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识及人际沟通技巧教案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课程教案设计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课程教案设计概述: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很多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挫败感。
为了帮助个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并改善人际关系,本文将针对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课程进行详细设计。
一、引言1.1 研究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二、认识自我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前,个体需要先认识自己并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情绪状态。
2.1 自我认知2.1.1 探索内在世界2.1.2 分析自身优势和改进方向2.2 情绪管理2.2.1 情绪识别与表达2.2.2 情绪调节与应对策略三、建立有效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培养学员有效沟通技巧是本课程的重要目标。
3.1 非语言沟通3.1.1 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3.1.2 眼神接触和姿势3.2 积极倾听与反馈3.2.1 主动倾听他人3.2.2 给予积极和建设性的反馈四、理解他人与共情能力善于理解他人并具备共情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4.1 听取他人观点4.1.1 尊重他人意见和观点4.1.2 避免非议和批判4.2 共情与同理心培养4.2.1 理解他人感受和需求4.2 共情实践案例分享五、解决冲突与妥协技巧在人际交往中,冲突不可避免。
因此,教授冲突解决及妥协技巧则是提高个体维护良好关系的关键。
5.1 冲突解读与分析5.1.1 冲突类型和特征5.1.2 解决冲突的步骤5.2 妥协与折衷5.2.1 掌握妥协的技巧5.2.2 寻求共赢解决方案六、课程总结与评估在教学结束之前,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并进行学生的评估。
6.1 内容回顾6.2 效果评估七、心理辅导实践活动设计结合本课程内容,进行针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辅导实践活动。
八、教材与参考书目提供适用于该课程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目。
认识自我教案社会领域
认识自我教案社会领域教案标题:认识自我教案-社会领域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自我认知的能力来认识自己。
2. 学生能够了解个人身份的多样性,并尊重他人的差异。
3.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自己的个人特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2. 学生能够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3.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身份差异,并尊重他人的差异。
4. 学生能够运用积极的沟通技巧,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1. 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2. 个人身份的多样性和尊重他人差异。
3. 培养积极的沟通技巧。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3. 学生活动手册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我认知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认识自己对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展示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如何运用自我认知的能力取得成功。
主体(30分钟):1.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个人特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2.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鼓励他们互相分享建议和支持。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身份差异,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
4. 教师讲解:介绍一些积极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感受和尊重他人观点等。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技巧。
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自我认知对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成功人士进行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他们如何运用自我认知的能力取得成功的报告。
2. 学生可以参加模拟面试活动,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展示自己的个人特征和能力。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教案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
人际关系与沟通课教案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人际关系与沟通课教案: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生存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本课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二、认识人际关系与沟通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社会联系,对个体的影响十分重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快乐、帮助、支持和合作机会,而糟糕的人际关系则可能带来压力和不良影响。
2. 沟通的定义与要素沟通是信息传递与理解的过程,在人际交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沟通包含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个方面,其中包括言语表达、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
三、认识自我与他人1. 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能力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优缺点等,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
2. 他人与情感洞察力学生要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情感,并通过观察和倾听,增强对他人的理解与同理心。
四、积极的人际交往技巧1. 倾听技巧学生应当学会主动倾听他人,包括使用肯定回应、提问等技巧,以展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2. 语言表达技巧学生应当学会使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包括正面评价、鼓励和感谢等,增强与他人的亲和力和信任感。
3. 非言语表达技巧学生应当学会运用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非言语方式,以增强与他人的交流效果。
五、解决冲突与协商技巧1. 冲突解决技巧学生应当学会有效地解决冲突,包括不以攻击为目的的沟通、寻求妥协、倾听他人的观点等。
2. 协商技巧学生应当学会通过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双方让步、以事实为基础的讨论等。
六、实践与反思1. 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在模拟情境中实践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
2. 反思与总结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与总结,分享心得体会,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人际交往与沟通教案
人际交往与沟通教案教案:人际交往与沟通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与沟通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概念、重要性及相关技巧的学习。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人际交往。
教学准备:投影仪、PPT、教材、学生手册、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沟通的作用。
2.提出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因为沟通不良而产生的困扰或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简短讨论,帮助学生意识到有效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
2.通过一些实例和案例,讲解人际交往和沟通在不同场合的重要性和作用。
3.分析不良沟通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引导学生思考沟通技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三、沟通技巧的学习(30分钟)1.引导学生学习和总结常用的沟通技巧,如积极倾听、表达清晰、尊重他人等。
2.借助PPT,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交往场景,并组织学生讨论合适的沟通技巧。
3.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有效沟通的体会和经验。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25分钟)1.教师给出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习的知识和技巧,提出合适的处理方法。
2.结合案例,教师进一步解释并强调合适的沟通技巧,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注意所学知识的运用。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际交往与沟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了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
初中 自我认识 教案
初中自我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学会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我认识的重要性2. 认识自己的方法3. 正确评价自己4. 与人沟通的技巧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自我认识的主题,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认识自己的必要性。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的习惯。
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方法等。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总结经验教训。
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自己的习惯。
4. 实践操作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自我认识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努力改进自己,提高自己的信心。
同时,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沟通心理健康教案(通用6篇)
人际沟通心理安康教案〔通用6篇〕人际沟通心理安康教案〔通用6篇〕人际沟通心理安康教案1教学目的:训练学生认识根本的学习方法,懂得学习方法的意义和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学习内容和要求,发现影响自己学习的主要问题,不断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你们的学习成绩如何,在学习上讲究方法吗?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二)学文明理1、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戈强的学习成绩开场为什么总也上不去?后来为什么进步了?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几个人答复。
小结:看来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在理解的根底上记忆,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行。
2、什么是学习方法?怎么样才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呢?A、学习分五个环节,它们是: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
每个环节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各个环节的学习方法,灵敏运用,才能进步学习成绩。
B、下面咱们搞一个小测试,符合你的情况的画勾:谁来说说你画的情况?指名找几个人说。
谁还知道一些没有正确学习方法的现象?方案性训练应加强监视和检查。
C、小组讨论:都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如:方案性训练应加强监视和检查。
预习:教给学生预习步骤:读、划、批、写、思、做。
听课要专心。
复习要系统。
做作业要仔细审题、认真解题、耐心检查、及时改错、进步创新。
(三)活动明理1、下面咱们做一个小测试,请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实事求是做出选择。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小猫钓鱼。
2、下面几种情况,请你想一想议一议。
请你读读下面几句话,并把它记下来。
(四)总结全课今天我们理解了几种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灵敏运用,使自己在学习上获得更大进步。
人际沟通心理安康教案2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安康、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
教学重点:使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培养和养成安康、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
教学过程:一、交待任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是好习惯,有的是坏习惯。
做最好的自己(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
1.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点,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培养自信心。
1.2 教学内容: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进行自我性格分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失败经历,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
1.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分享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学生进行性格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了解彼此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二章:尊重他人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讨论尊重他人的意义,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的不同。
学习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技巧,避免偏见和歧视。
2.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尊重他人行为。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尊重他人的经验和感受。
教师给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尊重他人时遇到的问题。
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他人沟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3.2 教学内容:学习有效的表达方式,包括清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倾听他人的观点。
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如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练习用清晰明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沟通技巧。
教师给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沟通中遇到的问题。
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学习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技巧,包括倾听、理解和支持他人。
学习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包括冷静沟通和寻求共识。
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任务,练习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技巧。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人际冲突的场景。
教师给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章:增强社交能力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增强社交能力,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扩大社交圈子。
5.2 教学内容:学习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技巧,包括主动介绍自己和与他人交流。
《人际沟通技巧》教案
《人际沟通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际沟通的定义及重要性。
2.了解人际沟通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3.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4.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人际沟通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2.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人际沟通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人际沟通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30分钟)(1)人际沟通的定义(2)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教师介绍人际沟通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如在工作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团队的合作和效率提高;在生活中,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和处理人际关系。
(3)人际沟通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教师讲解人际沟通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如目的是为了交流、理解和建立关系;基本原则包括真实、尊重、信任、共享和及时。
3.技巧训练(40分钟)(1)倾听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倾听技巧,如注视对方、不打断对方、不干扰对方、积极回应对方等。
(2)表达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技巧,如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适当的非语言表达、维持良好的身体语言等。
(3)反馈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反馈技巧,如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表达认可和赞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等。
4.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给学生一些与人际沟通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5.实际操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巧,并进行实践和反馈。
四、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总结中强调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有效的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关于人际沟通的心得体会,并分析自己在人际沟通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教学目标可以通过适度减少课程内容或增加课堂时间来进一步提高。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认识自我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认识自我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优点。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足,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心。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我认知的概念与意义2. 自我认知的方法与技巧3. 自我认知的实践与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我认知的概念与意义,分享自我认知的故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相鼓励和建议。
3. 实践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认知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认识自我》2. 教具:课件、纸张、彩笔3. 场地:教室第一章:自我认知的概念与意义1.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自我介绍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自我认知。
1.2 讲解自我认知的定义,让学生明白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1.3 阐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第二章:自我认知的方法与技巧2.1 介绍几种常见的自我认知方法,如自我反思、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
2.2 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认知,提高自我认知的准确性。
2.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多角度认识自己,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第三章:自我认知的实践与应用3.1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互相鼓励和建议。
3.2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树立自信心。
3.3 让学生制定一个自我提升计划,将所学到的自我认知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章: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4.1 讲解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4.2 分析自我认知不足可能导致的问题,如自卑、焦虑等,引导学生重视自我认知。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主题班会教案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了解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提高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二、活动内容
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将介绍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同学们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与他人良好的关系。
2. 沟通技巧的培养
其次,我们将重点介绍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积极倾听、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等方面的技巧,让同学们在沟通中更加得心应手。
3. 情景练习
最后,我们将安排一些情景练习,让同学们在模拟的情况下实践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
三、活动步骤
1. 开场白:介绍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和内容。
2.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讲解人际关系的定义和意义。
3. 沟通技巧的培养:介绍沟通技巧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4. 情景练习:安排同学们分组进行情景练习,模拟实际生活中的交流场景。
5. 总结:对本次主题班会进行总结,强调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四、活动效果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相信同学们会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与他人相处。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此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内容以您的需求为准】。
小学生人际关系教案(心理课)
小学生人际关系教案(心理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
3.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2. 与人相处的良好态度3. 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与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人相处的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与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传授与人相处的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介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际关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锻炼人际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人际关系案例,引发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阐述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4. 介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与方法:讲解倾听、表达、沟通、调解等技巧,并分享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关系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6. 角色扮演: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人际交往过程,锻炼沟通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人际关系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与他人进行一次积极的沟通,体会人际交往的乐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反馈:收集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认识我自己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认识我自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我介绍: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2. 优点和不足: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接纳自己。
3. 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多样化的兴趣。
4. 与人沟通:教授学生基本的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接纳自己的不足,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自己。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接纳自己。
3.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与人沟通的场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幽默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我介绍:让学生轮流进行自我介绍,了解彼此的基本信息。
3. 优点和不足:教师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接纳自己。
4. 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多样化的兴趣。
5. 与人沟通:教授学生基本的沟通技巧,并进行情景模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自己认识的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3.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游戏道具等。
2. 设计好课堂活动和情景模拟的场景。
3. 准备好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反思。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课堂上要给予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案(人际交往学会沟通)
教案(人际交往学会沟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沟通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倾听、理解、表达和反馈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沟通的重要性介绍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举例说明不良沟通导致的误会和冲突。
分析良好沟通的好处,如增进了解、解决问题、促进合作等。
2. 沟通技巧教授倾听技巧,如关注对方说话内容、保持眼神交流、避免打断等。
指导表达技巧,如清晰表达观点、使用恰当语气、避免误解等。
强调反馈的重要性,示范正确反馈方式,如肯定对方观点、提出建议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沟通误会案例,引发学生对沟通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沟通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3. 课堂互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沟通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习沟通技巧。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沟通不畅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改进沟通方式。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尊重他人、倾听理解、表达反馈等沟通要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反馈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相关教学材料。
2. 角色扮演道具、情景模拟工具等。
3. 案例素材、参考书籍等。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沟通难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分享经验: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沟通中的成功经验和感悟,让其他学生从中学习。
3. 观看视频:播放一段关于沟通技巧的视频,让学生学习并模仿视频中的沟通方法。
4. 沟通游戏:设计一个沟通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沟通技巧,增强团队合作。
《认识自我》单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认识自我》单元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积极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价值感。
3. 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
二、教学内容:1. 自我认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2. 认识自己的方法与技巧3. 培养自信、自强的品质4. 学会与人沟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学会认识自己,培养自信、自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与人沟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与人沟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过程。
4.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识的思考。
2. 导学:介绍自我认识的含义及其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3. 实践: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己的方法与技巧,如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等。
4. 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认识自己。
5. 提升: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培养自信、自强的品质。
6. 拓展: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8.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自我认识的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自我认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提升情况。
3. 评价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有关自我认识的教材和辅助材料。
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技巧教案
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能够客观评价自己。
2.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我认识的重要性2. 自我认识的途径与方法3. 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4. 人际沟通的技巧与策略5. 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自我认识的方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技巧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途径与方法,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人际沟通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介绍自我认识的途径与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的经验,互相学习。
5. 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巧进行实践。
6. 总结与反馈:总结课堂内容,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有关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其对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技巧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资料:收集与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帽子、眼镜等,以便于角色扮演活动的开展。
人际交往教案学习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技巧
人际交往教案学习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无处不在的。
与他人保持有效的沟通是取得成功和和谐关系的关键。
然而,很多人在与他人交流时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学习人际交往的教案,并分享一些提高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技巧。
一、教案:了解自己的沟通风格了解自己的沟通风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一环。
在教案开头,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项简单的自我评估,了解自己在沟通中的表达方式。
如下图所示:(图表,包括评估项目和分数的图表)通过这个教案,学生们将能够了解自己的沟通风格,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技巧: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言辞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提高积极倾听技巧的教学方法:1. 制定眼神接触:当他人与你交流时,保持眼神接触能够传递出你的关注和尊重。
2. 使用肢体语言:通过适当的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摆手等,向对方传达你在倾听并理解他们的意见。
3. 提问和概括:通过提问和概括对方的观点,展示你对他们正在说的内容的理解和关注。
通过教授这些技巧,学生们将能够成为积极的听众,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
三、技巧:以积极和尊重的态度表达在与他人交流时,积极和尊重的态度是关键。
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以积极和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1. 使用肯定语言:鼓励学生们使用肯定的语言,如“我理解你的观点”或“我赞同你的想法”,来表达对他人观点的认同。
2. 避免攻击性语言:教导学生们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语言,如侮辱性词汇或挑衅性言辞。
强调使用建设性的讨论和反馈方式。
3. 尊重他人的观点:教育学生们尊重他人的观点,即使他们与自己的观点不同。
鼓励他们展示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接纳。
通过这些技巧,学生们将能够以积极和尊重的方式表达自己,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技巧:借助非语言沟通除了语言沟通外,非语言沟通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们增强非语言沟通技巧:1. 肢体语言:教导学生们正确运用肢体语言,例如姿势、手势和面部表情,以更好地传达他们的意图和情感。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认识我自己》
小学心理健康课教案《认识我自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升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外貌特点: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了解自己的特点,并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
2. 性格特点:通过游戏、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认识到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4. 人际关系:教授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自己的特点。
3. 案例分析法: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人际交往场景,提升交往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认识外貌:让学生自我介绍,分享自己的外貌特点,互相欣赏。
3. 了解性格:教师分发性格测试题,让学生填写,之后进行讨论和分享。
4. 发掘兴趣爱好: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兴趣爱好,分享自己的经验。
5. 提升人际关系:教师教授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小作文,包括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
2. 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自己认识的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观察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人际交往技巧。
七、教学资源:1. 性格测试题: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2. 角色扮演卡片:用于模拟不同的人际交往场景。
3. 学生作业本:用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人际沟通与交流教案
人际沟通与交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倾听能力。
4.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自信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沟通的要素:信息、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2. 有效的沟通技巧倾听技巧:专注、理解、回应和非语言信号表达技巧:清晰、简洁、非语言表达和适应性相互尊重和理解积极倾听和同理心有效沟通和解决冲突的策略4. 冲突解决和协调冲突的类型和原因冲突解决的步骤和技巧协调和妥协的重要性5. 人际交往自信和表达能力自信的来源和重要性提高自信的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和介绍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实践和分享经验。
3. 小组活动法: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个人作业法: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作业,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和协作效果。
3. 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对人际沟通的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设计相关的考试题目,测试学生对人际沟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人际沟通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2.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文章和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沟通技巧和研究。
3. 角色扮演道具:提供一些道具和物品,用于角色扮演和模拟沟通场景。
4. 投影仪和白板:用于展示和强调重要的教学内容和信息。
六、教学活动1. 开场讨论: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场景,引发学生对人际沟通的思考,例如在家庭、学校或工作场所中的沟通经验。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沟通场景,如求职面试、朋友间的冲突解决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沟通技巧。
幼儿园认识自己与人相处教案: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园认识自己与人相处教案: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园认识自己与人相处教案: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交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幼儿园中,通过专门设计的认识自己与人相处教案,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自信、合适、积极和融洽。
一、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在认识自己与人相处教案中,首先需要教导孩子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优点和不足。
这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互动、观察和记录的方式进行。
也需要引导孩子了解他人,包括他人的感受、需要、兴趣爱好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识,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二、沟通与表达能力在认识自己与人相处教案中,重点培养幼儿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这包括口头表达、肢体语言和书面表达。
在游戏和故事情景中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互动活动,帮助他们学会用言辞明晰、姿态自然的方式和他人交流。
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培养幼儿的非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多种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三、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在幼儿园的人际交往教学中,还需要重点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通过故事、游戏等情境化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导幼儿如何与他人协商、妥协和解决矛盾。
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和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幼儿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灵活和智慧。
四、合作与分享的精神在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合作与分享的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分享玩具、故事、食物等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和和谐,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认识自己与人相处教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社会工作实验室?学习社会工作技巧的专业场所。
社会工作技巧:是一套建立于社会工作知识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可以提供选择去运用的认知和行为活动。
它适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不同问题的处境,以达致社会工作目的。
二、社会工作实验室设计理念——经验学习具体经验主动验证反思观察抽象思维①具体经验:是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去体会和处理迫切的人生处境,着重的是感觉而不是思考。
②反思观察:着重以细致的观察和客观的描述来理解概念和情景,强调的是理解而不是实际运用。
③抽象思维:是运用逻辑、思考和概念,强调的是思考而不是感觉。
④主动实证:目的是要主动的影响别人和改变处境,强调实际应用而不是反思理解,也就是强调行动而不是观察。
这四种学习方式组成了“经验学习”的周期。
“具体经验”是经验学习的开始,就是要有层次的经历一件事情,透过对这件事情的“反思观察”,就在思维上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随后就可以尝试运用这些“抽象思维”概念,也就是“主动验证”了。
而所谓的“经验”,不一定要亲身经历,最重要是能把感受到的东西整理出来。
思考:尝试着用“经验学习”周期的四个阶段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并举例详细说明三、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学习方法1、机械学习法:主要是以课堂听讲、做笔记、牢记老师派发的笔、课文以及旧试卷上的模拟答案等方法以便考试时再使用。
2、意义学习法:参与讨论、从图书馆或其他途径查资料、理解概念和原理、及把概念和资料整理以获得新的理解。
3、发现学习法: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邀请你做有意义而主动的学习。
不会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的提供事实及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不会简单的要求你们死记硬背资料。
而是鼓励你们去思考、探究和寻找资料,并把它们整理和修改,我们希望你最终有所发现。
思考:请你把以下表格中的学习方式分类(在适当的方框里打“√”),并反思自己是平时主要是运用那些方式学习(在备注里打“*”)。
四、教学目的使你具有社会工作实务中基本的工作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思考与社会工作员有关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2、理解社会工作员应有的基本态度和价值观;3、运用社会工作员基本的实务技巧;4、省察和评估自己在模拟情境中的行为和反应。
五、课程的内容学习社会工作技巧,包括一下技巧1、人类沟通的技巧◆定义◆沟通的过程◆影响沟通的因素◆沟通中的障碍◆沟通的形式◆沟通的途径2、专业关系建立的技巧◆同感◆真诚◆热情◆具体3、社会工作面谈技巧◆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间阶段◆结束阶段◆面谈以后4、人际关系技巧◆专注的行为◆有技巧的提问◆小小鼓励◆简述语意◆反映感受◆面质◆总结5、了解自己◆我是谁?◆自我表白6、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支持案主和正面回馈◆掌握重点◆分化案主的问题六、授课方式老师不会从头到尾、平铺直叙地向你们提供事实及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不会简单的要求你硬记资料。
鼓励你们去思考、探究和寻找资料,希望你们能在小组训练、课堂讨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课后作业的形式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第二章人类沟通一、定义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透过一些特殊的途径来交换信息;它包括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也包括信息的本身和回馈。
二、沟通的过程在人类的沟通中,我们可以找到:1、发送者:发放信息的人;2、信息: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的事实和感受;3、渠道:传递信息的媒介;4、接收者:接受信息的人当一名发送者向一名接收者发出一则消息时,这个消息就称为信息。
传递信息要通过一些特殊途径,例如:说话、非语言(即面部表情或手势)、或书面等方式。
发送者要选择适合当时情况和环境的沟通途径。
接收者收到这则信息后,就对发送者做出回复或反应,接收者也要通过一个渠道把他的回应传送给发出者,这时信息的接收者就变成了发送者。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双向沟通。
即是说,当信息发出者发出信息以后,接收者可以提问题、给予回应、或与发送者讨论信息的含义及直接作答等方法来做出反应。
不过有时候人们会不可能、也不愿意使用双向沟通,利用单向沟通把信息传递给接收者,然后就终止了沟通。
任何时候,当你发送一个信息,你必须明了沟通时的客观环境和文化背景。
图2.1沟通的过程三、影响沟通的因素1、思想(思考):当你与别人沟通时,其实你已经对沟通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看法,你对沟通的内容的主观态度或客观分析,是影响你沟通的主要因素。
2、语言(谈话或书写):当你与人用语言沟通时,你的用词和说话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3、身体(整体表现):当你与人沟通时,你的外表表现和非语言行为向接收者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4、情绪(感受):你对发出或接收到的信息的感受,可以通过言语的特征(如:声调、音量)和非语言行为(如:姿势或手势)显露出来。
5、动作(行为):你的行为通常会受到你的经历、习惯、角色和文化特征的影响。
在沟通中,你的行为会反映你的动机和需要。
作为信息的发送者,理解以上影响沟通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当你反过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时,你可以借着观察注意发送者的言语、思想、身体语言、感受和行为来接收和阐释信息。
思考题1、请回忆最近一次与朋友、同学、家人或老师的对话内容,试着根据上文所讨论过的五个要素分析你们的沟通内容。
2、不说话、不言语或什么也不做能不能传递信息?举例解释。
四、沟通中的障碍当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有以下特征时,就容易产生误会1、不同的文化背景2、不同的性格3、不同的次文化语言和社会经济阶层4、与人不同的沟通习惯思考题请回忆一个或两个你误会别人或被别人误会的例子。
描写产生误解时的环境,并解释一下误会的成因和过程。
五、沟通的形式1、双人:两个人参与,你与另一个人交谈,沟通的内容主要涉及你们两个人的利益。
例如:交谈、会话或会晤。
2、小组:数人参加,沟通要符合小组成员共同的利益。
例如:小组讨论或委员会决议。
3、群众:参与人数众多,就要顾及大批群众的兴趣。
例如:公开演讲,讲学或广播。
六、沟通的途径◆言语沟通:口头语言的沟通,如:谈话、公开演讲等。
◆非言语沟通:除了口头和文字以外的沟通方法,如:手势、面部表情、手语等。
◆文字沟通:借助文字或符号进行沟通,如:书信、备忘录、报告等。
由于社会工作员一般以面谈的方式与案主交往,文字的沟通的方式就主要做记录或宣传活动之用,因此我们就不详论文字沟通,而集中讨论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1、言语沟通:口头语言的沟通,也就是通过说话来进行沟通。
(1)功能:①搜集资料②传递信息③表达感受、态度和意见④影响别人(2)存在的问题①词汇的意义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汇、语句或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解释,这种情况在一个特定的次文化或俚语方面就最明显了。
②某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并非人所皆知。
有些词汇的表达方式可能只流行于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或阶层。
从事不同专业或工作的人有自己一套行内话。
③某些人不善长词令表达自己。
④偏见造成的误会。
有时人会对某一个人或某些事件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这就导致他们用特别的方式去理解别人说的话,也因而歪曲了本来的意思。
⑤言语表达可以否定或掩饰不安的感受。
面对如恐惧、尴尬、被拒绝或愤怒的感受时,人们可能会在言语间否定或掩饰自己的不安。
所以,与人沟通的时候,不要只顾说话的表面意思,也要察言观色,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的感受。
通过观察一个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一致性,你能判断出他是否表里如一。
(3)社会工作员运用言语沟通的准则:①与案主沟通时,要用他熟悉的言语和言语习惯。
这样,可使案主容易明白你,而且避免产生误解或不快的感觉。
此外,案主还会感到与你更亲密。
②要以案主的处境来理解他说话的意思。
③除了说话的表面意思外,还要观察其它有助于理解说话内容的暗示,例如案主的非言语沟通。
④不要急于下结论。
要反复考察自己对案主的问题和心情的理解,以免自己误解了案主。
⑤对于那些拙于以言语表达自己的案主,应通过发问问题、鼓励和有技巧的查询来帮助他们。
2、非言语沟通(1)功能:①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和情绪②补足言语沟通③当情况或环境不允许使用言语沟通时,就取而代之。
(2)存在的问题:①阐释非言语行为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所以误会的机会很高。
②较难分辨有意和无意的非言语行为。
(3)非言语沟通的暗示(线索)①外貌:面部轮廓、体格、声音、性别和肤色等。
②仪表:衣饰、化装和发型等。
③姿态、手势和其它小动作(如:四肢摆动、点头、目光接触)。
④面部表情:愉快笑容、垂头丧气、忧心如焚等的表情。
⑤辅助语言:说话的声调、速度和流畅程度。
⑥距离:合理的社交距离,打算保持远距离,或拉近一点,有一定距离的就座。
⑦时间:案主准时抵达还是迟到?是否匆匆忙忙?⑧行为:“砰”的关上门或紧握坐垫。
阅读下面由社工传达的非言语的暗示,想象你就是案主,若你觉得被鼓励就在括号里标“√”;若你觉得厌恶和不舒服则标“ⅹ”。
(4)社会工作员使用非言语沟通时的准则:①为能对案主所沟通的信息有额外的资料,应留心观察他的非言语沟通所提供的暗示。
②使用非言语行为表示你对案主的同情、关心、信任和支持。
2.2沟通中言语与非言语的一般性比较课堂演练分组进行练习,成员甲花三分钟的时间对乙说一些话,内容不拘。
之后,乙和观察员从观察甲的非言语行为得到什么信息,并与甲讨论观察到的行为传达的信息和他实际想传达的是否一致,小组讨论分享。
活动教学:连环泡1、目标:(1)引发学生课堂积极性(2)促使他们关注别人的言语和非言语的行为;(3)加强对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反思。
2、时间:约40分钟。
3、准备材料:麦克风(道具)。
4、实施程序:(1)全体讨论自我介绍内应有的内容,并考虑当一名记者与被访问者的注意的事项(言语和非言语)。
(2)由老师手拿麦克风访问其中一位同学,再由这位同学访问下一位同学,此时刚才的被访问者就变成访问者。
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全体都被访问完。
(3)结束后,同学们交流心得和体会。
第三章专业关系建立的技巧第一节同感(同理心/感同身受)一、定义人本主义大师罗吉斯(Rogers)在1975年出版的一本有关《同理心的历程》一书,书中为“同感/同理心/感同身受”所下的定义为:进入他人隐秘的内在世界里,……敏锐而细心的体会他内心每一刻的感受与思想……,这种感受与经验可能是他一直畏惧承认,且不敢开放的……,藉由你全新且无所畏惧的眼光,去体会这些被深藏的感受与经验,真实传达出你所感受到的,让受辅者伴随着你温暖而坚定的支持抛开以往的畏惧,逐渐更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那些埋藏已久的感受,重新审视这些令其困扰已久的经验……。
这些过程并非总是顺利的,它需要时间、耐力与支持……,也需要咨询员敏锐的感受力,以及透彻的观察力……。
咨询员也需不断的检查其了解是否正确,适时的调整、改变……,并帮助受辅者删减混淆的线索,指出隐含的意义,以便于能进入更深层的内心世界。
简单的说,同感就是“透过案主的眼光来看世界”;也是社会工作员放下自己的内在参照标准(内在参考架构),用案主的观点来看待发生在案主生活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