师所给学生成绩进行检查、汇总,经省电大教学指导中心责任教师审核后报教务处登记。

(四)、终结性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考核形式及答题时限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由省校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2.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中原文化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

3.考试要求教材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有所认知。

理解: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限于“地域文化•中原文化”的教学大纲、本考核说明和文字教材范围之内。

既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考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试卷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

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10%左右,理解占50%左右,掌握占40%左右。

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的非遗项目

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的非遗项目

一、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念。

岭南文化则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域文化,其特点是多元、开放、包容,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两种文化在长期的互动交流中逐渐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之美。

二、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非遗项目1.茶艺表演:茶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共同传统,其茶艺表演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礼仪与岭南文化的淳朴,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舞蹈传统:中原地区的舞蹈以端庄大气为主,而岭南地区的舞蹈则以柔美婉转为特色,两种舞蹈风格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融合风格。

3.民间音乐:中原文化的古琴、笛子等乐器与岭南文化的二胡、琵琶等乐器的交流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

4.传统手工艺:陶瓷、织锦、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中产生了多样化的风格和形式,成为了非遗项目中的重点内容。

三、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对非遗项目的影响1.文化多样性的呈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带来了非遗项目的多样化呈现,使得非遗项目更加具有活力和魅力。

2.文化传统的传承: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使得非遗项目更加具有当代文化价值和发展潜力。

3.文化创新的推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激发了非遗项目的文化创新活力,使得非遗项目更加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感。

4.文化交流的促进: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加深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使得非遗项目更加具有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的意义。

四、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1.政府支持:加大对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加强对非遗项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2.专家学者参与: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和培训,提升非遗项目的传承质量和水平。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国是一个庞大且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承载着各个地区的特色和魅力。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南方文化、北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这三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地区包括江浙沪一带以及广东、福建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代表,其古老而丰富的历史为其注入了独特的韵味。

江南文化以其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

此外,江南地区的园林艺术、绘画和文学等也是南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南方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审美和品味,被认为是优雅、细腻、温和的代表。

其次,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等地,其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较为贫瘠。

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中原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中原文化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注重礼仪、秩序和道德规范。

北方文化以其严谨、坚强和朴实的特点而闻名。

这种特点可以在北方的建筑风格、戏曲艺术和饮食文化中找到。

北方文化注重实用、务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被认为是刚毅、豪爽、直率的代表。

最后,中国的西部地区也有独特的文化。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云南、陕西等地,这些地方山峦起伏,自然环境多样。

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代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充满神秘和异域风情。

这种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服饰、音乐和舞蹈,富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西底地区的文化以其独特的民间传说、医药和烹饪方式而著名。

西部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尊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这种文化被认为充满着自由、奔放和朴素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三大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代表了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南方文化以江南文化为核心,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北方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强调礼仪和坚韧;西方文化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充满了异域风情和神秘感。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原因

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原因
2.6、核心性
中原文化区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起源地,并且是中国悠久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仅从政治角度来看,历史上的中原大地长期是政治角逐、政权更迭、政体演变“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大舞台,从夏朝到宋代30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几度形成政治文明的巅峰与辉煌。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中国自古“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是由此而来。 从此可体现出,中原文化区的核心地位。
4.4、唐宋为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定型阶段。唐宋是文化大繁荣,大一统时期,充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原实现了政治统一与文化统一。文化巨丽,纷纷呈现;文化创作,鼎盛繁荣。在宗教方面,儒家思想遭遇巨大顿挫,玄道佛文化日益彰显。同时,诗歌文化鼎盛,创造出中原文化的璀璨成就。而在宋朝,中原文化趋于成熟和雅致。集权政治进一步完善,市井文化日益发达。
中原文化区特征及形成过程分析
1. 中原文化概况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中国中原文化璀璨瑰丽,其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更为突出。中国中原文化的璀璨瑰丽,集中体现在河南的部分。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4.3、两汉魏晋是中原文化的发展和兴盛阶段。秦王朝是以中原法家理论发起和构建起来的专制帝国,虽然历年短暂,但其政治体制却被后世继承,汉王朝是因袭秦代的政治体制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不过,汉王朝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治国依据。儒学来自齐鲁,但它却借重于中原政治力量在中原生了根,并成长壮大起来。它最终还成了中原文化的最主要内容,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地域文化视阈下中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检视

地域文化视阈下中原文化校本课程资源检视
资 源
400 ) 50 1
文化 与课 程存 在 着 天然 的血 肉联 系 ,作为 学校 教育 核心 内容 的课程 必 然与地 方 的地 域 文化 处 于互 动之 中。中原是 中华文明的摇篮 、文化的 中心 ,悠久 的历 史积 淀 了 丰厚 的地 域文 化 资源 。但 由于 长期受 西方 科学 主 义知 识观 的影响 ,地 域 文化 经 常被 排斥 在学 校教 育 之外 。 中小 学在 学 校教 育过 程 中对 中原 地 域 文化 的 挖掘 与利 用 还远 远 不够 ,校 本 课程 开发 过程 中非常 有必 要对 中原地 域 文化 给予 充分 的 重视 和 当 代意 识 。 和开 发 。 中原 一词 ,在历史上有狭义 和广义 两种概 念 。狭 义 的 中原 指今 天河南 省 。今 天河南 省的大 部分地 区 , 关 于 文 化 、地 域 文 化及 中原 的界 定 在 古 代属 于 中 国的 中部平 原 ,所 以人们 把河 南称 为 文化 作为 一种 客 观现 象 ,可 以说 是 随着 人类 社 中原。广义的 中原指黄 河中下游地区。它 不仅包括河 会 的产生 而产 生 的 ,然 而 ,对 于 文化 的认识 却 是人 南 ,而且包括今天 陕西 、山西 、河北 、山东等 省的一 类 自我意 识 不断 发展 的结 果 。 人类对 文 化概 念 的把 部分地 区 。在古代 ,人 们所说 的 中原 ,以指广 义的为 握 也 经历 了一 个 不断 发展 的 过程 ,当然 ,文化 的发 多 。但近代 以来 ,人们 所说 的 中原 ,一般都是 指狭义 展 永 远没 有结 束 ,因此 ,人 类对 文化 的 认识 也将 随 的 中原 ,专 指河 南省 。 1同样 ,本 文也取 中原 的狭 着 文化的变化 、发展 而呈现出开放 、未定的特征 。鉴 义 概 念 ,即本 文所 论 述 的 中原 文 化亦 即河 南 省行政 于 对 文 化 的 发展 性 以及 人 们对 文化 理 解 的 复杂 性 , 区域 内的 文化 。 对 “ 文化 ”很 难 给 出一个 具体 的定义 ,几乎 每个 研 中原 文 化课 程 资 源检 视 究 者 、每 一种学 科都 可 以做 出独有 的对文 化 的解释 。 “ 文化 ,迄今为 止仍 是一个 边缘模 糊的领 域 。其表现 如果说 ,文化是一个 民族真正 的灵 魂 ,那么 民族 之 一 就 是 定 义 的驳 杂 性 。 l 文 化 ” 一 词 的英 文 文 化就 必 然顽 强地 根 植于 课程 之 中。 因此 ,文化 成 ”l1“ c l r 来源于拉丁语 c l r ,意为 “ ut e u ut a u 耕作” ,所 以西 为 课程 的母 体 ,课 程 的本质就 在于建 构文化 。但是 , 方 有人 认 为 ,文化 “ 最初 指 土地 的开 垦及 植 物 的栽 仅 仅将 课程 理 解为 文 化传 承 、建 构 的工具 是 远远 不 培 ;以后 指对 人 的身 体 、精神 、特别 是 艺术 和道 德 够 的 ,“ 程作 为文化 传承 工具的命 题 ,并未使课程 课 能 力和 天 赋 的培养 ;亦指 人类 社 会在 征 服 自然和 自 完 全脱 离社 会 文化 为它 规 定 的轨道 运转 。但 从本 质 我 发展 中所创造 的物 质和 思想财 富 ”『 。 现代汉 语 上讲 ,课程 与文化却没什么联 系。课程只是传递 、复 2 】 词 典 将 “ 化 ”释义 为 “ 类在 社 会历 史 发展 过 制 ‘ 文 人 他文化 ’ ,是 ‘ 了 ’‘ 文化 ’而失掉 了 ‘ 文 拿 他 我 程 中所 创 造 的物质 财 富和精 神 财 富的 总和 ,特指 精 化 _。根弃课程 的文化工具主义 的逻辑与机制 ,必 6 】 神财 富” 。鉴于 以上 ,结 合本 文研究 视角 ,笔者倾 向 须 还原 课程 的文化 本 体地位 。还 原课程 的文化 本体 于 文化 指 “ 类在 社 会历 史发 展过 程 中所 创造 的 物 地 位 ,是指 将 课程 自身视为 一 种 文化 ,使 课程 不再 人 质 财富和 精神 财 富” 。 是 单纯 的文 化传 承 、建 构 的工具 。 个 社 会 的文 化 由两个 不 同层 次 的 文化 构 成 , 中原地 区是 中华 文明的摇篮 、文化 的中心 ,悠 久 个 是 代表 国家 、 民族 的 制度 性 主流 文化 ;另一 种 的历 史积 淀 了丰厚 而多 样 的文 化资 源 ,这 些都 是 丰 是 具 有 地 域 特 色 的 地 域 文 化 。 地 域 文 化 用 来 指 称 富 而优质 的课程 资 源 。

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影响

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影响

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影响中原文化是指起源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原文化的影响和传承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而是在中国的其他地域和周边国家逐渐扩散。

中原文化的扩散主要是通过文字和人口的迁移来实现的。

在先秦时期,随着周朝的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程,书面文字逐渐成为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工具。

各地贤达纷纷来到中原地区,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并将其中的精华带回本地。

例如齐国的孟子、楚国的屈原等人,都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另外,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战争不断,各地的人口也不断迁移,这些人民在迁移过程中,不仅带来了各地的文化,还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其他地方。

例如楚国的中原移民在楚地传承了中原音乐、歌词,并形成了自己的歌舞文化。

这些迁移的人口还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制度和礼仪,逐渐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秦汉时期,因为一系列的统一政策,中原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秦朝时期,实行的文字统一,统一度极高,极大地推动了文字的扩散。

汉朝时期,开设了官学,推广中原文化,使各地的优秀人才纷纷前往中原求学,并将中原文化和思想体系带回本地,深刻影响了各地文化的发展。

例如四川张衡的地动仪,就是在受中原理学影响下创造出来的。

到了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文化,更加广泛地扩散到了中国的其他地区。

唐朝时期,开放了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中原文化向海外传播。

宋朝时期,南宋政权的建立,使得西南地区的文化开始和中原文化融合,并扩展到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多样性的文化形态。

从以上的历史脉络中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扩散和影响是一个相对长期而又持续的过程,是中华文化体系里的一部分。

中原文化扩散的过程,不仅仅是文化的输出和流失,也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还可以看到,中原文化对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相互的,各地文化也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原的地域文化

中原地域文化第一章总述(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中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理解中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的认识。

(二)内容要点第一节中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1.中原文化的概念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构成中原物态文化、中原制度文化、中原行为文化、中原心态文化。

3.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第二节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农耕文化对中原文化精神的哺育2.中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第三节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 )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2 )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5)开发旅游经济、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亦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承载空间。

它是相对于各民族可传承的物质遗产即所谓的“有形遗产”而言的,大致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遗产。

4.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见证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荣历史与维护我国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2)传承民族精神的途径(3)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与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4)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5)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第四节中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1.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2.中原文化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3.中原文化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1 )自强自立精神(2 )崇文重教精神(3 )重功致用精神(4)勤俭节约精神4.中原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资源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文化区域的概念及其形成,认识中原文化的典型区域形态与划分方法。

灿烂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灿烂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灿烂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楚的文化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北方的思想家重视政治伦理,南方的哲人关注宇宙自然.中原的文学着于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南楚的文学富于幻想,闪耀着浪漫主义光辉.南北文化融合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

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以后楚国并吞汉水诸国,进军黄河一带,吞灭淮水各国,进而与晋争霸中原,问鼎周室。

到春秋末战国初,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已充分融合。

楚国已成为与中原国家一样的“冠带之国”,被称为“上国”了。

这种状况可以从楚文化自身和他国对楚文化的评价两个方面来证实。

必阝之战,晋随武子说楚“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晋范文子说楚钟仪“仁、信、忠、敏”;鲁臧武仲称楚有礼;孔子赞“楚昭王知大道”。

这些都是从中原文化的价值观念出发去评论楚人行为的。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最后楚为秦所灭。

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

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

楚文化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

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楚辞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注意到,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中原文化的ppt课件

中原文化的ppt课件
传统民居
中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多样,包括四合院、窑洞、土楼等。这些民居建筑注重实用性和 舒适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原人民的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园林建筑
中原地区的园林建筑风格以精致和幽雅著称,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园林建筑通过 布局、山石、水景、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民俗文化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
利用中原地区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如影视、演艺、出版 等,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将现代科技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开发数字化、网络化的文化产品和 服务。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 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04
中原文化与旅游
02
中原文化的核心元素
传统艺术
01
绘画艺术
中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从古代的壁画、帛画
到现代的国画、油画等,中原绘画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艺术魅力。
02
音乐艺术
中原地区的音乐艺术丰富多彩,包括传统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中原人民的生
文化认同
中原文化的传播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了中外文 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01
02
03
交流历史
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 流历史悠久,如古代丝绸 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
文化融合
中原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 交流中不断融合创新,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魅 力。
共同发展
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
中原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地域文化》练习题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地域文化》练习题

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地域文化》练习题1.我国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也是中原文化的轴心时代。

(1.00分)错误正确2.豫中文化区,地处河南腹地,星分角、亢、氐,属东方苍龙星区。

(1.00分)错误正确3.有“吴带当风”之誉的画家是汉朝的吴道子。

(1.00分)错误正确4.《谏逐客书》是汉贾谊的代表作。

(1.00分)错误正确5.在中国早期的典籍中,“中原”一词常常并不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汉代以后,“中原”一词的所指意义渐渐与今天相同。

(1.00分)错误正确6.中原物态文化是指中原地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观看和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1.00分)错误正确7.黄帝将“龙”作为图腾,以龙名设官,肇始了龙文化。

(1.00分)错误正确8.豫中文化区的中心城市是新郑、开封、郑州和许昌。

(1.00分)错误正确9.中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原人所赖依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

(1.00分)错误正确10.中原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是告成元代观星台。

(1.00分)错误正确11.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生产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1.00分)错误正确12.西周时期,东楼公作为禹的后代封于杞国。

(1.00分)错误正确13.伏羲——阏伯文化是豫东文化区域的内核,陈宋化则是它的主流成分。

(1.00分)错误正确14.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1.00分)错误正确15.中国最早的散文集是《尚书》。

(1.00分)错误正确16.周王朝封商王纣的庶兄箕子于宋,都睢阳。

(1.00分)错误正确17.中原行为文化是中原人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1.00分)错误正确18.春秋时李斯对大篆省改,演化成一种新的书体小篆。

(1.00分)错误正确19.《辞源》中对“中原”一词的解释为:“狭义的中原,指今洛阳以南一带。

中原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研究

中原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研究

二、 中原 民俗文化的特色
中原 民俗文 化 品类丰 富 、 古朴 多姿 、 内涵深 广 、 载体 独特 , 有着强 大 的吸收 力 、 传播 力和融 合 力 , 在 绵延数千载的文化演进 中, 形成 了鲜 明的特色。
( 一) 源 头 性
众所 周知 ,中原地区是 中华文化 的重要发源 地 之一 , 是 中华 民族文化之源泉 。这不 仅对官方的精英 文化来说是这 样 , 民俗文化 同样如此 。在 数千年的历 史变迁 中 , 通过 战争 、 人 口流 动及和 平交往 等途 径 , 中原民俗文化被 带到其他地域 乃至周边 邻 国,。例如 , 北魏 至隋唐 高句丽 墓 中壁 画 的主题 伏 羲 、 女娲 、 青龙、 白虎 、 朱 雀、 玄 武等 , 都取 材于 中原 神话传 说 , 是 受到 中原 文 化影 响的结果。中原文化对江南 、 岭 南和 闽台地 区的
影 响也 十 分 突 出 , 从西晋 末年永嘉 之乱起 , 中 原 士 民
弘扬 和 培育 民族 精 神作 为文化 建 设极 为重 要 的任 务” , 并特别 指示 要“ 扶 持 对重要 文化 遗产 和优 秀民 间艺术的保护 工作” 。如此可见 , 发展 与保护 中原民
俗文化迫在眉睫 , 刻不容 缓。
中原民俗文化千 姿百态 , 异彩纷 呈 , 它 的最 大特 点是广泛性 。这种广 泛性主要体现 在 民众参 与的广 泛性 , 民俗 文化存在于普通 居民生产生活 中 , 是 生活 的文化。无论达 官贵人 , 还是普通百姓 , 都是参 与者 。 例如, 春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被 人们认 为是 阖家团 圆、 万 民同乐 、 普 天同庆的节 日 , 它较 多地 反映 了中原百 姓 的 人 生 愿 望 、 生活 风 貌 和 心 理 状 态 。 在 这 些 节 日 里 ,尤其是春节这个被认 为是一年 之中最重要 的节 日, 具有浓厚 的狂 欢色彩 , 讲求全 民参 与 、 妇孺 皆知 。 每 当新春佳节来 临之 际 , 远在 千里 、 万 里之外 的游子 也会不辞旅途之苦往 家赶 , 与亲人团圆。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一、中原文化概念中原文化,也即是中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从层面上解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从时间而言,中原文化是一个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

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而且延续了整个历史时期。

及至今日仍在传承,并得以发展。

二、是从形态而言,中原文化在北宋及其以前作为主流文化,其主要理念,准则等,已从中原地区传播到周边及其他地区。

中原文化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原地域的文化气质,甚至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原文化的四个特点1、根源性,其表现为民族之根,力量之源。

2、正统性。

中原文化实际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流特点,虽属地域文化但又与一般的地域文化有较大差异,这就是文化的正统与主干。

3、系统性。

中原文化在每个王朝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都有较为完整的发展线索4、开放性。

中原文化的对外辐射与交流也是其得以存续壮大的关键,中原文化的四个特点,根源性是根,正统性为干,系统性为系,开放性为脉,中原历史文化最本质的特点为根源和主干。

三、中原文化的六个特征1、内涵丰富,积淀厚重。

体现一个“多”字。

2、风华绝代,冠盖一时,体现一个“高”字。

3、木之根本,水之渊源。

体现一个“源”字。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体现一个“融”字。

5、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体现一个“续”字。

6、与时俱进,老树新枝。

体现一个“新”字。

四、中原文化的作用首先是认识作用。

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中原文化可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原发展,并从中总结出社会前进的有益借鉴。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的先贤们发现并阐发的许多精辟思想,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其次是引领作用。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都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

近古以来,中原文化的文化理想甚至远播西方文明而绽放出瑰丽的文化魅力。

中原文化在精神层面建构的文化理想,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其三,推动作用。

就是说中原文化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特质

中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特质
2 0 1 3年 O 4月( 第 2期)
湖北省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
・ 9 3 ・
中华文化
中原 文 化 的核 心 内 涵 及 特 质
赵 弼
漯河 4 6 2 0 0 0 ) ( 漯河 职业 技术学 院 , 河南
[ 摘
要] 中 原 文化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原文化 主要表现 为“ 和谐 大一 统” 特征, 具有 包容性 与
多元性 , 本质朴 实、 诚信 、 自强 , 具有 内陆农耕特性 , 在 中华文化 系统 中具有根源性和基础性等特征 。
[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中华文化 [ 中图分类号] K 2 9 6 . 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 6 7 1 -2 8 0 3 ( 2 0 1 3 ) 0 2 -0 0 9 3 -0 4
“ 四海 舁平 ” 是 中华 民族与世 界各 国人 民友好 相处
的传 统道 德 基 础 。和 睦相 处 , 消弭战祸, “ 化 干 戈
剧 。英 国历 史学 家 汤 因 比认 为 , 在 近六 千 年 的人
类历史上 , 出现过 2 6 个文明形态 , 但是在全世界
只有 中国的文化 体 系是长期 延续 发展 而从未 中断
出 自己的个性 和特 色 , 形 成 自己的特质 。

和能 力强 , 当文化 发 生 冲 突时 , 只是 一 时 之变 , 调
和融汇, 乃是万世之常。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 就
是 最 能 使 冲 突各 方共 处 并 存 , 兼 容并 收 , 相 互 调

中原 文化 的“ 和谐 大 一统” 特征

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 目标 。在生活实践 中,

中原文化介入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索

中原文化介入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索

中原文化介入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策略探索郑州地铁作为国家中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不仅令城市交通更加便利,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更是为城市增添了无限魅力,使得城市文化与地铁交融共生。

而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对于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不可小觑。

本文将探索中原文化如何融入到郑州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当中,以期达到更好的城市美化效果。

一、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概述郑州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艺术设计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当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装饰与设计,使得城市环境更加美观、人性化并且充满活力。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宣传与传承,更是对市民文化生活的一种提升。

郑州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主题多样,形式丰富,不仅有雕塑、壁画,还有文化墙、文化长廊等等形式。

这些设计不仅是装饰,更是展现出了郑州地铁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化、人文风貌等内容。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突出表现不仅仅是美观,更是以文化为内涵的城市名片。

二、中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厚重的历史: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文明的变迁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痕迹,如商、周、宋、明等朝代的历史遗迹。

2. 多元的文化:中原地区地处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和各个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带,因此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包括汉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

3. 深厚的人文底蕴:中原地区孕育了大量的文化名人、文化作品和文化遗产,如孔子、老子、颜真卿、欧阳修等名人,孔庙、城隍庙、白马寺等寺庙,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

中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郑州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中原文化的历史厚重、多元特色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其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为地铁的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写 河南 中原的 地域文化 美文

写 河南 中原的 地域文化 美文

写河南中原的地域文化美文
河南,中原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

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到春秋战国的思想家、诗人,再到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河南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中心。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勤劳的人民辛勤耕耘,创造出独特的农业文明。

这里的山水景色秀美,自然风光壮丽。

中原大地的文化景观既有古老的传统建筑,如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等,也有着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如豫剧、剪纸、泥人等。

河南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如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等,展示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此外,河南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如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文化节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

河南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菜肴以口感鲜美、风味独特而著称,如豫菜、烩面、胡辣汤等,让人回味无穷。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人们也能感受到河南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

总的来说,河南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河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平时作业(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填空(2×10=20分)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特点: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5.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嵩山文化区、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和河内文化区。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郑韩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8.南北朝时期,中原诗人的“三大家族”是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庾氏家族。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二、名词解释(4×5=20分)1.中原行为文化中原行为文化是中原人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涵盖了民俗文化、姓氏文化、节令文化、武术文化、传说文化等。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3.嵩岳文化区嵩山文化区,狭义指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河南襄城一带,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数千里的(包含河洛文化)地域。

广义就是中原文化的泛称。

简单地说,嵩山文化区基本上涵盖了中原腹地的沿黄河、洛河、伊水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平原的肥沃地带。

4.《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三、简答题(4×10=40分)1. 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有哪些?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争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2.为什么说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古代中原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很早就有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华夏民族所缔造的华夏文明,后来也成了中国文明的核心与主体。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极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器物创造活动,并最终成为中国文明诞生的历史摇篮。

此外,同属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等,以及这些原始文化所出土的大量遗物,证明在古老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有了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并通过夏、商、周三代的继承和发展,催生并导引了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3.豫南文化区有哪些文化特征?豫南文化区的文化特征: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举。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从民族民风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

4. 中原历代散文体现了怎样的中原文化精神?(1)现实主义精神(2)浪漫主义精神(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四、论述题(20分)试述中原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平时作业(二)(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一、填空(2×10=20分)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

2.老子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

3.道家思想被东汉末年张鲁的“ 五斗米道”宗教组织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道教。

4.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民权县)人。

5.《道德经》诞生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

6.列御寇诞生于战国时期郑国莆田(即今中某县白沙乡)。

7.“北宋五子”中的三位是中原人是,程颢、程颐和邵雍。

8.孔子弟子子贡善于经商,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曾为孔子守墓六年。

9.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是郑国的子产。

二、名词解释(4×5=20分)1.尹喜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

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后得到成仙,号文始先生,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

元顺帝至元三年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

道教体表人物之一。

2.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

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3.“二戴”戴德、戴圣均为西汉经学家。

戴德,字延君,梁人,选辑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85篇,世称“大戴”。

戴圣,字次君,戴德之侄,编成《小戴礼记》49篇,世称“小戴”。

4.韩非韩非(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三、简答题(4×10=40分)1. 简述汉、唐时期中原主要的儒家人物及其成就。

答:汉代中原名儒可谓人才济济。

晁错,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

主张实行重农抑末、纳粟受爵政策,积极防御匈妈贵族的攻掠,募民徙边,又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加强中央集权。

所著政论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

戴德、戴圣,均为西汉经学家。

戴德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

选辑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85篇。

戴圣,戴德之侄,宣帝时,任九江太守。

编成《小戴礼记》49篇。

郑兴、郑众,为著名古文经学家。

郑兴,光帝时为太中大夫,晚年好古学,尤精《左氏春秋》、《周官》,研究《左传》者多祖郑兴。

郑众,郑兴子。

历官中郎将、武威太守。

少从父学《左氏春秋》,兼通《易》、《诗》。

后人称郑兴、郑众父子为“先郑”。

韩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2.春秋战国时,法家的流变分为哪三个时期?答:春秋战国时的法家分为三个时期。

一期为有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二期有魏国的李悝、在秦变法的商鞅、在韩主政的申不害等,都是政治家;第三期的慎到、韩非子从学术上进行论证,并由韩非子将法、势、术三者融合,集合而成全面的“法术”之学。

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的思想体系。

3.最早提出尊君主张的法家是谁?其主要贡献是什么?答: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讲工,农,商,兵,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4. “我以不贪为宝”出自何人之口?其有着怎样的政绩?答:“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

春秋时宋国的贤臣。

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

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四、论述题(20分)试述古代法家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答; 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

盛世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秩序稳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

良好的法律秩序成为盛世最明显的标志。

法盛则政兴,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平时作业(三)(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一、填空(2×10=20分)1.佛教大致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2.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洛阳白马寺。

3.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4.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5.《墨子》所阐述的政治思想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6.《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尉缭的著作。

7.中国最早的建筑学著作是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

8.东汉杜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

9.宋张商英所著的《护法论》,力主三教调和说。

二、名词解释(4×5=20分)1.阴阳家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

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

2.僧一行僧一行,本名张遂。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

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汉族,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说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

唐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父檀,武功令。

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3.《灵宪》东汉张衡的天文著作《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