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品德发展及其培养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力、道德行为和道德责任感等。
2. 教育内容:品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等。
教育内容应该既有普遍性的道德准则,也有与具体社会环境和个体特点相关的道德问题。
3. 教育方法:品德教育的方法包括模范示范、情感体验、道德讨论、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实践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4. 教育评价:品德教育的评价应该全面、综合和多元化。
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道德表现、道德观念的形成情况、道德判断和行为的能力等。
评价结果应该用于指导和改进品德教育的实施。
教育心理学品德的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课件
03
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品德形成至关 重要,家长应营造和谐、关爱、
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榜样示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应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沟通交流
05
品德培养的未来展望
品德培养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品德培养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尊重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培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品德培养进行个性 化、精准化的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实践化
强调品德培养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品德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德育教育
在未来的品德培养中,德育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法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 案例分析等,提高品德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品德培养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个体性格、兴趣爱好、自我教 育能力等也会影响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
02
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培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 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 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 任感和义务感,促进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的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教育心理学道德发展讲义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法律是人定的,不适于社会时应修正。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有个人的生存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有超越
具体原则的能力。 我国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调查结果表明:
①儿童经历了从客观判断(依据行为外在结果)过渡到主观 性判断(依据行为的动机意向)的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 ②我国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 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
(二)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风气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电视、书刊等构成的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好的 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另外同辈团体构成了在父 母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五)效能性原则
不断向学生提问和测查,给学生评定成绩,以此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 并认识到使用学习策略的效果。
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1、划线 2、做笔记 3、写提要 4、PQ4R法 5、提问策略
(1)提问类型 (2)提问序列 (3)提问中注意的问题
事先计划好问题 提问的风格应该简洁、明确、主题性很强。 给学生时间思考。 要让学生保持悬念。 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积极、及时的反馈。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 家。道德的实质包括: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对人类关 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了他独创的临床研究法,在实验中向 儿童提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针对儿童的错误回答,提出 规律性的东西。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品德的形成过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的过程与社会化的过程。
理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此外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大约5-8岁。
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
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该阶段也成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⑵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
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自己的判断还不成熟,该阶段成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五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
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见第二章)个体通过不断整合自己的道德认识,通过不断重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以至世界的社会认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认识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道德认知的培养:针对道德认知的形成包括(1)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
同时,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
因此,则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并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加以运用,需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各种道德观念。
(2)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的过程与社会化的过程。
理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此外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
1.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论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他律期,即接受外部支配的时期,大约5-8岁。
该时期的儿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
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该阶段也成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2)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大约是小学中年级,八九岁以后。
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当自己的判断还不成熟,该阶段成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五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
2.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见第二章)个体通过不断整合自己的道德认识,通过不断重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以至世界的社会认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认识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道德认知的培养:针对道德认知的形成包括(1)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
同时,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
因此,则需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并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加以运用,需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比较各种道德观念。
(2)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七章 品德心理
第七章品德心理[内容简介]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能都很重要。
本章主要讨论品德的心理实质、心理结构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探讨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品德不良的矫正。
本章重点:品德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思想转化的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品德不良的特征及其原因、品德不良的矫正等。
本章难点: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心理结构三、品德发展理论四、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第一节品德及其发展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个体以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为依据在一系列的行动中表现出那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即为个体品德。
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因此道德是一种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支配他们行动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尤其是民族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
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具体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向。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即按一定社会的要求,为协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平衡和发展。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儿童全面发 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儿童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 于更好地进行教育、培养和指导 。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身心发 展的关键时期,具有 独特的心理特点。
个性、社会性和品德 发展也是小学儿童心 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习和思维发展是小 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 要方面。
02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方式与特点
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通过家长、教师、同伴等榜样 的示范作用,引导小学儿童形
成良好的品德。
情境教育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小学 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社会
规范和道德准则。
奖惩措施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小 学儿童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和
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家校合作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
思维品质
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
培养方法
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如鼓励孩子 多思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引导孩子进行讨论和辩论等。同时,也要 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避免过度压力和强制学习。
04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 发展
学校教育
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教育心理学(要点菁华)
教育心理学(复习菁华)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1)美国心理学会提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
是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原则进行开发、评估和应用,以促进终身学习。
(2)我国学者定义:它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这个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并重的学科。
其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活动的学科有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规律。
①②(2)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①首先表现为能够帮助教师确立良好的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理念,同时为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具体的视角和研究方法,②其次,它为教育实践服务表现为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与技能。
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整体性原则,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3)发展性原则,它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
(4)教育性原则,它是指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第二章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6.(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判断题);-主观反应7.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②注意:是一切心理过程得以产生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属性。
_A.注意的概念及特征: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通常所说的“聚精会神”主要是指“注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七章 品德的学习(第二节)
(2)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在向学生说明某种道理时,有时教师需 要以理服人,即用严密、条理的论证来说明。 有时教师则需要以情动人,即在说明中带有 强烈的情绪色彩,以情绪、情感的感染来打 动学生。低年级学生偏向以情动人,高年级 学生偏向以理服人。
2.小组道德讨论 小组道德讨论即让学生在小组中就某个 有关道德的典型事件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 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基于柯尔伯格道德判 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小组讨论的内容 一般是能引起学生争议的道德两难故事,帮 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发展移情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表情识别 (2)情境理解 (3)情绪追忆
2.羞愧感 羞愧感是“人的良心受到谴责”这一心 理状态赖以产生的基础。库尔奇茨卡娅认为, 儿童羞愧感的产生意味着儿童个性正在发生 变化,当它成为个性中一种稳定的东西时, 就会改变个性的结构。
(三)道德行为的获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人 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人的行为是人借 助于内部认知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 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 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 展。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empathy)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 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 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 是一种无意识的、有时又是十分强烈的对他 人的情绪状态的体验。移情作用是维系积极 的社会关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
儿童的成长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儿童的品德发展具有很 重要的意义,好的班风能够构成一种无形的 影响力。另外,随着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一 些小伙伴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活 动而形成相互交往、彼此接纳的同辈团体, 这构成了在父母和老师之后对儿童青少年极 具影响力的又一种因素。
教育心理学- 品德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
考虑到道德的本质及不成文的普遍道德原则, 考虑到道德的本质及不成文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坚持崇 高原则,可忍辱负重,作出牺牲,免遭自我谴责。 高原则,可忍辱负重,作出牺牲,免遭自我谴责。
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
1.先他律后自律。对年幼儿童宜先教他遵守 既定的行为规范,制定明确可行的行为准则。随着 其思维发展,才能逐渐形成自律性的道德认识。 2.道德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例如对 处于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讲解法规取向的大 道理,效果不好。法规取向的教育应在初中进行比 较合适。 3.提供道德两难情境,提高儿童道德判断水 平。建议采用加一原则(plus one principle)即 提升一段引导儿童思考判断。如让两个大学生扮演 海因茨和药剂师,两人都努力说服对方的观点。
故事2:警官的矛盾
与海因茨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 与海因茨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夜 间值完班回家途中, 间值完班回家途中,正好看见海因茨破窗进 入药房,他也听说过海因茨缺钱买药的困境, 入药房,他也听说过海因茨缺钱买药的困境, 布朗觉得自己值班时间已过, 布朗觉得自己值班时间已过,但维持全城治 安仍属自己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 安仍属自己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因茨 已偷药离去。 已偷药离去。布朗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因 茨偷药的案件? 茨偷药的案件?
2.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般认为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 一般认为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心 理成分。 理成分。
道德认识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 义的认识。 义的认识。 它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 (如道德概念与道德行为准则等),也包括 如道德概念与道德行为准则等),也包括 ), 以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以这些知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 并且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并且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教育心理学品德ppt课件
可能的,他们更多的是根据所说的话与客观真实 性相差的程度大小来评定谎言的严重性。而年龄 大一些的儿童则认为乙儿童更坏一些,因为甲即 使说了这样的话也不算说谎,而乙是故意在说谎。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 效果论转向动机论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典型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Heinz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 药材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那种药。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高过成本十倍。他花 了200元制造这种药,而他索价是2000元。病妇的丈夫 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钱,只够药 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 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许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 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了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1、国际流行的三位一体观点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位一体。
2、我国学者惯常使用的四要素论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应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A 甲儿童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一条狗,非常害怕。他 跑回家里告诉妈妈说,他碰到了一只像牛一样大的 狗。
B 乙儿童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了他一个好分 数。事实上老师既没给他高分数,也没给他低分数。 可他这么一说,妈妈很高兴,表扬了他。
品德发展及其培养
品德发展及其培养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品德发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
如何培养和发展良好的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首先,培养品德需要从小开始。
家庭是培养一个人品德的基础。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品德榜样,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主动、友善的人。
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不仅提供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课程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了解并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于道德教育的引导和培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
此外,社会也承担着培养人们品德的责任。
社会对个人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的道德风尚、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都对个人品德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应该创造一个正义、公平、诚信的环境,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诚实、守信、友善的品质。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宣传,弘扬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
另外,个人也要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要求。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行要有要求。
个人要崇尚正直、诚实、守信等品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个人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通过读书学习、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总之,品德的发展和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家庭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学校要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社会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个人要有自我要求和努力。
通过这样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品德心理心理学ppt课件
1.品①德所属与范道畴德不同的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②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
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
③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ppt课件.
6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 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 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 反作用
ppt课件.
7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 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 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 范的认识。
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
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
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
ppt课件.
18
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 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 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 公正、平等。
早期主要研究心理治疗问题。1958
年以后与他的博士研究生R.H沃尔特
斯合作研究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以后又致力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建树,
强调认知过程、代替性强化和自我
调节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
提出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义者的相互
ppt课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7
社会学习理论最初是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品德发展及其培养
本章主要讨论品德的心理实质、心理结构、品德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主要的品德发展理论和测评工具,探讨优良品德培养和不良行为的矫正。
第一节品德概述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社会上的一种个体现象。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道德与品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社会现象。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是社会的产物,它不以个别人的存亡和品德的有无为转移。
品德是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具体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品德依赖于具体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依赖于具体人的存亡。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个人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即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和结构体。
品德的内在心理结构,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二是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顺序。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要素、多系统、多层次的,渐进的、交叉的、动态稳定的主体结构。
目前引用较多的品德结构划分观点就是将其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第二节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不同的理论派别都是从儿童品德发展的某一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并以此解释儿童品德的整体性发展。
重要代表理论包括: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吉列根的关怀道德理论、莱士特的道德发展理论、埃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价值观澄清学派的道德理论,以及尤尼斯的道德发展实践活动理论。
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及教育的影响下,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内外两个维度。
内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集体、社会文化环境;内部因素包括:智力水平和受教育程度。
品德的培养应该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方面入手,综合进行。
品德不良的产生,具有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原因。
客观原因包括: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主观原因是由学生特有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品德不良是可以科学的教育措施来加以矫正的。
本章习题
1.品德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式、道德信念、抗拒诱惑
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3.品德的心理结构
4.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他律到自律)
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
7.影响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条件
7.道德信念形成的标准
8.道德情感的形式
9.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应注意的方面
学习资源
1.林崇德著:《教育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林崇德著:《品德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3.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黄希庭、张进辅、李红主编:《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6.李红,雷开春:《论学校德育中的价值观澄清问题》,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7.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